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代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格及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格及成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元青花的伊斯兰风格
(一)纹饰
伊斯兰装饰艺术深受伊斯兰教理和美学的影响,崇尚繁密,不喜空白,构图严谨,具有抽象、规整、均衡的审美倾向。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装饰主题主要为植物纹饰、几何纹饰和阿拉伯书法纹饰。纹饰主要有缠枝纹、联珠纹、变形莲瓣纹、菱形开光纹、多层装饰带、同心圆等。
元青花一改宋瓷注重釉色变化的设计理念,而是以绘画平涂为主,重视装饰构图。纹饰是元青花最具艺术魅力之处,分为主题纹和辅助纹。主题纹多位于瓶腹、盘心、碗壁等处,题材主要有三种:一为以整幅图画作主题,二为动物纹,三为植物纹。辅助纹主要有缠枝花纹、变形莲瓣纹、水波纹、杂宝、开光纹、云纹、云肩纹等,多绘制于口沿、颈部、底足部,用来分割主题纹饰,起辅佐和衬托作用。其纹饰繁缛华丽、细密工整,具有平面化、图案化等特点,呈现了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元青花繁复多层的横向装饰带
和同心圆的构图受到了西亚追求均衡与块面分割等审美情趣的影响。元青花一般绘有五到六层装饰带,有的多达十几层,层次多而不乱、主次分明、浑然一体,既有形式感又有韵律美。这种多层装饰带受到了伊斯兰建筑多层装饰的启发。元代以前虽然也有过器物表面分层装饰的做法,但毕竟是少数,且层数不多。元青花强化了多层装饰带在构图中的作用,繁密的多层装饰带使画面分割更加合理和美观。同心圆的构图方式指在一个基础上采用同心圆环装饰图案,从中心装饰逐步向外扩展。如销往波斯的元青花纹饰以同心环构图装饰的器物,每一同心环的纹饰大都不同,环间有一圈极细的留白,构图井然有序,呈现了极强的秩序感。
缠枝植物纹以复杂而规则的连续曲线为主干,间以植物花叶,并设计成有规律的波状或S 状。这种纹饰虽前代已有,但以大规模的釉下彩绘形式出现却是从元代开始的。缠枝纹装饰与伊斯兰金银器、织毯、波斯细密画以及清真寺建筑装饰等的构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该纹饰摒弃了具象图形,以象征性的图案营造出连续不断的视觉效果,掩饰了被装饰物原有的造型特质。在伊斯兰装饰艺术中这种不见首尾、绵延不断的、无穷无尽的“阿拉伯图案”成为一种“默祷的记
录”和避免偶像崇拜的技术手段,体现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信仰。缠枝植物纹饰以视觉上的纷繁绚丽打破了视点的固定,使观者忘却器物本体,从而随着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进入一种精神体悟境界。
变形莲瓣纹是在吸收了波斯萨珊时期装饰纹样基础上对我国传统莲纹进行的图案化加工和创新。其方肩尖拱,双线勾勒外粗内细,瓣间留有空隙,莲瓣内常加绘植物纹、涡卷纹、杂宝等,有俯仰之分,为二方连续图案。在元代瓷器上以辅助纹的形式大量出现,为元青花典型纹饰,常饰于瓶、罐类器物的肩部、顶盖和颈部。这种纹饰是从描摹伊斯兰建筑拱门演变而来,萨珊王朝的铜盘等器物常布置类似纹饰,模仿建筑物拱廊,有的还保留对柱头和柱础的摹写,之后虽有所简化但仍保留拱门特征。装饰部位也多为器物的腹部、颈部等。元代变形莲瓣纹在此基础上更加抽象,并根据器物作了俯仰式的适形设计。
开光纹饰来源于西亚波斯萨珊银器上的纹饰、伊斯兰建筑中常见的壁窗造型等,这种纹饰在我国首先出现在唐代金银器上,到元代青花瓷时被广泛地运用。
(二)器型
中国的瓷器造型虽自成体系,但发展过程中也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有所变化。草原文化、伊斯兰文化、
佛教文化等外来文化在元代青花瓷器造型中都有所体现,并融合到中国的器皿造型样式体系中。在诸多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融合过程中,因蒙古族的游牧习惯使元青花更易于接受和吸收伊斯兰器皿的造型特点。
元青花器型丰富,普遍胎体厚重、器型硕大。种类主要包括礼器、明器和常器。其中造型受蒙古和伊斯兰文化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常器尺寸的增大。常器是元青花中种类最多的类型,包括瓶、盘、碗、壶、罐等。元代器皿最有代表性的造型主要有大碗、大盘、大壶、大罐、扁壶、玉壶春瓶、高足杯,以及各种便于携带的多系器皿等。
饱满厚重的大件器在元以前很少见。很多大型器件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伊斯兰因素,可以从伊斯兰地区生产的金银器、铜器、玻璃器、陶器、玉器中找到范本。壶类造型多变,如扁壶、扁形执壶、多穆壶、梨形壶,其中扁形为元青花壶的突出特征,便于游牧民族马上携带。现存世的扁壶仅四件,分别藏于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和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瓶类里的扁瓶的造型也来源于西亚金银器造型。罐类是元青花的主要器型之一,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罐出土数量最多,分为瘦高型盛酒器皿和矮宽型盛放食品的器皿。大罐制作精美纹饰繁复,主要出口到
西亚等地。碗类器皿样式繁多,其中出口到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碗造型饱满,碗形较大。如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藏的元青花八宝缠枝莲纹菱口碗直径达40 厘米。元青花盘类数量最多,有大小之分,现存藏品多为大盘。直径都在40—60 厘米,最大的直径近100 厘米。大碗和大盘多为外销瓷器,以满足伊斯兰地区人们席地而坐众人围在一起吃饭的饮食习惯。
(三)色彩
色彩是造型艺术中最具直观影响力的审美因素。中国瓷器经历了汉至宋的素瓷时期和元代至今的彩瓷时期。素瓷时期因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含蓄淡雅,主要靠釉料自身燃烧成色,不在釉上或釉下绘制其他色彩,营造出像玉器一样的温润效果,并且追求以釉色的变化表达哲学玄想。
元青花是彩瓷的早期代表。以明快大气的蓝、白两色为其重要的基本色调。尤其是外销到西亚等地的元青花,用料均匀、成色浓翠清澈、在浓艳处呈鲜活的“流动感”,线条稳定精细、不晕散,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元青花分两种色调,一种为浅灰蓝色,另一种为浓艳的深蓝色。前者用国产钴料,后者用进口钴料。氧化钴高温烧制成蓝色,着色力强、稳定性高、烧成面宽、容易烧成,是优质的釉料。国产钴料含铁量低、
含锰量高,如珠明料、石子青、浙料等。进口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如苏麻离青等。元青花瓷鼎盛时期用料多为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呈明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青料积聚处多蓝黑或蓝褐色斑点,有浓淡色阶变化,勾线处较深,填色处较浅。
我国从波斯地区进口钴料的历史最晚在唐代已有。进口钴料苏麻离青在明代王世懋的《窥天外乘》中首次出现,其后古代学者也多有提及但并未详述。近代开始系统研究苏麻离青,对其产地有诸多论证,如根据译音将产地定为苏门答腊国和南渤利国的结合,有认为产自9 世纪伊拉克最重要最大的制陶中心萨马拉(Samarra),有认为产自古代波斯地区等。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苏麻离青的引进与伊斯兰地区的交流关系密切。
瓷器色彩的变化来源于社会审美心理的转变。元朝“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将汉族传统单色釉改造成为蓝白两色。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崇尚自然,蓝色和白色被视作天空与白云。蓝与白在萨满教中也是天与善的符号。在汉文化中,蓝白二色被视作高雅、正直、超逸。青花瓷的蓝与白,也是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传承。
除蒙古草原文化和汉族传统水墨文化对元青花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