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6.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分数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认识分数,侧重理解分数的份数定义,即从把整体平均分后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上认识分数;第二阶段分数的再认识,侧重理解分数的商的定义,即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第三阶段理解分数的比的定义,即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的比,所以,比的认识也是对分数认识的丰富,本单元就是第三阶段,借助比的认识,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学过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教科书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结合“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从几何的角度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引人比,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借助“甘蔗汁”“树高和影长”“速度“苹果价格”等现实背景,进一步理解比,感受比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同时理解比的数学意义,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等的密切联系.二、学生情况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在五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五年级下学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能力基础:本节课受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之后,有了一定的思考、理解、分析、抽象概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这些学习能力也是完成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生活中存在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变形的照片”“货比三家买苹果”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3.学生的生活基础: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如食品包装袋上配料表的说明、饮品包装盒上内容物的说明、一些小家电的使用说明书……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比的存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比的存在形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接触或使用过比,学生基本上都会读比,能基本了解它所表示的意思,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没有用数学语言表述过,这些生活基础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也正因此,教学设计中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4.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本节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这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也是最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重要的过程三、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四、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2.正确读写比.3.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五、教学难点1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体会比存在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六、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自学卡片.3.探究题单.4,变形放大照片.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情境一:洗照片“事件”1.变形的照片师:同学们,老师刚刚去洗了几张照片,现在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看看照片洗得怎么样,好吗?【设计意图】出示真实的照片,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导入新课,学生在看到细长和短粗的两张照片时,一定会发出笑声。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新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新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生活中的比”,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107页。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求比值,以及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
2. 学会求比值,并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求比值。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比的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实物图片、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与比有什么关系。
2. 讲解比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讲解比的组成部分,如前项、后项和比值。
3. 求比值:教授求比值的方法,并进行举例讲解。
4. 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比较价格等。
5.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生活中的比前项:后项:比值:七、作业设计(1)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苹果和香蕉的质量比是多少?(2)一件衣服原价80元,现在打8折出售,打折后的价格与原价的比是多少?答案:(1)苹果和香蕉的质量比是2:3。
(2)打折后的价格与原价的比是4:5。
2. 请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运用能力。
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生活中的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
2. 比的计算: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包括求比值、化简比、求比中的未知数等。
3. 比的应用:能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较物体的大小、速度、价格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比的应用,尤其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理解比的意义。
3. 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提纲: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应用。
2. 关键点:比的定义、比值、化简比、比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比值、化简比、求比中的未知数。
2. 提高题: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比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检查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反思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学生参与度: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比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标题:《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态度。
-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会求比值。
难点: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饮料瓶、纸张等),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大小不一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张照片的比例合适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比例”这个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二) 新知探究1. 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教师展示两个不同大小的饮料瓶,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容量,引出“比”的概念。
2. 教师讲解比的构成要素,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3.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求比值的方法。
4. 教师演示如何用比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时间分配、速度等。
(三) 实践应用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寻找生活中的比,并进行分享。
(四)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找一些关于比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知识。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2篇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教学难点: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1、老师结合仪器简图,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构造: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再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幻灯片与投影幕上的像哪个大,哪个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为使银幕上获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灯片应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如何调节投影仪?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3、老师结合仪器简图,介绍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照相机的核心;胶片相当于光屏;镜头与胶片之间即为暗室(机壳部分),相当于像距。
而其它内容:调焦、光圈、快门等可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书后材料,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照像时,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摄的景物大还是小?(2)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正立的还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什么办法?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重点介绍望远镜)三、归纳小结比较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依据教材文章选择优质教学设计及优质教案,为你提供全方位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巩固求比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2、沟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3、在实际的生活情境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沟通比与分数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学生举例说明。
(2)猜猜老师的身高与体重,并求出比值。
(3)课件出示:我国小学生体重(kg)与身高(cm)的比值正常值为0.180.25。
请你算一算自己身高与体重的比值,看看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吗?如果不符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学生先自己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比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已学过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复习的愿望,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猜老师、自己的身高与体重的情境,然后利用所得数据写出体重与身高的比并求出比值,并借助课件向学生渗透健康观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二、归纳整理,实施创造课件出示:电饭煲煮饭的情境:谁是父母的小帮手?用电饭煲煮饭,如果水与米的比为3:2,那么1.2千克大米应加多少千克水比较合适?(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解答。
2、分组交流,总结各自的方法。
3、全班集体订正,沟通比与分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借助一个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解答,沟通分数和比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发散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整体提高你会算吗?(1)小明的爸爸想给快成熟的柑桔打药水,农药说明书是这样写的:此药配制时,请将药与水按1:100的浓度配制。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例”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并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2.教学难点: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比的概念;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衣服的尺寸、赛车的速度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中存在的比例关系。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引导学生总结比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比的值,并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求出比的值以及如何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比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比的求法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比的值。
2.培养学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比的值,并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比的概念,以及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比的求法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践操作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的求法和应用。
4.激励评价法: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生活实例和练习题目。
2.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3.教学奖品: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激励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时比较商品的价格,引入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比是由两个数通过除法运算得到的。
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比的运算练习,如求出给定两个数的比值。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引言比较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的概念。
通过学习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且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
本教学设计以生活中的比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概念和运算。
教学目标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将能够实现以下目标:•理解比较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比较的运算方法;•运用比较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内容1.概念讲解:什么是比较?•比较是一种通过对两个或多个对象的特征、性质、数量等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大小关系的思维活动。
•比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来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相同之处,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
2.比较的表示方法•使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
例如:2 > 1,表示2大于1;4 < 7,表示4小于7。
•使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
例如:5 = 5,表示5等于5。
3.比较的运算•比较的运算方法包括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于(=)、不等于(≠)等。
•学生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找出正确的运算方法,并给出结果。
4.实例分析:生活中的比•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事物的差异和大小关系。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应用。
教学步骤1.复习•复习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如数的大小比较。
2.引入•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场景,引起学生对比较的兴趣。
例如:谁的身高比较高?谁的体重比较重?3.比较的概念讲解•通过示意图和实例,简洁明了地介绍比较的概念和意义。
4.比较的运算方法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详细介绍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于、不等于等运算的方法和表示方法。
5.例题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比较题目,学生课堂上进行独立回答,然后与同学讨论和比较答案。
6.实例分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水果的重量、运动员的成绩、班级同学的身高等。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比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实际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含义,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求比值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比的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
2.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求比值的方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比的概念,感受比的应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图片、实例,以及求比值的练习题。
2.教学工具: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图片,如衣服、水果、车辆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这些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购物、运动等,让学生求出其中的比值。
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学会求比值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要求求出各组数据的比值,并解释实际意义。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与反思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69页《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得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识,引出新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除法关系式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
如:3÷2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3/2) 5÷7呢?6÷4呢?(5/7,6/4)看来大家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了解的还不错,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比》,看看比和什么有关系?(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一)创设情境,激以兴趣1.课件出示情境图这是语文老师和她儿子小宝的照片(出示照片)2.提出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3.根据问题,你们能很快列出算式吗?(二)认一认,试一试1.认识比的相关知识(比号前项后项比值)2.试一试5÷3=():() 9÷8=():()()÷()=17:12 比值各是多少?3/5 9/8 17/12再次复习概念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3.引出比号的由来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1.练一练:(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如3÷4写作(),读作()。
(2)把9克糖放入50克水中,糖与水的质量比是();糖与糖水的比是()(3)有3个红球和6个黄球,红球和黄球的个数之比是(),比值是()。
黄球与红球的个数之比是(),比值是()。
2.判一判:3.我是小侦探四、生活中的比1.人与黄金分割2.国旗长和宽的比3.人体中有趣的比4.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让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认识了“比”,并且对“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五、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比”的果园里畅游了一节课,你都得到了哪些果实呢?六、作业结合生活实际,用“3:4”表示的情境写一写或画一画。
《生活中的比》教案优秀8篇
《生活中的比》教案优秀8篇《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
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因此,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个情境,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数学情境(在数学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几何);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
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课时完成。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三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三篇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三篇篇一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比较困难,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多种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
重点难点:基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二、说学生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教学中力求通过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真正理解。
为此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根据这一理念,我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
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课伊始,用淘气帅气的个人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情境。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我选取了“图片的放大和缩小”这个情境来对比的概念进行学习,同时我还增加了求比值、找生活中的比等知识来丰富本节课的内容。
【学情分析】我带本班学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根据平时的观察,再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我对他们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初步建立比的概念。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分钟)1.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课件出示淘气的图片A),这是大家都认识的淘气,这里有几张也是淘气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B、C、D、E).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那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生:图B、图D比较像;图C和图E不像,因为图中的淘气变形了,图C矮胖,图E细长。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教学设计
4.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如地图、建筑设计图等,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比例尺。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比?它们有什么作用?
2.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比是什么?比有什么作用?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比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比的性质、比例尺的概念及其应用。
1.比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身高比、价格比等,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即两个量的大小关系。
2.比的性质:利用图像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的两个重要性质,即比具有可逆性和传递性。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6.跨学科整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的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拿出一张地图,指着两个城市的距离说:“同学们,我们知道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约是1200公里,那么如果我们要把这段距离画在这张地图上,应该怎么表示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知识。”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的性质,能运用比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掌握比例尺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比例尺进行测量和绘图。
3.解决比例问题,如按比例分配、比例尺的应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练习题
(表二)
我是聪明的小法官:
(1)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3厘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
(3)商和比值的意义相同。
()
一、说一说比的意义
(1)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2。
(2)树高和影长的比是 5.7︰3。
(3)合唱队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 比是1︰4。
(4)新生儿头长与身高的比是1︰4。
二、填一填
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红球与白球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白球与红球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
2.小红的爷爷今年63岁,小红今年9岁,小红和爷爷的年龄比是( ),比值是( )。
3.小明3小时走了11千米,他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4.航模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
三、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 :12 (2) (3)6 : (4)1/5 :1/6
福尔摩斯侦探术: 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
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2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