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姜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管理的推广,生姜栽培技术也逐渐得到了改进和提高。
本文将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
一、不同肥料对生姜产量的影响生姜对肥料要求高,缺乏肥料容易导致产量下降。
不同的肥料对生姜的影响也不同。
研究表明,既定施肥方案下,往往以有机肥料的增施比例越高,生姜产量就越高。
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肥力含量,促进根系长势。
在施肥时可以采用菜籽饼、蚯蚓粪、牛粪等有机肥料。
同时,还可以使用化学肥料,如氮、磷、钾肥料。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施肥要适量,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生姜生长。
灌溉对生姜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灌溉方式对生姜产量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比传统的浇水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可以使得生姜施肥更加均匀,同时也可以保证生姜在干旱或缺水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发育。
在生姜的田间管理中,管理措施的好坏也会影响生姜的产量。
比如,在生姜的生长期中,应及时清除杂草,并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此外,及时整地、中耕、揭膜、浇水、施肥等关键环节的把握也对生姜的产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尤其对于生姜的分根,如果管理不当,则会导致较高的根腐率,进而影响生姜产量。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加强生姜管理,规范生姜生产制度。
生姜姜瘟病是生姜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威胁着生姜产量的稳定。
因此,防治生姜姜瘟病也成为了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喷洒药剂。
比如,多种药剂在施用的过程中,可以缓解生姜的姜瘟病症状,增加姜头数量,提高产量。
生物防治:主要采用在防治生姜姜瘟病的过程中引入有益微生物等方式,解决病菌的传播问题。
可以使得生长的生姜表面有保护墙,从而保护姜头的产量。
综上所述,不同的栽培措施对生姜的产量和姜瘟病的防治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生姜的生长习性,合理制定栽培方案,加强田间管理,进行科学防治,全面提高生姜的产量和质量。
生姜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生姜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现阶段,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的趋势下,带动了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同时,促进了种植也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提高,尤其是在生姜的种植中,通过姜种处理、整地施基肥、栽植技术、遮阴技术、追肥培土、精耕培土技术、适时收获的实施,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基于此,本文就生姜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广大生姜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和种植经验。
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品种之一。
关键词:生姜;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引言近年来生姜产业发展迅猛,特色农产品大姜远销国内外,并带动了相关物流、仓储、加工业的发展。
但生姜产业在发展规模、生产效益、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着生姜产业向纵深发展。
本文通过对生姜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为生姜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1植物学特征种姜发芽后发生的根为初生根,是主要的吸收根系;随着根茎的不断分枝,分枝基部相继发生二、三、四次根。
生姜根系不发达,入土不深,仅在表土层33cm范围内。
茎分为地下根茎和地上假茎。
种姜发芽出苗后,由苗基部的短缩茎膨大形成初生根茎,俗称姜母。
姜母肉质具有7~10节,每节均有芽。
由姜母发生新根茎,即子姜,由子姜再发孙姜、曾孙姜等。
每个根茎均具有生长点,萌芽后分生茎叶形成新枝,其基部膨大又形成肉质根茎。
由此可知,生姜分枝越多,姜块越大,产量越高。
生姜地下根茎皮为黄色、淡黄色,嫩芽及茎节处的鳞片为紫红色。
第1~2次根茎的叶子生长量最大,是生姜植株主要的同化器官。
姜母发生最早,但重量轻,约占新姜重量的3.5%。
第2~3次根茎形成期气温渐低,环境条件适宜,生姜生长旺盛,形成的根状茎约占总新姜重量的77.6%,是构成产量的主要部分。
第3次以后的根茎,由于植株渐趋衰老,数目虽多,但重量不大。
生姜的地上茎由叶鞘聚集而成,高约66cm,叶片披针形、绿色、互生、平行脉,花色一般为黄色。
2生长特性生姜原产热带多雨森林地区,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生态环境,不耐低温霜冻,为耐阴作物,不耐强光,忌阳光直射。
生姜亩产量一般能达到多少斤,附种植方法
生姜亩产量一般能达到多少斤,附种植方法常规种植时,若种植目的为收获嫩姜,亩产量一般为2000斤左右,丰产田可超过4000斤,若种植目的为收获老姜,亩产量一般为4000斤左右,丰产时可超过8000斤。
若要提高产量,可在种植前亩施腐熟的有机肥5000公斤、复合肥60公斤,幼苗期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或尿素10公斤,立秋前后亩施腐熟的有机肥1000公斤、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9月份上旬前后可亩施30公斤三元复合肥。
一、生姜亩产量一般能达到多少斤1、生姜的产量在常规种植的条件下,若以收获嫩姜为种植目的,亩产量通常为2000斤左右,丰产田可达到4000斤以上;若以收获老姜为种植目的,亩产量通常为4000斤左右,丰产时可达到8000斤以上。
2、增产方法(1)施基肥亩施5000公斤腐熟的有机肥、60公斤复合肥,混匀后均匀施入。
(2)追施壮苗肥幼苗期随水冲施腐熟的人粪尿或尿素,人粪尿的亩用量为1000公斤,尿素的亩用量为10公斤。
(3)追施转折肥立秋前后,亩施1000公斤腐熟的有机肥,并配合施入15-20公斤三元复合肥。
(4)追施补充肥9月份上旬前后,亩施三元复合肥30公斤。
(5)追施壮姜肥9月份后分多次追施(顺水冲施)生姜专用高钾复合肥,每次亩施40斤左右。
二、生姜种植方法1、选地选择地势较高、土壤深厚、疏松透气、排灌方便、有机质含量较丰富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作为种植地。
2、选种选择色泽鲜亮、大小均匀、新鲜饱满、健康无病的姜块作为种姜,种姜上要具有1-2个芽。
3、栽种(1)对土壤浇透水,开挖条沟,再将姜块水平放在沟内,确保芽点向上。
(2)覆盖一层细土,种姜出芽后要做好浇水工作,出苗后要适时补苗。
4、中耕出苗后结合浇水中耕1-2次,并将杂草清理干净。
中耕次数无需过多,避免伤根。
5、追肥幼苗期要追施壮苗肥,立秋前后要追施转折肥,9月份上旬前后要追施补充肥。
6、收获种姜的收获时间一般为6月中下旬,嫩姜的收获时间一般为8月初,老姜的收获时间一般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生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受到栽培措施的影响。
姜瘟病是生姜的重要病害之一,对生姜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的影响1. 施肥生姜的产量与施肥量密切相关。
适量的施肥可以促进生姜的生长,增加产量。
一般来说,生姜的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生姜生长期进行合理确定。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施肥不足。
生姜的施肥应分若干次进行,避免一次性过量施肥,以免造成肥料浪费和土壤负担。
2. 土壤改良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对生姜的生长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选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进行生姜种植,可以提高生姜的产量。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取施用有机肥、翻耕土壤、调节土壤酸碱度等措施,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生姜的生长。
3.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对生姜的产量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生姜株数,提高生姜的产量。
一般来说,生姜的种植密度应根据生姜品种、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确定。
在实际种植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采取适当的种植密度,以达到最佳的产量效果。
1. 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预防姜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生姜种植前,可以采取适量的土壤消毒剂进行土壤消毒,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菌和病虫,预防姜瘟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合理轮作合理的轮作种植也可以有效预防姜瘟病。
通常情况下,生姜的轮作间隔应在3-4年左右,可以种植一些对姜瘟病不敏感的作物,如玉米、小麦等,有效减少姜瘟病的发生。
3. 防治措施一旦发生姜瘟病,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取喷洒杀菌剂、灭菌剂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也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植物保护等绿色防治措施,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不同的栽培措施对生姜的产量和姜瘟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种植生姜种植管理技术(2)
如何种植生姜种植管理技术(2)生姜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一、适期播种生姜起源于南方热带森林地区,长期的系统发育形成了喜温暖、不耐寒、不耐霜的特性,因而要将生姜的整个生长期安排在温暖无霜的季节。
具体确定生姜的播种期应考虑以下3个条件:第一,需在终霜后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播种。
第二,从出苗至初霜适于生姜生长的天数应在135天以上,生长期间有效积温达1200-1300℃以上。
第三,把根茎形成期安排在昼夜温差大而温度又适宜的月份里,以有利于产品器官的形成。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条件相差很大,满足上述条件的时间亦有较大差别,因而各生姜产区适宜的播种期各不相同。
如广东、广西等地,全年气候温暖,冬季无霜,播种期不甚严格,1-4月均可播种;长江流域各省,露地栽培一般于谷雨至立夏播种;而华北一带多在立夏至小满播种;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无霜期过短,露地条件下种植生姜产量较低。
生姜应适期播种,不可过早或过晚。
若播种太早,地温低,热量不足,播后种姜迟迟不能出苗,极易导致烂种或死苗;播种过晚,则出苗迟,从而缩短了生长期造成减产。
据蒋先明等的试验,播期与产量的关系极为密切。
5月8日播种者,产量达2978千克/亩,而6月8日播种者仅1334千克/亩,后者比前者减产50%以上。
播种原则是在适宜的播种季节勾,以适当早播为好,播种越迟,产量越低。
二、培育壮芽培育壮芽是获得生姜丰产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健壮的幼芽才可能长出茁壮的幼苗,也才能为生姜的旺盛生长奠定好的基础,所以各姜区均对种姜进行必要处理,以培育壮芽。
1、壮芽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生姜种芽有壮有弱,从其外部形态看,壮芽芽身粗壮,顶部钝圆;弱芽则芽身细瘦,芽顶尖细。
生姜种芽强弱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种姜的营养状俗话说母壮子肥,在一般情况下,凡是种姜肥胖而鲜亮的,因其营养状况好,其上所生幼芽多数较为肥壮;而种姜瘦弱干瘪者,由于营养较差,其上所生幼芽多数比较瘦弱。
(2)种芽着生位置由于顶端优势现象的存在,种姜的上部芽及外侧芽多较为肥壮,而基部芽及内侧芽则往往细弱。
生姜和鲜食玉米套作对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生姜和鲜食玉米套作对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任清盛杜岩贺云华张强李承永徐俊英(济南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271100)摘要:生姜是山东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上通常采取生姜单作的栽培方式。
为探讨生姜新的栽培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在生姜(莱芜大姜)行间套作鲜食玉米(金耕甜1号)。
鲜食玉米于4月18日进行穴盘育苗。
4月20日采取地膜覆盖方式播种生姜,5月2日在隔行生姜田垄上移栽双行鲜食玉米幼苗。
7月18耀25日收获鲜食玉米,鲜食玉米分蘖率达到100%,套作比单作分蘖数多,平均分蘖最高达到5.32个/株;鲜食玉米套作时,果穗数减少达到17.35%,果穗重降低达到&07%。
10月20日收获生姜,套作生姜分枝数减少5.12%〜6.47%,单株根茎重降低5.64%〜16.43%。
生姜套作鲜食玉米经济效益比生姜单作经济效益高,套作模式在两个基地分别增效6.28%和2.87%,分别增加纯收入12000元/hm2和5000元/hm2。
关键词:姜;鲜食玉米;甜玉米;套作;生长;产量生姜是山东重要的经济作物,生姜种植通常采取单作的方式[>],前期需要覆膜和遮阴。
受生姜市场、生姜病害以及产业结构等影响,生姜栽培面积、种植效益近些年波动较大,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鲜食玉米是一种菜果兼用的新兴食品叫具有鲜食、糯、嫩、香的特点,尤其是甜玉米更被称为“水果玉米”,营养丰富,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发展加快,种植区域由广东比广西尧上海等地逐渐向周边及北方区域扩展[4]遥莱芜通常于4月中、下旬地膜栽培生姜,莱芜有春茬玉米种植,当前在莱芜生姜产区还没有开展生姜、鲜食玉米套作研究的报道。
在地处鲁中的莱芜,试验生姜套作鲜食玉米的栽培模式,研究两者的农艺指标、经济指标、种植效益,探讨生姜套作鲜食玉米栽培模式在莱芜及周边区域的可行性,以提高莱芜及鲁中生姜产区种植效益。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于2018年在济南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院高庄试验基地和雪野试验基地同时进行。
生姜栽培效益高
生姜栽培效益高生姜在我市已有近40年的生产历史,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有近万亩的栽培面积,主要分布在太阳升、徐屯、团山等乡镇,已成为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
生姜栽培管理粗放,而产量和效益却很高,就我地的栽培管理水平,平均亩产3500-4000公斤,高产地块可突破万斤,以现在的2.5元/公斤的收购市价计算,每亩可获纯利3000-5000元之多。
从栽培形式看,我地的生姜主要有小拱棚栽培和大棚栽培两种栽培模式。
1.小拱棚栽培1.1培育壮芽:育壮芽是获得生姜高产的重要环节,只有健壮的幼芽才可能长出茁壮的幼苗,才能为植株的旺盛生长奠定好基础。
1.1.1选种:品种莱芜大姜。
选择姜块肥大饱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害的健康姜块做种。
严格淘汰姜块瘦弱干瘪,由变褐及发软的种姜。
1.1.2晒姜与困姜:于适期播种前20-30天(3月下旬)将种姜平铺在草席或干净的地上晾晒1-2天(傍晚收进屋内以防夜间受冻)后,姜种晒困结束。
1.1.3催芽:采用火炕或室内筑池催芽,使种姜幼芽尽快萌发,使种植后出苗快而整齐,催芽温室为22-25℃,约20天左右。
1.2.整地施肥1.2.1最好秋耕晒垫,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养分含量。
为增加土壤肥力,可在耕翻土壤时施入大量的有机肥,一般亩施腐熟农家肥4000-5000公斤,整平耕细。
1.2.2开沟施种肥:按60cm沟距开沟,沟宽30cm,沟深20cm左右,当年整地的先在沟田施入基肥,种肥(每亩施入复合肥50公斤)盖土4cm。
1.3播种1.3.1掰姜种:当姜芽长到0.5cm时进行掰姜选块选芽,姜块大小以50-75克为宜,每块姜苗一壮芽。
1.3.2播种:将选好的种姜按株距18cm平摆在沟内,使芽的方向一致,若东西垅,姜芽一律向南;若南北垅,姜芽一律向西。
摆好后覆土4-5cm。
1.3.3播种密度:一般按行株距60×18cm,每亩栽6000株左右。
1.3.4扣拱:播种后立即扣拱,薄膜用100cm宽,0.005cm厚的农膜。
生姜种植,选对栽培模式,做好种植管理,种出优质生姜
生姜种植,选对栽培模式,做好种植管理,种出优质生姜生姜由于用途广泛,在我国被大面积种植,要想种出优质的生姜,首先应选对栽培模式,在此基础上,做好种植管理。
一、生姜栽培模式的选择不同的栽培模式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因此,种植生姜首要的任务是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生姜栽培模式,当前惯用的生姜栽培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普通地膜覆盖栽培:就是覆膜栽培,是最常见的栽培模式,亩产一般在2500㎏左右;•“一膜一网”栽培:主要是通过地膜覆盖栽培,然后在气温较高的时候加盖遮阳网,亩产一般在3000㎏;•“双膜一网”栽培:前期采用小拱棚或地膜提早栽培,后期采用“一膜一网”的方式,既能提早栽培时间,又能延后收获时间,可极大提高生姜的产量和品质,亩产一般在5000㎏;•拱棚栽培:在大拱棚内采用覆膜栽培,亩产一般可达到6000㎏左右。
在种植时,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投入,灵活选择适宜自己种植生姜的栽培模式。
二、生姜的种植管理生姜种植,对田间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从开始种植就要做到精细化管理。
1、生姜播种时间的确定生姜属于喜温作物,播种期是根据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为播种原则,各地播种期受气候因素影响略有不同,总体上在3月下旬~4月上旬进行播种,“双膜一网”或拱棚栽培模式播种时间可提前20~30天。
2、生姜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生姜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整地施肥、精选种姜、生姜浸种直播。
(1)整地施肥生姜的根系并不发达而且生育期较长,因此一定要施足基肥,建议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公斤、过磷酸钙和硫酸钾各50公斤、钙肥4公斤、锌肥2公斤、喷肥1公斤。
可将基肥的⅔在整地时撒施后旋耕入地,剩余⅓进行沟施,另外,为了预防地下害虫的危害,每亩可用2公斤辛硫磷与15公斤细土搅拌均匀撒施。
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南北方播种方式也有差异。
•北方地区:以开沟播种为主,整好地后开宽25厘米、深15~20厘米、沟距50厘米的沟。
•南方地区:受雨水影响可高畦栽培,一般畦面宽1.2米,畦间沟宽30厘米、深20厘米。
大姜高产栽培技术丨需要了解的知识,姜叶形态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大姜高产栽培技术丨需要了解的知识,姜叶形态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上篇我们介绍了大姜根系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习性,知道了大姜根有纤维根和肉质根,了解了大姜根系的作用,及如何来保护好姜根。
今天这篇就来说大姜的叶片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一,大姜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大姜的叶片很好看,像片片竹叶,而且几乎终生不落,恋秆。
大姜的叶为单叶,披针形,扁平,互生,在大姜茎秆上分列两侧,排成两行,叶背的主脉稍稍隆起。
大姜的叶片是绿色或者是深绿色,叶脉是横向平行分布,也就是说,叶片上的侧脉彼此平行,但又与主脉形成一定的角度。
大姜的叶片中上部最大,功能叶长一般为20–30厘米左右,宽2–3厘米左右,长宽与营养物质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
其叶片的下部具有不闭合的绿色叶鞘,叶鞘狭长,紧抱在茎秆上,具有支持叶片和保护茎秆的作用,有一定的光合能力。
有的大姜在管理不善或因药害,会出现叶鞘劈开茎秆的现象,这称为"劈茎"。
茎秆失去叶鞘的保护,很容易出现折断或倒伏,叶片下垂,对大姜的产量影响很大。
在大姜叶片与叶鞘相连的地方,有一对突出的膜状物,在植物学上称之为"叶舌",叶舌的主要作用是保护从其内侧叶孔抽出来的新叶,不使其基部折断而下垂。
刚抽发出来的新叶比较细小,卷成筒形,叶色黄绿,较淡,随着幼叶的生长,叶色逐渐变绿,叶片也随之逐渐展开。
如果此时间,因蓟马,因夜蛾类害虫的危害,或因水分不足,光照太强,会导致姜叶不能充分展开,会造成"挽辫子"现象,整个植株上的叶片弯弯曲曲成一朵花儿一样,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这是大姜叶片的外部形状特征,单独一片姜叶,从内部特征来看,是这样子的。
•二,大姜叶片的结构特征大姜的叶片最外面是表皮层,其外呈蜡质,下表皮层,也就是叶背叶色稍浅,呈绿白色,有绒毛。
两层表皮之间是呈海绵组织状的叶肉,比较疏松,色泽较淡,看来叶绿素的含量要比上表皮层叶绿素的含量少。
大姜叶片的大小,厚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来说,姜叶片大,叶片厚,那么制造的养分就多,大姜产量就会高。
大姜高产栽培技术丨种植密度对大姜产量有什么影响?
大姜高产栽培技术丨种植密度对大姜产量有什么影响?•大姜是无性繁殖的作物,就是用其产品器官来进行下一生长季的播种用种,所以我们要进行大姜姜种的贮存,来年春季进行催芽播种,利用姜球的发芽势,来完成又一个生长季的轮回。
那么,如何来提高播种质量,及播种量的按排,就是我们需要密切关心的问题,因为这是关系大姜产量的重要因素。
今天就来介绍一下。
•一,大姜如何进行播种并提高播种质量在大姜适播期内,按照一定的株距将已经掰好的并且用乙烯利溶液浸过后的姜种摆放在沟中,这就是大姜的播种。
大姜播种前可以先浇底水,也可以播种覆土后浇蒙头水,现在大多采用的是浇蒙头水的方法。
大姜姜种的摆放有两种方式,一是平播法,就是将姜种平放入沟内,使幼芽的方向保持一致。
如东西沟向,幼芽一律朝南或斜向东南方向,南北沟向则一律朝向西,将种姜轻轻按入土中或泥中,使姜芽与沟面齐平即可。
第二种方法是竖播法,芽一律朝上,插入土中或泥中。
在我们这里几乎全部采用的是平播法,没有竖播的。
大姜姜种播下后,立即覆土,以防烈日晒伤幼芽。
也有采用播种一沟,从相临的第二沟沟底铲土覆盖在第一沟的姜种上,再播种第二沟,将第三沟的沟底土再倒在第二沟的姜种上,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沟,用二齿钩将靠近沟底的垄上土扒入沟内盖住姜种,然后全部荡平沟底即可。
覆土厚度以4–5厘米为宜。
过厚地温低,不利于出苗,过薄土壤表层易干,同样会影响出苗。
最后就是浇蒙头水,趁土壤湿润喷除草剂,插竹条覆膜,让大姜进入温暖湿润的小拱棚中。
这就完成了大姜的播种,但亩播种量是多少呢?•二,大姜的亩播种量多少为宜关于大姜的亩播种量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有的人说用了800斤,有的人说用了850斤,也有的说用了750斤,680斤,等等吧。
为什么呢?因为大姜的亩播种量得根据你自己所掰的姜种大小和播种密度来决定,这也是姜农尤其是新姜农关心的主要问题。
一般情况下,高产田每亩播密苗型大姜品种,7000–7500株,疏苗型品种5500–6000株,每块姜种50–75克,用种量比较多,得700–1000斤。
不同栽培模式下生姜品质及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
现 主要 从事 植 物 生态和 生物 多样性 保 护 及 自然保 护 区 与景 观 规
划 等研 究 工作 。E - ma i l : p a n k w @c i b . a c . c i l .
基金 项 目: 国家 “ 十 一 五 ”科 技 攻 关 计 划 子 课 题 资 助 项 目
小麦显著降低 了棉花 的品质指标一 马克隆值 , 此指标是反 映棉花纤维细度 与成熟 度 的综 合指标 , 一 般数 值愈 大 , 表示棉纤维愈粗 , 成熟度愈 高。C a r r u t h e r s 等l 5 ] 通过 2 a
糖8 . 2 4 9 / 6 、 姜辣素 4 . 5 1 7 / 6 和蛋 白质等有 益物质的含量 , 降低 了硝酸盐有害物质 的含量 , 其 中处理 1
显 著 降低 了 1 4 . O 0 , 改善 了姜 块 的 外 观 和 内在 品 质 。 并且 , 生姜 与 大 豆 间作 的 纯 收 入 和 产投 比
于制药 , 在我 国作为 1 a 生蔬菜栽培 。近年来 , 生姜 的消 费量 目前逐渐增加 , 农户的种植效益也逐年提高[ 1 ] 。 目前对生姜 品质研究 多集 中于肥料 对其 品质等影 响方面_ 2 , 而关 于 问作对作 物 品质影 响 的报道 国 内外 相对较少 。Z h a n g等 研究发现 , 与棉花单作 相 比, 间作
北方 园 艺 2 0 1 3 ( 2 2 ) : 4 1 ~ 4 3
・ 研究简报 ・
不 同栽 培模 式 下 生姜 品质 及 经 济效 益 的 比较研 究
韩 春 梅 ,李 春 龙 ,叶 少 平 ,潘 开 文 ,吴 宁 ,李 伟。
( 1 . 成都 农业 科 技职 业学 院 , 四川 成 都 6 1 1 1 3 0 ; 2 . 中 国科 学 院 成 都生 物研 究所 , 恢复 生态 学重 点 实验 室 ,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是常见的一种香料和草药植物,对人类具有重要经济和药用价值。
生姜栽培过程中常常受到姜瘟病(Ginger Rhizome Rot)的侵害,这严重影响了生姜的产量和质量。
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对于提高生姜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种植品种的选择对生姜产量和姜瘟病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生姜品种时,应选择耐病性强、抗病能力好的品种。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生姜品种可以显著提高生姜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生姜品种有红皮生姜、黄皮生姜等,这些品种在耐热、耐寒和抗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二,合理的施肥措施对生姜产量和姜瘟病防治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生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土壤的营养要求较高。
在生姜种植过程中,适当施肥可以提高生姜的产量和质量,并增强生姜的抗病能力。
常见的施肥方法有基础施肥和追肥。
基础施肥一般在整地前进行,可以通过施入有机肥、磷肥和钾肥等提供充足的养分。
追肥则是在生姜生长过程中根据生长状态和土壤养分情况进行补充。
合理的施肥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生姜的养分吸收能力,增强生姜对姜瘟病的抵抗力。
合理的灌溉管理对生姜产量和姜瘟病防治也具有重要作用。
生姜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适度的灌溉可以保持土壤湿度,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过少的灌溉会导致生姜生长发育不良,影响生姜产量和质量;过多的灌溉则容易造成土壤湿度过高,加速病菌繁殖,增加姜瘟病的发病率。
在生姜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土壤湿度和生姜生长情况进行灌溉管理,确保土壤湿度适中,避免灌溉不足或过多。
第四,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同样对生姜产量和姜瘟病防治具有重要的影响。
生姜生长过程中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例如姜黄变酸病、白僵菌病等。
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对生姜的危害,提高生姜产量和质量。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生姜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药用植物,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种植。
生姜的种植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来自姜瘟病的威胁,这会对生姜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科学家们通过不同的栽培措施来寻找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生姜的产量并防治姜瘟病。
本文将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
栽培措施一:土壤改良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对生姜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当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时,生姜的产量会有明显的提高。
科学家们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其他土壤改良措施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生姜的产量。
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也可以促进生姜的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采取土壤改良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姜的产量,还有助于减少姜瘟病的发生。
栽培措施二:适当灌溉适当的灌溉是保证生姜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过多的水分会导致生姜根部腐烂,从而影响生姜的产量和质量。
相反,干旱条件下生姜的生长也会受到限制。
科学家们建议采取适当的灌溉措施,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的情况发生。
适当的灌溉不仅有助于提高生姜的产量,还可以减少姜瘟病的发生。
栽培措施三:良好的露养管理生姜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阳光和空气流通。
光照充足可以促进生姜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减少病菌在植株之间的传播。
科学家们建议在生姜种植区域采取适当的露养管理措施,保证生姜植株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和通风,从而提高产量并减少病害的发生。
总结来看,不同的栽培措施对生姜的产量和姜瘟病的防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土壤改良、适当的灌溉和良好的露养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姜的产量并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实际生姜种植中,科学家和农民应该结合不同的栽培措施,制定全面的栽培管理方案,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并减少病害的发生。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寻找更加有效的栽培措施来促进生姜的发展。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
不同栽培措施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防治的影响一、生姜产量影响因素及对策1. 土壤条件生姜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同时需要肥沃、疏松、有机质丰富的土壤。
因此,对于土壤不够肥沃的地区,应该在春季大量施入有机肥,使土壤变得富饶。
2. 温度条件生姜的生长温度一般需要在20℃-28℃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生姜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高温季节,可以采用遮阳措施,保持生姜的生长状况。
3. 灌溉措施生姜需要充足的水分支持其生长,特别是在开花、结获期间,需要增加灌溉的次数和水分的供应量。
但是,灌溉水分的过多也会影响生姜的生长状况,因此在灌溉前要先了解土壤水分的情况。
4. 田间管理措施生姜在生长期需要进行及时的除草、松土、追肥等工作,以保证生姜的生长条件。
此外,在生姜成熟期,还要进行摘掉部分叶子的处理,以促进生姜的生长和发育。
二、姜瘟病防治措施除了以上提到的栽培措施,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防治姜瘟病。
1. 疫病检查在春季和秋季,要对生姜进行一次彻底的病害检查。
如发现受病害感染的生姜或姜薹,则应及时清除。
2. 土壤处理在栽培生姜前,先对土壤进行处理,消灭病菌的滋生环境,防止疫病的爆发。
3. 适时施肥及时施肥,以提高生姜的免疫力。
特别是盐酸多菌灵等防病药剂的施用,可以防治姜瘟病。
生姜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的通透性,适时进行松土处理。
可以采用人力或机器进行松土处理,有效增强土层的通透性。
总之,针对生姜的栽培和防病工作,应当采取多种综合措施,以保证生姜的生长条件和品质。
而自然的环境和人工的干预共同促进生姜的生长和发育,增加生姜的产量。
不同栽培密度对生姜产量、品质的影响
不同栽培密度对生姜产量、品质的影响生姜是家庭常年必备的餐饮佐料,是宾馆、饭店常用的香辛调料,也是凯里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常年种植面积400 hm2。
目前凯里生姜的栽培密度较小,仅有4 000~5 000株/667 m2,产量偏低。
目前关于生姜栽培密度试验的相关报道较少,为了发展我市生姜产业,探索本地姜的适宜种植密度,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本地小黄姜。
1.2 试验方法本试验安排在旁海镇猴场村(海拔550 m)凯里市贤鑫生姜合作社的生姜基地,试验田面积800 m2,前茬为油菜,砂壤土,肥力中等,播种时间统一为2012年4月19日,采用平播法(按一定的株距将姜块平放在沟内,使幼芽方向一致)。
采用高厢栽培,前期用地膜覆盖保温出苗,厢宽2 m(包沟)、厢长5 m,每厢种4行,单株栽培,姜种控制在80~90 g,667 m2施腐熟有机肥2 000 kg、复合肥50 kg作基肥,施腐熟人畜粪尿1 000 kg作追肥。
试验行距均为50 cm,株距设6个处理,分别为33,27,22,19,16.7,14.8 cm,对应667 m2种植密度分别为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000株,分别用处理A、B、C、D、E、F表示,以处理A为对照。
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两头设保护行,小区面积为20 m2。
各处理田间管理水平等同。
生姜出苗后,苗与地膜接触时,及时揭膜,以防止高温烧苗,生姜长至2~5叶时,及时中耕除草,并每667 m2施腐熟清粪水500 kg对尿素10 kg作提苗肥,膨大期施复合肥1次。
及时预防姜瘟病,用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3 000倍液喷施和灌蔸,7~10 d 1次进行防治;用阿维菌素防治姜螟(蛀心虫)。
在生长期间观察各处理生姜的生产性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10月19日,分别从各小区随机抽取120株作为调查对象,对生姜病虫害进行调查。
栽培模式的差异对生姜形态与产量的影响分析
栽培模式的差异对生姜形态与产量的影响分析作者:陈德兰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7年第08期摘要生姜是常见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其应用广泛,既可以作为日常调味品,也可以制药,经济效益明显。
但生姜的形态和产量与也因各地区栽培模式的差异而区别明显。
基于此,探讨栽培模式差异对生姜形态和产量的影响,为生姜的优质生产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栽培模式;生姜性能;产量影响中图分类号:S63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7.23.011部分学者在之前就开展了不同作物混作对提高作物产量及病虫害控制方面的研究。
研究显示,玉米和金钱草作物混作降低了47%的蛀心虫发生,使其植株产量实现了511%的提升。
此次研究选取生姜、大豆、四季葱和大蒜进行生姜与其他三种作物的混作,以此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生姜形态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为黄口姜,分8个环节进行处理,分别为生姜单作(处理1)、生姜与大豆间作(处理2)、生姜与四季葱间作(处理3)、生姜与大蒜间作(处理4)、生姜与大豆四季葱混作(处理5)、生姜与大豆大蒜混作(处理6)、生姜与四季葱大蒜混作(处理7)和生姜与大豆四季葱大蒜混作(处理8),每个栽培模式设置4次重复。
整个小区面积长为12 m,宽为4m,随机排列。
最初先进行姜种的小块化处理并播种。
4月小区均匀打窝,配合以过磷酸钙和尿素进行施肥,后覆土。
5月播种大豆和四季葱,8月播种大蒜,同年9月收获大豆,其他作物11月收获。
测定的项目主要有生姜植株的高度、每植株的分枝数量、根茎的鲜重度、地上生物量鲜重用卷尺和天平测定。
具体记录姜瘟的发病时间段和具体的涉及植株数量。
2 结果与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统计结果,主要统计其单因素方差、LSD和相关性。
具体结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为不同栽培模式对生姜植株高度的影响,不同栽培模式对生姜分枝数的影响,不同栽培模式对生姜品质的影响,不同栽培模式对生姜产量的影响。
新法栽培生姜产置高
预代棚壳/ 2021.06新法栽培生菱产量高采用定向高密度平垄双行不培土栽培 新技术栽培生姜,可使生姜亩产量由传统 栽培方法的2500公斤提高到4000公斤,且生产出来的姜块大、品质佳。
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 改变栽培行向。
将原来栽培的东西行向、随意排放姜种改为南北行向、东西方向排放姜种。
这样可使姜芽集中于沟中心,姜的扇面向东西方向伸展,地上主茎叶片也呈东西向分布,使主茎叶片能为子姜、孙姜的幼芽遮光。
2. 平垄双行。
传统生姜栽培方法是大 垄单行栽种,既要培土,密度又小。
新方法是采用一垄双行,垄内小行距27厘米、 大行距53厘米。
播种时开沟深8.5厘米,栽 姜种于大行距中间,开沟起垄覆土,覆土厚8.5厘米,生长中期不再培土。
3. 适当密植。
传统栽培方法一般每百 栽6000株,有的甚至不足5000株。
新方法才艮据生姜耐阴性强的特点,将每亩栽培密 度提高到1.2万株,这样有利于扩大生姜 光合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量。
4. 注重培根。
传统栽培方法一般在生 姜生长中期,通过锄地于行间深开沟破垄 培土,将原来的播种沟变成垄背,常造成 严重伤根(伤根重的达40%),使生姜生 长受阻,对产量影响较大。
新方法栽培只 需在播种后于大行距中间开沟向两边覆土 起垄,在生长中期不再培土,因此避免了 伤根。
(河南朱广凯)点亮,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
杀 死的害虫应及时撒入环沟,供小龙虾食 用。
每公顷配备一台频振式杀虫灯,调 节好太阳能光控开关,于晚上8时至第二 天凌晨3时昆虫活跃期间点亮,以诱杀二 化螟和大螟等成虫。
3.生物防治。
莲藕食根金花虫可通 过小龙虾捕食进行防控。
需要注意的是,在藕虾共育期间, 禁止使用化学农药。
六、小龙虾疾病绿色防控措施1.水体解毒。
虾种、虾苗放养前, 应用200 ~ 500倍的水产养殖专用消毒液 进行10分钟左右的浸泡消毒处理。
小龙 虾生长或繁殖期间,养殖水体还要定期 用浓缩有机酸解毒宝适时调节水质。
大姜高产栽培技术丨播种期对大姜生长和产量有哪些影响?
大姜高产栽培技术丨播种期对大姜生长和产量有哪些影响?•大姜原产于亚洲,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经过长期的系统发育形成了喜温暖,不耐寒的特性,因此,我们在栽培大姜时,应将其整个生育期安排在温暖无霜的季节里。
大姜幼芽在地表5厘米温度在16℃以上条件萌发生长,但萌芽和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8℃。
春季温度回升需要一段时间,如果等到气温达到20℃以上时再进行播种,那就太晚了,因此,我们在播种大姜时,一般是在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就可以进行播种了,然后通过人为的措施来改善其温度条件,促进大姜茎叶的早生快发。
大姜可以露地栽培,也可以保护地设施栽培。
不同的栽培方式,有不一样的播种时间,因此对大姜的生长和产量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今天我们就大姜不同的栽培方式,来分别介绍一下。
•一,露地栽培大姜露地栽培的大姜,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决定,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
如果播期过早,此时的温度不稳定,即使短期内温度在16℃以上,但气温忽冷忽热,很容易造成烂种,因此不能盲目提早播种时间,避免因冷害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露地栽培的大姜,在温度稳定在16℃以上的条件下,生长时间越长,其产量越高,一般露地栽培的大姜,其生长时间要达到150天左右。
如果大姜播种时间过晚,则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期缩短,产量同样会受到影响。
大姜播种期的安排,还要考虑大田栽培的条件,一般土质黏重的田土,春季地温回升比较慢,应考虑适当推迟播种时间,而土质较轻的沙土或沙壤土的地温在春季回升的较快,可适当早播。
•那么露地栽培大姜什么时候播种呢?1,露地大姜的播种时间我国因南北跨度大,地域辽阔,因此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别很大,所以就会有不同的播种大姜的时间。
如广东,广西等省区,冬季无霜,全年气候温暖湿润,因此可以在1–4月份都可以进行播种大姜。
长江流域各省区,露地栽培大姜一般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播种。
而华北地区大多是在5月的上中旬进行播种,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因无霜期太短,露地栽培大姜很不适宜,不适于栽培,但最近几年,也有少量的种植了。
大姜高产栽培技术丨乙烯利浸种对大姜的生长和产量有什么影响?
大姜高产栽培技术丨乙烯利浸种对大姜的生长和产量有什么影响?•在前文【大姜要想高产,播种前的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吗?】我已有过介绍,大姜在播种之前,要用乙烯利进行浸种,可促进大姜的生长,发芽速度快,出苗率高,种姜上发出的芽数多。
那么分枝多,对应的地下姜块就多,从而产量也就会提高。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大姜用乙烯利浸种对其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及注意事项。
••一,乙烯利浸种对大姜生长的影响乙烯利作为乙烯的释放剂,主要是用于果实的催熟,例如我们常在西红柿,葡萄,西瓜等上用来催熟。
乙烯利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调节大姜的生长和代谢,具有较大的增产作用。
据我们这里不同家庭的种姜户,播种前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浸姜种15分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可促进种姜发芽,不但发芽速度快,出苗率也高,每块种姜上的苗数增多。
在250—750毫克/升的范围内,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萌芽数也在增加,出苗率也随着提高。
但是,乙烯利还有一个短处,那就是它的生理作用,催熟就是作物成熟,衰老,器官脱落,果实成熟,所以对于浓度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必须要采用适宜的浓度,适宜浓度下浸泡的大姜种,苗期生长虽然会受到一定的抑制,但进入旺盛生长期后,抑制作用逐渐会消失,并且生长势会明显增强。
这在我们这里大姜田里已得到充分证实,凡是用乙烯利浸种的大姜,表现为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宽大,肥厚,单株鲜姜种量明显增加。
但如果乙烯利的浓度过大,不仅影响大姜幼苗的生长,大姜旺盛生长期和姜球形成期的长势也减弱。
虽然在大姜的幼苗期分枝较多,但植株矮小,分枝细弱,叶面积和茎秆的粗壮,产量等都呈下降趋势。
经我们这里种姜户的多年实践证明,用乙烯利浸种姜种,最适宜的浓度为250–500毫克/升,不要超过500毫克/升。
以上介绍了大姜用乙烯利浸种对其生长的影响,那么用乙烯利浸种,对大姜的生理特性有什么影响呢?•二,乙烯利处理大姜后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经我们这里多年实践证实,用250–500毫克/升浸泡姜种15分钟后,能明显促种姜萌芽,大约10天左右,单块姜种比没有经过浸种的提高出苗率2.5–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栽培方式对姜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张凤邦,蒙继萍(独山县城关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独山558200)摘要:为了探索不同栽培方法对姜主要性状的影响,提高生姜的生产水平,2006年进行了生姜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深沟地膜栽培方式能营造肥沃、疏松、深厚的土壤环境,利于姜植株分蘖,姜块膨大。
在同等的田间管理水平下,比对照增产57.1 ,增加纯收入1 575.1元/677m 。
关键词:不同栽培方式;生姜;产量生姜在独山县有着多年栽培历史,尤其是城关镇西门、五里等村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是农户较好的增收门路。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姜生产水平,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对姜出苗率、出叶速度、分蘖状况、姜块形成等因素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生姜高产高效栽培,特进行了生姜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
l 材料与方法1.1试点与品种试验选择在城关镇五里村肖家园组彭佰坤的稻田土中进行,土质为沙壤土,肥力中等,前茬萝卜。
品种为本地黄姜种。
1.2试验设计试验设3个处理:A深沟地膜栽培;B常规地膜栽培:ck常规栽培。
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
小区面积2O (长8m×宽2.5m)。
播种行距50cm,株距20 cm,每小区种168穴,折合5600株/667mz。
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定期定点记载叶片数、分蘖数,用以考查生长势。
A处理按行距开沟,沟宽20cm,沟深35~40cm,施肥播种覆土至沟深的1/3处后全部盖膜,姜苗长平地膜后及时破膜,当出苗达5O 时要揭膜,不冉盖膜。
之后边长边覆土,共覆土3次,最终使播种沟变成垄,原来的土埂变成沟。
B处理是在与A处理同等肥力、密度情况下按照当地群众常用的浅沟播种法(沟深25cm)栽培,并盖上地膜,出苗时及时破膜,出苗达5O 时揭膜不再覆盖,培土3次:ck是在与A处理同等肥力、密度情况下,按照当地群众常用的浅沟播种,不盖膜,培土3次。
试验中,各个小区的田问栽培管理措施(中耕、除草、追肥、打药等)要求及时一致,实行同一水平管理,每一项管理措施要求在同一天完成。
1.3试验经过2006年4月14日播种,施腐熟农家肥3 200kg/667 H12,复合肥80kg/667 H12,4月22日晚上遇中雨,土壤水分适宜,于4月23日盖膜;5月22日揭膜;6月9日进行第1次中耕、培土、追肥和病虫害防治,追肥用腐熟清粪水5 000 kg/收稿日期:2007-05一u第一作者:张凤邦(1970一),女.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行工作。
667m ;7月2日进行第2次中耕、培土、追肥、病虫害防治;7 月21日进行第3次中耕、培土、病虫害防治;8月11日进行第4次病虫害防治。
从5月26日开始随机抽取一个重复的3个小区各一行,每隔7d进行一次记栽。
2006年11月7日,由城关镇政府主持,县农业局领导与技干、群众1O余人组成验收组进行临田测产验收,对小区产量以及植株分蘖、块茎长度、单块重量等经济性状进行考察,株高、叶数以最后一次记载为准。
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栽培方式对姜分蘖性动态的影响据田问记栽.A处理出苗期为5月13日,B处理为5月20日,ck为5月22日。
附图表明,在整个分蘖过程中A处理的分蘖势最强,分蘖盛期是6月30日一8月11日,每7d新增蘖最高值是1.9 cm(8月4日);B处理的分蘖势在前期时略高于ck,中期略低于ck,在7月28日以后明显高于ck,分蘖盛期是7月7 I=t一8月18日,每7d新增蘖最高值是1.7 cm (8月11日);ck的分蘖盛期是6月30日一8月4日,每7d新增蘖最高值是1.5(7月28日)。
鬈z粪lOEt期(日/月)附图2006年生姜不同栽培方式试验分蘖消长姜的产量主要由孙姜和曾孙姜构成,地上部分分蘖越多,地下产生的孙姜和曾孙姜也就越多,从分蘖消长附图看到,A处理出苗最早,也利于姜的分蘖生长。
2.2、产量由试验小区产量结果(表】)可以看出,A处理产量位居第1,平均折合单产3111.6kg /667 H12,比ck增产57.1 ;B 处理位居第2,平均单产2 117.7 kg/667 m。
,比ck增产6.9X;ck位居第3,平均单产1 981 kg/667 H12。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2):F一36.19,Fo。
一18,即F>Fo 说明不同种植栽培方式问有极显著差异。
维普资讯2007年第4期耕作与栽培·41·B 68.8 58.1 63.5ck 54.8 59.6 63.8丁l,21lJ 2 21O.1 227.23.1752.97023—12.3 211.7 3表2 方差分析2.3 主要性状表3显示,A处理株高略低于ck 2.1 cm,B处理株高略高于ck 2.2cm。
但A处理分蘖数量高于ck 3.4株,单株块茎重量和长度高于ck 0.2kg和7.2cm,B处理分蘖数量高于ck 2.0株,单株块茎重略高于ck 0.02kg,在单株块茎长度上略低于ck 0.02cm;在产量上A~B:>ck。
表3 主要性状处理株高(era)ABck120 18 334 50 522120 18 334 50 522120 18 334 0 472表5 试验用工比较单位:个(元)/667m2型里~整地搔董堕熊避避生鳖揸±堑垫追厶王盒盐个元'、元个元个元个元个元个元个元个元表6 效益分析(单位:元/667m2)由表4、5、6看出:A处理和B处理物质费用一致(522元/667m2),较ck高,这是因为两种方式有地膜的费用一项5O元;ck费用较低,计472元;在用工方面,A处理最高,计45个工,合计费用900元/667 m2;B处理较低,计3O个工。
合计费用900元/667m2。
这是因为A处理比ck多了在整地开沟、盖膜、破膜、揭膜、收获时的用工共20.5个,B处理比ck多了在盖膜、破膜、揭膜时的用工5.5个。
经过比较A处理的成本投入较ck高,高出460元/667m2,但总产值(按市场均价1.8元/kg计算)减去总成本后,A 处理在纯收益上却比ck增收1 575.1元/667m2,增产效益明显;B处理成本投入较ck高出160元/667m2,总产值减去总成本后,B处理在纯收益上只高出85.7元/667m2,增产效益不明显。
在同期进行的大区对比试验中,用深沟地膜方式与常规露地进行对比。
试验地点在城关镇五里村肖家园组彭佰才的稻田中进行,土质为沙壤土,前茬是葱。
深沟地膜栽培方式按行距50cm,株距20cm,沟深35 cm进行播种栽培,常规露地方式按群众习惯自行种植(行距是50 cm,株距是24 cm,沟深25 cm),前期套播芫荽。
施肥、播种时间、大田管理等方面均实行同一水平管理,以此比较不同栽培方式的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并与小区试验同时于11月7日验收。
经验收,深沟地膜方式中,穴平均分蘖数是17.4株,单株块茎平均长度12.9cm,单株块茎平均重量是0.52kg,实际产量折合3063.5kg/667 m2;常规露地方式中,穴平均分蘖数是13.2株,单株块茎平均长度8.8 cm,单株块茎平均重量0.41kg,实际产量折合1265.8kg/667m2。
按市场均价1.8 元/计算,深沟地膜方式收入5514.3元/667m2,除去生产投入1422元/667m2,纯收入4092.3元/667m2;常规露地方式收2 278.4元/667 m2,除去生产投入962元,纯收入1 316.4~/667m2,加上芫荽纯收入537元/667m2,共计纯收入1853.4元/667 m2,对比结果表明仍是深沟地膜栽培在产量和产值上较好。
3 讨论深沟地膜方式增产增效的原因;播种密度加大、深度较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姜对土壤环境的要求,特别是满足了姜块向上生长的特性,块茎和地上叶片长势较好;疏松、深厚的土壤环境使姜的分蘖增加,利于孙姜和曾孙姜的形成,且单株块茎较长、较大,产量也随之增高,经济效益好。
虽然常规露地多了芫荽的收入,但因姜的产量与深沟地膜方式的相差较大,故在经济效益方面仍比不上深沟地膜方式。
从试验的结果以及效益分析看,深沟地膜栽培方式与常规露地栽培比较起来,增产极显著,增产幅度为57.1 ;增效明显,增加纯收入1575.1/667 m2元。
且该生产活动可以作为改良土壤耕作层、培肥土壤的具体措施,在生姜高产高效栽培上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措施。
7 O7u●1 一.2 1O∞∞O O5 O4 3O O O M7 5 5∞∞∞3 3 3l 1 1O O O9 9 9∞∞O5 5乙互O∞∞03 3 OO O O5 5川、∞5 0 51 1 1A B 出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