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办学特色之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有色”学科专业建设改革独树一帜

我校因有色生,顺有色为,依有色长,承有色强。在51年的办学实践中,大力促进有色矿冶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进行专业延伸拓展,构建了“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近年来,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有色矿冶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扬优、扶新、融合”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专业建设原则,改革“大有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一级学科基础上构建教学平台和以“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

一、“根之茂者其实遂”,“大有色”学科专业建成完整体系

1、地采选冶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形成完整的“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

1954年学校成立时,在前身“云南大学矿冶系、机械系等四所以矿冶学科著称的高校”已有专业学科的基础上,整合设立冶金系、采矿系、机械系3个系和5个4年制有色矿冶方向的本科专业。至1988年底,在昆明工学院的21个专业中,有色矿冶类本科专业达19个,几乎覆盖了地、采、选、冶等所有方向。借1999年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之机,利用这些学科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把地质、采矿、选矿、测量等专业归并,设立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把有色冶金、材料工程等学科专业归并,形成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把机械、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归并,形成了机电工程学院等等,大力促进有色矿冶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依托传统优势专业学科,将有色冶金、钢铁冶金、稀有金属、冶金物理化学等四个专业进行整合,形成冶金工程专业;将矿产普查、矿产勘探两个专业整合成为资源勘查专业;新办了“地理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和“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云南省确定发展烟草、旅游、生物医药、电力及磷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的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原云南工业大学已有专业的基础上,改造和增设了地方工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交通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安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科学、生物资源开发、磷化工以及信息工程类、电子科学类等一系列学科和专业,形成了以地质找矿、采矿、矿物加工、有色冶金、有色金属新材料加工与制备等为特色和龙头学科,以机械加工、自动控制、环境保护、资源再生与利用等为支撑学科,以水利电力、民族民居建筑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生物化工、信息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拓展延伸学科的“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为全国同类高校所独有。

自2003年起,学校自筹经费6495.28万元,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按照“做强优势学科、发展重点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建设新兴学科”的原则,遵循“扬优、扶新、融合”的思路,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四个层次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形成了一批在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中影响力强的优势品牌学科和专业,如真空冶金、隐伏矿产预测、民族区域建筑学、现代能源科学与技术等。

51年来,学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上,坚持“不跟风,不赶潮”,地、采、选、冶、材等学科专业得以做强做大。同时,学校又依托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调整、增设、培育新兴学科专业,形成了其他学科专业的建设既依托有色矿冶学科专业不断延伸,又促进有色矿冶学科专业不断发展的格局。持之以恒的改革建设,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向深入,形成了以有色矿冶学科为纽带和龙头、不断焕发生机活力的“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奠定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2、有色矿冶学科专业人才辈出,薪火相传,形成良好梯队

50余年投身真空冶金终不悔的戴永年院士,以“重德、好学、求新、奉献”为座右铭,从700元起家搞真

空冶金,如今创造产值已近10亿元。他领导下的真空冶金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长期从事机械学的教学和研究的机械学和机械振动专家屈维德教授,由他主编的《机械震动手册》,是我国机械震动方面的权威工具书;他多次参加国防单位关于隔震及减震研究,对我国“两弹”的成功试验做出了贡献;他研究并首创的《冲击消震原理》,受到原苏联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根据这一基本原理设计的冲击式消振器,40年来一直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效果突出。

其他如孙家聪、刘纯鹏、刘邦瑞、杨显万、张文彬、查治楷、刘北辰、贺孝先、张鹏翔、秦德先等教授,他们几十年矢志不渝,在真空冶金、矿藏预测与增储、矿物加工及材料等学科领域勤奋耕耘,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并在有色矿冶行业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他们的引领下,如今新一代年轻专家学者茁壮成长,他们的代表有国家“863”计划前沿探索项目主持人、云南省首批特聘教授宁平;微波冶金研究颇有建树的云南省首批特聘教授华一新;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郭忠诚博士;因“会泽铅锌矿深部找矿项目”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荣获200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韩润生研究员;潜心水利工程研究的土木工程及力学专家张立翔教授;全国政协常委、管理模式与企业制度研究管理专家杨保建教授;2004年云南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项专利授权获得者王华教授、王亚明教授;勇于创新、攻克难关、真空冶金研究做出新贡献的杨斌教授等等,形成了“大有色”学科专业良好的人才支撑梯队。

3、“大有色”矿冶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斐然

持续的“大有色”学科建设使我校成为了云南省和有色矿冶行业科技研究的骨干力量,师生才智在云南省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我国50多年的有色矿冶行业发展进程中,我校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以2002年为例,我校除戴永年院士获“云南省突出贡献奖”以外,其他获奖课题也多达18项,而且获奖层次高,体现了较强的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实力,形成了多项对云南经济和有色行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项目。如我校完成的“硬锌真空蒸馏提锌和富集锗铟银”科技成果获得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在广东韶关冶炼厂实现了产业化;以梁永宁教授领衔的地质遗迹研究中心,担任申报“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专家组组长,并作为专家参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申报,为促进云南省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环境科学工程学院的侯明明教授首先提出并直接参与了云南“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的制订工作;电力工程学院学子大部分已成为云南电力工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交通工程学院在高原交通工程以及城市交通控制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对改善云南交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建筑学专业已三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委托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他们对云南民族民居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对于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校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发明专利的一项新技术——“真空炼锂”的开发和转化付诸实施,使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锂制备新技术的产业化示范点;我校针对会泽铅锌矿资源短缺的严重危机开展的“深部找矿”项目,为会泽铅锌矿找矿新增金属储量100多万吨,经济价值达64.4亿元,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0余年,荣获200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个旧锡矿深部与外围成矿预测及矿山增储研究”项目获得了200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出的聚合物基废弃物复合材料成果获国家专利2项,已持续不断地向再生资源产业规模生产提供成套的工业化研究成果等等。

二、“膏之沃者其光晔”,“大有色”学科专业改革成效显著

1、拓宽基础,文理渗透

作为以有色冶金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的高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有色矿冶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1997年,我校就针对专业方向狭窄,学生基础知识面不宽的特点,以建设“文理渗透、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在全校统一设置了两个理工类专业基础课平台、一个经管类专业基础课平台,从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