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大造山运动和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为什么惊人的相同
恐龙的脚印为什么叠加在一起

恐龙的脚印为什么叠加在一起在山东诸城的黄龙沟,有些岩石上竟会有三层以上的恐龙足迹叠加,也就是说,恐龙脚印的下面还有脚印。
不同时期的恐龙脚印为什么会如此巧合地“走到一起”?黄龙沟是恐龙迁徙的必经之地,还是恐龙聚会的天然“舞池”?要想搞清恐龙的脚印为什么叠加在一起,必须首先搞清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地球膨裂说认为,恐龙灭绝是渴死的。
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地球内部的温度不断增加,地球不断发生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覆盖整个地球的海洋分11次从大陆上逐步退却,其中地球共发生了5次大的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运动,大陆上发生海洋5次大退却,造成了5次物种大灭绝。
恐龙就是在第5次大灭绝中灭绝的。
虽然恐龙有迁徙功能,但因为海洋第五次大退却是海洋最后一次从大陆上彻底退出,大陆上再也没有适合恐龙生存的环境了。
海洋退出大陆之后,气候变得干燥,沼泽消失,河水断流。
海洋退出大陆之后,气候变得干燥,沼泽消失,河水断流。
因为湖泊是一个地区最低的地方,所以也是最后干涸的地方,恐龙为了解渴,必然到湖泊找水喝,当湖泊也最后干涸之后,恐龙必然渴死在湖泊里了。
恐龙的脚印为什么叠加在一起呢?地球膨裂说认为,海洋是多次从大陆上退出,造成多次气候变得干燥,沼泽消失,河水断流,湖泊干涸。
同一地区的不同地质年代的恐龙为了解渴,必然到同一湖泊找水喝。
当湖泊也最后干涸之后,不同地质年代的恐龙必然渴死在同一湖泊里了,之后被洪水的泥沙埋藏,多年之后变成了化石。
地球膨裂说认为,湖泊是一个地区最低的地方,也是最后干涸的地方,不同地质年代的恐龙为了解渴,必然到同一湖泊找水喝,必然都朝向湖泊行进,所以不同地质年代的恐龙的足迹必然都朝一个方向——湖泊,也就是恐龙渴死的地点——恐龙化石点。
因为不同地质年代的恐龙行进路线,都是便于体形庞大恐龙行走的低洼路线,所以不同地质年代的恐龙脚印必然叠加在一起。
因为是低洼路线,所以恐龙脚印才会被洪水淹埋形成化石,以后由于地壳变迁露出地表。
5次大造山运动和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

5次大造山运动和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为什么惊人的相同5次大造山运动分为:加里东造山运动、海西造山运动、印支造山运动、燕山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5次物种大灭绝为:奥陶纪末4.4亿年前、泥盆纪后期3.6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2.5亿年、三叠纪末2.05亿年、白垩纪末6500万年前。
5次造山运动与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惊人的相同1、寒武纪以来的第一次造山运动是加里东运动。
《地球科学辞典》释文:“加里东运动泛指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志留纪始于4.38亿年前,“志留纪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这说明第一次造山运动的开始时间是4.4亿年前,这和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4.4亿年前完全相同。
2、寒武纪以来的第二次造山运动是海西运动。
《地球科学辞典》释文:“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运动,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泥盆始于是4亿年前,“自泥盆纪初期”这说明海西运动始于3.65亿年前,这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3.65亿年前完全相同。
3、第3次造山运动是印支运动。
《CNKI知识元数据库》:“印支运动是从三叠纪到早侏罗世之间的地壳运动”。
三叠纪始于2.5亿年前,这说明印支运动始于2.5亿年前,这和第3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5亿年前完全相同。
4、第4次造山运动是燕山运动。
百度网百度百科:“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侏罗纪始于2.05亿年前,这说明燕山运动始于2.05亿年前。
这和第4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05亿年前完全相同。
5、第5次造山运动是喜马拉雅运动。
百度网百度百科:“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新生代始于6500万年前,这说明喜马拉雅运动始于6500万年前。
这和第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6500万年前完全相同。
显生宙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显生宙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生物的演化是地球历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最早的生命记录是发现于澳大利亚距今35亿年地层中的原核生物化石,自距今35亿年至5.4亿年漫长的地质时期生命形式比较简单。
而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开始,多细胞的后生动物开始爆发式地发展,在很短的地质时期内,出现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现存生物门类的祖先类型。
生物的演化不仅包括生物的爆发,还包括生物的灭绝。
物种的灭绝在地球历史中是一件很稀疏平常的事,当平均灭绝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时,称为正常灭绝或背景灭绝。
当某一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突然大规模灭绝,则称为大灭绝或集群灭绝。
大灭绝具有以下特征:(1)灭绝量值大,大量物种在大灭绝事件后彻底消失;(2)波及范围广,属于全球性的灾难;(3)时间间隔短暂,通常约数10万年至上百万年;(4)涉及门类广泛;(5)重创原有的群落结构;(6)改变生物地理格局。
在显生宙约5.4亿年的历史中,地球生物系统曾发生过多次生物的灭绝事件,其中最显著的灭绝事件有五次。
分别是:奥陶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晚泥盆世生物灭绝事件;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三叠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白垩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
奥陶纪末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4.43亿年,持续时间330万年-190万年。
造成当时约三分之一的腕足动物和苔藓动物科灭绝,牙形石、三叶虫和笔石类等几乎所有门类都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锐减,种一级的灭绝率达到82%。
该次事件分为两幕,第一幕起始于凯迪期末期到赫南特期早期,气候变凉,热带海水表层温度大幅下降,海平面大幅下降50-100米,陆表海大面积退缩,栖息地严重丧失;上升流活跃,充氧并携带有毒物质的较暖水上涌到大洋表层。
使得多门类暖水生物遭受重创;第二幕发生于赫南特期晚期,起因于冰川消融, 回暖快速,海平面大幅上升,洋流循环几乎停滞,浅水海底多严重缺氧,凉水腕足动物群整体消亡。
在此过程中,火山活动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图1)。
晚泥盆世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3.75亿年。
地球上经历过的五次大灭绝

地球上经历过的五次⼤灭绝⼈们常说地球是⽣命赖以⽣存的家园。
地球成为⽣命的家园⾄少有38亿年的历史了。
可是地球这个家并不总是对⽣命友好的。
有时候地球会毁灭⽣命,让⽣物发⽣惨烈的灭绝。
地球⽣命史上⼤规模的⽣物灭绝事件⼀共发⽣了5次。
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灭绝,这是⼀部分科学家的预⾔。
前⾯五次物种⼤灭绝,每⼀次,地球超过75%的⽣物物种都消失了,只能从古⽣物学家们费尽千⾟万苦找到的化⽯中,得窥它们的影⼦。
图⽰:⽣命赖以⽣存的家园——地球。
第⼀次,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约85%的物种灭绝了。
遭受这次灭绝的⽣物是海洋⽣物,因为这时候地球上还没有出现陆地⽣物。
这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就是鹦鹉螺。
别看现在海洋中是鹦鹉螺只有⼗⼏厘⽶。
可是奥陶纪的鹦鹉螺⾝长可达11⽶,是站在⾷物链顶端的顶级掠⾷者。
不过这种体型巨⼤的奥陶纪霸主没有逃过灭绝的厄运。
图⽰:奥陶纪海洋中的霸主鹦鹉螺科学家认为导致这次灭绝的罪魁祸⾸是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发产⽣的伽马射线暴正好击中了地球。
伽马射线摧毁了地球上的臭氧层,导致了海洋浮游⽣物⼤量死亡,⾷物链基础遭到摧毁,发⽣了⼤饥荒。
这种说法受到了受到了很⾼的认可度,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地球上的浮游⽣物对于地球⽣命的重要性。
它们是地球⽣物链中最基础也是最脆弱的⼀环。
图⽰:现在海洋中的鹦鹉螺第⼆次,泥盆纪⼤灭绝,发⽣在3.7亿年前,75%的海洋⽣物灭绝了。
这时海洋中的⽣物刚刚从上次⼤灭绝的阵痛中⾛出来,不幸⼜降临了。
导致这次⼤规模性灭绝的的凶⼿来⾃地球的内部——超级地幔柱喷发。
地球的内部充满了⾼温的岩浆。
这些岩浆在地壳下流淌着,终于有⼀天地壳承受不住来⾃地下的巨⼤压⼒,海底被撕开了。
3000亿⽴⽅⽶的岩浆从地下喷涌⽽出!喷发附近的海洋⽣物当即被烫死,海⽔遭到了严重污染。
海洋⽣物的厄运⼜来了。
这时的海洋⽣物趁着地球上这两次灾难的间隙已经发展到了脊椎动物——鱼类。
鱼类已经进化出了⾝长11⽶,体重超过4吨,咬合⼒有5吨的可怕怪物——邓⽒鱼。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从地质数据中,可以看到在生命进化史中,地球上已发生了5次物种大灭绝。
这改变了进化历史,但也推动了新物种的诞生。
回顾大灭绝的五次进化里,使得今天的生物多样性有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于大约2500万年前,发生在泥盆纪末期,也就是“奥陶纪/志留纪界线”。
在这次灭绝中,多达96%的海洋动物以及70%以上的陆上动物灭绝。
受到的影响最严重的是海洋中的多孔虫、层状石虫这样的生物。
虽然灭绝了大量的动物,但也推动了一些新物种的出现,比如双壳虫类和节肢动物类。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540万年前的早期志留纪,也被称作“灰岩灭绝”。
这次大灭绝影响了多种海洋生物,消灭了一些珊瑚和海藻,也大量歼灭了石栉虫。
有研究认为,此次灭绝的重灾区是在热带和暖温带的海洋里,冷带和暗冷带海洋的灭绝程度则不那么严重。
事件后,新的物种比如软体动物类和连体动物类开始出现,继续推动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第三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30万年前的中三叠世,也被称为“印支灭绝”。
灭绝前,曾存在着大量的石头虾、海绵、海参和其他生物,但大约有50%的种类在灭绝中消失了,也包括一些在现代世界中发现的物种,比如海胆。
同时,许多新的物种以及新的类群也出现了,如鱿鱼类、死胡同,为日后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起点。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的泥盆纪晚期,被称为“晚泥盆纪灭绝”。
这是进化历史上最大的物种大灭绝,大约有3/4的海洋动物和2/3的陆上动物灭绝了。
受这次灭绝影响最大的是软体动物和双壳虫,但同样也有一些新物种开始形成,比如节肢动物类和现代鲸鱼类。
最后一次物种大灭绝是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也被称作“白垩纪/第三纪界线”。
它主要影响了恐龙,触角动物和蜥脚类等古老物种,以及海洋中的大部分软体动物。
但是,这次大灭绝也标志着继今人和现代哺乳动物的出现,大量的新物种也随之涌现,标志着进化史中的第五次大灭绝结束。
以上,就是进化历史中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简述,它们也是当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发展的历史重要事件,但也反映出进化历史中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5次物种大灭绝5次造山运动5次全球大海退时间为什么惊人相同

5次物种大灭绝5次造山运动5次全球大海退时间为什么惊人相同5次物种大灭绝:奥陶纪末期4.4亿年前85%物种灭绝;泥盆纪末期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二叠纪末期2.5亿年前,两栖类、哺乳类爬行动物几乎全部灭绝;三叠纪末期2.05亿年前,76%的物种惨遭噩运,75%至80%的生物遭到灭亡;白垩纪末期6500万年前,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消失于这个时期。
5次物种大灭绝、5次造山运动、5次全球大海退的时间惊人的相同1、寒武纪以来的第一次造山运动是加里东运动。
《地球科学辞典》释文:“加里东运动泛指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志留纪始于 4.4亿年,这说明第一次造山运动的开始时间是4.4亿年前。
第一次全球大海退: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著。
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
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志留纪始于4.4亿年,这说明全球第一次大海退的时间是4.4亿年,这和第一次造山运动、第1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相同2、寒武纪以来的第二次造山运动是海西运动。
《地球科学辞典》释文:“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运动,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泥盆始于是4亿年前,“自泥盆纪初期”这说明海西运动始于3.65亿年前。
第二次全球大海退:泥盆纪始于4亿年前,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距今4亿年前开始,延续了4000万年之久。
从泥盆纪开始,地球又开始发生了海西运动。
辽宁北票四合屯发现的孔子鸟化石是渴死的

辽宁北票四合屯发现的化石孔子鸟是渴死的有的科学学家认为,大量的孔子鸟骨骼化石是在四河屯的湖沉积物中发现的,这可以推断孔子鸟喜欢寻觅湖边地带生活。
在有些地层的标本密度超过40件/100 m²,推断可能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集体死亡:在一次火山爆发中很多孔子鸟同时死亡,它们的尸体被雨水从岸上冲刷到湖中。
这种理论有一个推论,就是孔子鸟和其他很多近现代鸟类一样,过的是群居生活,起码会有一段时间集中在一起。
科学家发现,此化石鸟具有发育完整的现代模样的翅膀,而起平衡作用的对称的尾羽蚀刻在此沙岩上,呈现黑色和褐色孔子鸟真的死于火山爆发吗? 地球膨裂说认为,孔子鸟是渴死的。
证据:1、科学家们发现孔子鸟化石都有方向性。
孔子鸟化石都朝向湖心,这说明孔子鸟当湖水干涸后渴死的。
2、孔子鸟骨骼化石是在四河屯的湖沉积物中发现的。
如果不是因为找水孔子鸟不可能死在湖沉积物中。
3、在孔子鸟骨骼化石附近还有渴死的恐龙、满洲鳄等动物化石。
4、孔子鸟骨骼化石层是沙岩层。
如果孔子鸟真的死于火山爆发,孔子鸟骨骼化石层应是凝灰岩层(火山灰形成的岩层)。
5、如果火山爆发中很多孔子鸟同时死亡,它们的尸体被雨水从岸上冲刷到湖中,孔子鸟化石就不应有方向性。
孔子鸟为什么渴死的呢?要想搞清这一问题必须搞清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是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中的第五次大灭绝中灭绝的,因此要想搞清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就必需首先搞清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
地球膨裂说认为地球从寒武纪到白垩纪共发生了11次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运动,每次造山运动都使海洋从大陆上退却,造成了物种的大量灭绝。
这5次大的物种灭绝每次都与造山运动形成的时间惊人的相同。
这足以说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水从大陆上5次大退却是造成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
证据:一、5次造山运动与5次物种灭绝的时间惊人的相同1、第1次是加里东造山运动,开始时间是4.4亿年左右,这和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4.4亿年完全相同。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出现了五次影响遍及全球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
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科学家认为,在二叠纪曾经发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这造成了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
那时,所有的大陆聚集成了一个联合的古陆,富饶的海岸线急剧减少,大陆架也缩小了,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物种的灭绝是因为失去了生存空间。
更严重的是,当浅层的大陆架暴露出来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气,释放也二氧化碳。
大气中氧的含量有可能减少了这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非常不利。
随着气温升高。
海平面上升,又使许多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带。
地层中大量沉积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是这场灾难的证明。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言语理解对应分析法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言语理解对应分析法公务员考试中的逻辑填空题目单纯考查词义的题目越来越少,多数题目都把考查重点放在了对特定语境的分析上。
对应分析法是进行语境分析的一种方法,也是快速突破逻辑填空的有效方法。
对应分析法主要适用于有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的语境。
命题人通常会在空缺处的上下文设置一些提示信息,这些信息与正确答案之间存在一定呼应关系。
对应分析法就是通过揭示这种呼应关系,帮助考生寻找解题思路。
下面,专家就结合真题对对应分析法进行讲解,帮助考生理解与复习。
逻辑填空题中的对应关系主要分为正对应和逆对应两种。
一、正对应正对应,指的是文段中上下文的某些词句从正面提示了正确答案的信息。
(一)解说关系例题1:(2008?国家)作为一个公司领导,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但一定要,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在某一细节操作上做出榜样,并形成,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无法。
只有这样,企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察秋毫周密威慑力搪塞B.明辨是非周详使命感推脱C.抓大放小透彻好习惯塞责D.高瞻远瞩入微内聚力敷衍解析:此题答案为A。
本题材料不长,却设了四个空。
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选定一个突破口,然后分项排除,最终锁定。
突破口的选择因人而异,本题中第一空和第三空均有明显的提示信息,适合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与第一空构成解说关系的正对应。
由此可知公司领导要注意细节,相关的只有“明察秋毫”;“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与“形成”(第三空)构成解说关系,“不敢”提示了公司领导要形成的是“威慑力”。
由这两空可知,A为正确答案。
(二)概括关系例题2:(2010?联考)有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在历史上发生过二十几次,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似乎具有。
对于物种大灭绝的发生是否真的如此频繁和有规律,还有争议。
但即便是最的估计,也认为至少有5次物种大灭绝是非常明显的。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物种大灭绝是指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物种在短时间内消失于宇宙之中,近百年以来,关于物种大灭绝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至今发现了共有五次物种大灭绝,分别是古代亚洲灭绝、萨尔苏钙闪石灭绝、史前高盐灭绝、石炭纪-二叠纪灭绝和白垩纪-三叠纪灭绝,每一次都给后世的生物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介绍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中的重要事件。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古代亚洲灭绝,大约发生在6500万年前,有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一次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爆发后面导致大气变得恶劣,使大量物种死亡,也影响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进化;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这些灭绝后留下的生物只有少数能够在新的环境中适应和生存下来,大部分物种都失去了优势而灭绝。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萨尔苏钙闪石灭绝,发生在3亿7000万年前,这次物种大灭绝是由一次行星大规模弹道坠落导致的;当这次行星碰撞时,在大气层中伴随着强烈的爆炸冲击波,大气受到更恶劣的影响,许多物种因此灭绝,有一部分物种逃生至海洋中,而另一部分物种在这次灭绝中无法逃生,最终灭绝。
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史前高盐灭绝,这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2亿3000万年前,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古代地层中渗透出过多的盐而引起的一次物种大灭绝,当大量氯化物渗透到海洋和湖泊中时,会导致海水中溶解氧量大幅下降,使许多底栖生物和水生生物无法在其中生存,最终灭绝。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石炭纪-二叠纪灭绝,发生在250万年前,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导致的灭绝;由于陆地上冰层的增加,表面温度非常低,使大量动植物不再适应这种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不再,最终死亡死灭。
最后一次物种大灭绝是白垩纪-三叠纪灭绝,大约发生在220万年前,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一次极端气候变化导致的灭绝,而且环境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物种无法应对,最终灭绝,由此带来的灾难也给后世的生物群体带来体量级的影响。
5次造山运动和5次全球大海退时间为什么惊人相同

5次大造山运动和5次全球大海退时间为什么惊人相同5次大造山运动分为加里东造山运动、海西造山运动、印支造山运动、燕山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5次造山运动与5次全球大海退的时间惊人的相同1、寒武纪以来的第一次造山运动是加里东运动。
《地球科学辞典》释文:“加里东运动泛指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志留纪始于 4.4亿年,这说明第一次造山运动的开始时间是4.4亿年前。
第一次全球大海退。
志留系百度科: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著。
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
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志留纪始于4.4亿年,这说明全球第一次大海退的时间是4.4亿年,这和第一次造山运动的时间相同2、寒武纪以来的第二次造山运动是海西运动。
《地球科学辞典》释文:“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运动,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泥盆始于是4亿年前,“自泥盆纪初期”这说明海西运动始于3.65亿年前。
第二次全球大海退。
泥盆纪百度百科:泥盆纪始于4亿年前,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距今4亿年前开始,延续了4000万年之久。
从泥盆纪开始,地球又开始发生了海西运动。
因此,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
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泥盆纪始于4亿年前,这说明全球第二次大海退的时间是3.65亿年前,这和第二次造山运动的时间相同3、第3次造山运动是印支运动。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随着地球对自身不断改变,物种不断进化,而物种大灭绝事件也常常发生。
从古生物到现代植物,从古代动物到现代动物,每一次物种大灭绝都是地球生物进化史上不可遗忘的一刻。
那么,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次物种大灭绝?一般而言,发生物种大灭绝的次数一般被认为是五次。
首先是最古老的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也就是古生代的末期物种大灭绝事件。
科学家们估计,这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400万年前,是由于太阳能量减少、浮游生物过剩以及其它未知因素造成地球水位变化而引起的。
这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是地质时期发生的最大规模物种大灭绝,影响了绝大多数古生代的物种,同时也为下一个进化阶段的物种创造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是前寒武纪的末期物种大灭绝事件。
大约在2100万年前,由于太阳能量变化以及气候变暖、植物多样性发生变化等因素,这次物种大灭绝导致前寒武纪生物多数灭绝。
尽管事件发生的规模不大,但它为后续物种进化铺建了基础。
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石炭纪末期,大约在3500万年前。
这次物种大灭绝是由于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导致了石炭纪的大部分物种灭绝,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物种进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三叠纪末期,大约在200万年前。
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是由于冰河期的异常温度变化引起的,而这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也为接下来的物种进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最后,第五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晚新生代的末期,大约在12000年前。
这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也被称为“大洪水事件”,是由于古巴湾开口,大量海水冲淤到北美大陆而引起的,影响了北美大陆上大部分物种,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物种进化奠定了基础。
总之,进化过程中共发生了五次物种大灭绝。
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的发生,虽然给物种的进化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但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物种进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

论地质历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课本里面介绍了七次生物大灭绝,分别发生于:远古宙末、寒武纪末、奥纪末、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末、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
但是现在很多资料都没有将远古宙末和寒武纪末列入生物大灭绝的围。
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元古代时期即远古宙末时期,埃迪卡拉动物群的消失也代表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但那时以菌藻为主,缺乏化石记录。
所以这一说法还未得到真正的确认。
另一方面,一般认为,地球地质史上有六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第一次发生在寒武纪与奥纪之交,距今约5.1亿年前。
多种手段绝对年龄的测定表明,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年代为距今6亿8千万年至6亿2千万年。
1974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埃迪卡拉动物群确定为前寒武纪晚期的动物群。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2亿年,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
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是显生物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
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综上所述,寒武纪是生物大爆发而非生物大灭绝的时期。
因此,我今天着重介绍的是如下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具体容如下:第一次生物大灭绝1、名称:奥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2、时间:约4.39亿年前3、简介: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地球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_夕诚

夕 诚地球史上的五在古老的北美洲,曾经生活着一群古人类——克洛他们可以制作特别的工具来猎杀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猛犸象。
所以,关于猛犸象的灭绝,一直可让人克洛维斯人几乎是与猛犸象同时灭绝2014年,科学家在北美洲、欧洲以及中东地区的地层一种只有陨石撞击地球时才会形成的特殊物于是得出结论:在1.29亿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小行这次撞击事件导致地球气候急剧变化,从而造这其中就包括猛犸象和古人类克洛维猛犸象的灭绝只是地球史上众多生物灭绝事件的地球史上还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分别发生在4.4亿年前的奥3.7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2.5亿年前的二叠2.08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过第1次:4.4亿年前在奥陶纪时期,地球上浅海广布,气候十分适宜生海洋生物十分繁盛,比如三叶虫、腕足类、双腹足类、海百合、藻类等。
然而,到了大约4.46亿年至4.44亿年前,即奥陶纪这两百万年间地球上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物种,所以,又被称作是“奥陶纪灭绝事件”。
这次,约85%的物种灭亡,约27%的科与57%的属灭从灭绝的数量上看,在五次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三关于生物灭绝的原因,古生物学家认为是由全球气当时的地球正经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全球温度下冰川锁住了水,导致海平面下降,改变了生物的生存沿海生物圈被严重破坏了,最终导致大量物种灭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次生物大灭绝过后不久,进入地球生物又开始迅速复苏。
次生物大灭绝第2次:3.75亿年前在3.75亿年前至3.6亿年前,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间有多次灭这使海洋生物大量灭绝,而陆地生物受到的影从规模上看,约82%的海洋物种灭绝,当时浅海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此次事件关于此次灭绝事件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一次与奥,即地球进入卡鲁冰河时还有人认为是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它们进化出发加速了陆地岩石土壤的大量的铁元素释放进入地表水,造成了水系的富从而导致了海底缺氧事件。
第3次:2.5亿年前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地球上发总共约83%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约70%的。
地球曾遭遇5次生物大灭绝 “地球日记”解密详情

地球曾遭遇5次生物大灭绝“地球日记”解密详情2014年03月22日11:31591人参与10评论核心提示:地球自有生命以来,遭遇了5次生物大灭绝。
2.5亿年前的第三次生物大灭绝,最为惨烈。
当时,近95%的海洋生物,75%的陆地生物物种灭绝。
生物大灭绝发生的年代地层沈树忠供图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胡玉梅,原题为《地球曾遭遇5次生物大灭绝“地球日记”解密详情》地球自有生命以来,遭遇了5次生物大灭绝。
2.5亿年前的第三次生物大灭绝,最为惨烈。
当时,近95%的海洋生物,75%的陆地生物物种灭绝。
一时间,热闹的地球被打回“原形”,变得“萧瑟”。
二叠纪末大灭绝是如何发生的?花了多长时间?科学家们一直想揭开这个谜。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Samuel Bowring等和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沈树忠,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生在2.5亿年前的这次生物大灭绝,只花了6万年左右。
对人类而言,6万年很漫长,但相对地球年龄,6万年只是“一眨眼”的工夫。
浙江长兴煤山“地球日记”解密史上最惨烈生物大灭绝2.5亿年前突然升温8℃地球生物“瞬间”灭绝第一次时间: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第四次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事件: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第五次时间:6500万年前后,白垩纪晚期。
事件: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神秘”惨案现场有多可怕?95%海洋生物被“灭门”2.5亿年前,死亡气息遍布地球每一个角落,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臭气。
绝大部分的生物都没逃过那场劫难。
近95%海洋生物被“灭门”,近75%陆地生物“绝种”。
“现在的黑海,除水母外,很少有其他生物。
海平面20米以下生活着一群‘怪物’——嗜硫细菌。
”2.5亿年前的海洋,就像现在的黑海,大生物死亡,水里严重缺氧,生物没办法呼吸。
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

. .. .论地质历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课本里面介绍了七次生物大灭绝,分别发生于:远古宙末、寒武纪末、奥纪末、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末、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
但是现在很多资料都没有将远古宙末和寒武纪末列入生物大灭绝的围。
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元古代时期即远古宙末时期,埃迪卡拉动物群的消失也代表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但那时以菌藻为主,缺乏化石记录。
所以这一说法还未得到真正的确认。
另一方面,一般认为,地球地质史上有六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第一次发生在寒武纪与奥纪之交,距今约5.1亿年前。
多种手段绝对年龄的测定表明,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年代为距今6亿8千万年至6亿2千万年。
1974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埃迪卡拉动物群确定为前寒武纪晚期的动物群。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2亿年,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
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是显生物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
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综上所述,寒武纪是生物大爆发而非生物大灭绝的时期。
因此,我今天着重介绍的是如下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具体容如下:第一次生物大灭绝1、名称:奥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2、时间:约4.39亿年前3、简介: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生物大灭绝时间表

生物大灭绝时间表生物大灭绝时间表是指地球上历史上发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导致了海洋和陆地上约75%的物种消失。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可能的原因。
第一步: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约6600万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恐龙统治的时期。
最著名的物种,如霸王龙和三角洲龙也在这一时期消失了。
可能的原因是一颗陨石撞击地球,导致了全球气候剧烈变化和海洋酸化。
第二步: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约2.5亿年前)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消失了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导致大量毒气和火山灰进入大气和水中,破坏了生态平衡。
第三步: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约4.4亿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海洋生物最为严重的一次,约85%的物种消失。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的寒冰期导致海洋温度、盐度和氧含量的急剧变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第四步:志留纪-泥盆纪灭绝事件(约4.4亿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了70%的海洋生物和30%的陆地生物消失。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的氧气含量急剧下降,导致大气和海洋中的生态环境恶化。
第五步: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约5.4亿年前)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最早的一次,约65%的海洋生物灭绝。
可能的原因是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和巨浪等,导致环境剧烈变化。
总结: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是由于自然因素导致的,如陨石撞击、火山活动、氧气含量下降和天灾等。
这些事件使地球上的生态平衡遭受了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消失殆尽。
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物种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适应

物种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适应地质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物种灭绝,这就是自然界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
但物种灭绝的真正原因科学家们始终没搞清楚。
地球膨裂说认为,物种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适应。
证据:1、生殖方式的不适应造成6次物种大灭绝。
那些生活在浅海、滨海地区、不论是无性生殖还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们的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一旦离开了水环境,这些物种就不能进行生殖。
因为地球发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运动,使海水从陆地上逐步退却,浅海变成了陆地,这些物种没有了生殖的水环境,所以必然走向灭绝。
1.1寒武纪灭绝的浮游生物、三叶虫、腔肠动物。
它们都是在浅海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大多数自由生活的物种,一般都在有利于无性生殖的环境中生存,有性生殖通常是它们在不利环境中的一种手段而已,如当水介质枯竭导致普通细胞无法存活的时候。
当海水退去,这些在浅海中进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进行繁殖的生物必然走向消亡。
1.2奥陶纪灭绝的生活在水体的各种无脊椎动物。
它们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它们都是浅海或底栖爬行动物,其中有些生活在深海。
当海水从陆地上退出,这些生活在浅海表面或在浅海底栖、固着的物种,不能随海水退入深海。
它们的繁殖也在海洋表面进行。
当海水退去,浅海变成陆地的时候,这些在浅海中进行繁殖的无脊椎动物,由于不能在陆地上进行繁殖而灭绝了。
1.3泥盆纪灭绝的主要是鱼类和70%的无脊椎动物。
鱼类主要在浅海中进行卵生繁殖,当海水退去,由于这些鱼类不能在陆地上进行产卵受精而退出历史舞台。
1.4二叠纪灭绝的物种主要是腕足动物、75%的两栖类、80%爬行类。
两栖类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一旦海水退去,这些两栖类由于不能在水中产卵、幼年期不能在水中生活而消亡。
1.5三叠纪灭绝的物种主要是海洋生物和古代蕨类。
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独立生活,在水的帮助下受精形成合子,配子体没有水不能受精。
当海水退去,气候变得干燥的情况下,由于蕨类植物不能进行正常受精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始祖鸟是渴死的

始祖鸟是渴死的现存许多恐龙化石有一种典型的奇特姿势:嘴大张,身体向后反折,四肢收缩。
科学界的传统解释是恐龙死后,尸骨受到水流冲击。
如今有古生物学家提出新说:这一姿势显示它们很可能由于脑部损伤和窒息导致死亡,过程痛苦而漫长。
恐龙嘴大张,身体向后反折,四肢收缩的奇特死亡姿势的原因,多年来令众多古生物学家颇为困惑。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9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综合生物学教授凯文•帕迪安和落基山博物馆辛西娅•马歇尔•福克斯在《古生物学》季刊3月版上发表文章提出新观点:这一姿势显示这些恐龙死得很痛苦。
帕迪安说,这一姿势在始祖鸟化石身上反映得很明显。
始祖鸟生活在约1.5亿年前,而“几乎所有现存始祖鸟完整标本都保持着这样一种姿势,头后仰,嘴巴大张,背部和尾巴向后弯折,四肢收缩”。
实际上,除始祖鸟以外,恐龙以及它们的“亲戚”,包括翼龙、霸王龙及早期哺乳动物化石都是这一姿势。
古生物学界的普遍解释是,恐龙死于水中后,尸骨遭水流冲击而成这一姿势,或是因为恐龙死后,尸体肌肉僵硬,肌腱、韧带等脱水,造成四肢扭曲。
帕迪安承认,有迹象显示一些恐龙死于水中,尸骨在水流冲击下呈现弓形。
然而水流冲击理论无法解释“角弓反张”姿势的所有特点。
他和福克斯研究了一大批完整恐龙骨架化石,发现死后尸骨受过水流冲击的恐龙与呈现“角弓反张”姿势的恐龙存在区别。
此外,恐龙死后尸体肌肉脱水造成四肢扭曲的理论也存在漏洞。
帕迪安说,所有“角弓反张”的恐龙化石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这说明它们的尸体没有长时期曝露在野外,否则食腐动物很快会分解恐龙尸体。
既然如此,尸体又怎么可能因为长期曝露在外而干枯脱水?帕迪安和福克斯得出结论说,“角弓反张”唯一的解释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小脑负责指挥部分肌肉运动,比如保持头部挺直的肌肉。
当小脑停止工作,这部分肌肉失去控制,就会全力拉直,使得头部和尾部向后弯折,嘴巴大张,四肢收缩,头后仰。
嘴巴大张,背部和尾巴向后弯折,四肢收缩”,这是典型的“角弓反张”姿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次大造山运动和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为什么惊人的相同5次大造山运动分为:加里东造山运动、海西造山运动、印支造山运动、燕山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5次物种大灭绝为:奥陶纪末4.4亿年前、泥盆纪后期3.6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2.5亿年、三叠纪末2.05亿年、白垩纪末6500万年前。
5次造山运动与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惊人的相同
1、寒武纪以来的第一次造山运动是加里东运动。
《地球科学辞典》释文:“加里东运动泛指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志留纪始于4.38亿年前,“志留纪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这说明第一次造山运动的开始时间是4.4亿年前,这和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4.4亿年前完全相同。
2、寒武纪以来的第二次造山运动是海西运动。
《地球科学辞典》释文:“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运动,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泥盆始于是4亿年前,“自泥盆纪初期”这说明海西运动始于3.65亿年前,这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3.65亿年前完全相同。
3、第3次造山运动是印支运动。
《CNKI知识元数据库》:“印支运动是从三叠纪到早侏罗世之间的地壳运动”。
三叠纪始于2.5亿年前,这说明印支运动始于2.5亿年前,这和第3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5亿年前完全相同。
4、第4次造山运动是燕山运动。
百度网百度百科:“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侏罗纪始于2.05亿年前,这说明燕山运动始于2.05亿年前。
这和第4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05亿年前完全相同。
5、第5次造山运动是喜马拉雅运动。
百度网百度百科:“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新生代始于6500万年前,这说明喜马拉雅运动始于6500万年前。
这和第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6500万年前完全相同。
5次大造山运动和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为什么惊人的相同呢?我提出的地球膨裂说认为,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40亿年前,由于地球逐渐冷却,岩石圈形成。
39亿年前,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这时的海洋覆盖着整个地球,深度1.2万米。
38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诞生。
6亿年前,发生了寒武纪生
命大爆发。
地球从寒武纪到白垩纪共发生了11次大的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运动,每次造山运动都使海洋从大陆上退却,造成了物种的大量灭绝。
这5次大的物种灭绝每次都与造山运动形成的时间惊人的相同,这绝不是巧合。
这5次大灭绝的物种中都有海洋生物,每次都与海退、大陆面积增加、大陆架减少、海平面下降有关。
这足以说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水从大陆上5次退却使物种渴死是造成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
作者:赖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