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第一章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医学院教案格式

教研室: 五官科教研室授课教师: 尹晟编写时间:2008-7-1

第六篇第一章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一、外耳:外耳包括耳廓与外耳道

(一)耳廓:

注:借韧带、肌肉、软骨、皮肤附着于头颅侧面,一般与头颅约成300夹角,分为前(外)面和后(内)面,前面凹凸不平,后面较平而略凸。

1、耳轮、耳轮脚、对耳轮、三角窝、耳垂、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

2、耳廓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部分均有软骨支架,外覆软骨膜和皮肤。

耳的解剖

3、临床意义:

(1)皮下组织少,血液供应差,损伤后易感染。

(2)皮肤与软骨膜连接较紧,耳廓软骨与外耳道软骨部相连,因而外耳道炎症时压迫或牵拉耳廓可产生剧痛。

(3)耳屏与耳轮脚之间无软骨连接,中耳手术循此作耳内切口可不伤及软骨。

(4)耳廓的长轴与鼻梁平行,可作为耳廓整形手术的依据。

(5)易致冻伤。

(6)血肿及渗出物难以吸收。

耳郭表面标志

(二)外耳道:

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1、外耳道稍呈S形,外段向内、向前,因此检查外耳道或鼓膜时应将耳廓向后上方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便于检查;但在小儿仅有弧形弯曲,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后下牵引。

2、因鼓膜位置倾斜,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长。在外耳道的软骨部和骨部交界处较窄称外耳道峡部,外耳道异物多停留于此。

3、外耳道的前方为颞颌关节,外耳道炎症时,张口及咀嚼可引起疼痛。

(三)外耳的神经:

1、下颌神经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前半部,故牙疼时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

2、迷走神经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3、其他:来自颈丛的耳大与枕小神经,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

(四)外耳的血管与淋巴:

1、血供:外耳血液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应,上颌动脉供应外耳道。

2、淋巴:外耳的淋巴引流至耳廓周围的淋巴结。耳廓前面的淋巴汇流入耳前淋巴结耳廓下部及外耳道下壁的淋巴流入耳下淋巴结(属颈浅淋巴结上群)、颈浅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结上群。

二、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4个部分。

(一)鼓室:

1、鼓室为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的含气腔,向前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交通,向后通过鼓窦入口与乳突相连。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为界,将鼓室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1)上鼓室:为鼓膜紧张部上缘以上部分,内外径6mm。

(2)中鼓室:为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之间的部分,即鼓膜与鼓室内壁之间的鼓室腔,中鼓室中以鼓膜脐与鼓岬之间的距离最短,仅约2mm。

(3)下鼓室:为鼓膜紧张部下缘平面以下的部分,内外径约4mm,鼓室的上下径为15mm,前后径约13mm。

2、鼓室有6个壁,分别为外、内、前、后、顶、底壁。

(1)外侧壁:骨部及膜部构成(骨部较小,即上鼓室外侧壁,膜部较大,即鼓膜)。

鼓膜:高9.0mm,宽8mm,厚0.1mm,介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呈向内凹陷的浅漏斗状,由后外上向前内下方倾斜,与外耳道底约呈450~500角,分为紧张部和松驰部,锤骨柄及其短突、脐部、光锥。

鼓膜的结构分为3层:从外向内分别为上皮层、纤维层、粘膜层。

由锤骨柄之延长线及通过鼓膜脐与锤骨柄垂直的假想线可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前上、前下、后上、后下。

注:紧张部:鼓膜大部分借纤维软骨环嵌附于鼓沟内,称紧张部。

松弛部:上方鼓沟缺如,鼓膜直接附着于颞鳞部,较松驰,称松驰部。

正常鼓膜有以下标志:

A、锤骨短突:鼓膜前上部灰白色的小突起,系锤骨短突自鼓膜深面的凸起。

B、鼓膜前后皱襞:为自锤骨短突向前、后引伸的鼓膜皱襞,皱襞上面为鼓膜松弛部,下面为鼓膜紧张部。鼓膜内陷者,其前后皱襞尤为明显。

C、锤骨柄:透过鼓膜表面的浅粉红色条纹状影,自短突向下微向后止于鼓脐。 D、光锥:鼓脐向前下方达鼓膜边缘的三角形的反光区。

(2)内壁:( 即内耳的外壁。)鼓岬为内壁中央较大的隆凸,系耳蜗底周所在处,其表面有鼓室神经丛。

(3)前壁:前壁下部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上部有2个口,上方为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下为 咽鼓管半管的鼓室口。

(4)后壁:(又名乳突壁):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后壁上部有一小口,名鼓窦入口,上鼓室借此与鼓窦相通,鼓窦入口之内侧有外半规管凸。

(5)顶壁:(又名鼓室盖):其上为颅中窝。

(6)底壁:下壁由一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先天性缺损时,颈静脉球突入鼓室,鼓膜可呈蓝色。

3、鼓室内容物:包括听骨、肌肉、韧带和神经。

(1)听骨:锤骨、砧骨、镫骨构成听骨链,借韧带悬吊于鼓室腔。

(2)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鼓膜张肌:收缩时牵拉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减少鼓膜振幅,防止强声损伤鼓膜与内耳。

镫骨肌:收缩时牵拉镫骨头向后,

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前缘向外跷起,可减少鼓室各壁示意图 鼓 膜

内耳压力。

(3)韧带:6条韧带:锤骨上韧带、锤骨前韧带、锤骨外侧韧带、砧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镫骨环韧带,其作用是将听骨固定于鼓室内。

(4)神经:鼓室神经丛位于鼓岬表面,由舌咽神经鼓室支和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分支组成;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分出鼓索神经,横过鼓室后与舌神经合并,司舌前2/3味觉。

听小骨

(二)咽鼓管:

注: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约35mm,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其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上部,咽口位于鼻咽侧壁,咽鼓管与水平面约成400角。其粘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运动方向朝向鼻咽部,可使鼓室的分泌物得以排泄;软骨部粘膜呈皱襞样,具有单向活瓣作用。成人鼓室口较咽口高2-2.5cm,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短,内径宽,故咽部感染易传入鼓室。在吞咽时借肌肉运动咽鼓管开放,使鼓室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以维持中耳功能。成人咽鼓管的鼻咽端开口较鼓室口低15~25mm,婴儿和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直,口径相对较大,当鼻及鼻咽部感染时较成人易患中耳炎。

成人与儿童咽鼓管的比较

(三)鼓窦:出生时即已存在,是鼓室与乳突的通道。

(四)乳突:出生时尚未发育。2岁后开始由鼓窦逐渐向乳突部发展,6岁左右时,气房已有较广泛的延伸。

按气房发育程度分四型:气化型、松质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正常人以气化型见。

注:混合型指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3型中有任何2型同时存在或3型同时存在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