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05
学生课前准备
阅读全文,了解故事背景
阅读《长亭送别》全文,了解故 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 环境,包括当时的礼仪、文化、
风俗习惯等。
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95% 85% 75% 50% 45%
0 10 20 30 40 5
完成练习题的注意事项
建议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先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思路和方法。对于 不确定的题目,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老师、同学,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 整性。
预习下一篇课文
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下一篇课文的背景、主题和内容,为后续的学习 做好准备。
07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听讲、思考、发言等方面,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课后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评价
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综合评价 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
况。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反馈
在课后尽快批改作业,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03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教具准备
02
01
03
黑板
用于写课程标题、重要知识点和教学步骤。
投影仪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音响设备
播放背景音乐和相关音频资料,营造课堂氛围。
多媒体资源利用
01
02
03
04
PPT课件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

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第三课《长亭送别》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4)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过程与方法:(1)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视频欣赏,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2)赏读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以及曲词中所蕴涵的离愁别恨。

[教学重点]1.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2.了解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建议]一、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二、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三、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力求知识的丰富,来吸引学生;力求教学手段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艺术氛围。

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案

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案

长亭送别-苏教版必修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中国古诗词经典之一的《长亭送别》。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主题;2.理解《长亭送别》的意境和艺术特点;3.熟悉《长亭送别》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传神技巧。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和兴趣;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情趣;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分发《长亭送别》的文本,让学生自读。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什么背景和历史时期使诗人产生这种情感?第二步:讲解1.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主题;3.讲解《长亭送别》的意境和艺术特点;4.分析《长亭送别》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传神技巧。

第三步:感受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让学生体会李白的情感、表达及工笔细腻的画面感。

第四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这首诗的最美的句子是哪几句?2.你能否在想象中重现李白那忧郁的眼神,仿佛看见他走过长亭的背影?3.在李白的时代,有哪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第五步:写作让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了解的材料,就“长亭送别”的意境、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写作。

第六步: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杜甫《登高》一文,感悟李白、杜甫两位诗人不同的“壮志凌云”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课堂讨论;2.作业批改。

评价内容:1.掌握《长亭送别》的常识和知识点;2.能够对《长亭送别》的意境、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3.能够独立完成文章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程中教师切实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阅读中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和趣味,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文言文。

以李白的《长亭送别》为例,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2专题 《长亭送别》教案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2专题 《长亭送别》教案2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3、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4、整体感知,把握莺莺在别离时的微妙心理。

5、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2、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课前播放李叔同先生作词的《送别》,营造氛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之恨自《诗经》开始就有描写。

六朝时江淹的《别赋》则对离别之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其开篇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中的,点出了离别的本质所在。

在江淹看来,离别是会让人的灵魂也为之飞扬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心爱的人要别离了,他们是怎样畅叙别情的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

二、介绍有关知识1、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种类:①元杂剧、②明清传奇(注意区分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代表作:(元)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三次发展高潮:元杂剧的勃兴;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清中叶花部繁盛2、关于元曲地位:清·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元专录其曲”种类:杂剧、散曲(小令、套曲即套数)3、了解关于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包括许多场次。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2专题 长亭送别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2专题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⒈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⒉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⒊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

⒋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⒈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⒉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难点: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设计思想《长亭送别》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第二板块“执子之手”中的课文。

专题名称取自李商隐的《锦瑟》诗,重点在“情”字上。

三个板块分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友情。

《长亭送别》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的细腻刻画真切动人,感染力很强,这取决于作者驾驭语言的艺术和情景相生的意境创造,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因此,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学习的重点,体会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16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16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16教学目标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化用古代诗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四美,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略曲词的艺术手法。

4、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在岁月的长河里跋涉,在文学的王国里徜徉,久了,渐渐地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在夕阳下的长亭古道折柳相送。

于是,长亭、柳便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进入主题关于离别,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更何堪?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绘出了天下离别者的情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而今,秋风渐起,黄叶飘零,仍然是夕阳西下,长亭外,古道边,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戏曲“文采派”代表王实甫给我们展示出的《西厢记》之美的代表——《长亭送别》。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故事之美)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有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人物之美、故事之美和谐统一。

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四、以情节结构为线索,分析曲词之美与意境之美。

1、赏析[端正好]提问:[端正好]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提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点拨: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看课件)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二、整体感知:(看课件)三、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看课件)四、《西厢记》剧情简介五、比较元稹的《莺莺传》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

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的格调低俗。

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

六、学生分角色朗读七、教师范读:《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八、分析课文: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

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2、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放音乐)3、个性化语言:〔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等待,等待爱情,等待有情人终成眷属!(课件音乐)4、动作化的语言:[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①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以及王实甫的重要地位。

因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是大纲的要求。

②能力教学目标:通过诵读、揣摩比较,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富有文采的语言;把握剧中的人物冲突,鉴赏女主人公X莺莺的艺术形象,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③情感教学目标:认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理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把握X莺莺叛逆性格。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中国古人的诗歌、散文、小说一样,中国古代戏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有其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出戏曲,题目是《长亭送别》。

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我这里有几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请听题:1、本课作者是谁?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3、《长亭送别》中提到哪几个人物? 4、这三个人物在戏中的角色名称分别是什么? 5、《正宫》《端正好》是什么?二、文史常识1、关于杂剧〔1〕一本四折一楔子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幕,一般曲的套为一折。

《西厢记》分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五折五楔子。

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折之间,那么是衔接剧情。

〔2〕曲白科曲,是曲子,是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每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假设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也就是说,每一折有一套套曲,四折就是四套套曲,五折就是五套套曲。

每套套曲各用一个宫调,各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假设干支曲牌,曲牌有联套方式在规定。

每一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要一韵到低,不能换韵。

每一折的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就是由一种角色主唱,能够主唱的角色,是正旦或正未,正末主唱的叫做“末本〞,正旦主唱的叫做“旦本〞。

白,是宾白,说白。

科,或作“介〞,是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提示。

〔3〕脚色末、旦、外、净、丑、杂2、关于王实甫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

能力目标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调控一、导入二、元曲、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三、生词释义四、理清故事情节一、欣赏品评曲词二、艺术特色一、莺莺形象分析二、明确主题三、深化拓展三、布置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理清故事情节教学程序: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

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为“一代文学之胜”。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也可以这么说: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

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和小令。

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

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47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47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47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点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德育渗透点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体会莺莺别离时的心情,理解其反封建的叛逆精神。

四、教学设想:1、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2、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有关知识,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疏理剧情。

第二课时重点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第3课时重点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反封建的社会意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有关知识,朗诵课文,疏通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来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共五本21折: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超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

高中语文第2专题长亭送别学案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2专题长亭送别学案苏教版必修5

问题导学1.曲词中莺莺的心理有如何的起伏变化?作者又是如何细腻而生动地表现的?请解析议论。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形交融。

请以【正直好】为例,解析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3.解析《长亭送别》一折的主题。

自主研究《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有情人终成眷属。

明朝以来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聚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巨变成惨剧。

针对两种结尾不一样的社会心义,谈一下你的看法。

文法导析奇妙生动的心理描绘《长亭送别》没有波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理的深刻研究和真切描摹。

在长亭送别这一特准时空交错点,对爱人的迷恋,对分离的悲戚,对功名的恼恨,对将来的忧愁,都与拥有美好爱情的理想牢牢联系在一同。

节选部分的曲子,从不一样的角度刻画了人物心理,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内涵、纯净的灵魂,令人服气地表现了出来。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运专心理描绘的方法,以“高中生活”为话题,描述一下自己在“考前或讲堂上”的心理。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书生张珙与莺莺一见倾心,叛将兵围普救寺索要莺莺,张珙依赖朋友的帮忙解除了危难。

老夫人亲口允婚,却又违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联合下,两人突破礼教的约束,私下结为夫妇。

老夫人无能为力,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允许结婚。

崔莺莺则以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这是崔莺莺追求诚挚爱情的呼喊,也是对以门第、财富和势力为条件的婚姻标准的抗争。

爱情,是人生最美的花朵。

它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势力,不是豪宅,不是香车,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流,是同等自由,是理解宽容,是珍惜关爱,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是祝英台的泣诉,是孟姜女的执着。

正处在修业路上的莘莘学子,虽涉及爱河为时髦早,但应当拥有正确的爱情观,以期在将来的爱情路上一帆风顺。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 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3教学目的1、了解《西厢记》中与课文有关的剧情。

2、选取课文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支曲词,学习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体会其对人物情感刻画的效果。

3、由崔莺莺对爱情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选取课文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支曲词,探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深入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体会曲词表达的情感,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法,研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其对人物情感刻画的效果。

3、点拨提升法,提高学生赏析境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柳永《雨霖铃》歌曲,然后顺势导入课文。

二、知晓送别背景,介绍《西厢记》中与课文相关的剧情内容见课件。

三、设疑引入探究话题教师设问:你觉得课文最值得学习的是哪一点?引出本节课话题: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学习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将以【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收尾】四首曲子为例,探究曲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1、教师引导示范鉴赏【端正好】鉴赏思考题:这首曲子表达了崔莺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注意:可以选其中一种艺术手法谈谈自己的鉴赏感受,只要能自圆其即可。

示例:这首词用了触景生情的抒情方法,用深秋萧瑟的景象,触发了崔莺莺的离愁别恨,写出主人公离愁浓重。

师生总结研究曲词情感表达方法的角度:(1)、多样的抒情手段;(2)、多种修辞手法;(3)、多种表现方法;(4)、准确传神的绝妙好辞。

2、运用鉴赏【端正好】的方法,小组合作赏析【滚绣球】、【叨叨令】、【收尾】。

(1)学生分组合作鉴赏。

(2)教师听取汇报发言并适时点评。

教师总结:通过本次探究学习,我们知道戏剧曲词要准确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就要灵活运用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并把雅词和方言口语融入其中。

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学案

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学案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注意诵读与知人论世
课前严格指导预习、理解
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迍迍()金钏()笑靥( )
争揣()拾芥( )余荫()蹙眉()
谂知()玉醅()泠泠()谨赓()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分组时初步校对、交流,老师有针对性的校对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3、[滚绣球]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意象:
情感:
手法:
4、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指导结合注释、诵读方法等
老师有针对性指导,分组要有层次性
(三)人物形象
1、本文写了哪些主要人物?
2、女主人公崔莺莺有哪些性格特征?
长亭送别
章节与课题
长亭送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或周次
第四周
学习目标和任务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重点难点建议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曲即唱词,元杂剧中,每个套曲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为末本戏,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
科,又称介,戏剧角色动作的总称,包括武打、舞蹈、舞台程式和舞台效果等,舞台动作往往有夸张性、象征性(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以及虚拟化、程式化(关门开门的虚拟手势)。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46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46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46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

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金钏揣玉醅泠谨赓谂知2、释义:举案齐眉淡烟暮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余荫厮守口占青鸾第一课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导入课文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

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

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五、深入分析探讨主题
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
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是能让沾上她的人亡国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
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
教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步骤
复备
一、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以质疑与解疑导入新课:
《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3、在饯行宴上许多话说不出口,因为还有必须回避的外人在。饯别宴结束后,张生临别前,当须回避的人离开后,莺莺又叮嘱了哪些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关心——旅途风霜
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
停妻再娶妻
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
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
六、结束语小结本课:
《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长亭送别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课题长亭送别方案课时方案上课日期教学目标1、观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布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精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1、以有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阅历,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仆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帮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悟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悟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奇妙结合以营造美丽的意境,来努力培育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力量。

3、观看碟片《西厢记》(越剧),在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对课文产生感性生疏,同时,通过写作“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来体现学习的主体意识,培育自己的创新力量。

教学重难点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精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长亭送别【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赞扬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赞扬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月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关键点拨加工润色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

【高考必备】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doc

【高考必备】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doc

沐阳县潼阳中学髙二语文学科必修五《长亭送别》教案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2016年秋学期课题长亭送别授课课时第一课时主备人孙雪飞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1•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2.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教学重点1、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难点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教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内容、步骤复备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髙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第三课,做好文学作品的鉴赏指导对提高学生诗词鉴赏题得分有直接帮助。

结合大纲要求和应试需要,分析本篇课文的特点:《长亭送别》选自著名戏曲《西厢记》,曲词典雅,富有文采;此外,文中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对表达人物感情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鉴赏本文富有文采的语言和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学生分析:这次上课的班级是高二班级,高二学生通过之前文言文和唐诗宋词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和方法,但对于整体把握作品的艺术手法,进入文本感受艺术境界上还有困难,尤其是学生平时阅读量小,阅读面窄,所以我认为本课中体会情一、导入:更直接,更具体可感。

)小结:这一句也做到了情景交融,但比较直白,不够美,大概是文学的味道不够浓吧!因为从全剧来看,崔张二人是具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的。

尤其是崔莺莺,她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的唱词应该是典雅蕴藉的。

(展示课件)文词的典雅含蓄,不正是莺莺性格的真实写照吗?六、作业布置:故事的结局怎样呢?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课题长亭送别计划课时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观看碟片《西厢记》(越剧),在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对课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写作“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来体现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长亭送别【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关键点拨加工润色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

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

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

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

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

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

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元代戏曲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

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档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

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

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

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

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

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

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创作风靡全国,作家云起,涌现出一批成就卓著的戏剧作家和演员,剧本成千上万,洋洋大观。

著名的剧作家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

重要的作品分别有《窦娥冤》(关)、《单刀会》(关)、《望江亭》(关)、《倩女离魂》(郑)、《梧桐雨》(白)、《汉宫秋》(马)等。

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创作了被称为是“天下夺魁”的《西厢记》,成为元代戏曲最高成就的代表。

《西相记》的演变《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它的故事取材于公元9世纪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也叫《会真记》)。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

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

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

(2)有关送别名句积累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②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种,只有代表作与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元曲中不同的角色有一定的名称。

为女角色,分为、、、等,为男角色,分为、、等。

文中扮演张生和崔莺莺的角色分别是和。

(3)《西厢记》刻画矛盾冲突的主线是和之间的矛盾,这是的矛盾。

本戏曲通过,完整地展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曲折过程和复杂心理,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的愿望。

4、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

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了担心和疑惑,对这段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

()(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

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

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二、文本研习1、课文情节:《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为由,硬逼张生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人物形象作者在本折中一方面描写了莺莺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

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

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

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在莺莺看来,,最重要的是。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

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

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思想。

“”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艺术特色⑴曲文美:①意美。

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

②形美。

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

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

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

又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

古典曲文十分讲究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

“”等句形声兼备,谓为形美。

③神美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曲文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

神美的神,可释为神韵。

神美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往今来词家甚少得之。

“”传说王实甫写至此处呕血而亡。

事虽无稽,但这支曲子的神韵确实如风如水,可以感知、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