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摘要]本文旨在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及最终目的加以思考,克服脱离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推行大众化教育,并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个性张扬1.高等教育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挑战。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而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是惊人的。

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基本上是每十年一次。

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要求高等教育不仅内容要更新,而且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要有根本的改变,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的人才。

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却又是十分迟缓的,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与50年前的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变,很显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迟缓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2.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挑战。

首先,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冷战已经结束,但竞争越来越激烈。

其次,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社会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正处在大转型、大发展、大分化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关键阶段,人口与资源矛盾最为激烈,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构。

可见,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的突现期。

3.高等教育面临着两种文化冲突的挑战。

一种文化冲突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着优秀的文化传统。

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精华的部分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图强,促进现代化的建设,但糟粕的部分则可能阻碍现代化的进程。

另一种文化冲突是中西文化的冲突。

我国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有些具有先进性,例如他们开放的思想、务实的精神、民主的传统,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吸收和融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精选】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精选】

除此之外,大学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 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扩张的一个动因。大 学素有“象牙塔”之美誉,具有与社会保 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其学术自治和教学自由 的历史传统。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与社 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日益密切,已逐渐从社 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一方面,随着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张 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大学要得以正常、 良好的运转,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它越 来越需要甚至依赖政府、企业、基金会 和其他渠道的经济资助;另一方面,大 学作为文明社会的成员必须履行其社会 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坚持自身的基本 学术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履行社会的责 任和义务,积极回应社会的需要,是大 学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高等教育不 能回避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问题。在中国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发展进程中, 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对急剧的扩招,高 等教育系统还显准备不足,各方面条件还 没有很好配套,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还呈现 出不少问题。
第一,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数量的急剧增 长使大学经费、大学资源严重短缺,从而使高 等教育质量受到严重的挑战,质量标准多样化 问题更加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形势严 峻。此外,学生缴费上学,成为高等教育成本 的分担者,这是高等教育财经体制改革的必由 之路;与此相关,由于经济的原因,社会不同 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拉大,反映在高 等教育中的公平性问题更加突出。还有,如何 鼓励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中国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鉴于此,各个国家尤为重视高等教 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从家庭和社会的 角度看,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接受 层次高质量好的教育比接受一般的教育, 更能使个人获得相对较好的工作,从而 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因而民众接受高 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所以,中国高 等教育的扩张顺乎民心,符合国家利益, 是大势所趋。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高等教育是人类创造知识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职业教育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等教育;问题;解决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竞争在进一步加剧,高等教育也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然而,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1.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缺陷。

高校仍把培养综合化、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但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更需要创新型、实践型、通专结合型的人才。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传统大学教育最大特点就是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往往是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办学条件,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造成了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等现象,专业设置也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应用环节的现象。

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大学主要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仍处于辅助地位。

由于片面强调系统讲授知识,高校教学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十分突出,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健全人格。

4.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的指导。

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说:“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也使得一些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无法实现其教育梦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地区的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着教育质量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面临,一些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降低了入学门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我们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加入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面临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需要关注社会负担问题。

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索多种资助方式,例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降低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也有许多可行的对策。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困惑与对策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困惑与对策
但 从许 多高校 的发展 定位 看 ,目标错 位 ,以层 次提
1 1 规 模扩 张超 前 与 经 费投 入 严 重 滞后 的 矛盾 .
19 年我 国高等 教 育 在 校 学 生 为6 30 万 人 ,20 98 2 .9 05
升 的 阶梯 性 目标 为发展 目标 。体现 在人 才培养 上 比
顾 20 0 4年教育 工作 时说 :“ 觉得 最 难 的还 是教 育 的 投 入 不够 。 ”2 12 人 才培养 目标 趋 同与社 会 需 求 多样 化 脱 节 的 .
校办学 的生命 ,既是高 校办 学实 力和办 学水 平 的重
要 标 志 ,也 是高校 核 心竞 争 力 的充 分 体现 。 《 界 世 高等 教育大 会宣 言》 明确指 出 :“ 1 纪将 是 更 加 2世 注重质 量 的世 纪 ,由数 量 向质量 的转移 ,标 志着一 个 时代 的结束 和另 一 个时代 的开 始 。重 视质 量是 一
国高 等教育 发展 战略必 须 由注重 规模 的扩 张 向规 模
与质 量并重转 变 ,具体 看 法如下 。
l 大 众 化 阶 段 制 约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的 主
要 矛 盾
消费 产 品。 虽 然 高 等 教 育 分 类 发 展 的 呼声 越来 越 高 ,政府 引导高 等 教 育 分类 发 展 的 力度 越 来 越 大 ,
较 普遍存 在着 比照 、借鉴甚 至 复制名 牌大 学 的人才 培 养模式 的倾 向 ,重心 上移 ,人 才 培养 目标 趋 同 , 脱 离本 校实 际 ,人 才培养 的特 色性 和针对 性没 有彰 显 。结 果导致 一方 面在低 水平 上模 仿 ,办学 质量不
年突破 20 00万 人 ,其 中普 通 高 校 全 日制本 专 科 在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问题探索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问题探索
系 列质 的变 化 。特 罗 教 授 以战 后 美 国和 西欧 国家 高 等
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 ,探讨 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
变 与质变 的 问题 , 表 了一 系 列 论 文 , 步形成 了 以高 发 逐
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 日益扩大 ,功能也逐渐多样 化,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随之扩大 , 行政领导基本上成 了大学 的专业管理者 ,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 校 内管理权 。而且 , 学生不断拥有影 响决策 的权利 , 学 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 ,成为从精英 向大众化转 型时期 的主要 问题 。大众高等教育机构虽然继续 受精英 集 团 的影 响 , 更 多地 受 “ 但 民主 ” 治程 序 的 制 约 , 受 学 政 并 生、 历届毕业 的校友 , 以及各政治党派 的影响。 大众教育的课程趋向模块化 , 更加灵活 , 更容易接 受, 所取得模块课 程的学分可 以互换 。学 生在主要 的学 习领域或 高校 之 间更加容易流动 。教学 形式 一般 是通 过讲演进行 , 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 , 强调传授知识 和培
养技巧。
16 1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看出, 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 展 阶段论 ,研究了从精英教育阶段 向大众化教育阶段 转变 问题 , 核心在于揭示量变所带来的质变 , 明确 了它
意 味 着 高 等 教 育 的观 念 、 能 、 校 类 型 与 规 模 、 量 功 学 质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标准 ,以至于中央和地方 政府在制定“ 十五” 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过程 中, 都不约
我 国高 等教 育大 众化 的现 实 问题 探 索
廖春华
( 西南林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
摘 要 : 经过 几年 的扩招 , 国高等教 育有 了飞速 我 发展 , 规模居世界第一 , 毛入学率达到22%。 沉浸于高等 教育进入 大众化阶段 的满足 , 了流行的社会倾 向。然 成 而 ,高等教 育大众化理论原本 并不是 关 于高等教 育规 等教 育毛人学 率为指 标 , 高等教育发 展历史分 为“ 将 精 英、 大众 和普及 ” 三个 阶段 的基本 观点 : 高 等教 育人 学 人 口占适 龄 人 口的 巧% 以下 为精 英教 育 阶段 ; 巧%一 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 而超过50%则为高等教育 普及 化 阶段 。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973 年6 月,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 ) 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 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 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 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 时,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化。

如果这个过渡成功, 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 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 时,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马丁•特罗的《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且对每一阶段的量的变化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他提出了三方面的数量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

接着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发展观出发,剖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在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

他认为,伴随高等教育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过渡,直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在观念上,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转变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和全体人的“一种义务”。

在目的和功能上,从“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培养政府和学术精英转向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胡向东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在整个人口中,若18-22岁年龄段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

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

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在大众化阶段,入学日益容易。

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

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

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

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

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

这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在这一阶段,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也更为复杂;还出现了如函授、电视、计算机等其它教学形式。

浅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浅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
维普资讯
20 06年 3月 第2 8卷 第 2期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un l f hn he ogs nvrt( u aie S c l c ne) ora o C ia r G re i s y H m nts& oi i cs T e U ei i aSe
育大众化是果 。而我 国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9 9年 6 转变 , l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 素
质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 到 2 1 “ 00年我 国同龄人 口的 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 的 9 %提 高到 1%。 在教育 5 ” 据研究表明: 在一个 国家或地 区, 当人均 c P 国 D( 部制定并颁布的《 全国教育事业第 十个五年计划》 中, 低于 10 0 0美元 时,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 明确 20 05年主要 目标是 “ 各类 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 民生产总值) 5 当人均在 10 30 00— 00美元时 , 高等教 加到 10 60万人左右 , 中在学研究生规模达 6 万人 般在 1%以下 , 其 0
教育阶段性理论 ” 。将高等教育划为“ 英才” “ 、 大众” 教育 大众化发展时期的社会历史 、 政治 、 经济 、 口等 人 和“ 普及” 三个发展阶段 。以高等教育扩张的某个数 既存事实的基础上推 理出来 的。大众化理论 开始 只 量百分比划分阶段 , 即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的状况 是特罗的个人经验 ,它是我的一种想象和推断 , “ 是一 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 , 其基 种根据事实而进行 的逻辑判断 , 是我根据 自己从事高 本涵义是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 1%为精英教育阶 等教育 的经验对 当代 世界 高等 教 育发 展 的一种判 5
的进程 , 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 19万人 , 5 比上 自的特 点 。 年增加 了 5 万人 , 幅达 4 %。20 年毛入学率 已 l 增 7 03

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胡向东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在整个人口中,若18-22岁年龄段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

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

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在大众化阶段,入学日益容易。

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

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

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

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

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

这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在这一阶段,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也更为复杂;还出现了如函授、电视、计算机等其它教学形式。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度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 , 我国高等教 育大众化不应在短期 内主观臆断地追求选到什 幺指标 , 只能在遥步理顺 教育与社会发展 关 系的基 础上, 通过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大力发展 民办高校 以期形成台理 的多样化办 学格局 后, 一步一个脚印地逐 步椎进 , 以免大起 大落 。
d vl igis tt n f ih rl rigrnb c l e pe e e pn tu oso ge ann u y l o l. o ni i h e o p a Ke ywod : p p lra o f i e d c t n ep nino nolw t ie ;i ln erig rs ouai t no g re ua o ;x a s f e rl _ ;d a leoglann zi hh i o nn f
论计算 后 , 认为我 国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在 20 05年便 可达到 1%, 5 进而 推断我国高等教育正进 入“ 大众化” 阶段 。 其实 , 马丁 - 特罗的大众化理论 既有数量 的描述 , 更强调
高等教育质的变化。根据马丁 - 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然而, 纵观我 国从 19 99年高校“ 扩招” 以来引发的 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话题与实践 , 笔者 认为我国高校 扩招 虽然进展顺 利, 但现 阶段尚不具备真 正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条件 , 国 我 现阶段 实施高等教育 大众化 还有许多 问题需要 解决 , 实施 的 策略也有 待进一步探讨
C E Zh L dc【 D prnn,hmhuTahr C l e C ezo , nn430 , h a 日em1 E la∞ ea ̄etC e o ece d e , hnhuHua 00 C i ) a 】i s g 2 n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最新文档资料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最新文档资料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远逊于欧美等国,其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一个多世纪受资本主义侵略及不合理的近代教育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借鉴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并积极推广,这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与有着几百年传统的欧美教育的竞争之中长期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 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1. 质量问题。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有人开始重视并向往高等教育,伴随而来的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及人们对其质量的关注,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扩招后教育的质量难以随着生源的增加而稳定提高,造成了许多教育问题,如高分低能、能力单一和缺乏创新等。

如果不能把大众化教育激增的“量”和需要的“质”有机结合起来,其必然会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另外,缺乏有效的高等教育监管机制也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总体而言,教育事业的快速扩张是造成其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

2. 人才培养问题。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尽相同,培养与需求很大程度上脱节了。

现今本科生满大街都是,挤占了大量专科生的就业市场。

近年来,随着本科生的整体水平下降,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在持续下跌,接近普通蓝领的工资,导致许多专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质量和制度的怀疑和不满。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反面影响正逐渐渗透到义务教育阶段,在一些边远山区的贫困区域,读书无用的思想正在抬头。

这些都将影响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文明、道德和思想。

其实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和人才培养结构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他们关注的只是如何从教育事业上取得政绩。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作者:梁国鑫来源:《学周刊·B》2013年第02期摘要:高等教育是人类创造知识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职业教育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等教育;问题;解决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竞争在进一步加剧,高等教育也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然而,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1.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缺陷。

高校仍把培养综合化、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但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更需要创新型、实践型、通专结合型的人才。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传统大学教育最大特点就是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往往是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办学条件,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造成了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等现象,专业设置也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应用环节的现象。

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大学主要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仍处于辅助地位。

由于片面强调系统讲授知识,高校教学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十分突出,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健全人格。

4.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的指导。

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说:“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

浅谈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浅谈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 关键词 】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对策
随着 1 9 9 9年全 国各 高校扩招 以来至 今 ,中国的高等教 育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面对 中国高等教育 的迅速发 展 , 有些 人盲 目地认 为 中 国已成 为高等 教育 强 国 ,然而 成绩 喜 人 的同时也 出现 了许多 问题 ,如高 等教育质量 下降 。诚 然 , 我们 不能 完全把 高 等教育 质量 下 降归罪 于高 校扩 招 ,因为 造成 这个 问题 的 因素是 多方 面的 ,高校 扩招并 没错 ,只 是 在实 施过 程 中由于 急功 近利 出现 了盲 目的错误 倾 向 ,而 忽 视 了高等 教育 自身发 展 的客观 规律 以及 国家社 会 的现实 需 要和可 承受度 。 高等 教育质量内涵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 时代 , 高 等教 育质量 的本质是 : 高等 教育提供 的产 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 的程 度。大众化 下 的高等教育 质量要求多元化 ,多元化 的高 等教 育才能满足 社会发展 的不 同需 求和不 同规格学生发展 的意愿 ,以适应学 习化社会和终身学 习的需要 。 二、研究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的必要性 当前积极关注大众化形势下 中国高 等教 育质量的研究十 分有必要 ,现将理 由阐述 如下 。 ( 一) 严 峻现实问题 的逼迫 。( 1 )自 1 9 9 9年以来全 国各 高校 的盲 目扩招 ,由于录取分数 的降低导致 生源质量不断降 低 ,引起 高教界和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 的担忧 。( 2)于连 续不 断的扩招再加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 重阻碍 了高等教育 质量 的保证和提高 ,比如基础设施 、仪 器设 备 、教师数量满 足不了学校 自身发展 的需要 。( 3)高校 规模扩大与就业压力 的矛盾。 由于高校扩招 ,就业形势 变得 日益严峻 ,大学生就 业难 成为 中国高等教育 面临的难题。( 4)许多高校掀起重组 合并 之风 ,肓 目追求层次 。 ( 二 )是经济全球化 、国际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 当今世界正发生 日新月异 的变 化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 才 和教育的竞争 ,面对经济全球 化 、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席 卷 ,中 国只有不断提升高 等教 育质量 ,不断培养 出具有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复合 型人 才 ,才能在 国际舞 台上立 于不 败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底子薄,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在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热度不断升温,也给高等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更大的压力。

高等教育伴随着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教学一、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不够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以及企业改制变革,人才市场发生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出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距离拉大的局面。

目前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也在各个领域拓展,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改变,他们普遍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社交能力。

因此,就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言,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加以调整。

2.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调。

据对历届招生和毕业生分配情况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机构中:(1)专业设置比例失调,与产业结构不一致特别表现在现存的专业设置已无法满足第三、第四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理科偏多,专业结构也严重失调,如文科内部,基础学科学生数较多,应用性文科学生数偏少;工科内部,轻工、土建类专业学生偏少。

(3)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少。

(4)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大量重复设置。

造成高校教育投资使用效益极低,使本来很紧张的高等教育投资更加紧张。

3.学风不正,道德水平失衡。

现在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和旷课的为数不少,不复习,上网、玩游戏占掉了大部分时间的也大有人在。

近年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生为了推荐自己找到好的工作,制作假的学历和荣誉证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7-02所谓高等教育,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称。

①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凸显出不少矛盾。

因此,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以及将来的普及化阶段发展十分必要。

一文献综述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最经典的定义来自马丁·特罗,他以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当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50%时,为大众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

日本有本章教授在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变历程后,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将其定位在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阶段的后期和普及化阶段的初期。

潘懋元认为,精英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非两个非此即彼的概念。

大众化仅指数量的增加,仍包含一定的精英教育,不过两者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个朝提高发展,一个朝普及提高。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征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推进并实现的,具有许多鲜明特征。

1.前期准备不充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仅有规模上的扩大远远不够。

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迅速大众化,是因为其在拥有充足入学人数前,就已经具备了适合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各种软硬件设施。

因此,只要增加人数就行了。

除美国外,纵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大多都是在具备了理论研究扎实、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国民文化需求提高等充分条件下进行的。

反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却存在着明显的前期准备不充分的问题。

1999年高校扩招前,国内几乎没有任何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相关理论研究,更不用说实践和试点经验。

许多现实问题没经过结合国情的充分论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就大刀阔斧地推进起来,且重心完全放在了规模的扩大上而忽略了其他,前期准备不足也使得后期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逐渐浮上台面。

2.政府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多是在其经济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以各高校为主导,依托高校自身内在发展需求逐渐达成的,自发性较强。

政府虽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指导及财政支持,但并不会进行强制性的干预,实际进程还是依靠高校自身完成。

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大众化的实施过程,则历来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的目标。

同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波澜壮阔的扩招正式启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大推力。

可以说,在我国,是政府而非高校,主导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3.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行速度过快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大多是平稳推进的。

如英国高等教育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扩张,70、80年代的调整,到了20世纪末才逐步平稳地实现了大众化。

而我国在高校扩招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而1999年扩招后,当年各高校招生比上年增加的幅度就高达48.15%,随着扩招的继续推行,毛入学率也随之大幅提升,在2002年就实现了大众化目标,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8年。

这一结果却并不值得我们盲目乐观,因为扩招过快的背后所潜伏着的诸如师资跟不上、学生就业难、教学质量下滑等一系列隐患已开始凸显,国务院不得不在2006年召开的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4.教育经费来源单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入不足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有问题,在我国,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穷国办大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现实。

与欧美国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不同,我国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为财政投入,而较之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推进,政府投入却显得很不到位。

教育投入的不足,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社会发展又促使个人和社会的教育需求不断膨胀的现状,直接导致了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效供给的不足。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存在的问题我国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2002年便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至今日,我国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已十年,这期间所举得的成绩固然举世瞩目,但也有不少问题逐渐浮上台面。

1.教育质量整体下滑由扩招所导致的教育质量整体下滑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学生数量增速与教育资源增速不匹配造成的,师资薄弱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我国师资的总量虽一直在增长,但生师比却屡创新低。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改善,如对各高校的质量评估中,生师比就是一个重要指标,但这也会导致新的问题,即众多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为达到生师比指标,大量招聘缺乏教学经验和教书育人意识的新教师,结果同样影响了教学质量。

其次,扩招意味着降低了入学门槛,标准的降低确保了更多学子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让毛入学率不断上升,但这也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育质量。

我们也应看到,整体教学质量下滑并非每一部分的教学质量都下滑,如当代大学生在计算机和外语等方面都远远胜过以前。

2.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除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大困境。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扩招的速度一度大幅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业岗位数难以满足大量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紧张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同时,由于扩招降低了高校的入学门槛,按以往的毕业标准,很多因扩招入学的低标准入学者将无法毕业,若降低标准,则由此输送到社会上的教育产品——毕业生将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欧美国家采取的普遍做法是“入学易,毕业难”,并不降低毕业标准。

而我国则选择了降低毕业标准,以确保大多数入学者顺利毕业的模式,这虽然让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不会像欧美学生一样经历中途停学或猛补学分以求毕业的阵痛,却也使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倍增,成为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3.高等教育学费大幅增加从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高等教育一直实行免收学费政策,直到1989年,国家才开始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但当时的学费仅200元/年。

自此,我国高校的学费开始逐年快速上升。

到1993年普通高校生均缴纳学费610元,到1996年翻了一番,达1319元,1999年又翻了一番,达2769元。

扩招后,无可避免地又带来了学费的大幅上涨,2000年比1999年上涨28.2%,2001年达到生均3895元。

直到2001、2002年国家先后两次发文规定高校不得提高学费标准,学费快速上涨的趋势才得到缓解。

②然而,自我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学费的增速还是远超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速和人们收入的增速。

2008年大学生平均5000元左右的学费也超过了当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超过农村居民年均收入的100%,③更别提还有住宿费、生活费等一系列费用。

4.办学模式滞后,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潘懋元认为,精英化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职业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全不同于精英教育。

然而,如今的高校,从办学理念到专业设置,再到教学方法都没有脱离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评估标准单一,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都盲目追求高学历层次和综合化,“专升本”、“打造综合性大学”蔚然成风,这也导致了高等教育办学之路越来越窄,“千校一面”、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不仅导致了社会需要的某些人才的奇缺,而且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滥用。

四对策和建议1.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来源渠道我国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而布鲁贝克曾说过,即便最富裕政府的公共财政也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在增加教育投资力度的同时,也应进一步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

通过大力发展民办学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发展校办产业、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减轻高校负担等手段多措并举,切实增加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

2.多种办学模式共同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由于数量上的扩张,入学者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其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元化,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我们可借鉴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即实行多层次发展策略,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有各自明确的性质和目的,在保持传统精英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层次略低的高等教育,以适应民众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这样,可以多维度地实行大众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并行,使定位于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各司其职,切实保障教育质量,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不同人才。

五结束语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欧美国家相比,具有鲜明特征,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仍存在众多矛盾,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只有正视矛盾并寻求化解之道,才能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以及将来的普及化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01②马国川、赵学勤.高考年轮:高考恢复三十年的民间观察[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③于林平.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