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doc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⑥属性的两重性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规划的任务是什么?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城市规划师、农业专家以及环境保护者来说都是必要的。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强度的控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等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核心是要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等。
其中,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
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农村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因此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至关重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农田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划分农业用地、林地和水域,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此外,还要考虑到农村的生态保护,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生态保护和恢复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要考虑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森林保护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功能等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称区域性土地规划(比较专业叫法):客观控制性的,不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城镇等各种用地内部规划(P87-89)。
此外,在总体规划操作中还要搞一系列专题研究。
各种用地内部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通常叫部门规划。
如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水电业)用地规划;工业(含乡镇企业)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等。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开发区用地规划、土地整理等规划。
土地规划的意义(1)为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提供保证(2)满足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3)满足合理配置优化土地资源组合的需要(4)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5)强化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原则及措施土地规划的最终目的是研究特定范围内合理组织利用土地的问题,研究中受到经济规律指导,并吸收利用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如农业区划、土壤区划、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植物区划等)来探索区域性或基层单位的土地利用方法与规律。
土地规划学基本原则1、综合分析与持续发展的原则2、完整性与系统性原则3、灵活性与动态性原则4、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土地规划必须遵从以下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2)土地区位(3)生态经济理论(4)人地协调理论(5)系统工程理论。
土地规划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地规划的过程反馈(检验)目标准备工作制定方案论证实施土地利用述评就是以文字报告的形式,总结全辖区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今后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复种指数、林地利用率、森林覆盖率、草地利用率、草场在畜量、水面利用率与单位面积产量、耕地粮食单产水平、人均粮食水平、城市居民点人均用地、城镇化水平、交通网密度、各类用地单位产值等的计算和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简化版
1. 土地开发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投入利用与经营的活动。
2. 土地复垦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3. 土地整理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活动。
4. 土地利用计划是指管理者对未来特定期限内土地资源的利用作出具体部署和有序安排的全过程。
5.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的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6. 土地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投人(技术、资金、劳力等)的多少便是土地利用集约度。
7. 土地利用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土地利用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对周围的土地利用产生利的影响,是为外部经济;有的土地利用会给周围的土地利用造成损害,是为外部不经济。
8. *土地利用决策土地利用决策是指在某一相互排斥的土地利用方案中作出的选择。
9. 土地利用分区在一定地区内,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现状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地域,并针对不同地域提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
10. 土地利用率11. 土地垦殖率12. 复种指数13. *耕地需求量预测14. 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规划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的范围 15. 建设用地扩展边界16. 建设用地区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范围17. 有条件建设区 18. 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9.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分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用途区、土地利用潜力、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土地潜力、公路、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基本方针、重点建设项目。
二、问答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以及步骤。
2、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主体、期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特点。
4、如何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5、居民点规模的构成;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核心层次(县级)、期限、特性.7、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研究对象.8、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土地用途区划分的原则;9、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一般步骤。
10、土地整理的类型、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11、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性质12、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人口预测方法13、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14、土地的属性、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方法15、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分类16、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组成;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和说明书内容。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步骤。
18、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19、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式有哪两种。
20、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
21、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常用的方法;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22、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哪四种,分别有何特点。
23、城市化水平的五种预测方法。
2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
25、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构成;26、耕地规划涉及的五要素。
27、2007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2002年过渡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复习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土地:】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
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是国土规划土地开发利用部分的深入和具体化。
国土规划不能代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种宏观控制规划,比土地利用规划要广泛,土地利用规划附和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即就是要最终解决用地的数量和位置。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合理组织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地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1、依规划范围和任务、内容的不同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2、按行政区域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依规划对象不同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5、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与方案的评价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包括:1居民点用地规划2交通运输用地规划3水利工程用地规划4农业用地规划5旅游地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1、地租地价格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中应遵循地租理论,努力获取最大的地租收入。
●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状况;修筑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追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完成)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关于土地的概念,错误的是( D )。
A.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B.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C.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D.是普通商品2.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C )。
A.面积的有限性 B.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D.整体性及多用途性3.说土地资源有非再生性,是因为( C )。
A.土壤中的养分、水分等,不断地被植物消耗B.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C.水土流失造成土地丧失松散的土层,裸露出坚硬的基岩D.土地会随着人类的不断使用而逐渐耗竭4.下列说明土地资源的整体性的是( A )。
A.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也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B.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C.高质量的土地资源用途广泛,既可种农作物,又可植树造林D.土地利用促进或影响社会发展5.土地资源的功能有( D )。
A.植物生产功能 B.建设承载功能 C.生态功能 D.以上三项都是6.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因为(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以上三项都是7.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借助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而土地规划具有( C )。
A.兼容性 B.折衷性 C.政策性 D.动态性8.下列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A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简答题:1.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四个方面:即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答: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总结1.土地的观点1)人们往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以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含陆地和大海)3)土地包含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天气、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含过去和此刻人类活动成就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观点可近似于环境、资源、领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征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目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连续性5)土地地点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双重性4.土地利用的观点人们依照土地资源的特别功能和必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门路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必定地区将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照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征在时空长进行土地资源分派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举措实质:人类对将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向所作的早先估量的过程目的:保持人类生计,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展望、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指引连续利用记述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均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构造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区分类1)按对象不一样区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区分:地区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区分: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详尽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剖析与评论2)土地利用潜力剖析3)土地供应与需求量展望4)土地供需均衡和土地利用构造化5)土地利用规区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花费效益剖析和规划实行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收益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异性级差地租Ⅰ:因为土地肥饶程度和土地地点的不一样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因为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土地价钱: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钱 =地租 /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就地取材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向均衡原则土地利用整体规划14.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在必定地区内,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公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应和总需求,确立或调整土地利用构造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举措。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题
⼟地利⽤规划复习题⼀、单项选择题1. 地球陆地上能够⽣长植物的蔬松表层为( B )A.⼟地B.⼟壤C.⼟层D.表⼟2.⼈⼒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的陆地还不能是(A )A.法律意义上的⼟地B.经济意义上的⼟地C.⽣态意义上的⼟地D.社会意义上的⼟地3.国家领⼟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的( B )A.整个部分B.特定部分C.平⾯部分D.⽴体部分4.⼴义的⼟地的平⾯观认为⼟地指( A )A.整个地球表⾯B.地表C.平地和⼭地D.整个陆地5.⼈们通常把地球表⾯由泥⼟与砂⽯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D )A.陆地B.地表C.⼟壤D.⼟地6.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劳动⼒和(D )A.资本B.⽣产资料C.交通D.⼟地7.我国城市⼟地资产总值约为(C )A.13万亿B.15万亿C.18万亿D.20万亿8.当⼟地被投⼊⼈类社会⽣产活动之后就成为其所必需的(C )A.物质载体B.重要资产C.物质条件D.⽣产资料9.⼈类赖以⽣存的农作物吸取营养的主要源泉是具有肥⼒的( B )A.⼟壤B.⼟地C⼟层D.表⼟10.农作物所需⽔分、养分、空⽓和热量的供应者与调节者是具有肥⼒的(B )A.陆地B.⼟地C.地表D.⼟壤11.地球表⾯积是个(C )A.可变数B.未知数C.常数D.已知数12.⼟地在建筑业部门中起(D )A.载体作⽤B.地基作⽤C.操作场所作⽤D.基地作⽤13.不同沃度的⼟地使资本⽣产率产⽣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C )A.客观条件B.必要条件C.重要条件D.宏观条件14.具有景观功能的⼟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B )A.社会价值B.美学价值C.⽣态价值D.环境价值15.不同沃度的⼟地使资本⽣产率产⽣差别,是重要条件对于形成(C )A.绝对地租B.垄断地租C.级差地租D.矿⼭地租16.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地为其(B )A.载体B.仓库C.基地D.场所17.⼈类劳动可以影响⼟地利⽤⽅式,但⼈类绝对不能创造新的(C )A.陆地B.地表C.⼟地D.⽤地18.⼟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地的(A )A.有⽤性B.资产性C.有限性D.⾃然性19.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发展进⾏超前性的调配和(D )A.调整B.估计C.预测D.安排20.⼟地对下列哪种部门作为地基、场地和操作基地发⽣作⽤。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 -国开国家开放大学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国开国家开放大学
一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其中自然特性是指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与土地性能的地域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其中土地经济特性指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法院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3、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和土地的生态功能。
4、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要解决的特殊矛盾,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5、垦殖指数等于耕地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复种指数等于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耕地面积。
6、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利用规划综合题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解答如下: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480kg/人×80%)/(15000 kg/hm2×2)=1.024万hm2经济作物用地=(1.024×2)/8=0.256万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140kg/人)/(30000 kg/hm2×2)=0.1867万hm2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1.024万hm2+0.256万hm2+0.1867万hm2=1.4667万hm2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解答如下:(1)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5)=4/3万hm2经济作物用地=(4/3×3)/7=4/7万hm2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4/3万hm2+4/7万hm2=1.9048 万hm2(2)求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100万人×55%×100 m2/人=0.55万hm2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100万人×45%×120 m2/人=0.54万hm2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1.09万hm2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解答如下: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9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1.5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5×2)/8=0.375万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90万人×160kg/人)/(30000 kg/hm2×2)=0.24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1.5万hm2+0.375万hm2+0.24万hm2=2.115万hm2求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90万人×65%×80 m2/人=0.468万hm2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90万人×35%×100 m2/人=0.315万hm2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0.783万 hm2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该地垦殖率为36.56%,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人均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经济作物(蔬菜除外)用地面积调整到耕地总面积的11.1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4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P总人口=P2001×(1+年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年限=116×(1+4.5‰+16‰)(2010-2001)=139.2435万人P城市人口=139.2435×62%=86.3310万人P村镇人口=139.2435×38%=52.9125万人(2)耕地需求量(6分);粮食用地需求量=(规划目标年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调入粮食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39.2435万人×420kg/人-15000 kg)/(15000 kg/hm2×2)=19493.59hm2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调出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139.2435万人×160kg/人+10000 kg)/(30000 kg/hm2×3.5)=2121.90hm2由于经济作物用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13%,因此,蔬菜用地和粮食用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8.87%.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 +蔬菜用地)/ 88.87%=(19493.59hm2 +2121.90hm2 )/ 88.87%=24322.5948hm2(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城市居民点用地=(城市总人口×人均占用地指标)=86.3310万人×96 m2/人=9287.776hm2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占用地指标)=52.9125万人×124 m2/人=6561.15hm2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15848.926 hm2(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规划年人均土地=(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垦殖率)/规划目标年总人口=(24322.5948hm2/36.56%)/139.2435万人=0.7167亩/人规划年人均耕地=(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规划目标年总人口=(24322.5948hm2)/139.2435万人=0.2620亩/人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28.计算指标题(1)(1)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1200/3140×100%=38.22%(2)土地农业利用率=(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100%=(1200+300+550+180)/3140×100%=72.61%(3)耕地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机×100%=2100/1200×100%=175%(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550/3140×100%=17.52%(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水域面积×100%=450/750×100%=60%(6)建设用地利用率=(城镇村用地+交用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总面积×100%=(150+90+270)/3140×100%=16.24%1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填空题表—1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单位:hm2(2)填空题11.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1)填空题2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hm2。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型面积的比例关系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及在空间组合格局。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从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即为土地整治。
5、土地保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性和保护性措施。
6、土地适宜性评价: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7、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不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8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判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类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9、城镇化: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10、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经验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1)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2)供需平衡原则(3)差异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集中连片原则(6)行政界线完整性原则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和规划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7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利用规划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核心是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称区域性土地规划(比较专业叫法):客观控制性的,不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城镇等各种用地内部规划(P87-89)。
此外,在总体规划操作中还要搞一系列专题研究。
各种用地内部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通常叫部门规划。
如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水电业)用地规划;工业(含乡镇企业)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等。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开发区用地规划、土地整理等规划。
土地规划的意义(1)为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提供保证(2)满足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3)满足合理配置优化土地资源组合的需要(4)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5)强化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原则及措施土地规划的最终目的是研究特定范围内合理组织利用土地的问题,研究中受到经济规律指导,并吸收利用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如农业区划、土壤区划、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植物区划等)来探索区域性或基层单位的土地利用方法与规律。
土地规划学基本原则1、综合分析与持续发展的原则2、完整性与系统性原则3、灵活性与动态性原则4、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土地规划必须遵从以下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2)土地区位(3)生态经济理论(4)人地协调理论(5)系统工程理论。
土地规划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地规划的过程反馈(检验)目标准备工作制定方案论证实施土地利用述评就是以文字报告的形式,总结全辖区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今后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复种指数、林地利用率、森林覆盖率、草地利用率、草场在畜量、水面利用率与单位面积产量、耕地粮食单产水平、人均粮食水平、城市居民点人均用地、城镇化水平、交通网密度、各类用地单位产值等的计算和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1.解释土地: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土地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土地功能:养育(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资源)功能;景观功能。
4.举例说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外部经济:曹妃甸港口建设中尽量合理使用水深,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使得货物在港时间缩短,有效利用后方堆场,缩小堆场面积;尽可能的使用高桩结构,将停泊区向前延伸,扩大陆域使用面积;各个业主码头的公用设施尽量集中统一建设,减少辅助设施土地占用;货物分类堆存,集中疏港,减少积压,减少占地;建设人工岛,学习洋山建设经验,向海里要土地和岸线。
外部不经济:银川市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过度樵采和滥挖(采)药材,草地过度农垦造成的沙化。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土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面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矛盾一协调)(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空间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市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川规划所组成的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分类: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行政区划全国——省——市(地区)——县——乡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深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2)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3)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4)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M当相互协调,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5)人地协调理论:口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作为人地系统屮的人,具有口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类的受益作用最大,否则将会受到白然的惩罚。
(6)系统工程理论: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效益,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特别是用系统工程方法來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以期取得最大效益。
(7)西方规划的主要规划理论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遵循土地基本国策的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映土地木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和利用程度,因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处理好近期与远景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关系。
(4)逐级控制原则(重点):上一层次的十地利用规划有关项1=1完成以后才可能着手进行下一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
各层次土地利用规划均对其下一层土地利用规划起着控制作用,同时它本身也接受其上一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每一层次土地利用规划在受制于上一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同时也对其加以修改、补充、落实,使其更加完善和可行。
(分纵向和横向两种)(5)动态平衡原则(重点):动态平衡原则要求在规划时,在分析过去摸清现状的基础上, 佔算计划期内可能新增加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土地需求量,从供需双方进行反复平衡,一方面应根据计划安排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來估算所需土地数量,另一方面从土地开发和节约以及调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其生产力来估算土地资源的可能供给的数量,肓至两方而平衡为止。
(6)集约利用原则:土地数量的冇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氏性,导致现冇土地资源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所以,耍实施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
(7)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体现规划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贯彻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十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十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①整体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彖是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②长期性(土地利用规划一般以10年或更长的时间为时段)③战略性(涉及的问题是一个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供需才盾、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方式的重大改变性)④控制性(多为大面积、高层次宏观规划,规划方案指标对其下每个层次都起着控制作用)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是规划的基础)(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3)土地盂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的核心内容)(6)土地利川分区(土地川途管制的依据)(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1、反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1)土地垦殖率二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OO%(2)土地利用率二已利用土地血积/土地总面积X 100%(3)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而积/土地总而积X 100%(4)耕地复种指数二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而积X 100%(5)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6)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指标(1)单位十地资金集约度二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2)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二土地产出价值/土地投入总值(3)单位用地产值率二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此项可按各类用地分別计算(4)单位产值占地率二用地面积/土地产出价值此项可按各类用地分别计算3、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麻,对规划的日标、效益、影响和导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
4、规划后评价的内容:①H标评价,是指规划实施以后规划冃标的完成悄况。
②效益评价,是指规划的产出和规划的投入之比。
③影响评价,对社会经济的彫响(宏观的)、土地利用类型Z间的相互影响(微观的)。
④守法评价,是指规划执行者遵守冇关法律、法规和调理的情况。
第六章:土地资源质量评价1、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ri的的前捉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2)永续利用的原则(3)效益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5)综合性原则(6)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第七章:规划基础数据预测1、人口自然增长法: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肓接推算未来时期的人口数,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械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其公式为:P t=P t0(l+K)t_t0+(c-d)式中:P1 -------- 规划年人口数;Pt0 -------- 基期年人口数;t-to——预测年期;K——人口口然增长率;C-一规划期内迁入人数;D一一规划期内迁出人数2、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木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Z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
此法一燉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屈民点的人口预测。
计算公式:P二A/[1-(B+C)]式屮:P: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基木人口数是指规划年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服务人口是指从事行政管理和服务性行业的劳动力人数;被抚养人口是指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和没有参加生产活动的人数。
3、职工带眷系数法:此法适用于新建城市人口预测,主要依据新建工业项目的职工数及带眷情况测算城市人口的方法。
具公式:P L P°(1+K)+ Pi式中:Pt:规划年人口数;Po:带眷职工人数;K:带眷系数;P1:单身职工人数第八章:居民点用地总体规划1、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
2、城镇化的含义:①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LI益增加。
②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冃口益增加。
③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FI益增大。
第九章:交通运输用地总体规划1、公路的选线原则:(1)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2)要因地制宜,符合工程技术要求;(3)耍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4)要与其它交通线路的布局协调统一,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5)要经济合理。
2、不同类型地区选线的特点:(1)平原及微丘陵地区:这类地区地面比较平坦,高差变化不大,但居民点较密;水路、河浪湖泊较多。
①平原地区的地形平坦,没有纵坡限制,应力求収直短捷Q路线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与其他线路相交,倾角不小于45。
③合理处理路桥关系:中小桥涵的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
一般情况下,桥位中线应尽可能与洪水的主流流向正交,桥梁和引道最好都在直线上④注意土壤水文条件,尽可能沿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应当绕避曲积较人的湖塘、泥沼和洼地,做到保证路基安全。
充分利用I口路, 减少施工和材料的费用消耗。
(2)山岭及重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山坡陡峭,河流湍急,沟谷多而曲折,土层浅薄。
①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自然条件下,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固性◎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保证今后养护和运营费用最经济③密切配合农出水利建设的需要。
筑路材料供应方便,便于施丁和养护。
公路线形一般有:越岭线、沿溪线、山坡线和山脊线(3)越岭线:越岭线的特点:路线受高差的控制,在纵断面上需要连续的升坡或下坡,有时纵坡较陡,在平面上受地形的约束,弯道多且一般采用的1111线半径较小。
越岭线布局:①应充分利用口然地形展线②回头展线③螺旋展线(P216-217)第十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指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的土地,在市场价格机制和政府行政干预共同作用下流向效率最优的领域,从而做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 -•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3、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拟定的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2)统筹兼顾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开源与节流并举原则(开源是增加可使用土地的数虽和质虽;节流是节约使用土地、减少浪费、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5)三效益统一原则(6)公众参与原则4、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P288)我国以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时均采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