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最新版】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最新版】

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

什么是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二是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种方法也称要素分配法。

(1)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2)收入法(分配法):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①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逐渐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的那部分价值,即为补偿生产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

固定资产折旧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按规定比率提取的基本折旧;另一部分是为恢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已损耗部分的价值恧生的大修理费用。

本项中的基本折旧部分可从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本年折旧”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财务状况变动表”(年报)中“固定资产折旧”项“金额”栏取得;大修理费用部分由于资料取得比较困难,这部分费用可暂不计算。

②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而从生产单位得到的各种工匠报酬。

劳动者报酬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货币工资,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二是实物报酬,即用人单位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等;三是社会保险,指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直接向政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失业、养老、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金。

本项可根据统计或会计资料分析归纳取得。

主要有:Ⅰ、工资:根据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主营业务应付工资”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应付工资”科目中本期转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科目的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归纳取得。

Ⅱ、福利费:根据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应付福利费”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中从“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中提取的福利费计算。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业增加值的计算⽅法⼯业增加值是指⼯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业⽣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计算⼯业增加值通常采⽤两种⽅法。

⼀是“⽣产法”,即从⼯业⽣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度⼊⼿,剔除⽣产环节中间投⼊的价值,从⽽得到新增价值的⽅法。

公式为:⼯业增加值=现价⼯业总产值-⼯业中间投⼊+本期应交增值税。

⼆是“分配法”,即从⼯业⽣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初次分配的⾓度,对⼯业⽣产活动最终成果进⾏核算的⼀种⽅法,其计算公式:⼯业增加值=⼯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业增加值?本⽂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些探讨。

⼀、按“⽣产法”计算此种⽅法是⽬前最常⽤、绝⼤多数⼯业企业采⽤的⽅法,从上⾯的公式反映出,⽤“⽣产法”计算⼯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是现价⼯业总产值,⼆是⼯业中间投⼊,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业企业在⼀定时期内⽣产的⼯业最终产品或提供⼯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业⽣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产的产品,均不计⼊本企业的⼯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任何加⼯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法原则:即⼯业总产值是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业总产值,按这种⽅法计算的⼯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企业如何增加值计算

工业企业如何增加值计算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有出产法和分配法,理论上二者的计算成果应该一样,可实际操作过程中,成果稍有差别,一般来说差别不会很大。

针对计算增加值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准增加值的统计,现将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两种方法别离介绍如下:一、出产法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一〕工业中间投入1、定义:指企业在陈述期内用于工业出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物和对外支付的效劳费用。

2、计算原那么: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那么:①必需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物和效劳的价值,不包罗出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便宜品的价值。

②必需是本期投入出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物和效劳的价值,不包罗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③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需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

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物和效劳价值必需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3、分类:〔1〕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

中间物质投入是指出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物和支付给物质出产部分〔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的效劳费用。

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非物质出产部分〔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办理〕的效劳费用。

〔2〕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如下五大项:①直接材料〔包罗: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其他直接材料等〕。

②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罗:补缀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庇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其它〕。

③办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罗:办公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运输费、保险费、租赁费、补缀费、宣传费、咨询费、诉讼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坏帐损掉、研究开发费、技术转让费、业务招待费、职工教育费、地盘损掉抵偿费、其它等〕。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1、本期生产原则‎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

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

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

增加值计算方法

增加值计算方法

增加值计算方法(摘取统计部门相关解释)概念: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小规模纳税企业,本项目应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贷方发出额填列。

当企业的应交增值税出现负数时,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作为“0”处理。

概念:工业中间投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3)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

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

中间物质投入是指生产活动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的服务费用。

中间劳务投入是指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

计算公式: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利息净支出。

上式中“直接材料”资料取自会计成本核算所属项目;“利息净支出”资料取自会计“财务费用”明细项目,其他三项可据有关资料加工整理计算。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1、本期生产原则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

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

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

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3、市场价格原则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增加的价值,是衡量工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它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产值法和产业链法。

首先是产值法。

产值法是指通过计算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总产值来确定工业增加值。

总产值包括工业生产中所产出的物质产品和工业生产中新增的附加值,其中附加值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工业部门所增加的价值。

产值法的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工业产品的生产规模。

这一步骤需要统计工业生产中各种产品的产出量和产出价格,计算出每种产品的总产值。

第二步,计算工业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

这一步需要统计工业生产中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和价格,包括原材料、能源、设备和劳动力等。

第三步,计算附加值。

附加值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业部门所增加的价值,可以通过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来计算。

附加值的计算公式为:附加值 = 总产值 - 中间投入。

第四步,计算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部门所增加的价值,可以通过附加值减去其他产业给予工业的支出来计算。

其他产业给予工业的支出包括购买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和工业关联支出等。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计算出工业增加值。

其次是产业链法。

产业链法是指通过分析工业产品在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的附加值来确定工业增加值。

产业链包括原材料采集、初级加工、中间加工、最终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为产品增加一定的附加值。

产业链法的计算方法如下:第一步,确定工业产品在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

这一步需要分析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确定它所经历的不同环节。

第二步,计算工业产品在每个环节中增加的附加值。

这一步需要统计每个环节中的附加值,并将其累加起来得到总的附加值。

第三步,计算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可以通过总的附加值减去原材料采购和中间投入等支出来计算。

产业链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工业增加值的产生过程,但需要对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较为复杂。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用总产值减去全部物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出- 工业中间投入
这里的中间投入从会计角度说,包括存货、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的物资(办公用品、机物料消耗、水电费等等),以及支付其他企业的劳务费等等,总之,与进项税相关的采购或支付基本都包含在内。

收入法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公式:
工业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折旧+ 税金+ 利润。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在《工业增加值统计试行方案》中,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按构成项目计算):劳动者报酬+福利基金+利润和税金+折旧及大修理基金+其他。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2、“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我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至此已走过15年历程,工业增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现行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的原则1、本期生产原则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

反之,凡是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尚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自产自用),均应计入本期的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原则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为本期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自产自用的产品或劳务,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或劳务。

从价值形态上讲,生产过程同时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

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

3、市场价格原则工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工业生产最终成果的总量,它包括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消费活动的最终成果。

是企业全部消费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消费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消费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消费法,即从工业消费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消费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消费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消费活动最终成果进展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消费税净值+营业盈余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消费法”,二是“收入法”。

实际统计工作中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由上级统计部门确定。

“消费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消费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消费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由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根底资料,因此,两者的计算口径和计算原那么是一致的。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消费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包括三局部:工业总产值=消费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消费税净额+营业盈余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消费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效劳费用。

为了使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
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本文将作详细论述。

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以下就针对这三要素如何计算作详细介绍。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5)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详见附表一:某厂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表)。

①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产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按自备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各个成品生产分厂的统计人员分别报送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产品合格入库量(按各种规格明细分类报出),然后由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报送按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
修理作业所取得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针对本企业的对外加工费收入,可以这样处理:请成品生产厂统计员提供对外加工产品的加工费收入;请火车运输队(公司内部)统计员提供对外运输收入;请汽车运输部统计员提供对外运输及对外修理的收入。

③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是企业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减期初的差额价值。

本企业的成品生产厂有三个,那么就要分别在三个厂的成本合计表中找出调价差的数额相加而得出全厂总的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2、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
(1)概念: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
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有三个原则。

A、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
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B、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C、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
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工业总产产值中。

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项(详见附表二:“某厂工业增加值、工业中间投入计算表”中的工业中间投入部分)。

具体计算过程:①利用会计决算报告中的“制造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
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运输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劳动保护费、差旅费、保险费、水电费、办公费、劳务费、绿化费、排污费、机物料消耗、修理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

②利用“销售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差旅费、办公费、机物料消耗、装卸费、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修理费、运输费、代理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

③利用“管理费用明细表”可以计算出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即将属于中间投入的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机物料消耗、水电费、业务招待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租赁费、绿化费、土地使用费等等项目相加而得。

④利用“财务费用表”可以计算出利息收支净额。

⑤利用“生产成本明细表”可计算出直接材料,即将属于直接材料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等项目相加而得。

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回收的原材料从成本中扣除。

但在日常统计中,有些项目资料的取得比较困难,因此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下面二种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方法:一是正算法:即将容易从会计报表中取得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分别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二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大体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保险费、职工待业保险、税金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涉及到的财务报表有:“企业产品成本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明细表。

3、本期应交增值税如何计算:
本期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应缴纳的增值税额。

其计算公式:本期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

这些资料取自会计核算资料“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表”。

以上对构成工业增加值三要素的计算方法、计算依据、计算过程作了详细说明,再根据“生产法”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就能够得出某厂的工业增加值了。

(详见附表三)
二、按“分配法”计算:此种方法涉及到七个要素——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及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目前,有的部门归结为四大要素,即: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内容都大同小异。

1、工资:从人力部“劳动工资”报表或会计核算“损益
表”中取得,对应的人数为单位从业人员。

2、福利费:从会计核算“损益表”中取得。

3、折旧费:从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科目中取
得。

4、劳动、待业保险费:从会计“管理费用”明细表中
取得。

5、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从会计“损益表”中产品销售
收入科目中取得。

6、本期应交增值税:从会计“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
表”中取得。

(计算公式同上)
7、营业盈余:是指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以及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等。

计算公式为:营业盈余=营业利润+生产补贴-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工益金-其他。

将以上这七个要素直接相加就得出工业增加值。

(详见附表二)以上就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作了详细论述,但两种方法计算企业工业增加值的结果有一定差异,以某企业某月数据为例:用“生产法”计算该月工业增加值为:2159.42万元,而用“分配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2346. 64万元,二者之间的差率为:8.67%,高于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正负误差率5%左右。

从累计数看,用“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22277.77万元,而用“分配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25068.38万元,二者之间的差率为:12.53%,更是大大超过国家规定。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数据采集的范围误差、统计与会计的计算口径误差等等。

由于工业增加值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而各工业企业增加值之和构成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真正了解工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寻找到一种更为有效、合理、准确、便捷的计算方法,使各工业企业能够准确计算工业增加值,从而正确反映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以下为附表)
附表一:
某厂现价工业总产值计算表某年9月
附表二:
某厂工业增加值(按分配法)计算表
某年9月
附表三:
某厂工业增加值(生产法)计算表
某年9月计算单位: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