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区更新解析——以上海音乐谷为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区更新解析

——以上海音乐谷为例

李雯骐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时期,城市更新也逐渐成为引领城市空间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别于大拆大建的旧区改造,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中,城市更新更倾向于一种新旧建筑、新旧城市空间混合,新旧业态、新老居民共融,小规模拆旧建新、大规模整治改善的城市再开发模式。上海虹口港音乐谷自2011年作为主题式街区整体开发后,逐步成为一个由历史建筑、老厂房、石库门里弄民居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城市更新样本,城市多样性的融合在更新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从空间秩序、空间尺度、公共价值以及文化身份的角度解析音乐谷街区的更新模式,并通过更新前后的比较进一步剖析更新对街区形态、空间活力、人文价值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设计,街区更新,音乐谷街区

1.引言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时期,历史街区由于兼具发展障碍及资源优势,往往被用作城市再次开发的契机,在不恰当的改造更新过程中逐步沦为市场逐利的工具,最终不幸丧失其原始形态与精神内核。上海在对历史街区更新方式的探索过程中,也有不少尝试难以幸免地走上了相似的路径,使得众多历史街区或毁于大拆大建之中,或成为功能单一的旅游名片。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基于将整个街区拆平重建的旧城改造会导致老建筑、历史空间和历史文化环境的整体性丧失,同时也使文化遗产、街区的原真性消失,并由此引发诸多社会后果。因而对于街区尺度小规模城市更新的呼吁已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街坊内分散地、局部地小规模地植入新空间、新业态,使被保留的建筑和空间与植入的新建筑和空间混合并存,并且保留一定程度的现有业态和居民,使历史空间具备更全面的功能和活力再生,使其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从而体现城市空间、文化及社会等多重意义,才是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内涵所在。

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下,对于街区更新的城市设计过程中更要注重几大原则:1)空间秩序与连续性;2)空间尺度与多样性;3)公共价值与标识性;4)文化身份与地方性,基于以上设计原则和手法,在一个街坊尺度内将各种新旧元素的混合共生,留存并激发历史积淀下的城市空间、建筑、环境、文化及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资源,共同打造具有长久活力和吸引力的历史街区。

2.音乐谷街区更新概况

音乐谷街区位于上海虹口区南部,北至海伦路,西至四平路,南以溧阳路虹口港为界,东至沙泾路1933老场坊,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街区内虹口港、沙泾港相交蜿蜒环绕,保留八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桥梁,是目前上海唯一保存了完整水系格局的历史文化风貌地区。街区内遗存大量石库门里弄建筑群,以及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2011年,虹口区正式提出利用此片街区打造“上海音乐谷”: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为中心,1933老场坊、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内的八大园区为依托,形成一个原创音乐为主题,涵盖音乐制作、艺术人才孵化、演艺会展、衍生品交易和文化消费在内的产业集聚地,同时也是一个主题式街区整体开发项目。发展至今,音乐谷已成为一个创意园区、居民社区和商业街区相互融合的街区。文章首先从用地功能和使用人群上分析音乐谷街区更新概况。

图2.1 上海音乐谷街区现状图示

2.1 用地功能的变化

音乐谷街区的更新过程并非是基于一次规划就确定的,所有地块的用地属性也非统一规划而定,而是通过多个项目分时段、分地块逐渐加入,对整个街区的用地性质进行逐步更替变换,最终形成了较为混合的土地利用情况。

根据历史地图对基地1940年的用地属性进行划分,可以看到基地内部集中了大面积的厂房以及配套的里弄居住用地,商业大多沿街面布置,反映出了街区历史上的功能以工业及

居住为主。而如今街区的土地利用上呈现了大量的商业商务用地,过去的工业用地大多为商业服务用地所替代,居住面积有所增加同时商住结合形式依然保留,此外出现了更多的公共绿地、广场空间,街区整体功能的类型更为齐全多样。因此,可以总结出通过用地性质上的前后对比反映了街区的功能由工业及居住转向以商业、商务及居住为主。

图2.2 音乐谷街区1940年用地性质图示图2.3 音乐谷街区用地性质现状图

2.2 使用人群的变化

混合的土地使用赋予了街区多样的功能,为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走进街区生活、发生各类活动的可能性。从历史上来看,基地主要服务人群对象大致为里弄居民与在此就业者,因而在所发生的活动类型也以居住、就业、社区商业休闲活动等为主,在空间上呈现较为分割的活动状态。典型的活动空间如瑞庆里、瑞康里(居住)、和记洋行制冰厂(工作就业)、嘉兴影剧院(商业休闲)等。而如今街区内的人群构成更为多样,石库门社区原住民、新建高层住宅居民、创意工作者、艺术家、游客等均成为进入街区的使用者,他们或在1933老场坊内餐饮与购物、或在露天广场休憩观光、或在艺术园区就业创业,不同类型的活动在空间上也呈现出更为混合多样的分布,且相互之间的活动范围存在极高的重叠程度,表现了更新之后的街区具备能够吸引各类人群进入其中的要素。

图2.4 音乐谷街区1940年人群活动示意图图2.5 音乐谷街区现状人群活动示意图

3.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下的空间变化

基于在发展历史上由多个项目组合而成的特点,音乐谷街区在更新过程中不断根据各个项目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历史地段注入新功能和新空间,因而表现出日益混合多样的用地功能,从而具备了引入不同类型和出于不同使用目的新的人群的基础条件。然而这种多样性是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形成的?街区更新又是如何协调区域内大量遗留的历史建筑、石库门社区与新概念、新空间之间的混合并存关系?因此本文提出以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解读音乐谷街区更新,探究其混合与多样性的来源,为街区更新归纳适宜的设计方式。

3.1空间秩序与连续性

3.1.1 空间节奏——整体与突变

空间秩序是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地化的语言,历史街区的空间秩序是多种资源要素于长时间的叠加最终拼凑成一个不仅内部统一同时与周边街坊、街道关系和谐的整体。因而城市更新在植入新空间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原则即是保护这种统一、整体的空间关系,在原有的空间语句框架下构筑新的城市空间。

从音乐谷街区的历史地图中可以看到,整个街区的空间组织可以沿沙泾港划分为三个地块来看,每个地块内部要素组织均以里弄群体以及工厂建筑为其空间主体,当地块组合后在整体的空间秩序上即表现为里弄形态的同构性演化以及部分形态突变的工厂建筑,总体有序局部无序是地块的特征体现,也形成其自身本地化的空间规则,同时与周边相邻街坊的形态也极为一致。

图3.1 音乐谷街区历史地形与现状图底关系对比

通过图底关系观察发展至今的音乐谷街区的空间组织,除了在21世纪初期建造的两处高层住宅,其核心区域的整体空间还是以里弄建筑群体与工业建筑为主,街区中并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拆改所带来的原始形态的破坏,而其产业更新的物质基础均是建立在原有工业遗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