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瓯越文化初探
瓯越文化初探瓯越文化是中国传统地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千百年来先祖创造的珍贵遗产。
瓯越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
它既包括驺摇东瓯王以来的瓯越人在特定地域环境下所创造的科学、艺术、意识和实用技术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包括在瓯越地区域内,由于历史上经历几次人口迁徙以及海外贸易所导致的文化交融,受其影响在三国两晋元明清时继承其精神发展的文化。
瓯越文化以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置永嘉郡为代表,以宋代手工业、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开始影响全国,尤以南宋时期的永嘉事功学派、“永嘉四灵”诗学和南戏,标志着瓯越文化的发展和成熟。
在永嘉郡为中心的整个瓯越地区,由于地少人多所致,造就了无数能工巧匠。
漆器以其“奇形异制”闻名长江两岸;纺织品“名遍东南,言衣者必资焉”;造船业在南宋时期每年制造达到600余艘;对外贸易呈现出“一片繁华海上头”的景象。
至今为止,温州人还以心灵手巧、善于经商而闻名。
瓯越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代人文精神有着共同点。
温州今天的经济发展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瓯越大地出土的数万件遗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历代文人骚客在雁荡山、江心屿留下的数千首诗词,楠溪江畔的古村落都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宁村所、永昌堡都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基地。
由于瓯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瓯越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瓯,温州的别称。
温州的文化也就被人们常常称为瓯越文化。
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山水诗、中国南戏、中国重商经济学派的发源地。
这里衍生了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瓯越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睿智的温州人。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历史积淀,温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风格鲜明独特,举其要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多元性。
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温州绝大部分时间远离社会中心而作为边缘存在,中心控制力弱,因而荟萃了多种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
瓯越文化寻根之旅观后感
瓯越文化寻根之旅观后感瓯越文化寻根之旅观后感近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瓯越文化寻根之旅活动,这次的旅行给了我很多思考和感悟。
瓯越文化是我们浙江省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遗产,通过这次旅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
旅行的第一站是瓯江畔的安吉山,这是瓯越文化发源地之一。
站在山顶远眺,只见瓯江波澜壮阔,山水相映,美不胜收。
我们参观了那里的瓯越文化博物馆,通过展览,我对瓯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瓯越文化像一条丝线,贯穿了瓯江流域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无数的人们。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许多瓯越文化的艺术形式,例如瓯绣、瓯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瓯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旅行的第二站是瓯江三叠瀑布,这里是瓯越文化的核心地带。
瀑布从高处奔腾而下,形成了壮丽的景观,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站在瀑布边,我仿佛能够感受到瓯越文化的力量和活力。
瓯越文化追求的是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融合,尊重自然、融合人文构筑了瓯越人坚韧、豪迈、自信的性格和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本真和独特。
旅行的最后一站是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沙溪村。
这里是瓯绣的故乡,也是传统的瓯越村落。
沙溪村保持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房屋、街道、庙宇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格,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瓯绣艺术馆,瓯绣在这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瓯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它以其精美细致的刺绣技法而闻名于世。
在馆内,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瓯绣作品,每一件作品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参观和学习,我对瓯绣的制作过程和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这次瓯越文化的寻根之旅,我不仅了解了瓯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还对瓯越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瓯越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瓯越文化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年的王谢世族几多风流人物,如今却安在呢?
文人墨客的诗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李白《孤屿诗 》 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苏轼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 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就,把钓待秋风。 ——杜甫《送裴虬尉
千年东瓯文化的积淀,成就了无数经典 。那些具有独特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具有世代延续的地 方特色,包含优秀的传统工艺和技能
瓯绣
因产于瓯江流域 ,故称瓯绣。是 浙江温州的地方 传统艺术,中国 六大名绣之一。
黄杨木雕
温州的黄杨木雕
创始于宋、元, 流行于明、清, 距今已有千年历 史。
王羲之(公元303-379年)
• 王羲 之在温州留下许多逸 事遗迹 。比如“王羲之守 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 勒,出即控之,今有五马 坊。” 可见“五马坊” 是为太守王羲之而命名。
著名永嘉郡太守谢灵运(385—433)
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
曾叔祖谢安,祖父谢玄,父焕。 小名“客儿”,15岁到京城, 居乌衣巷。 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 江左莫逮。7岁袭封康乐公, 食邑二千户。
• 温州,古称瓯越、东瓯。溯其渊源,长久 【1】 以来,论者多据《史记 · 越王勾践世家》, 认为是楚灭吴后,越人逃散,迁移归来的 ,即“瓯为越后”说。
“瓯”是当时一种饮器、盛器,也作祭器用。
人们以其盛严之物来名其地,故称温州一带 为“瓯”,又因地处我国东南,被称为“东 瓯",春秋时期,属越国的领土,故又有“瓯 越”之称。
(三)、瓯越文化的繁荣
温州地方课程(瓯越文化)知识整理
《文化温州》第二章(瓯越文化)(一)诗之岛——江心屿江心屿以其独特的位置和优美的景色,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四大孤屿之一,并且是其中最具文学特色的。
屿上遍布殿堂亭榭,古迹众多,加上古木葱茏,风景秀丽,因而,一向有“瓯江蓬莱”之称。
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来此游览观赏并留下大量的墨宝。
据统计,历代歌咏江心屿的诗篇约有1000多首,这是全国各大风景点中极为少见的,在中国岛屿中更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江心屿便有了中国“诗之岛”之称。
1.江心寺简介及对联解读古时的江心屿是有两个小岛组成。
宋绍兴七年(1137年),僧人清了奉旨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人填塞中川,两屿于是连接为一岛,并建寺名中川,通称“江心寺”。
寺院大门两边楹柱上有一副叠字对联。
它相传是宋代的王十朋撰写的,现在悬挂在寺门的对联由书法家方介堪重写。
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法:上联中第1、3、4、6、8字之“朝”,读音为“朝夕”的“朝”;其余读为“朝拜”的“朝”。
下联中第1、3、4、6、8字之“长”,读音为“长短”的“长”;其余读为“生长”的“长”。
意思: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
妙处:本对联生动地描绘了浮云聚散、潮水涨落的奇特景象,确是一副妙字好联。
2.浩然楼在江心寺的东侧,有一座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顶的建筑,就是浩然楼。
其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
登楼远眺,瓯江上的往来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栉比的房屋与海坛、翠微诸山一览无余。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众山遥相对,孤屿共题诗。
”正对应此景点浩然楼。
3.宋文天祥祠在江心寺与浩然楼之间有一座庭院式的建筑,便是宋文信国公祠。
公元1276年,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
公元1482年,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
a)澄鲜阁和谢公亭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又名江上楼。
温州的传统文化
温州的传统文化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温州的传统文化是其深厚历史和地域特色的反映,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温州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在温州的传统文化中,既有古老传统的文化遗产,也有现代文化的新面貌,这些都构成了温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温州方言温州方言是温州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代表了温州地区的语言,也反映了温州的历史和文化。
温州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温州方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音韵、声调、语法等方面,比如说“澎湃”这个词在普通话中读作“péng pài”,而在温州方言中读作“bàng pài”。
温州方言的存在反映了温州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它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温州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州民间文化温州民间文化是温州的一大特色,它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温州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温州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民间宗教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温州木雕、瓯剧、龙泉青瓷、温州绸等。
温州木雕是温州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是温州木雕文化的代表。
温州木雕制品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的青睐和赞誉。
温州木雕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温州木雕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瓯剧是温州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瓯剧的唱腔婉转悠扬、表演技巧精湛,表现了温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华。
瓯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温州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龙泉青瓷是温州的一种传统陶瓷,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龙泉青瓷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温州绸是温州的一种传统纺织品,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瓯越艺术1
彩灯, 有颜色的灯,又名花灯,是我 国普遍流行的传统的民间的综合性的 工艺品。彩灯艺术也就是灯的综合性 的装饰艺术。
彩灯的产生,是从人类运用火、发明 灯、制造灯具等发展而来的。燧人氏 发明了钻木取火,人类燃起了火堆, 点燃了火把,这火堆、火把就是原始 灯的起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用动植 物和矿物的油蜡来作采光的灯。《周礼、 司恒氏》载“凡邦之大事,供烛庭燎、烛 麻烛也”,可见,周朝就有了烛灯。到了 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这在屈原 《楚辞》中就有所表述:“兰膏明烛华铜 错”。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西 京杂记》载:“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 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 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
木 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 但实际上,木雕艺术同其 他雕塑艺术一样,是伴随着人 类的产生而生;只是一开始是 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到人们 有了审美,木雕才真正成为一 门艺术。
瓯绣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 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也是浙江 “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 传统刺绣发展而来。它与湘绣、苏绣、 蜀绣合称我国四大名绣。瓯绣是我国出 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 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瓯绣的 品种很多,除各式画片、挂屏等装饰品 外,还有台布、戏装、枕套、被面等实 用品。画面有人物、山水、花卉、走兽4 大类,1000多人花色品种。
新中国成立至今,瓯绣曾有多幅作品 引起极大轰动。
1979年,温州匝绣厂职工用彩色丝线100多种,针 法20多种,绣成高1米、宽4米巨幅绣品《红楼梦•十二 金钗图》,在香港举办的中国丝绸服装绣品展销会上展 出,引得港人争睹。在这幅长2米、宽1米的巨幅作品中, 四季花卉同时开放,“十二金钗”集于一图,画面上十 六个人物的脸型、发髻、首饰、神态各不雷同。绣面绚 丽多彩、光彩夺目。魏敬先的《白石 老人》素描绣,获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人像发绣《孙中 山》、《张大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加 在台湾举办的千年中国文物展。 1998年一幅长3.5米、宽1.4米的巨型瓯绣精品《鹤 鹿同春》,再次轰动海内外。这幅作品汇集了瓯绣所有 的传统技法,采用了100多种绣线颜色,是历史上第一 件汇集人物、花鸟、山水、走兽为一体的瓯绣作品。
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瓯越文化的涵和特征智仁和诚的瓯越文化的涵和特征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
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模式”。
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经济发展背后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驱力。
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前,学术界对经济现象研究已相当深入,论著汗牛充栋,但对文化现象研究则相当薄弱。
因而深入开展对文化的研究,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文化的理论,既是历史的回声,又是现实的召唤。
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文化、商业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来论述文化的涵。
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
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
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是座山水典型城市,山水尽东南之美。
有雁荡山(含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仙岩、百丈漈、瑶溪、泽雅、寨寮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四处市县级风景旅游区,有“中国城市四大孤屿”之一的江心屿,有南麂、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还是联合国生物保护圈。
瓯越民俗
瓯越民俗第一节物用习俗东瓯民风质朴敦厚,崇尚礼仪,尤以勤劳聪明著称。
“地不宜桑而织丝工,不宜粟麦而粳稻足,不产漆而器用工致。
”温州先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
这些劳动的成果、智慧的结晶融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行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习惯。
瓯越服饰千百年来,温州人对服饰的热情始终不减,就如同小小少年沉迷于童话故事一般。
古代的温州人是如何穿着打扮的呢?温州盛产竹子。
古时候,农村的妇女们喜欢用竹壳做鞋底,用棕丝纳成鞋子,这就是棕鞋。
这种鞋既经济实惠,又轻快干燥,而且能吸脚汗,所以温州百姓都喜欢穿。
清代方鼎锐的《温州竹枝词》中写道:“江城烟柳趋新晴,结伴嬉春著屐行。
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温州百姓穿着棕鞋游山踏青的情景。
旧时,温州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车和织布机。
农妇们用自家地里种出来的棉花纺纱织布,织成的布就是后来俗称的“土布”,用来缝制一家老少的衣裳和被单等,自给有余的就拿到市集上卖。
相传,晋代时瓯江之滨有一个纺纱女,为了侍奉母亲而终身不嫁。
她靠纺纱织布来维持母女俩的生活,常常夜里纺纱织布,到凌晨鸡鸣时分把织好的布送到市集上去卖,因此人们把这种土布称作“鸡鸣布”。
以后的农村妇女们都向她学习。
鸡鸣布之名因此远传。
欧绸是温州著名的传统丝织品,绸面光滑,色彩鲜艳,纹理细密,轻柔薄软而不易沾上灰尘。
明清时有“雪里清”、“火里烟”、“出炉红”等名绸。
古代温州的有钱人家喜欢用瓯绸做被面、衣料、镜罩、手帕等,把它看作是地位身份的一种象征,并由此逐渐形成风俗。
男女婚嫁、老人庆寿等重要活动,都少不了瓯绸。
古时的温州妇女心灵手巧,在自制新衣时,总要在容易磨损的地方,如袖口、裤脚边等处叠成双层,来回缝上对称的十字双针,这样就成了十字花边。
这种十字花边后来逐渐应用到枕套、手帕、台布、窗帘等物,最终成为各种衣物上的一种必备装饰。
温州的不少家庭,从老妪到少女,都有一手挑花技艺。
妇女手捏银针,依循布料的经纬交叉,上下飞舞丝线,挑绣成一个个斜十字形排列的图案。
瓯越文化
瓯越文化《话说温州》播音时间:十二周周一编辑:郑德镇播音员:郑德镇、徐浩博音乐:像风一样、渡、别、骆驼、刚好遇见你、天空之城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吃饭时,时间从碗边流走;喝水时,时间从随水流走;睡觉时,时间又从脚边流走。
这摸不着,抓不住的时间呵,它无声地来又匆匆地远走”。
懂得珍惜,人生便是一种永恒。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话说温州,本期的主题是《瓯越文化》。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
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
温州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温州”、“温州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温州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温州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温州经济发展背后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
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
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虽然并非所有沿海地区都能形成海洋文化,如果没有强烈的不同文化类型国家的商品交换的需求和可能的话。
中国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然而古代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由于征服自然能力的薄弱以及中央集权专制长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并没有孕育出海洋文化的充分条件,如齐鲁地区,虽地处滨海,其文化却是大陆文化的典范。
瓯越文化
欣赏配乐诗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 薄霄愧云浮, 进德智所拙, 徇禄反穷海, 衾枕昧节候, 倾耳聆波澜, 初景革绪风, 池塘生春草, 祁祁伤豳歌, 索居易永久, 持操岂独古,
飞鸿响远音。 栖川怍渊沉。 退耕力不任。 卧痾封空林。 褰开暂窥临。 举目眺岖嵚。 新阳改故阴。 园柳变鸣禽。 萋萋感楚吟。 离群难处心。 无闷徵在命。
江心屿是其中最具文学特色的。一向有“瓯江蓬莱”之称。 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来此游览观赏并留下大量的墨宝。令我们最 熟悉不过的是江心寺院大门两边楹柱上有一副叠字对联。它相 传是宋代的王十朋撰写的,现在悬挂在寺门的对联由书法家方 介堪重写。 该对联生动地描绘了浮云聚散、潮水涨落的奇特景象,确是 一副妙字好联。本对联生动地描绘了浮云聚散、潮水涨落的奇 特景象,确是一副妙字好联。 谁来读读此对联。
“
瓯”为何物?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瓯”为何物?
瓯的说法多多,乃至无定论。有学者认为, 瓯是一种放东西的器物。据说远古时,今温州地域内 因为大量生产这种叫“瓯”的器物,所以就拿“瓯” 这个字来给这个地方取名。温州古代称瓯越。还在五 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 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 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 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 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 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而在这古老的瓯 越土地上,衍生出瓯越文化这棵大树,吸天地之精华, 聚日月之灵气,寒暑易节,经风沐雨,岁月轮回,新 陈代谢,终于成就这株千年古木,根深叶茂,荫蔽后 人。
山水诗宗——谢灵运
温州那繁华的五马街、古老的 康乐坊、谢池巷以及幽雅古朴的池上 楼等地都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谢灵 运。 谢灵运(385-433),东晋诗 人。他在任永嘉太守一年间游遍永嘉 各地,先后创作了《登江中孤屿》 《登池上楼》《北亭与吏民别》等著 名诗篇。 谢灵运多写山水诗,诗歌清丽 自然、浑然天成,被称为“谢灵运 体”,标志着中国山水诗的正式诞生, 所以谢灵运被称为“山水诗鼻祖”。
温州历史与文化
三、温州地方礼仪与民俗
(1)辞旧迎新 (2)拦街祈福 (3)清明祭祖
岁时习俗
温州童谣《十二月令》
正月灯;二月鸢; 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 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晒霉毒; 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 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 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温州历史文化
一、瓯越文化概述 二、温州模式与温州精神 三、温州地方礼仪与民俗
一、瓯越文化史概述
▪ (一)瓯越文化的渊源
➢ 何为“瓯”、“瓯越”
“瓯器”说 “区”字说,意为众多,指东南丘陵众多,民族分
布隐曲。 鸥鸟图腾说
➢ 东瓯原始文化
温州史前文化遗址总数已达一百多处。年代较早的 有:乐清白石杨柳滩、瑞安北龙大坪、泰顺百丈下 湖墩和文成珊溪鲤鱼山遗址等。
清明祭祖
插柳和踏青 这天家家门上插上柳枝,儿童头上也戴着缀有花朵
的柳枝圈儿,祖先墓上也要插柳枝。妇女则采柳叶簪 髻,洁服出游,名曰“踏青”。《东瓯见闻录》中有 《踏青词》一首:“踏青侣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 香。蜂蝶紧随衣袖舞,吴田十里菜花黄。”
《温州竹枝词》:“江城烟柳趋新晴,结伴嬉春著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屐(脚着谢公屐,身 登青云梯)行。何用游山双不借(不借,草鞋也), 棕鞋也似笋鞋轻。”
➢ 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 杜甫《送裴虬尉永嘉》
➢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 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就,把钓待秋风。
孟浩然:
《永嘉上浦馆 逢张八子容》
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邻鲛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过年习俗 拦街福 清明祭祖
瓯越民俗
平阳的陈氏祖屋
平 阳 的 陈 氏 祖 屋 堂 屋
• 瓯越民俗
• 第二节 岁时习俗
• 编制 (育英)董焕春
• 辞旧迎新
• 1、温州“迎新春”一般要做如下活动: • 掸新 、办年货、备新衣、开门炮 。 • 2、温州“过新春”十分重视拜年礼节,比 如对出行日子的讲究,俗话说: 丈人 ,初三初四 • “初一拜 庙门 ,初二拜 拜 友人 • 。”
• (3)采撷民俗民风:温州民间习俗古朴,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 • 温州是个好地方 ,四季八节有名堂。 • 拜年送礼纸蓬包,拦街福斗台眼看花爻。 • 清明踏青塌饼儿,重五龙船斗南塘 。 • 七月七喜鹊咄巧食,中秋赏月走麻行 。 • 登高做节恁闹热,你讲看爽看不爽。 • 上面歌词介绍了温州的民俗,你记忆中印 象最深的是哪种,请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描述你家乡过节(上面的一种)的一幅画 面。
• • • • • •
(二)温州美食 1、浙菜体系,由杭州、宁波、绍兴和 温州 为代表的四个地方流派所组成。 2、瓯菜的选料具有( C )特点。 A.细特鲜嫩 B.海味海鲜 C.鲜活生猛 D.清鲜脆嫩
• 3、瓯菜的主料主要 有大青蟹(蝤蛑)、梭子蟹、花蚶、蛏子、 、 、 、 、 海虾、 牡蛎、 、 大小黄鱼 等。 • 、
• 4、瓯绸的特点 绸面光滑,色彩鲜艳,纹理细密, • 是 轻柔薄软而不易沾上灰尘。 。
雪里清 ”、 火里烟 • 5、明清时有“ “ • “ 出炉红 ”等明绸。 ”、
• 6、古代温州的有钱人喜欢用瓯绸 被面、 衣料、 镜套、 、 手帕 等, 做 、 、 把它看作是地位身份的一种象征,并由此 男女婚嫁、老人庆寿 形成一种风俗。 、 等重要 活动,都少不了瓯绸。
• •
谢灵运 因为他在永嘉任职期间所进行的文学创 作,对我们瓯越文学产生了无人可比的影 响。他的诗篇使永嘉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 祥地,让温州名扬天下。
瓯越文化地内涵和特征
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智仁和诚的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
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
温州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温州”、“温州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温州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温州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温州经济发展背后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前,学术界对温州经济现象研究已相当深入,论著汗牛充栋,但对温州文化现象研究则相当薄弱。
因而深入开展对温州文化的研究,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温州文化的理论,既是历史的回声,又是现实的召唤。
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来论述温州文化的内涵。
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
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
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温州是座山水典型城市,山水尽东南之美。
温州有雁荡山(含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仙岩、百丈漈、瑶溪、泽雅、寨寮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四处市县级风景旅游区,有“中国城市四大孤屿”之一的江心屿,有南麂、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还是联合国生物保护圈。
略论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
略论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平乐,古称界川,素有“世界因平,和谐则乐”之美誉。
作为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古老县级市,平乐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文化遗存的地方。
以西瓯文化遗存最为著名。
西瓯文化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本文将略论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探讨其特点、价值以及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一、西瓯文化概述西瓯文化是指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西瓯文化的代表遗址有荣威洞、石鼓岩、凤凰山等,这些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如陶器、玉器、青铜器等,都反映了古代温州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
西瓯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平乐作为温州地区的一个古老县级市,自然也有着丰富的西瓯文化遗存。
在平乐境内,有数十处西瓯文化遗址分布其间,如划龙山、曹家垅、大坂头等,这些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丰富多样,反映了古代温州地区的生产、生活和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高田遗址,这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其中大型的玉璧、玉琮等尤为珍贵。
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不仅仅是指这些遗址和出土的文物,还包括了当地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
在平乐古城,现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其中不乏具有西瓯文化特色的建筑,如文庙、关帝庙等。
平乐还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平乐龙船、平乐腰鼓等,这些都是西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温州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西瓯文化遗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西瓯文化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具有特殊的工艺风格和艺术特点,其中的玉器和青铜器尤为精美,展现了古代温州地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
西瓯文化的建筑遗存和民俗文化也展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如古城内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表演等,都具有浓厚的西瓯文化气息。
瓯越文化
瓯越文化温州小吃:①灯盏糕:外皮用米粉和黄豆粉拌和,肉馅是猪肉和白萝卜丝,用猪油炸制成金黄色,冷却后即可食。
因为它外形如古代的灯盏,因而取名叫灯盏糕。
②县前汤圆:县前汤圆始建清朝光绪年间,相传至今,久盛不衰。
温州人视吃汤圆为吉祥,有汤团待客的风俗习惯。
县前汤圆选用上等糯米制作,口感细腻,久负盛名。
县前汤圆店的麻心汤圆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③长人馄饨:1930年前后,一个乐清人在市区铁井栏口经营馄饨,馄饨皮薄馅鲜,用料讲究,有紫菜、蛋丝、虾米等。
煮出来的馄饨,汤清见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
因他个子很高,人称长人馄饨。
(注:用一两句话描述一种小吃。
)如:温州“长人馄饨”,制作精细,皮薄肉鲜,用碱适当,用料讲究,有紫菜、蛋丝、肉松、浸酒虾米、尤其是汤清味鲜形似花朵,美味爽口受人欢迎,初到温州的外地人务必品尝!如:茶山杨梅——万绿丛中点点红,茶山杨梅闻名遐迩。
果大肉多核小,果色紫黑而有光泽,品尝起来更是酸甜可人,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浙江省名特优水果品种。
《温州是个好地方》歌词唱到:温州是个好地方,嬉爽吃爽冇话讲。
点心摊儿多兮多,一夜吃到大天光。
肚饿松糕馅皮肉,肚饱还想鱼丸汤。
吃味道的江蟹生,龟脚花蛤太兰方。
恁多的麻什冇讲得,你讲吃爽吃勿爽。
白茹烧饼脆又香,县前头汤圆麻心烫。
长人的馄饨皮丝薄,矮人松糕夹砂糖。
饿了吃盘炒粉干,再来一碗鱼圆汤。
家乡的点心几略多,包你吃饱亦吃爽。
自然景观①雁荡山:位于乐清东北,临东海,据说主峰之一的雁湖岗有水荡,芦苇丛生,秋天雁群栖集于此,故名雁荡山。
雁荡山有奇峰、飞瀑、古洞。
代表景点,如灵峰、大龙湫。
②楠溪江:位于永嘉,是瓯江最大的支流,因其古代两岸盛产楠木,故称楠溪江。
这里以水秀、岩奇、村古、瀑多闻名中外,具有一种柔媚之美。
(注:介绍温州一处风景名胜或拟一条温州旅游宣传语)如:雁荡山在乐清市境内,人称北雁荡。
它的得名来自于“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这句古语,被誉为东南第一名山,堪称寰中绝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智仁和诚的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
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
温州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温州”、“温州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温州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温州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温州经济发展背后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前,学术界对温州经济现象研究已相当深入,论著汗牛充栋,但对温州文化现象研究则相当薄弱。
因而深入开展对温州文化的研究,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温州文化的理论,既是历史的回声,又是现实的召唤。
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来论述温州文化的内涵。
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
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
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温州是座山水典型城市,山水尽东南之美。
温州有雁荡山(含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仙岩、百丈漈、瑶溪、泽雅、寨寮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四处市县级风景旅游区,有“中国城市四大孤屿”之一的江心屿,有南麂、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还是联合国生物保护圈。
景区面积辽阔,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2.23%;景区种类众多,有奇山秀水、滨海岛屿、高山湖泊和原始森林等;景区景点秀美,大龙湫、合掌峰、楠浮标滩林等景观世人称绝。
旅游资源中还包括了众多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的人文景观,有瑞安玉海楼、苍南蒲壮所二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4处省级、420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弹丸之地的老城区就有江心屿、华盖山、海坛山、松台山、郭公山、积谷山、景山、翠微山、巽山、杨府山、大球山、九山湖、龟湖、温瑞塘河、勤奋河等,一座城市的中心能有如此众多的小山和河流是十分难得的。
温州秀美的山水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积淀了丰富的山水文化。
温州是我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鼻祖,他任永嘉(今温州)太守时,留下20余首咏赏温州山水的诗篇。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等是吟咏温州的千古名句。
之后,温州山水又遗有孟浩然、司空图、崔道融、韩愈、沈括、王十朋、朱熹、陆游、陈亮、叶适、姜夔、文天祥、徐霞客、袁枚、朱尊彝、康有为、孙诒让等人的足迹和诗文。
仅江心屿就有历代诗篇300多首,连无缘寻访温州的李白、杜甫也写下了选美江心屿的诗句。
李白诗曰“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杜甫诗曰:“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隐吏适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己就,把钓待秋风。
”江心屿可谓名副其实的“诗之岛”,文化品位极其高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秀美的山水养育一代又一代充满灵气的温州人,也容易产生超越现实,富于灵性的佛道气象。
二、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亦即海洋文明,是一种依赖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相对于大陆文化或大陆文明而言。
以工商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海洋文化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大陆文化有着极大的区别:大陆文化以家为本位,海洋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大陆文化重视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海洋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陆文化重舍生取义,海洋文化重死里求生;大陆文化重稳定,海洋文化重进取;大陆文化社会科学理念论发达,海洋文化自然科学理论发达等。
但是并非所有沿海地区都能形成海洋文化,如果没有强烈的不同文化类型国家的商品交换的需求和可能的话。
中国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然而古代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由于征服自然能力的薄弱以及中央集权专制长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并没有孕育出海洋文化的充分条件,如齐鲁地区,虽地处滨海,其文化却是大陆文化的典范。
但是温州与少数一些沿海城市却具备了海洋文化的一些条件,如海上运输贸易,对外开放等。
温州海上运输历史悠久,《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温州的记载,谓“瓯居海中”,说明先秦时代温州对外交通必须取道海上,给人以居住海中的印象。
三国时,为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北宋时,为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造船数占全国之首,可见温州海运之发达。
更难得的是,温州历史上有三次正式对外开放。
第一次对外开放为宋元时期。
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偏安江南后,商品贸易和对外交往便大都依赖海上,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明州(庆元)、泉州、温州是当时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由于海外商贸的繁荣,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在温州设立市舶务,用以管理海外贸易,并建待贤驿、待远驿来招待来温州的外国人。
南宋宗庆元年(1195年)罢市舶务,温州对外贸易陷于停顿。
元朝建立后,为发展海外经济文化交流,至元廿四年(1277年)在全国设立了七处市舶司,温州为其中之一,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兴盛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人周达观于1296年奉命随使赴真腊(今柬埔寨)招抚,回国后,著有《真腊风土记》,这是十三世纪柬埔寨吴哥文化极盛时期的唯一记载,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
该书中提到柬埔寨人民喜爱的温州漆盘,从中可以窥见温州当时对外交往的状况。
明初郑和下西洋后,明清两朝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温州人民受尽倭寇和海盗骚扰之苦,经济陷入停顿之中,文化趋向沉寂。
第二次对外开放为晚清时期。
1876年,英国以马嘉理事件为借口,胁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终于将他们觊觎已久的温州变成了通商口岸。
从此,棉布、棉纱、金属、煤油、火柴、西药、肥皂、鸦片等洋货,基督教、天主教、西医等洋文化以及美孚火油公司、项瑞炼乳公司等洋公司源源不断地进入温州,而温州的茶叶、瓯柑、瓯绸、明矾等地方产品也大量输出。
温州不仅经济格局在变化(如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迅速增长),而且思想观念也在变化(如出现了维新思潮)。
第三次对外开放为二十世纪末。
1984年,国务院批准温州为沿海四个开放城市之一,温州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列,至今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
温州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纵观温州历史,对外开放则生机盎然;闭关锁国则死气沉沉。
对外开放,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客观上都带来了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科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思维方式的更新转变。
温州人具有开放的心态,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敢于冒险的性格与频繁的海外交流是分不开的。
三、移民文化传统文化对移民尤其是海外移民是十分排斥的,它强调“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恃所愿也”,强调“父母在、不远游”。
只有生存困难或富于冒险精神的人才会有勇气和决心移民。
移民,不论是迁出的,还是迁入的,相对于迁出地和迁入地来说,一般都是总体素质比较高的人群。
移民的流动,给本土人注入了新的血液,使社会结构逐渐从血缘宗族关系中疏离出来,使传统观念及习俗淡化。
移民远离故土,出于经济利益、精神生活和社会存在的原因,非团结不足以图生存,非互助不足以言发展,故其凝聚力十分强。
移民在生活中最大的难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有着一种强烈的漂泊异国他乡的孤独,一种无根的感觉。
成功的移民,除了在语言适应能力外,还必须尽快在心理上部分或完全接受移居地的文化生活习惯,自觉地援用当地的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善于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故移民特别适应多元性的文化社会。
温州是一座移民型城市。
温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少有战乱,吸引了众多的外地人来此繁衍生息。
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本地人迫于生活或追求更好发展而外出经商、定居。
新石器时代,温州就有原始瓯人居住活动,但属“偏远下洲”,被中原人称为“南方蛮夷”。
春秋后期,越国强盛,越人南下东瓯,原始瓯人与越少杂居,构成了瓯越先民,共创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瓯越文化”。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移民与温州土著人杂居同化,出现土生土长的瓯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东晋至南朝中出任永嘉太守有王羲之、孙绰、谢灵运、颜延之、裴松之、丘迟等人的后裔都成了温州移民。
五代时期,福建发生王羲之乱,人口四散,大量流入温州。
如永嘉县苍坡村的李氏、芙蓉村的陈氏、溪口村的戴氏等祖先都是这时从福建迁入。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南迁,温州人口激增,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温州人口119640户,人口262710人;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上升为170035户,人口增至910657人,出现了温州历史上经济文化最辉煌的时期。
元末,方国珍、陈友谅、朱元璋逐鹿中原,战祸频繁,道路梗阻,不少外籍在温官宦及行旅者不得返回故里,遂留温州定居。
明初,政府创设卫所制。
温州设有温州卫、磐石卫、金乡卫等,大批外籍官军来温州戌卫,其中不少成为移民。
今之苍南县金乡镇有多种方言便是移民众多的证明。
关于温州历史上移民情况,胡珠生先生在《温州历代迁入人口姓氏考述》一文中有深入考证和详细论述。
二十世纪末,温州又上演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
据《温州日报》2001年4月11日报道,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市总人口为775.8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全市外出市区、县(市)以外人口为113.31万人,其中外出省外人口为69.60万人。
全市外来人口为133.97万人,其中省外流入人口100.72万人。
温州还有40多万人分散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定居,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温州人外出主要是以经商为主,外地人流入主要以务工为主。
劳动力的大进大出是当今温州经济格局的一大显著特点。
四、商业文化自古中国是以农为本,农业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中心的地位,但对滨海城市——温州来说,手工业和商业长期占有重要地位,温州是一座商贸型城市。
南朝永嘉太守丘迟在选美温州“控山带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时,同时也指出当地居民不务农业,好闲游性情,“曝背拘牛,屡空于田亩”,“耕灌不修,桑榆靡树”,“遨游廛里,酣卒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