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4章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

合集下载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

除了语言符号,人类还发展出了其它各种符号系统以帮助人类适应复杂多变的 文化情境。
文字、手势、旗语等是视觉符号; 汽笛、军号、铃声等是听觉符号; 六个凸点的盲文是触觉符号, 所有这些符号形式,在维果茨基看来都是一种文化的中介工具,是社会文化模 式和知识的“携带者”。它们在作用于外部物质变革的同时,也作用于人的内部心 理过程。这是心理工具作为文化中介手段的根本特点。
例:学生最初对文言文的学习很模糊,不理解,教师就利用语言(工具)进行 讲解,然后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慢慢转化为内部活动,直到最后不需要老师的帮助 (遇到其他文言文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读,无需老师讲解)。
五、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维果茨基依据马克思的活动观,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深入分析后指出,人的 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维果 茨基提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即“人的心理过 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步的”。
发展心理学人物介绍之
简介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 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 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 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他与皮亚杰是同时期的人物。但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泛宇宙统 一的观点,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但由于其理论中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1936至1956年间受到苏联 政府当局的打压,禁止讨论其理论。直至60年代,维果斯基的理论才 受到美国心理学界的重视。
就。因此实际发展区间代表儿童认知发展的实力无论是在儿童的研究还是教育上,我们不应 只重视实际发展区间,而应特别重视他的最近发展区间。

维果斯基的理论

维果斯基的理论
推动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良性互动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为个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 条件。这启示我们应努力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良性 互动,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THANKS
感谢观看
05
维果斯基理论的影响与启示
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在 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学 习和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 背景的深刻影响。这启示教育者 要关注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并 利用这些背景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和发展。
重视社会互动在学习 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互动在学习中 的重要性,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 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促进认知和 社会发展。这为教育者提供了利 用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 础。
障碍的治疗和干预。
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1 2
文化适应
维果斯基关于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观 点,为社会学在研究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方面提 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认知
维果斯基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对社会学在研究群 体行为和社会结构方面产生了影响。
3
教育社会学
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对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教育公平的研究产生了 重要影响。
03
维果斯基理论的应用
教育领域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支架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通过搭建支架 ,帮助学生跨越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
合作学习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学生在互动 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情境教学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与实际情境相联系,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实践 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阶段复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阶段复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3.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
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 (2)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3)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 (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阶段(12—15岁)
特点: 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 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能对命题进行 运算。
(五)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第三节 小学儿童感知的发展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的反映。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2、物理环境 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是对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 数理的逻辑经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3、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4、平衡——决定因素 平衡是一种调节者和主要的工具。 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
皮亚杰(1896—1980) 是瑞士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 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 主要研究儿童认识、智力或 思维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 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进和递进的过程中。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由较低 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指人们如 何获得、存储、转换、运用以及沟通 信息的过程。
○广义地说,指人的认识活动,包 括注意、知觉、学习、思维和记 忆。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强调了社会性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观点:1. 区分发展水平和潜力水平:维果茨基提出了“发展区间”概念,即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范围。

他认为,儿童的潜力水平是指在成人的匡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范围,而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范围。

通过比较这两个水平,可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 近似发展区间:维果茨基认为,通过与更有经验的成人或者同伴的互动,儿童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他提出了近似发展区间的概念,即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成人或者同伴的匡助下逐步接近发展水平。

3. 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互动,接受他们的指导和支持,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4. 语言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交往的媒介。

通过语言的使用,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教育者可以充当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匡助儿童逐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总结起来,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区间和近似发展区间的概念,以及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维果斯基(外文名Lev Vygotsky,1896-1934)亦有翻译为维果茨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观点假设社会互动和孩子参与真实的文化活动,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沟通而被唤起。

其主要观点简述如下:跨文化差异(cross-cultural variation):因为人们所强调的文化活动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所以在每个文化的高层次心智活动上也会有所不同。

发展的或发生学的方法(the developmental,or genetic method):我们只有借着检视行为的发展或历史,去了解人们的行为,如果想了解某些东西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看它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双线的发展(two lines of development):在儿童发展上有两个不同的平面等级发生,那就是自然的线及文化的线:自然的线(the natural line) 指的是生物的成长、物体的成熟,及心智的结构;文化的线(the cultural line)指的则是学习使用文化工具,以及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觉意识。

较低相对于较高的心智功能(Lower versus higher mentalfunctions):就像发展的生物与文化的两条线一样,人们的心智功能也可分成较低和较高的心智功能。

较低的功能是与其它哺乳类共有的,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所独具,包括语言及其它文化工具的使用,来修正引导认知的活动。

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自动重组低层次的心智活动。

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则(general genetic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任何孩子的文化发展功能,都会出现在两种层面上,第一个是出现在文化或人际间的层面;另一个是在个人或心理的层面。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各种皮亚杰理论都起源于同一种传统的理论—皮亚 杰的认知发生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试图建 立一种新的理论,既保留皮亚杰理论的优点又能 避免其不足之处 c.新皮亚杰学派和皮亚杰学派的显著区别如下: 第一,新皮亚杰者继续关注皮亚杰所研究的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试图详细说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2)新皮亚杰者试图找出推动认知能力从低级到高
——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 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 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随着同化与顺应之间“平衡-去平衡-再平衡……”动 态的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 展。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 2.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与皮亚杰的理论比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别于 皮亚杰者,最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的关系。而且在解释语言发展帮助儿童认知思维之间的 密切关系时,维果茨基更特别强调儿童自我中心语言的 重要性。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察,幼儿期(即前运算期)的思维方 式是带有自我中心倾向的;此时期儿童们在一起谈话时, 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儿童面对困难情境时,他的自 我语言就会加倍的增多。这现象表明儿童借自我中心语 言以帮助其思维。因此,维果茨基指出,自我中心语言 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不仅可借此舒解其情绪, 而更重要的是能助益其心智的发展。
皮亚杰的晚年思想及新皮亚杰学派
a.皮亚杰的晚年思想有如下的特点:第一,新理论建立
在对应性,态射(国内学者曾经将该词译为“构态”,但 根据抽象代数译为“态射”更恰当),范畴,转换等新的 概念体系之上;第二,新理论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 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 b.新皮亚杰主义是把信息加工的观点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 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流派。主 张儿童认知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有着质的变化, 存在阶段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斯科尔—雷尔尼,费舍 尔,哈尔费得,凯斯等。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 爱因斯坦·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爱因斯坦·维果斯基(Egbert von Wogenstein),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以其独特的认知发展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的思维能力与他们运用认知发展概念相关,其认知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sensori-motor(感官质的-运动的)、运用认知(pre-operational)、小组认知(concrete operational)以及抽象认知(formal operational)阶段。

2 感官质的-运动的阶段感官质的-运动的阶段是指0-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习得一切技艺的第一步,该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所学到的能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此阶段幼童通过感官感知外部信息并发展应对能力,学习并建立第一层的理解力;感官质的-运动的行为特征由定向动作、磨练技能和运用新技能等决定。

3 运用认知阶段运用认知阶段是指2-7岁儿童发展阶段。

儿童在此阶段运用语言作为想象和推理工具,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不仅能推理到客观现象,还能推理抽象现象。

与感官质的-运动的阶段相比,运用认知更关注言语、图形和解释等的发展,认知活动多以口头认知能力为主,言语成为儿童发展的驱动力。

4 小组认知阶段小组认知阶段是指7-11岁儿童发展阶段,儿童在此阶段能够用小组形式推理形象总体和思考复杂问题。

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逻辑性和抽象思维,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学习抽象概念,例如数学概念、理论和逻辑概念,能够用类比来思考问题;儿童可以理解总体概念,给出正确的答案,但仍然不能完全表明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5 抽象认知阶段抽象认知阶段是12岁以上青少年发展阶段,他们已经掌握了小组认知阶段中抽象性的思考方式,学会了推理多种事物的关系,掌握了综合分析能力,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去思考,能够快速的明辩理论问题,对事物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完整的构思,这种思维能力可以用来消化理论和知识。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三、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斯基认为,所有较高级认知过程的建立,都源于与社 会的相互接触。
怎样发生的?
D1=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D2=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D2-D1
“最近发展区” 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所带来 的发展,是潜力的开发。
机能特点
自主性
不随意的、被动 的
有意的、主动的
反应水平 具体的、形象的 抽象的、概括的
实现过程 起源
个体发展
直接的、无中介 间接地、以符号或

词为中介
种系变化
社会历史、受社会 规律制约
依靠遗传、生理 依靠人际、借助群 成熟或个人经验 体经验
维果斯基将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概括为 四个方面:
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的 教学设计——《变色龙》
教师: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学生——“善变”(较容易回答出来); 教师: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热情高涨:“变得快”、“反复无常”
、“蠢”、“好笑”等; 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
变的,那是什么?
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 地回答:“看风使舵”。
维果斯基认为 “自言自语”有 助于个体将共享 的知识变成个人 的知识,是复杂 认知能力的基础 。
(二)认知发展的社会起源
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过程。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感知觉、记忆、情绪等; 高级心理机能:语言、思维、推理、想象等。 前者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主要包括感知觉、记忆,是生

【课件】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课件】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这些都促进了他们抽象概括 能力的发展,最后形成了高级的意识系统。
如在具体形象思维 的基础上产生了概 念思维,在再造想 象的基础上产生了 创造性想象,在低
级情感基础上产生 了理智感、道德感 等。
骄阳似火,何以解忧,唯有西瓜~
如在具体形象思
维的基础上产生
了概念思维,在
再造想象的基础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这种自言自语,即 “自我对话”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扮演十 分重要的角色,它使儿童逐渐成为有能力 的问题解决者。
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对认知发展非常重要
(结合教材P62第1段) ❖ 维果茨基的推导(语言对形成思维非常重要)
维果斯基在研究中发现,儿童这种自言自
语的行为并不会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当儿童在 试图解决问题或完成重要的任务时,这种“与 自己对话”的行为出现得更多也更加频繁。
布布:嗯,还有......
妈妈:跷 -----
布布:哦,我想起来了,跷跷板!
妈妈:真棒,还有跷跷板!宝贝,你观察得真仔细,记性越来 越好啦!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教材P64 ❖ 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对
于小学儿童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要 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太深太难的内 容强加在学生身上,又要注意提供略高于学 生发展水平的内容,给予学生一些挑战。
❖ 维果茨基还指出,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 长这种“自我对话”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 是因为它变得隐蔽起来,变得没有声音或称 作内部言语,变成了一种用来组织和调整日 常活动的掩蔽的言语思维。
❖ 近年来的研究更支持了维果茨基的观点 ,表明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尝试想象幼儿如何自言自语做手掌画

【课件】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课件】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这些都促进了他们抽象概括 能力的发展,最后形成了高级的意识系统。
如在具体形象思维 的基础上产生了概 念思维,在再造想 象的基础上产生了 创造性想象,在低
级情感基础上产生 了理智感、道德感 等。
骄阳似火,何以解忧,唯有西瓜~
如在具体形象思
维的基础上产生
了概念思维,在
再造想象的基础
布布:嗯,还有......
妈妈:跷 -----
布布:哦,我想起来了,跷跷板!
妈妈:真棒,还有跷跷板!宝贝,你观察得真仔细,记性越来 越好啦!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教材P64 ❖ 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对
于小学儿童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要 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太深太难的内 容强加在学生身上,又要注意提供略高于学 生发展水平的内容,给予学生一些挑战。
地学习。因此,要注意教师和同伴对儿童认知发展提 供的是一种“支架”,即提供的帮助要恰如其分,过 多的帮助会造成儿童依赖的心理。

支架学习
❖ 教师也安排合作学习训练,鼓励儿童彼此
协助,小组中较低能力的成员会从较高能力 同伴的指导中受益,而高能力成员也会在充 当教师角色的过程中受益。
❖ 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符号的作 用,与学生充分交流。
(结合教材P62第1段)
再来欣赏一幅脚掌画
▲ 三、维果斯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 论述
与皮亚杰一样,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是在 积极探索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信息和新规 则的。
但是,维果茨基 并不像皮亚杰那么重视 儿童自发的探索和发现,而是更强调社会因素 特别是教育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真正有机制的重要 发现是在与教师或指导者的交流合作中完成 的。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尤其是他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各位考生重点掌握,不管是教师招聘还是教师资格经常考到,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察考生对最近发展区的理解及理论提出者维果斯基的匹配。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的观点。

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他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好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活动对心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心理发展观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其中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

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三、“内化”学说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

运用符号就能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

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

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也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成,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教育心理学--维果斯基的认知理论

教育心理学--维果斯基的认知理论

(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 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 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 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3)从“学习最佳期限 ”的角 度:
五、最近发展区
1.“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为了解决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复 杂关系而提出的,具体的说,维果斯基想用“最近发展区”这 一概念解释为什么教学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以及要达到促进 儿童发展的目;“在有指导的情 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 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六、支架
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 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要 给予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 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 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 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 的任务。
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 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给予教学支架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 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四、言语与发展
言语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社会交往中,言语可以使儿童获得 他人掌握的知识,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知 的工具,帮助儿童去认识世界,又是控制 和反映儿童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话和讨论是儿童用来学习的重要方
式。
• 言语在发展中还有一个作用,即为人们提 供了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与调控的工具。 所有的人都会自言自语,但维果斯基认为, 这种“自言自语式”的外在言语是个人言 语内化的先兆。个人言语是引导个体思维 与行为的自我谈话。

维果斯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维果斯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维果斯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维果斯基是20世纪俄国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对儿童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区域性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下所述。

维果斯基强调了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才能够实现自己的认知发展。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去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的沟通技巧。

维果斯基认为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文化环境中的符号系统和社会规范,会影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化环境,鼓励儿童探索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符号和社会规范。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维果斯基还强调了儿童发展的“区域性”。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中进行的,而不是孤立地进行。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儿童参与和解决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这样的实践,儿童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实现认知的“区域性发展”。

维果斯基还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

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而远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尚不能完成的任务。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提供适当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帮助他们逐步实现远发展区的任务。

这种“分级引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维果斯基还强调了教育者的角色。

他认为,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支持。

同时,教育者应该通过积极的互动和示范,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维果斯基的认知理论

教育心理学--维果斯基的认知理论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观的主要观点
及 教育教学的启示
小组成员:马金梅 惠春瑜 刘停停
维果斯基简介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维果斯基简介
•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 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 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 重大意义。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 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 很大影响。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 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结论。教学应当走在发 展的前面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教学主导着或者说决定着 儿童的智力发展。第二,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的 第一个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 教学决定的。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儿童的现有水平,但更重 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三、社会互动与发展
学习与发展直接源于社会互动,在社会 互动中,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进行有 意义的活动、交换观点,发展就发生了与 者,通过与具有更多知识的人。
师幼互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他为儿童习得 高级心智功能提供了可能。 教学情景中的师幼互动必须考虑教师帮助与儿童自由 之间的度,这是一个相互建构的过程,儿童在其中建构着 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新认识,教师则在其中建构着自己对 教育教学的新感悟。为此,要求教师进一步深入、细致地 考虑儿童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与需要的适宜帮助 是无论如何都不过分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应重视师幼互动 的方式。 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之间也可以开 展合作学习,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近“更有知 识”的同伴,也有机会作为别人的“专家”资源,协助同 伴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文化传承和语言的重要性,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 区域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在不同的认知区域内发展。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个层次。

实际发展水平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而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维果茨基认为,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儿童可以逐渐将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实际发展水平。

2. 近似发展区域:近似发展区域是指儿童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能够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下完成的范围。

维果茨基认为,在近似发展区域内,儿童能够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获得新的认知能力和技能。

他提出了“更能”和“还不能”的概念,即儿童在某项任务上“更能”完成的部分是在近似发展区域内,而“还不能”完成的部分则是在潜在发展水平之外。

3. 社会互动: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强调了儿童与更有经验的成人或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儿童可以获得新的认知工具和技能,进而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4. 文化传承:维果茨基认为,文化传承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了文化工具和符号系统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工具可以是物质工具(如计算器、笔和纸等)或符号工具(如语言、文字和数字等),它们为儿童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思考的方式。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和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帮助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鼓励他们使用文化工具和符号系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公式:H=(W-P)/W (H:难度,P:能够回答问题的人数,W:应该参
加回答的人数)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理论的应用
教学支架 交互式教学模式
同伴合作模式 认知学徒制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理论的应用
——教学支架
教学支架: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
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 回答:“看风使舵”。
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 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 象?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最终把 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很快就能掌握课 文学习的重点难点。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怎样来评价问题是否设计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 心理发展的两种心理机能
– 种系发展过程 —— 低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 文化-历史发展过程 ——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

低级心理机能
环境与教育
高级心理机能
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高级心理机能与低级心理机能的对照
类别
心理 机能特点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心理发展观 内化说 活动说
文化工具理论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在历史、社 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儿童通过 语言符号系统从低级心理机能发展到高 级心理机能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外 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
对维果斯基的评价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及其在儿童教学中的运用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及其在儿童教学中的运用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及其在儿童教学中的运用摘要:维果斯基创立文化——历史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重视孩子的主观能力,承认每个孩子独有的能力,给我们当下的儿童教育新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维果斯基;儿童;教学运用心理学作为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取向上作为既注重实证主义也不抛弃人文主义的学科以及它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注定了它要想发展,必须为人类自身发展服务,而对人类了解自身以及个体发展关键的儿童期因其研究的难度和手段上的不足,目前仍有许多难解的谜,而维果斯基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维果斯基(1886——1934),前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的心理学思想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

他用马克思注意的基本观点来建立新的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前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

维果斯基还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上本质的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第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这里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工具,另一种是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生产工作和语言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具有两种心理机能:初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主要 • 初级心理机能是与生俱来的心理结构,主 指个体对自己思维的有意识关注,对其行 要由生物特点决定,人和动物都具有这种 为的有效掌控,处理抽象的观念以及运用 功能,这种机能的特点是由环境的刺激所 逻辑关系和概括的能力。如问题解决和思 引发,依赖于具体经验,思维与行动联系。 维的功能。
二、心理发展观
•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 理结构。
维果斯基认为:言语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交往中,言语可以使 儿童获得他人掌握的知识。同时,言语有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知的工具,帮 助儿童认识世界。此外,言语又是控制和反映儿童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心理发展观
果跳 一 跳 就 能 摘 到 苹
D1=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D2=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D2-D1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 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 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 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 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维果斯基的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1.教学支架
• 教学支架: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 长时撤去帮助。
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 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 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 •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 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 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 维果斯基强调个性特点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 别机能由某一年龄阶段向另一年龄阶段过渡时的增长和提高,更主要的是其 个性的发展,整个意识的增长与发展。
二、心理发展观
•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
•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 工具,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CONTENTS
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研究
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第二节
维果斯基(1896--1934)
维果斯基1896--1934)是前苏联 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 儿童语言、思维等心理学问题。 作品:《心理学危机的含义》《儿 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儿 童心理发展问题》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 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完成作业的心理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问 题解决水平。 •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帮助所达到的问题解 决水平与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问题解决水平的差异。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狼孩这一源自例说明了什么?• 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 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 言语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 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 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 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 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 起的决定性作用。
类别 心理 机能特点 自主性 反应水平 实现过程 起源
低级心理机能
不随意的、被动的 具体的、形象的 直接的、无中介的 种系变化
高级心理机能
有意的、主动的 抽象的、概括的 间接地、以符号或词为中介 社会历史、受社会规律制约
个体发展
依靠遗传、生理成熟或个人 依靠人际、借助群体经验 经验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当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 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符号系统的这种社 会性的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人的高级心理活 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狼孩儿
• 1920年,在印度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 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 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 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在狼窝里终于发 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 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 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 ,还给她们取 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 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 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他主要探讨发展心理和 教育心理,全面论述思维与言语, 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问题。
他和列昂节夫、鲁利亚都是文化 历史派代表人物,被称为“维列鲁 学派”。
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
最近发展区理论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应用
心理发展观 评价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 基本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在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下,儿童通过语言符号系统从低级心理机能发展到高级心理机能 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