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人类文明进程

合集下载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知识点)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知识点)

业革命后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4、科学方面:进化论兴起。

【知识整合】一、经济领域(一)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背景:①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社会稳定。

②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了资金。

③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④18世纪中期,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2、概况:(1)开始标志:最先开始于棉纺织业,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2)影响最深远的成就: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美国采用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机械的普及。

(3)交通运输业的革命:A.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轮,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B.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铁路的出现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4)扩展:19世纪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铁路业和纺织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主要有: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5)完成标志: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3、工业革命的影响(1)对世界:①世界格局:使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主要的组织形式。

③文明进程: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工业超过农业占主体。

④城乡结构:城市化进程加快。

⑤社会结构: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且矛盾日益尖锐,引发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潮流。

⑥政治状况:引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推动民主化进程。

(史实: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美国:1861~1865年南北战争,巩固联邦统治;德国:1871年统一,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第二讲 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三次伟大历史变革

第二讲  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三次伟大历史变革

第二讲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三次伟大历史变革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实现的社会巨变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一、三次历史性转变中国发生的伟大变革,集中体现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所说的我们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相继实现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即:“1、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3、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这三次转变是怎样实现的、又具有怎样的伟大意义呢?1、第一次转变,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

近代以来,在历史上曾经十分辉煌的中华民族跌入谷底,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侵略过我们。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豆剖瓜分的境遇。

在那段漫长的黑暗时期,作为中国人曾经是个耻辱。

多少仁人志士,各种党派、学说,为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寻求着救国图存的道路,但无一能够成功。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彻底结束了这一状况。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类⽂明的历史进程数千年的⼈类⽂明史极为复杂,留给世⼈的史料浩如烟海;同时⼈类⽂明的发展嬗变⼜极为清晰,⾄今形成的⽂明体系只有四个:基督教⽂明、伊斯兰教⽂明、佛教~印度教⽂明、儒家⽂明那么,⼈类的⽂明是如何从星星之⽕,最终席卷全球的呢?1、四⼤帝国的出现——从神话到英雄时代⼤约1万年前,⼈类开始步⼊新⽯器时代,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如我国的河姆渡⽂化、良渚⽂化、仰韶⽂化、龙⼭⽂化等。

也正是在这⼀时期,⼈类开始思考与探索⼤⾃然并结合⾃⼰的想象⼒形成了最初的神话。

⼤约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在⼀条条⼤河之滨,逐渐出现了⽂明的萌芽。

在亚欧⼤陆,⾃西向东分别为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斯河、印度河、黄河,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四⼤⽂明古国。

⽂明,由定居的农耕区域发展⽽来,最初只是⼀个个⼩⼩的孤岛,⽽当时的世界分布更为⼴泛的则是迁徙不定、逐⽔草⽽居的部落,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游牧民族”。

⽂明由定居的农耕民族所创⽴,⽽游牧民族进⼊⽂明的⽅式则是对农耕世界的“⼊侵”和“⼊赘”。

战争,留给世⼈的是⽆尽的苦难,但同时也是⽂明发展的催化剂。

战争不仅存在于农耕民族内部,还存在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明的区域也正是在⼀次次战争中逐渐扩⼤。

中国上三代时期,我国⽅国林⽴,即使到了武王伐纣时期,⽅国数量同样超过800个,周天⼦只是天下的盟主。

当周天⼦的权威不在,列国征伐的时代便开始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这⼀时期的历史总结,⽆论是“春秋⽆义战”还是以灭国为⼰任的战国时期,战争是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最终,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华夏,之后南征百越、北却匈奴,以长城划定了⽂明世界的基本范围。

中东、欧洲和印度在亚欧⼤陆的各个⽂明区域中,中国是孤⽴的。

⽽其它的⽂明除了像中国⼀样进⾏⾃⾝的整合外,还逐渐开始了互相的征服。

波斯⼈通过征服两河地区和古埃及,在中东建⽴了⼈类历史上第⼀个地跨亚欧⾮的⼤帝国。

之后,波斯帝国远征古希腊,最终被希腊北⽅的马其顿⼈所灭,这便是亚历⼭⼤帝国。

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

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
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
“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的第三大历史形态,“建立在 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 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该阶段人的发展的集中体 现。其历史内涵主要包括“真正丰富”的需要、“自由自 主”的活动、“自由全面”的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等。
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
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了条件。马克思在这一 理论中揭示出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的内在逻辑: 人类发展始于最初的“群体依赖性”阶段,只有 经过“个人独立性”阶段,才能达到“个人全面 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 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一最高发展阶段。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为目标的人类发展主 要包含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 认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 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 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 方面是社会关系”。
《1857~1858经济学手稿》
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
“人的依赖关系”即群体的依赖性, 是人的发展的最初历 史形态。“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 从而也是进行生产 的个人, 就越表现为不独立, 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这 一阶段,由于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低下,人的需要及其满 足与实现方式具“自然化”的特征,社会分工尚未形成,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原始的丰富性;与人完全受制于与自然 相一致, 人完全受制于社会, 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自主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依附”性。 “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历史 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 全面 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其历史内涵 主要包括“商品化”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物化”的 社会关系,以及人具有一种表面的独立性,即依赖于货币 的独立性。

20141008第二讲: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20141008第二讲: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公元前3000年
埃及 吉萨金字塔,公元前2500年前后
法老的陵墓
灵魂不灭,法老崇拜,专制国家,巨大工程 底边230m×230m,高度146.6m,10万人20年
埃及卢克索阿蒙神庙,约公元前1500年
太阳神庙 皇帝神化,太阳化身,神庙祭祀,威严宏大
埃及的方尖碑在巴黎树立的工程情况
阿布辛比勒神庙 公元前1300年
“神宫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 恰当
地装饰了一些镂花的金叶,给温雅的素色白 木和茅草点染上高贵的光泽。黄金和素木茅 草相辉映,既朴实又华丽。”(陈志华)
中国的影响
飞鸟时代(552—645),日本开始吸收中国朝廷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佛教也从 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公元607年(隋炀帝时期)在奈良附近兴建了第一座大型寺 院法隆寺。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更是大规模引进中国文化,在国都奈良建造了一
希腊文明的其他遗迹 奥林匹亚
德尔菲 西西里
苏美尔文明
伊拉克 乌尔 庙塔 公元前2100
巴比伦 伊什达城门
公元前6世纪
色彩斑斓的琉璃饰面
赫梯文明 土耳其 Hattusha
约公元前1400
伊朗波斯文明 波斯波利斯
公元前518~前448
古罗马遗址
军事帝国,向外扩张,世俗生活,奢侈享乐, 拱券技术,混凝土应用,雄伟建筑,宏大城市
罗马万神庙 124年
穹顶直径43.3m
恢宏崇高 献给众神的庙
罗马帝国以军事扩张占据了辽阔的疆土 在地中海周边留下了大量的建筑遗址 法国尼姆
英国哈德良长城
突尼斯
约旦 佩特拉 叙利亚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 部分,西罗马在5世纪中叶为北方“蛮族 ”所灭亡,东罗马则以君士坦丁堡为首 都发展为拜占庭帝国,直到15世纪中叶 ,被土耳其人灭亡。 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教堂 532~537年

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演进

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演进

宗教皇权和书写材料:秩序与等级
蔡 伦
105年,发明了纸
印刷前时期:
载体:兽骨、石头、木块、竹简(竹片)、纸等 ; 传递方式:信鸽、驿马等; 记录手段:手抄传播, 原始媒体:中国古代官府用于传递朝政动态、政治 情报的原始形态的“报纸”——《邸报》,就是以 手抄文书的形式出现的。又如,中、外古代的手抄 书稿孤本。约于15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 萌芽,在这种生产方式活跃的意大利威尼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某些 西方城市,还出现了报道商业、政治消息的手抄新 闻或手抄报纸——手抄新闻信札(newsletters)。
哈佛大学的欧廷格说: 没有物质,就什么东西都不存在; 没有能量,就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 没有信息,就什么东西也没有意义。
思考题:

人类的传播活动跨越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何特 点?在克服传播障碍上发生了何种变化? 施拉姆为何把人类传播发展比喻成“最后七分钟”? “信息社会”的到来是如何被感知的?
媒介信息发展和社会关系: 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沟通 两点规律: 1、内容(个性化趋势)大众传播——分众传播——用户主导 2、形式(人性化趋势)单一媒体——多种媒体——综合媒 体——超媒体——在线、移动……
媒介是人的延伸
以人为主体考虑媒介的设计和发展
2012春晚 萨顶顶《万物生》演唱场景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营造的 立体场景可与《阿凡达》相媲美。
问题

1、人类传播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力图跨越的是哪 些阻碍??
2、传播方式的变化与社会文化发展是何种关系?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远古!!

蛮荒时代,人类群居生活中在信息传播 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最古老的媒介

《数学文化透视》教学大纲

《数学文化透视》教学大纲

《数学文化透视》教学大纲(全校公共选修课,通识课程)主讲人:数学系 林 磊(汪晓勤)一、说明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的美,了解数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

教学重点:数学成就、数学历史、数学与自然、数学与艺术。

本课程的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

3.参考书目(1)教材:目前国内没有合适的教材,只能自编讲义。

(2)部分参考书目:[1] 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2] 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年8月[3] 张顺燕,数学的源与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4] 张奠宙,20世纪数学经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5] 西蒙辛格著, 薛密译,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第一讲引言(无处不在的数学)(一)本讲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简单了解数学在各个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介绍第二节体育、计算机、医学中的数学问题第三节经济学中的数学问题第四节《开心辞典》中的数学问题第五节社会学、心理学与数学第六节校验数的应用第二讲数学与人类文明(一)本讲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数学的内容第二节数学的特点第三节数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第四节数学发展简史第五节现代数学发展的新趋势第六节计算机对数学发展的影响第七节有趣的中国现象第三讲从欧拉公式谈起(一)本讲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以及它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多面体的欧拉公式第二节欧拉公式的大致由来第三节正多面体的分类第四节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第五节欧拉公式的证明第六节其他类型的多面体第七节欧拉公式在高维的推广第八节高维的正多面体第四讲从《几何原本》谈起(一)本讲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及其在中国的引入过程。

影视人类学概论

影视人类学概论

影视⼈类学概论影视⼈类学概论第⼀讲:光影联姻:⼈类学与影像的百年恋情⼀、何为影视⼈类学1、Visual Anthropology 视觉⼈类学影像⼈类学影视⼈类学影视⼈类学运⽤动态(即影视⼿段)来记录和表达⼈类学的知识与理念。

⼆、影视⼈类学视域中的⼈类⽂化三、影视⼈类学的学术定位与价值四、机械影像诞⽣之前的视觉⽂化1、岩画2、绘画(⼀)视觉暂存原理(⼆)⼼理补偿原则(三)幻觉第⼆讲⼀、影视⼈类学视域中的⼈类⽂化视觉⼈类学从逻辑上源于此种信念:即⽂化是可以通过可视性的符号显现出来的。

这些符号存在于社会或⾃然环境中的⼈类姿态、典礼、仪式以及⼈⼯制品当中。

⽂化可以被设想为通过情节性的脚本⾃我构建,拥有台词、服装、道具和舞台的男、⼥演员居于其中,⽽⽂化本⾝便是⼈们参与其中的所有场景总和。

如果我们能够看见⽂化,那么研究者们就可以运⽤视听技术记录下来,作为可分析与呈现的资料。

———————美《⽂化⼈类学百科全书》三、影视⼈类学的学术定位与价值⽆论是照⽚、录像带、电影胶⽚还是⼿绘,都是⼀种观察⽅法。

但更为重要,它还是⼀种提出问题,分析资料的⼿段。

它提供了⼀种通过镜头观察⽂化的新视⾓,⼀条研究与理解⽂化、社会、⾝份与历史的新途径。

它只会引发进⼀步的探究,⽽⾮得出定论。

影视⼈类学家将他们的观察成果与其他⼈的⼈类学、社会科学家共同分享,并融⼊到各⾃的研究领域当中。

——————美《⼈类学百科全书》四、机械影像诞⽣之前的视觉⽂化1、岩画是指在岩⽳、⽯崖壁⾯和独⽴岩⽯上的彩画、成刻、浮雕的总称。

古⼈在岩⽯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类的⽣活,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愿望,构成了⽂字发明之前,原始⼈类最早的“⽂献”。

五、影像⽅法与⼈类学的联姻影像与⼈类学同⾏,需要若⼲相互作⽤的前提条件:(⼀)静态与动态的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发明1、1893年法国⼈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这种借助于机械,并由光学作⽤和化学原理⽣成的图像,最终成为影视⼈类学的直系先祖。

第二讲 史前时代-人类文明的曙光

第二讲  史前时代-人类文明的曙光
感迸发而出 生) 摹声说(模仿自然之声,尤其是动物的叫声而产生。 柏拉图,斯多葛学派,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德尔 和莱布尼茨) 与生俱来说(笛卡尔-1596~1650,法国物理学家、 数学家、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埃及的 古老传说) “劳动叫喊”起源说(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诺阿) 劳动起源说(十九世纪马克思恩格斯)
4,“四段论”,主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 论述,把原始社会分为“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群, 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四个时期。 5,“四段论”, 认为原始社会应分为血亲社会, 血缘社会,血族社会,氏族社会四个阶段。
二、人类的起源
(一)、人类起源问题的探索 (二)、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 (三)、劳动创造了人及人类社会
盘古图卷 董其昌作(1555—1636年)明书画家
上帝创造亚当 创世纪 米盖朗基罗作
大洪水 米盖朗基罗作
(一)、人类起源问题的探索
1.自然发生论:蛋里孵出,树上长出,月亮掉下,火山喷发 出 2.神创论:中国女娲抟土造人,古埃及哈奴姆神粘土造人, 古希腊天神普罗米修斯造人,基督教上帝造人(前4004 年,10月23日上午9时?) 3.科学探讨:人类起源的生物学解释 林奈(瑞典博物学家,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7071778),人猿同归于灵长目 拉马克(法国学者1744-1829《动物哲学》-1809),人类 源于类人猿(类人猿: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目,猩猩 科和长臂猿科动物的总称,亲缘关系与人最为接近,故称, 也叫做猿类。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现代类人猿)
第二讲 史前时代—人类文明的曙光
一、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二、人类的起源 三、从野蛮走向文明 四、早期文明的传播
思考与练习
1、学者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进行了怎样的 科学探索?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 3、简述氏族制度中人类婚姻家庭的演变及 其特征。 4、简述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阶段社会经济 的特征。 5、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初期,它的影响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动以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人的文化。

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文化也就离不开自然,并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

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

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将成为终身使命。

改造环境的手段是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等。

在劳动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必须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相反,环境也通过自然法则的永恒作用,制约着人类。

主客二体,相参相依,共居于循环、变化的生存时态之中。

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生存动态的重心偏向自然环境一方,人只能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无法自主地选择自然,人基本上是环境的奴隶。

当人类开始学会种植、蓄养家禽和建造房舍时,对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开始有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拥有生存的主动权。

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相继出现人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

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

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文化景观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生机,使人在原来无生存条件的地方落脚谋生,如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在「旱魃为虐」之地修建灌溉网……。

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较大的生存自由。

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创建文化景观的非随意性,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的创造。

第二讲生命的起源与进化ppt课件

第二讲生命的起源与进化ppt课件
➢ 繁殖、蛋白质合成和代谢三者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协同 进化,加深了遗传系统与代谢系统的偶联。生命由起 源阶段进入漫长的进化阶段,演化出多样性的生物世 界。
第二节 生命的进化
2.1 Darwin的进化论及其发展
➢ 1859年,Darwin《物种起源》 ➢ 1860年6月30日 牛津大学图书馆 神创论与进化论的辩论会
二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第二节 生命的进化 第三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1 生命起源的争论 几百年前的争论
宗教认为上帝 创造了人
古代人认为生命是自然发生的 – 我国古代有“天地合气万物有生”的 说法
– 古代欧洲有“地球乃孕育生命的慈母” 的说法
自然发生论
➢ 18世纪以前:
从垃圾和粪坑里自发地产生了蛆和苍蝇 从小池塘和沼泽地中自发地出现了蝌蚪和青蛙 从潮湿的土壤里钻出了老鼠 植物只能通过种子的萌发才能产生 卵的孵化产生了昆虫和家禽等
牛津大主教Wilberforce vs. Huxley
➢ 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斗争一 直没有停止
年青时代的Darwin和贝格尔号的航行
➢ 1809年出生,童年 山林和田野 ➢ 1825年,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 ➢ 1828年,剑桥大学学习神学,钻研博物学和自
然史,结识了一些博学的教授学者。 ➢ 1831年,从剑桥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 剑桥大学博物学教授Henslow推荐去英国贝格
➢ 人类文化发展伴随的负面效应与人类文明相背离, 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挑战。
➢ 地理隔离造成小种群间基因交流的阻断使基因库的 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出现了生殖隔离,即不同小种 群间的个体不能彼此交配和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2.2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地质历史及其中的化石记录雄辩地证明,生物是进 化的,复杂的生物是从简单的生物进化来的,陆生 生物是从水生生物进化来的现

历史上的人类文明进程

历史上的人类文明进程

历史上的人类文明进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几千年来,人类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里创造了众多的文化成就和历史事件。

本文将从早期文明的诞生开始,探讨人类文明的进程,并探究其影响和意义。

一、早期文明的诞生早期文明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发源于亚洲黄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这里的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制造陶器和编写文字。

在埃及,尼罗河的沃土滋长出伟大的埃及文明,建造了金字塔和众多的宏伟建筑。

印度河流域文明位于南亚次大陆,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强大的城市,对农业、工艺和贸易有着独特的贡献。

二、古代帝国的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逐渐发展至古代帝国的时代。

亚述和巴比伦在公元前2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崛起,创建了庞大的帝国。

古埃及的庄严和伟大依旧,统一了整个尼罗河流域。

希腊古典文明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高峰,出现了众多的文化繁荣和哲学思想。

罗马帝国则在公元1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帝国,其法律和治理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世纪的动荡与变革中世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动荡与变革时期。

初期的中世纪,欧洲经历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以及基督教传播。

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欧洲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外,伊斯兰教从公元7世纪起逐渐扩展到中东、北非和西班牙,形成了伊斯兰文明的独特风貌。

四、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文艺复兴是15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次文化与思想运动,推动了欧洲的艺术、科学和文化进步,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科学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现代科学的奠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发现完全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

五、工业革命与现代文明的兴起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通信和医疗等行业的创新不断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

16第2讲 人类学基本理论

16第2讲  人类学基本理论

传播学派
• 传播:原指扩散或漫流。在文化人类学,指文化或文化特质从一地 流传到另一地的现象。 • 文化的进化表现在文化不断地在地理范畴内变更,因此研究人类文 化必须以文化的地理传播为使命。 • 拉采尔(Fredrich Ratzel):因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在空间中 发生的,所以我们应该可以通过度量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来度 量历史事件的时间流变,或者说可以用地球的钟来度量时间。
(美国,18181881)
进化论的共同特点
• ①进化论派关心的是全人类文化的总体发展,不关心 某一个具体社会、具体文化的内部运作。 • ②单线进化论,不考虑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因素对具 体进化过程的影响,即不考虑人类文化进化中的区域 性和民族性。 • ③强调人类心理能力的一致性及其对文化进化的决定 性作用。 • ④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化残余”和“文化类比” 方法,把不同的文化现象加以逻辑排比,通过分析排 列为高低不同的序列,用以代表全人类文化的进化过 程。
(2)泰勒(Edward Tylor)
• 《人类古代研究》(1865) 、《原始文化》(1871) • 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是自 然史的一部分。一方面,较 高级的状态是从较低级的状 态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 通过进步发展而获得的文化 可能会由于退化而丧失。 • 强调进步是第一位的现象, 退化是第二位的。
全球文化的时空
• 进化论的时间观主张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从过去到现 在的直线性的、不可回归的流动;(文化低级-文化 高级)
• 传播论论证的则是这种直线的、不可回归时间在空 间上的表现。(文化中心-文化边际) • 对文化进行野蛮-文明、东方-西方、过去-现在、传 统-现代的对照
全球文化的时空
• 把全球的文化类型进行时空划分和统合,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 政治实践有密切关系。 • 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近代世界史就是一部西方都市中 心形成与都市中心控制、占有、利用非西方的“卫星地区”的格局 的构造史。资本主义在西方成长后,对世界进行全面的渗透,利用 自己的中心地位把非西方社会改造成西方社会的资源、劳力提供地 和落后社会。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和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和发展

四、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 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 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 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 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 展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 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直到文字的出现。
第二讲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和发展
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而是自然界和
社会的共有现象。 早在 1923 年,奥地利动物学家卡尔·冯·符
利士就发现蜜蜂群体中有一种奇异的“ 8 字 舞”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以下 几种:
电子传播媒介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 有线系统起源于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 尔等人在 19 世纪 70 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 后来发展到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和今天的计 算机通信网络。无线系统的出现以意大利人 马可尼 1895 年的无线电通信实验获得成功 为标志,
1892


线 路
年 贝


有逻辑性; 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一)人类语言的特点: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1世纪,Web2.0概念的提出,注重用户的交 互,创造了新的传播模式。
计 算 机 的 应 用 INTERNET国际互联网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西北大学第一讲中华文化与天人之学(上)+第二讲中华文化与天人之学(下)张岂之一、文化的定义1、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20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讲: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信念、信仰、习俗、风俗习惯等),具有普遍性,今天看来这个定义有不足(没有中华文明有哪些特质)2、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文化是民族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3、2011年10月份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这个定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要在21实际实现紧密结合。

4、血脉即文脉,文化传统、古籍里所讲的道统,孙中山先生也承认我们中国有道统。

文化传统到今天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起源在炎黄时代,在我国黄帝族和炎帝族是史前两个关系密切的大氏族部落,对后来中华民族的生衍发展有很大影响。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产生以后,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有了一个共识: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后期和龙山文化的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而炎黄时代就在这个时期内,因而中华儿女被称为炎黄子孙。

6、精神家园里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华文化既有古也有今,也展望了文化发展的前景7、为什么要有关于文化的新的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力量发展的动力之一,要把文化软实力提高到民族、国家发展兴旺的高度来认识,这样对文化才有真正的理解8、文化定义对每个人的力量: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凝聚、提升、发展,永不衰竭,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的9、大学的使命之一就在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育人在大学里应该得到实现,是学子们深受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本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高度文化自觉的文明人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1、基本元素(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核心理念)2、西大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教师编了十一本《传统文化经典语录》读本阐释了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现在撰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普及本,初步研究基本的元素、核心理念:天人之学、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居安思危、道法自然、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三、天人之学的理论贡献1、很多人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就想到“天人合一”,但在资料中很少见到,只能在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里找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2、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物质基础:农业3、五千多年前中国农业格局就已经形成了:南稻北粟4、农业格局的形成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1)水(灌溉),两条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扬子江),培育了中国很早的原始农业,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A.公元前11世纪,在黄河的一个支流(渭水流域)镐京(今西安偏西)建立了西周,经营农猎,倡导礼乐文化,奠定了后来中华文化的坚实基础B.长江的汉支流哺育了陕西南部C.后来黄河流域又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暨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儒家创始人孔子出生于山东曲阜尼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现了孔子倡导的自强不息的精神)D.长江流域的稻种农业成为楚文化暨道家文化的物质基础(到家的创始者李耳并非诞生于长江流域而在河南,他认为思想家最高的境界:若水)E.南宋时期朱熹研究儒学的延续、发展,东汉佛教传入与道家的出现,朱熹得出儒学不会衰竭的结论,因为儒学有自身的活水源头,不断随时代发展,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写完了《四书集注》(儒学最有成果的一部著作),表达对儒学的情感和笃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知识点)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知识点)

业革命后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4、科学方面:进化论兴起。

【知识整合】一、经济领域(一)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背景:①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社会稳定。

②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了资金。

③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④18世纪中期,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2、概况:(1)开始标志:最先开始于棉纺织业,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2)影响最深远的成就: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美国采用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机械的普及。

(3)交通运输业的革命:A.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轮,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B.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铁路的出现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4)扩展:19世纪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铁路业和纺织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主要有: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5)完成标志: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3、工业革命的影响(1)对世界:①世界格局:使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主要的组织形式。

③文明进程: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工业超过农业占主体。

④城乡结构:城市化进程加快。

⑤社会结构: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且矛盾日益尖锐,引发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潮流。

⑥政治状况:引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推动民主化进程。

(史实: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美国:1861~1865年南北战争,巩固联邦统治;德国:1871年统一,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第二讲:认识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精品文档

第二讲:认识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精品文档

三、未来之路
顶层设计(改革原则): 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社会制度之争——社会主义的本质。
经济改革
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贯彻科学发展观念,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文化改革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社会的创造力。
1.历史回顾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权。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 1921年7月1日,中共成立。1924,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6-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结束,统一中国,中华民 国迁都南京。 1929年国民党开始先后五次对中共进行围剿,长征开始。 1931年九一八事件,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争胜利。 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 重点:回顾与总结
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①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 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由各国驻军把守,中国人一概 不准在内居住。 ③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 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 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 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 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 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惩办赞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 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⑤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 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