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 发展历程概览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 .多媒体的到来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到2000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是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一些学校和地区仅仅停留在视听教学的硬件本位时代;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落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传统教学手段存在问题和不足的主动性薄弱;教师欠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方法;缺少多样化的资源,教师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学校及教育局也不能为其选择合理的教学平台和工具。
虽然这些问题和不足限制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未阻碍我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及实践方法的研究,一线教师、科研部门、相关管理机构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这阶段的主要方式归纳为“黑板到多媒体的迁移”,即用多媒体替代黑板,或者与黑板互为补充。
这种应用方式在示范课和公开课中更为广泛,教师以PPT课件为主要授课方式,将原来黑板上展示的内容搬到大屏幕,主要目的是追求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动态性和丰富性。
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心得
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心得教师使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了传统备课方式的,从原来的个人电子备课走向集体协同备课。
下面为大家带来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心得(精选11篇)给大家参考!“智慧课堂”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观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充满了机会与挑战,而知识则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筹码,学习“智慧课堂”势在必行。
通过这次学习有如下收获:一、什么是智慧课堂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
“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大使命,我校目前进行的“建构智慧课堂”的课题研究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做智慧型教师智慧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
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
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智慧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有诸多共同之处,如都执着于教育规律的探索,现实问题的研究,对理论学习抱有很高的热情,将研究视为重要的成长基础等。
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两者融为一体,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整体。
而深度融合则是在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完善,使两者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和价值。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课堂教学也可以为信息技术提供更加具体、实践性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途径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其次,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此外,还要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强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向更高水平迈进。
深度融合是将不同的事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意在强调二者的紧密程度。
整合则是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或者将不相关的有益部分有机地统整到一起,共同发挥所需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都是为了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新知识心得体会(精选7篇)_知识梳理的心得体会
学习新知识心得体会(精选7篇)_知识梳理的心得体会学习新知识心得体会(精选7篇)由作者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1篇: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202X年度)下里小学王湄通过认真学习《新知识》,使我更加理解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探索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探索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和各种媒体,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教育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
如何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具创造力,以适应时代需求……本文结合我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体会:一、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创新的基石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
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融入课外知识,使学生产生新的探知欲望和兴趣书本教材更新较慢,而关于计算机的新动态几乎每天都有,时时更新就尤为重要。
为此我将在报纸、新闻、杂志上看到的新知识,以《网络新动态》的形式,在校园网上更新,然后公布供学生浏览。
如:土豆网的小故事。
创立者的本意是用土豆来为电脑供电。
起因是他和别人打赌:土豆能不能为电脑供电。
可是他却真的做到了,而且还建立了土豆网站,多神奇?!他能行,我行吗?很多同学的创新欲望被激发:原来奇迹的产生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敢不敢创新,敢不敢去尝试。
2.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乐学例如,我曾听过这样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课开始,一段北京奥运会的录像出现在学生面前:热闹的北京、沸腾的呐喊、刘翔身披国旗以第一名的成绩冲过终点,孩子们不约而同为祖国自豪和骄傲,感情产生了共鸣。
在他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提问:“你们想画一幅庆祝奥运的图送给北京吗?祝福我们的祖国取得伟大的胜利?”“能!”孩子们的声音回响在教室里。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篇1[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能学会吗?”“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
“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
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信息技术课堂呼唤创新能力论文
信息技术课堂呼唤创新能力摘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指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自主发现的创新课堂。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11-01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计算机行业中通过不断研究创新创立了微软公司,并使该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反复实验创新,使水稻杂交获得成功,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吃饭问题;唐山一中的学生在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在2010年河北省组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换,这一切都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一、激发创新意识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
学生刚接触电脑时,往往充满了好奇,但好奇还不是兴趣,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兴趣。
在学生形成兴趣后,还要善于将短期兴趣转化为长期兴趣,甚至终身兴趣。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
因此,我们备课时要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出假设问题后我趁机同学们说出信息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又是计算机技术,以此激发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空调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
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探究摘要:21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创新环境的优化、学生创新兴趣的激发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强化以及评价方式的改善几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民主兴趣实践评价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启发式的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和创造者。
由于信息技术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且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其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以讲解为主,缺乏启发,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且教学内容陈旧与新技术脱节;学生以记忆为主,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研究的能力,学习与实践相分离。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解放教师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创新教育,首先应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观念。
教师应由传统的教育者转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作为组织者应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作为指导者应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知识;作为参与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发展。
可见,教不再是单纯的灌输和训练,教是为学服务的,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启发学生的学。
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改变灌堂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再拘于一种答案。
照顾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其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民主环境,培养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极易扼杀学生的创新行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教学很重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随语言飞扬
心随语言飞扬——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呼唤创新。
信息时代下的教育,仅限于书本上有限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教学过程已由过去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改变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这就要让我们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当作给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从而走出课堂书本知识的局限。
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课程,更应提倡“大语言观”,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从而给孩子运用英语交际创造条件,为孩子英语环境的营造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人文精神及西方文化意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由此可见,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必然的。
那么怎样才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知识的延伸呢?在此,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见解: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苏联教育家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我们交换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那么,我们交换后,就各自有两种思想”。
由此可见,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综合技能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因此,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的角色,不能以权威者自居,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
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中,通过心灵交流,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思想得到升华。
语言学家曾说过:“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个多才多艺的演员,要能表演,要手舞足蹈,用手势、动作、表情、语调传神。
又如在教学关于job的词汇时,我没有单纯地让孩子反复机械地操练着课文仅有的“teacher,doctor,nurse等词汇。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
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课题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运用信息技术,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师生的教和学都达到一种轻松、愉悦、高效、优质的最佳教学状态,即速度快、质量好、效率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课题界定国际上传统的途径和方法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012年《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放弃了这一观念和做法,转而提出深度融合这一概念。
各省市已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创新与变革的积极意义,因地制宜地推进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开发了大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翻转课堂”、“教育云”等丰富的优秀案例,全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转型期,教育信息化从基础建设、起步应用转向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的发展时期。
江西王竹立则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走过了多媒体教学理论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走过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理论下的课内课外整合模式,现呼唤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再次深度整合——融合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传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关注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现在也提出了要关注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教育
第1 9卷 第 7期 2O 0 2年 7月
辽 宁教 育学 院学报
J u lo i  ̄n d c t n lIsi t oma fLa igE u a o a n tue o i t
V0 .9 N . 11 o 7
Jl o 2 u 0 2
应 用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 可 以 使 许 多 抽 象 性 很 强 的 知 识 活 动 的 具 体 过 程 、 织 方 式 以 及 质 量 效 益 等 都 和 教 学 还 组 具 体 化 , 易 于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真 正 理 解 、 握 与 吸 收 。 更 掌 活动 中使用 的具体工具 密切相 关 。 目前 社会 上广 泛 使 长 期 以来 , 试 教 育 对 教 学 方 式 及 培 养 目 标 已 产 用 的 专 门教 具 和 各 种 电 化 仪 器 , 一 步 丰 富 了 师 生 的 应 进 生 深 远 影 响 , 育 体 制 的 改 革 不 可 能 在 短 时 期 内 有 彻 视听感受 , 高 了教学 活动 的质 量 。尤 其 是 现代 教 育 教 提 底 改 观 , 统 的 教 学 方 法 对 学 生 创 造 性 思 维 的 培 养 所 技 术的应用 , 计算 机 辅助 教 学 ( A ) 传 如 C _ 的使 用 , 师借 I 教 产 生 的 负 面 影 响 已 引 起 教 育 界 乃 至 全 社 会 的 普 遍 关 注 。但 传 统 思 想 的 改 变 并 非 一 朝 一 夕 , 要 广 大 教 师 需 能 够 在 思 想 上 有 一 个 高 度 的 认 识 。 个 人 修 养 和 自身 在 素 质 上 有 一 个 很 大 的提 高 , 断 学 习新 技 术 , 断 接 受 不 不 助于教 学软 件 的 帮助 , 行实 验 、 察 、 索 、 造 , 进 观 探 创 教 师完全可 以依据本人对课 程 内容 的理解 和学 生 理解 能
谈教师与创新教育
谈教师与创新教育摘要】: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因为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的思维水平、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对创新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师当今时代,可谓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一种新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开始在一些国家逐渐取代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对知识的高度依赖。
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
站在新世纪的高度,我们不能不思考国家的发展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的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目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落后就要挨打,这已被历史所证明。
国际竞争的实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如果我们的教育搞好了,民族素质提高了,人才培养出来了,我们的科技和经济就会更快的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因此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大计,民族的大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搞好素质教育。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目的。
如果说学校是创新教育的温床,那么基础教育阶段就是创新的摇篮,而辛勤工作的教师就是推动摇篮的人。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离不开教师的激发与培养,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又与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即创新精神息息相关。
所以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那么教师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我们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被淘汰。
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
信息技术培训总结(15篇)
信息技术培训总结(15篇)信息技术培训总结1 在今年继续教育学习第二阶段中,我认真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本人收获较大,获益匪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也看到了与他人的差距,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
对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学习不断自己的业务水平,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由于我在我区的一所中专学校任教,班容量大,课业负担重,而且我区只有我们一所中专类学校,因为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等等的差异,使得我们没法与其他高中学校共同教研,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
通过此次学习,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网络研修,好处多多。
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
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通过培训,提升了现代教育技能。
原来,我对于计算机方面的操作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层面上,例如在文档中完成一些文稿的撰写,做一些简单的PPT课件等等。
通过经常浏览我们的继续教育学习网页,聆听专家的专业讲解,如今,我已经能够熟练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资源收集,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编辑出自己理想的电子稿件,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把课本中的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三、通过学习,学会了交流。
什么是创新教育?
推荐文章之一:什么是创新教育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创新概念,是人们(包括儿童)在各自领域,以同样的质和量的水平,产生新东西(包括新思想、观念)的活动方式。
狭义的创新概念则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活动方式。
不管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总是创新的根本特征。
国外发达国家围绕这个"新"字构建创新教育目标。
他们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品德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的新人,即善于适应变化和创新的新人上,如:日本人提出,教育要成为“打开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大门的钥匙”,“教育要适应技术新时代而提高学生的价值品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谋划力和创造性智力以及为创造而进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美国人则强调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骨髓中都充满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和"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
英国人在《学校课程框架》中提出了发展创新思维,了解世界群体和个人,养成正确道德观念等教育目标要求。
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提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是时代背景不同。
应当承认,国内外不同时期"创造教育"的提倡都是站在那个时代的前沿,用很先进的思想提出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当分肯定。
2023年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2023年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1最近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牵动着我们所有教师的心,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改动最大,学科的名字由信息技术变为信息科技。
今天观看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标研制组的组长熊璋教授及核心专家组成员对于新课标的解读,理解了为什么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信息技术以知识导向为主,讲操作、讲编程。
信息科技以素养导向为主,着重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信息社会责任。
课程价值方面,学生会操作几种机器、会编写小程序、会使用几种软件,这些都在不断的淘汰、变化和更新,光学会几种操作并不能适应和胜任社会的发展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信息科技的课程价值在于育人,关注学生的认知力、理解力和学习态度,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能有所提升。
教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偏重于技术操作,而技术导向撑不起素质教育,要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生技术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建立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项目学习的主题具有引领性;学习任务的布置在有趣性的同时具有挑战性;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评价的方案和标准很重要;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学习环境;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进行反思并改进。
课标的改革在大层面上是很好的,培养青少年数字素养,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教师要改变之前固有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项目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提高。
初中的主要内容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跨学科主体互联智能设计,教材是否统一,教材上的案例是否能够具有代表性,在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完成相应的任务。
教师在面对这样全新的课程时,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和钻研,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全力谱写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篇章。
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29月27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海南农垦通什师范学校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3天的“垦区南片小学教育技术培训”,通过3天培训教师认真的讲解、不厌其烦的答疑,同班学习的各校同行们激情四射的讨论交流,使我真当有醍醐灌顶之感,收获颇丰。
信息技术应用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
信息技术应用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知识的理解,通过进入Internet,人们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获取和沟通信息,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动画、信息的特点,以及其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引起新的教育的革命;从而引申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一系列的变革,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甚至教育的体制发生根本的变革;教育引入信息技术既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的需要,又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需要;我们应站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1.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读、写、算的冲击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能被称作“文化”的事物并不多,而语音文字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字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语言文字”被人们公认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基础的文化;从中国古代学记的记载到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所涉及内容,都把“读、写、算”作为文化的传递方式,作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辛勤的劳动和心血,而当今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一场巨大的裂变;1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以书本为载体,通过书本的图形、文字去获取知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去消化吸收,从而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而现代教育的显着特点之一,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大量的书本知识和信息资料载体中学会自主学习;教师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阅读和知识的信息环境,并教会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对提高阅读能力,扩充知识面十分有利,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①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信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文本中知识和信息只按线性结构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如何挑战这一界限“电子书利”“网上图书馆”Internet的出现为人类带来了福音;因为电子书刊等知识的联系方法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结构的,检索方式可以随时进入实现超文本连接,而不需传统的单一线性结构检索,实现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和检索方式;②从单纯阅读文字资料发展到阅读多媒体的电子读物传统阅读的材料是以文字、图形为媒体,而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扩展到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这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Internet网络技术为阅读提供了无限的浏览和阅读空间,提供立体的知识体系,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可以跨越时空,集视、听、空间想象一体的阅读方式结合在一起,会大大提高阅读的兴趣和效率;③阅读方式的多次重复性阅读同类材料超文本连接,可以即时整合归纳等都为提高阅读效率,提供广泛的同类材料得到实现;那怕辞海和诗经、百科全书都可以在极短时间里上网查阅、浏览、阅读,为阅读者提供“智能先生”;阅读方式的巨大变化必然要求老师知识、信息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随之改变;2写作方式的改变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学者、秘书乃至领导干部学生都在兴奋和痛苦的矛盾心态中“换笔”;相比之下新一代学生对键盘和鼠标“笔”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自然发生的;这表明了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方式挑战之强烈与急剧那么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那些变化突出的有:①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②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③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④在与电子资料对话中阅读写作的一体化;这种新思维的写作方式由此为人们写作、创作提供广阔空间,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改变;3计算方式的改变传统计算能力仅与数字和数学教育有关;当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迫使人们不但用计算机去处理大量复杂的方程和数据,而且迫使人们探究数学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和转化;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并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①计算机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用0和1的计算机语音使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实现“数字化”;②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并融为一体;③图象、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虚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方式;从印刷时代转入到电子化信息时代,作为文化-教育之根基的读、写、算能力已经面临挑战与变革,作为传统的教育、教学应如何面对,在继承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赶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我们面对东方大国印度的迅速崛起,大有“狼来了”之惊叹,但细想,印度为何在信息产业方面居我们之上,印度的教育有什么高明之处,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研究分析;正如教育部负责领导提出;要以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实现我国教育跨跃式发展;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带出的新教学观1教育现代化呼唤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以相当迅速的速度渗透教育和学校各方面,对学校教育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从政府到教师,都以空前所未有过的热情关注信息技术在学校和教育影响及应用;并以此作为提升教育形象、学校形象,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促使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良好契机;因为:①信息技术有助于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目前学校书本教材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至少有5~10年或者更长;而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②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和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利于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发散性、批判性的思维;信息技术最大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并提供自由学习、探索不受约束的条件、空间,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必须具有的条件;③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育环境和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亲身感受和体现;更进一步,利用网络技术使学校课堂和社会连在一起,学生可以获取比学校课堂多得多的知识和感受;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五年级同学上的一节语文课我的家乡,老师引导学生以南京为题材,通过网上了解南京市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去展示“我的家乡-南京”的美;不少同学利用上网查阅资料,如秦淮人家的风貌、南京的小吃、雨花石、老梧桐树衬托,纷纷表达家乡的美;该节课知识比老师讲的多很多,不但丰富了同学的知识与感受,也学会自己上网查询,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一节相当生动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语文课;利用网络,可以进入开放的图书馆,虚似实验室科技网等获得相关学科知识和资料,大大补充课堂教学不足和不完善地方,这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计算机技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教育中应用,仅局限于就技术而学技术,学习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对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以及学校所有领域里作用不大;而进入90年代,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及各类教学软件,资源的开发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不但起一种辅助功能,更主要是改变了整个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经有机地整合到教育各个领域,可以说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从目前中小学教学改革发展看:课堂教学也离不开信息技术,所以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2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容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类似物理上的“聚焦效应”;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媒体技术的简单使用与组合,即代替板书和增加视听效果,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技术融合到教材、备课、课堂各环节中,以及对学生评价一系列环节中;整合并非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也不可能用于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不是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整合是遵循系统论、信息论、方法论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辩证观点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经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象某一学科一样单独进行教学,目的在于教授学生计算机素养;第二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辅助传统教学,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第三阶段,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把传统的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第四阶段,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学科教学的全面改革,使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智能化”的整合;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越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地位也越显得重要;3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的比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最主要特点有:通过人-机通讯HMC的方式由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交互式会话,从而可以实现个别化教学与针对性辅导;利用计算机大容量、智能处理的特点,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源;而计算机网络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支持远距离或近距离的网上人际通讯,通常称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通讯”CMC,不仅能够提供人-机通讯的学习方式,而且能够提供人-机-人通信的学习方式;①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比单机方式个人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一方面,利用服务器可以为整个网络的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将局部网络与Internet连接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全球化的电子信息资源库,从而使学生能开拓视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②网络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把HMC和EMC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缺乏人际情感交流、相互协作不够等方面的不足;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最显着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和情感交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而且在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上,为学习者提供对不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持续时间;综合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如下显着的区别: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前景十分宽阔,也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切入口和突破口;而且也是转变老师教育观念,加快师资知识更新,强化师资业务培训,使我们的老师们适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发展,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课程改革呼唤创新教
课程改革呼唤创新教摘要: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一定要扛好肩上的重担,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天赋,我们作为发掘者只需要将它发掘出来,不要让其被埋没。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21世纪,我国需要的不只是知识型人才,而更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
这一转变,客观地反映了国家对创新教育的呼唤,也是国家教委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
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产生了兴趣,才有可能谈到创新。
我在课堂上经常告诉学生们,作为新世纪主人的我们必须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懂得使用信息技术知识的人就是新一代的文盲。
新课改之后,信息技术课程引入了flash、photoshop、编程等模块,这些模块的增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基础教师有了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网络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庞大的网路资源,给自己充电,在充电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去粗取精,这样才有可能研究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讲解word软件的自选图形“组合”功能的时候,就将其进行了扩展,以一幅名为“计算机”的剪贴画为例,使用鼠标右键的组合、取消组合功能,取消组合后可以看出整个剪贴画是由很多小的自选图形组成的,我再对每一个小的自选图形根据自己的爱好重新上色,最后用“ctrl+a”全选,重新组合,这样可以使剪贴画变得更加漂亮,在我创新教学的启发下,学生自己动手,分别找到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取消组合并上色”的练习。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
三、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 中。 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 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 ,去创造 。实现 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 造条件 , 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 . 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 有效途径 . 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 息
一
l ,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 进行 ‘ 校园小报” 比赛, 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 .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 息 技术的爱好。 2 ,与其他学科融合. 如教学指法时, 如果—味 让 学生练习打汉字,比 较枯燥 。 可选一些游戏软件 , ‘ 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 如 开口 容。 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再如用 “ 越笔”进行美 术创作 。 wD 设计贺卡、 用 I d 办报. P w r t 用  ̄ e Mn 制做个人简介、 F x A E l 用  ̄B S 分析班级成绩. I e ̄ 进行信息交流等。 用 mn 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 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 , 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 动发展 。 这样既能打破单—授课模式。 也助于信 息 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3 .协作学习。 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如可以组织—个网页制作兴 趣小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 我们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 . 教师起引导作用。 根据学生 自 愿组成若干小组 .每组完成—个主题的网页, 组内成员各自 有 不同的分工,由小组长负责牵头。网上提供 n . 套学习软件、各种素材及一 些网址 ,由学生根据这些资源 自 行去学习、收集素材。遇到问题 .由, ̄ bt t 成员商讨解决 , 解决不了的提请老师帮忙。—学期下来,各组都上交了一 份比较成功的作业。学生感到 。通过这样的形式 , 不但培养了自己获取信 息、 传输信息 、 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自己与他人合 作的能 力。 另外还需补充一点说明的是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 还需注意该 课 自身的特点。该课只能 以学生‘ ’ ‘ 为主. 做’ 注意‘ 多练” “ 阱 、 因材施数 ’ 的原则。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明确—个单元、一节课的 目 标要求 。创设情境。简明叙述 , 大量时间要交给学生 。‘ { 指学生看 稍} ’ 得懂,理解的内容, 教师要少讲 , 甚至不讲;对于一些理论概念 ( 录、 目 路径等 ) 要有针对性地讲解 。 突出重点, 言简意胲, 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 多练” 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 .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技 巧 。在学生操作时。 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 . 及时发现错误 , 反对让学生放 任自流。无 目 的实践 . 千与课堂无关的事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
哈局庆阳农场子弟校刘桂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计算机工具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如何教呢,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有人认为教一些基本操作,也有的认为有什么软件就教什么软件,反正软件学得越多越好,果真如此吗?这几年以来,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必得体会。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其一,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
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自制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而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理论知识较枯燥、抽象的学科。
加上现阶段的小学生学习任务主要都放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这门新课程的教学变得举步维艰。
实践证明,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去教学,学生学起来容易困乏,失去兴趣。
所以,在教学中,计算机教师更应
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多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而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的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诱发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
譬如,教学《打字的基本功》一课,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了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运用该课件分别向学生演示:①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打字时应养成怎样的良好姿势。
我通过该课件向学生演示:‚一位小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打字。
‛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打字时应注意哪些姿势?‛②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打字时双手应轻放在键盘哪些键上。
我通过该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键盘示意图‛并在显眼的位臵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打字时双手各个手指应分别固定在哪些键上?‛③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打字时双手是怎样分工管理键盘的。
我又通过该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键盘分工管理图‛,并在显眼的位臵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打字时各个手指对键盘的‘管辖范围’怎样?‛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引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这样,既节约了讲解枯燥知识的大量时间,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精选学习软件创设操作环境,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操作环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用较少的时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某知识点,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上机实践操作。
当然,在学生上机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胆精选一些有一定趣味性、娱乐性的学习软件,创设寓教于乐的实践环境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学生反复实践操作才能掌握、形成技能的教学内容,更应创设寓教于乐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譬如,为了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键单击、左键双击、拖动等操作,我们可以大胆鼓励学生玩‚纸牌‛游戏。
又如,为了让学生切实练好键盘指法基本功,我们可以选取优秀的学习软件‚金山打
字通2006‛,并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采取比赛的形式,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训练。
第一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操作姿势和输入准确度,可利用‚金山打字通2006‛中的‚英文打字‛,要求学生比赛‚看谁操作姿势正确‛和‚看谁输入少出错‛。
(比赛时从易到难,即先‚键位练习‛,再‚单词练习‛,最后‚文章练习‛)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输入准确度和输入速度,可利用‚金山打字通2006‛中的‚速度测试‛,要求学生比赛‚看谁输入又快又准‛。
第三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输入速度,达到能够盲打,可利用‚金山打字通2006‛中的‚打字游戏‛,让学生玩‚打地鼠‛、‚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打字游戏。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
b、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将成为可能。
在传统的‚授‛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和主动参与,而在信息技术课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否则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如教学完第45课浏览中国儿童网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网址(金色少年、中小学教育网、中国百科知识网)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浏览。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
另外还需补充一点说明的是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还需注意该课自身的特点。
该课只能以学生‚做‛为主,也就是只能以学生‚实践‛为主,注意‚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
明确一个单元、一节课的目标要求,创设情境。
简明叙述,大量时间要交给学生。
‚精讲‛指学生看得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对于一些理论概念(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言简意赅,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技巧。
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实践,干与课堂无关的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让学生听得懂,乐意学,用得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