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渗透绿色环境教育教案:段雪玲(二年级)
数学课渗透绿色环境教育教案:段雪玲 (二年级)
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第4课时 我们的校园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 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方法二: 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方法三: 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方法四: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四种铺草皮的方法。我替校长感谢你们,学校建设的小小“管家”!要是能爱护绿化环境,掌握懂得草坪的护理方法,管理办法,既可以节约资金,减少人力的浪费,那该多好啊!
但是在这四种方法里,第一种方法铺草皮是最省钱的。
师:在你们这些小朋友的建议下,草坪终于铺好了。终于铺好了,可真不容易,所以要好护草坪。学校决定下周在草皮上举行三年级拔河比赛。快来一起看看吧!
(二)课件出示拔河比赛画面。
(1)明确活动任务。
活动目的:设计一份赛程安排。
活动地点:东西两块草坪。
活动时间:15:00——16:30
活动要求:每场比赛要用20分钟,准备10分钟。
三年级有4个班级。采取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比赛。
学生讨论交流。
如何设计赛程安排,涉及到时间、班级等等。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除了这个复式统计表以外,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课堂作业】请统计出你们班参加学校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内容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简单数据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环保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环保实际问题中。
2.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对环保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环保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如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
(2)讲解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归纳等。
(3)讲解数据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如图表、统计量、概率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环保案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环保问题,设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案,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5.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结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环保案例分析2. 内容:(1)数据收集方法: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
(2)数据整理方法:分类、排序、归纳等。
(3)数据描述和分析方法:图表、统计量、概率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本地区近三年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
(2)调查本班同学的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进行数据分析。
2. 答案:(1)空气质量数据整理表。
(2)环保行为数据分析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二节《众数与中位数》。
具体内容为: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能运用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将环保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数据:2,3,4,4,5,5,6,6,7,8,9,10。
提问:“如果要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你们知道该怎么做吗?”2. 例题讲解: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
3.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完成求众数和中位数的工作,并解释结果。
4. 环保教育融入:教师提出问题:“众数和中位数在环保方面有什么应用呢?”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
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并解释结果:数据:2,3,4,4,5,5,6,6,7,8,9,10。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众数和中位数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统计量,如平均数、方差等,并探讨它们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收集实际数据,运用众数和中位数等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环保知识介绍2.数学知识运用3.环保实践活动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保知识介绍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面临什么问题吗?对了,就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环保知识,用数学的方法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2.环保知识讲解(1)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2)资源浪费:水资源、能源、粮食等。
3.数学说环保(1)计算环境污染指数:空气质量指数(AQI)、水质指数等。
(2)计算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率、能源利用率等。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也学会了用数学知识来描述环保问题。
第二课时:数学知识运用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环保知识,那么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环保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数学知识讲解(1)比例: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比例关系。
(2)统计:环保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某地区空气质量改善的原因。
(2)数据分析:某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环保问题,提高了我们的环保意识。
第三课时:环保实践活动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环保知识和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开展一次环保实践活动。
2.活动安排(1)分组:按照环保主题分组,如空气质量、水资源、能源等。
(2)任务:每组选择一个环保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3.活动进行(1)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如空气质量指数、水资源利用率等。
(2)分析: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3)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数学与环境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与数学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资源分配、污染控制等。
第二章: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模型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数学软件或编程语言,进行模型建立和分析。
2.3 教学内容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等。
第三章:资源的合理利用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资源利用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优化资源利用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优化资源分配。
利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提出解决方案。
3.3 教学内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概念和方法。
资源分配的数学模型,如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
第四章:污染控制与治理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污染问题。
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工具,展示污染控制的效果和影响。
4.3 教学内容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污染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如扩散方程、反应堆模型等。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案目标让学生总结前几章的内容和收获。
培养学生对环境数学建模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5.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和思考。
5.3 教学内容总结前几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展望环境数学建模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第六章:气候变化与数学模型6.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现状和挑战。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环保渗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十章“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图表,学会用图表来表示和整理数据;利用图表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结合环保主题,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图表在环保数据统计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图表的制作。
2. 培养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敏感度。
3. 结合环保主题,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将环保数据与图表完美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图表的制作方法,以及从图表中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环保数据图表、多媒体设备学具:图表模板、彩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保的关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环保数据统计。
2. 新课:讲解图表的基本知识,如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以及它们的制作方法。
a. 以条形图为例,展示某城市一周空气质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会从图表中提取信息。
b.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从图表中获取的信息,并进行讲解。
3. 实践:发放图表模板,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环保数据,独立完成图表的制作。
六、板书设计1. 图表的基本类型及制作方法2. 环保数据统计实例3. 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七、作业设计数据:周一 75,周二 80,周三 65,周四 70,周五 85,周六 90,周日 882. 答案:条形图(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环保数据统计,让学生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图表的制作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环保数据,如家庭用电量、用水量等,尝试用图表进行整理和表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环保数据的选取与应用。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问题与数学学科的关系;- 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领域- 数学在环境数据分析中的作用2. 数学模型与环境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步骤- 实例分析: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水资源管理问题3. 数据分析与环境问题- 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 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 实例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环境污染数据4. 数学游戏与环境保护- 创意设计:设计数学游戏引发环境保护意识- 游戏实施: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游戏体验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境问题与数学学科的关联探索,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分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研究与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游戏体验:运用数学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引入实际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教学评价1. 日常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群体合作、问题探究、数学游戏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价:评估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和创意设计的数学游戏等作品。
3. 综合测试评价:进行针对数学与环境问题关联、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的测试,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资源- 数学教材与题集- 环境保护相关资料和案例- 数学游戏设计指导书籍- 数据分析软件和工具六、教学时长本教案设计为8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
*以上为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的内容概要。
详细的教案编写和教学过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
二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二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大梨小学卢瑞霞教学目标:1.结合量的计量、简单的统计等知识,通过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为体现活动的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节约用水”这个主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需作如下的准备工作:1.(上网或阅读书刊)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状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排名,查一查,“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2.调查本地水价,了解家庭及学校每月用水情况。
3.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或家庭附近一只滴水(或流水)的水龙头的滴水(或流水)速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电影《美丽的大脚》片段:学生听到雷声急忙挤出教室盼天下雨。
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的期盼下雨吗?(因为本地天旱少雨、缺水。
)2.师:地球表面上约70%是水,为什么有些地区缺水还这么严重呢?3.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地球亡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继出示有关淡水资源的统计图。
4.继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有关淡水资源缺乏的信息,交流时说明资料的来源。
资料来源:1)从网上查,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不少城市出现了水荒,,现在全世界约有10亿人得不到充足的饮水供应,每天约有6000名至35000名儿童因缺乏饮用水而死亡。
2)从网上查,1995年,西安缺水,大学只好停止期末考试,提前放假。
3)从书上知道,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4)从电视上看过,有的山区长年没有水,人的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死亡。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对数学的启示。
数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感受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二章:环境问题与数学建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环境问题中的数学建模实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问题中的数学建模实例。
第三章:数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具体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数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数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
第四章:数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气候变化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数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数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感受数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第五章:数学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管理生态系统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概念。
数学模型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概念。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数学模型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第六章:数学在自然资源评估与保护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学在自然资源评估与保护中的方法。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数学与环境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1.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与数学的关系。
环境教育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引入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与数学的关系。
小组讨论,探讨环境教育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环境与数学的关系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实例分析。
2.3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介绍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小组合作,分析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实例。
第三章:环境污染的数学建模3.1 教案目标:让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的数学建模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环境污染的数学建模原理及其方法。
环境污染数学模型的应用实例。
3.3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讲解环境污染的数学建模原理及其方法。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分析环境问题。
第四章:自然资源的数学评估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数学评估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评估自然资源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数学评估原理及其方法。
自然资源数学评估的应用实例。
4.3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讲解自然资源的数学评估原理及其方法。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评估方法分析自然资源问题。
第五章: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实践5.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环保意识的培养方法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环保意识的培养方法及其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
环保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5.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介绍环保意识的培养方法及其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第六章:气候变化与数学6.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其数学模型。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案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数学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和比较- 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
- 通过数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环境保护。
2. 数的合成与分解-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环保实例,引导学生将大的数量合成为小的数量,或将小的数量分解为更小的数量。
-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搜集有关环保的数据和信息。
- 教授学生如何整理和呈现数据,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 图表的分析与表达-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表,了解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
- 引导学生用图表方式表达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1. 观察与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2. 合作研究法: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上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环保的思考。
2. 研究环节:依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应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环保的概念和方法。
3. 总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研究到的知识和经验,并与环保的实际意义联系起来。
4. 拓展环节:结合实际案例和故事,拓展学生对环保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程度,以及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程度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所完成的数学作品,如图表、报告等。
3. 口头回答: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评估学生对环保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解情况。
教学资源- 数学教材- 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实地考察和调查表格- 图表绘制工具以上是一份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环保教育的教案,旨在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小学数学渗透环境教育教案教案:小学数学渗透环境教育一、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设计出环境保护的方案。
二、教学重点:1.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数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提出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案。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复习数学知识,准备相关实例和案例。
2.学生准备:带上学习用品,如铅笔、书包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境保护的话题,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展示一些环境保护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如统计一组数据,计算环境污染的程度等。
3.教师提供一些实例和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设计环境保护方案、计算垃圾处理的成本等。
4.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出自己的环境保护方案,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引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并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相互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6.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六、小结: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希望学生们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数学教研活动渗透绿色(3篇)
第1篇一、绿色数学教研活动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保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环保理念融入教学,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将其与环保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绿色数学教研活动的内容1. 绿色教材的开发与运用(1)教材编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绿色环保内容的融入。
例如,在几何部分,介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与环保相关的实例;在代数部分,探讨资源优化配置、低碳经济等环保问题。
(2)教材选用:选择具有绿色环保内容的教材,如环保教材、绿色教育读本等。
2. 绿色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1)案例教学:以绿色环保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分析某地区的碳排放量,探讨降低碳排放的措施。
(2)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参与绿色环保项目,如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3)情境教学:创设绿色环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以绿色出行为主题,让学生设计最优出行方案。
3. 绿色数学教研活动的开展(1)开展绿色环保主题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围绕绿色环保主题进行研讨,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2)开展绿色环保教学比赛:鼓励教师设计绿色环保主题的数学教学案例,评选优秀作品。
(3)开展绿色环保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开展绿色环保课题研究,探索绿色数学教学的新方法。
三、绿色数学教研活动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绿色数学教研活动,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绿色数学教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绿色数学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4.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绿色数学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为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奠定基础。
数学科渗透环保教育计划
数学科渗透环保教育计划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学校环保教育计划,明确数学学科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数学课程中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要求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相结合的原则,而目前随着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瓶颈问题。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是认真贯彻和深刻体会新课程理念的真实体现,更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工程”。
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科学知识。
2、了解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
3、培养环境道德观,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4、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环保科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培养学生养成“爱绿护绿”的良好习惯,发展环保技能。
5、发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6、培养批判性思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具体措施1、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根据现行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首先我从教材中找出蕴含有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
为了把环境教育自然适度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我主要从应用题中挖掘可渗透的内容,并找贴切的结合点,融于教学设计。
教学时可结合温州市近十年环境绿化面积的一些具体数字(包括校园绿化),出示相应的录像和挂图,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关系,了解环保的作用。
从而唤起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
2、利用废物,制作学具在教学中,让环境教育的内容尽量贴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
如:让学生了解我们每天产生多少废物,如何减少废物;让学生知道我们产生的废物哪些是可再利用的,哪些是不可再利用的,可再利用的应反复使用。
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案2(共5篇)
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案2(共5篇)第一篇: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案2环境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教案设计思想: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
新的课程概念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扩展学生的空间,进行创造性地教学,使教材充满灵活性。
目前随着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瓶颈问题。
数学教科书中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很多,教师只要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把握渗透点,用数据说话,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是认真贯彻和深刻体会新课程理念的真实体现,更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工程”。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了解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并尝试收集一些数据。
(3)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目标: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
(2)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环境保护的小小宣传员,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1、重点: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根据要求收集、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关键: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体会估算方法。
三、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四、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台计算器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大家好,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通过学生回答。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问题,使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和分析环境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如污染、资源枯竭等。
2. 环境保护的方法: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3. 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计算人均资源消耗、碳排放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环境保护的方法,数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环境保护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解答的准确性、思路的清晰性等。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问题分析能力等。
4.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课后访谈,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七、教学资源1. 环境问题图片:用于导入,引起学生关注。
2. 环境保护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二年级上册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11---P13例1、例2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每人栽一棵树,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合起来栽树少于70棵?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六、教学反思:。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数学渗透环保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熟悉相关的统计方法。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教学内容:P102~105。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围绕自身的生活与生活空间,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调查、统计身边的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方法与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及其在生活里的应用。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影响生存空间的一些因素,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获取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难点:搜集数据需要一段时间,搜集的数据是否准确。
教学准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图书、上网收集等)了解环境及保护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谈自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1.谈话导人:同学们,还记得乘坐“神舟”5号进入太空的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吗?杨利伟成功地在太空遨游了一番,并在太空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这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惟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
(电脑展现图片)这么美好的生活空间,我们人类又是怎么对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生存空间。
(板书课题)2.交流认识:课前,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你对环境问题知道了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充分交流收集的材料(图片、文字、数据等),说说是怎么收集的。
小结:是的,这么美好的生活空间,我们人类却不懂得珍惜和爱护,大量的采伐和大量的垃圾……在人类对大自然不断索取的同时,大自然也对我们作出了无情的报复,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糟糕。
其中,人口和环境就是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
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着手,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二、阅读相关资料——体验统计作用:1.读图:阅读书上第102页的两张统计图(我国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统计图和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2.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畅谈感想:看了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话想说?4.小结:是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数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
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教
1、将本课内容整理成一篇新闻报道稿。
2、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五、作业:
用分点的方式列出自己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9 自然之道
板
问
书
论
设
“道”
悟
计
行
数学 科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
级别: 中年级
教师: 赖雪梅
课题 乘法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
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 教学
维的灵活性。 目标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
学
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谈候鸟迁徒不能挽留,谈山间小鱼
过
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
程 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
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四、课外延伸,行“道”。
二、品读段落,论“道”。
教
1、师引导生品读段落,明确以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湖小学绿色环境渗透教案
段雪玲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绿色环境教育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页的例题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
也就是每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个小圆片,每个同学个小圆片,可以分给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出示教科书第页的例题。
仔细观察,你知道什么?(要把竹笋分给可爱的小熊,对啊!没有竹子,熊就饿死了,出示背景音乐:竹子开花,小熊饿死。
所
以我们要爱护环境,动物才能更好地生存)
()教师:每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个竹笋)
()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个竹笋,按每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个放一盘,也就是每个为一份)
()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个放一盘,
就是每份是,写在除号的后面。
分的结果是可以放盘,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
后面。
板书,÷=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个,每个分一份,分成了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
被除数除数商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
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练习;教科书第页的做一做的第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个,除号前面写;每堆个,除号后面写;
可以分成堆,等号后面写。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除以等于)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按照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练习。
教科书第页的做一做的第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页练习四的第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串糖葫芦,表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