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
李煜后期词的常用意象及其悲情意蕴浅论
李煜后期词的常用意象及其悲情意蕴浅论作者:严晴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李煜是位悲剧性的君王,其后期词多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让人读来黯然神伤。
其词常用月、楼、流水、落花等意象,眼界开阔,意蕴深厚,包涵了他人生后期诉不尽的凄楚、悔恨、屈辱和痛苦,充满浓厚的悲情色彩。
关键词:李煜词意象意蕴悲情南唐后主李煜是位悲剧性的君王,其后半生沉浸于国破家亡的剧痛之中,其词通过多种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意境深远,“感慨遂深”[1],传达出血泪至情,极富艺术感染力。
王国维评价李煜:“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2],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是李煜大过于人处。
由于自幼生长于深宫,周围多为女性,女性的单纯和深宫生活的单一影响着李煜的思想性格,当他作为君王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周围诸国威胁凌逼时,就进退无据,柔弱无方,导致国灭家破。
但他的这种单一和淳厚的内质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精通,使他的才能在另一片天地发挥出来,成就一番文学伟业,堪称词帝而无愧色。
李煜后期词常用意象有月、楼、流水、落花等,这些意象意蕴深厚,包涵了他人生后期诉不尽的凄楚、悔恨、屈辱和痛苦,充满浓厚的悲情色彩。
一.夜深人不寐,唯觉秋月寒以月寄情,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那见月怀人(《陈风·月出》)、对月倾诉(《邶风·日月》)的方式,经过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以及唐诗的传承、精炼和弘扬,奠定了中国文学表情达意的一种传统模式。
李煜的词继往开来,倾情于“月”意象的运用,不过前期词中的“月”多蕴含风花雪月、花好月圆之意,寄寓其酣歌狂舞的生活和浪漫情事。
后期词中的“月”意象则多有伤感惆怅、凄凉悲苦、孤独寂寞、思念故国的况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上片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幽居汴京小楼的孤独寂寞而又倍感屈辱的滋味:“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独自伤心上西楼,抬望眼,残月如钩,犹似诉说着人事的缺憾;再看庭院,重门深锁,冷月的清光自照梧桐的疏影,清冷之至。
浅谈李煜后期词中的悲剧意识
浅谈李煜后期词中的悲剧意识
李忠洋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李煜本是文人、才士,却误成君王,这种误会注定其人生最终走向悲剧。
李煜后期词中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具体体现为:文人才士之悲、帝王之悲、亡国之悲和生命之悲。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李忠洋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浅谈李煜、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 [J], 周虹
2.浅谈李煜后期词的艺术特色 [J], 钱丽萍
3.从《虞美人》看李煜词中的悲剧意识 [J], 何家彩
4.试谈李煜前期词中的悲剧意识 [J], 张晚宁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李煜后期词沉郁悲凉的美学风格[J], 司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李煜词风变化之原因及特点
????南唐后主李煜,曾有词集,已失传。现存的词可以确定的只有三十八首,仅此三十八首,足以让李煜不朽于词坛了。李煜的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种风格,前期极尽绮丽奢华之事,后期的又是哀怨缠绵之音。作为政治家,李煜是失败的,但作为文学家他得到了后世的景仰和同情,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又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逼真生动地描写了宫廷中通宵达旦的歌舞宴饮,纵情享乐的情境,华贵的气息,欢乐的情绪。舞女们狂舞时的身姿与意态,都历历在目。《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则写宫中赏春赋诗的场景。在富贵气中又透出一点闲适与风雅,真实的表现出他皇帝加文人的独特身份和情趣。
李煜的这类作品并非他的首创,而是受到了花间词的影响。可又不是有人说的那样他是完全继承了花间词风。花间词风虽轻艳绮靡,但总体上还是有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古典的含蓄,掩饰一些隐讳的内容。李煜的词却摒弃了这种掩饰,致力于把所有的情和景一吐为快。如《菩萨蛮》:
3、对现实的无奈
李煜身上有着浓厚的文人气,皇帝生活中的他想着“渔父”显然这种囚徒生活更使他难以接受,可是他双是无奈的,对眼前的一切都是无奈,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那一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有什么办法呢?早上下着“寒雨”,晚上刮风,使李煜心情在这样的天气里更增悉苦,而且悉苦本身也是无奈的,李煜自己知道一切都是他不能改变的,尽管他很痛苦。最后,他只有发了一句感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也算是给自己倍受煎熬的灵活一点不算安慰的安慰。人生本来就是充满恨的,就你水是向东流的一样,无经地义。这样想,李煜心中也许会释然一缕愁恨。
这是李后主亡国后经典的反思之作《破阵子》,不仅战时了后主亡国之时的悲苦心情,对自己多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心情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可是认料想,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竞而断透在自己手上。此时的李煜用沉痛来追悔自己往日的生活——几曾识干戈!这短短的五个字,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那么多的恨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他时时在拷问自己的灵魂。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李煜,南唐末代君主,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词人。
他的词作风格清丽婉转,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
在他的词作中,亡国之思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悲剧命运下,李煜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的挽歌和悲愤,这种情感被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词作之中。
本文将从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着手,探讨李煜如何通过词作表达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国家兴亡的关注与表达上。
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他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里通过描绘长亭外的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景象,表现出了他对逝去的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在《渔家傲·秋思》中,他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通过描绘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景象和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美景观,展现出了对国家兴亡的悲愤之情。
在这些词作中,李煜通过对国家兴亡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了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民众疾苦的关怀与抒发上。
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他写到:“先悲为念后忧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里通过描绘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客观事实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抒情语句,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抒发。
在《渔家傲·秋思》中,他写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里通过描绘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如春水的境界,表现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抒发。
在这些词作中,李煜通过对民众疾苦的描绘,表现了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上。
在《虞美人·宫怨》中,他写到:“宫邨锁闭重黄昏,寂寞空庭春欲暮。
”这里通过描绘宫邨锁闭重黄昏和寂寞空庭春欲暮的情景,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
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他写到:“吴泊前樯绿日新,江头风雨几时休。
”这里通过描绘吴泊前樯绿日新和江头风雨几时休的景象,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
浅析李煜词的艺术生命力
浅析李煜词的艺术生命力摘要李煜词能够产生巨大的艺术生命力,关键是李煜的生活经历与其天赋性格气质共同所产生的悲剧力量至纯至真的感情倾注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加之李煜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从而使其词具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李煜以其独特的技巧和方式表达了他多愁善感,人生的悲剧。
李煜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使其词作艺术生命力的物质外壳,他生命的悲剧性以及他与生俱来的情感特质是其词作艺术生命力的精神内核。
对李煜词艺术生命力的探索,对我们体验他独到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审美性,都有比较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李煜词;艺术生命力;悲剧力量;艺术感染力;艺术表现技巧引言历来人们对李煜词的研究,或研究其词的艺术特点,或研究其词的艺术魅力,大多着重外部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显得繁杂零散,没有系统地挖掘出李煜词艺术生命力的真谛,李煜以其独特的技巧和方式表达了他多愁善感,人生的悲剧。
李煜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使其词作艺术生命力的物质外壳,他生命的悲剧性以及他与生俱来的情感特质是其词作艺术生命力的精神内核。
对李煜词艺术生命力的探索,对我们体验他独到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审美性,都有比较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篇着重从内部对李煜词的艺术生命力进行系统而综合的研究。
李煜以其独特的技巧和方式表达了他多愁善感,人生的悲剧。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从李煜词艺术生命力的真谛来探讨和研究,以掌握的即成资料包括相关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史为基础,以论为主,以总结分析为辅,与不同发展时期的词作进行比较,综合来对李煜词作的艺术生命力进行梳理,从而进一步的探讨李煜词创作的历程。
讨论与分析南宋后主李煜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李后主(公元937年—978年),名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
李煜“天资聪颖,善属文,工书画,通乐理,尤其酷爱文学,填词更为杰出”。
李煜虽“误作人主”却是“绝代佳人”,千百年来,李煜的词拨动了不同的时代与社会的不同阶级、阶层读者的心弦,显示其词作永恒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论李煜的悲剧人生
论李煜的悲剧人生作者:张景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期摘要:南唐后主李煜,自小生长于深宫之中,天资聪颖,好书喜文,是一个似贾宝玉一般的风流人物,却误作“人主”,成为南唐最后一位皇帝。
在李煜的身上,存在着强烈的人生错位,这种错位导致了这位末位帝王的悲剧人生,也导致了南唐的灭亡。
然而,也正因为这种错位,却使得这位亡国皇帝身上有了一种超越时空和生命的悲剧美,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和唏嘘。
本文从历史层面、性格层面、命运层面以及悲剧美等入手,全方位解析南唐后主的错位人生。
关键词:李煜;历史悲剧;性格悲剧;人生悲剧;悲剧美作者简介:张景瑞(1995.7-),男,汉族,云南保山人,本科,现供职于云南大学信息学院,研究方向: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1李煜(公元937—978年),史称南唐后主,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
史书记载,李后主自小喜书好文,天资聪慧,同时又喜研读佛教经典,尤其擅长作诗、作词,可谓诗、词、曲、赋无一不精,无一不通。
与此同时,他还是五代最有才华、最有成就的此人,堪称词史的名流大家。
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学一流的人物,却因自小生长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天性风流,却不得不承担治国理政之大任,从而导致了他错位的人生悲剧。
一、动荡历史酿成的悲剧唐朝灭亡之后,开启了一场持续五十多年的割据分裂,时年群雄并起,纷争不断,整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浩劫。
这是李煜继承皇位历史背景,也是导致这场亡国悲剧的历史原因。
史料中记载,南唐中主李璟多子,李煜排行第六,擅长文学、好工书画、通晓音律、吟诗作赋,是个翩翩风流的佳公子。
在政治才能和军事魄力方面,他远不及中主长子弘冀,且古代大位传承,最重长幼有序,而李煜排行老六,因而本该轮不到他来继承大位。
然而,历史总是沿着不为人知的车辙前进,到了李煜身上,历史仿佛与他开玩笑一般。
在公元959年,太子弘冀毒杀晋王之后不久,自己也殁了,且排在李煜前头的几位兄长,也都早亡。
浅论李煜词的亡国情怀
浅论李煜词的亡国情怀李煜被俘前后写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词。
国破家亡的遭遇对他在词坛上争得“词中之帝”的称谓起着决定性作用。
李煜被俘前的词作特征:题材狭窄,以反映纵情逸乐等宫中生活为主;李煜被俘后的词作特征:题材厚重,以表现思乡亡国悲怆情感为主。
李煜的典型代表作《虞美人》有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书以血泪”的艺术超越,为其成为“词中之帝”奠定了基础。
亡国后的词作及其表现出的亡国情怀,成就了李煜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使他成为承前启后,可追唐诗的一代宗师。
标签:李煜词作;题材厚重;艺术超越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的第六子,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多陵即位。
在位十五年,宋开宝七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第二年十一月城被攻破。
后主肉袒出城降宋,被俘到汴京,封违命候。
太宗即位后,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因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李煜善于书法,绘画、且精通音律。
但最能体现其才华的还是他的词作。
李煜的词在早期和后期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和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被俘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从一国之君伦为亡国之奴,悬殊的境遇使他更加体会到人生的悲凉,故国之恨,亡国之痛成为李煜词突出的感情色彩。
也正是这种国破家亡的特殊遭遇,使他的作品产生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为他成为“词中之帝”奠定了基础。
一、被俘前的词作特征——题材狭窄,以反映纵情逸乐生活为主作为一国之君,李煜属于那种不恤民情,纵情声色的“昏君”。
因此他的词作题材局限性很大,缺少反映社会、反映人民生活的深刻思想内涵。
多为华丽词藻的堆砌,艳语连绵,词里词外不乏“花间派”婉丽、柔靡的气息。
这个时期李煜的词大多是描写宫廷生活的艳丽、慵倦和淫靡,风格近似于“花间派”,是李煜沉溺声色的真实写照。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小议李煜诗词的悲剧之美
小议李煜诗词的悲剧之美摘要:李煜一生具有很大的戏剧性,利用充满悲剧意识的人生观,才华横溢的天赋为我们谱写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文章将结合李煜人生经历及其性格特点,对其作品中存在的悲剧之美进行分析,希望为其诗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李煜;诗词;悲剧美;文学艺术;一、引言悲剧美是美学范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体现在音乐等艺术中,诗词方面也有其表现,一般来说,诗词中的悲剧美能够引起人们更深层次上的审美感受。
李煜作为北宋著名词人,其诗词中包含着浓郁的悲剧美,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李煜诗词中悲剧美的来源及其悲剧意识(一)李煜诗词中悲剧美的来源李煜的诗词中之所以充斥着悲剧意识以及悲剧美,和其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纵观其人生,可以说李煜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李煜不为君王,其必然是一个才子,但是造化弄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在其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其人生轨迹。
不过,正是李煜充满悲剧性的人生铸就了其充满悲剧美的作品。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是指思考的内容及时空,而化正是对于这些内容的表达,而对于李煜来说,其身上的悲剧性使其在”文”方面达到了常人所难以理解的深度,而其高超的文笔又构成了其“化”,这也就是指其用诗词作为载体表现出了其悲剧色彩。
(二)李煜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是一种将一切都归为悲剧结局的思维方式,使用当前的范畴对其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将其划分到人生观的层次之中,它是李煜作品中悲剧美的所有来源,在这方面可以参照笔者的《浅析浮生六记的文学魅力及创造力》,其中沈复的思维方式就是积极地,和李煜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这里不对李煜如何形成这种人生观进行详细分析,仅分析这种悲剧意识给其作品造成了何种的影响。
李煜的悲剧意识表现在悲天悯人、优柔寡断以及至善的品格之上,具体来看可以总结为繁华落之后的苍凉、人群之中的寂寞。
三、李煜前期及后期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之美李煜的诗词可以很清晰的分为前期作品以及后期作品,以其生活经历进行划分的话则可以分成亡国之前以及亡国之后。
浅谈李煜的情感特色
浅谈李煜词的情感特色内容提要:李煜的词代表唐五代词的较高成就,其词感情真切,深深打动着读者,其中流露出了深深的忏悔之情和对人生的不懈探索以及寻求精神家园的决心。
本文从真情实感、忏悔之情、探索精神、寻觅精神家园这几方面来论述李煜词在抒发情感方面的特色一个亮点。
南唐后主李煜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他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尽情放歌其亡国的深悲巨痛,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用血泪写成的不朽之作,反映出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性,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
”①李煜词所体现的?且恢终娉系孛娑宰约旱牧榛辏 醋庞谔剿魃 挠篮阌胱杂傻娜松 龋 且恢侄匀松 ⒍允澜绲闹占 厍小R舱 怯伤 匀死唷⒍杂钪娴闹占 厍校 顾 拇收凵涑銮楦绪攘Γ 善浯实那楦绪攘Γ 沟美铎洗试谥泄 糯 手邢碛卸捞氐募壑怠U媲槭蹈?李煜词感情真挚,能引起读者共鸣。
李煜阅世浅,性情直率,由于他那特殊的经历,由于他那赤子的心灵,由于他那大起大落的巨大的生活落差,他的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目,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欢乐,企图寻找理想中那一片安宁而又平静的精神家园;要么时时以泪洗脸,毫不掩饰地抒发自己的亡国之乡之恨,李煜当上偏安皇帝,有过短暂的欢乐,然而经历了人去屋空的家庭不幸后,他对南唐小王朝的内外交困感同身受,他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心情沉痛的离愁别恨,流露出了阴郁的哀伤,饱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后来南唐王朝亡国的深悲巨痛更是感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此《菩萨啼》表面上写离愁,而实际上是表达自己的亡国去乡之恨。
上片写景以“无言独上”起首,隐窝心中愁思郁积,这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
孤独者偏登楼,正因伤心人别有怀抱,不可与人者,只可面对自然。
“月如钩”三字如画,背景为一片明朗的夜空,正与词人之心互为观照。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冷清的环境中院落紧闭,词人幽居在此,心被忧愁困锁。
试论李煜词的悲剧意识
浅析李煜词的悲剧意识悲情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精通书画、音律、诗文,尤其在词上的艺术成就备受后人推崇。
文学界常把李煜的词的风格以975年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前期词多写宫廷生活以及宋朝的压力下所流露的深深哀愁;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感染力,广为后世传颂。
沈雄在《古今词话》中引用沈谦的话,评价他“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赞他“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用他的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执着追寻灵魂抚慰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他多愁善感的心灵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思索,充满了悲剧意识,带给了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一、李煜词悲剧意识的表现李煜词悲剧意识源于他对自身悲剧境遇的感受,他力求通过词的形式,在精神上摆脱束缚、实现超脱。
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到:“《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序》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李煜正是用词这种文学形式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写自己对悲剧性人生的体验。
李煜词中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性格角色、家国命运、生命体验三种方面。
(一)性格角色冲突之悲性格角色冲突是指李煜词人与帝王两种身份之间形成的矛盾。
这主要体现在李煜前期词作之中,李煜成为帝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李煜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按说帝位本不属于他,但他生得阔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这种所谓帝王之相使得他颇遭太子弘翼的猜忌,李煜为了避祸,李煜尝试着做个隐士,来逃避宫廷内部的争斗,从这一时间他自号钟隐,别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可以管窥一斑,他想沉醉艺术的天地里,无心参预政事,他天资聪慧,好读书,又喜欢佛教,“精究六经,旁综百氏”,文章、诗、词样样精通,还“通晓音律,精别雅”,工书、善画,尤精鉴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
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
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摘要:李煜的前后期词作贯穿着同一种底色——悲剧意识。
本文着力探索的是他的悲剧意识的由来,从词的这个体裁以及他的遭遇按前后期分别进行分析,亡国前他的悲剧意识多半与他的出身遭遇和天赋有关;而亡国后则主要是他的痛苦生活和矛盾情绪相关的。
关键词:李煜;悲剧意识;原因Discusses Li Yuci to seep the tragedy consciousness reason shallowly Abstract:The Li Yu adjacent periods word does is passing through the identical kind of bottom color - - tragedy consciousness. Wha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is 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 origi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separately from his bitter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adjacent periods, before perishing the country, 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 mostly with his family background bitter experience with the talent related; But after perishing the country, is mainly his painful life is related.key word: Li Yu; Tragedy consciousness; Reason关于李煜词中透露的悲剧意识,已经有很多学者论述到,而且也论述得很透彻,有关于他前期词中的悲剧意识的,更有探讨他后期词深沉的悲剧意识的,在这里,我主要研究的是他的悲剧意识的由来,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无法摆脱的悲剧意识。
李煜后期词的感伤色彩
李煜后期词的感伤色彩李煜是在“花间派”词人以后,在我国古代词坛再创新词风的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不仅突破了花间词派的狭窄天地,而且另辟新径,独树一帜,开创了一代词风。
他的后期词,充满了感伤主义情怀和悲观的色彩,那种佛教思想,那种语言和形式的巧妙结合,都使他的词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也奠定了他在我国词坛上的地位,本文试通过对他的悲观情绪,佛教意识、从而进一步展现出那种蕴涵的感伤色彩,解读他的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感伤色彩与佛教思想李煜有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思想矛盾,李煜的一生有着太多的困惑,困惑使他百思不得其解,激起了他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究。
所以他想要找到一种能自我解脱思想矛盾的方法,那就是当时正在盛行的佛教思想,李煜对此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禅宗的适宜人生哲学,宁静淡泊的心境,在世俗的琐事不能顺心遂意,而使自己感到痛苦压抑时,很愿意到佛教那里寻找一份心灵的宁静与轻松。
悲剧的人生促使了李煜的佛教信仰,而佛教思想又反过来对其人生与创作带来了影响。
李煜在词作中表现的那种空幻感和悲苦感,即是他有关人生的切实体验,也是词人从佛教教义出发的对人类普遍存在状态和意义的关注与探索,急于摆脱人生困绕的李煜追求的也不过是这种终极境界。
在其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寻寻觅觅的足迹。
作为一位乱世弱主,李煜担负着沉重的有国者之忧,作为一名天才的艺术家,他不断思索着人生的困惑与解脱的途径。
作为一位地位尊容极至的帝王,他不能也不想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作为一名忠实的佛教信徒,他也就不知不觉地将其教义贯彻到其人生与创作实践中去了。
那淡淡的离愁,深深的哀思,刻骨铭心的悲伤,都是李煜诗词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感情主线。
但是,李煜又可以在创伤痛楚之余,渗透着佛教的精髓,那就是他所萌发的对人生的悲观的思想体系,也透露了李煜作为普通人人格以外的那种博大的情怀。
因此,李煜的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愁苦和离恨,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和感触,更是用血泪书写成的不朽的生命之作,正因为反映了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性,所以,才得以在历代读者的心目中产生巨大的共鸣李煜之所以如此信佛佞佛,究其原因,一则是出于家庭的影响,二则是由于国事的衰危,三则是因为个人性格和经历的缘故。
李煜后期词的常用意象及其悲情意蕴浅论
李煜后期词的常用意象及其悲情意蕴浅论作者:严晴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9期内容摘要:李煜是位悲剧性的君王,其后期词多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让人读来黯然神伤。
其词常用月、楼、流水、落花等意象,眼界开阔,意蕴深厚,包涵了他人生后期诉不尽的凄楚、悔恨、屈辱和痛苦,充满浓厚的悲情色彩。
关键词:李煜词意象意蕴悲情南唐后主李煜是位悲剧性的君王,其后半生沉浸于国破家亡的剧痛之中,其词通过多种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意境深远,“感慨遂深”[1],传达出血泪至情,极富艺术感染力。
王国维评价李煜:“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2],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是李煜大过于人处。
由于自幼生长于深宫,周围多为女性,女性的单纯和深宫生活的单一影响着李煜的思想性格,当他作为君王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局面和周围诸国威胁凌逼时,就进退无据,柔弱无方,导致国灭家破。
但他的这种单一和淳厚的内质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精通,使他的才能在另一片天地发挥出来,成就一番文学伟业,堪称词帝而无愧色。
李煜后期词常用意象有月、楼、流水、落花等,这些意象意蕴深厚,包涵了他人生后期诉不尽的凄楚、悔恨、屈辱和痛苦,充满浓厚的悲情色彩。
一.夜深人不寐,唯觉秋月寒以月寄情,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那见月怀人(《陈风·月出》)、对月倾诉(《邶风·日月》)的方式,经过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以及唐诗的传承、精炼和弘扬,奠定了中国文学表情达意的一种传统模式。
李煜的词继往开来,倾情于“月”意象的运用,不过前期词中的“月”多蕴含风花雪月、花好月圆之意,寄寓其酣歌狂舞的生活和浪漫情事。
后期词中的“月”意象则多有伤感惆怅、凄凉悲苦、孤独寂寞、思念故国的况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上片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幽居汴京小楼的孤独寂寞而又倍感屈辱的滋味:“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独自伤心上西楼,抬望眼,残月如钩,犹似诉说着人事的缺憾;再看庭院,重门深锁,冷月的清光自照梧桐的疏影,清冷之至。
浅析李煜“愁”词背后的人生苦痛
词 中化成 了闺怨 和离愁 。李 煜沿 袭花 间词 的写
、
失亲 之痛
法, 借用 闺 中女 子 的 相思 来 表 达 自己对七 弟 的
无 限思念 , 相 比起 一般 的 闺怨词 , 其愁 苦则 又深
切 了许 多 。
据史 书记 载 , 公元 9 6 1年 7月 , 其 父元 宗 去
世, 9 6 4年 1 1月 , 其 子 仲宣 及妻 娥 皇 去世 , 次 年 9月 , 其 母圣 尊后 钟 氏去 世 。正所 谓 “ 未销 心 里
连 霄汉 , 玉树 琼枝作 烟 萝 , 几 曾识 干 戈?
一
旦 归为 臣虏 , 沈 腰 潘 鬓 消磨 。最 是 仓 皇
李煜, 也 成就 了李 煜 。“ 国家 不 幸 诗 家幸 , 赋 到 沧桑句 便工 ” ( 赵 翼《 题 元 遗 山集》 ) 。如果 没 有 家愁 国恨 对 灵 魂 的浸 润 , 恐怕也 就没有“ 千 古
词帝 ” 李煜 了。
作者单位 : 湖北省宜昌市第八中学( 4 4 3 0 0 5 )
辞庙 日, 教坊 犹奏 别 离歌 , 垂泪对 宫娥 。
此 词上 片写 南 唐昔 日的繁 华 , 下 片写 国家
今 日的覆亡 , 今昔对比, 饱含 了词人对故国的无
限留恋 与亡 国 的 深 切 悔 恨 。 “ 四十 年 来 家 国 ,
三、 去 国之 思
三 千 里 地 山河 。 ” 父兄基业 , 壮 丽山河 , 败 在 了 自己手 上 , 怎 不让 人痛 心疾 首 ?
公元 9 7 5年 1 2月 , 金 陵城 破 , 李 煜 肉袒 出
降 。9 7 6年 正月 , 李煜 被 押解 至 汴 京 , 过 起 了 阶 下 囚的生 活 。离开 家 园 , 人宋 成 囚 , 让李 煜 产生
李煜词的悲剧意蕴
李煜词的悲剧意蕴摘要:南唐后主李煜,不论是作为君主还是作为词人,皆经历了人生之罹难。
生活中的一系列巨大变故,国恨家仇和个人的不幸遂使这位性情率真、心理细腻、多愁善感、深受佛家人生苦谛熏陶的词人,对生命的悲剧较常人有更为普遍深刻独特的审美体验。
他以一己独特的心境,激情与苍凉凄婉之笔端,写万般愁情,抒亡国之恨。
他的词,饱含了人世间的沧桑和对故国沉重的思念,表现出远离故土,身陷囹圄之人千回百转的万端感慨和那种刻骨铭心的离愁别绪。
李煜三十几首词作,均贯穿着同一色调——悲剧色彩。
前期因他敏感的天性气质形成了潜在的悲剧一时;后期的遭际和独特的历史地位使其悲剧意识进一步深化,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价值。
探析此悲剧特质对全面了解李煜及其词具有比较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李煜,前期,后期,悲剧意蕴正文: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他天资聪颖,喜读书,纵观百家,横贯六经,晓音律,工书画,精于鉴赏,文章诗词俱佳,可谓是以为博学多才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
在文学方面,其词作成就最高。
他的词非但其时难有与之匹比者,即使与历代名家相较,也不失为上乘之品。
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却由于历史的误会被推上政治舞台,登上人主的地位,受尽命运的拨弄,饱尝人世的辛酸,成为一个历史的悲剧人物。
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曾这样评价李煜:“生在帝王之家却无帝王之意,身为国君却怀赤子之心,挚爱国后娥皇却又热恋妻妹。
”那么,身份和心理的双重矛盾在他的词中体现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忧患悲剧意识呢?本文就通过他前后两大使时期的词作来探析一代词帝李煜精神世界的悲剧意蕴。
一李煜前期词作的主要内容李煜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奢华安逸的宫廷生活,但也有隐性的悲剧色彩。
(一)李煜前期的词作的思想内容——治世之音安以乐。
亡国以前,李煜偏居江南一隅,虽然时时面临亡国之危险,但其词总体上还是歌舞升平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宫廷生活。
代表作有《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等。
李煜悲剧性消解及意义
李煜悲剧性消解及意义作者:徐清华来源:《神州》2011年第11期摘要:坎坷的人生、悲情的性格,造成了李煜一生的悲剧剧情,这使得他的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和悲剧色彩。
本文试从李煜悲剧性体现这一角度对李煜的悲剧性消解进行分析,并总结李煜悲剧性的意义。
关键词:悲剧性;悲剧性消解;士大夫之词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李煜是唐五代的著名词人,其诗词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融汇了作者一生的悲剧性色彩。
本文试从悲剧性体现这一角度对李煜的悲剧性消解进行分析,并总结李煜悲剧性的意义。
一、悲剧性的体现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也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故历史上称之为后主。
他少有奇表,在五兄四弟中,才华最为突出,但次兄以下,先后都夭殁了。
开宝八年,后主白衫帽,肉袒而降,应该是他一生中最惨痛的经历。
亡国之耻和囚徒之辱,精神肉体倍受摧残,其所受的耻辱远胜于前。
李煜归宋的第二年,被掳至汴梁,待罪于明德楼,太祖却封他为“又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违命侯”三字实际就是对他的戏谑。
后太宗去违命候封他陇西公。
从《破阵子》一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煜的那种屈辱和痛苦,“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从立国写到亡国,从极乐写到极悲,感情跨度很大,表达了一种历经沧桑巨变、沦为囚徒的悲哀和悔恨。
这种极度的痛悔之情,从《默记》中也可看出:“(徐)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
……老卒往报,徐入庭下久之。
老卒遂入取旧椅子相对。
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
’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
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
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稍偏乃敢坐。
后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
忽长吁叹曰‘:当日悔杀了潘佑、李平。
’”而潘、李二人正是因切谏后主被杀的。
论李煜词作的悲凉意蕴
作者: 姚晓娟 王淼
作者机构: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77-8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李煜 词 悲凉意蕴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坎坷与惨淡的一生注定了其词作被浓厚的悲情色彩笼罩。
他前期的词作体现出奢华背后那无法逝去的忧伤,透露出他在夹缝中生存的人生悲剧;在后期的词作中,他一直积攒的悲剧情怀通过更直接的方式宣泄和表达出来,吐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
显然,这种悲凉意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它贯穿了李煜生命的始终。
无法拯救的沉沦——试析李煜《虞美人》《浪淘沙》的绝望情绪
无法拯救的沉沦——试析李煜《虞美人》《浪淘沙》的绝望情绪-中学语文论文无法拯救的沉沦——试析李煜《虞美人》《浪淘沙》的绝望情绪《虞美人》《浪淘沙》两首词的绝望情绪可以从李煜个人的命运性情及词本身进行探究。
一、薄命君王的命运,赤子情怀的性情是绝望情绪的深层原因李煜身为一国之主,极尽繁华,也历尽耻辱,惊涛骇浪般的命运将他颠至谷底,回首往事,对比今况,不由得陷入一种无可排抑的绝望中。
李煜的绝望是一种“有限”中的绝望,他沉溺于物质的现实生活,失国前真可谓是极尽享乐之能事,身居囚室后,仍不能忘怀前事,他不能做到庄子“槁死”般的超然。
李煜的绝望也是一种“必然性”中的绝望,幽居汴京时,自己成了案上之鱼肉,这种情形下从何谈起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只有坐以待毙走着别人为他安排的路。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这是前人凭吊李后主所作的诗句。
诚然,李后主在政治上作为一个君王没有秦皇汉武的韬略奇谋,以致金陵城陷,肉袒出降,幽居汴京小楼深院。
可是作为一个艺术上的才人,他工于棋琴书画,尤工于词,尤其是亡国后所写的词正如王国维所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深深绝望。
意识到了自己处于绝望中的绝望是一种更高程度的更高形式的绝望。
显然,李后主正是处于这种绝望中,他并非不愿从绝望中走出来,而是无法走出绝望。
《虞美人》这首词开篇便劈空而来“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可谓是李煜由一国之君到阶下囚这命运巨浪冲击之后撕心裂肺的呐喊,这种呐喊是他无法拯救的绝望情绪的宣泄。
亡国恨,这在文学史上也是诗词常见的题材,如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但由于地位的不同,对失国之痛的体验也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曹操还是杜甫,对于国破都能痛心地感受到国破之时生灵的涂炭,家园的荒芜和乱臣贼子的四起,可由于他们不是君主,他们不可能把自己放到这个特殊的位置上去感受亡国恨。
李后主却不同,他曾是昔日的君主,一朝失国成为阶下囚,天壤之别的境遇使其词风也产生了一个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煜词渗透着悲剧意识的原因摘要:李煜的前后期词作贯穿着同一种底色——悲剧意识。
本文着力探索的是他的悲剧意识的由来,从词的这个体裁以及他的遭遇按前后期分别进行分析,亡国前他的悲剧意识多半与他的出身遭遇和天赋有关;而亡国后则主要是他的痛苦生活和矛盾情绪相关的。
关键词:李煜;悲剧意识;原因Discusses Li Yuci to seep the tragedy consciousness reason shallowly Abstract:The Li Yu adjacent periods word does is passing through the identical kind of bottom color - - tragedy consciousness. Wha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is 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 origi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separately from his bitter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adjacent periods, before perishing the country, his tragedy consciousness mostly with his family background bitter experience with the talent related; But after perishing the country, is mainly his painful life is related.key word: Li Yu; Tragedy consciousness; Reason关于李煜词中透露的悲剧意识,已经有很多学者论述到,而且也论述得很透彻,有关于他前期词中的悲剧意识的,更有探讨他后期词深沉的悲剧意识的,在这里,我主要研究的是他的悲剧意识的由来,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无法摆脱的悲剧意识。
在他的后期悲剧意识的原因中我发现他的悲剧意识如此浓厚还与他遭受劫难,对人生价值与自我生存意义的探索十分相关。
李煜(937——978)是五代南唐国的第三代君主,也是其末代的小皇帝。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
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历史上称他为南唐后主。
他擅长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名。
语言生动,充满了对身世及现实的吟叹情绪,其作品在题材及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艳情为主的窠臼。
他于二十五岁(961)承接王位,但到三十九岁(975)那年即国破家亡,被宋兵俘虏并押送到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看管。
过了三年,终于因心怀怨愤而被宋太宗派人用药毒死。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些感人伤怀的句子都是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千百年来,李煜在人们心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然而史册记载,李煜却是一个昏庸懦弱的君主。
他拥有着先天的悲剧个性,同时也有着后天的悲剧经历,这些都导致了他的人生以悲剧结尾。
而他,正是以其薄命君王的遭遇,造就了绝代才人的勋业,恰是南唐国祚的结局,玉成了李煜词作的升华。
李煜作为南唐小国的亡国之君,政治上一塌糊涂,一味享乐苟安,称臣纳贡,词作却为何如此受人推崇?我以为,除了他词作的高度艺术性以外,还与他词作中所浸透的悲剧意识有关。
那什么是悲剧意识呢?那便是事先认定了一切都是虚无、幻灭,一切都是昙花一现,一切终将归于悲剧结局的思维方式,它是繁华落后的苍凉,是人群中的寂寞,是理智人生的清醒底色。
而李煜的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不论是他贵为君王还是沦为一介阶下囚,他的词作始终渗透着一种悲剧意识,只是这种悲剧意识越到后期越是浓厚!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什么造成了他词作的这种悲剧意识呢?一、词本身婉约而感伤的特性,使他的词带有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杨海明《唐宋词史》认为词最乐于抒写,也最擅长描摹的就是一种近似于涟漪状态的“心绪”和“心曲”,词在整体上表现出相当的“南方文学”特色,以婉约为正宗。
清代纳兰性德《古风·填词》中也说:“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
”这些都显现出整部词史两个总体上的特点:一是它的“悲剧性”,一是“伤感性”。
李煜以词这种文体作为我手写我心,宣泄内心情感的途径,表达的多是一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忧伤之情,表现的人物形象是没落的帝王、亡国的囚徒和精神的流浪者。
而且,词中映入眼帘的都是泪、梦、愁、恨、哀、寒等等表示愁怨的字眼。
“春花秋月何时了?”闺怨、时难、悲亡、人生苦短,种种愁怀积贮于胸,人何以能堪?正因如此,词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引入一些能使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的因素,或者通过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的因素,或者通过一种价值的转移,或是寻一种心理的补偿物,或找一安慰物。
二、李煜词前期词中悲剧意识的原因李煜前期的词作,其实也和后期词一样,有着深深的悲剧意识,而这悲剧意识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个敏感而痛苦的灵魂,表面上,他生活悠游,婚姻美满,沉迷声色,日夜醉舞笙歌,时人于是以他为荒淫无道之君,却忽略了他那尽情描写宫廷繁华生活的背后,总透露着的东西,是什么呢?台湾作家张小风说过那是“一种不安,一种需索,是不知所从的缠绵,是最快乐时的凄凉,是完满之际的缺憾,是自己也不明白所以的惴惴,是想挽住整个春光留下所有桃花的贪心,是大彻大悟与大眷恋之间的摆荡。
”而这一切都是有其原因的:(一)、李煜的天生性情无人理解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的悲剧意识其实实际上很早就形成了,他出生于一个诗人的家庭,虽则也是帝王的家庭,这个家族有着脆弱、敏感、浪漫、虚幻的遗传基因。
他的父亲李璟是一个著名的词人,他的兄、弟也都是诗人,在这样一个家里,他生就得“翰林胚子”,他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
且因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免更加柔弱多情,这些是他一生遭际和悲剧意识形成的基础。
徐铉在《宋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中说到李煜:“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之教。
草木不杀,禽鱼咸逐,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
以致法不胜奸,威不克爱”。
李煜的性格是和善、内向、懦弱的,他敏锐善感、率真自然、迁执痴情,这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荣格指出,性格是集体文化积淀和教育方面对人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集体无意识是从人的祖先的往事遗传下来的潜在记忆痕迹的仓库,是人的演化发展的精神剩余物。
” 李煜继承了其父李璟“天生儒懦,素昧武威”的性情,又接受了南唐宫廷浓郁的文人氛围和儒家仁爱思想等集体无意识的深刻影响。
李煜内向的性格和多愁善感的气质,让他体会到更多人生的苦痛和存在的悲哀,这本身就是具有悲剧气质的。
正因为李煜是个多情种子,所以他会有更多人生的苦痛和悲哀,他的纤细敏感的心使他比别人感受到更快而体验得更深。
一叶落而知秋,飞花谢则伤春,寒砧声声催他失眠,垂柳依依引他相思,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乌夜啼》)。
生离死别困扰着他,内忧外患打击着他。
悲盛宴不常,叹人生短暂。
“愁恨年年长相似”(《谢新恩》)、“离恨恰如春草”(《清平乐》)、“新愁往恨何穷”(《谢新恩》)正是词人在冷酷现实中不由自主地伤叹,正因如此,“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子夜歌》),命运无法把握,导致他不禁颓唐地说:“醉乡路稳易频到,此外不堪行”(《乌夜啼》),人生世事有如转烛飘蓬,到头来只剩得,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开元乐》)。
李煜视人生绝不如人们所说的如梦如幻般的虚无,他率真专注的个性使他爱得深、恨得切,他有太多的眷恋、憧憬和追求,所以才有太多的不满、哀怨和悔恨。
漫漫无际的愁苦汇成了他精神上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同时也成了他灵感滚滚而来的源头。
(二)、李煜对人生的孤独感李煜总是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一个人,孤独得走入世间,又孤独地去追寻人生的终极真理,这对敏感的心灵来说已经很残酷了,更可怕而且不幸的是,他还是一个“惟我独尊”因而“高处不胜寒”的“寡人”。
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灵魂的伴侣,寻觅停歇的精神家园,却总是徒劳无益,在长久的孤独和失望中他更加软弱和无奈。
在他早年写的《捣练子》中就透出这种情绪:“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从词作所创造的表层意境来看,凄凉清寒的秋夜里,词人长夜不寐,独立小庭,风声送来了断续砧声,在人的心头一下下沉重地敲响。
这时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困扰着他,什么样的思绪纠缠着他呢?无疑是孤独,这里有一个值得推敲的心理暗示,表现出他心灵所处的困境:他有着深如海、富如白玉堂的皇宫,有数不胜数的宫娥美女,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他却觉得自己独立于“深院小庭”,细听着似乎天外传来的风声砧声,孤独难以入梦。
他把自己的灵魂封闭了,总感觉身边空空荡荡,无一物贴近生命,心就像一个深宅死妇,无所依归,找不到出路。
这种强烈的孤独、幽怨,正是缠绕他一生也驱不走的梦魇。
(三)、动乱不安的社会背景南唐于公元937年由李昪建立,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全国三十五州,不仅幅员辽阔,而且地理条件相当优越。
不但铁矿等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而且环境也比较安定,因此吸引了大量因战乱而南迁的北方流民。
另外,唐中宗李璟在位时,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
如奖励耕织、减轻赋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这使南唐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当时少有的繁荣气象。
安定的环境,繁荣的经济既是文学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后来的统治者贪图享乐的温床。
据宋代陈世修《阳春集》序云:“金陵盛时,内外无事,相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以丝竹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
”时人是这样描写当时的生活情形的:“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②。
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从李璟开始,南唐的统治阶层已经不思进取,沉溺于享乐之中,在中宗李璟在位期间,后周曾三次攻打南唐,夺取了南唐十四州六十县的土地。
当李煜被历史推上君主宝座时,南唐王朝的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一种亡国的紧迫感不由分说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既没有越王勾践的胆识和气魄,又不像后主刘禅一样麻木不仁。
作为一个文人,他只好在文学中去追求心中的美好,以摆脱现实,但是一种隐忍的痛苦一直埋藏在他的心中,所以他的词中总是透着悲观情结和对真切欢乐的追求。
(四)、从小经历的宫廷残酷争斗幼年的李煜肯定蒙受了王室争斗、骨肉残杀的心理阴影。
我们知道,李煜的父亲的承继王位就曾经历过惊险的宫廷斗争。
李璟虽为先主李昪的长子,但李昪似乎并不喜欢他,而意欲传位给二子景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