试论二战前夕德国外交胜利的原因

合集下载

二战期间德日轴心国合作的原因

二战期间德日轴心国合作的原因

2008年0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May.2008第14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14No.3二战期间德日轴心国合作的原因Ξ李晓芸(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 要〕德国、日本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伙伴。

相距万里之遥的两国为了实现各自的野心,不顾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走到了一起。

两国合作能够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战胜国为了瓜分战败国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国都是深受此体系约束的国家。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对这两国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不满情绪达到了极点,终于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

出于战略考虑,两国也需要彼此在各自区域内的援助,达到分散同盟国力量的目的。

相同的境遇使这两国易于结成同盟。

〔关键词〕德国;日本;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图分类号〕D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149(2008)03-0009-03 德日这两个大西洋两端的国家,为了实现各自的野心结成轴心国,共同发起了一场令全世界生灵涂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整场二战中,德日的合作对它们的战争进程起到了重大作用。

因此研究德日关系中的合作方面,是国际关系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对完善二战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有重大作用。

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国家能成为伙伴,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为了瓜分战败国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德日两国正是此体系重点瓜分的对象。

因此两国对此体系都存在着不满的情绪,为了摆脱它,德日共同走上了反抗此体系的道路。

德国作为战败国,在欧洲受到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由于军事条款的束缚,严厉限制德国的军备,使之保留了仅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兵力;在经济上德国遭受到了竭尽全力地搜刮,德国还得背着必须赔偿战争损失的沉重包袱;在领土上,凡尔赛条约规定了一战后德国的新疆界,使德国的领土减少了1/8〔1〕,由于把边界地区移交给法国和波兰,德国因而受到钳制;德国所有殖民地都被战胜国瓜分殆尽;在外交事务上,德国一点享受不到意大利和日本所享有的行动自由。

二战莫斯科会战的反思

二战莫斯科会战的反思

莫斯科会战的反思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间,德国和苏联卷入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鏖战,战争之惨烈前所未见,莫斯科会战是战争的高潮之一。

当时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德国国防军试图打败苏联红军,为德国在东方赢得辽阔的版图,但是,苏德战争却以德国的惨败而告终。

德国不但没能闪电般地占领苏联,反而遭到灾难性的失败,这一失败标志着希特勒第三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

本系列文章将从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前后所经历的事实,系统地剖析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原因。

一、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早在希特勒在国会竞选总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德国陆军,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计划和阴谋中得到陆军的支持,但是德国陆军素来具有的职业独立性,使他们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当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并野心勃勃地梦想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时,陆军的将军们表示得很冷淡,他们即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这个“门外汉”的领导,但是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实,德军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兵不血刃,对波兰和挪威的胜利也是易如反掌,这些胜利使得陆军的将军们对希特勒的态度有所好转,并开始支持他。

这种支持虽然为希特勒领导陆军扫清了某些障碍,但是冯·布劳希奇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的事实也表明,陆军失去了他们以往的职业独立性,陆军总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发布命令的一个执行工具,这种一人独断专行的军事作风,在未来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在经济和工业生产方面,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让希特勒更为头疼的是,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领先突击角色,但是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再也无法将坦克的生产达到质的突破,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以德国在未来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提高到800-1000辆/月,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仍管军事工业的运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气,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却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所生产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22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B卷)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B卷)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B卷)部编版含答案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基础测评(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右边的括号中)1.1938年9月,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四个国家是()A.德国、美国、英国、苏联B.德国、意大利、苏联、美国C.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D.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英国2.慕尼黑协定规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苏台德区属于下列哪个国家()A.奥地利B.波兰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3.慕尼黑阴谋的最严重危害是()A.对法西斯侵略妥协退缩 B.德国割占苏台德等战略要地C.增强了法西斯力量 D.加速了大战的全面爆发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A.德国突然袭击苏联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C.德国攻占巴黎 D.日本偷袭珍珠港5.法国被德国占领的时间是()A.1939年B.1940年 C.1941年 D.1942年6.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扩张第一次遇到较大的挫折是在 ()A.莫斯科战役中 B.进攻英国的过程中C.斯大林格勒战役中 D.进攻比利时中7.下列各项与丘吉尔政府无关的是()A.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B.不列颠之战C.敦刻尔克大撤退 D.“奇怪战争”8.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到:“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

这里说的“我们的政策”是指()A.绥靖政策B.对德作战 C.中立自保D.冷战政策9.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1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以下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日本偷袭珍珠港②英法对德国宣战③莫斯科保卫战④法国投降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 D.②①③④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是()A.莫斯科保卫战B.意大利参加德国一方作战C.敦刻尔克大撤退 D.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1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是()A.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B.《开罗宣言》的发表C.《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D.美国对日宣战1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根本原因是()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B.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C.美国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D.苏联参战加强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1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意义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结成了战时联盟B.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C.有利于人力、物力的集中D.促进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瓦解15.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16.下列战役中,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莫斯科战役C.百团大战 D.豫湘桂战役17.下列历史事件不属于国际反法西斯国家为协同作战而进行的是()A.莫斯科保卫战 B.雅尔塔会议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战役18.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斯大林格勒战役②偷袭珍珠港③诺曼底登陆④德国投降A.②①④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19.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战役是()A.诺曼底登陆 B.阿拉曼战役C.莫斯科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20.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是()A.意大利投降 B.法国投降C.德国签署投降书 D.日本签署投降书21.关于法西斯德国最终失败原因表述不准确的是()A.战争末期法西斯统治失去人心B.被占领国人民的反抗C.德国科技水平不够发达D.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强大22.看右图: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试论二战前夕德国外交胜利的原因

试论二战前夕德国外交胜利的原因

试论二战前夕德国外交胜利的原因摘要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体现在对外方面,就是侵略扩张。

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尚无力以暴力手段取得它所需要的利益。

所以,从此时起至战争爆发,德国外交活动的目标就是冲破国际条约、组织的束缚,保证扩军备战的顺利进行,恢复大国地位并建立中欧日耳曼帝国,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关键词二战德国外交希特勒法西斯二战爆发时,德国的实力与所处环境比起1933年时的情形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它战争计划的实施。

德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控制了中欧的广大疆域。

在国际上美国孤立一隅,苏联保持中立,英法只求自保,日本与德遥相呼应,战争无可避免。

这样的状态,在1933年时还只是希特勒的梦想。

那么,纳粹德国为何能取得这样的外交胜利呢?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一)希特勒推行的外交攻势有其国内基础首先,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这一时期获得很大增长。

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德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获得发动侵略战争的经济基础,希特勒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组国民经济,以法西斯特有的统制方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建立战争经济体系。

从1933年到1938年,德国工业稳步增长,成为经济实力膨胀最迅速的资本主义大国。

到1937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德国占13.4%,仅次于美国。

在此期间,德国的军事实力也发生了飞跃。

希特勒上台后先后退出了裁军会议和国联、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大规模扩军备战。

陆军仅用4年时间就将7个师增加至51个,海军建立了包括梯尔皮茨号与俾斯麦号两艘巨舰在内的大型舰队,《凡尔赛和约》所明令禁止的空军也建立起21个飞行中队、26万人员的空中力量。

德国的军事工业在1933—1939年间产量增加9倍,飞机产量增加22倍。

1938年陆军已实现机械化。

从整体实力看,到1939年德国的陆军、空军实力已超过它的任何一个对手。

二战胜利的原因

二战胜利的原因
美国当时的军事实力~并没过多强~~强的都是海军和空军~~美国当时拥有12000架飞机~~这点就很震撼~再加上航母 ~战列舰~~~及其他的武器~~表面上还是很厉害的~但是别忘了~~那时侯正好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结束期~所以美国的各个行业都在恢复元气~~~~结果二战让他们发财了~~~
德国在那时的作战实力是最强的~~虽然没有海军优势~但是在陆地上却是所向披靡~~但是德军的装备过于精良~造价太昂贵~~所以经济渐渐的跟不上需要了~~内需渐渐的拉大了~~
日本~~天皇就是一个废物~~~根本没什么权利~~就会瞎吹~~要不是中国人~~他早就被核弹炸死了~~当初~~美国人想把核弹丢到东京和奈良的~~但是我们伟大的中国人~告诉美国人~~那样不好~~因为那两座城市都有很多的文化遗产~~所以~美国人没有炸他们~~
六~~~操之过急~~本来美国是没有必要参展的~~可是都是因为哪该死的小 山本五十六~ 偏偏炸珍珠港~~气的罗斯福应把美军送上了战场~~~
法西斯在古希腊是一种武器~~它是一把斧子一圈绑着竹子~只有手柄的地方可以拿~~这种武器的名字叫法西斯意思是“权利”
中国有句俗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希特勒就是这样~~斯大林格了时~他让德军~分散进攻的策略~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如果当时要是一直打斯大林格勒那么苏军也会必败~~
或者一直打英国~~占领了英国~~欧洲就都是他的了~但是~他并不懂军事~~真是可怜了德军的好装备好素质了~~~
日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如此~~~日本在当时有世界第二的海军~世界第二的空军~~但是陆军就不怎么样了~~必定是岛国~陆军不行也是很正常的~
可以这样说~二战中任何国家单挑都打不过美国~~第二打不过德国~第三打不过苏联~第四打不过日本~~~
四~~不和~~

二战中的战争起因、进程、胜败及其历史含义

二战中的战争起因、进程、胜败及其历史含义

二战中的战争起因、进程、胜败及其历史含义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次世界大战,它对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人们始终以来探究的焦点。

2023年,我们对二战的历史含义与作用有了更新和深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二战的战争起因、进程和胜败,从而更好地理解它对人类历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战争起因二战的战争起因非常复杂,可以归纳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因素。

战争的起点是希特勒与法西斯政权的崛起,而其根本原因则是对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不公正对待和巨大伤害,而且193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一定程度上也为战争埋下了伏笔。

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希特勒开始着手重新构建德国,他认为德国在1918年遭受了屈辱性的战败,因此德国需要一场恶性的全球战争来实现自己的复仇目标和扩张野心,这也是希特勒强烈地推行军备扩张的原因。

1939年9月1日,德国攻击波兰,正式拉开了战争序幕。

二、战争进程二战的进程十分复杂和曲折。

在欧洲战场上,德国以强大的战斗力和超前的军事技术,先后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并于1940年5月占领了法国。

这一时期,德国的军事实力在欧洲大陆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德国在同盟国和苏联的对抗中始终处于劣势,而且将注意力放到苏联前线后,忽视了欧洲西部和北部的防御,这使得盟军发动了反攻。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后,迅速向德国本土进发。

1945年5月8日,德国在维也纳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以其超前的军事技术和雄伟的帝国野心,先后占领了中国、泰国、菲律宾和东南亚等地。

然而,随着美国入战后,日本逐渐被孤立,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一系列反攻行动,将日本军队逼到了绝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军无条件投降,标志着全球大战的结束。

三、战争胜败二战的胜败注定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的发展。

作为欧洲战场上的主要战胜国,盟军成功地打击了德国的独裁主义,揭示了其中的那些真相,宣扬了文明和民主的理念,推动了欧洲的和平与统一。

二战德国地缘战略得与失分析

二战德国地缘战略得与失分析
In order to defeat the two main rivals, Britain and Russia, Germany had to avoid fighting on the two fronts. As Poland had formed a military alliance with Britain and France, Germany had to annihilate Polan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irst strategic step. Next, Germany launched an offensive on the Western Front, making a series of brilliant victories, but Germany did not make Britain into submission. In this case, German rashly attacked the Soviet Union, and finally put itself in a predicament of fighting on the two fronts. Germany repeated the mistakes of World War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战战爆发前夕,欧洲的地缘政治局势为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提供了机 会。一战结束后,随着奥斯曼、哈布斯堡、罗曼诺夫和霍亨索伦四大帝国的瓦解, 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在欧洲主要大国之间出现了一批新兴小国,这些小国成为 法国、德国和俄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不仅缓解了德国直接被几个大国包围的巨 大压力,而且德国周边的新兴小国十分惧怕德国,不敢与英法两国结成军事同盟, 这有利于德国的对外扩张。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德国在二战中的战略走向,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也有人认为这是德国在那个时候做出的明智决定。

无论如何,德国在二战中的战略决策,都对今天的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战略初衷。

当时躁动的德国,经济刚刚起步,广大人民渴望通过扩张来促进国家繁荣。

然而,德国的领土过于狭小,无法通过领土扩张来解决问题。

因此,德国选择了通过武力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来满足其扩张的欲望。

在这个背景下,德国发动了战争。

在战争初期,德国的战略十分成功。

其采取的战争思路,以装甲部队为主线,快速突破并占领敌人的要塞,然后分化瓦解对手的大规模防线,最后包围敌人,使之毫无反击之力。

如此战术对于德国的快速战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并且,德国掌控了欧洲的大部分领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欧洲霸权。

然而,游戏规则在中途发生了变化。

美国加入了战争,大量的援助物资和人力资源,使得反德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

苏联的抵抗则同样十分顽强,德国的军队在其前方的战线上不得不继续战斗。

但这个时候,德国的战略出现了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战争的现状使得他们必须大规模生产物资,这一硬伤使得其后勤部队无法跟上前线部队的节奏。

同时,德国在西战线和东战线同时作战,使得其力量被消耗殆尽,无法进一步提高实力。

尤其重要的是,德国的政治错误同样导致了失败。

在战争中期,德国的领导者希特勒不断干涉战略的执行和指挥,使得其军队指挥失调。

其中的原因有些是出于个人兴趣的考虑,例如随意更改进攻方向或优先安排补给物资的分配等等,有些则是出于战争的太尉思想,比如不承认军队的挫败,让所有部队不断前进。

这样一来,德国的军队在作战中由于无序指挥而屡屡遭受打击,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而总体来看,德国的战略失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的综合导致。

总的来说,德国的战略失败是由于其在战争进程中没有正确评估对手的实力、自己的能力和时机,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也进一步加剧了失败的被动。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冲突之一。

起因于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对欧洲国家的侵略行为,最终导致了全球范围的战争。

本文将探讨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起因与结果。

一、德国的复兴与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和政治混乱。

这种状况为极端主义政党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并逐渐将权力集中在他的手中。

纳粹党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宣传,通过意识形态、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宣传,赢得了德国民众的支持并实施扩张政策。

二、侵略与扩张纳粹党执政的德国开始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这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之一。

1936年,德国重新武装并重新占领了“划定无军事区”的莱茵兰和“划定武装禁区”的自由城市但泽,这凸显了德国对于《凡尔赛条约》的蔑视。

随后,希特勒指挥德军成功地吞并了奥地利,并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签订了同盟协议,形成了所谓的“轴心国”。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战争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深远的影响。

战争持续了六年,并且涵盖了几乎整个世界。

德国在战争中采取了残酷的战略,包括种族灭绝政策和大规模的战争犯罪。

然而,随着苏联、美国和其他盟国的干预,纳粹德国的扩张被遏制,最终在1945年被击败。

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为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个占领区。

战后的历史进程使得东德和西德形成了两个国家,并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力量对峙的象征。

冷战期间,德国经历了分裂和对立,但最终于1990年实现了统一。

然而,战争留下的创伤并未完全消失。

二战中的战争罪行令德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对战争感到极度厌恶。

为了确保这些罪行永不重演,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致力于宣扬人权、民主和和平。

综上所述,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结果是复杂而深远的。

起因于纳粹德国的侵略政策和希特勒的极端主义思想,战争最终导致了全球的失衡和混乱。

历史教学二战的起因与经过

历史教学二战的起因与经过

历史教学二战的起因与经过二战的起因与经过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

它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二战的起因与经过,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欧洲各国的疲弱和贫困。

德国作为失败国在战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他们被迫承担起了沉重的赔款责任,国内经济陷入了衰退。

这种情况下,一些极端思想如纳粹主义开始在德国兴起。

二、经济危机的爆发1929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经济大萧条,德国成为了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失业率飙升,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纳粹党迅速崛起,并通过种族主义和仇恨煽动民众情绪,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三、希特勒的上台与扩张政策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德国总理,并逐渐将德国转变为极权主义国家。

他对德国经济进行了重建,并通过推行侵略政策来扩张领土。

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

四、盟国的无效外交政策国际社会对于希特勒的侵略行为采取了软弱的回应。

英国首相张伯伦实行了妥协政策,试图通过让步避免战争。

然而,这只是让希特勒感到了他的侵略行为不会遭到真正的抵抗,从而进一步威胁到欧洲的和平。

五、德国入侵波兰引发战争1939年,希特勒下令德国军队入侵波兰,这一行动标志着二战的爆发。

英法等西方国家宣布对德国宣战,全球战火迅速蔓延。

日本、意大利等国也加入了战争,形成了轴心国与盟国的对峙。

六、战争的全球化随着战争的爆发,其他国家也卷入了战争的泥潭。

亚洲太平洋地区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太平洋战争成为二战的一部分。

同时,战线从欧洲延伸到非洲、北美等地,全球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

七、战争的结局与影响经过多年的残酷战斗,轴心国最终战败,盟军取得了胜利。

1945年,德国宣布投降,而日本则在美国投放原子弹后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国际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总结:二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战的全部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战的全部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战的全部历史知识点总结二战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这场战争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包括希特勒的野心、世界大国之间的竞争、各国的外交失误和军事领导人的错误判断。

以下是对二战历史知识点的总结。

1. 希特勒的崛起和纳粹德国的崛起希特勒于1933年成为德国的总理,并立即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限制新闻自由、镇压反对派和取消其他政党。

他迅速将德国转变为一个专制国家,并开始实施对犹太人的迫害。

纳粹党的军事力量和威胁迅速增长,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2. 波兰之战1939年,希特勒下令入侵波兰,引发了二战的爆发。

英国和法国宣布对德国宣战,但未能阻止波兰的失败。

这场战争标志着二战的开始,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敌对行动。

3. 各国的参战在二战中,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国家都参与了战争。

盟军包括英国、法国、苏联、美国和中国,而轴心国则包括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在战争的早期,轴心国占据了优势,但在随后的战争中,盟军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胜利。

4. 南斯拉夫游击队南斯拉夫游击队是二战中最强大的游击队之一,对轴心国占领南斯拉夫和其周边地区起到了重要的抵抗作用。

该游击队由铁托领导,他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轴心国的军事行动造成了重大的妨碍。

5. 空战和海战二战中的空战和海战也是十分激烈的。

英国的皇家空军和德国的空军在空中交战,进行了数次重要的作战。

在海战中,盟军和轴心国的海军也展开了殊死搏斗。

6. 犹太大屠杀二战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死亡。

这场大屠杀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挑战,也是二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 美国的参战二战爆发后,美国起初保持了中立,但在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宣布对日本宣战,正式加入了二战。

美国的加入对盟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8.轴心国的失败在二战的后期,轴心国逐渐失去了优势。

苏联在东线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盟军在西线上也发起了一系列的进攻,最终,轴心国在1945年宣布投降。

二战中的外交博弈与同盟纷争

二战中的外交博弈与同盟纷争

二战中的外交博弈与同盟纷争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其涉及的外交博弈和同盟纷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二战中的外交博弈与同盟纷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二战初期的外交博弈。

当时,德国的希特勒上台后,迅速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动。

他通过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试图在东方建立一个稳定的后方,以便将主要力量集中在西方。

然而,这些外交行动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苏联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还是被迫与德国开战。

这一外交博弈的失败,使得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陷入了长期的消耗战。

接下来,我们来看二战中的同盟纷争。

在战争初期,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形成了轴心国同盟。

然而,这个同盟并不稳固,各国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争夺领土的问题。

尤其是在欧洲战场上,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意大利的投降。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也与德国和意大利之间存在着各自的利益冲突。

这些同盟纷争使得轴心国内部的合作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盟军提供了一定的战略机会。

此外,二战中的外交博弈还涉及到了盟军的组建与合作。

在战争初期,英国与法国签订了《英法互助条约》,试图通过联合抵抗德国的侵略。

然而,法国的迅速崩溃使得这一合作计划化为泡影。

随后,英国与苏联签订了《苏英互不侵犯条约》,以期将苏联纳入反德联盟。

这一外交举动为盟军的组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反攻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来看二战后期的外交博弈。

随着盟军的逐渐胜利,各国之间开始展开了对战后秩序的争夺。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苏联和英国三国就德国的分割和战后秩序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然而,随着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势力扩张,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加深。

这一外交博弈最终导致了二战后的冷战格局的形成。

总结起来,二战中的外交博弈与同盟纷争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争夺领土使得同盟关系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考验,而外交博弈的失败也给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

战时外交二战中各国的外交政策在二战期间,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了战争的特殊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二战爆发前,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余波中,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欧洲和亚洲的矛盾日益凸显。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径,以及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导致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战争爆发后,各国面临的外交挑战和政策选择更加复杂。

二、各国的外交政策1. 德国:纳粹政权在战争初期采取了军事侵略和外交威胁的策略,试图通过迅速占领邻国,建立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秩序。

然而,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的连续战败,德国转向更为保守和孤立的外交政策,试图争取外交解决战争的可能性。

2. 英国:英国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之一。

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帝国的利益和保护本国的安全。

在战争初期,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息德国的侵略行为,但随着战局的恶化,英国最终转向与苏联和美国建立紧密的军事同盟。

3. 美国:美国在二战爆发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德国和日本的进一步侵略,美国逐渐被卷入战争。

罗斯福政府积极推进“美国优先”政策,通过向盟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最终参战来保护美国的利益。

4. 苏联:苏联在战前试图与西方国家建立反纳粹的军事同盟,但未能获得回应,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然而,德国的入侵行动迫使苏联转向同盟国,与英美建立了反法西斯的军事同盟。

三、影响1. 各国间的外交政策调整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苏联的转向,使德国不得不同时与西线盟军和东线苏军作战,分散了德国的兵力,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2. 战争期间,各国之间的外交努力为战后世界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迈出了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一步。

3. 战时外交政策对于各国领导人的声誉和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中德国实施“闪电战”的原因

二战中德国实施“闪电战”的原因

二战中德国实施“闪电战”的原因一、不利因素1、地理环境。

德国处于欧洲中部,战略上受对手盟国的包围,一旦开战,势必两线作战。

德国要取胜,不能平分兵力,两个拳头,左右开弓,否则是死路一条。

因为盟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大大优于德国。

德国必须在对方来不及完全动员其潜力之前,迅速在一线打败最危险的敌人,再回过头来对付另一线上的敌人。

2、军事条件。

德国自身作战力量和经济条件在经过长期努力之后仍无法适应两线同时作战之要求。

事实上,即使到大战爆发时,德国军事力量对东西方假想之敌的联合力量还占明显的劣势。

德国有103个师,3200辆坦克、2500架飞机、10260门火炮;而英法波三国有147个师,3200辆坦克,3960架飞机、12200门火炮,另外,苏联还有98个师和5个旅,共200余万兵力以及大量武器。

这就是说,大战爆发时,德国的武器力量也未能做好和相当强大的对手进行两线作战的准备。

3、经济条件。

大战前夕的德国作战经济条件和准备存在着明显重大的缺陷,也经受不住两线同时作战的严峻考验。

尽管德国的战争准备比西方大国提前4—5年,从1936年实行第一个“四年计划”时就已开始,而且暂优于其他国家。

但德国在经济资源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它处于比盟国不利的地位。

据统计,德国原料的自给率仅达40%—60%,战时所必需的32种原料,有27—28种均仰给于外国。

1939年9月,德国的工业还严重依赖进口,需要输入99%的铁矾土、80%的橡胶、70%的铜、90%的锡、95%的煤、50%的铅,等等。

至于石油更不用说,第三帝国实际上不拥有石油资源。

4、战争的非正义性。

希特勒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一开始就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所以从战争开始,希特勒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爱好自由的各国人民联合起来。

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外交上采取欺骗手段、制造矛盾、混水摸鱼,分化反法西斯国家,趁各国未能实现联合之际,集中强大兵力,用闪电战逐一击破。

另一方面,希特勒对其控制下的人民也很不放心。

二战前德国为何能快速崛起?德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前德国为何能快速崛起?德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前德国为何能快速崛起?德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首先,得益于德国经济的复苏和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工农业和经济损失严重,同时德国还要偿还巨额的赔款,可以说德国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

但在战后德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美国向德国提供了巨额的贷款和各种扶持,让德国经济迅速恢复,重回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的宝座。

德国经济的恢复为德国军事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德国人一直在秘密的积蓄力量,试图卷土重来。

由于英法的严密监视和严格限制,德国人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和英法斗争。

在英法的打压下,德国的国防军缩减到了10万人,但10万国防军是德国人从数百万德军中挑选出来的精锐,而且德国人把他们以军官的标准培养,把他们培养成了二战德军的中坚力量。

同时,希特勒上台后,实行义务兵役制,适龄青年全都得服兵役,扩大了德军基础士兵的数量,所以德国开打后很快就形成了数百万大军。

此外,德国也一直在研发各种军事装备和技术,为了躲避英法的监视,他们甚至把很多研究和实验转移到国外,和苏联等一些国家合作,为德国的军事崛起打下了基础。

此外,德国人具有军国主义传统,是个典型的战斗民族,从条顿骑士团到普鲁士到德意志帝国,简直就是打出来的。

由于一战的战败和凡尔赛不平等条约的压榨,让德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他们恨透了英法,憋着劲要砸烂英法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一心想找英法复仇。

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注定德国会再次崛起,只要有一丝火星,就会形成燎原之势。

所以,当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很快开始转向。

希特勒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抱负的青年,他充分利用德国国民对英法的憎恨以及对经济和生活失望的情绪,引导他们支持自己,让德国走上了武力崛起的道路。

希特勒不仅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且非常崇尚武力,他认为只有强大的武力才能砸碎英法套在德国人身上的枷锁。

所以,他上台后德国一直在疯狂扩军备战,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把德国的各种资源疯狂向军事领域倾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4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单元测试卷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4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单元测试卷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测试卷(十六)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019届福建南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攻击。

对此,中国政府以中立国的身份,从维护国际公法和遵守人类公理道义原则出发,对德国提出严正抗议。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发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的布告。

8月14日发布《大总统对德宣战布告》,并立即收回德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至此,中国正式成为协约成员国并加入国际体系。

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之一。

西方学者白鲁恂评论说,北京外交官是中国最成功的文人领袖,他们巧妙地利用国际均势及当时的世界同情,达成与中国国力全不相称的成果。

——摘编自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中国对德外交取得的积极成果。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战期间中国对德外交取得成功的原因。

(7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收回德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得出收回列强侵占的部分权益;依据材料“中国正式成为协约成员国并加入国际体系”得出主动加入国际体系;依据材料中“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之一”得出参与国际事务;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民族认同。

第(2)问,依据材料“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之一”得出一战的契机(有利的国际形势);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爱国外交官的努力;群众运动(有识之士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依据材料“当时的世界同情”得出盟国的支持。

答案:(1)成果:收回列强侵占的部分权益;主动加入国际体系;参与国际事务;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民族认同。

(2)原因:一战的契机(有利的国际形势);爱国外交官的努力;群众运动(有识之士和社会舆论的支持);盟国的支持。

2.(2019届安徽黄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决策

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决策

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决策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各国的战争策略与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决策,包括军事战略、经济战略和外交战略等。

首先,军事战略是二战期间各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国在战争初期采取了闪电战的战略,即迅速攻占敌方要点,迅速结束战争。

这种战略使德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片领土,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的军事战略逐渐失去了优势,而盟军则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通过消耗德国的军事资源来逐渐削弱其实力。

最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等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德国陷入了绝境。

其次,经济战略也对二战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战争初期,德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这使得他们能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军事扩张。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国的经济开始出现困难,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其战争努力的重要因素。

与此相反,盟军则通过有效的经济战略,如战时经济调整和资源管理,保证了战争的持续进行。

此外,盟军还通过对德国的经济基础进行打击,如轰炸工厂和交通运输线,削弱了德国的经济实力。

最终,德国因经济上的困境而无法继续战斗,导致了战争的结束。

除了军事和经济战略,外交战略也是二战期间各国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争初期,德国通过与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结盟,形成了轴心国阵营,扩大了其战争势力。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盟军则通过与苏联、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结盟,形成了反轴心国阵营,形势逐渐向德国不利。

此外,盟军还通过外交手段,如激励中立国家参与战争和与抵抗运动合作,削弱了德国的外交势力。

最终,德国在外交上的失败也加速了其战争的失败。

综上所述,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决策对战争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军事战略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执行以及外交战略的部署都是各国在战争中取胜的关键。

在二战中,德国的闪电战战略、经济困境和外交失败成为其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反,盟军通过持久战战略、有效的经济管理和外交合作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精)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精)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世界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现代史上重要国家的双边关系也是了解和分析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加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外交联系的历史,更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

而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尤其是欧洲的近现代史上,法德关系的发展演变的轨迹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

法德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恩怨冲突不断,然而到二战后法德两国能够实现民族和解,改善双边关系,加强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和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这也对我们今天改善中日外交僵局,有一定借鉴意义。

本文仅对二战后法德关系由长期对抗到和解合作关系转变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

法德关系二战后的改善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和两国政治家的努力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政治来讲,二战后德国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社会改革,根除法西斯主义,惩制战争罪犯,吸取战争留下的深刻教训,为法德关系的改善铺平道路。

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者,法国和德国在一战是交战双方,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为核心的法西斯轴心集团发动了对世界的侵略扩张,而且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国打败,法国受到重创。

二战后,法国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德国战争失败,国家社会经济同样受到重创,战争冲突对抗导致两败俱伤,大大降低了两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是由于法德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一个半世纪的冲突与对抗使法德双方认识到冲突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还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使他们认识到加强合作才是必经之路。

其次,从经济上讲,世界经济发展要求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的日益联系密切是推动法德关系改善的经济根源。

经济发展是推动世界各地加强联系的根本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损害。

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它们纷纷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繁荣景象。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慕尼黑会议和英法的绥靖政策1、德国吞并奥地利奥地利问题的由来: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德奥合并的问题由来已久。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奥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有实现两国合并的意图。

1918年10月,德军军需总监鲁登道夫写信给外交部,请他们考虑以实现德奥合并来补偿德国因战争所带来的其他地区的损失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考虑到战败及奥匈帝国的解体给奥地利带来的影响,于11月12日通过了与德国合并的决议。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但协约国在建立凡尔赛体系的过程中,把削弱德国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故严禁德奥合并。

凡尔赛条约第80条和圣〃日耳曼条约第88条都规定:奥地利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更。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那些国家对德国吞并奥地利有何反映?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21年奥地利经济严重恶化。

为了维护欧洲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英、法、意、捷四国于1922年10月4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关于恢复奥地利的议定书,向奥地利提供经济援助,但要求奥地利保证不放弃其独立,避免进行旨在直接或间接危害这种独立的任何谈判或承担任何经济上或财政上义务此后,奥地利的独立实际上是由英、法、意三国来维持的。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33年纳粹党夺取政权后,德奥合并再次成为严重的国际问题。

希特勒最初企图采用扶植奥地利纳粹党人的办法,利用他们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34年7月25日,一群奥地利纳粹分子突然闯入维也纳总理府,枪杀总理陶尔斐斯,另外一些纳粹分子占领了广播电台,并宣布林特伦(奥地利驻意公使)为总理。

近现代法德关系史(高三展示课3稿)

近现代法德关系史(高三展示课3稿)

三、启示篇
(一)欧洲之和平崛起
材料1: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 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 为德国的国庆日。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在 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 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 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 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 材料2:别相信千年古老的谎言,耻辱可以用鲜血洗刷掉; 要相信新的真理:耻辱能用荣誉洗刷掉,用赔偿,转变,用迷 失了的儿子的话洗刷:父亲,我犯过罪,今后我将不在犯罪。
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称赞欧盟为 欧洲和平与和解、民主与人权作出了贡献。
世界近现代外交史 ——化干戈为玉帛的法德关系
一、战争篇 二、和平篇 三、启示篇
姓名:张莉
学校:富阳中学
一、战争篇
1806年,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以征服者身份进 入德国国门勃兰登堡门,并将守护着德国国家命运 之门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运回法国。自此,法德 结下宿怨。
《凡尔赛和约》:德国需要支付2260亿金马克赔款。 1英镑=2金马克=5美元=9卢布=10日元=25法郞 德国一战赔款相当于当时11300亿美元, 相当于中国《辛丑条约》赔款的400倍。
问题3:结合所学,二战后法德走向和解还有哪些原因?(6分) ①战争灾难留下深刻教训; ②美苏冷战,法德没有自主权和安全感; ③两国还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启蒙思想); ④两国有见识的政治家的努力.
(一)战争史实
场景一:1871年普鲁士国王在法 国凡尔赛宫加冕德意志帝国皇帝。
普法战争
场景二:1918年11月德国在贡比 涅森林雷通德车站签投降书。 一战 场景三:1940年6月法国在贡比涅 森林雷通德车站签投降书。 二战 问题1:三则场景分别与哪次战争 有关?简述战争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二战前夕德国外交胜利的原因发表时间:2012-03-05T09:03:34.15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彭越[导读] 二十年代开始的强制式工业化运动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成为欧洲强国,与西方民主国家、法西斯德国形成三角格局。

彭越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广西南宁 530006 摘要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体现在对外方面,就是侵略扩张。

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尚无力以暴力手段取得它所需要的利益。

所以,从此时起至战争爆发,德国外交活动的目标就是冲破国际条约、组织的束缚,保证扩军备战的顺利进行,恢复大国地位并建立中欧日耳曼帝国,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关键词二战德国外交希特勒法西斯二战爆发时,德国的实力与所处环境比起1933年时的情形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它战争计划的实施。

德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控制了中欧的广大疆域。

在国际上美国孤立一隅,苏联保持中立,英法只求自保,日本与德遥相呼应,战争无可避免。

这样的状态,在1933年时还只是希特勒的梦想。

那么,纳粹德国为何能取得这样的外交胜利呢?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一)希特勒推行的外交攻势有其国内基础首先,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这一时期获得很大增长。

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德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获得发动侵略战争的经济基础,希特勒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组国民经济,以法西斯特有的统制方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建立战争经济体系。

从1933年到1938年,德国工业稳步增长,成为经济实力膨胀最迅速的资本主义大国。

到1937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德国占13.4%,仅次于美国。

在此期间,德国的军事实力也发生了飞跃。

希特勒上台后先后退出了裁军会议和国联、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大规模扩军备战。

陆军仅用4年时间就将7个师增加至51个,海军建立了包括梯尔皮茨号与俾斯麦号两艘巨舰在内的大型舰队,《凡尔赛和约》所明令禁止的空军也建立起21个飞行中队、26万人员的空中力量。

德国的军事工业在1933—1939年间产量增加9倍,飞机产量增加22倍。

1938年陆军已实现机械化。

从整体实力看,到1939年德国的陆军、空军实力已超过它的任何一个对手。

经济军事实力的迅猛发展,成为德国外交的有力后盾。

其次,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在特殊的专制政府中得到了连贯的强有力的实施。

希特勒担任总理时,纳粹党的地位并不巩固。

为了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纳粹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

具体来看,利用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颁布紧急法令。

接着取缔共产党,控制国会多数,强行通过了授权法,从而使希特勒政府摆脱了议会制约。

1936年,取缔了社会民主党并强迫其他政党解散,使纳粹党成为唯一合法的政党,确立起一党专制的政体。

最终的结果是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目标明确地实施其对外政策而没有任何力量掣肘。

从这一点来看,只有斯大林的苏联可以与之相比。

纳粹政府为收回被占领土,恢复大国地位及统一日耳曼民族作的努力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支持。

1933年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在全民表决中95%的投票同意希特勒的政策。

1935年,在萨尔问题举行的全民表决中,90%的萨尔公民选择了德国。

1936年,99%的德国公民支持德军进入莱茵区。

1938年,全民表决中97%赞成德奥合作。

可见,德国的对外活动在很多方面符合人民的意愿。

(二)三十年代的德国面临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英、法民主国家方面。

三十年代,英、法两国是凡尔赛体系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是最重要的维护者。

但是它们对于德国扩军备战,一步步走上侵略道路却没有做出应有的制止。

整个二十年代,英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到1930年只有10%,30年代的经济危机更是带来了严重后果。

在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时,英国领袖错误认为,让出部分利益满足德国从而保住霸权地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法国在一战中损失更大,鉴于自身实力的衰落,不得不选择了追随英国的绥靖政策。

苏联方面。

二十年代开始的强制式工业化运动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成为欧洲强国,与西方民主国家、法西斯德国形成三角格局。

如果苏联与民主国家联手,德国的扩张之路就难以开展。

在斯大林眼中,英法与德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同处于苏联的对立面—资本主义阵营。

如果资本主义阵营内讧,对苏联来说则是最安全的。

为了保证东欧暂时安全及自身备战时间,顺利实现祸水西引,1938年9月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完成了欧洲的一场外交革命。

本来势如水火的法西斯主义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了各自的利益却走到了一起。

苏联因此而分享到了德国征服的战利品,德国取得了苏联的善意中立,避免了最担心的两线作战危险。

从此时到苏德战争爆发,德国还从苏联获得了大量的战略资源。

所以,在30年代的德国外交中,苏联并不是严重威胁,反而可以利用。

此外,当时的欧洲缺乏有效制约德国的国际机制。

各国矛盾重重,无法通力合作。

国际联盟也并不具备足够的权威与能量来制止任何一个大国的行为。

(三)德国采取了灵活有效的外交策略法西斯的上台引起了各国的关注,为了创造有利环境,希特勒便不断地挥舞橄榄枝,刚刚出任总理,就在国会演说中表示“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

”德国的目的是扩军备战,但是在秘密重整军备时,却以退为进大谈裁军。

为了消除邻国的不安,与波兰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并保证与法国和平相处。

当吞并奥地利的图谋失败时,仍然说:“战争不会来了”“德国的问题不能通过战争来获得解决。

”即使开始公开扩军备战后,仍然宣称:“德国的民族武装,不是要建立发动战争的工具而是单纯为了防御与维护和平”。

在一步步破坏和平时,一再声称自己目的的有限性。

当它收复萨尔、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时,表示自己是恢复德国的固有领土。

当其吞并奥地利,要求苏台德地区时,又说这是维护民族利益的需要。

德国的每一次冒险都被西方列强认为是德国最后的要求,但这却只会引来下一步的冒险。

正如基辛格所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领袖对希特勒的目标太没有把握,法国领袖对于根据无法求证的评估采取行动也极没有把握。

认清希特勒本质的代价是欧洲由西到东、由南到北不计其数的坟墓。

”德国充分利用了各国间的矛盾。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处于首要地位,德国成功地欺骗利用了英国。

20年代和30年代初,扶德抑法是英国的主要政策。

此时德国利用英国防范法国的目的乘机崛起。

德国的崛起对法国有现实威胁,因此法国起初强烈反对德国重整军备破坏凡尔赛体系,但得不到英国的支持的法国终究无力制止德国。

德国又利用英国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强调自己的防共功能。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一幽灵来遏制凡尔赛列强,这使他们相信,德国是防止赤色洪水的最后堡垒。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正是德国分化利用各国矛盾的力作。

为了摆脱孤立,增强对抗列强的实力,德国积极寻求盟友。

首先是意大利。

由于利益的冲突,意大利曾经倾向英法,站在德国的对立面。

在1934年,意大利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1935年参加了斯特雷沙阵线。

但两国的意识形态相同,都希望对外扩张,改变凡尔赛体系现状。

“意德两国方向各不相同的扩张,构成了两国间潜在的纽带。

这种扩张不会使两国彼此发生冲突。

”因此客观上有合作基础。

在其侵埃塞俄比亚战争后,英法的制裁没能制止侵略,反而刺激了意大利向德国靠近。

西班牙内战为两国的勾结提供了契机,两国签订了《德意协定》。

德国和意大利从此实际上形成了针对英法民主国家的联盟,以改变凡尔赛体系。

其次是日本。

30年代的日本对内建立起军部法西斯主义的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成为在东方一起挑战西方列强的天然盟友。

于是德国与日本在反苏反共的旗号下联合起来,于1936年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意大利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从此走上了世界大战的道路。

德国成功的另一个因素是,把握时机,敢于冒险,利用列强畏惧战争的心态取得胜利。

最突出的例子是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德国此时军事的实力尚没有战胜法国的可能。

如果法国坚决出兵制止,则德国必然后退。

但是德国敢于冒险,结果赢得了胜利。

当然,三十年代德国的崛起也有其他原因,但无论如何,其结果都是人类的一场浩劫。

参考文献[1](苏)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530.[2](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3]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299.[4]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396.[5] 巴特尔:《法西斯专政时期的德国》,转引自吴有法:《德国法西斯的兴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83.[6]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85.[7](苏)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303.[8](美)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0.[9] 保罗?施密特:《我是希特勒的译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9.[10] 朱庭光:《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1] 吴有法:《德国法西斯的兴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 (美)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 丁建宏:《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4]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M].北京:世界知出版社,1980.[15]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6]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