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未来之桥,而教育传统则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中国与西方拥有各自独特的教育传统,这些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大文明的教育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师生关系、学科设置等方面对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挖掘两者传统之间的异同之处。
一、教育目标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作风修养,以德育为首要任务。
古代的中国教育传统强调修养人的道德品质,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备崇德向善的道德人。
而西方教育传统则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西方教育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具备独立精神和创造力的个体,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发展其潜能,成为有文化素养的公民。
二、教学理念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师德师风的塑造和师道的传承,传统教学方式侧重于师生间的一种权威与尊重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着主导地位,学生则需尊重师长,不轻易质疑。
西方教育传统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发展,教学方式强调多样性和创新性,师生之间更多的是平等和互动的关系。
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师生关系中国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师长在学生心目中拥有绝对的权威。
传统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严谨的师生关系,师长在学生心目中是不容挑战的。
而西方教育传统中,师生关系更强调平等和信任。
教师更多地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在课堂上充当的是学习者和学生的角色,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想法和观点。
四、学科设置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科设置更加偏重于文科和经世致用的技艺,如儒家思想的传承、经史子集的学习等,以及一些经济和农业方面的技能,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教育中注重的是对社会的实用性培养。
西方教育传统中,学科设置更加注重平衡性和多元化,注重理工科和文科的平衡,注重启发学生的全面素养。
以上所述仅是对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中的一些方面进行的简单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师生关系、学科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一、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一)地理环境方面我国地处亚洲东部,自两河流域产生和发展了古代文明,虽然东部临海,我国古代时期仍属于封闭的大陆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往往依赖于土地,习惯于长久的定居,而不愿忍受颠沛流离的迁移式生活。
同时,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又加剧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
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性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稳定的生活也导致了稳定群体的产生;农耕为主的生产劳动也造成了封闭的群体和部落,群体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来往与交流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渐渐丧失了创造性和自主性,也逐渐造就了封闭内向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国家的古代文明起源于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不单单依赖于农耕劳动,更多地依赖于海洋,繁荣和兴盛的海上自由贸易使得人们更加开放与包容,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契约式的社会文化。
同时,海上贸易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生活状态的不稳定性,适应了具有开放性与探索性的生活后,人们往往不再依赖群体的支持和帮助,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的。
因此,西方民众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个人权益不可侵犯,但是会互相尊重对方的权益。
这种思想意识慢慢造就了西方社会开放外向型的传统文化。
(二)生产方式方面我国古代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速度不快。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也相应地促进了人们对群体的依赖性,人们以稳定的生活为最大追求。
另外,安稳的生活使人们聚集在一起,群体性生活造就了群体性的文化心理,即个人必须服从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内部有统一的言行标准和方法原则。
“求同”心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的个性在集体中往往得不到体现,集体也不太注重个体的权利与利益[2]。
西方社会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开放型的海洋文明,自由贸易的发展使得人们喜欢探索和冒险,勇于尝试新鲜的事物。
因此,西方国家的工商业和航海业起步较早,人们更加关注自然和客体,群体观念与家庭观念没有中国社会深厚。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中国教育传统与西方教育传统有许多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点体现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家庭教育和考试评价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并分析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
中国教育传统注重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
中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和优秀的考试成绩。
学生经常参加考试,并且成绩被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西方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并且更注重学生的审美、思维和情感方面的培养。
中国教育传统偏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中国的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教材内容以国学为主。
教师多使用讲授直接传授知识,学生则以背诵和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
而西方教育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学习。
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中国教育传统中,家庭教育被重视。
中国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学习给予很大关注,往往在学习上给予孩子较大压力。
而西方教育则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平衡。
西方家长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注重孩子的幸福和兴趣发展。
中国教育传统中的考试评价十分重要。
中国学生经常参加各类考试,考试成绩被广泛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选拔学生。
而西方教育更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
西方学校通常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如项目作业、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
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参考,不是唯一评价标准。
中国教育传统与西方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家庭教育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教育制度和价值观的差异。
通过了解和比较这些不同,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吸纳两者的优点,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中西教育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
一、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传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礼仪、纪律、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并注
重学生对文化经典的深入研究和传承。
西方教育传统则强调实用性和个人创造性,鼓励学
生探索和发现知识,提倡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育目标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孝顺、忠诚、正义等传统价值观,重视实用性和能力培养,以达到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目标。
西方教育则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追求知
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个人的成功和社会贡献为目标。
三、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讲解和记忆,注重刻板的规范和纪律,以追求完美为目标。
而西方
教育则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创新,倡导实践和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文化经典的传承和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文学、哲学等知识,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西方教育则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实用技能
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
总的来说,中西教育传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教育的区别来源于它们各自的文化和
历史背景,也反映了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多个方面的
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跨国交流的增加,中西教育的融合已成为一个趋势,中西教
育的交流与互补已成为当代教育界普遍的话题。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的未来和命运都系于教育。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也是有其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的。
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存在许多的异同,但是本文只讨论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一、教育的目的中西方古代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区别。
西方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用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学习的能力。
而在中国古代,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教育人,即能够塑造学生的品格和素质。
在古代中国,教育是以文化传承为主,重视礼仪和文化传统。
孝道、尊师、修身、齐家治国是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三纲五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
而在西方,教育更强调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重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西方古代的师生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师尊高贵,学生应当敬师尊重,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观念,使得教育过程更加严谨和隆重,也会产生对师长的尊重。
而在西方,师生关系则相对较为平等,师者可以与学生充分交流、探讨问题,试图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三、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中西方古代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重视文化传统,主要教学内容为经典、史书、诗歌和礼仪等,主要教学方法也是童蒙教化,师长传授,逐字逐句、背诵朗读、肆意诵习、谈论共勉等。
而在西方古代教育中,重视实用性,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科学、语言、数学等,主要教学方法是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点,但也存在缺陷。
中西方古代教育都强调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同,但是都强调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中西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均有发展,并且相互借鉴。
最终,当我们探讨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时,发现的应该是尊重、理解、包容和交流,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异。
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西方古代教育史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
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
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说:“夏日校,教也。
”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
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
“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
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
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孝道、仁爱、诚实守信等观念,追求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能够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西方教育传统则强调个人自由、博爱、创新等观念,追求让学生成为有创造力、有思想、有能力的人。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和敬仰,对榜样的追捧和学习。
中国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父母和师长的管教,被要求遵守规矩、服从秩序、勤奋学习。
学校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并通过孔子思想的传承来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在中国长期得到推崇和延续。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教育追求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勇于创造、发掘自己的潜力。
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个人能力为重点,让学生逐渐接受成人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
中国学生常常被批评为缺乏创新精神和个性,而西方学生则常常被赞扬为有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这种差别的产生,与中国和西方的社会文化、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别有很大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依照岳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思想倡导“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即“勤、谦、信、刚”,强调的是吃苦耐劳,追求的是富强、强大的国家。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追求的是个体的自由和快乐,鼓励的是通过创造、发挥才能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及人的思想观念不同。
这种差异既有利于对差异进行了解和学习借鉴,也给跨国教育交流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为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中国需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外部文化的优点,通过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教育的质量,努力培养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中西古代教育内容比较研究
中西古代教育内容比较研究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欧的教育思想都十分丰富,彼此各有优劣。
本文从教育内容这一角度出发,试图比较中西古代教育内容的差异,从中进一步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用,并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中西古代教育内容之比较中西古代的教育内容(中国以儒学教育为代表,西方以古希腊教育为代表),不仅表现在授予学生的教育教学内容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更高层次地表现在对确定教育内容的主张有显著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德”与“主智”。
中国古代教育家主张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一般文化知识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
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德育始终放在首位。
古代西方教育家也强调道德教育,但他们强调道德与知识等同,并且知识(智慧)比道德更加重要。
智者派主张传授《文法》、《修辞学》、《哲学》。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属性”[3]。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也十分重视“理性”教育,在他们看来,学生的身体、情感和理智诸方面的发展都是必要的,而最要紧的是使理性(智)得到发展。
西方古代教育内容比较广博,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一大缺陷,尽管当时中国的教育家有时也论及知识教学问题,但不系统,而且不是主流。
第二,教育阶段的划分与教育内容的安排。
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及后来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这些教育内容几乎都是针对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而设立的。
古希腊:柏拉图主张教育教学内容是游戏(6岁前),阅读、书写、计算、唱歌、体操、骑马、射箭等(6至17岁),算术、几何、天文学、哲学等(17岁以后)。
亚里斯多德十分重视根据人的生理发展划分年龄阶段,依据年龄阶段制定不同阶段的教育任务:幼儿期应以身体发育成长(体育)为主;青春初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智、美、德为主要内容;青年期则以发展智力为主,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学、伦理学、宇宙学、哲学等。
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差异
古代东西方学校教育差异在古代,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尤其是东西方的教育差异尤为明显。
一、教育目的在古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士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士人在官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文学、音乐、礼仪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注重个人德行的培养,强调家庭、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天命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士人来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统治者的政治力量。
相比之下,古代希腊的教育目的则更加注重生产优秀的公民。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道德和体能等方面的优良品质的年轻人。
这意味着培养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术知识,还需要他们掌握技能,比如运动、音乐和战争等方面的技能。
这种教育着重于独立思考和探究,强调培养人的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
二、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也是东西方教育的重要差异之一。
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注重文学、道德、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必须掌握《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文献,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礼仪和事务操作。
与之相反,希腊的教育内容注重科学、哲学、音乐和戏剧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学习数学和物理等科学知识,掌握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和叙述方式。
所有这些知识有助于培养出杰出的诗人、音乐家和哲学家。
三、教育方式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在教育方式上也十分明显。
在古代中国,教育更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行为表率的双重角色。
学生必须遵守老师的行为准则,以便在未来成为位高权重的士人。
此外,教育还涉及了家庭、宗教、政治以及文化各方面。
学生必须遵循自然的天命,接納社会和天命的安排。
与之相比,古希腊教育更注重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究。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不会向他们灌输某种道德或政治信仰。
学生在学习期间会受到大量的自由和自主决策权的启发,自由地发展和探索自我的人格。
综上所述,古代东西方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式上都有差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中西方教育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有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二、传统价值观与教育目标中西方传统文化背景下,对于教育的价值观和目标存在着明显差异。
在中国,教育被赋予了更高的社会地位,被视为修身养性、强调孝道、礼貌和谦逊。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道德伦理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涵养。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自由意志更重要,教育目标侧重于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在中西方传统文化观念下,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有所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在课堂中被视为最高权威,注重灌输式教学,教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习纯粹的知识,重视记忆和应试能力。
而在西方文化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平等,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培养。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倡导互动和合作。
四、评价标准与教育评估中西方传统文化背景下,评价标准与教育评估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成绩和标准化考试非常重要,它们被作为学生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
与此相反,在西方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包括课堂表现、学生创造力等方面的考量。
五、教育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背景中,教育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团队合作,着重于解决集体问题。
因此,在中国的教育中,教师强调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能力。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
六、结论总的来说,中西方教育在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差异深刻影响着教育实践。
中西方教育的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氛围、评价标准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也反映了各自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中西方教育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教育体系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可以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总的来说,中西方教育在传统文化角度下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教育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传统和体系也因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和西方文化具有不同的传统,从而在教育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就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教育目的与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的是道德、文化传承和家国情怀。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忠诚、孝顺、正直、勤俭等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凸显了儒家思想和儒学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文化修养。
而西方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西方教育强调个人价值和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思考和创新。
西方教育的理念受到启蒙运动和现代化思潮的影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
二、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的学习。
传统的中国教育体系在内容上注重经典著作的传授,而在形式上则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考试成绩和分数排名。
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中,教师在学生教育中的权威性很高,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
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则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才华的培养。
西方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西方的课程设置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强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差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师传”,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中国教育倡导师傅传授技艺,学生虔诚听从,重视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学内容的传授。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教师的话语权占据主导地位。
而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西方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掘自己的潜能。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doc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教育体系各不相同,这其中包括了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等方方面面。
中西方的文化、宗教、历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巨大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等几个维度来比较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
性质中西方古代教育的性质差异主要在于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
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各种人才的素质,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育对象则是普及于所有的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接受教育。
由此,中国古代的教育被视为一项国家贡献,最终目标是落实“五教”——仁爱、礼节、廉洁、孝顺、忠诚。
相比之下,在西方古代,教育被视为一个人的备份,目的在于个人利益的提高。
因此,西方古代的教育主要是面向上层人士,如贵族、神职人员和有钱人等。
同时,教育也被视为独立于国家,因此与国家并没有太多的关联。
目的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为培养道德人才,重视对人类的贡献,追求个人和谐。
教育内容主要是中庸之道和各种经典书籍的阅读以及学术。
在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被视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会发展的因素。
西方古代的教育目的比较理想化,理论上旨在培养拥有全面技能和知识的公民,以实现公民版图和国家利益最大化。
内容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内容差异较大。
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礼节,而礼节是道德幸福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和安定的保障。
此外,经典文学的重要性也被重视。
中国古代的经典不仅指语文和数学方面的经典著作,更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等艺术作品。
西方古代教育的内容则更侧重于科学和技术知识。
哲学、马西亚武器技术、数学等学科在西方古代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
方法古代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口头传授和实践教学。
同时,中国古代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照顾学生个性各异的特点。
西方古代教育的教学方法则更注重于书本和知识的传统。
古希腊时期所开创的“研究”(study)贯穿了整个西方教育的历史。
古今中外教育制度特点对比
古今中外教育制度特点对比1.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古代教育制度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思想素质,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尊重传统,强调个体为社会利益而奉献的观念。
而现代教育制度更注重培养人的技能和知识,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和技术人才的需求。
中外教育制度的对比也比较明显。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个体服从集体,注重团队合作。
而西方教育注重培养个体主义和自由意识,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2.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古代教育以经典文化为核心,注重传授经典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
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另外,现代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中外教育制度的对比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文科教育,特别是语文和数学,而西方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育制度和管理:古代教育制度通常由政府或宗教团体掌管,并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管理。
而现代教育制度注重学校自治和学术自由,尊重和保护个体的权益。
中外教育制度在管理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注重纪律和规范,强调师生关系的严谨性。
而西方教育制度注重学生自治和师生平等,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参与。
4.教育评价和选拔制度:古代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和举贤任能的方式进行,重视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而现代教育评价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包括学术能力、创造能力、领导能力等。
中外教育制度的对比也体现在选拔制度上。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以科举制为核心,注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而西方教育制度更注重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包括学术成绩、实践经验、面试等。
总结起来,古今中外教育制度的特点对比体现了不同时代和文化的需求和理念。
古代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思想素养,而现代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技能和知识,强调个体发展和创新能力。
中外教育制度的对比也表现出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和纪律,而西方教育更注重个体主义和学术自由。
通过对比古今中外教育制度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变革。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与分析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与分析近些年来,中西方的教育文化差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认为学生应该虚心听从老师的教诲,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
这种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和背诵,也就是“举一反三”,而西方教育更强调理解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育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沉下心来去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
西方教育更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教育者则更强调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传统的中国教育对知识的重视也超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调死记硬背。
三、文化差异的表现中西方文化不同,体现在教育中更体现为文化的内蕴和价值观的不同。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文化差异往往表现为学习成绩的分数优越性,而在西方,学生的成绩不是衡量学生智力的唯一方式,其个性和创造性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考量。
另外,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而在西方国家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
四、教育意义的比较中西方教育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也指向了改善和完善中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各自借鉴对方的优秀教学思想方法,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更好地培养出新一代有创造力、有责任感的人才。
五、结语中西方的教育文化差异虽然存在,但是相互学习和借鉴可以弥补差异的巨大,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
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对于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会有助于我们对文化间的理解更深入、更准确,而教育文化比较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
”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
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
"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
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
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
"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
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
”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
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及表现.
中西方教育差异涵盖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文化、历史、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及其表现:原因:1. 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观念不同:中国注重集体和家庭的观念,强调团结和社会责任;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
-不同的价值观影响教育:中西方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对教育的期望和目标,导致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上存在不同。
2. 制度体系的不同:-中西方政治体制不同:中国采用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国家主导和计划;而西方国家采用民主制度,强调市场经济和多元发展。
-教育制度反映政治体制:不同的政治体制导致了不同的教育制度,包括学科设置、教材编写、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3. 教育目标不同:-中西方对教育的理解有别: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追求综合素质的培养;西方强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中西方学科体系的不同:中西方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存在差异,例如,在某些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不同的侧重。
-教学内容和方法:中西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中国教育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而西方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
表现:1. 学制和学年安排:-中西方学制不同:中国学制一般为12年,而西方学制则常为13年。
学年安排、假期等也存在一定差异。
2. 考试和评价体系:-考试制度不同:中国强调应试教育,高考是重要的选拔手段;西方更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参与等。
3. 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中西方的师生关系:中国强调尊重教师,教育方式较为传统;西方强调学生参与,注重师生平等的教育关系。
4. 家长参与和期望:-中国家长期望较高:中国家长通常对孩子的学业有较高期望,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有更多的干预;西方家长更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5. 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中国强调学科学习:中国学生在课业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相对较少;西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参与体育、艺术和社团等活动。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及表现.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及表现.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其在教育方面的表现。
一、历史和文化差异: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和文化差异。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注重孝道、礼仪、道德教育等价值观的培养。
而西方教育则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重视个人的独立思考、创新和科学精神。
在教育中的表现:1. 教育目标不同:中国教育追求知识的掌握和传承,强调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式不同:中国教育注重师生关系的尊重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西方教育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式教学。
3. 评价方式不同:中国教育注重考试和分数的评价;西方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多元评价。
二、社会背景差异: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中国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迅速发展,重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竞争激烈。
而西方国家教育体制更加成熟,教育资源相对充足。
在教育中的表现:1. 教育资源差异: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较少。
而西方国家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大多数地区都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2. 教育经费差异:中国教育部分公立学校的经费短缺,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不完善;西方国家对教育的投资相对充足,学校有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
3. 教育体制差异:中国的教育体制相对封闭,学校教育形式相对传统和保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更加开放,学校教育更具灵活性。
三、个人发展观念差异: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另一个原因是个人发展观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家庭和社会对个人发展有较大的压力和期望,往往注重稳定的职业、安稳的生活。
而在西方国家,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实现个人梦想更受到重视。
在教育中的表现:1. 专业选择差异:中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偏向选择经济、医学等稳定收入的专业;西方学生更注重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个人发展的专业。
比较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
比较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中西方教育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教育之间的比较越来越受到关注。
虽然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但仍然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接下来,本文将比较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之间的差异。
1. 目标定位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人格和能力的优秀人才。
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道德修养,希望他们能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而西方教育的目标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成为未来领袖和创新者的能力。
教育的核心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注重让学生获取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应对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2. 学习方式中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注重于“师传道,授业解惑”,即师生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
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听取并学习,深入学习和研究,然后再通过考试来评估他们的知识水平。
学生的成功不仅在于理论知识,也在于在道德和行为方面的优秀表现。
西方教育的学习方式注重团队合作与互动。
老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合作,通过课程、项目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的成就主要通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来评估。
3. 评估标准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标准主要是基于学生知识的理论掌握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通过考试、作文、口试等方法来评估学生的优秀表现。
此外,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道德行为也是评估标准中的一部分。
西方教育的标准基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研究项目、报告、实验和社区服务等活动来评估学生的优秀表现。
除了课程成绩,学生的参与度和成长也被考虑在内。
4. 教育方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讲师通常是学生头号门生或最有学识的人,通常担任传道授业的角色。
讲师的地位在学生和父母眼中极其重要,甚至被视为家族中最优秀的人物之一。
在学生的教育中,父母和师长经常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会指导、督促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在西方教育中,讲师是一名指导者或教练,通常与学生进行密切互动。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083广告0班李小利20083099045内容摘要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传播的。
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要溯源到古代希腊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教育学者。
但在古代的中国和西方的教育思想是大不相同的,在古代中国教育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教育;在古代的西方,则把教育看做是育人,他们想提高的是个人的文化和修养。
而在组织上,中国古代的教育更为集中,西方古代的教育更为分散,教育流派也就比较的多。
关键词:古代; 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一)中国古代教育概述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
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庠”原为养羊的地方。
后来变成了粮食仓库,有了养老的功能,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
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劳动者不仅在数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质量上也要求劳动者受过一定的教育,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术,能够成为管理机器的熟练工人。
另外,为了更好地经营生产、管理企业,也需要各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
同时,劳动者自身也有受教育、掌握知识的愿望。
因此,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各种专门人才和大量受过一定职业教育及训练的劳动后备力量,以适应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旧学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民族工业了展的需要,建立一个新的适合民族资产阶级需要的新的学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与此同时,美国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也大量输入中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成为教育界迫切的呼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五四“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指引下,批判封建传统教育和近代出现的洋化教育的基础上,在了解中国教育现状和亲身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之后提出来的,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建立普通民众的教育体系所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是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理论所用出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异。
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西方古代教育史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
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
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说:“夏日校,教也。
”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
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
“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
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
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
教师称博士。
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
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
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
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
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
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
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增生、附生。
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专馆。
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
2.中国古代教育四大特色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在如下四大特色: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第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第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二、西方古代教育(一)西方古代教育概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要溯源到古代希腊时期,古代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杰出的代表。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这是一种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他充分吸取了斯巴达国立教育和雅典和谐教育的经验,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
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主张,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本阶级教育思想的的重要来源。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特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经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包括儿童思维、热情和性格的发展。
西方古代教育特色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教育目的论:培养治国人才,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
德育论与智育论:A、教人学会做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B、智慧即德行。
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智慧就是道德。
“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
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
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C、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D、守法就是正义。
正义的行为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
E、身教重于言教。
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学习即回忆”。
达哥拉斯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认为人出生已经获得一切知识,学习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开启了“内化说”,与洛克的“白板说”相对立。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第一,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
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
第二,主张对儿童通过游戏、讲故事、音乐等方法进行教育,但其内容要经过检查。
第三,最高教育目标: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五个阶段:(1)学前教育阶段。
(2)初等教育阶段(7至16、17岁)。
(3)军人教育阶段(17至20岁)。
(4)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20至30岁)。
(5)哲学家教育阶段(30至35岁)。
第四,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第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古代“四艺”。
第六,国家负责教育和养育。
特点: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
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3、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灵魂论与教育。
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
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意义:人也是动物,不能不正视这一点;其次,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理性;第三,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德、智、体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儿童成长三阶段:0~7岁、7~14岁、14~21岁。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
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教育作用论。
影响人的发展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
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型,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
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
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
西方古代教育的三本代表书籍1、《演说术原理》——昆体良2、《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马丁·路德3、《论儿童的教育》——蒙田三、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一)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教育从未从政治中分离出来。
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始终强调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忽视教育与生产力的密切关系。
学校教育就只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治术人才,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工具。
在西方的古代社会,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干涉不同,学校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学校行政管理逐渐呈现多元化和自由化局面,整个时代或社会的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就可能从政治中分离出来,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而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为推动社会的前进服务。
(二)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方面中国的学校教育始终把“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放在核心地位。
而其他教育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可有可无。
西方比较重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学校的课程设置既有人文科学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知识;既有体育,又有美育。
(三)在教育教学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以及建立教育科学方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但前者.?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强国防力量出发,后者是从阶级和智力因素出发。
古代的中国,到了西周时代就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官学制度,经过秦、汉的发展,到了唐、宋,一套严密的官、私学制度就发展成熟了。
古代西方教育制度缺乏连贯性和严密性,因而随着国家和民族的更替,教育的发展多次中断,多次另起炉灶。
西方从《理想国》教育就逐渐与政治分离,向一个独立的范畴发展,经过《雄辩术》《神学大全》、人文主义和空想主义教育,以《大教学论》为标志,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形成,为跨入现代教育做好了准备。
中国春秋时期,由于官学衰落,私学发展,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也出现了与政治分离的趋势;秦汉以后教育对政治的依赖关系愈益加强,到了明清时代,学校教育只为科举服务,完全丧失了其独立性。
最后,是总结部分:中西方古代教育文化差异的根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中西方思想传统的差异。
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代政治是为政治服务,培养“忠君”的从政人才,重德轻知,重视礼教孝道,维护社会稳定,保存社会风尚、民族传统和各种习俗。
于是知识不再是对各种自然的认识,而是养德。
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处于次要地位并从属于人文、道德的教育;而西方人讲究爱智爱天。
2.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勇敢无畏,敢于打破传统,热烈追求的民族性格、传统文化孕育了科学精神,他们对知识的态度,必然是为知识而知识,是不计利害的且永无止境的追求,决定了他们爱智爱天的特性。
而中国处于王朝统治之下,有着共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并为一个体系所统治,使得每个中国人尊重权威,失去勇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