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十而立,四十不
对《论语 为政》“……三十而立……”的理解
对《论语为政》“……三十而立……”的理解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孔子的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我是这样理解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人十五岁以前是在群体监护下成长的,是一种被动适应性的生存习练。
十五岁以后,人才有了独立面对生活的意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叛逆”或“逆反心理”。
这个年龄以后,人会自主的决定自己的事情,自主的走向社会,自主的体验、学习生活的各种技能。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有雏鸟离巢一样的兴奋,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的勇气。
一般来说,人的鸿鹄或燕雀之志对适于这个年龄。
例如: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十而立:人到十三岁才可能完全自立。
到这个年龄,上对父母,下有子女,他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要担当对亲人、他人的各种义务,是家庭的顶梁柱、主心骨,对家庭和社会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到这个年龄,他所做的一切已不再是为了他自己。
四十而不惑:到这个年龄,人逐步失去了年轻人的激情,不会再去闯荡、再去漂。
但这个年龄的人一般会有一个稳定的职业、稳定的家,并精心经营维护之。
他不会再为外面五彩斑斓的诱惑所诱惑。
五十而知天命:人过五十,对荣誉、地位、前途等逐渐看淡。
回顾人生经历,放眼芸芸众生,才智一切都是命!有兄弟二人。
哥:闻鸡起读,悬梁刺股,刻苦苦读。
85年考取大学,村中历史唯一,天之骄子。
89年被分配之某国企。
二十年打拼,为部门科级。
一生却不断为子女就学、婚姻、买房而发愁。
弟:比哥小两岁,捣蛋顽皮,初中毕业。
怎奈2000年城市扩张,搬迁征地。
弟补偿款、拆迁费得百万千万!今豪房名车,游手好闲!呜呼!昊天不惠,昊天不公,昊天不佣。
一切都是命!一个人到了50还不知道天命,那你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五十岁,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
天命:我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你有什么样的命。
命是谁造的,命是我造,我造出我这条命,我造出我这样的命运,那我抱怨、抱怨谁。
解读孔子的三十而立
解读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
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古代文言文解读的文言文原文与解析
古代文言文解读的文言文原文与解析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读懂文言文的原文,还需要对其进行解读和理解。
本文将以一些古代文言文片段为例,对其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段落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原文如下:“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分析:这是《左传》中的一段孔子的话。
首先,我们注意到这段原文使用了许多“而”的连词,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然后”。
其次,孔子在这段话中以年龄为时间节点,描述了一个人从立志到智慧、从追求到圆满的进程,强调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和心性也随之成长的道理。
(段落二)《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夫物之形情有尽,知之者万事之始母也。
骨肉穿凿若神,肌肉疏利若丝。
劳之于能,忿之于心,缘之以事,试观其形,挟天地之纲而驰骛乎无穷者,是气也。
”分析:这段原文出自《庄子·齐物论》。
文章表达了对事物形态与性质的认识。
夫物之形情有尽,即物体的形态和性质是多种多样的,而能够理解事物本质的人,可以掌握万事之始。
接下来,通过对人体的描写,表达了人体结构的奇妙和人体劳动的限制。
最后一句“是气也”点明了一切现象的根源是气,呈现了庄子哲学中的“道”。
(段落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原文如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始看田泽,中有资财,脅宫室,竭其库藏,外示不贰,内修其身,何以事君?” 王翦曰:“诚如卿言。
”分析:这段原文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段落开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句子的铺垫,强调了一个人对国家兴衰有着重要的责任。
接下来,王翦回应了问话者的观点,表示同意对国家有所贡献是一名忠臣的责任。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原文的特点和解析的方法。
文言文常用的句式多为主谓宾结构,使用了很多连词如“而”、“乃”、“是”等,这些都是要注意的细节。
论语十二章的解读
论语十二章的解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四)钱穆先生译: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
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
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
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
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
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孔子一生的概括1.广泛学习 30岁之前;2.有教无类 30~50;3.摄职从政 51~54;4.周游列国54~68;5.叶落归根 68~73。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与当今人们常说的“三十而立”有什么不同?孔子说:“立于礼。
”(《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
班固:立学;朱熹:立道;杨伯峻:立礼;结合全书,也可理解为“立德”。
当今常说的三十而立:立身、立家、立业。
何为不惑?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篇二十八)钱老译:先生说:“知者心无惑乱,仁者心无愁虑,勇者心无惧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篇三十)钱老译:先生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我一项也不能。
”子贡说:“这正是先生称道他自己呀!”以上《子罕篇》和《宪问篇》都有“知者不惑”。
所以“不惑”可以有三层解释,其一,智慧的人对世间事了然于胸,不惑于事; 其二,智慧的人不轻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而改变,不惑于人; 其三,智慧的人安贫乐道超然世俗,不惑于心。
孔子“不惑”就是要做到三者的统一,不困于事、不困于人、不困于己,实现一种“真正的自我”。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一)钱穆先生译:“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朱熹认为: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
三十而立40而不惑的意思
三十而立40而不惑的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30岁就应该开始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到了40岁则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来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三十而立"中的"而立"指的是一个人到了30岁时应该已经成熟起来,开始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和责任。
这个时候,一个人应该能够自立自强、独当一面,能够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十而不惑"中的"不惑"指的是一个人到了40岁时应该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来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这个时候,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认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能够应对得当,不再迷茫和困惑。
这句谚语传达了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十岁是一个人从青年进入成年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候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到了四十岁,一个人应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时候,一个人应该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这句谚语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年龄的重视和尊重。
在中国文化中,年龄被视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年长者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受到重视。
因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谚语也强调了年龄与成
熟度之间的关系。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成长和发展的一句谚语,强调了一个人在30岁和40岁时应该分别具备的成熟和智慧。
这句谚语提醒人们要在适当的年龄阶段承担起责任,不断学习和成长,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关于三十而立四十五十六十是什么 三十而立后面的话是什么
关于三十而立四十五十六十是什么三十而立后面的话是什么
“三十而立”是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的一个人生阶段,表示到了
这个年龄,一个人应该独立、成熟、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开始自立自强。
而“四十五十六十”则是表示在这个年龄段开始进入人生的后半程,要更加珍惜时间,注重保健养生,深刻感受人生的意义,为今后的晚年做好准备。
参考内容:
1. 《礼记·中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2. 《论语·卫灵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3. 生活时尚杂志《Vogue》:“三十而立,是指一个人应该逐
渐走出年轻稚嫩,适应社会并成为一个独立、自立、负责任的人。
”
4. 活力人生网站:“四十五十六十是一个人的人生后半程,是
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深刻思考,为自己的余生作准备,同时注重身体养生。
”
5. 凤凰网名家专栏:“进入四十五十六十等年龄段后,一个人
应该看淡名利,放下执念,深刻领悟生命的真谛,让内心更加安宁、清晰,迎接未来的晚年生活。
”。
“三十而立”与“四十不惑”之间
孔夫子 曾经对 自己的人生 , 编 制了一个清 晰的规划——
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
“ 三十 而立” , 主要是 关于 自己的内在 建设 。但随后 的人
上, 焦虑 可能逐步减缓 , 纠结却还 时常发生 。 “ 而立 ” 之后 为何
“ 十五 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不惑 , 五十 知天命 , 六十耳顺 , 七 生 中 , 依然 避免不了 内在 与外 在冲突的矛盾 和困惑 。在心境 窃 以为 , 在他 所规划 的不 同人生 阶段 中 , “ 三 十而立 ” 和 依然 “ 有惑” ?我想 , 主要由于人是群 体 『 生生物 , 再坚定的 自我
了起来。
我 懂得不 同人生 选择 所面 临的处境 。也让 我在后 续的 选择 中, 更加坚定了初心 , 懂得何是我欲 , 我欲成何 。 信笔写下 “ 三十 而立” 与“ 四十不 惑” 之间, 是 因为这 是 自
所 以那段 时间 , 焦虑 中的 我一头 扎到书 堆里寻 求慰 藉 。
每月十本书 , 一年看百本 , 不求甚解 。从 文字中窥 视世界的本
后 辗转床上 , 想到孔夫子“ 三十 而立 ” 之说 , 心头就会 串起一股 选择或人生波折时 , 虽 自诩洒脱 , 但往 往还 会影 响到 自己的睡
在 世时依然是个 “ 撸瑟 ” , 他不会打 自己脸呀。 “ 三十而立” 应该 为自己肤浅的 困惑与 纠结感到羞愧 。所 幸 , 这 样的 困惑和纠
6 0 I 悦读 I 们 Z 嘲 H E J № Y
・
浙 江省发 改委“ 三严三 实” 征文选登 ・
“ 三十 而立” 与“ 四十 不惑” 之 间 的
十年 , 是 人 一 生中最 为关键 的 时
期 。这 个 时 期 的 选 择 和 付 出 , 将 决 定 一个 人 最 终 的成 色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追求完满人生的典范,尤其是三十以后。
那么,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的人生是怎么度过的呢?三十而立三十岁,是人的一道分水岭。
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已经确立了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应该能够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
而“立”就是能够站起来,成家立业。
立身,就是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包括思想修养、道德修养、能力修养和自我提升。
其中自强是立身之本,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就是确立自己的事业。
三十岁的人应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职业。
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一定的能力,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立业是求生的手段,经济独立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历程。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
当今社会激烈竞争,虽然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从人类繁衍的角度,这个岁数正为合适。
而且人到三十,多已明白了爱和责任。
家庭的意义是温暖。
立家,心灵才有了栖息的港湾。
至于立业、立家的先后,每个人视情况不同,不必刻意分先后,二者也更应该相辅相成。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年龄。
是一个可以洞察世间万物的年龄,是一个成熟的年龄。
这不惑,是清醒,是明白,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
对外,明白了社会。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内心应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明白了自己。
就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把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内心的能量。
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不应该再犯过多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对自己,明白了责任。
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对父母的孝心,抚养孩子的责任。
40岁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对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国学宝典《论语》的名句解读
国学宝典《论语》的名句解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能够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境界。
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而其中的“而
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敏:勤勉,快速。
慎:谨慎,慎重。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引言人生是一段长长的旅程,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各种各样的阶段和变化。
其中,三十岁、四十岁和五十岁是人生中一些关键年龄的代表,代表着不同的心境和认知。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这三个年龄的含义和它们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三十而立1. 概述三十岁这个年纪被认为是一个人成熟和独立的标志。
在这个阶段,许多人都已经完成了学业,步入职场,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他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和家庭奋斗,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2. 职业发展三十岁是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他们开始寻求更高的职位和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也有些人在这个时候选择转行或创业,为自己的人生带来新的可能性。
3. 家庭建设三十岁也是很多人开始谈婚论嫁、组建家庭的时候。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期待。
他们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来支撑自己,希望在家庭中获得温暖和支持。
四十不惑1. 概述四十岁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代表着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目标。
不惑二字,表示人们在这个年纪会更加明白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扰。
2. 事业巅峰对于许多人来说,四十岁是事业上的巅峰。
他们可能已经在某个行业或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享受到了一定的声望和地位。
这个年纪的人通常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也更能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3. 生活的平衡在四十岁之后,许多人会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思考现在和未来的平衡。
他们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更多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年纪是放下过去的包袱,重新定义生活的关键时刻。
五十知天命1. 概述五十岁代表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而知天命则意味着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在这个年纪,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生活的重要性。
关于三十而立四十五十六十是什么 三十而立后面的话是什么
关于三十而立四十五十六十是什么三十而立后面的话是什么标题:关于三十而立四十五十六十是什么一、前言三十而立,是指一个人到了30岁,应该有一定的事业和生活基础,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开始为此而努力奋斗。
而到了四十、五十、六十,意味着需要更加独立和自由,同时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生活。
二、三十而立是什么三十而立,通常认为是指一个人到了30岁,应该有一定的事业和生活基础,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开始为此而努力奋斗。
这个阶段的人通常已经过了青年期,开始真正踏入成年人生活的阶段,需要面对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三、四十、五十、六十意味着什么到了四十、五十、六十,意味着需要更加独立和自由,开始看待事物更加深刻和成熟,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生活。
这个阶段通常是人生中最稳定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有经验和智慧的时期。
四、附件本文档所涉及附件如下:无五、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无六、实际执行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1. 对于30多岁的人来说,时间充足,但压力也大,需要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之间寻找平衡;解决办法:划分时间,科学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好时间规划。
2. 四五十岁的人需要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但同时需要面对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解决办法:统筹规划,协调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好自我保护和调适。
3. 对于60岁以上的人来说,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成为重要问题;解决办法:保持积极心态,注意身体保健,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化活动,增强身体和精神的抵抗能力。
七、结论三十而立是指人到了30岁,应该有一定的事业和生活基础,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开始为此而努力奋斗。
四五十岁需要更加独立和自由,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生活。
到了60岁以上,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成为重要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协调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状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三十而立,立身立业立家。
总的来说,三十岁的人,可以一个人独立承担自己的责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无论是自身,还是事业抑或家庭都应该负起责了。
立身要立品格与修养,立身要立独立与坚强,立身要立道德与涵养;立业顾名思义就是要确立事业,是有一技之长,是有谋生之能;立家则是指有自己的家庭,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灵魂的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家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四十而不惑,不疑惑,不怀疑。
人过四十,对人生便没有了疑惑。
历过时间冷暖,感受岁月无情,从从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有过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是理智和清醒。
对外,明白了社会,对己明白了责任。
明白了人之于社会知识群体中的一份子,有规则要遵守,有关系要处理;明白了自己对于家庭对于家人的意义,明白了在家庭中自己需要负起的责任,报效社会的责任,孝敬父母的责任,敬爱爱人的责任,教育子女的责任。
曾仕强讲解《论语·为政》(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曾仕强讲解《论语·为政》(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ART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三十而立通过十五岁到三十岁的摸索,到了三十确定一生的原则。
四十而不惑根据你30岁订下的原则来试,到了四十岁对自己的原则不惑。
并不是说一个人到了40岁了就什么不惑了,而是我对我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方向、我所要学的东西我不惑。
四十岁,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
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到了50还不知道天命,那你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五十岁,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
天命:我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你有什么样的命。
命是谁造的,命是我造,我造出我这条命,我造出我这样的命运,那我抱怨、抱怨谁。
能不能重来,没有办法重来。
人生最奥妙的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重来。
六十而顺耳到了60,其他人根本不了解你,就在你面前指指点点、咋咋呼呼讲一大堆,你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听也会发脾气,不听也会发脾气,那怎么办,耳顺,就是听了跟没有听一样。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是指我从小到70岁,我规规矩矩几乎已经变成我的生活习惯,我大概不会有太大的差错,那我就可以放心去做。
五十岁以前要尽人事,排除万难,不管别人告诉你以后会不会成功,你都不管,你应该做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岁以后你要听天命,我有这个成功的命,我自然会成功,我没有的话,我不强求。
所有的名和利最后都是空的。
PART 2:以下是孔子对自己上面的这段话实践的结果。
理想:十有五而至于学;实践结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不是温习,是习惯,学了以后不算数,要养成习惯,你才会乐。
学习以后赶快去在生活当中实践养成习惯,你就很喜悦。
理想:三十而立;实践结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跟所有人的来往,都有基本的原则,不会乱。
教你看透人生: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立什么、明白什么?
此生必看,教你看透人生: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立什么、明白什么?三十岁的人, 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
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
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
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
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
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
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是中国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
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对外,他明白了社会。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孩童时期称为“总角之年”。
女孩十三四称为“豆蔻之年”。
女子许婚要结发上簪,因为古代二十许婚者少,十五许婚者多,所以这一特点就用来称呼女孩十五岁,叫做“及笄之年”女孩十有六岁就被称为“破瓜之年”。
男子二十岁可以称为“弱冠之年”“而立之年“就指人到三十岁,”“不惑之年“就指人到四十岁,”“知命之年“就指人到五十岁,”“耳顺之年“就指人到六十岁。
”八九十岁被称为“耄耋之年”人到百岁可以称为“期颐之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在学也。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行,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字,音义皆同「又」字。
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
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
」《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
「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
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
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
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
」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
」刘氏《正义》:「立,谓学立。
」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
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
」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
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
立,守经也。
不惑,达权也。
」「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
「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郭继承对三十而立的解读
郭继承对三十而立的解读
郭继承教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研究者,他对“三十而立”这一儒家经典概念有着独到且深入的解读。
在《论语》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三十而立”通常被理解为一个人到了30岁时应该在道德修养、学问见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有所建树,能够独立自主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个人使命。
郭继承教授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十而立”进行解读:
1.人格独立:强调人在30岁前后应形成完整的人格与价值观
体系,能够独立思考,不依赖他人而存在。
2.事业基础:认为30岁左右是一个人应当在社会上确立自己
的职业定位和生活方向,并取得一定的事业基础。
3.家庭责任:在传统观念中,30岁也是成家立业的重要阶
段,意味着要承担起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等重要责任。
4.道德成熟:按照儒家伦理,30岁时个人的道德修养应该达
到一定高度,具备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可以作为
他人的楷模。
5.自我认知:在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自
我认知,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使命。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
这个中国华夏民族的根儿,是孔子给我们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
你有
没有发现现实中有很多人的日子过烂了?不是年级轻轻负债累累就是家庭
破裂一贫如洗,抑或一辈子闷闷不乐抱怨一生。
就是没读过论语没理解这些。
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理解。
一个人首先要思考自身的问题,即是人生的目标、能力及如何实现,三十
岁如果还无法自立于社会当中,那么就是修身,齐家没做好,如果四十岁
还对人生糊里糊涂疲于奔命,那么治国,平天下就别想了。
所以,三十岁
必需要自立自强,想要做到自立则必需修身齐家,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主,四十岁要建功立业就是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即便不能实现,也要在四十
岁的时候有一定的事业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人生不会再有困惑。
五十岁
要知天命就是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剖析和透彻理解,此时人生过半,在古代已步入晚年,所以要与天(自然与神的合一体)同命运共呼吸,人
生到此更应豁达思想再上升一个境界,应有处事不惊沉着应对,与天命合
二为一、六十花甲就是人少走完一个轮回,还需要安度晚年了,好好养老
罢了。
人生到此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清心寡欲颐养天年。
粗浅理解。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完整版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完整版人生的旅程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岁月。
在人生的道路上,3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40岁则被称为不惑之年,50岁则是人们开始思考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时刻。
这三个阶段代表着人们成长、成熟和思考的不同层次。
3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已经步入了成年的行列,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能力。
在这个年纪,人们通常已经完成了学业,开始踏入职场,并且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而立之年的人们通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
这个阶段的人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40岁被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已经不再迷茫,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在这个年纪,人们通常已经有了一定的事业和家庭基础,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不惑之年的人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积极寻求平衡和和谐。
50岁被称为知天命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智慧和人生经验。
在这个年纪,人们通常已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知天命之年的人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人生轨迹和人生目标,开始思考自己的遗产和对社会的贡献。
他们会更加珍惜时间,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以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是人生旅程中的三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三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成长和反思。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活得更有意义。
让我们一起以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的姿态,迎接人生的各个阶段,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感悟现代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内涵
感悟现代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内涵三十而立,立什么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
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
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
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
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
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
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是中国特色吧!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
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对外,他明白了社会。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
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激情,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
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
”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那这个人不
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
人总是杂念丛生,因为生来欲望不止,现在要让欲望自发的限制在规则之内随意游走,这可不是随便一说的。
如果把“从心所欲”做一次层面的分类,可以看到:
层面一、恶欲而恶为,指坏念头坏行为,这是人性本恶的论调,想象一个人生来没有接受任何教育,他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对本能的最好的体现,而这种行为一定与外界格格不入,人们会把他视做一个没有教养的野兽,当然这样的人早就进医院或大牢了。
层面二、恶欲而善为,指有坏念头但做好事。
“色而不欲”,说的应该是这一层,有色心,却不触犯戒条,能自律。
还有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美色当前、金钱当前的论调,也多为这一层意思。
“恶欲善为“的行为模式应该算得主流吧。
层面三、善欲而善为,指全是好念头,只做好事。
行欲而不动恶念,这是很高的思想境界.孔子七十岁道破这番领悟,反见这位门徒三千的千古圣人都难逃恶念萦绕六十载,何况常人呢?
不过七十虽为孔子最后一个十载,但”从心所欲”的终极领悟却仍未摆脱”欲”念,假借老子语录,可妄称其谓”道可道,非常道,圣可道,非常圣”吧想来孔子若寿寝于八十,人生格言中该加上一句,八十而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