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尽心上

合集下载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孟子·尽心上》注译析(上)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孟子·尽心上》注译析(上)
《孟子·尽心上》注译析(上)
古代文化
0209 1759
《孟子·尽心上》注译析(上)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 ‘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其自然,顺其正理罢了。
就一般情形而论,说到命运,二十岁以前的青少年不会有什么感觉,无动于衷。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多半对命运不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阳都有所不同,每天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上可就不同了,所谓人到中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惑”与“知天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了,才谈得上“不惑”。其实,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或许个体的情况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对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又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命运的影子也就不知不觉地爬上心头,不由得你不信。这时,回顾自己半生之所为,少年时代的理想与梦幻,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血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悔恨遗憾也是徒劳的,明智之举,还是接受孟子的说法:莫非命也,顺受其正。这样,或许多少会有所慰藉,有所解脱而脚踏实地,问心无愧,清洒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

孟子尽心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尽心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尽心上原文与解析孟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哲学被后世称为“孟子学派”。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道德、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其中,"尽心"是他思考人性与行为的重要观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围绕《孟子》中关于尽心的原文进行解析。

尽心一词在孟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尽心即指一个人全力投入、全情投入的态度和行为。

下面是《孟子·尽心上》的原文:"尽心者,悫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中的开头,是孟子对于尽心态度的最简单的解释。

字面上理解,尽心者是指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的人。

而在《孟子·尽心中》中,孟子进一步解释了尽心的内涵:"心在内外,身在四支,营养尽之;聚魂与之,真气从之。

恬澹则无忧,无忧则年高魅不至,魅不至则力不丧,力不丧则学不谤。

"这一段阐述了尽心的具体行为和效果。

尽心者内心要全面协调,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要注重调养;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为外界的困扰所左右;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为外界的批评与非议而动摇。

孟子的这些论述,可以引申为如何做到尽心。

尽心的核心在于修养自己,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尽心可以通过积极向善的行为来实现。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全情投入,主动参与,努力奋斗,就是在尽心。

而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或者社会公益事业中,即使面临困难,也保持积极乐观,坚持不懈,就是在尽心。

只有尽心,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结起来,孟子的尽心观点所关注的是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平和,通过全身心地投入与积极向善的行为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对社会的贡献。

尽心是一个人德行和品质的表现,也是实现自身潜能与追求幸福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孟子尽心观点的原文解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了孟子思想中这一重要观点的内涵和意义。

尽心观念不仅对个人而言具有指导意义,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孟子的尽心上句子意思

孟子的尽心上句子意思

孟子的尽心上句子意思《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作品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的尽心上句子意思是:孟子说:“能殚精竭虑于如何行善,这就是了解了人的本性。

了解了人的本性,就懂得了天命。

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无论短命或长寿,我都一心一意,只管培养身心,等待天命,就这样来立命安身。

”孟子说:“没有什么不取决于命运,但顺理而行,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有倾覆之危的高墙下面。

致力于行其正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作奸犯科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正命。

”孟子说:“〔有些东西〕追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掉,这样的追求有益于获得,因为追求与否取决于我自己。

追求有一定的方式,是否得到却听从命运,这种追求无益于获得,因为追求与否取决于外在的因素。

”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

反躬自问,自己是真心诚意的,便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

不懈地按照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截的了。

”孟子说:“每天都在做着,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不明白;习惯了的东西却不察知其所以然;一生都在这条路上走着,却不了解这是条什么路的,是芸芸众生啊。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又是个不知羞耻!”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

精于算计老于权谋者,羞耻对他是用不上的。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的人,怎么比得上有耻之人呢?”孟子说:“古代的贤君追求嘉言懿行,而忘却追求权势;古代的贤士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走自己的正道,而忘却了他人的权势;所以王公不对他恭敬有加礼数用尽,就不能够多次和他相见。

相见的次数尚且不能太多,何况要他作为臣下呢?”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如何游说。

别人理解我,我也悠然自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悠然自得。

”宋勾践说:“要怎样才可以悠然自得呢?”答道:“崇尚德,迷恋义,就可以悠然自得了。

尽心上原文和翻译

尽心上原文和翻译

尽心上原文和翻译
1、原文。

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翻译: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

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

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沣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干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过。

《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但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抬头不愧对于天,低头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难忘的八个字随着年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

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

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因此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

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

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

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

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

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

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

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

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

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

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

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

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

”或者“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

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孟子说的名言

孟子说的名言

孟子说的名言以下是出自孟子的名言: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感悟:如果人生不得志,人微言轻,那就先管好自己,不要多管闲事。

如果人生得意,事业兴旺发达,有一些能力,那就多做一些对社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帮助别人也过上好的日子。

2.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则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感悟:人生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只要自己身心端正了,自然就会得到天下人的尊敬和认可。

3.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尽心上》感悟:人穷不能志短,即使生活穷困潦倒,也要坚守做人底线,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

如果生活富裕,富贵显达,也不要得意忘形,做一些违背道德人伦的事情。

4.夫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感悟:作用力是平等的、相互的。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你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别人也会用爱心来回报你。

5.人之忌,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感悟: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总喜欢给别人当老师,教训别人。

6.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感悟:孔子登上泰山后,天下便一览无余。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人的学问高了,境界高了,他的心胸和眼界也就宽广了,相对来说,所遇到的事情,也就变小了。

7.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感悟:不与别人一起享受快乐就不叫真正的快乐。

8.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感悟: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爱”为基本的人格倾向的人;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一个仁爱的人也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内心实在而平易近人的人。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感悟:一个人有德行、讲仁义就会有更多的亲人和朋友;如果一个人不讲仁义、不讲道德就会孤立无援。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意思是抬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没有愧疚,低下头来想想觉得自己没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内心也就没有愧疚之情。

用来表达做人要正直坦白,问心无愧。

整句话中仰的意思是抬起头。

不愧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对不起别人的地方。

俯的意思是低下头。

怍的意思是惭愧。

出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一句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简介:《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作品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释义: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件乐事,称王天下而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疾病,这是第一件乐事;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这是第二件乐事;能够得到天下的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乐事。

”深层含义: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就能抬头不愧对天,遵循法纪、自我约束就能低头不愧对人。

即人要内心清朗,明辨是非曲直,严于律己,恪守慎独,为人处事要不愧于天地,不怍于人,做到问心无愧。

《孟子尽心上》中的名言名句

《孟子尽心上》中的名言名句

《孟子尽心上》中的名言名句《孟子尽心上》是孟子的经典著作,这本书记录了孟子的思想以及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书中有许多名言和名句,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名言名句,用以激励人们追求道德修养、推动社会进步。

1. 忠愿以通天地之志,敢磨一发以求天下之利。

——孟子这句话强调忠诚和勇气,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以天地万物的利益为念,敢于舍小我利益,追求大我利益。

只有以天下之利为己任,才能成就事业,造福社会。

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孟子这句话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不厌其烦的态度。

一个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

只有用心领会,才能够去教育他人,提升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

3. 取诸身,以行道则齐。

——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改变社会应该从自身做起。

一个人如果能够身体力行地去践行道德准则,那么就能够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从而实现社会以及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4.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孟子这句话强调了持久的努力和追求根本的重要性。

如果想要取得长远的成就,就必须从根本上打下基础。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投入,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的热爱和乐趣。

只有将知识融入生活之中,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6. 惟天下至治,莫若正位而治。

——孟子这句话强调了正确的领导和治理之道。

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正直无私地行事,才能够带领整个社会和国家走向和谐安定,实现最高水平的治理。

7.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能够与人和睦相处,虽然存在差异,但通过敬重和理解,实现和谐。

而小人则只能同流合污,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导致相互之间的不和。

8.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孟子这句话强调了人的行为应该遵守礼仪规范。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1.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天下的万事万物,都蕴藏在我的心中。

2.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将天下让与别人容易,为了天下找到贤能之人却是十分困难的。

3.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告子上》如果能够得到一定的滋养,没有什么物体是不能够生长的。

如果失去了其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会不消亡的。

这句话指明了,一定事物的形成,都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4.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公孙丑上》上天降下的灾祸尚且可以躲避,但是如果自己造成的罪孽,是不能够逃避的。

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有好的时机,不如有着好的环境。

有着好的环境不如人们能够同心协力。

6.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鼎鼎大名的木匠,教导徒弟时必定用圆规和曲尺,向他学习的人,也必须用规和矩。

意谓要遵循法则。

7.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形容正大刚直。

别人问:孟先生您擅长什么?孟子回答:。

我善于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我善于养成自己拥有浩然之气。

孟子解释:这“浩然之气”,就是一种由道与义配合起来养成的、在自己日常行为中逐渐积累善行所形成而内存于心中的,以至于能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一种正大刚直的精神。

孟子表明这“浩然之气”是一种坚持道义、自我养成、存于内心、见于行为的气概和精神状态。

8.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孟子·尽心上》成章:古称乐曲终结为一章,这里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

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大的波澜。

太阳月亮有光辉,能透过细微的缝隙照到一切。

9.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加在某个人身上时,必定先要磨炼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困窘他的处境,扰乱他做的事,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

孟子对道德的名言

孟子对道德的名言

孟子对道德的名言1、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4、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5、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6、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7、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8、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9、大义灭亲。

《左传·隐公四年》10、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左传·僖公九年》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12、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1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14、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1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16、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贾谊《新书·阶级》17、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18、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泛论训》19、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南子·修务训》20、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孟子》第13章 尽心上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13章 尽心上 原文及译文

《孟子》第13章尽心上原文及译文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子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佥然,则过人远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介《孟子·尽心上》【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

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

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

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真正【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

但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

怎样顺应呢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

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顺受其正”的人。

《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

《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

《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充分广大自己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

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

保持住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办法。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都不三心二意,只是培养身心以等到天命,这就是人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说:“天下的事没有不是命运决定的,只要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之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接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接受的不是正命。

”孟子说:“追求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追求是有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所追求的对象存在于我的内心。

追求有一定的方式,至于得到得不到,则听由命运决定,这种追求是无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所追求的对象存在于我的内心之外。

”孟子说:“天下的一切我都具备了。

如果反身自问,自己是诚实的,那便是最大的快乐。

不懈怠地推己及人,按此做下去,那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便捷的了。

”孟子说:“做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习惯了却不知道其所以然;一生都从这条大道走去,却不了解这是什么道路的人,这是个一般的人。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那才是真正的不知羞耻呀!”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关系重大。

那些搞阴谋诡计,干奸诈机谋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使用羞耻的。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怎么能赶上别人呢?孟子说:“古代的贤能君主喜欢好言善行,因而忘记了自己的富贵权势;古代的贤能之士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走他自己的道路,因而就忘记了别人的富贵权势,所以王公如果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与他多次相见。

相见的次数尚且不够多,更何况要他作为臣下呢?”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讲讲游说之事。

别人知道我,我自得其乐;别人不知道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问:“要怎样才能够自得其乐呢?”孟子答道:“尊尚德,乐于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

所以,士人在不得志时,不失去义;得志时,不离开道。

孟子一书中描写家教的名言

孟子一书中描写家教的名言

孟子一书中描写家教的名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孟子》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家教和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

以下是一些在《孟子》一书中描写家教的名言,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古老智慧的光芒。

1."子之爱亲,不可溺于利;教之以义,导之以正。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利益上,而应注重用道德义理教育和引导子女走正道。

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认为,家庭中的各种关系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

这句话阐述了家庭关系的五个方面,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亲情、友情、信任等美德。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这句话表明,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家庭和谐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国家治理又是天下太平的关键。

孟子强调家教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4."教者,顺其所长,导其所短。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指出,教育子女时,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引导,同时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不足。

5."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不孝的表现有很多,但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没有子嗣,不能传宗接代。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家庭观念中对于传宗接代的重视。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在父母在世时应尽量减少远行,如果确有需要,也要有明确的去处和目标,让父母放心。

综上所述,《孟子》一书中的这些名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家教智慧,指导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遵循道德准则,培养子女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

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

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仰不愧于天是孟子说的一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下面是关于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的内容,欢迎阅读!孟子的名言仰不愧于天“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这一名言出自《中华圣贤经》,该书由寓意深长的俚谚俗语、名言佳句之集成,集合了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处世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精髓。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违反内心意愿的事,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一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曾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便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便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便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孟子的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谓人莫若己者,必精于察人而暗自察也的意思

谓人莫若己者,必精于察人而暗自察也的意思

谓人莫若己者,必精于察人而暗自察也的意思谓人莫若己者,必精于察人而暗自察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谓人莫若己者,必精于察人而暗自察也。

”意思是: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一定很明察秋毫地观察别人,却对自己更加严格地要求。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汉族。

他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著书立说,宣传他的思想。

所以说:“谁比得上自己呢?”是说“谁比得上自己呢?”谁是这样的呢?只有自己才是这样的。

比得上自己的只有自己,就好像天上太阳,月亮之类的。

或者说得比较委婉一点,只有那些能与太阳月亮相提并论的天体,比如水星,金星之类的,才可以算作与自己在同一个级别上。

人们往往都爱听好话,但是真正的高手却总是对旁人的夸赞不屑一顾。

因为越是称赞我们优秀的人,其实越是在骂我们。

因为对我们称赞越多的人,便意味着我们是他眼中的一个瑕疵,即使他自己做得再好,也依然还是看不惯我们。

所以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说我们的人保持警惕。

孟子说过一句话:“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不善人,止于为邦一日,亦可以为残去杀矣。

”其实孟子这话虽然听起来不怎么样,但是他表达的道理还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的。

意思是说:一个好人能够使国家存在100年,便足以使它消灭掉残暴和邪恶了;一个坏人,能够使国家存在1天,也足以使它存在消灭掉残暴和邪恶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凡是正面的东西,必然会让人喜欢,然而凡是邪恶的东西,必然会让人厌恶。

孟子尽心上主要内容

孟子尽心上主要内容

孟子尽心上主要内容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由孟子所著,共七篇,包括《梁惠王》、《公孙丑》、《离娄》、《子罕》、《解曰》、《颜渊》和《滕文公》。

《孟子》的思想主要为“仁义”,认为仁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其中,“仁”是爱人,“义”是尊重法律,它是以“仁”为根本,以“义”为表现形式的。

孟子认为,仁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他强调“仁”而不是“强”,认为“仁”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是采取暴力和武力。

此外,孟子还强调“智”,认为智慧是仁义的基础,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判断事物,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最后,孟子还强调“义”,认为“义”是仁义的基础,义务是每个
人都应尊重的,而不是可以随意违反的,从而保护社会的正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 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三十二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 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三十三
二十五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 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二十六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 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 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二十一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 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 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 言而喻。”
二十二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 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 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 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 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 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 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二十三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 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 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二十四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 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 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 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十七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十八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 患也深,故达。”
十九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十一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十二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十三
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 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岂曰小补之哉?”
十四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 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十五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 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十六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 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九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 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Nhomakorabea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 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脩身见 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 焉。” 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六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七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 有?” 八
孟子
尽心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 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二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 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三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四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 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二十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 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 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 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三十四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 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三十五
二十七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 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二十八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二十九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三十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 其非有也。” 三十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