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中获得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区域性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并非均衡的,而是在不同领域内发展不平衡。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个层次。
实际发展水平指儿童在独立完成任务时所能展示出的能力水平,而潜在发展水平则指儿童在借助他人的匡助或者社会文化工具的情况下所能展示出的能力水平。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是儿童真正的认知能力,而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的使用,儿童可以逐渐将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实际发展水平。
2. 近似发展区域:近似发展区域是指儿童在学习中能够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的匡助而达到的最高水平。
维果茨基认为,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人合作,并借助于文化工具,儿童可以超越他们独立工作时的能力,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强调了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3. 社会文化活动: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他们参预社会文化活动来实现的。
社会文化活动包括语言交流、合作游戏、观察和摹仿他人等。
维果茨基认为,这些社会文化活动提供了儿童认知发展所需的工具和环境,匡助儿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4. 文化工具:文化工具是指人类用来思量、解决问题和传递知识的物品和符号。
维果茨基认为,文化工具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通过语言交流,儿童可以获得他人的知识和经验。
其他的文化工具还包括计算器、图表、书籍等。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儿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醒教育者和家长们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适当的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论原理
认知发展论原理认知发展论是指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演变进行研究的理论。
从婴儿期到成人,人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环境。
在婴儿期,人类的认知能力处于最初阶段。
婴儿对外界的认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实现。
他们通过观察和接触来了解世界,通过运动来探索和发现。
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运动的经验,婴儿逐渐学会了识别声音、触摸和视觉刺激,并能够通过各种动作来与环境进行交互。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
他们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他们开始学会分类、排序和比较,并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游戏,儿童逐渐掌握了社交技巧和合作能力。
进入青少年期,人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青少年开始具备了更加复杂的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并能够理解和处理抽象概念。
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
成人期是认知能力的巅峰阶段。
成人具备了更加成熟和全面的认知能力,能够进行高级的思维活动和复杂的问题解决。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认知策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成人期的认知发展还包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即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
总的来说,认知发展论强调了认知能力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发展。
从婴儿到成人,人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通过个体的经验和学习来塑造和发展。
认知发展论的研究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教育实践和个体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框架,由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张,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学习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个体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参与来获得新的认知能力和技能。
社会文化发展是指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知识、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的传递和演化。
2. 近似发展区域: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下完成的任务。
近似发展区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在近似发展区域内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可以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
3. 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和共同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能。
4. 基于任务的学习:维果茨基主张,学习应该以具体的任务为基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过于困难,以保证儿童能够在近似发展区域内完成任务。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环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儿童在近似发展区域内发展其认知能力。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儿童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来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一些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如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探究式学习等,都是基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而设计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框架,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两个概念,用以描述个体当前的认知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近发展区是指个体在能够通过合适的帮助和支持下解决问题的范围,而远发展区则是指个体在现有认知能力之外,通过合适的引导和教育可以达到的水平。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还提出了“区别化”和“内外化”两个重要概念。
区别化指的是个体在认知发展中逐渐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更易于处理的部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内外化则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将外部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框架下,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儿童在近发展区内解决问题,并逐渐引导他们进入远发展区,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这种支持和引导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等方式实现。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提醒教育者和家长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内在能力,还要关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同时,该理论还强调了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适时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引导,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实际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之间的差距,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总之,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它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维果茨基(Vygotsky)是20世纪苏联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其核心概念和应用。
一、社会文化理论1.1 文化工具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文化工具如语言、符号和技术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些文化工具匡助儿童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和发展自我意识。
1.2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维果茨基强调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关键作用。
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动,儿童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认知水平。
1.3 区分近似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水平的概念,即儿童在自主学习和社会互动中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近似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其认知发展。
二、区别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1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所不同,维果茨基更加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的使用来实现认知发展。
2.2 注重动态变化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固定的阶段。
儿童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互动不断提升。
2.3 强调教育者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者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文化工具和社会互动环境,引导儿童实现认知发展。
三、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3.1 语言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通过语言的运用,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表达自己。
3.2 指导性对话维果茨基提出了指导性对话的概念,即教育者通过提问和引导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指导性对话可以匡助儿童思量、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3.3 私语和内部对话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浮现私语和内部对话的现象,这些对话可以匡助儿童自我引导、自我监控,促进认知水平的提升。
2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建构学说折叠编辑本段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
"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区域发展: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的,这个区域是个体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最高水平。
在这个区域内,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指导来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2. 近似发展:维果茨基指出,个体的认知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近似发展的特点。
即个体在某个任务上可能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最高水平,但在另一个任务上仍然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匡助。
3. 社会文化环境: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预社会实践活动,逐渐获得新的认知工具和技能,从而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4. 指导性活动:维果茨基认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他人的指导和匡助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他人的指导,个体可以逐渐掌握新的认知工具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匡助学生在认知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教育者可以创造有利于学生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从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中学习。
教师还可以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反馈,匡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工具,让学生有机会参预到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总结来说,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他人的指导和支持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者可以根据该理论的启示,通过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提供适当的指导,匡助学生在认知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儿童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是在与更有经验的成年人或同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区间:维果茨基将儿童的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区间。
每个区间代表着儿童能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特定范围。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能够进入更高级的区间,从而实现认知的发展。
2. 近似发展区间:该概念指出,儿童在与成年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合作时,能够完成超过他们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超越自己的发展水平。
3. 社会文化活动: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互动而实现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如语言交流、游戏和合作,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4. 语言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儿童与他人交流的工具,还是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通过语言的使用,儿童能够内化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应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学习任务,并通过与儿童的互动和合作,引导他们逐步进入更高级的认知区间。
教育者还应该创造有利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和交流机会,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提升。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游戏,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发展认知能力。
总结而言,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语言和社会交往在认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 区域性发展: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在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下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区域性发展”的概念,即个体在与他人合作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接触到比自己能力水平高的人或者任务,逐渐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
2. 近似发展区域:维果茨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区域:实际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和近似发展区域。
实际发展水平指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指个体在有匡助的情境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而近似发展区域则是指个体在有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
3. 社会交往和语言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和语言的支持。
语言在认知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个体思维的工具,还是社会交往的媒介。
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个体能够获得新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
4. 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匡助他们进入近似发展区域,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升。
基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其能够进入近似发展区域,激发其认知发展的潜力。
同时,创设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引导学生思量和解决问题:通过提问、讨论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量和参预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匡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个体差异的关注: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其发展潜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婴儿能够记住物体的位置,并能够 在一段时间后重新找到它,这表明 他们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03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点与局限性
01
02
03
直观性思维
儿童主要依赖直观感知和 表象进行思维,而非逻辑 推理。
思维不可逆
儿童在此阶段往往只能进 行正向思考,难以进行逆 向思维。
守恒概念缺失
增强儿童自信心
通过肯定和鼓励,帮助儿童建 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沟 通和解决冲突,培养其良好的
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6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 应用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采取相应教学方法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物理环境,促 进儿童感知和动作能力的发展。
运用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 游戏等,帮助儿童理解抽象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守恒观念
儿童开始理解某些物理量的守恒 性,如物质守恒、重量守恒和容 积守恒等。
分类、排序和序列化能力提高
分类能力
儿童能够根据物体的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 等。
排序能力
儿童能够按照一定规则对物体进行排序,如从大到小、从高到低 等。
序列化能力
儿童能够理解并操作序列化过程,如数列、时间顺序等。
儿童难以理解物质的守恒 性,例如物质的数量、质 量等属性在形态变化时保 持不变。
符号功能出现与语言运用
符号功能出现
儿童开始能够使用符号 (如语言、图像等)来代 表实物或抽象概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演讲人:
日期:
• 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01
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皮亚杰生平及贡献
01
02
03
杰出心理学家
皮亚杰是20世纪最杰出的 心理学家之一,被誉为“ 现代儿童心理学之父”。
分类与排序
儿童能够根据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和排序,比如 按照颜色、形状或大小等特征对物体进行归类。
3
理解时间与空间
儿童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 够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理解物体的空间 位置关系。
去自我中心化过程
意识到他人观点
01
儿童开始意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不同,并尝试从他人的
动作模仿
婴儿开始模仿成人的动作,并逐渐 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如爬行 、站立等。
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
客体存在性认知
婴儿逐渐认识到物体即使不在视线范 围内仍然存在,这是客体永久性概念 的初步形成。
物体守恒性认知
分离焦虑
当婴儿意识到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的 分离是永久性的时,可能会产生分离 焦虑。
婴儿开始理解物体的守恒性,即物体 不会因为形状或位置的变化而消失。
角度看待问题。
社会互动增加
02
儿童更多地参与社会互动,与同伴进行合作和交流,学会考虑
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理解规则与道德
03
儿童开始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并知道如何遵守这些规则
和道德标准。
守恒观念获得与运用
物质守恒
儿童理解物质守恒的概念,即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在封闭系统中保持 不变。比如,当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水的总量不变。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的使用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1. 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的生物因素影响,更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逐渐掌握和运用文化工具,从而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
2. 近似发展区域: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合作和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完成但仍然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的任务。
他认为,儿童在近似发展区域内,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他人合作,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3. 文化工具的使用:维果茨基认为,文化工具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工具包括语言、符号、计数系统等,它们不仅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工具,也是儿童思维的外部表达形式。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通过使用这些文化工具,能够将社会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
4. 区分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了“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概念。
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水平,而潜在发展水平则指的是儿童在合作和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达到的更高水平。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来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创造有利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习环境。
同时,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近似发展区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儿童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举例来说,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学习活动,让儿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互相学习和借鉴,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文化传承和语言的重要性,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 区域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在不同的认知区域内发展。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个层次。
实际发展水平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而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在成人或者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匡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维果茨基认为,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儿童可以逐渐将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实际发展水平。
2. 近似发展区域:近似发展区域是指儿童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能够在成人或者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匡助下完成的范围。
维果茨基认为,在近似发展区域内,儿童能够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获得新的认知能力和技能。
他提出了“更能”和“还不能”的概念,即儿童在某项任务上“更能”完成的部份是在近似发展区域内,而“还不能”完成的部份则是在潜在发展水平之外。
3. 社会互动: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强调了儿童与更有经验的成人或者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儿童可以获得新的认知工具和技能,进而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4. 文化传承:维果茨基认为,文化传承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了文化工具和符号系统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工具可以是物质工具(如计算器、笔和纸等)或者符号工具(如语言、文字和数字等),它们为儿童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思量的方式。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和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匡助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鼓励他们使用文化工具和符号系统进行思量和解决问题。
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指一系列关于人类思维、学习和知识构建的理论框架。
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知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演变,从而对教育和学习过程产生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桑德斯的认知结构理论。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他将人类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知运动期,婴幼儿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与世界进行互动,建立了基本的感知和动作模式。
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发展符号表征能力,但仍然受限于具体的物体和操作,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具体操作,但仍然受限于具体情境。
最后,在形式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近发展区域”和“区分发展”。
近发展区域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当的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而区分发展是指一个人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他认为,教育和学习应该在近发展区域内进行,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逐渐达到区分发展的水平。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
3. 桑德斯的认知结构理论桑德斯的认知结构理论强调了知识的组织和构建过程。
他认为,个体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是基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
桑德斯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概念,即个体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理解,而认知结构又由概念、观念和关系构成。
2认知发展理论
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例如从只抓住成人放在手里的物体到自己伸手去拿物体,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儿章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更高层次认知活动的基础,表明儿童开始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是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言语与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并且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即所谓的泛灵论。而且这个阶段的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如“我一走路,月亮就跟我走”“花儿开了,因为它想看看我”。自我中心主义在儿童的语言中也存在。即使没有一个人听,年龄小的儿童也高兴地描述着他正在做什么。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儿童独处的时候,甚至更多地发生在儿童群体中:每个儿童都热情地说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皮亚杰称之为集体的独白(collective monologue)。本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他们的思维还具有只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
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
“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教育和发展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相关实证研究。
1. 基本观点: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文化工具的使用来形成和发展的。
2. 近期发展区域:维果茨基提出了“近期发展区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简称ZPD)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个时期内,通过与他人合作和指导,能够完成但仍需要支持的任务的能力范围。
他认为,在ZPD内进行学习和发展,可以促进个体的认知能力的提升。
3. 社会交往: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交往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提出了“更有经验的他人”(More Knowledgeable Other,简称MKO)的概念,指的是那些在某个领域具有更高水平知识和经验的人。
通过与MKO的交往和指导,个体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的认知发展。
4. 文化工具:维果茨基强调了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文化工具包括语言、符号、工具等,它们不仅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媒介,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基础。
维果茨基认为,通过使用文化工具,个体可以进行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从而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
5. 实证研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
例如,研究表明,与MKO的合作和指导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认知发展。
此外,研究还发现,文化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发展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和发展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匡助学生在ZPD内进行学习和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逐步形成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 区域发展: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进行的,这个区域是个体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范围。
区域发展可以分为实际发展区域和潜在发展区域。
实际发展区域是指个体能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而潜在发展区域则是指在合适的社会支持和指导下,个体能够完成的任务范围。
2. 近似发展: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逐渐接近并逐步超越他人的认知水平,这就是近似发展的概念。
3. 社会文化中介: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文化工具和符号来进行的。
这些工具和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系统、技术工具等,它们在个体与社会交互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4. 专家引导:维果茨基强调了专家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专家可以通过提供指导、支持和鼓励来帮助个体完成更高水平的任务,从而推动个体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创造适应个体发展水平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社会支持和专家引导,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此外,该理论还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教育者可以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经验和提供合适的社会文化工具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活动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和对话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在工作场所,领导者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指导来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技能和认知水平。
总结来说,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互动、专家引导和社会文化中介的作用。
教育学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学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基于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1. 感知和运动阶段
感知和运动阶段是婴幼儿时期的认知阶段,主要特征是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婴幼儿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来了解世界。
2. 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是儿童时期的认知阶段,主要特征是开始具备符号运算和内在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和符号操作,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3. 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是儿童晚期到青少年时期的认知阶段,主要特征是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有关具体对象和事件的思维操作和推理。
4. 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是青少年后期到成年期的认知阶段,主要特征是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运算和思维。
在这个阶段,个体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的操作,思维能力达到成熟阶段。
总结
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学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合理设计研究任务和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发展潜力。
同时,教育者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研究进步。
以上是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简要介绍。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化
• 同化指有机体把环境成分整合到自己原有机构中 去的过程。皮亚杰借用同化来说明个体把新鲜刺 激纳入原有图式中的心理过程,就整个有机体来 说,有三种水平的同化:生理水平上,是物质的 同化;动作水平上,是行为的同化;智慧水平上, 是思想的同化。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 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中。因此,同化 过程受到个人已有图式的限制。个人拥有的图式 越多,同化的事物的范围也就越广泛;反之,同 化范围也就相对狭窄。
顺应
• 顺应指个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同化的新刺激时,便要对原有 的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样将迫使个体改 变现有的认知图式,形成某些适合新经验的新图式,引起 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 • 图式的发展和丰富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 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同化是量变的过程,而 顺应是质变的过程。在认知结构的发展中,同化与顺应既 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就人的认识成长来说, 如果只有同化没有顺应,认识就谈不上发展。如果不存在 同化也就没有顺应可言,认识永远是外物同化于内部图式。 内部图式顺应于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
• 格式塔心理学 • 皮亚杰认同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思想, 但也认为其探讨的认识的结构因素,是 “没有发生的结构”,而行为主义只强调 后天经验的积累,不考虑内部结构的因素 是“没有结构的发生”。他把结构和发生 结合起来,探讨在后天或从中逐渐形成的 “结构”,即建构论的结构。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几个基 本概念
认知发展理论
南师大附属扬子中学
一、认知发展理论
•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 皮亚 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 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 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 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思想来源
• 生物学 • 皮亚杰研究认识的方法论取自生物学,他 吸收了生物学中渐成论的观点,认为儿童 智力的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生物的技能和结构与认知的技 能和结构之间具有“同构”关系。
• 数学和逻辑学 • 皮亚杰运用数理逻辑中的运算、对称、可 逆等概念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并用符 号逻辑作探讨形式运算阶段思维过程的特 点。他认为有了符号逻辑工具,就像掌握 了统计学一样。对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帮 助。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 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 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 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儿童能反向 思考它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如何 发生的。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 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 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在7~8岁之 间出现,而几何重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9~10岁左右,而 体积守恒一般要11~12岁以后。 • 2、群体结构的形成 群体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 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 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在解决两类范畴相结合 的复合群集的分类任务上,具体运算期与前期运算期的儿 童不同,他们能够根据物体各种特性结合的复杂规则进行 分类。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 但是,儿童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 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 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 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 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 (2~7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早期的信号功能 :表象符号--延迟模仿与语言符号 •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 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 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皮亚杰的三山试验) •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 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 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3、数量守恒实验
• 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同样多的扣子,让儿 童仔细观察并了解这两排扣子数目相等。 改变第二排扣子的排列方式,使其中每个 扣子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大,但所含的扣子 数量未变。问儿童:现在这两排扣子是否 仍具有相同的数量?
4、钟摆实验
•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Inhelder& Piaget,1958))进行 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 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不同长度的 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 同重量的重物,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 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 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 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 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 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在每一种因素中又有不同级 别的划分:如摆绳的长度有三个级别、重物的重 量有四个级别等)。
• 康德的认识论 • 皮亚杰吸收康德的先验范畴理论,改造成 为遗传的“图式”,康德的先验范畴论是 预成论观点。而皮亚杰认为先天图式在认 识发展的过程中仅处在一个起点的位置, 图式主要是在儿童后天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的。
• 结构主义 • 结构主义强调内在结构的研究,反对外部 现象的描述。皮亚杰力图通过儿童后天的 活动探讨认知结构的发生和发展。他指出, 认知结构既不是形成于物理客体之中,也 不是先验的存在于主体自身中,认识的获 得必需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 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加以说明。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 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 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 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 客体永久性。 • 2、形成了因果联系
2、前运算阶段(2~7岁)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 皮亚杰(瑞士)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 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 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 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 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 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虽然 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 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个发展阶段。同一个个体 或许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这明显地表现 于一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转折时期。
2、三山实验
•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 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 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 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 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 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 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 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 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三、实验
• 为了解释此阶段儿童运算逻辑模式,同时 也用于了解和确定形式运算阶段及此阶段 的平均年龄范围,皮亚杰及其学派成员设 计了一系列实验或测试题(皮亚杰作业), 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水量多少实验
• 实验者当着儿童的面把两杯同样多的液体中的一 杯倒进一个细而长的杯子中,要求儿童说出这时 哪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儿童不能意识到液 体是守恒的,因此多倾向于回答高杯子中的液体 多一些。儿童只注意到高杯子中的液体比较高, 却没注意到高杯子比较细,皮亚杰把这一思维称 为“我向思维”或“自我中心”。即儿童认为别 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 这时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 同的思考方式。
平衡
• 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 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当面 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 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 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认识的发展就是平 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 平衡从三方面调节着个体的认知过程:一是调节 同化与顺应两种技能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保持平 衡;二是调节个体认知结构中执行不同功能的子 系统;三是在个体知识的分化与整合中保持平衡。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 上面曾经谈到,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 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 来运算。例如爱迪丝、苏珊和莉莉头发谁黑的问题,具体运算阶段不 能根据文字叙述来进行判断。而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 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 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故儿童可以不很困难地答出苏珊的 头发黑而不必借助于娃娃的具体形象。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 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 算。 • 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 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称 为假设演绎运算。由于假设演泽思维是一切形式运算的基础,包括逻 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因此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 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 当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能进行假设演绎思维,皮亚杰 认为他们还能够进行一切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运算。这些基 本运算,除具体运算阶段的那些运算外,还包括这样的一些基本运算: 考虑一切可能性;分离和控制变量,排除一切无关因素;观察变量之 间的函数关系,将有关原理组织成有机整体等。
简介
•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 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 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 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 相同的阶段。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 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 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 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