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原文出处及全文翻译
什么是三十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什么是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年轻时候,夜是靡乱的,像罂粟,是恨不得舞动全身的细胞去迎合夜的刺激。
也有可能是平静的,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想享受一个人抛开喧嚣的一份宁静满足。
随着年纪增长,感觉什么都可以消耗,唯独身体不可以,这也就是那些20出头的姑娘少年会壮怀激烈,人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会渐渐的去畏惧,怕生死,怕别离,怕天命,怕轮回,因为以前这些东西是那么遥不可及,现在就在眼前。
未知生,焉知死,或许是真的参不透其中奥秘,那些轻易赴死的人大多是不懂生死的,这仿佛进去一条悖论,不懂生死的也大多不会去赴死,因为在这条命题之上,芸芸众生,都逃不开畏惧。
有人说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凝重、深邃、空旷,是生命曲线上的一个极点。
站在这儿,来路一览无余,去路上能搅出的动静也大致不出其右了。
人生像魔术师抖开了他的包袱,不会再有太多的神秘可言了。
“追求梦想的时候,你会忘记自己几岁。
”似乎我们总把年龄当做不能做很多事情的借口。
不是吗?我老了,我走不动了,我年龄大了,听到这些话时,我知道你已经没有在追求梦想了。
古人说:“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这些话说明了一个道理: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情,可是在追求梦想上,我知道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哪怕你是年龄半百,又如何哪?子儒正是年轻,对生活和生命充满着激情,对“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没有更深刻理解,希望各位读者能在下面留下你珍贵的留言,我会摘录各位的观点,编辑成文,再分享给各位。
关于三十岁的人生是你想说什么?关于四十岁的人生他又会说什么?五十岁?六十岁或者七十岁?欢迎留言。
活动:参与留意,每周点赞数最高的一位,可以获得我们送出的精美礼品一份,欢迎各位读者积极留言,参与互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60耳顺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60耳顺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的总结。
首先,“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思是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学习。
这个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孔子开始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决定将学习作为终身事业。
其次,“三十而立”,是指人到了三十岁就应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形成稳定的生活状态。
这是一个人生的成长阶段,需要承担责任,确立自我。
再次,“四十而不惑”,是指人到了四十岁应该对生活、工作和社会有深刻的理解,不再感到困惑和迷茫。
这是一个人生的成熟阶段,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后,“五十而知天命”,是指人到了五十岁应该明白什么是命运,理解并接受自己生命的限制和可能性。
这是一个人生的顿悟阶段,开始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有局限性的,应该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
最后,“六十而耳顺”,是指人到了六十岁应该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心态更加平和。
这是一个人生的老年阶段,经历了世事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总的来说,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生不同阶段的理解和期望,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念。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论语》第二篇:为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二篇:为政篇原文及翻译《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二篇: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孔子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为人处世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中文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 孔子
出自: 《论语·为政》
国家: 中国。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么意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周游列国时,楚国的叶公遇见子路了,就请问子路说:“孔子是怎样的人物啊?”时常陪侍孔子左右的子路,竟然不知从何角度,才能得体地描述高深莫测的老师。
后来,子路向孔子禀告此事,孔子就教子路:“你为何不这样讲:‘我们老师一发愤学习,连吃饭的事也忘了。
学习产生了乐趣,最忧愁的事也不见了。
甚至不知自己已将迈入老年,却像年轻小伙子一样积极奋发呀!’”孔子曾经自述每十年都有新的境界,正是来自他一生“学不倦”的精神。
我们要把握年少的黄金岁月,努力向学,往“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的境界前进。
这五个阶段,虽然不能一蹴可及,也正告诉我们目标尚远,应该力学不辍,不可半途而废!那么孔子到底如何形容自己的每一个阶段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这意思就是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全心定在求学上;到了三十岁,学业有了根底,能立住不会摇动;到了四十岁,遇到任何变故,都能权巧应付不被困住;到了五十岁,就能知道上天的命令;到了六十岁,听到任何一句话,都能明白它的本义;到了七十岁,顺从自己内心的欲望做事,都不会超越规矩法度。
”最后,我们再来仔细地认识认识这五大阶段吧!三十而立古人三十而立称作壮年,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遇事能独当一面,不为风雨所动。
四十而不惑不但不为风雨所动,还能明辨事理,通晓日月四时的运行规律,不为外界的纷繁事物所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中国古代把天视为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
能知天命者,必然会明白自己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这显然是比不惑更高一层的境界。
不惑还对利害得失有所计较,而知天命则超越了利害得失,直接指向了人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就是天道赋予人的使命。
六十而耳顺六十而耳顺则是任你狂风暴雨,我自波澜不惊,不仅事理清楚,连喜怒哀乐皆恰到好处,没有不顺的地方。
古今三十而立文言文翻译
古之时,男子年满三十,已过壮年,乃家之栋梁,国之干城。
是以古人谓三十岁为“立年”,此乃人生一大转折。
此时,人当立定志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夫三十而立,首在修身。
修身者,修己之德,养己之性也。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修身之道,莫大于立德。
立德者,道德之基,行为之范也。
是以三十而立,必先立德。
其次,立家。
家者,人生之根本,国家之基础。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家之道,在于和顺家庭,教育子孙,使之成材。
男子三十而立,当以家庭为重,负起家庭责任,使家庭和睦,子孙有成。
再者,立业。
业者,人生之事业,社会之贡献。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
”三十而立,当有所成就,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以贡献于国家社会。
立业之道,在于勤奋学习,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三十而立非易事。
人生在世,多有波折。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三十岁之时,人往往面临诸多困惑。
或因事业未成,或因家庭不谐,或因自身德行不足。
此时,人当以平和之心,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今之世,虽与古不同,然三十而立之理,仍旧适用。
男子三十,正当壮年,事业、家庭、学业等多方面均有待完善。
立身、立家、立业,仍为人生之要务。
夫立身,乃立家之基。
立身之道,在于修身养性,提升自我。
今之人,多追逐物质,忽视精神。
三十而立,当以德行为本,追求真善美,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立家,为立业之基。
家之和睦,事业之基石。
三十而立,当以家庭为重,关爱家人,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如此,方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立业,为人生之追求。
三十而立,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
事业有成,人生方显价值。
总之,三十而立,乃人生一大转折。
此时,人当修身、立家、立业,不断提升自我,为社会、为国家、为家庭作出贡献。
古今虽异,然三十而立之理,历久弥新。
愿世人皆能三十而立,成就一番事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译文《《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译文《孔孟论学》原文和翻译一、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书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
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
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学常识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 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 是敬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经》《易经》 《春秋》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字词
论语 (lún)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传不习乎 (chuán)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亦:也。 自:从。 而:但是。
习:实习(温习) 。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 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 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每天。 谋:办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忍受。 不改其乐:一种贫贱不能移的学习精神。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 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身:自己。 为:替,给。
忠:尽心尽力。 交:交往。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 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 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有”通“又” 。 立:立于礼,做事合乎于礼,能站住 脚。 不惑:不受迷惑,学问已经很渊博了,不会受迷惑。 天命:天道流行的精理。 从:随。 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 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 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 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 度之处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原文出处及全文翻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原文出处及全文翻译意思: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三十而立打一字(谜底:莘)】读解: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读论语是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片面的从文字上理解,而要深入了解这些话的用意,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出自论语意思是;
1.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
2.我十五岁的时候才立志读书,四十岁的时候才不迷惑(有个词叫智者不惑),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天命难违(意为活不长了),六十岁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修养已成熟,对一些事物能淡然处之了。
七十岁的时候终于能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去做了,而不触犯到规矩。
三十而立的而
三十而立的而简介三十而立的而 1 意思是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原文(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的而 1意思是30岁可以独立做事,40岁可以(懂事)不被外物忽悠。
原文(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出处:《论语·为政》扩展资料《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三十而立的而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意思: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論語•衛靈公》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一.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
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
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
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
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
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
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
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
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
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
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
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二.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三.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
论语七则文言文翻译
论语七则文言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论语七则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踰同:逾)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論語?衛靈公》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①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
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
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
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
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
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
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
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
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
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
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
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原文出处及全文翻译
意思: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释: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三十而立打一字(谜底:莘)】
读解: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
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读论语是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片面的从文字上理解,而要深入了解这些话的用意,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