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烁到内生_霍兰德创业型人格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4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0N o.4 2010年JOURNAL OF UN IVERSITY OF JINAN(Soc ial Science Edition)2010

从外烁到内生:霍兰德创业型人格理论

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李 燕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 要:当前,以创业为核心的高校创业教育极具现实意义,由于政策推动下的外在性教育活动及实体性创业的教育目标导致高校创业教育陷入 外烁 困境。霍兰德创业型人格理论着眼于 内生 ,有利于创业教育当前困境的突破。该理论从职业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创业型人格内涵构成及影响因素、创业型人格特征、创业型职业环境特征及创业型人格评定等。启示高校创业教育应从夯实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基础、落实创业教育目标、塑造创业教育环境及开展创业素质拓展活动等方面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 内生 。

关键词:创业教育;霍兰德;类型论;创业型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3482(2010)04-0087-04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当前,大学生们创业热情高涨,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是浙江,但也只有4%,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1]这意味着以促进创业为目的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尚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其困境如果不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将无法得到突破。

一、高校创业教育及其 外烁 困境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现象。一般认为,创业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现在或将来的岗位上创造性工作或服务、创造性思考与解决问题;二是指 创造就业岗位或创办企业实体 。创业的两层含义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均存在,前者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创业潜质,都将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重在创造工作岗位或者创办企业实体,两者都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可行方法。

基于 创业 的语义,我们认为创业教育有两种含义: 广义的创业教育是 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 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指 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 。 [2]一般认为,创业教育指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性创业素质以及创业者人格,并使大学生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系统性教育活动。

基于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我们反观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结论是:高校创业教育陷入了 外铄 困境以致低效或无效。

收稿日期:2009-06-24

作者简介:李燕(1971-),女,山东临沭人,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生涯辅导与规划的研究。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课题 山东省大学生创业需求与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研究 (2007RKA062)。

(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 外烁 困境

1.创业教育的外在性活动尚未激发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很短。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最早见于清华大学研究生于1997年发起的首届 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时至今日,高校创业教育 雷声大,雨点小 ,仍处于探索阶段。可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在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下通过政策宣传来开展的,主要关注创业课程的设置与创业计划等活动,大学生个体基本处于自发参与的状态,创业率非常低,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实效较低。此困境的原因是现有创业教育零散、应急,缺乏理论支撑,无法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与创业的主动性。

2.创业教育目标缺乏创业型人格的唤醒与塑造。创业型人格是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关注的课题,但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较为笼统,以致创业教育实践中缺乏对创业型人格的唤醒与塑造。从理论层面看,创业教育目标亟需明确:第一,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刚刚成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 指出:为便于毕业生就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不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第二,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目标还有待拓展。2005年7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创业教育亚洲会议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指出: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还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中国大学生在意识层面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创业教育,还没有把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作为中国大学生的主要目标之一。[3]从实践层面看,创业教育目标急需落实。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需求调查显示: 在对自己拥有创业的基本素质方面,有22.3%的被调查者自信十足,认为自己在决断力、控制力、毅力、冒险精神、合作精神、诚实谦虚品质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素质。但多数学生还是分析了自身还有一定缺陷,约3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具备毅力和诚实谦虚品质。还有极少部分学生过于自谦,5%的人只承认自己有较强的控制力,能控制情绪和不良欲望;5%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明确的决断能力。 [4]

综上,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发展、高校发展极具意义,但当前的创业教育由于高等教育资源限制而相对采用大型团体的方式,无法激发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最终使其陷入 外烁 困境,如果从大学生个体着手挖掘其内在的创业潜力、致力于大学生创业型人格的唤醒与塑造则有利于节省教育资源实现创业教育的 内生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人格与职业类型匹配观点,是沿用至今、一直被公认为有效的重要理论和方法。[5](P40-41)其创业型(enterprisi n g,亦译企业或事业)人格理论有利于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 内生 ,因而我们重点探讨。

二、霍兰德创业型人格理论简析

(一)创业型人格内涵构成及影响因素

霍兰德指出,创业型人格由自我概念、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人格特征等构成,其中创业兴趣是其核心。它是在遗传、教育、活动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其一,环境是创业型人格发展与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霍兰德认为:个人可以改变职业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个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6](P55)具体来看,个体基于遗传素质,在最初的各种活动中逐渐产生兴趣,并在不断的重复活动中形成了技能或者能力,同时在不同环境类型提供的机会和强化下,形成了一定的气质,并最终形成一定的人格类型。创业型人格就是通过活动、兴趣、能力、气质这四者不断交互作用而最终形成的。其二,教育或学习影响创业型人格的形成。通过学习,作为文化经验作用的结果的人性(人格)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我们观察到的周围所有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类环境中的经验的结果。[7]所以,霍兰德认为: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一些职位而不选择其他的,是因为与行为、能力、自我意识、价值观等有关的特别的生活史。

(二)创业型人格基本特征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文化对人的塑造表现在人格方面。霍兰德指出:在美国的文化中,人格可分为六类,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创业型与传统型,占主导地位的人格类型可以为个体选择专业、职业以及工作环境提供方向。

创业型(enter prising)的人在体力、兴趣、能力、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有如下表现:其一,他们喜欢冒险、竞争,通常精力充沛、生活紧凑,个性积极、有冲劲。其二,他们的社交能力强,是协调沟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