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存在的问题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0087f3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4.png)
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故障问题。
本文将针对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以帮助医护人员解决这些问题。
一、静脉输液常见故障原因:1.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引起疼痛、淤血和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
2. 输液速度过慢:输液速度过慢会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3. 输液管堵塞:输液管堵塞可能是由于输液管道被空气、血块或结晶物质堵塞所致。
4. 输液针脱落:输液针脱落可能是由于插入不当、患者活动过度或插入部位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的。
5. 输液过程中滴速不稳定:滴速不稳定可能是由于输液瓶底与输液器之间的连接松动、输液器压力不均衡等原因造成的。
二、处理对策:1.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要求,合理调整输液速度。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当出现不适时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2. 定期检查输液管道:定期检查输液管道是否畅通,如发现堵塞,可采取轻轻按压输液管道或更换输液管道。
3. 确保输液针稳固:正确插入输液针,确保其稳固,避免因插入不当或患者活动导致输液针脱落。
4. 检查输液器连接:定期检查输液器与输液瓶底之间的连接是否牢固,避免因连接松动导致滴速不稳定。
5. 及时处理故障问题:一旦发生故障问题,如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输液管道堵塞等,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处理。
三、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故障问题的发生。
2.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如输液器、输液管道、输液针等,确保其正常使用。
3. 加强培训和学习: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应对静脉输液故障问题。
4. 注意患者的反应:在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输液并进行处理。
浅谈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办法
![浅谈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219d4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6.png)
浅谈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办法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和急救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静脉输液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将浅谈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办法,以期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如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未正确进行穿刺部位的消毒、未及时更换输液部位等。
这些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
2. 输液药物配置不当输液药物配置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未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配置,如药物浓度、pH值等。
此外,部分护理人员未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3. 输液巡视不到位在输液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巡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输液部位异常等情况。
这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空气栓塞、药物渗漏等。
4. 患者教育不足患者对静脉输液知识了解不足,部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时未能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此外,部分患者对药物过敏史、疾病史等未进行充分告知,导致治疗风险增加。
5. 输液器材质量问题部分输液器材质量不合格,如针头、输液管等。
这可能导致输液过程中出现堵塞、漏液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二、整改办法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确保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操作规范。
培训内容应包括无菌技术操作、穿刺技巧、药物配伍禁忌等。
2. 规范输液药物配置护理人员在配置输液药物时,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药物浓度、pH值等符合要求。
同时,了解药物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 加强输液巡视护理人员应加强输液巡视,确保输液过程顺利进行。
巡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输液部位异常等情况,及时处理问题。
4. 提高患者教育质量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静脉输液知识的了解。
在输液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输液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提高患者配合度。
静脉输液自查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自查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e16929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6.png)
静脉输液自查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静脉输液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静脉输液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我们进行了自查,并制定了以下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操作流程不规范: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护士对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不够熟悉,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影响输液效果。
2.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查对制度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护士对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导致输液过程中出现差错。
3. 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护士对无菌观念不强,导致输液过程中出现感染风险。
4. 输液反应处理不当:输液反应是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护士对输液反应的处理不当,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5. 巡视不到位:巡视是确保输液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护士对巡视不到位,导致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
二、整改措施1. 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详细的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并对护士进行培训,确保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操作流程。
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加强护士对查对制度的认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3. 加强无菌观念:对护士进行无菌操作培训,提高护士的无菌观念,确保输液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4. 正确处理输液反应:对护士进行输液反应处理培训,确保护士能正确处理输液反应,保障患者治疗效果。
5. 加强巡视:制定详细的巡视制度,加强对输液过程中的巡视,确保输液顺利进行。
三、整改措施的落实1. 制定整改计划:根据自查结果,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间。
2. 加强培训:对护士进行培训,提高护士的静脉输液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确保整改措施的落实。
3. 加强监督:加强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整改措施的落实。
4.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长效机制,定期进行自查和整改,确保静脉输液质量的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情况
![医疗机构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ecc4665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5.png)
医疗机构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情况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用的给药方式,在医疗机构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住院患者中。
然而,静脉输液治疗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不能改善患者治疗效果,还存在更多安全隐患,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成本。
本文将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静脉输液使用的现状1. 静脉输液使用率较高在医疗机构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较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医疗机构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在90%以上。
其中,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最高,达到95%以上。
2. 静脉输液药物种类繁多在静脉输液治疗中,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电解质、营养液等。
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同时使用多种静脉输液药物。
这使得静脉输液治疗在医疗机构中变得复杂和繁琐。
3. 静脉输液治疗时间较长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治疗时间较长,部分患者需要连续输液数天甚至数周。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成本,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二、静脉输液使用中的问题1. 静脉输液治疗不合理部分医疗机构在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治疗中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例如,对于一些轻微疾病,医生可能会过度依赖静脉输液治疗,而忽视其他更安全的治疗方式。
2. 静脉输液药物管理不规范部分医疗机构在静脉输液药物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例如,部分医院在静脉输液药物配置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监管措施,可能导致药物质量不稳定,增加患者治疗风险。
3. 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风险较高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风险较高,包括静脉炎、过敏反应、感染等。
部分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改进措施1. 规范静脉输液治疗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规范管理,制定明确的静脉输液治疗指南和规范。
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合理选择静脉输液治疗方式。
2. 加强静脉输液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静脉输液药物的管理,确保药物质量和安全。
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物采购、储存、配置和发放制度,加强对药物质量的监管,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静脉输液自查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自查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7cbca4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c.png)
静脉输液自查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们需要对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以下是一篇关于静脉输液自查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的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1. 输液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在输液前,部分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足,未能充分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过敏史、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等因素,导致输液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此外,部分护士在输液前未对输液设备进行检查,如输液管路、头皮针等,有时甚至出现输液管路堵塞、漏液等现象。
2. 输液操作不规范部分护士在静脉穿刺时,操作不规范,导致患者疼痛加剧,甚至出现局部血肿、静脉炎等并发症。
此外,部分护士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如未进行有效的皮肤消毒、未及时更换输液器等,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3. 输液过程监管不到位在输液过程中,部分护士未能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同时,部分护士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输液速度,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4. 输液后处理不当输液结束后,部分护士未能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有效的止血和消毒,导致局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此外,部分护士在输液结束后,未能及时清理输液现场,造成环境污染。
二、整改措施1. 加强输液前准备工作(1)护士在输液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过敏史、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等因素,确保输液安全。
(2)护士应对输液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输液管路、头皮针等设备完好无损,避免输液过程中出现故障。
2. 规范输液操作(1)护士在静脉穿刺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
(2)护士在输液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患者安全。
3. 加强输液过程监管(1)护士在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不适症状。
(2)护士应严格执行输液速度,避免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240246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7.png)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中一种重要的给药方式,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静脉输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当、药物配伍禁忌、护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 操作不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是导致输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可能导致感染;穿刺技术不熟练,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局部血肿等;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可能导致患者不适或药物效果不佳。
2. 药物配伍禁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配伍不当可能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在混合后会发生反应,如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可能导致pH值改变,影响药物稳定性。
此外,部分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
3. 护理不到位护理不到位也是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如输液过程中未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部位护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静脉炎等。
4. 患者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也会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
如患者血管条件差,穿刺难度增加;患者过敏体质,对某些药物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差,未按医嘱完成治疗等。
二、静脉输液改进措施1. 加强培训,提高操作技能针对操作不当的问题,应加强医护人员静脉输液操作技能的培训,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规程和穿刺技术。
此外,还需加强对新进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能迅速适应临床工作。
2. 严格药物配伍管理为避免药物配伍禁忌,医护人员应熟悉各类药物的性质和配伍要求。
在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循药物配伍原则,避免不合理配伍。
同时,加强药物说明书和文献资料的学习,了解新型药物的配伍信息。
3.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护理不到位的问题,应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54f0f6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0.png)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见且重要的操作,然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却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和风险。
本文将对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原因分析1.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查对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是导致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给患者进行治疗时,只喊床号而不喊姓名,更换液体时未做到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导致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2. 执行医嘱不正确:护理人员盲目地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剂量的更改,对患者造成影响。
此外,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
3. 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未严格执行:由于低年资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对专科知识、基本常识、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工作流程不熟悉。
导致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如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让家属给患者鼻饲造成窒息。
4.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如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此外,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
5. 沟通不良:护理人员与患者、医生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进而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例如,护理人员未能正确理解医生的医嘱,或未能向患者充分解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导致患者不配合。
6.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层面的不足,如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压力大、培训不足等,也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
二、防范对策1. 加强查对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正确性。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查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其严谨的工作态度。
2. 提高医嘱执行的准确性: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医嘱的内容,严格执行医嘱,并及时发现并纠正医嘱中的错误。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adce67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7.png)
静脉输液原因分析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用于补充液体、电解质、营养、药物等,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状态和药物治疗。
然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空气栓塞、药物反应等。
为了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对静脉输液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的原因分析1. 操作不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是导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包括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固定不牢、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等。
2. 药物因素:输注的药物本身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此外,药物的浓度、pH 值、渗透压等也会对患者产生影响。
3.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都会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例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血管壁较薄,容易发生静脉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容易导致穿刺困难。
4. 环境因素:输液环境的不良因素也可能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5. 护理管理:护理管理不到位,如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压力大、责任心不强等,也可能导致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二、整改措施1. 提高操作技能: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穿刺技术,确保一针见血。
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的学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 合理选择输液部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血管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 加强药物管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合理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患者有害的药物。
同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 关注患者因素:在静脉输液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制定个性化的输液方案。
对于特殊患者,如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要特别注意输液过程中的监护。
5. 优化输液环境:保持输液环境的清洁、舒适、安静,确保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输液治疗。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406e1a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01.png)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最基本的给药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静脉输液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旨在分析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如手卫生不达标、消毒不彻底、穿刺技术不熟练等,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2. 输液药物配置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配置输液药物时,未能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如药物浓度、溶剂选择、配伍禁忌等,可能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3.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部分护理人员对输液速度的控制不准确,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此外,输液速度过慢可能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4. 输液部位选择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选择输液部位时,未能充分考虑患者血管条件、药物性质等因素,导致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现象。
5. 输液反应处理不及时:部分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6. 输液记录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未能详细记录患者病情、输液药物、输液速度、输液部位等信息,影响患者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估。
二、静脉输液整改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的认识,确保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穿刺技巧。
2. 规范输液药物配置:护理人员在配置输液药物时,应严格遵守药物说明书,确保药物浓度、溶剂选择、配伍禁忌等符合要求。
3. 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等因素,合理调整输液速度,确保患者安全。
4. 科学选择输液部位:护理人员在选择输液部位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血管条件、药物性质等因素,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 及时处理输液反应: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出现输液反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静脉输液反思报告范文
![静脉输液反思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a986a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2.png)
静脉输液反思报告范文引言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补液或营养溶液直接注入血管系统来达到治疗目的。
然而,在近日的一次静脉输液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篇报告旨在总结我在该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寻找改进的方法,以提高我在以后的工作中的输液技术水平。
问题分析在本次静脉输液过程中,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不熟悉操作流程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应该熟悉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然而,我在这次输液中发现自己对于一些基本的操作步骤并不熟悉,导致操作时间过长,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
这是我缺乏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表现,需要加强对于静脉输液操作的培训和学习。
2. 忽略安全规范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本次输液中,我忽略了一些关键的安全规范,比如没有洗手、没有戴手套、没有检查输液器的完整性等。
这种粗心大意的态度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感染的风险,也是对我的职业道德的一种忽视。
我应该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并将其贯穿于每一个操作环节。
解决方案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理论学习我需要对静脉输液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包括操作流程、安全规范、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等。
通过学习,我将能够对静脉输液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操作技巧和护理质量。
2. 反思和总结经验每一次操作都是一个宝贵的经验,我需要保持反思和总结的习惯。
在每一次输液结束后,我应该仔细回顾整个过程,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和精确度。
3. 寻求指导和培训我应该积极与更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并向他们请教和寻求指导。
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对我提升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也应该参加与静脉输液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结论通过对我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相信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输液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静疗质控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静疗质控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b3d87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f.png)
静疗质控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静脉治疗质量控制(静疗质控)是确保患者在接受静脉治疗过程中获得高质量护理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问题:感染控制不当
- 措施:强化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定期对静脉治疗设备和用品进行消毒和灭菌。
2. 问题:导管相关并发症
- 措施:加强对导管插入和维护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使用合适的导管固定方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3. 问题:药物外渗和静脉炎
- 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特性和输注方式的了解,选择合适的血管和输注设备,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药物外渗和静脉炎。
4. 问题:文档记录不完整
- 措施:建立完善的文档记录制度,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导管插入、维护和拔除的详细信息,以及患者的反应和并发症情况。
5. 问题:患者教育不足
- 措施: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包括静脉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导管维护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 问题:团队沟通和协作不够
- 措施:促进医护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患者的治疗计划得到准确执行。
通过实施以上改进措施,可以提高静疗质控的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定期评估和持续改进是确保静疗质控不断提升的关键。
静脉输液的临床实践问题与解决方案
![静脉输液的临床实践问题与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4daf2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6.png)
静脉输液的临床实践问题与解决方案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静脉输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针头脱落、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药物不良反应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临床实践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针头脱落静脉输液中,由于针头与输液瓶连接不稳或使用时间过长,针头可能会脱落,导致液体泄漏或感染风险增加。
解决方案:1. 使用质量可靠的针头和输液瓶,确保连接紧固。
2. 定期检查输液装置,如发现松动或异常情况,及时更换。
3. 医护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接口连接方法。
问题二: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静脉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液体过载、心脏负担加重,而速度过慢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解决方案:1. 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设置输液速度。
2. 在开始输液前,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并参考相关指南和药物说明,制定合理的输液速度方案。
3. 输液期间,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生理指标,根据需要调整输液速度。
问题三:药物不良反应部分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结晶等。
解决方案:1. 在给药前,医护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并进行相关的预防措施。
2. 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医嘱使用药物,特别是涉及稀释和配伍的药物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
3.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问题四:感染风险静脉输液过程中,若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如表面消毒不彻底、静脉通道污染等。
解决方案:1. 严格执行消毒操作,保证输液设备的无菌性。
消毒应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
2. 医护人员要正确佩戴洁净手套和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3.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和静脉通道,确保其干净无污染。
4. 给予患者充足的宣教,增强患者对输液的理解和合作,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
结语:静脉输液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操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输液的整改措施
![输液的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0dd918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1.png)
输液的整改措施背景介绍输液是将药物、营养溶液等通过静脉途径输入患者体内的一种常见医疗操作。
然而,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规范的操作,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为了确保输液的安全有效,有必要对输液进行整改,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输液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病例分析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输液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输液的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在静脉输液时,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对于输液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不正确的穿刺部位可能导致静脉刺激、渗漏等问题。
2.输液速度控制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对患者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过快的输液速度可能导致药物过量、静脉充盈不足等问题;而过慢的输液速度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输液设备消毒不规范:输液设备消毒不严格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甚至引发血液感染等严重后果。
4.输液管路连接错误:输液管路连接不当可能导致输液中断、漏药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整改措施来提高输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整改措施1.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护理人员应接受系统的静脉输液培训,掌握正确的穿刺部位选择、输液速度控制和设备消毒等操作技巧。
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2.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对输液操作过程的监控、检查和评估。
通过定期的质量巡查和医疗纠错机制,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3.严格执行消毒操作:确保输液设备的消毒操作符合标准,使用符合要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定期对输液设备进行检查,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
4.强化安全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告知他们输液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鼓励护理人员互相监督,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5.优化输液流程:通过优化输液流程,减少操作环节,降低输液风险。
例如,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具,减少管路连接的次数,避免漏药和污染的风险。
6.强调团队合作:输液过程中,医生、护士和药师等多个环节密切合作。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716ff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e.png)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静脉输液是医疗领域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给予患者药物、补液等治疗。
然而,在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滞流、漏液等。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以提高护士和医生的操作技能,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一、注射针头选择不当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选择合适的注射针头至关重要。
若针头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输液速度不理想,甚至可能引起血管损伤。
因此,在选择注射针头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针头尺寸:一般情况下,成人使用22号至24号的注射针头比较合适,儿童则根据年龄和体重来选择。
2. 细化针头尺寸选择: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如新生儿、早产儿等,应选择更小号的注射针头,以避免血管损伤。
3. 考虑药物输液特点:某些药物对注射针头尺寸要求较高,必要时可以向药师咨询,选择更合适的注射针头。
二、静脉滞流现象静脉滞流是指输液过程中出现的输液速度减慢或中断的情况,可能导致药物不完全输送至患者体内,影响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静脉滞流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法:1. 输液管路悬挂过高:输液瓶需要与患者体部大致相平,过高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滞流。
解决方法是适当调整输液瓶的高度。
2. 输液管路堵塞:输液管路中可能存在气泡或异物堵塞,导致滞流。
可以通过检查输液管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如排除气泡,清除堵塞。
3. 静脉通路不畅或血栓形成:静脉通路可能因为血管狭窄、血栓等问题导致滞流。
在操作前应对患者的静脉通路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静脉穿刺,避免滞流发生。
三、输液漏液问题输液漏液是指输液过程中液体从输液针头或连接处泄漏出来,可能导致药物流失,甚至引起感染。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输液漏液问题及解决方法:1. 输液针头未插牢固:在进行输液操作时,应确保输液针头与输液管路插入口插入得牢固,避免漏液。
如果出现漏液情况,可调整针头插入深度或更换新的针头。
静脉输液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静脉输液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6a30a5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7.png)
静脉输液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在医学临床中,静脉输液治疗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方式。
它可以快速有效地给患者输送药物或液体以帮助治疗疾病或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
然而,静脉输液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如果不慎处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风险和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静脉输液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专业的建议,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问题一:静脉穿刺的技术和操作规范1. 静脉穿刺的部位选择需要准确无误。
不当的穿刺部位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和血管穿孔。
2. 输液操作要规范,防止气泡进入血管,引起气栓。
3. 输液速度要适当,不宜过快或过慢。
过快可能导致过载反应,过慢则可能使药效不达预期。
问题二:输液管路和液体品质的监测1. 输液管路需要定期更换,避免交叉感染和堵塞。
2. 注射液质量要求高,不合格的液体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问题三:输液过程中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1. 皮肤损伤、局部感染、炎症等并发症需及时发现和处理。
2. 输液过程中突发的过敏反应、药物反应等问题需要医护人员具备紧急处理的能力。
问题四:患者对静脉输液治疗的接受和配合问题1. 部分患者对输液治疗有心理障碍,需要医护人员进行耐心的疏导和沟通。
2. 部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恐惧、不适等情绪,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应该重视以下几点建议:1. 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做到术前准备充分、操作细致。
2. 注重液体质量和消毒清洁,加强对液体消毒和过滤的监测,确保输液品质。
3. 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沟通,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治疗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4. 落实好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
结语:静脉输液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隐患,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6c9712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c.png)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通过静脉输液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患者的血液循环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提高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首先,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护理人员操作不当。
一些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不规范,手法不熟练,导致患者疼痛,甚至出现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
此外,一些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对患者的血管情况了解不足,未能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致穿刺失败或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确保他们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操作。
其次,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之二是药物配置不当。
一些护理人员在配置药物时,未能严格按照药物的配伍原则进行配置,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一些护理人员在配置药物时,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导致药物污染,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引发患者感染。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药物配伍原则和无菌操作原则的认识,确保他们在配置药物时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第三,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之三是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不足。
一些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未能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症状,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一些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未能对患者的输液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影响治疗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他们对输液过程中患者反应的观察能力,确保他们在输液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症状,并及时进行调整。
最后,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之四是输液环境的卫生状况不佳。
一些医院的输液环境不够清洁,存在细菌滋生,导致患者感染。
静脉输液问题反馈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问题反馈及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e1bd87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c.png)
静脉输液问题反馈及整改措施一、问题反馈1. 静脉输液过程中,部分护士对患者病情了解不足,未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药物剂量,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2. 部分护士在输液操作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3. 输液过程中,部分护士对患者巡视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反应和并发症。
4. 部分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不到位,导致患者及家属对输液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5. 输液室环境嘈杂,影响患者休息和治疗效果。
6. 输液药品管理不规范,部分药品过期或存储条件不当,影响治疗效果。
7. 输液记录不完善,部分护士未能准确记录患者输液情况,影响后续治疗。
8. 部分护士沟通能力不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畅,影响患者满意度。
9. 部分护士对输液设备维护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10. 输液应急预案不完善,部分护士在紧急情况下无法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二、整改措施1.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和评估能力,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药物剂量。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护士对无菌观念的认识,降低感染风险。
3. 加强输液巡视,制定巡视制度,确保护士按时对患者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反应和并发症。
4.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输液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治疗效果。
5. 改善输液室环境,保持输液室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6. 规范输液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过期和存储条件符合要求,保障治疗效果。
7. 完善输液记录,制定输液记录规范,确保护士准确记录患者输液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8. 提高护士沟通能力,加强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9. 加强输液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输液设备,确保设备安全使用。
10. 完善输液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护士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e81518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9.png)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无菌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静脉输液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本文将探讨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在输液过程中,有些护理人员不戴口罩,操作时消毒不严格,或达不到消毒有效浓度。
2.安瓿的切割、消毒方法不正规:割锯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会产生玻璃碎屑和沙粒脱落,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
消毒安瓿后用砂轮在安瓿颈部锯割一圈然后用手掰开,或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是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最严重的安瓿切割方法。
因此,安瓿的切割及消毒不当使玻璃微粒浸入液体的机会增加。
3.环境、空气污染带来严重问题: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治疗室内的空气质量对输液安全有直接影响。
如果治疗室空气不流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容易在空气中繁殖,从而污染输液用品,导致患者感染。
4.输液器具质量问题:部分输液器具存在质量问题,如针头漏气、针头堵塞等,这些问题会影响输液效果,甚至导致患者感染。
5.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患者疼痛、局部组织损伤等。
6.患者自身问题:部分患者由于血管条件较差、长期输液等原因,使得静脉输液变得困难。
二、整改措施1.加强无菌观念: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戴口罩,认真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
2.规范安瓿的切割、消毒方法:采用正规的安瓿切割、消毒方法,避免玻璃微粒污染药液。
3.改善治疗室环境:保持治疗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降低空气污染对输液安全的影响。
4.加强输液器具质量监管:选用合格的输液器具,定期检查输液器具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5.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静脉穿刺技术,减轻患者疼痛。
6.关注患者自身问题:针对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提前进行血管评估,选择合适的输液途径。
静脉输液配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
![静脉输液配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9d37643852458fb770b5610.png)
静脉输液配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摘要】目的对静脉输液配药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探讨相关的预防对策。
方法对医院静脉输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为:药液残留、查对不严、输液微粒、输液速度不当等。
针对这些问题,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输液管理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整体素质。
结果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对策之后,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静脉输液配药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和总结,同时制定和实施相关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和医院整体形象。
【关键词】静脉输液;配药;问题;对策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4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23-02目前,在临床治疗上,给患者采用静脉输液具有刺激性小和疗效快以及给药迅速等优点,很多患者都选择此方式进行治疗[1]。
静脉输液则主要是给患者补充营养物质、改善患者的微循环、补充水电解质等[2]。
然而,护理纠纷和投诉以及事故也在不断凸显,为了使得静脉输液更加合理和规范,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保障输液的安全,我院对输液配药过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剖析,找出相关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以下是详细报告。
1 静脉配药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1 核对制度执行不严配液人员对相关的项目检查不完整,特别是对药品的质量和包装没有进行认真查对[3]。
比如在摆药时只对药物的名称和剂量进行查对,没有在加药中和加药后进行核对,同时对床号和姓名没有进行认真核对。
配伍禁忌表比较落后,目前临床上的药物非常多,医生在配伍用药时比较随意,护理人员则只是遵医嘱进行配制。
在对患者进行注射时,在核对姓名时不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宜与 0.9%氯化钠或含氯离子溶液配伍
抗菌药物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头孢克定、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 脂质体等;抗肿瘤药物雌莫司汀磷酸钠、福莫 司汀、洛铂、奥沙利铂、安吖啶等;其它药物丙泊酚、硫 酸普拉睾酮钠;中草药注射剂丹参酮、刺五加、银杏叶、 黄芪、参麦、生脉、冠心宁、丹红、丹参、β七叶皂苷钠、 复方丹参、葛根素等。
输液速度不当
输液速度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及治疗需要进行具体调整,不 要该快的不快,该慢的不慢。如外伤出血病人用抗纤溶药 氨基己酸 (EACA),医嘱将药物溶入 500mL 溶媒中静脉滴 注 2~ 3h,难以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影响止血作用快 速发挥,应改为初始量EACA 4~6g溶于生理盐水或5%~ 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在15~30min内滴完,维持 剂量为1g/h,维持时间依病情而定。氨茶碱、林可霉素、 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等不宜快速静脉滴注,
在输液配置时,发现直接用相应溶媒溶解稀释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阿 洛西林钠时易出现输液变浑浊现象。阿洛西林钠 pH6~8,宜先用pH 值相近的注射用水先溶解后再以合适的大量溶媒稀释,类似情况在抗 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输液配置中较为多见。 如抗菌药物阿洛西林钠、邻氯青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钠、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钠、阿莫西林/氟氯西林、头孢孟多酯 钠、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头孢呋辛钠、头孢地嗪钠、头孢他啶、头 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及后三者与舒巴坦的复合制剂、乳 糖酸红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 考拉宁、磷霉素、新生霉素、氯霉素、甲砜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 多粘菌素E、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磺胺嘧啶钠、对氨基水杨酸钠; 抗肿瘤药物氟达拉滨、拓扑替康、环磷酰胺、卡莫司汀、阿糖胞苷、 达卡巴嗪、放线菌素 D、柔红霉素等;其它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 去铁胺等。
药效学方面的不良相互作用
指输注药物之间,以及同时使用的口服药物之间的药理作 用产生拮抗,致使药效相抵而影响治疗。如对一些青霉素 过敏患者,有医嘱将克林霉素磷酸酯加入输液中静滴,同 时口服红霉素肠溶微丸胶囊或琥乙红霉素,结果不仅患者 反映胃肠不适,且效果不如单用克林霉素者。因为克林霉 素与红霉素及琥乙红霉素(在体内水解释放出红霉素起作用) 均作用在细菌 50S 核糖体亚单位,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 mRNA位移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联用后呈拮抗作用, 使克林霉素和红霉素作用降低,在克林霉素药品说明书中 也提到不宜与红霉素联用。
氨茶碱快速静推或静滴速度过快,可引起中毒甚至猝死, 其给药速度应控制在 10mg/min 以内,林可霉素必须滴注 两次间隔给药不少于0.6g /12h,如滴速过快可致心搏暂停 或低血压等严重ADR;氧氟沙星、培氟沙星等每100mL滴 注时间至少60min;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在500~1000mL 溶媒中须静滴 6 ~ 8h。一般来说,除上述止血药和临床需 迅速达到有效抗菌浓度的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大多数药物 在输液治疗时均不宜速度过快,否则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
输液间隔时间不当
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上仍习惯于将一天的用量加到 500mL输液中静 滴,或一天量分为两次加到250mL输液中静滴。青霉素类药物系杀菌 性抗生素,只在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其杀菌疗 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低,在短时间内有较高血药浓度时对治疗有 利,且青霉素类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在达到一定血药浓度情况下, 还要有一定的时间维持杀菌效力,常用的青霉素、苯唑西林钠、氯唑 西林钠、氟氯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等, 一般均需每6小时给药1次,将每次药量加到少量输液中作间歇快速滴 注,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血药浓度,可减少药物分解产生致敏物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依替米星、异帕米星等,有的医嘱一天两次,甚至 一天三次,这样不仅浪费药物,且容易引发耳、肾及神经肌肉毒性, 类似情况尚见于左氧氟沙星的超量使用,结果诱发癫痫等药源性疾病。
输液途径不正确
有些药物只能静脉滴注,不能静脉推注、肌 注等,如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呋布西林钠因溶 解度小,局部刺激性大,不宜作静脉推注或 肌肉注射。类似不宜静推的药物还常见于氨 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抗真 菌类药物及钾盐、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 等。但抗肿瘤药柔红霉素不宜静脉滴注,仅 能静脉注射。
输液配置时限的影响
输液的稳定性与其本身及加入药物的理化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 是一些吸湿性强的粉针剂,加入输液配伍后放置时间过长,不仅容易 分解降效,且易受环境温度、湿度、光线等影响及开放空气的污染, 增加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及热原量,有的输液还会出现浑浊现象, 直接影响治疗。实际工作中,仍有许多人习惯于把待用的输液预先配 好备用,且一放就是几小时,常见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这 类药物在干燥状态下相对稳定,遇湿则加速分解,尤其是在水溶液中 放置时间越长,分解越多,不仅会使药效降低甚至消失,还会使致敏 物质增多,引起输液反应。此外,中草药注射剂如丹参酮、鱼腥草及 葛根素注射液等也有类似情况。因此,临床输液应尽可能现配现用, 以保障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使用抗凝剂华法林的患者应用 此类抗菌药静脉输液时,曾发生凝血障碍,这是因为大多数喹诺酮类 药物是细胞色素P450酶的抑制药,可置换与蛋白结合的华法林,使肠 道细菌产生维生素 K减少及减少华法林代谢,增加华法林的抗凝活性。 据报道,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在使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不仅发生凝血 障碍,严重者可致死,且都为老年人,这些喹诺酮类药物包括环丙沙 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及诺氟沙星。为此,用华法林 抗凝的患者若要联用喹诺酮类药物,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 化比值(INR),尤其是老年患者,要根据监测INR的结果调整华法林剂 量。
不宜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
抗菌药物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氨 苄西林/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乳糖酸红霉素、 新生霉素、伊曲康唑等;抗肿瘤药物羟基喜树碱、依托泊 苷、替尼泊苷、博来霉素、卡莫司汀、顺铂、克拉屈滨、 阿法依泊汀、曲妥珠单抗等;中草药注射剂灯盏细辛、鸦 胆子油乳等。
药动学方面的不良相互作用
当多种药物随输液快速进入体内,在药物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 中,其毒性会集中作用于某一系统或器官,加重药物不良反应,导致 药源性疾病发生。 如某尿路感染者用头孢唑啉钠、地塞米松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后续 阿米卡星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3d后患者下肢疼痛,继发感染及败血 症,检查发现肾功能损害。从药效上来说,头孢唑啉钠与阿米卡星联 用有协同抗菌作用,但从药动学方面来看,两药经肾脏排泄,均有肾 毒性,为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指出,第一代头孢菌素 和氨基糖苷类注射剂合用可能增加肾毒性,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药物不良相互作用
理化配伍禁忌 是指输液与药物之间或加入输液的药物之 间 ( 包括前后组接瓶治疗的输液药物之间 ) 因理化性质的不 同而发生反应,妨碍临床治疗。 如有医嘱将三磷酸腺苷与葡萄糖酸钙加入同一输液中使用, 结果配液时即发生沉淀现象, 306种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 检索表中提示两药忌配伍。
多组输液续贯治疗时共用一副输液器,前后组输液药物之 间出现配伍问题,如给某患者微泵输注利尿剂呋塞米后接 用米力农,致使输液管路中出现凝胶状沉淀,治疗被迫暂 停,米力农即甲氰吡酮,不能与呋塞米混合注射,否则会 产生沉淀。 头孢哌酮与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接 瓶时输液管道内发生浑浊,与奈替米星、依替米星等氨基 糖苷类抗生素接瓶时输液管道内产生沉淀等现象,这些情 况在相应药品说明书中均有所指,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 宜与其它药物同瓶混合静滴,也不宜在同一根静脉输液管 内进行静滴。
双黄连粉针剂不宜与含钾盐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复方葡 萄糖注射液配伍,否则会增加输液的不溶性微粒及降低注 射剂有效成分含量; 穿琥宁注射液(含有穿心莲内酯的药品还有喜炎平、莲必治 等)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与庆大霉素、阿米卡 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配伍时可产生沉淀; 茵栀黄注射液不宜与生理盐水和林格液配伍,可与5%、 10%葡萄糖注射液及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但临 用现配,并在2h内滴完。
头孢哌酮加到5%、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易出现浑浊,而改用生理 盐水后情况改善,有实验证明,在一定头孢哌酮浓度下,药液变浑浊 程度随其pH值减少而增大,提示临床尽量使用趋向pH值高的注射用 水、生理盐水等为溶媒,避免与5%、10%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 氯化钠注射液等pH值溶媒配伍。 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加替沙星,不宜与5%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 在25℃下24h内可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和葡萄 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结合临床使用情况和药品说明书的调查,不少 药物与常用溶媒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主要原因是 配伍后药液变混浊、产生沉淀、主药含量下降或效价降低明显,如氟 喹诺酮类药物氟罗沙星、培氟沙星与生理盐水或其它含氯离子的药物 配伍后产生不同程度的混浊或沉淀。 抗肿瘤药羟基喜树碱、依托泊苷(足叶乙苷)、替尼泊苷等不宜用葡萄 糖注射液或其他酸性溶液稀释,否则也会出现不同程度沉淀,
热原量的影响
热原量试验与不溶性微粒检验一样是个限度检查,其限 量也仅指某药单独使用时不超过人或家兔的致热量,若 将多种药物混在一起,其热原量也会累加,可能超过人 体耐受量。实际应用中少则 2 ~ 3 种,多则 6 ~ 7 种药物 加在一起“混滴”,这样势必使一些耐受力较差的患者 发生输液反应。输液反应时出现发热、寒颤者,以多种 药物“混滴”情况多见。除注射剂本身热原量可累加外, 病房开放的输液配置环境中空气不洁净,配置输液时操 作不规范,以及配置输液的器具上存在的热原也会累加, 这些都会影响输液质量。
溶媒选择
因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及临床治疗的需要,不同药物应选择 不同的适宜溶媒,若选择不当,则会使药物与溶媒混合后 发生变化,影响治疗,这种问题不仅在西药注射剂中多见, 且在临床应用不断增多的中草药注射剂中也日益突出。 如丹参酮注射液与生理盐水、10%氯化钾等混合后出现沉 淀,而临床出于对糖尿患者治疗的考虑,选择溶媒时往往 偏向于用生理盐水,有报道,丹参酮宜与弱酸性的5%或 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其他中草药注射剂,如刺五加、 复方丹参注射液以及注射用血塞通、β -七叶皂苷钠粉针剂 等均不宜选用生理盐水作溶媒,宜用5%或10%葡萄糖稀 释后静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