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2、可逆性损伤:(如多数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叫可逆性变化,也叫变性。
3、不可逆性损伤:(如坏死、凋亡)当细胞发生不可逆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细胞死亡。
4、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细胞核改变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pyknosis),核碎裂(karyorrhexis),核溶解(karyolysis)。
5、凋亡: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是由细胞遗传素质决定的单个细胞的自杀性死亡。
因其发生机制是由细胞基因所调控的,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也不发生自溶,且不引起炎反应。
6、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成为动脉性充血,是一个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7、瘀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成为瘀血。
8、心衰细胞: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出现与慢性肺瘀血)9、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的过程。
10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1、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13、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14、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15、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的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克隆性异常增生和分化障碍,形成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16、异型性: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正常组织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变化规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
重点名词进行解释。
1. 细胞增生,细胞增生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通常发生在组织
修复和生长过程中。
细胞增生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例如肿瘤组织中的恶性细胞增生。
2. 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刺激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炎症通常包括血管扩张、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等过程,旨在清除病
原体并促进组织修复。
3. 肿瘤,肿瘤是指体内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体。
肿
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
性和转移性,而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4. 坏死,坏死是细胞、组织或器官在病理条件下由于各种原因
而发生的不可逆的死亡现象。
坏死可以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5.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外源性病原体或异常细胞的防御过程。
免疫反应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通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来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6. 纤维化,纤维化是指在组织损伤或慢性炎症过程中,纤维蛋白沉积增多并最终形成瘢痕组织的过程。
纤维化是一种重要的病理变化,可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丧失。
以上是对一些病理学重点名词的解释,病理学涉及的名词和概念非常广泛,每个名词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背景。
希望这些解释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病理学的相关知识。
《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由于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2、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某些异常物质的出现或原有物质的过多堆积。
3、肉芽组织:是富有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并伴有炎细胞浸润的新生幼稚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或排出时,可由新生的肉芽组织所取代,称为机化。
5,淤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在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内淤积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腔内,血液成分黏集或血液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7、栓塞:在循环血液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某处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8、梗死:机体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供应中断而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9、炎症: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10、假膜性炎:有假膜形成纤维性炎又称假膜性炎。
11、窦道:指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盲管。
12、蜂窝组织炎:指发生在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3、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14、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15、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的良性病变,如长期不治愈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16、原位癌:指黏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已累及上皮或表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1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18、发热: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19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良好状态。
20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伤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体积缩小称为萎缩22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23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的恶性肿瘤统称肉瘤.24低渗性脱水:由于失钠大于失水,以失钠为主的脱水,血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25缺氧:当组织细胞氧的供应不足或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障碍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26乏氧性缺氧:指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降低或外呼吸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缺氧.27休克: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降低为主要特征进而引起重要生命器官与细胞功能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皮一层和脑干)的永久性丧失。
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
病理学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适应和损伤性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一.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肉眼观察:萎缩的组织、器官体积常均匀性缩小,重量减轻,质地硬韧、色泽加深。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2)萎缩细胞胞浆内常有脂褐素增多(3)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增生。
电镜观察: 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减少,自噬泡增多。
分类: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炎症性萎缩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肉眼观察: 肥大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2)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减少.血管受压。
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内细胞器及细胞内物质含量增多。
分类: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时的心脏。
内分泌性肥大:如雌激素作用下的乳腺。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分类:弥漫性.局灶性增生的原因:激素:如前列腺增生。
生长因子:如再生性增生。
代偿:如缺碘所致的甲状腺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常见类型:.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肠上皮化生:发生于胃粘膜。
骨组织化生:多见于间叶组织、纤维组织。
意义:1.有利于强化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
2.常削弱原组织本身功能。
3.上皮化生可癌变。
(化生是一种对机体不利的适应性反应,应尽量消除引起化生的原因.) 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1缺氧:使细胞代谢紊乱 2化学物质和药物 3物理因素4生物因子5营养失衡:生命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剩 6内分泌因素 7免疫反应8遗传变异 9衰老10社会—心理—精神因素:致心身疾病 11医源性因素:致医源性疾病:可逆性损伤(变性) 不可逆性损伤(坏死)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2mm;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早期肺癌:发生于支气管以上较大支气管者中央型,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管壁内生长,未突破支气管外膜累及肺实质,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发生于小支气管者周围型,是指癌组织直径<2cm,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R-S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性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略嗜酸或嗜碱性;核圆形或椭圆形,双核或多核;核内有一大而醒目的嗜酸性核仁,核仁周围有空晕;镜影细胞:见于霍奇金淋巴瘤,为典型的R-S双核细胞,双核呈面对面排列,彼此呈镜面对称,故得名;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特征是免疫功能缺陷伴机会性感染和或继发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即神经系统症状;肾病综合征: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低清蛋白血症、明显水肿、高脂血症和脂尿为特征的综合征,病理基础为基膜理化性状改变所致的通透性增加;新月体: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这些成分附着于球囊壁层,在毛细血管球外侧形成新月形或环状结构,故得名;脂性肾病足突病: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拾音器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病变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足突病,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脂质沉积脂性肾病;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指子宫颈上皮异性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连续过程的统称;分为三级:Ⅰ级相当于轻度异型性增生,Ⅱ级相当于中度异型性增生,Ⅲ级相当于重度异型性增生和原位癌;葡萄胎:又称水泡状胎块,是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分完全性和部分性;肉眼观,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内含清亮液体有蒂相连,状似葡萄;镜下,绒毛滋养层细胞增生,间质水肿,血管消失;粉刺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一种组织学改变;一半以上发生于乳腺中央部位,切面可见扩张的导管内含灰黄色软膏样坏死物质,挤压时可由导管内溢出,状如皮肤粉刺,故得名;卫星现象:指一个神经元由5个或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的现象;与神经元损害的程度和时间无明确关系,意义不明,可能和神经营养有关;噬神经细胞现象:指坏死的神经元细胞被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的现象,在急性脑脊髓炎中最常见;结核结节: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由类上皮细胞、郎罕氏巨细胞加上外围局部积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还有干酪样坏死;原发综合征:是原发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由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构成,在X线片上呈哑铃状阴影;结核球:又称结核瘤;是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清楚的球形的干酪样坏死灶,直径2~5cm;多为一个,有时多个,常位于肺上叶;烧瓶状溃疡:为肠阿米巴病的急性期病变,是由于黏膜下层组织疏松,阿米巴易于向四周蔓延,坏死组织液化脱落后形成的溃疡,口小底大,状似烧瓶,边缘呈潜行性;阿米巴肿:为肠阿米巴病的急性期病变,是因肉芽组织增生过多而形成的局限性包块,多见于盲肠,易误诊为结肠癌;嗜酸性脓肿:是寄生虫病早期病变,虫卵和虫体周围出现凝固性坏死物质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多见于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假结核结节:血吸虫病晚期病变,在虫卵和虫体周围出现上皮样细胞、异物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上类似结核结节的肉芽肿;干线型肝硬变:是血吸虫肝硬化的病变特点,长期重度血吸虫感染者的肝脏严重纤维化导致肝脏变硬变小,肝表面不平,严重者形成粗大突起的结节;切面上,增生的结缔组织沿静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再生: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组织缺损的过程。
6.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7.病理性钙化:骨.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沉积。
8.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9.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 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10.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11.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12.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如果体液积聚在体腔则称为积水。
13.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14.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15.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6.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7.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8.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9.溃疡: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
20.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1.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22.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1. 细胞增生:细胞增殖过程,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加,可导致组织或器官的增大。
2. 细胞凋亡:细胞有序死亡的过程,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来清除异常、老化或受损的细胞。
3. 肿瘤: 一种细胞异常增生的病理状态,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通常表现为组织或器官的肿块。
4. 癌症: 恶性肿瘤的常用名称,指由恶性细胞组成的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5. 炎症: 组织对损伤、刺激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伴有局部免疫细胞的浸润、血管扩张和组织修复。
6. 溃疡: 组织表面剥脱的损害区域,通常由炎症、损伤或缺血引起。
7. 肺气肿: 肺组织正常结构的气囊性扩张,常伴有肺容积增大和呼吸功能受限。
8.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壁内积聚胆固醇、脂肪和钙盐,导致血管逐渐硬化、狭窄和失去弹性。
9. 坏死: 细胞或组织受到严重损伤或死亡,失去生命活性。
10. 间质纤维化: 组织或器官中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和沉积,导致结构扭曲和功能受损。
11. 血管瘤: 血管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通常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周围间质的肿瘤组织构成。
12. 淋巴结转移: 恶性肿瘤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淋巴结的过程,常作为肿瘤的分期和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13. 核分裂: 细胞核中染色体间的分离和分配过程,通常伴随细胞分裂。
14. 组织坏死: 组织广泛、持续或丧失血液供应的死亡,通常由缺血、感染或外伤引起。
15. 脂肪变性: 细胞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肪颗粒在细胞内沉积,形成脂肪变性。
16. 萎缩: 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和功能的持续减小,通常是由于细胞数量减少或细胞萎缩导致的。
17. 肉芽肿: 一种炎症反应,由活动型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围绕和聚集形成的肿块。
18. 纤维化: 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增生和构建,导致结缔组织增多和器官功能减退。
19. 淋巴增生: 机体对感染或炎症刺激的反应,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形成淋巴结等淋巴组织的肿大。
20. 组织化学: 利用特定染色剂和抗体标记技术,研究组织或器官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定位。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471个
病理学名词讲解1.适应( Adaptation ):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连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害性反响。
2.肥大( Hypertrophy ):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组织、器官的肥大平时是由于实质细胞的肥大所致,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加3.增生( Hyperplasia ):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加称为增生。
增生可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萎缩( Atrophy ):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减小,萎缩的器官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5.化生( Metaplasia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的性质相似的细胞的过程。
6.线粒体浸透性移位:线粒体损害常致使线粒体内膜高导电性通道的形成,称为线粒体浸透性移位。
7.自由基:拥有未配对外层电子的化学基团。
主要包括羟自由基(OH 。
)、全羟自由基(HO2。
)、超氧离子( O2- )、CCl3。
自由基和不属于自由基的过氧化氢(H2O2)。
前三者称为活性氧基团。
8.髓鞘样结构( Myelin figure ):是指细胞质膜和 / 或细胞器膜脂质片断的螺旋状或同心圆层状卷曲。
见于细胞不能逆损害。
9.细胞水肿( cellular swelling ):或称水变性( hydropic degeneration ),是细胞损害中最早出现的病变,系因线粒体受损 ATP 生成减少,细胞膜 Na+-K+ 泵功能阻拦而致使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齐聚。
常有于缺氧、感染、中毒时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10.脂肪变( Fatty change ):中性脂肪(甘油三脂)存储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11.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时,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未受入侵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形成状似虎皮的花纹,称为“虎斑心”。
12.心肌脂肪浸润( fatty infiltration ):指心外膜下有过多的脂肪并向心肌内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单薄,称为心肌脂肪浸润。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一样疾病中可共同拥有的一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其自己不具特异性,是构成疾病的基本成分。
病理状态:是指相对稳固或发展极慢的局部形态变化,常是病理过程的结果。
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行逆的永远性停止。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远停止。
脑死亡已成为最近几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记。
萎缩:是指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减小。
脂褐素:常出此刻萎缩细胞的胞浆中,呈褐色颗粒,特别常见于心肌细胞及肝细胞内。
是因为自噬泡消化萎缩细胞的细胞器碎片后形成的残余小体。
可使器官或组织的颜色变深或呈褐色。
肥大与增生:细胞、组织或器官因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往常是由组成的细胞体积增大所致。
器官或组织内本质细胞数目增加使该组织器官增大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为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要素刺激而转变为另一种相像性质的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指因为物质代谢阻碍而致细胞功能降落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样物质或某些正常物质的数目显着增加。
一般为可复性变化。
细胞水肿(颗粒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虎斑心)、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黏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内出现固体状钙盐沉稳,称病理性钙化。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一样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机化:由肉芽组织代替坏死组织(血栓及其余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肉芽组织:即旺盛增添的天真结缔组织,主要由重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以及必定量的炎细胞构成。
因肉眼形态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嫩,似鲜嫩肉芽,故名肉芽组织。
动脉性充血:因动脉血流入过多而惹起的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加称为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因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加,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理学知识要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病变活体部位获取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3.尸体剖验: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检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4.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处部位自然分泌物、渗出物、排泄物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病理诊断。
5.动物实验:即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而通过疾病复制过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6.组织和细胞培养:即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及外来因素的影响。
7.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8.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时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机体发生改变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生命活动,有些可留有后遗症。
9.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细胞、组织和器官在环境发生改变时,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
3.内分泌性萎缩:因内分泌器官功能低下,相应靶器官缺乏激素刺激引起。
4.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5.生理性增生:是指适应需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的增生。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与器官的萎缩,除了其自身实质细胞因细胞内物质丧失而致体积缩小外,还可以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细胞可逆性损伤,旧称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蓄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
是指致病因素使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多,又称为细胞水肿。
气球样变: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脂肪变: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
Rusell:浆细胞胞质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形成Rusell 小体。
Mallory :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Mallory 小体。
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含铁血黄素:是由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系Fe3+与蛋白质结合而成,镜下呈金黄色或褐色颗粒。
可被普鲁士兰染成蓝色。
营养不良性钙化:若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高血钙)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称为转移性钙化。
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系红细胞血红蛋白中Fe2+和腐败组织中H2S 结合形成硫化铁的色泽),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胆囊等,也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形态学改变的学科,其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以下是几个病理学的重点名词及其简要解释:
1. 细胞凋亡:细胞自我死亡的一种程序化过程,它与细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是调节组织内平衡的一种手段。
2. 肿瘤:肿瘤是由某些细胞或组织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体,按照良性和恶性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3.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指正常组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一些预癌变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4. 纤维化:纤维化是指器官或组织中胶原蛋白沉积过多,导致器官或组织变硬、缩小或功能减退等现象。
5. 炎症: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表现为组织的充血、水肿、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6. 萎缩:萎缩是器官或组织因长期缺乏刺激、血液供应不足等原因而发生的退化性变化,表现为组织数量减少和功能减退等现象。
以上仅是病理学中的一部分常见名词,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概念需要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病理学时,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内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
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应。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
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
故又称固缩性坏死。
似树叶的枯萎凋谢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
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增生:由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组织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加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常伴有组织器官的功能降低。
脂肪变性:是指非脂肪细胞的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常出现在严重贫血、缺氧或中毒时,常累及左心室。
脂肪变性区域为黄色条纹,与未发生脂肪变性的暗红色心肌间隔出现,状似虎皮斑纹,故称虎斑心。
玻璃样变性:组织细胞内出现均匀一致,半透明状伊红染色物质,故称透明变性。
黏液样变性:是指细胞间质内出现黏多糖和蛋白质等蓄积,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灶及营养不良时的骨髓组织。
坏死:机体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疽:是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
溃疡:体表的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的缺损称之为溃疡。
空洞:深部的坏死组织沿自然管道排出后,可形成空洞。
机化:肉芽组织逐渐代替坏死组织的过程。
钙化:在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是沉积称钙化。
修复:机体对细胞核组织损伤造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再生:有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分裂增生来修复的过程。
肉芽组织:有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学业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动脉性充血:由于动脉血液流入过多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槟榔肝: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且略增厚,质较实,色暗红,切面上形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花纹,形似槟榔的切面,故称为槟榔肝。
心力衰竭细胞: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被分解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2、可逆性损伤:(如多数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叫可逆性变化,也叫变性。
3、不可逆性损伤:(如坏死、凋亡)当细胞发生不可逆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细胞死亡.4、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细胞核改变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pyknosis),核碎裂(karyorrhexis),核溶解(karyolysis)。
5、凋亡: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是由细胞遗传素质决定的单个细胞的自杀性死亡。
因其发生机制是由细胞基因所调控的,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也不发生自溶,且不引起炎反应。
6、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成为动脉性充血,是一个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7、瘀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成为瘀血。
8、心衰细胞: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出现与慢性肺瘀血)9、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的过程。
10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11、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13、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14、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15、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的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克隆性异常增生和分化障碍,形成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16、异型性: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正常组织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讲解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减小。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种类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种类所取代的过程。
5.再生:由伤害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组织缺损的过程。
6.肉芽组织:由再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 ,颗粒状,娇嫩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7.病理性钙化:骨.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积聚。
8.炎症:拥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伤害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守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9.溢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 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10.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11.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加。
12.水肿:是指组织缝隙内的体液增加。
若是体液齐聚在体腔则称为积水。
13.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14.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15.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加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6.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拥塞血管腔的现象。
17.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拥塞.血流停止致使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8.瘤子:本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9.溃疡: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满溶解吸取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别,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腐败;深者称为溃疡。
20.机化:再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 .脓液 .异物等的过程。
21.脓肿:限制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点为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22.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本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样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
病理学一.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二.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变性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三细胞水肿:细胞水肿,又称“水样变性”,是细胞可逆性损伤的一种形式,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
其机制为线粒体受损,导致ATP生成减少,再导致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进一步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之后,无机磷酸盐、乳酸和嘌呤核苷酸等代谢产物的蓄积,可增加渗透压负荷,进一步加重细胞水肿,导致细胞内液增多。
凡是能引起细胞液体和离子内稳态变化的损害,都可导致细胞水肿,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高热时肝、肾、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四:脂肪变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内蓄积,好发部位:肝、心、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与营养障碍、感染、酗酒、中毒、缺氧、糖尿病及肥胖有关五: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基本病变: ①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核固缩、碎裂、溶解②坏死细胞质嗜酸性增强,线粒体空泡形成,线粒体基质无定形钙致密物堆积,溶酶体释放酸性水解酶降解细胞成分。
胞浆红染,胞膜破裂、崩解,内容物溢出、引发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与凋亡的重要区别点)。
坏死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结局: 1在局部引发急性炎症反应、2 溶解吸收、3分离、排出:形成缺损:糜烂、溃疡、空洞、窦道、瘘管。
4机化与包裹、5钙化六:坏疽:活体内继发有腐败菌繁殖的大块坏死组织。
坏死组织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变化。
八:肉芽组织概念:肉芽组织是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幼稚结缔组织,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湿润柔软、形似鲜嫩的肉芽,故称肉芽组织。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与器官的萎缩,除了其自身实质细胞因细胞内物质丧失而致体积缩小外,还可以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细胞可逆性损伤,旧称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蓄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
是指致病因素使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多,又称为细胞水肿。
气球样变: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脂肪变: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
Rusell:浆细胞胞质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形成Rusell小体。
Mallory: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Mallory小体。
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含铁血黄素:是由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系Fe3+与蛋白质结合而成,镜下呈金黄色或褐色颗粒。
可被普鲁士兰染成蓝色。
营养不良性钙化:若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高血钙)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称为转移性钙化。
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系红细胞血红蛋白中Fe2+和腐败组织中H2S结合形成硫化铁的色泽),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胆囊等,也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考点
病理学名称解释重点适应:细胞和组织在内、外环境中,对于有害因子的持续性作用做出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肥大: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生理性和病理性)。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所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所致的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
(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如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骨组织化生。
化生原是机体对不利环境和有害因素损伤的一种适应性改变,一方面增强了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却丧失了原来组织的固有功能。
同时,化生还可能成为肿瘤发生的基础。
变性: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
细胞肿胀:即细胞內水和钠离子的过多积聚,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细胞肿胀:即细胞内水和钠离子的过多积聚,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脂肪变:实质细胞内脂肪的异常蓄积称为脂肪变。
多见于肝、心、肾等器官,主要由缺氧、感染、中毒、营养障碍引起。
细胞死亡: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出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
包括坏死和凋亡。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主要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分为凝固性坏死(心、肾、脾、肝),液化性坏死(脑,胰腺),干酪样坏死(结核病),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纤维蛋白样坏死,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与钙化。
坏疽:指大块组织凝固性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
分为干性(好发部位四肢、体表,全身中毒症状轻)、湿性(肺、肠、子宫、胆囊)、气性三种(深部肌组织)。
凋亡: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特定的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修复:机体对受损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再生:损伤细胞周围的正常细胞分裂增殖,以补充、替代坏死细胞的过程。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2、可逆性损伤:(如多数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叫可逆性变化,也叫变性。
3、不可逆性损伤:(如坏死、凋亡)当细胞发生不可逆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细胞死亡。
4、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细胞核改变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pyknosis),核碎裂(karyorrhexis),核溶解(karyolysis)。
5、凋亡: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是由细胞遗传素质决定的单个细胞的自杀性死亡。
因其发生机制是由细胞基因所调控的,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也不发生自溶,且不引起炎反应。
6、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成为动脉性充血,是一个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7、瘀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成为瘀血。
8、心衰细胞: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出现与慢性肺瘀血)9、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的过程。
10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1、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13、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14、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15、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的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克隆性异常增生和分化障碍,形成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过程:就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可共同具有得一组功能、代谢与形态变化,其本身不具特异性,就是组成疾病得基本成分。
病理状态:就是指相对稳定或发展极慢得局部形态变化,常就是病理过程得后果。
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得永久性停止。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得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已成为近年来判断死亡得一个重要标志。
萎缩:就是指正常发育得器官、组织或细胞得体积缩小。
脂褐素:常出现在萎缩细胞得胞浆中,呈褐色颗粒,尤其多见于心肌细胞及肝细胞内。
就是由于自噬泡消化萎缩细胞得细胞器碎片后形成得残存小体。
可使器官或组织得颜色变深或呈褐色。
肥大与增生:细胞、组织或器官因适应环境得改变而体积增大称为肥大,通常就是由组成得细胞体积增大所致。
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使该组织器官增大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得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变成另一种相似性质得组织得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致细胞功能下降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某些正常物质得数量显著增多。
一般为可复性变化。
细胞水肿(颗粒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虎斑心)、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粘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病理性钙化:在骨与牙齿以外得组织内出现固体状钙盐沉着,称病理性钙化。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得死亡称为坏死。
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及其她异物)得过程称为机化。
肉芽组织:即旺盛增长得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以及一定量得炎细胞构成。
因肉眼形态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似鲜嫩肉芽,故名肉芽组织。
动脉性充血:因动脉血流入过多而引起得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静脉与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淤血性硬变:长期淤血在引起脏器实质细胞损伤得同时,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使器官组织质地变硬,称为淤血性硬变。
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引起慢性肺淤血,肺泡腔得水肿液中常有少量红细胞与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将红细胞吞噬,红细胞内得血红蛋白被分解为棕黄色颗粒状得含铁血黄素,这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得巨噬细胞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肺褐色硬变:长期得肺淤血可引起肺间质得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变硬,且由于含铁血黄素得沉积,颜色呈深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变。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肉眼见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色暗红,质地较实。
切面可见肝小叶中央因淤血而呈深红色,小叶外周因脂肪变而呈灰黄色。
相邻肝小叶得中央淤血区相互连接形成红黄相间得花纹状结构,似槟榔得切面,故称槟榔肝。
血栓形成:活体内心、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得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得血栓,镜下呈粉红色,略透明,故称透明血栓。
由于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又称微血栓。
栓塞:随循环血液流动得不溶性异常物质阻塞血管得过程称为栓塞。
梗死: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得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贫血性梗死:常发生于组织致密且侧支循环不丰富得器官(如心、肾、脾等)。
当供应这些器官得某一动脉阻塞后,该处得动脉分枝发生反射性痉挛,将血液从局部挤出,局部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
组织坏死崩解,局部胶体渗透压增高,吸收水分而体积略胀大又进一步挤走间质内得残余血液,故称贫血性梗死。
因梗死区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又称白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肺、肠等器官。
梗死灶有明显得弥漫性出血,呈暗红色,故又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
其条件为动脉阻塞伴有严重淤血、组织疏松并具有双重血液循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就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得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FDP:就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得英文缩写简称。
就是纤维蛋白在纤溶酶得作用下被裂解成得大小不等得多肽物质,具有强烈得抗凝作用,并能增强组胺及激肽得作用(使微血管扩张与通透性增高),使出血加重。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为DIC时出现得特殊类型得贫血,除具有一般溶血性贫血特点外,在外周血涂片中可见特殊形态得红细胞,统称为红细胞碎片,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
休克肺:严重休克病人可出现进行性缺氧与呼吸困难,造成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称为休克肺。
MDF:休克时内脏缺血,尤其就是胰腺缺血,其外分泌腺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释放出得组织蛋白酶分解组织蛋白而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
MDF就是一种活性得小分子多肽,由3-4个含硫氨基酸组成,入血后可抑制心肌收缩,使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抑制。
水肿:水肿就是一种基本病理过程,表现为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
炎症:炎症就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得损害所发生得一种以防御为主得复杂过程,就是极为常见与重要得基本病理过程。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得各种变性与坏死统称为变质。
炎症介质:就是指炎症过程中产生得、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得化学物质,故亦称化学介质。
渗出液:炎症时渗出得液体,称为渗出液。
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许多脂质时,其胞浆充满脂质空泡,称为泡沫细胞。
坏疽性炎:在严重变质而发生广泛坏死时,坏死组织可被腐败细菌侵入,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性分解,质地软似牙膏,色灰绿,发恶臭,称为腐败性炎或坏疽性炎。
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得纤维素、白细胞与其下得坏死粘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得膜状物,称为假膜。
因此,发生在粘膜得纤维素性炎又称假膜性炎。
绒毛心:在心包膜得纤维素性炎,由于心脏得搏动,渗出在外膜上得纤维素,随着心脏跳动,被扯拉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蜂窝织炎:为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得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多发生于皮下组织及肌肉间等处。
炎区有大量白细胞渗出于组织成分之间,组织被脓液分割,状如蜂窝,故称蜂窝织炎。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伴有脓腔形成,多见于皮下组织、肺、肝、脑等处,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窦道:(又称脓窦)就是指组织深部得脓肿,逐渐向表面蔓延,形成一个向外排脓得盲端管道。
瘘管:在消化道、呼吸道或身体其它自然管道附近得脓肿能像内与向外同时发展,向内穿通管道,向外开口于皮肤或贯通于两个有腔脏器之间,形成两个以上出口,这种管道称为瘘管。
卡她性炎:为发生在呼吸道、胃肠道等处粘膜得较轻得渗出性炎症。
由于粘膜腺体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故渗出物有经管道向外排流得特点。
因此称为卡她性炎。
肉芽肿:属特异性增生性炎,病程呈慢性经过,其特点为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得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
败血症:细菌入血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得全身病理症状与病理变化。
狼疮小体(LE小体、苏木素小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95%以上病人抗核抗体阳性。
抗核抗体并无细胞毒性,但可攻击细胞核,使其碎裂崩解而形成游离得染色均匀得小体,称为狼疮(LE)小体。
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红色或紫色,又称为苏木素小体。
狼疮细胞(LE细胞):狼疮小体对中性白细胞与巨噬细胞有很强得趋化性,可被其吞噬于胞浆中,并将细胞与挤在一旁,称为狼疮细胞。
类风湿因子:感染因子(如病毒、支原体等)进入人体后,其所含成分与滑膜细胞结合而改变其抗原性成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IgG)。
同时进一步使IgG分子得Fc片段结构发生改变,这种变性IgG又激发另一种抗体(IgM)产生,即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异型性:就是指肿瘤得实质在组织结构与细胞形态上皆与其发源得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得差异。
它反映了肿瘤得分化程度(即成熟程度)。
判明异型性就是区别良、恶性肿瘤得主要组织学根据。
间变: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称为间变。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至它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得继发性肿瘤称为转移。
癌:来源于上皮组织得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就是最常见得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人。
灰白色、质硬。
镜下实质呈巢状或索状,与间质分界清楚。
早期多经淋巴道途径转移。
肉瘤:间叶组织得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多见于年轻人。
灰红色,湿润,鱼肉状。
镜下实质与间质界限不清。
多经血道途径转移。
癌前病变:就是指某些具有癌变倾向得良性病变,如长期未治愈即可能转变为癌。
举例:原位癌、浸润性癌:早期癌变仅限于上皮层而未突破基底膜者,称为原位癌。
若癌继续发展,突破基底膜而浸润至真皮或粘膜下层时,则称为浸润性癌。
非典型增生:就是指上皮细胞得异常增生,增生得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排列较乱,核大而深染,极性消失。
一般仅累及鳞状上皮深部得1/3~2/3处。
如累及上皮全层,则成为原位癌。
恶病质: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可发生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全身衰竭、皮肤干枯呈黄褐色,称为恶病质。
癌珠: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心常可见层状角化物质,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实性癌:(单纯癌)腺上皮癌得一种,分化低而呈实体性癌巢,无腺腔样结构。
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恶性程度高。
其中癌巢小且较少而间质结缔组织多者质地硬称为硬癌。
癌巢较大较多而间质结缔组织少者,质地软如脑髓,称为软癌或髓样癌。
心绞痛:由于心脏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得以胸痛为特点得临床综合征称心绞痛。
心肌梗死:心肌由于严重持续性缺氧而引起得坏死称为心肌梗死。
风湿细胞:风湿小体中得一种主要细胞成分,胞浆丰富,嗜碱性,单核或多核,核大呈空泡状,核膜清楚,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纵切面如毛虫状,横切面如枭眼状。
风湿小体:为风湿病特征性增生病变,多发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与皮下得结缔组织,略呈梭形,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风湿细胞增生及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向心性肥大(近心性肥大):由于心脏后负荷过重,使心肌纤维直径增粗,长度增加,体积增大,且不伴心腔扩大,称为向心性肥大。
肥大得心肌能够更有力地收缩,具有明显得代偿作用。
离心性肥大(远心性肥大):伴有心腔显著扩张得心肌肥大,称远心性肥大。
常见于慢性容量负荷增加得情况下,为心力衰竭之表现,此时心肌失去弹性。
结核结节:就是结核病以增生为主得特征性病变。
由类上皮细胞、朗罕斯巨细胞以及外周聚集得淋巴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构成得结核性肉芽肿。
当变态反应较强时,结节中央常出现干酪样坏死。
结核球:又称结核瘤,就是一种孤立得纤维包裹性干酪样坏死灶。
多为单个,偶见多个,常位于肺上叶。
直径2-5cm。
毛玻璃样肝细胞:乙肝病毒携带者与慢性持续性肝炎患者肝细胞胞浆内含有大量乙型肝炎得表面抗原(HBsAg),在光镜下HE染色可见胞浆中充满淡伊红色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呈毛玻璃样,称为毛玻璃样肝细胞。
桥接坏死:病毒性肝炎时,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区之间出现得相互连接得肝细胞坏死带称为桥接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