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灸四四上臂部位

合集下载

董氏穴位详解--四四上臂部位

董氏穴位详解--四四上臂部位
四四上臂部位
背面
側面
正面
分金穴
定位
上臂肱骨內側,肘窩橫紋上一寸五分。
主治
感冒、鼻炎、喉炎。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
後椎穴、首英穴
穴名
後椎穴
首英穴
定位
上臂肱骨外側,肘橫紋直上二寸五分。
後臂肱骨外側,肘橫紋上四寸五分。
主治
脊椎骨脫臼、脊椎骨脹痛、腎炎、腰痛。
同後椎穴。後椎穴、首英穴一起下針亦治支氣管炎、老人夜咳及口乾。
主治
腳痛、手痛、肘臂腫痛難動、面黃(膽病)、四肢浮腫、脾腫大、感冒、氣喘。
能使陽症起死回生,心臟病及血管硬化。
婦科陰道癢、陰道痛、赤白帶下、小腿痛、小兒麻痹、狐臭、糖尿病。
針法與應用
用毫針,針深五分治感冒氣喘,針深八分治臂,針深一寸二分治肝、膽、脾病。兩臂之穴同時下針,偏外傷肱骨,偏裏傷肱二頭肌,扎針部位應準確。天宗、地宗、人宗三穴可同時使用形成倒馬針法,以提高治療的效果。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五分至一寸半,貼骨下針。後椎、首英兩穴通常同時用針,效力迅速而佳。
富頂穴
定位
後臂肱骨外側,首英穴上二寸五分,距肘橫紋七寸。
主治
疲勞、肝弱、血壓高、頭暈、頭痛、血管硬化。
針法與應用
針淺治疲勞、肝弱,針深治頭痛、血壓高。
後枝穴
定位
當肩中與肘之直線上,富頂穴上一寸,離肘橫紋八寸。
主治
血壓高、頭暈、頭痛、殺菌、皮膚病、血管硬化。
雲白穴
定位
在上臂肱骨後緣肩尖前約二寸許,肩中穴內二寸處。
主治
婦科陰道炎,陰道癢,陰道痛、赤白帶下、小腿痛、小兒麻痹。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寸至一寸半。常與李白穴配用。

【董氏奇穴处方学】(第十一章上肢疾病)(12-22章)

【董氏奇穴处方学】(第十一章上肢疾病)(12-22章)

【董氏奇穴处方学】(第十一章上肢疾病)(12-22章)【董氏奇穴处方学】(第十一章上肢疾病)(12-22章)(十二)手掌痛1針五虎一穴,特效。

(五虎穴位在大指掌面橈側,共有五穴,取穴時使大拇指彎曲,可見兩斜橫紋,在橫紋端盡頭連線於赤白肉際處,中點為五虎三穴,近端為一二穴,遠端為四五穴,五虎一穴治療手指疼痛、手掌痛,五虎三穴治療腳趾疼痛,五虎四穴治療腳背痛、五虎五穴治療腳跟痛)(十三)掌背紅腫1四花中穴、四花副穴點刺放血。

(十四)腕關節痛、腕關節炎1針三重穴,配人皇穴,特效。

2針側三里穴、側下三里穴、明黃穴,效果卓著。

3針刺對側三重穴,有特效,可以當場緩解。

4針刺對側腕關節,有特效,可以當場緩解。

5先於病位放血,再針對側腎關穴。

6針對側四肢穴貼骨斜刺向上,配人皇穴。

7針側三里穴,側下三里穴,特效。

8肩胛上部或足跗處放血。

9足跗外側放血。

10四花中穴、四花副穴點刺放血11足臨泣穴、俠溪穴、地五會穴點刺放血12水俞穴點刺放血(十五)手痠痛1針地皇穴、四肢穴,效果甚佳。

2針心靈一穴、心靈二穴、心靈三穴,配肺靈穴,特效。

3針地宗穴,有卓效。

4針側三重穴、側下三里穴,有效。

5針八關穴,有奇效。

6針側三里穴,側下三里穴。

7雙鳳穴點刺放血8四花外穴點刺放血9水愈穴點刺放血。

(十六)手抽筋1針手解一穴、手解二穴,特效。

2針手五金穴、手千金穴,特效。

3針健側肩中穴、建中穴、地宗穴,特效。

4針三叉三穴,立癒。

5針對側火山穴。

(十七)兩手拘攣1瀉曲陵穴、針腎關穴。

(十八)肘關節痛1針曲陵穴、建力穴、中力穴。

2針對側四肢穴、配外三關上穴。

3針上營穴、下營穴,特效。

4針上九里穴,特效。

5針靈骨穴,有效(針刺深度要深)6針靈骨穴,特效。

7中九里穴,有效。

8四花中穴特效。

(十九)上臂痛1上臂內側痛:針上三黃穴2上臂後側痛:針通心穴、通關穴、通天穴;3上臂外側痛:針下泉穴、中泉穴、上泉穴,上九里穴、中九里穴、下九里穴。

4上臂痛;(!)在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外穴點刺出血,立即痊癒。

董氏针灸(整理版)

董氏针灸(整理版)

董氏针灸(整理版)董氏针灸(整理版)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着。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要有病,就必有其治法。

董公常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知象则理在其中),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

'董公遇到疑难杂症,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显示穴位下针,往往针到病除,1/112页立见奇效。

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

古法针灸,最重刺络放血。

董公秉承数十代之祖传绝技,又广泛涉猎各家活血化瘀之文献,厚积薄发,独出机杼,将董氏刺血针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时人盛誉'董氏刺血针法独步世界专治大病'。

杨师当年随侍董公身侧,尽得董氏刺血真传,又遍访中国刺血名医,使刺血针法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进一步发挥。

董式上课内容-穴位

董式上课内容-穴位

针法特色
动气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 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如果 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 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 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 具体操作如下:(一)先决定针刺穴道。(二)进针 后有痠麻胀等感觉时,即为得气现象,然后一面捻 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 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 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四)如病 程较久,可留针稍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 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或不动亦可。(五)如 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 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治胸闷胸痛,针 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刻舒畅。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 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 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 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 的针灸体系。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 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 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 道。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择其要者举述 如下:
火膝穴
火膝穴
指肾穴

位置&取穴-无名指指背第一节中央线外开二分 之一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 下三分一穴,共计三穴 (尺侧) ◎ 针深一分至二分 主治-口干、肾亏、心脏衰弱、背痛 治背痛三针同下

指肾穴
指三重穴

位置&取穴-无名指指背中节中央线外开二分之 一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 三分一穴,共计三穴(尺侧) ◎ 针深一分至二分
一、穴法特色

董氏针灸(整理版)

董氏针灸(整理版)

董氏针灸(整理版)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着。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四章四四部位(大臂部位)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四章四四部位(大臂部位)

无力、小腿肚疼痛、坐骨神经痛均有良好的功效。对这类病患常规治疗无效 时,选用本穴往往可有意想不到之效,笔者曾多次以此穴解这类疾病无效之忧。 的功效,一般与局部梅花针叩刺或围刺法用之。笔者曾以此穴为主穴治疗 1 例颈项部皮炎患者,经 5 次治疗而愈 (隔日 1 次治疗) 。 (6) 对鼻出血也确有其效,尤其对老年人鼻出血为适应证。 (5) 肩中穴能够治疗颈部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通过临床运用,确有良好
天宗 地宗 人宗
部内缘与肱二头肌腱间之陷处,去人宗穴 3 寸是穴。
第二篇 董氏奇穴重要穴位 043
臂穴位同时下针。 天宗穴 定位 纹 9 寸) 。 主治 取穴 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距地宗穴 3 寸 (距肘窝横
解剖 在头静脉,有回旋上膊动脉、腋窝神经、六腑神经、小腿神经。 妇科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 (具有速效) 、小腿痛、小儿麻 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当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腱后部间之陷
解剖 肝之副支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 疲劳、肝弱、血压高、头晕、 手臂下垂,当后臂肱骨之外侧, 针深 3~5 分。针浅刺治疲劳、肝
后枝 富顶
头痛。 取穴 手术 去首英穴 2.5 寸。
弱;深刺治头痛、头昏及血压高。
富顶、后枝穴
044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
DONGSHIQIXUEYUSHISIJINGXUELINZHENGZHIYAN
天宗穴 (2) ; ������ ������ ������ 云白穴 (2) ; ������ ������ ������ 李白穴 (2) ; ������ ������ ������ 支通穴 (2) ; ������ ������ ������ 落通穴 本章临床常用穴位不多,与前三章相比这一部位用之相对较少,但这一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7上肢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7上肢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7上肢十四、上臂(肘横纹到腋窝横纹,共9分寸)及小臂1.三灵一穴(72绝针之一),尺泽穴(肺经)上五分.三灵123穴同时取用立即见效。

*三棱针刺出血。

前腕皮神经浅枝、心之支神经、撓骨神经、肺分支神经。

急性心脏麻痺(奇效)、心绞痛(特效)、胸闷(下针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

心脏缺氧呼吸困难。

(用三棱针浅刺或点刺出黑血神效,点出紅血亦有卓效。

)三灵二穴(72绝针之一),尺泽穴外五分横纹上。

三灵三穴(72绝针之一),尺泽穴內五分横纹上。

2. 合金穴(在肺经上)手抚胸取穴、肘窝横纹上一寸,即尺泽穴上一寸。

即1分寸。

*直刺五分~一寸五分有脉二头肌、上臂皮下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肱动脉、头静脉、心之分支神经、肺分支神经。

过敏性鼻炎、鼻蓄脓症、感冒、喉炎、咳嗽之特效穴。

分金穴, 1.5分寸。

內金穴, 2分寸。

(天地人宗,在肺经上9.5、6.5、3.5处,但从大肠经取穴反刺。

天为九五,地为陆5,人3人海)3.人宗穴,大肠经五里穴上五分处。

即3.5分寸。

*针深五分治感冒气喘、针深八分治臂肿、针深一寸二分治肝、胆、脾病。

脚肿痛、手臂痛、肘肿痛难动、黄胆病、四肢浮肿、脾肿大、胃、十二指肠炎、感冒、气喘喉炎。

地宗穴(七十二绝针之一)。

人宗穴上3寸,以手抚胸取之。

即6.5分寸。

*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两臂同时取穴。

能起死回生。

脑溢血之急救穴,针下立解。

心脏。

心脏麻痺、心绞痛之急救针。

治半身不遂、心脏性喘息、肝昏迷、手脚麻痺、动脉硬化、胸痛背痛、呼吸困难、脑血管阻塞等症。

(董氏三十二解针之一)地宗穴为急救要穴、效果不下于人中穴、百会穴、足三里。

急救时本穴配手解穴(奇效)天宗穴,在地宗穴上三寸,即9.5寸。

*斜刺:由上往下斜刺一寸半~二寸。

妇科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具有神效)、小腿痛、脚扭伤、小儿麻痺、狐臭、糖尿病。

4.肩峰穴举臂时,肩骨与臂接缝之空陷处中央下五分处取之。

即肩顒穴下五分处。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
X
十四、上臂(肘横纹到腋窝横纹,共9分寸)及小臂
1.三灵一穴(72绝针之一),尺泽穴(肺经)上五分.三灵123穴同时取用立即见效。

*三棱针刺出血。

前腕皮神经浅枝、心之支神经、撓骨神经、肺分支神经。

急性心脏麻痺(奇效)、心绞痛(特效)、胸闷(下针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

心脏缺氧呼吸困难。

(用三棱针浅刺或点刺出黑血神效,点出紅血亦有卓效。


三灵二穴(72绝针之一),尺泽穴外五分横纹上。

三灵三穴(72绝针之一),尺泽穴內五分横纹上。

2. 合金穴(在肺经上)
手抚胸取穴、肘窝横纹上一寸,即尺泽穴上一寸。

即1分寸。

*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有脉二头肌、上臂皮下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肱动脉、头静脉、心之分支神经、肺分支神经。

过敏性鼻炎、鼻蓄脓症、感冒、喉炎、咳嗽之特效穴。

分金穴, 1.5分寸。

內金穴, 2分寸。

【董氏针灸】一一部位:复原穴

【董氏针灸】一一部位:复原穴

编者按编者按编编者按者按董景昌,原籍⼭东省平度市⼈,早年从军,随著国民政府撤退来台湾,台湾医学家,台湾著名针灸师,是董⽒奇⽳的创始者。

董⽒奇⽳分布于全⾝,区分为⼗⼆个部位:⼿指部位称⼀⼀部位;⼿掌部位称⼆⼆部位;⼩臂部位称三三部位;⼤臂部位称四四部位;⾜趾部位为五五部位;⾜掌部位称六六部位;⼩腿部位称七七部位;⼤腿部位称⼋⼋部位;⽿朵部位称九九部位;头⾯部位称⼗⼗部位。

除以上⼗个部位外,尚有前胸及后背部位。

董⽒奇⽳不采⽤各种复杂的补泻⼿法,仅采⽤”正刺“,”斜刺“,”浅刺““深刺”,“⽪下刺”,与“留针”,配合“动⽓针法”与“倒马针法”,即可达到治疗效果。

另外杨维杰医师⼜发展了”牵引针法“,成为三种针法。

第⼀篇 ⽳位学第⼀章⼀⼀部位掌⾯⾷指⽳位【复原⽳】:【 取 ⽳ 】复原⼆⽳:⽆名指第⼀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是⽳。

复原⼀⽳:复原⼆⽳下⼆分半处是⽳。

复原三⽳:复原⼆⽳上⼆分半处是⽳。

【 归 经 】⼊肝、肾⼆经。

【 ⽳ 性 】疏筋益⾻,消肿⽌痛。

【 主 治 】⾻折 ⾻裂 ⾻肿变形 痛风 类风湿性关节炎 ,,⾻质增⽣,筋肿痛、⾻骼肿⼤、⾻膜炎、脊椎⾻⾻刺、坐⾻神经痛、腰痛。

【 针 法 】1. 直刺 2~3 分。

2. ⽤三棱针刺出黄⽔特效。

2. ⽤三棱针刺出黄⽔特效。

【 配 ⽳ 】治腰痛,配⽔源、腕顺。

治⾻刺,配正脊⽳,再于病灶处刺⾎。

治⾻肿,配五虎、⼟⽔⽳。

治全⾝⾻肿,配五虎、上三黄⽳。

治脊椎⾻痛,配⾻关⽊关、正脊⽳。

治坐⾻神经痛,配三河、腕顺、胆⽳。

【 说 明 】⼀⼀部、⼆⼆部中有很多治疗脊椎、腰、坐⾻神经痛的要⽳,从中取 2~3 组搭配使⽤即可见效。

在董公书中,复原⽳的主治只有⾻骼肿⼤,胡师根据董公平⽇所传及⾃⼰的临床经验,扩⼤了主治范围。

【董针⽳位】⼀ ⼀部位:⼤间 中间 ⼩间 侧间 外间 浮间【董针⽳位】⼀ ⼀ 部位 :⽊⽳三⽳【董针⽳位】⼀ ⼀部位:双喘⼆⽳【董针⽳位】⼀ ⼀部位:⼼常三⽳【董针⽳位】⼀ ⼀部位:脾肿⽳ 开脾⽳ ⽕龙⽳ ⽕星上下⽳【董针⽳位】⼀ ⼀部位 双灵⽳【董针⽳位】⼀⼀部位:⽊华两⽳【董⽒针灸】⼀ ⼀部位:⼟兴⽳。

董氏针灸—云白穴—四四上臂位置

董氏针灸—云白穴—四四上臂位置

董氏针灸—云白穴—四四上臂位置弘扬中医文化服务大众健康传承中医文化,传播健康知识,向董景昌教授致敬!功德随喜,请转发分享让更多中医学习者看到。

“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

“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

行针特点:一般所了解的针灸医学,是以十四经络为主要的理论体系。

董氏针灸有别于十四经络,所设穴道部位亦与三百六十五穴者大不相同,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内容不但丰富异于传统,且治法简便而疗效显著,是台湾本土所独有的针法。

定位在上臂肱骨後緣肩尖前約二寸許,肩中穴內二寸處。

主治婦科陰道炎,陰道癢,陰道痛、赤白帶下、小腿痛、小兒麻痹。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一寸半。

常與李白穴配用。

【云白穴】穴位:在上臂肱骨后缘,肩中穴内二寸处。

解剖:有三角筋、回旋上膊动脉、头静脉枝、锁骨神经枝、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

取穴:垂手取穴或手捂胸取穴,当肩关节前方去肩尖约二寸许处是穴。

亦即肩中穴内侧二寸处是穴。

归经:入肝肾经。

穴性:调经理带,宣通下焦。

主治:妇科阴道炎、子宫炎、卵巢炎、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小儿麻痹、脚扭伤(特效)。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云白、李白、肩中、建中并用可治外踝及踝关节炎。

(二)肩中、云白相配可治小腿肚痛,与三宗穴同功。

配穴:(一)赤白带可本穴、妇科穴、上三黄有效。

(二)治阴道炎、痒可以本穴、妇科穴、李白穴、海豹穴相配。

(三)本穴加李白及踝灵穴可治脚扭伤。

(四)本穴加李白配妇科穴,可治妇科病。

董氏奇穴——手臂(杨维杰)

董氏奇穴——手臂(杨维杰)

第三章◎三三部位(前臂部位)【其门穴】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Array横纹后两寸处。

【附图19】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

(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

(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其角穴】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附图19】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

(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

(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支,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其正穴】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附图19】解剖:(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

(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

(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运用: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说明及发挥:※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均位于大肠经上,因此治疗痔疮有效,针刺时采皮下针,自其门向其角横透,效果尤佳。

(盖大肠郄穴温溜适在其门,其角之间,郄穴有调整气血之功。

)※单用其门、其角、其正即能见效,但如于委中穴点刺后,再针此穴,效果尤其显著,可期迅速痊愈。

※余用委中点刺出血,治疗痔疮一次治愈者,即不乏其人。

※本穴组对顽固性便秘及小腹胀气亦有殊效。

【火串穴】部位:在手背腕横纹后三寸,两筋骨间陷中。

董氏奇穴四四后臂部位下曲穴。

董氏奇穴四四后臂部位下曲穴。

董氏奇穴四四后臂部位下曲穴。

下曲穴(图4-16)
(关注公众号:董氏奇穴推拿正骨知识网)
[董师原文]
部位:在上臂后侧,即后枝穴后开一寸。

主治:血压高、坐骨神经痛(肺与肝两种机能不健全所引起者)、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神经失灵及神经失灵而引起之骨头脱节症。

取穴:在肩端后直下,即后枝穴向后横开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

(关注公众号:董氏奇穴推拿正骨知识网)
[诠解发挥]
穴名新释:上下系区别穴位位置,曲者弯曲、曲线。

此指腋窝之腋纹而言,下曲在腋窝之腋纹下。

定位及取穴:在上臂后侧,即后枝穴后开一寸,距腋窝之腋纹下一寸。

现代解剖:肌肉:三角肌内侧头与外侧头间。

血管: 桡动脉、深桡动脉。

神经:桡神经。

(关注公众号:董氏奇穴推拿正骨知识网)
解说及发挥:见“上曲穴”。

董氏奇穴四四后臂部位肩中穴

董氏奇穴四四后臂部位肩中穴

董氏奇穴四四后臂部位肩中穴肩中穴(图4-7)[董师原文]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肩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诠解发挥]穴名新释:肩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之中央,故名肩中。

定位及取穴:肩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之正中央,去肩骨缝三寸。

现代解剖:肌肉:三角肌外侧,二头肌与三头肌肌腹间。

血管:头静脉、腋动脉、肱动脉。

神经:腋神经。

新肩中穴:去肩骨缝三寸,在肩之正中央。

新用:治肌萎缩及皮肤病甚效,治下肢无力、半身不遂亦佳。

解说及发挥:1.此穴老师原书说:“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实际应用时应系“去肩骨缝三寸,在肩之正中央”。

2.此穴治膝盖痛,尤其是抬脚无力及肩痛甚效,老师最常用此穴治疗膝痛及拾腿无力。

盖此穴与阳晓脉有关,跷脉起发于跟踵跟踵及申脉穴照海穴、居偃穴正好都是举足行高关节跷捷之处。

在臂三角肌周围之巨骨、肩偶(董氏奇穴此处为背面穴,董师治全身疲劳,两腿发酸)儒俞(董氏奇穴之水愈即此穴,治全身无力),及董氏奇穴肩中,此数穴皆为捷举手足之穴点。

3.以太极全息对应而论,本穴位居下焦中央,亦系能治疗膝痛之原因。

又肩中之三角肌为块状的肉,块状的肉为筋,以筋治筋,膝为筋之腑,故能治之。

4.本穴位于肩之正中央,等高对应,能治肩痛,确具卓效(体应针法)。

5.本穴适当三角肌中央,肩之肌肉丰富,肉多者,走阳分、走表分,善治皮肤病甚效。

此穴肌肉丰富,以肉治肉,故治肌萎缩,及治下肢无力、半身不遂亦佳(此即余之体应针法)。

6.肩部大太极对应于头,本穴位于肩部中央,对应于鼻,能治鼻病,因该处肌肉丰富,补气敛涩之力甚好,善于治疗鼻塞、鼻出血甚效。

7.本穴治膝痛甚效,可归类为几大原理:①与阳跷脉有关;②块状的肉为筋,以筋治筋,膝为筋之腑,故能治之;③太极全息对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四上臂部位定位上臂肱骨內側,肘窩橫紋上一寸五分。

主治感冒、鼻炎、喉炎。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

【分金穴】穴位:分金穴位在上臂肱骨之内侧,肘窝横纹上一寸五分。

解剖:有肱二头肌、上臂皮下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有肱动脉、头静脉、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取穴:分金穴手捂胸取穴,当上臂肱骨之下部中央,去肘窝横纹一寸五分处是穴。

其它见穴位取穴。

归经:入肺经。

穴性:清素肺气。

主治:感冒、喉炎、过敏性鼻炎、鼻蓄脓症、咳嗽之特效穴。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可采倒马针法。

针感:酸胀感。

说明:董公书中无合金、内金、由胡师公开,三金与手前三士,功能相似,三金或三士可择一组使用即可。

配穴:(一)本穴配火腑海可治感冒引起之咳嗽。

(二)本穴配三叉穴,足感冒穴可治重感冒。

(三)本穴配驷马穴、中力穴、通肾穴可治过敏性鼻炎。

【合金穴】穴位:合金穴位在分金穴直下五分,而尺泽穴上一寸。

解剖:有肱二头肌、上臂皮下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有肱动脉、头静脉、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取穴:分金穴手捂胸取穴,当上臂肱骨之下部中央,去肘窝横纹一寸五分处是穴。

其它见穴位取穴。

归经:入肺经。

穴性:清素肺气。

主治:感冒、喉炎、过敏性鼻炎、鼻蓄脓症、咳嗽之特效穴。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可采倒马针法。

针感:酸胀感。

说明:董公书中无合金、内金、由胡师公开,三金与手前三士,功能相似,三金或三士可择一组使用即可。

配穴:(一)本穴配火腑海可治感冒引起之咳嗽。

(二)本穴配三叉穴,足感冒穴可治重感冒。

(三)本穴配驷马穴、中力穴、通肾穴可治过敏性鼻炎。

【内金穴】穴位:内金穴位于肘窝横纹上二寸,分金穴上五分处。

解剖:有肱二头肌、上臂皮下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有肱动脉、头静脉、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取穴:分金穴手捂胸取穴,当上臂肱骨之下部中央,去肘窝横纹一寸五分处是穴。

其它见穴位取穴。

归经:入肺经。

穴性:清素肺气。

主治:感冒、喉炎、过敏性鼻炎、鼻蓄脓症、咳嗽之特效穴。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可采倒马针法。

针感:酸胀感。

说明:董公书中无合金、内金、由胡师公开,三金与手前三士,功能相似,三金或三士可择一组使用即可。

配穴:(一)本穴配火腑海可治感冒引起之咳嗽。

(二)本穴配三叉穴,足感冒穴可治重感冒。

(三)本穴配驷马穴、中力穴、通肾穴可治过敏性鼻炎。

【肩峰穴】穴位:在肩骨缝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经肩髃穴下五分处。

解剖:有三角筋、上膊动脉、头静脉枝、锁骨神经枝、肺支神经、心副神经。

取穴:举臂时,肩骨与臂骨接缝之空陷处中央下五分处取之。

归经:入心肺两经。

穴性:活血祛瘀,通经活络。

主治:高血压、多汗症、乳癌、乳瘤、乳腺癌、乳头炎、上肢麻痹症、半身麻痹、半身不遂、脑血栓症。

针刺法:直刺五分—八分。

斜刺:由上往下斜刺八分。

经验:胡师以本穴及双龙穴治愈患者李进烟等乳癌(经马偕等医院检查确定者)卅一例,全部治愈。

(需配合足部出血针治疗)配穴:本穴为治疗乳癌、乳腺炎、乳痈之特效穴加配足部之双龙穴神效。

说明:乳瘤除本穴配双龙穴外,一定要加配专治肿瘤的外三关或三重穴。

本穴可加地宗穴、木关穴、骨关穴治半身麻痹,痿症有效。

穴名後椎穴首英穴定位上臂肱骨外側,肘橫紋直上二寸五分。

後臂肱骨外側,肘橫紋上四寸五分。

主治脊椎骨脫臼、脊椎骨脹痛、腎炎、腰痛。

同後椎穴。

後椎穴、首英穴一起下針亦治支氣管炎、老人夜咳及口乾。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半,貼骨下針。

後椎、首英兩穴通常同時用針,效力迅速而佳。

定位後臂肱骨外側,首英穴上二寸五分,距肘橫紋七寸。

主治疲勞、肝弱、血壓高、頭暈、頭痛、血管硬化。

針法與應用針淺治疲勞、肝弱,針深治頭痛、血壓高。

定位當肩中與肘之直線上,富頂穴上一寸,離肘橫紋八寸。

主治血壓高、頭暈、頭痛、殺菌、皮膚病、血管硬化。

針法與應用富頂、後枝同時下針,可治頸項疼痛及面部麻痹。

【肩峰穴】穴位:在肩骨缝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经肩髃穴下五分处。

解剖:有三角筋、上膊动脉、头静脉枝、锁骨神经枝、肺支神经、心副神经。

取穴:举臂时,肩骨与臂骨接缝之空陷处中央下五分处取之。

归经:入心肺两经。

穴性:活血祛瘀,通经活络。

主治:高血压、多汗症、乳癌、乳瘤、乳腺癌、乳头炎、上肢麻痹症、半身麻痹、半身不遂、脑血栓症。

针刺法:直刺五分—八分。

斜刺:由上往下斜刺八分。

经验:胡师以本穴及双龙穴治愈患者李进烟等乳癌(经马偕等医院检查确定者)卅一例,全部治愈。

(需配合足部出血针治疗)配穴:本穴为治疗乳癌、乳腺炎、乳痈之特效穴加配足部之双龙穴神效。

说明:乳瘤除本穴配双龙穴外,一定要加配专治肿瘤的外三关或三重穴。

本穴可加地宗穴、木关穴、骨关穴治半身麻痹,痿症有效。

定位當後肱骨上,肩骨縫之正中央下二寸五分。

即十四經肩顒穴下二寸半處。

主治膝蓋痛、皮膚痛(頸項皮膚病)、小兒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半。

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肩中穴】穴位:肩中穴肩峰穴直下二寸、肱骨上。

即十四经肩髃穴下二寸半处。

解剖:此处为三角肌中央下缘、有上膊动脉、头静脉,心之分支神经。

归经:入心经。

穴性:活血祛瘀,通经活络。

主治:膝盖关节炎、膝盖扭伤、皮肤病(颈项皮肤病及臂部皮肤病)、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悸亢进、肩痛、五十肩、流鼻血、血管硬化、瘰疬清血。

取穴:肩中穴,手臂自然下垂,自肩骨正中央横纹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

其下二寸取建中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肩中可配建中一齐下针。

针感:酸胀感。

配穴:(一)肩中配建中穴有清血作用,用以治疗胆固醇过高效果甚佳。

(二)肩中配建中穴治疗膝盖疾病特效。

须配合动气左右传针法。

(三)肩中配三重穴治疗瘰疬特效。

(四)肩中配通天穴、通关穴、建中穴、肾关穴治全身关节炎、尿酸性关节炎、游走性风湿病。

(五)本穴配中白、下白、灵骨、大白治坐骨神经痛。

【建中穴】穴位:肩中穴肩峰穴直下二寸、肱骨上。

即十四经肩髃穴下二寸半处。

肩中直下二寸为建中。

解剖:此处为三角肌中央下缘、有上膊动脉、头静脉,心之分支神经。

归经:入心经。

穴性:活血祛瘀,通经活络。

主治:膝盖关节炎、膝盖扭伤、皮肤病(颈项皮肤病及臂部皮肤病)、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悸亢进、肩痛、五十肩、流鼻血、血管硬化、瘰疬清血。

取穴:肩中穴,手臂自然下垂,自肩骨正中央横纹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

其下二寸取建中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肩中可配建中一齐下针。

针感:酸胀感。

配穴:(一)肩中配建中穴有清血作用,用以治疗胆固醇过高效果甚佳。

(二)肩中配建中穴治疗膝盖疾病特效。

须配合动气左右传针法。

(三)肩中配三重穴治疗瘰疬特效。

(四)肩中配通天穴、通关穴、建中穴、肾关穴治全身关节炎、尿酸性关节炎、游走性风湿病。

(五)本穴配中白、下白、灵骨、大白治坐骨神经痛。

穴名下曲穴上曲穴定位在上臂後側,即上曲穴向下二寸。

在上臂後側,肩中穴向外開二寸。

主治血壓高、坐骨神經痛(肺與肝機能不全引起)、半身不遂、小兒麻痹、神經失靈及神經失靈而應起之骨頭脫節症,臂痛、小腿脹痛。

針法與應用針深六分至一寸五分。

治左臂取右穴;治右臂取左穴。

用三稜針出血治肝硬化及肝炎。

【上曲穴】穴位:上臂后侧,肩中穴向外侧二寸。

解剖:肾之神经、肝之神经。

取穴:上臂后侧,即肩中穴向外二寸处。

归经:入肝经。

穴性:舒筋活络。

主治:小儿麻痹、坐骨神经痛、小腿胀痛、大腿鼠蹊部位拉伤、臂痛、血压高。

针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斜刺法:由上往下斜刺一寸半—二寸。

针感:酸胀感。

经验:上曲穴、肩中穴、云白穴为治疗小儿麻痹之第一特效穴。

下曲穴、建中穴、李白穴为治疗小儿麻痹之第二特效穴。

胡师书中曾公布其临床疗效,在七十二例中治愈六十三人,其余均有改善。

配穴:(一)治痿症,上曲穴配肩中、云白穴。

(二)治坐骨神经痛、上曲、下曲、三河穴效果佳。

(三)治肝硬化及肝炎,上曲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

配上三黄、肝门穴、肠门穴。

穴名下曲穴上曲穴定位在上臂後側,即上曲穴向下二寸。

在上臂後側,肩中穴向外開二寸。

主治血壓高、坐骨神經痛(肺與肝機能不全引起)、半身不遂、小兒麻痹、【下曲穴】穴位:上臂后侧,即建中穴外二寸。

解剖:肺支神经、肝之支神经。

取穴:手臂后侧,上曲穴下二寸取之,即建中穴向外二寸处。

归经:入肝经。

穴性:舒筋活络。

主治:坐骨神经痛(肺与肝两种机能不健全引起)。

半身不遂、小儿麻痹、骨头脱节症(神经失灵引起),血压高。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斜刺一寸五分—二分。

由下往上斜刺。

针感:酸胀感。

经验:上曲、下曲常用来治疗半身麻痹、坐骨神经痛。

临床上使用频率高,确实具有其疗效,董公常用上下曲配云白、李白、肩中穴治疗小儿麻痹效果显著。

配穴:(一)治坐骨神经痛(肝与肝机能不全引起)。

上曲、下曲配灵骨、大白、中白,严重时在背部相关穴位放血,可提高疗效。

(二)上曲、下曲倒马可治腹股沟拉伤。

定位在肩骨縫之中央上二分,舉臂時空陷處中央上二分處。

主治腹部發悶、發音無力。

用三稜針可治全身疲勞、兩腿發酸、嘔吐、肝霍亂、陽霍亂、陰陽霍亂。

針法與應用針深三分至五分。

或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穴名人宗穴地宗穴天宗穴定位在上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間之陷處,肘窩橫紋上三寸五分。

在人宗穴上三寸處,即肘窩橫紋上六寸五分。

在上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後部間之陷處,肘窩橫紋上九寸五分。

主治腳痛、手痛、肘臂腫痛難動、面黃(膽病)、四肢浮腫、脾腫大、感冒、氣喘。

能使陽症起死回生,心臟病及血管硬化。

婦科陰道癢、陰道痛、赤白帶下、小腿痛、小兒麻痹、狐臭、糖尿病。

針法與應用用毫針,針深五分治感冒氣喘,針深八分治臂,針深一寸二分治肝、膽、脾病。

兩臂之穴同時下針,偏外傷肱骨,偏裏傷肱二頭肌,扎針部位應準確。

天宗、地宗、人宗三穴可同時使用形成倒馬針法,以提高治療的效果。

【人宗穴】穴位:在上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凹陷处,肘窝横纹上三寸五分。

解剖:二头膊筋之旁,桡骨副动脉,头静脉及内膊皮神经,肺之副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肝之副神经。

取穴:手捂胸取穴,肘窝横纹直上三寸五分贴骨下取之,即十四经之五里穴上五分处是穴。

归经:入肺、胃、脾经。

穴性:通经活络,调理脾胃、宣肺利喉。

主治:手臂痛、脚肿痛、肘肿痛难动、黄疸病、四肢浮肿、脾肿大、胃、十二指肠眼、气喘喉炎、感冒。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针深五分治感冒气喘、针深八分治臂肿、针深一寸二分治肝、胆、脾病。

针感:酸胀感。

注意:下针时应准确、偏外伤肱骨、偏内侧伤肱二头肌、扎针部位应予特别注意。

(董公所言)说明:(一)董氏奇穴穴位中,没有和十四经经穴雷同的穴位,董公书中其穴位及取穴为横纹上三寸,如为上三寸即为十四经上之五里穴,而人宗与五里穴主治常有不同,这真当特加注意,其要点如人宗穴针刺法上所言。

【地宗穴】穴位:在人宗穴上三寸处。

即肘窝横纹直上六寸五分。

解剖: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膊动脉、腋窝神经、心之支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