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绣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摘要】山西民间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在艺术上,山西民间刺绣承载着丰富多样的色彩,线条流畅细腻,图案设计独特多样,并注重细节表现。

这些特征使得山西民间刺绣在艺术界备受瞩目。

它巧妙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博大精深,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山西民间刺绣仍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传承着民族文化,展示着艺术魅力,值得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山西民间刺绣,艺术审美特征,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图案设计,细节表现,传统技艺,现代审美,历史背景,重要性,热爱生活,追求美好,艺术价值1. 引言1.1 介绍山西民间刺绣的历史背景山西民间刺绣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据史料记载,山西作为中国刺绣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刺绣的技艺。

在宋代,山西民间刺绣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绣工艺的代表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山西民间刺绣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至今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在山西民间刺绣的历史中,不仅可以看到绣工们对传统技艺的执着追求,更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通过绣针线和丝绸布料的巧妙结合,山西民间刺绣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细腻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审美享受。

山西民间刺绣在中国刺绣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艺术审美的典范。

通过对山西民间刺绣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

1.2 探讨山西民间刺绣在艺术上的重要性山西民间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珍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上,山西民间刺绣承载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探讨山西民间刺绣在艺术上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传统工艺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还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情感表达。

2. 正文2.1 色彩丰富多样的特点山西民间刺绣以其色彩丰富多样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晋绣刺绣针法

晋绣刺绣针法

晋绣刺绣针法晋绣是山西省晋城市的传统绣艺,它是以湖南省岳阳刺绣为基础,结合陶器上传统的彩绘手法演化而成的一种绣法,其特点是针法到位,线迹细腻,线条流畅,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底蕴。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晋绣刺绣针法。

一、针法1. 快针:即平针,直径0.6毫米左右为宜,它是基本的用针之一。

快针的使用特点是迅速、准确,针头一般不带线。

2. 缕针:平针的较长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针脚和几何图案的线条。

当线条需要较长的连续性时,建议使用缕针。

3. 绉针:也叫扭针,它是用于复杂线条的细针。

一般来说,绉针的长度比普通的平针要短。

用于针脚和细节之间的短缝。

4. 草针:用于绣花叶子、花心等轮廓较大的部位上,手感柔软、舒适性较好。

5. 贴针:在绣制细节时,需要将针头插入织物中,再穿过缝线后取出来。

这时,会出现线头暴露在织物表面的情况。

为保证线头不被损坏,在这里需要使用贴针。

二、线锋线锋是晋绣刺绣针法的重要部分。

线锋指的是绣制时,线条在被抓进织物之前的弯曲部分。

正确的线锋会使绣品线条自然流畅、连贯,而不会出现断线、重复和奇怪的形状。

有以下几种线锋形式:1. U型:以向下的弧形呈现,它是刺绣中最常见的线锋形式。

2. V型:是一种类似U型的线锋,但是在它的底部有一个小角度。

3. 斜平线:指的是线锋在一定角度内变化的线条,它一般用于较长的线条,如叶片等。

绣前的准备工作是晋绣刺绣针法执行的前提。

要做好针线的选择和整理,为绣制下一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线选择的注意事项包括:1. 绣线品质要高。

2. 绣线颜色要与绣品相应均调和。

3. 针头大小要适应绣品和线条的限制。

4. 质地要适宜手法和线锋的需求。

晋绣刺绣针法不仅要求针法灵活多变,更强调如何处理线锋的自然流畅。

下一次,当你尝试刺绣时,别忘了这些细节。

希望您能够通过勤奋努力,练习晋绣的针法,绣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千年晋绣传美名 十指春风绣丹青

千年晋绣传美名 十指春风绣丹青

千年晋绣传美名 十指春风绣丹青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资料提供: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采访记者:丁琳 民间艺术是艺术之根,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一切艺术从此而生也从此而变。

民间刺绣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宝藏。

晋绣,山西民间刺绣瑰宝,是我国黄河流域深扎在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绣法主要为牵绣,立体感强,饱满厚重,以宫廷绣品鞋垫、虎头葫芦为代表,在晋中一代流传了1 700多年之久,极具山西地方特色,延续着山西地域文化古老的根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晋绣作为山西历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既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又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民族性格、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有其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是,一直以来,它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本期“传承”,我们将随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牵绣)代表性传承人范素萍一起,感受晋绣色彩明艳、针法细腻之美。

源远流长 中华一脉晋绣中的“硬质绣”工艺,是三晋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一朵奇葩,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13年,古晋国先君献公时期。

晋献公在他大婚之际,令官中能工巧匠把落金片制成十种果子造型的金花缀于鞋上,然后让新娘子姜氏穿上“十果鞋”,意在宣扬晋国吞并十国(“果”与“国”谐音)的丰功伟绩。

姜氏穿上此鞋,极显尊贵富丽,于是姜氏提倡晋国女子出嫁时都应像她一样的穿上此鞋。

此风俗在民间渐渐流传开来。

然而,金箔等贵重物品在民间很是难觅,于是,聪明的百姓就用彩线绣出“十果鞋”。

民间缝制鞋时为了耐磨,一般都是用多层粗棉布裱糊后形成硬质的制鞋材料,即褙子,男子的鞋帮上纳上稠密的针脚,女鞋则绣上各种花纹。

无论是“纳”还是“牵”,都是因在硬褙材质上进行穿刺绣制时需用较大力气而衍生出的名词。

到了魏晋南北朝,民间刺绣已成世风。

据《隋史》记载,凡为军户役戍时,戍装图秀明示军威,这种盛于民间的绣法在北方更为广泛。

晋绣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

晋绣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

晋绣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作者:许建萍闫承花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02期摘要:晋绣即山西地区的刺绣,是根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延续着山西地域文化古老的根脉传承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晋绣;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山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凝聚三晋文化的晋绣就诞生在这块黄土地上,全面了解晋绣的历史、技艺、充分挖掘晋绣蕴含的艺术特征,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1 晋绣的文化内涵晋绣是山西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既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又体现着地域民族性格、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的珍贵文化遗产,有其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1.1 源远流长中华一脉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刺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据考古记载,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半个经过人工割裂的茧壳,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利用蚕丝的史迹,1960年与此相邻的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又出土了一个距今约5000年的陶蚕蛹[1],由此可以看出远在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山西先民们已开始关注蚕和对蚕丝的利用。

1984年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许多麻布、平纹织物、麻类编织物等[2];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商墓中发现布质或丝织帛画残迹,都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山西地区养蚕习俗的存在和原始纺织品的出现,为女红技艺在当地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我国刺绣创于虞舜,目前考古出土的遗物仅到商周。

遗存至今的刺绣实物,如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出土的刺绣荒帷,与先秦史籍《周礼》中记载的“荒帷”相吻合,平纹绢上以朱砂染红作地,再施以刺绣,从其图案、纹样、技法来看与现代晋绣并无二致。

文献及考古中保留的山西远古文化信息的引证,说明山西刺绣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沿革和发展,与中华刺绣文化同源同脉。

1.2 底蕴深厚,自成一体距今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地已有“朱绣”、“锦绣”的记载,比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的2500年历史记载[5]还早1000年。

绣技“绝”在毫厘间——晋绣(武氏绣法)制作流程简介

绣技“绝”在毫厘间——晋绣(武氏绣法)制作流程简介

绣技“绝”在毫厘间——晋绣(武氏绣法)制作流程简介“晋绣”是传承于我国黄河流域民间生活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极具地方特色,它既是一种灿烂的民间文化,又是朴实自然、真真切切的民俗生活。

多年来,武俊敏不断推陈出新,将祖传与师传的刺绣技艺融为一体。

“以针代笔,以线润色,以堆为骨,以立体为造型”,在秉承山西传统刺绣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合现代时尚元素,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油画风格与刺绣相融合的新道路。

在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善于将刺绣物象表现得细致入微,让作品不但保留着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立体感,形成了在刺绣界独树一帜的“武氏绣法”。

什么样的绣法为“武氏绣法”?武俊敏说,“武刺绣工具氏绣法”就是根据绘画的原创稿,通过设计绣针顺线的痕迹,分序其颜色,预演其针法。

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加入手工创作的剪、贴、补、染、印、撩、切等民间工艺和技法,把传统刺绣的平针绣、乱针绣、堆布绣、贴金、银绣、染印绣、镂空绣等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根据作品内容的风格特色,设计相匹配的布艺外框造型和款式,更增添了作品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武氏绣法”的针法分为9大类200余种,主要有平针、齐针、掺针、锁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切针、平金、打点、打籽、冰纹针、挑花、纳纱、堆绣、刻鳞针、施毛针、穿珠针等,具有平、光、齐、鼓、匀、和、细、密等特点。

绣绷:又称圆绷,或手绷,由内圈和外圈组成,将绣布夹在内外圈中,用于绣制小件。

绣架:为方便刺绣者在不同场合和地点刺绣,有不同规格的绣架,绣架的使用和组装非常方便,可以根据刺绣图案调节刺绣绷子的大小。

Inheritance传承27制作流程剪刀:用于剪绣花线,一般用翘头小剪刀,这样可以防止剪刀头碰坏绣底。

绣花针:根据所绣材质和用线的粗细决定针的大小,一般刺绣用针有8号、9号、10号、12号。

 绣花线:刺绣用线多种多样,有棉线、丝线、人造丝线,还有开司米线、毛线、丝带等,根据底料来选择绣线。

指尖文化,晋绣之美

指尖文化,晋绣之美

指尖文化,晋绣之美山西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作为山西民间的刺绣瑰宝,晋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晋绣造型独特优美,色彩艳丽鲜活,绣工精细,针法紧密。

色彩浓郁,始终是晋绣无法被比拟的特征,整体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视觉绚丽多姿,奢华的同时又不失乡土的气息。

美轮美奂色彩浓郁,始终是晋绣无法被比拟的特征,整体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视觉绚丽多姿,奢华的同时又不失乡土的气息。

晋绣大师郭美玲作品「玉兔东升」文化底蕴晋绣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图案的运用上,晋绣多以神话传说内容为题材,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者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体现出黄土地独有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

晋绣大师郭美玲作品「九羊启泰」九,乃天极之数;羊,取“祥”谐音;羊身披挂多彩如意,寓意吉祥;九羊,吉祥如意之事,数不胜数,连绵不尽;蝙蝠骑上羊首口鼻,寓意福气临门;羊背符文,神灵护身;羊身下有金童玉女,后继有人,儿孙满堂。

巧夺天工独特工艺是晋绣的又一大特点,唐朝时晋绣最繁荣的时期,当时的刺绣多以平绣为主,这也是晋绣流传至今最主要的绣法。

后来又出现了斜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从而形成栩栩如生的绣品。

晋绣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美玲大师著名晋绣大师郭美玲,被誉为中国首届刺绣艺术家,成为了山西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之一。

自幼受到家庭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兴趣相当浓厚。

所创作的刺绣作品多次获奖,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极度赞扬,先后受到国家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

晋绣大师郭美玲作品「虎虎生威」晋绣衍生在山西民间,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

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晋绣图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晋绣没有被当代主流刺绣所同化,依然保持着独立自身的特色,沿着原生态的刺绣传统,融入朴素的民风和乡土气息,在当今各种知名刺绣几乎同质化、大众化的今天,它依然保留了原始刺绣的朴素之美,更加凸显出了它的价值。

晋绣:以心作线 绣出千年情怀

晋绣:以心作线 绣出千年情怀

PAGE 20晋绣:以心作线 绣出千年情怀刺绣融入美好寓意山西特定的地理环境,为山西民间刺绣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绣地资源。

绣地是绣花用的底料。

山西和顺旧时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以农业、畜牧业、刨药材为生的。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百姓种植棉花、纺纱、织造的老土布(又命名为老粗布)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

它质地柔软,手感极佳,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还有麻丝绳、麻线、麻皮,给山西的民间硬质绣提供了丰富的底料来源。

麻布挺直耐磨,防潮吸汗,比起外来丝绸做绣底更实用,又彰显了山西民间刺绣淳朴、自然的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再加上山西旧时期的社会分工男耕女织的风俗习惯,妇女必须精通“女红”,从小学习纺织布、裁衣、做鞋、缝帽、盘纫扣、打背子、整塑鞋帮、搓麻线、纺麻绳、纳底、剪花样、绣花,由此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刺绣艺人,她们凭着质朴的情感、灵巧的双手、淳朴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成千上万的民间绣品。

如婴儿的虎头童帽、虎头童鞋、五毒肚兜、布老虎枕头、布老虎、各种绣花针葫芦、狮虎头针葫芦、姑娘的香囊荷包、伉俪的枕顶帐饰……她们以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纳吉祈福、生息繁衍、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

创新造就艺术价值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所谓传承有序、创新有根,只有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技艺掌握好并传承下去,才能更好地创新,才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题材的创新是时代刺绣艺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于当代的晋绣艺术来说,题材的创新必须与硬背材质融合在一起,达到统一的效果,从而彰显硬质绣艺术所独具的粗犷厚重、造型精致、肌理丰富、色泽强烈、构图饱满、寓意吉祥的气质。

多年来,为把山西硬背材质小件绣推上大雅之堂,传承人范素萍做了不同类型的尝试,如孔雀回头看牡丹、七桥会、降龙献佛等,这些作品都是用硬质绣的针法将图案绣完后,再用剪刀沿边剪下来进行装裱,可以成为装饰品壁画,起名为露边画刻绣。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山西民间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艺术审美特征既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表现了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

山西民间刺绣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山西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发祥地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精神。

山西民间刺绣以山西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为题材,表现了山西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山西民间刺绣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山西的名胜古迹、传统建筑、地标性建筑等的刻画,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了山西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山西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山西民间刺绣还以山西的传统习俗、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等为题材,通过刺绣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这些作品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山西的民俗文化,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山西民间刺绣具有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山西民间刺绣中,既有纯粹的手工刺绣作品,也有将刺绣与其他材料结合的混合媒介作品,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为山西民间刺绣带来了更大的艺术发展空间。

在山西民间刺绣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有传统的绣制技艺,还有创新的设计理念,不仅有真绣工艺,还有假绣工艺,不仅有平面刺绣,还有立体刺绣,这些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山西民间刺绣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吸引力。

山西民间刺绣还不断吸纳和借鉴其他地方的刺绣技艺和艺术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刺绣风格。

山西民间刺绣作品中融入了很多不同的元素和风格,这为山西民间刺绣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也为山西刺绣艺术的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体现在其地域文化特色、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上。

通过对山西民间刺绣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山西民间刺绣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促进山西民间刺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绣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
摘要:晋绣即山西地区的刺绣,是根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延续着山西地域文化古老的根脉传承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晋绣;文化内涵;艺术特征
山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凝聚三晋文化的晋绣就诞生在这块黄土地上,全面了解晋绣的历史、技艺、充分挖掘晋绣蕴含的艺术特征,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1 晋绣的文化内涵
晋绣是山西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既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又体现着地域民族性格、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的珍贵文化遗产,有其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1.1 源远流长中华一脉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刺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据考古记载,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半个经过人工割裂的茧壳,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利用蚕丝的史迹,1960年与此相邻的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又出土了一个距今约5000年的陶蚕蛹[1],由此可以看出远在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山西先民们已开始关注蚕和对蚕丝的利用。

1984年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许多麻布、平纹织物、麻类编织物等[2];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商墓中发现布
质或丝织帛画残迹,都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山西地区养蚕习俗的存在和原始纺织品的出现,为女红技艺在当地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我国刺绣创于虞舜,目前考古出土的遗物仅到商周。

遗存至今的刺绣实物,如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出土的刺绣荒帷,与先秦史籍《周礼》中记载的“荒帷”相吻合,平纹绢上以朱砂染红作地,再施以刺绣,从其图案、纹样、技法来看与现代晋绣并无二致。

文献及考古中保留的山西远古文化信息的引证,说明山西刺绣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沿革和发展,与中华刺绣文化同源同脉。

1.2 底蕴深厚,自成一体
距今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地已有“朱绣”、“锦绣”的记载,比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的2500年历史记载[5]还早1000年。

《诗经》许多诗歌都形象地反映了山西南部地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年间与“丝”、“蚕”、“绣”相关的社会现实。

《诗经·唐风·扬之水》中“素衣朱绣,从子于沃”和“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歌颂了那时山西曲沃邑一带华丽的裳绣色彩艺术。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赵王曰:“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记述了战国时赵国织锦刺绣的发达与富有,当时赵国都城在山西安邑今太原东南部,有推测现在上党地区盛行的“高平绣活”、“潞绣”发端于这一时期是完全可能的[3]。

1.3 特色鲜明效用突出
晋绣俗称“硬绣”,南方的刺绣是软质绣,山西的刺绣是硬质绣。

如今晋绣没有“与时俱进”地跟上全国刺绣潮流逐渐衰落。

从另一方面讲,应该庆幸它没有被主流刺绣所同化,保持着独立自身的特色,沿着原生态的刺绣传统,融入朴素的民风和乡土气息自然地向前发展,在当今各种知名刺绣几乎同质化、大众化的今天,它保留了原始刺绣的朴素之美,更显示出其自身的价值。

2 晋绣的艺术特征
传统刺绣最基本的特性既是生活用品,同时又是艺术装饰品,有很高的艺术含量和品质含量。

晋绣按照内容可以分为:观赏性晋绣和实用性晋绣作品;从工艺角度看,可分为丝线绣、割绒纳绣、牵绣、堆锦、挑花和布贴绣等几大类;按照形成时代和工艺特点可以分为传统晋绣和现代创新晋绣。

就本省而言,由于地域的不同、绣品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绣法的使用也千差万别,在刺绣上反映出了地区差异。

以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刺绣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每一个支系的晋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或是工艺不同、或是工艺组合不同、或是图案风格不同、或是用线用料不同。

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把各种技巧相互交融结合使用,形成了晋绣浓烈、粗犷、朴实的地方风格。

2.1 色彩浓重
色彩浓重是晋绣的第一特征。

晋绣小品在色彩的应用上,一般采用强烈的对比色彩,体现了粗放、鲜明的个性。

晋东南风格绣品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一般采用黑、蓝、红、鱼肚白为衬底,上面用
艳丽明快的颜色绣出图案,明朗而不耀眼,强烈而不刺目,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平绣活,潞绣;晋北风格绣品色彩艳丽,层次分明,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繁寺、代县一带的刺绣品;晋中风格绣品整体感饱满、厚重、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最具代表性的是和顺牵绣;晋南风格绣品庄重朴实而又华丽多姿,色彩璀璨而又和谐雅致,地方色彩浓重,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2 工艺独特
独特的工艺是晋绣的又一特征。

晋北刺绣在绣制过程中融合了剪纸的技法,剪纸和刺绣同时运用,最后呈现出的作品内里是剪纸,外面是刺绣,细节与轮廓完美融合。

晋中刺绣采取牵绣技法,用多层布裱糊后形成硬质底,长短针、套针、漏针、绕针等针法,刺绣时每一针每一线必须用力牵紧,使得绣品立体感强,整体感饱满、厚重。

晋东南的潞绣在工艺上将包梗绣、贴布绣、镂空绣等绣法结合,针法多变而细腻,平针、回针、套针等针法互补,以原始手工制作,产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2.3 美观耐用
美观耐用是晋绣品备受人们青睐的最本质的原因之一。

表现山西人风韵独特艺术风格的晋绣小品多为肚兜、荷包、帽子、褡裢、绣衣、围嘴、钱袋、绣花鞋、鞋垫等等,这些既是随身使用的生活用品,也是随身装饰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馈赠礼物,选用硬质的底料,
采用多种独特的工艺,纯手工制作,把图案中的纹样刻画得栩栩如生,既美观,又耐用。

3 结束语
晋绣是山西省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民间工艺,是可与苏绣、蜀绣等四大名绣媲美的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认可和保护的民间工艺,深入探讨晋绣艺术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挖掘山西地方文化精髓,对山西地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2:3.
[2]高炜,李健民.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3,01:32.
[3]张德禄.山西是中国刺绣艺术发祥地之一考—山西民间刺绣的文化价值[n].
[4]张繁荣,刘锋,卢致文.山西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策略[j].江南大学学报,2009,06:121.
[5]许星,廖军.苏州传统织绣及服饰手工艺的拯救与再生[j].丝绸,2009,02:49.
第一作者简介:许建萍(1964,12-),女,山西榆次,实验师,研究方向:织绣技术、艺术及文化研究。

第二作者简介:闫承花(1957,9-),女,山西孝义,副教授,
研究方向:纤维工艺、材料与艺术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