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年龄”的称谓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知识能力提升: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 全国通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知识能力提升: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 全国通用

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tái背之年—90岁期颐之年—100岁Come on,baby!0-1岁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7岁髫tiáo年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 —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pīng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3-15岁(男) —舞勺之年谓古代儿童学文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14岁(女)——“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miǎn 鬟huán鬓bìn低。

必备的文化常识年龄的称谓你知道吗?

必备的文化常识年龄的称谓你知道吗?

必备的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8知命之年:至五十岁(有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期御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人。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讲解:官职变化、年龄称谓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讲解:官职变化、年龄称谓

官职变化【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许迈传》【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绌、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关注教材 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
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 关注生活
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
能追无尽景,始是登高人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一)学校与科举 3次 (二)山川与地理 4次 (三)天文与历法 0次 (四)政区与官职 15次 (五)节日与习俗 2次 (六)宗法与祭祀 10次 (七)礼仪与风俗 2次 (八)人名与称谓 11次 (九)文集与典籍 2次 (十)另类与其它 7次
√②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①说反了
√③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
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④说反了
×④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⑤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
舞勺
束发/成童

龄 称
碧玉年华 桃李年华 而立之年
男子13岁~15岁左右 男子15岁 女子16岁 女子20岁 指30岁
3.古文笄没(jī有)年十八女岁子。15岁 45..豆黄发蔻加花人女冠舞信/年象老子弱华冠垂十三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指 女四小子 男 子。。12子54岁 2岁0~ 岁20岁 6.悬车不七惑之十年退休指了40。岁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
薨、崩4.、平百民岁、庶千秋人、直晏驾称、死山陵。崩
死 的
父母
见背、5.孤父露死、弃为养 孤,子亡为独。
讳 称
佛道徒
涅槃、6.圆夫寂死、坐称化、寡羽,化、妻仙死游、称仙逝鳏。
一般人
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 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用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我们在高中语文的试卷里或者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甚至是各种古装剧里,都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物年龄的称谓,如豆蔻、弱冠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称谓是我们不熟知的,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说不定会考。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物称谓分别是什么。

1、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4、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篇二: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摘要: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初一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初一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初一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3)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5)(知天命)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6)(耳顺)花甲之年: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7)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80~90岁——耄耋之年。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9)90岁鲐背之年,“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10)期颐:指百岁。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语言得体之谦辞敬辞一、敬辞辑录二、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中考在语言得体的考查中也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

三、“令”字一族。

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另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四、“拜”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五、“奉”字一族。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馅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统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久,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2)称庙号。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海瑞传》)(3)称师。

例如: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师说》)(4)称朋友、尊长。

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名词解释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一 年龄常见称谓-含答案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一 年龄常见称谓-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一)-年龄常见称谓1.襁褓:婴儿。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孩提:2~3岁的儿童。

2.垂髫(tiáo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指幼年儿童。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4.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女子。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及笄jī :指15岁女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6.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8.而立:指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指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指50岁11.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指60岁。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2.古稀:指70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3.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14.期颐:指百岁。

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学以致用】1.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古今用语之不同年龄称谓(含习题)

古今用语之不同年龄称谓(含习题)

真题链接3:
3.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 A.《诗经》是先秦的书名,到汉代它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 或《诗三百》。 B.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则是记录孟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著作。 C.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 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 D.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如以“尊君”称对方父亲,以“家君” 称自己父亲。
2.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
(yǒu)、戌(xū)、亥(hài)。
3.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D.“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 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 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 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 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 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 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
C.此次若非您鼎力相助,定难顺利完工,叨光不少,深表感 谢。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7.下面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D )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媛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 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 白做人。 D.劳驾您来公司时,帮我把那提包带过来。

古代年龄称谓及文学常识

古代年龄称谓及文学常识

古代年龄称谓及文学常识————————————————————————————————作者: ————————————————————————————————日期:ﻩ针贬(砭)烦锁(琐)寒喧(暄) 松驰(弛) 暮蔼(霭)响午(晌) 通谍(牒)蹩气(憋)脱化(蜕) 震憾(撼)范筹(畴)秧然(怏) 通辑(缉)防害(妨) 慎密(缜)漫延(蔓) 焕散(涣) 羁拌(绊)脑怒(恼) 技俩(伎)脉膊(搏) 接恰(洽)秘决(诀) 真缔(谛)协从(胁)慢谈(漫) 融汇(会) 报消(销) 萎糜(靡) 教悔(诲)急燥(躁) 呕歌(讴)骄健(矫)缀学(辍)全愈(痊)掘起(崛)瞻养(赡)眩耀(炫)免励(勉) 冒然(贸)ﻫ卫戊(戍)陪偿(赔) 霎那(刹) 膨涨(胀) 揉躏(蹂)污告(诬) 竭见(谒)坦护(袒) 沤吐(呕)鬼计(诡) 咀咒(诅)分岐(歧)决择(抉)针炙(灸)撒慌(谎) ﻫ清冽(洌)商摧(榷) 璀灿(璨) 争辨(辩) 纵恿(怂)鼓惑(蛊)摧眠(催) 尝罚(赏) 挛生(孪) 函养(涵)拖杳(沓) 简漏(陋)垂弃(唾) 膺品(赝)教梭(唆)游戈(弋)板面(版)伥然(怅)稠怅(惆) 作崇(祟)穿带(戴)装钉(订) 复没(覆)急待(亟)刻簿(薄)闪铄(烁)渲泄(宣)茶毒(荼) 妥贴(帖) 幅射(辐)ﻫ频临(濒) 园满(圆) 毒棘(辣)座标(坐)忘想(妄)桥粱(梁)摄服(慑) 弛骋(驰)按磨(摩)撕杀(厮)誉写(誊)欧打(殴) 问侯(候) 恢谐(诙)帐蓬(篷)戊戍(戌)证卷(券)肆业(肄)污篾(蔑)挑畔(衅) 钓杆(竿)招幕(募)消遥(逍)矍烁(铄)道谦(歉)膏盲(肓)贪脏(赃)竟赛(竞)枯躁(燥)脉胳(络)蓝球(篮) 搞劳(犒) 演译(绎)高梁(粱) 撩绕(缭) 观磨(摩) 姿式(势)附录2易混字ﻫ弊作弊弊端除弊利利害利害得失ﻫ敝敝衣敝帚自珍厉厉害变本加厉再接再厉厉行节约ﻫ蔽遮蔽掩蔽隐蔽励勉励奖励励精图治混混杂鱼目混珠颗颗粒一颗黄豆浑浑身浑然一体棵一棵菜一棵大树ﻫ采神采兴高采烈ﻫ泄排泄发泄泄漏彩色彩光彩精彩喝彩丰富多彩泻泻药一泻千里ﻫ象表象迹象惨象印象气象抽象练训练熟练练笔简练精练像画像肖像录像好像炼锻炼炼丹炼钢炼狱精炼相相貌相片众生相迭迭起迭次忙不迭ﻫ度欢度春节虚度年华度日如年叠重叠折叠层峦叠嶂ﻫ渡横渡长江渡过难关过渡时期迹足迹事迹古迹慨感慨慷慨愤慨绩成绩功绩业绩概大概概况概不退换气概概念即即使立即若即若离ﻫ既既然既而既往不咎交交税交代交公粮缴缴费缴纳缴枪附录3成语及其他短语中易错的字ﻫ和霭可亲(蔼) 原物必还(璧)天崩地折(坼)并行不背(悖)计日成功(程) 哀声叹气(唉) 民生凋蔽(敝) 出类拔粹(萃)ﻫ刚腹自用(愎)暗然销魂(黯) 披星带月(戴) 清彻见底(澈)ﻫ明辩是非(辨)鞭苔三百(笞)撤消处分(销)遮天避日(蔽)飞扬拨扈(跋)赤博上阵(膊) 大有稗益(裨) 以逸代劳(待)ﻫ一张一驰(弛) 纵横俾阖(捭)惮精竭虑(殚) 趁心如意(称)按步就班(部) 一愁莫展(筹)虎视耽耽(眈) 肆无忌弹(惮)裨官野史(稗)布署已定(部) 万事享通(亨)曲高合寡(和)相形见拙(绌)穿流不息(川) 言简意该(赅) 感人肺府(腑)ﻫ残无人道(惨)搬门弄斧(班) 吊以轻心(掉) 沾污清白(玷) 以见一般(斑) 义不容词(辞) 轰堂大笑(哄) 声音宏亮(洪)ﻫ戮穿阴谋(戳) 扬常而去(长) 一股作气(鼓)卑恭屈膝(躬)为虎作帐(伥)坠落腐化(堕)欢渡春节(度) 横度长江(渡)ﻫ英雄倍出(辈) 富丽堂黄(皇)有持无恐(恃) 精神焕散(涣)ﻫ惨绝人环(寰)如法泡制(炮)提纲契领(挈)明知固犯(故)拙拙逼人(咄) 三翻五次(番) 手不失卷(释) 一窃不通(窍)张慌失措(皇)心恢意懒(灰) 磬竹难书(罄)挑拨事非(是)ﻫ性格粗旷(犷) 步入正规(轨) 披沙捡金(拣) 倾刻之间(顷)ﻫ翻复无常(反) 翻云复雨(覆) 到处传颂(诵) 篷筚生辉(蓬)风雨如诲(晦) 迫不急待(及) 批漏百出(纰)手屈一指(首)ﻫ行踪鬼秘(诡) 浪废金钱(费)金榜提名(题)卑躬曲膝(屈)ﻫ防碍交通(妨)丰功伟迹(绩)当人不让(仁) 嗜好成僻(癖)ﻫ既往不究(咎)随声附合(和) 前扑后继(仆) 列出题纲(提)ﻫ貌和神离(合) 入不付出(敷)义愤填鹰(膺)稳操胜卷(券)破斧沉舟(釜) 不记其数(计)儒子可教(孺) 括不知耻(恬)ﻫ模范事绩(迹) 规规距距(矩) 星落棋布(罗)骄揉造作(矫)合盘托出(和) 佳宾满座(嘉)揠旗息鼓(偃) 风尘扑扑(仆)励行节约(厉)风声鹤泪(唳) 甘冒不讳(韪) 挺而走险(铤)ﻫ性格崛强(倔) 千钓一发(钧) 始终不逾(渝) 耳嚅目染(濡)箴口不言(缄) 坚难困苦(艰) 敷演塞责(衍)滥芋充数(竽)史无前列(例)火中取粟(栗)运筹帷握(幄) 淹没无闻(湮)工程峻工(竣)不卑不坑(亢)大伤原气(元)为命是从(惟)草管人命(菅)直接了当(截)不可思义(议) 渝期作废(逾)ﻫ一枕黄梁(粱)廖廖无几(寥) 自顾不遐(暇) 一口同声(异)ﻫ接长补短(截)书写了草(潦)口干舌躁(燥) 暇瑜互见(瑕)情不自尽(禁) 功亏一匮(篑)一劳永易(逸)世外桃园(源)蜡梅盛开(腊) 事过景迁(境)通霄达旦(宵) 苦心孤旨(诣)竞竞业业(兢) 流连往返(忘) 绿草如荫(茵) 举止端祥(详)ﻫ流览一遍(浏)陈词烂调(滥) 修养生息(休)敲榨勒索(诈)无耻烂言(谰) 不径而走(胫)动则得咎(辄)遗笑大方(贻)ﻫ纠纠武夫(赳)高官厚碌(禄)反应情况(映)脱化变质(蜕)语无论次(伦) 可作篮本(蓝)寒喧客套(暄)改弦更章(张)身体赢弱(羸)前踞后恭(倨)仗义直言(执) 化学反映(应)龙盘虎据(踞)风糜一时(靡) 良秀不齐(莠)气喘嘘嘘(吁)ﻫ望风披糜(靡)甜言密语(蜜) 殉私舞弊(徇)举世振惊(震)ﻫ再接再励(厉) 修茸一新(葺)莫中一是(衷)忧柔寡断(优)免强答应(勉)临摩字帖(摹)记忆尤新(犹)宣宾守主(喧)含辛如苦(茹) 礼上往来(尚)梳装打扮(妆) 出奇致胜(制)ﻫ感情融恰(洽) 洽如其分(恰)怨天由人(尤) 沤心沥血(呕)海市唇楼(蜃) 偃苗助长(揠) 少纵即逝(稍)招摇装骗(撞)巧装打扮(乔)名落深山(孙)妄费心机(枉)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一、人的称谓谦称: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单幼亲属,前者如塞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2、自称:愚、敝、卑、臣、仆3、帝王自称:孤、寡人、朕4、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5、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称:妾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叫做“尊称”。

(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通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三种: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高中生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高中生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高中生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库【含答案】1、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古代的“及笄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A、15岁、20岁、30岁、40岁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D、13岁、20岁、30岁、50岁2、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3、“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

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

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

反之亦然。

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

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4、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

“前四史”是指:()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5、《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四库”是指:()A、仁、义、礼、智B、经、史、子、集C、诗、书、礼、易D、礼、乐、书、数6、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小学文化常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小学文化常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文化常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代替。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童、童年时期(三至九岁)。

总角:童年、幼年时期(八九岁至十三岁),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女孩。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二八:指女子16岁;
弱冠:又称加冠,指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花信年华:指女子24岁
而立:指三十岁。

三十而立: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方面的态度和原则。

不惑:指四十岁。

四十不惑: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再感到疑惑。

知天命:指五十岁。

五十知天命:明白所谓的命运,即现在的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高龄的人自古以来就不多见,指高寿不易。

黄发:指长寿老人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年龄”的称谓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

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

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
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例: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例: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例: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例: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

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

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
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
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
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

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

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

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

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

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例: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例: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例:
花作婵娟玉作妆,风流争似旧徐娘。

夜深曲曲湾湾月,万里随君一寸肠。

——刘禹锡《七绝梦扬州乐妓和诗》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例:
不惑之年,心宜不动。

常思玉金枷重。

无常一著可伤悲,悟时速把良缘种。

鄙了惺惺,装成懵懂。

修完内貌频看供。

功成行满去朝元,瑞云。

——《踏云行赠张公》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例:
继粟继肉,以养贤才;
祝鲠祝噎,以礼耆耋。

——陆游《谢致仕表》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例:
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

读书似走名场日,许国如骑战马时。

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

渭滨星霣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陆游《七十二岁吟》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