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汇总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汇总法学概论期末复习题一. 填空1.(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2.我过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特点有:(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和(一致性)。
3.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以(行政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4.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赔偿的方式有(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恢复原状)。
5.合法行为发生物权上的效果的保障力称为(物权的效力)。
6.侵犯的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实施(侵权行为)而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7.犯罪故意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8.滥用职权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体。
9.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均负(有限)责任。
10.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立案)和(审判)11.刑事诉讼中的第二审判又称(上诉审程序)。
12.我国民事审判主要制度有:(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和(再审终审制度)。
一、不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有( ABC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纠2.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一是折抵刑期一日的刑种是( BCD )A、剥夺政治权利 B.拘役 C.管制D、有期徒刑3、下列行为中哪些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ABCD )A、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C、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D、人在受精神强制时实施的行为4、我国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是( ABCD )关系A、管理与被管理B、领导与被领导C、监督与被监督D、指导与被指导5、我国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有( ABCD )A、安全权B、知情权C、选择权D、监督权6、行为人误把白糖当作毒药去杀人,应当如何处理。
( B )A、无罪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7、应当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行政案件有( ABD )A、以广州市政府为被告的案件B、海关处理的案件C、以广东省政府为被告的案件D、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8、下列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有( ABC )A、父母B、子女 C、配偶 D、兄弟姐妹9、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不服一审判决的上诉期为( B )A、5天B、10天C、15天D、20天10、根据国际法,下列属于外交人员的有( ABCD )A、参赞B、代办C、武官D、公使11、我国宪法规定的政体是( B )A、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行政机关D、人民民主专政12、下列属于民法上财产所有权关系的内容的有( ABCD )A、占有B、使用C、收益D、处分14、赵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DOC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够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担行政行为效果与诉讼效果的组织。
2、行政人:依法代表国家,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其行为后果由行政主体承担的个人。
3、质权: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凭证移交债权人占有,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动产或权利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4、抵押权: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不移转占有而提供担保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法享有的就担保的财产变价并优先受偿的权利。
5、上诉不加刑原则: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此限制。
6、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是在刑事诉讼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诉讼活动。
7、法律继承:不同历史类型的法之间的延续、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
8、法律移植:一国现行法律制度的部分或者大部分都是从另一国法律制度或其他“法律集团”中输入的一种法律发展的方法,主要包括法律规则、法律术语和法律技术等。
9、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按照一定原则来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外部总体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与政权组织形式共同构成了国家形式。
10、法律的渊源(法律形式):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11、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12、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13、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法学总论一、填空题1.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_规范作用_和法的社会作用。
2. 按照通说,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_适用条件_、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要素。
3. 一般认为,法是由__法律规范___、__法律原则__和法律概念组成的。
4. 一般认为法律权利具体包括自由权、__请求权____和_诉权____三要素。
5. 法的效力具有一定的范围,包括__对象效力___、__空间效力___和__时间效力_____。
6.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_可为模式__、__应为模式__和__勿为模式___。
第二章宪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__两____届。
2.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__2/3以上__的多数通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时,由___副主席______继任主席的职位。
4.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_1/5_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_2/3_以上的多数通过。
”5. 我国的国体是__人民民主专政制度_______,政体是__人民代表大会制度_______。
6.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九章行政法1. 依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具体行政行为与__抽象行政行为。
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具体包括_行政合法性原则_和行政合理性原则。
3. 依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__具体行政行为___和___抽象行政行为__。
4. 根据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所受约束的程度,可将其分为__羁束行政行为__和自由__裁量行政行为___。
5.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一旦成立并生效后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具体包括__公定力_、_确定力_、__拘束力___和__执行力___。
法学概论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名词解释题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体现由特地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2,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委任性规范: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4,法律渊源:法律的表现形式5,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又称制定法。
6,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又称习惯法。
7,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8,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简答题一、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二、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题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存在的时间不同。
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人类社会共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
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
3,实施方法不同。
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无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名词解释题1,社会主义立法: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法学概论复习材料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第一: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第二: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第三: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第四: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它职权。
18: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时应遵循的原则:
1:什么叫行政法?它所调整的关系有哪些?
答:行政法是指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所调整的关系有:
第一:行政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
第二:行政机关内部的关系。
第三:行政机关与其它社会组织。
第四:行政机关与个人的关系。
2:什么叫行政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它由主体,客体,内容三部分组成。
5:什么是行政行为及其种类?
答: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行政行为按其方式分可以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6:什么是行政立法及其必须符合的条件是什么?
答: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必须符合的条件是:
第一: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能超越其权限范围。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它制度赖以
产生的基础。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法学概论》导论《法学》名词解释: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
法学是法律学或者法律科学的简称。
我国古代称法学为“刑名法术之学”、“刑名之学”或“律学”。
法学是社会科学中以法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这一社会现象。
它主要研究法律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和法律一样,法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法学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出现了法律和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说,法律的出现先于法学。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无产阶段法律观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
剥削阶级的法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对立的。
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
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才能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呢?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致的;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学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第三,无产阶级只有科学地揭示法律的规律性,才能自学地、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类:1、对法律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的研究;包括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法哲学、法社会学等。
2、对本国现行法律的研究;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婚姻家庭法、刑法、劳动法、环境法、诉讼法等。
3、对外国法律的研究;对外国法律的研究主要是对世界各国现行法律包括美国宪法、法国行政法、资产阶级国家民商法等。
4、对国际法的研究;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含有涉外因素的社会关系,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刑法等。
5、对法律历史的研究;研究各国法律的历史,考察他们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了解它们的思想渊源和来龙去脉。
6、对法律的比较研究;对各国法律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促进各国法律文化的交流和本国法律的发展。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真题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法律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价值理念的必然反映和实现其阶级统治、建立符合其需要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
2、法学是专门、系统、全面地研究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法律的历史类型是指将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按其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所作的分类。
4、法律的作用指法律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它和法律的本质和目的是密切相关的,可以从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5、法律的价值指作为客体的法律对于满足个人、群体、阶级、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属性。
6、法律的渊源指法律作为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是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标志。
7、法律体系指由各法律部门组成的一国现行法律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8、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人们根据法律规定而结成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9、法律实施指国家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
它包括一切过家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执行法律,也包括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
10、违法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不履行法定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11、守法是指一切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都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法律的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活动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
12、法治是指通过法律和制度,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它与专制、特权的人治是直接对立的。
13、国家性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4、政权组织形式又叫基本政治制度,或称政体,它是指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
15、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由哪些部分和依据什么原则构成以及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编法理学第二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概念、要素及其分类一、法的概念(特征、与其他社会规范的不同):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遗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调整人们行为的具有普遍约束的规范体系。
法的特征:1、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3、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二、法的要素(能够区分):1、法律概念:法律概念是指人们认识法律事物、法律行为、法律状态等法律现象所形成的相关法律术语;有涉人概念,如“公民”“法人”等;涉事概念,如“故意”“代理”等;涉物概念,如“标的”“时效”等。
2、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有关法律上权利、义务或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准则。
法律构成要素中,法律规则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包括前提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
法律规则最常见的一种划分是根据法律规则的内容所作的分类(能够区分):根据法的内容,将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型规则三种类型。
授权性规则是指关于人们可以作为、不作为或要求别人作为、不作为的规则,义务性规则是有关人们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而权义复合型规则则是兼具授予权利和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规则。
在现代法律中,授权性规则占据首要地位,而权义复合规则大多是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3、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有关法律的基础性原理或真理。
如民法基本原则、刑法三大原则等第二节法的渊源和效力法的(效力)渊源:法的效力来源,也就是指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即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类型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包括制定法、习惯法、国家政策等。
普通法、衡平法、成文法、习惯法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是成文法,其中宪法居于主导地位,习惯只有被国家认可后才成为法的一种渊源。
第三节法律体系和法律关系一、法律体系(也称部门法体系)概念: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法的定义和特征法是由XX制定或认可,并由XX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特征:1、规范性2、XX意志性3、XX强制性4、普遍性5、物质制约性二、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或一定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分为规范作用和作用。
规范作用的主要内容包括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强制作用5、教育作用作用的主要内容包括1、治作用2、公共作用三、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公民(自然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3、XX公民和法人要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或称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四、法律责任的概念,立法、执法、司法的概念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或因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不利法律后果。
立法,又称“法的制定”,是指有权的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法规的活动.执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XX行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律应用于具体的人、事件或案件的活动。
它主要包括行机关的执法和的执法两种形式。
在习惯用法上,人们将活动以外的执法(包括行执法)称为“执法",而将的执法称作“司法".五、守法和违法守法的两个主要内容:1、履行义务2、行使权力与守法相对的范畴是违法,简言之,就是指行为违反了法律,并且依照法律应当予以追究.须具备的要素:1、并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依照法律应当受到追究的行为2、违法必须是不同程度地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关系和秩序的行为,或者说被认为是具有危害性的行为3、只能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依法设置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实施的行为4、必须是行为者有主观过错的行为。
六、法治和法制法制,一种从静态的角度,把法制解释为“法律制度",即者通过XX权建立的法律与制度,一种是从动态的角度,把法制解释为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和制度。
法学概论-重点内容

0040《法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法学发展的前提:1、立法的广泛开展与成文法的出现;2、职业法学者阶级的形成。
2、马克思法学的特点(根本之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法学可分为:1、法理学;2、部门法;3、外国法学;4、国际法;5、法律史学;6、比较法学;7、边缘法学。
4、原始社会的规范一般是习惯;5、法律产生的2个决定性因素: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2、奴隶制的出现;6、国家和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7、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是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制定的《汉莫拉比法典》8、我国第1部成文法是《法经》,对中国有影响的法典是《唐律》9、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及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或共同意志;10、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11、法律具有:1、阶级性;2、社会性。
法律的本质就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2、法律规范不等同于法律条文,他们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3、法系主要有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14、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一方面法律积极维护道德,另一方面道德替法律辩护。
15、社会主义法律是在彻底废除旧法律的基础上产生的。
16、守法的主体有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
17、法律的效力:1、空间效率;2、时间效力;3、对人的效力。
18、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世界上国家的结构形式有两种:单一制和联邦制,我国是单一制。
2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最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
21、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直接反映了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反映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最本质联系,构成公民其他一切权利和义务的基础。
2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及权利。
23、全国人大:任期5年,是最高权力机关,职权:1修宪和监督;2制定修改法律;3选举、罢免国家领导人;4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5应当由其行使的其他职权。
《法学概论》复习考试资料

第四章刑法
15.刑法概述(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
(1)刑法规定了特有的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分")、公平适用刑法原则(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公平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表达)及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当原则)。
(2)新时代,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科学立法。
(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改革的推力与保证。
(4)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由肯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总揽阶级意志的表达。
(5)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①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必须坚决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体包含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②全面推动依法治国,需要继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要坚持科学立法。④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要坚持严格执法。⑤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要坚持公正司法。⑥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要坚持全民守法。
(2)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最gao国家权力机关、享有修改宪法和
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特别权利是宣逡免遗权、人身爱护权。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权如下:
①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商量;②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议案,或提出批判、意见和建议;③提出质询案,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10名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联名可以提出对或各部委、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OOO40
第一章法理学
1.法的起源(单项选择)★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一:法的本质(3点)1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的阶级性2 法是社会生活的共同需求——法的社会性3 法的本质是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二:法的基本特征1 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2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 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4 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三:法的规范分类1 依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 法律规范按其内容确定的程度,可以划分为确定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委任性规范。
四:法的分类1 根据法的创制方法和表现形式所做的分类——————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 依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做的分类—————根本法和普通法3 根据法的内容性质所做的分类———————————实体法和程序法4 依据法的适用范围————————————————一般法和特别法5依据法的创制和适用的主体所做的分类———————国际法和国内法6以法律运用的目的为划分依据———————————公法和私法五:法的历史类型1 奴隶制类型的法2封建制类型的法3资本主义类型的法4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六:法的制定的概念法的制定即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的活动。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条)1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2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3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或权利与责任4立法必须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5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6保持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八:行政法规制定的权限(选择题)教材P31九: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的程序1 法律案的提出2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4法律的公布十:法的实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的概念1法的实施是指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贯彻和实现2法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办事3 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采取某种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实现法律对特定社会关系调整的活动。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天上星)(精)

法学概论总复习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同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法律的本质包括:1、法律的阶级性 2、法律的社会性 3、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法律的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由以下三要素构成:1、法律规范2、法律原则3、法律概念法律规范的结构都由:1、适用条件: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的那一部分。
2、行为准则: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的那一部分。
3、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时蒋会产生的某种可以预见的结局的那一部分。
法律规范的分类:可按不同标准分类: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可分为: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烦为一定行为的规范。
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2.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的确定程序可分为:确定性规范:是指直接明确地规定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不依赖于别的规范来说明或补充的规范。
委任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准用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只规定在适用该规范时,准许援用它所指定的其他有关规范的规范。
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对法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法理学、刑法、民法)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法理学一、法的一般理论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的特征:(1)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法规定了权力和义务(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3、发的分类(1)国内法和国际法(2)根本法和普通法(3)一般法和特别法(4)实体法和程序法(5)成文法和不成文法4、发的历史类型(1)奴隶制法(2)封建制法(3)资本主义法5、法与道德的关系(1)共同点:两者都属于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为相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两者都都体现相同的阶级意志和共同的历史使命。
(2)区别:第一,所属范畴不同。
法律属于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第二,产生条件不同。
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运用国家权力,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制定或认可的,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养成、自发形成的,一般无需专门人员和机构制定颁布;第三,表现形式不同。
法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明确、具体,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概括、笼统和抽象;第四,内容不同。
法律规定了主体的权力与义务的统一,道德主要侧重于义务;第五,调整范围不同。
法的调整范围以国家主权所及的地域为界,道德的范围更为广泛;第六,实现方式和手段不同。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违法者实行法律制裁,道德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自我强制,自觉,社会的组织,提倡才能实现。
二、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作用1、社会主义法的本质(1)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社会主义法所反映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
(3)我国社会主义法所反映的这种意志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决定的。
2、社会主义法的特征(1)我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社会主义法是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3)社会主义法是国家强制性和人民的自觉守法性的统一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法律体系:也称法的体系,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现行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1、法的概念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和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的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人们行为形成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3、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
4、违法是指人们违反国家现行法律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外所作的危害社会的有过错的行为。
5、司法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6、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并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7.宪法是指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8.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集区为基层,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9.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权益以保护较大权益免受损害的行为。
10.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是指妨害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破坏社会正常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11.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公安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与下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12.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1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总和。
及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
14.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刑事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终审制。
15.立案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之间,在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1、法所调整的关系是什么?答:(1)确认和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统治与统治的关系。
(2)确认和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之间的关系。
(3)确认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2、法的作用?答:可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个方面。
3、原始社会的主要规范是什么?答:习惯。
习惯上人们在长期有生产和生产是逐渐亚欧大陆并世代相袭、共信共行的行为规范。
如禁氏族内通婚、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和祭祀死者等。
正是这些习惯调整着人们相互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4、宪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答: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享有(1)平等就业和权利(2)选择职业的权利(3)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4)休息休假的权利(5)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6)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7)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8)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5、公民选举权的适格年龄是多少岁?答:年满18周岁。
6、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什么?答: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7、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答:(1)行政合法性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3)行政应急性原则8、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是谁了?答:是行政相对方,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9、什么是公务员?答: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10、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答:是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而言是指对哪些行政行为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和提供救济的范围;对行政来说,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就是接受相对人通过诉讼途径,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范围。
11、行政诉讼的概念?答: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依法做出裁决的活动。
12、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答:(1)不适用调节原则和反诉原则(2)合法性审查原则(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4)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13、民法的基本原则?答:(1)公平原则(2)平等原则(3)意思自治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公序良俗原则(6)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原则(7)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原则14、法人的概念?答: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学院法学院法学概论复习资料学生专用政治学与行政学第一章法学总论一、填空题1.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_规作用_和法的社会作用。
2. 按照通说,法律规的结构包括_适用条件_、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要素。
3. 一般认为,法是由__法律规___、__法律原则__和法律概念组成的。
4. 一般认为法律权利具体包括自由权、__请求权____和_诉权____三要素。
5. 法的效力具有一定的围,包括__对象效力___、__空间效力___和__时间效力_____。
6.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_可为模式__、__应为模式__和__勿为模式___。
第二章宪法1.中华人民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__两____届。
2.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__2/3以上__的多数通过。
3. 中华人民国主席缺位时,由___副主席______继任主席的职位。
4.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_1/5_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_2/3_以上的多数通过。
”5. 我国的国体是__人民专政制度_______,政体是__人民代表大会制度_______。
6.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九章行政法1. 依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具体行政行为与__抽象行政行为。
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具体包括_行政合法性原则_和行政合理性原则。
3. 依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__具体行政行为___和___抽象行政行为__。
4. 根据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所受约束的程度,可将其分为__羁束行政行为__和自由__裁量行政行为___。
5.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一旦成立并生效后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具体包括__公定力_、_确定力_、__拘束力___和__执行力___。
6. 适用简易程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2)对公民处以___50元_____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___1000元___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1. 在民事诉讼中,确定一般地域管辖时遵循的一般原则是“___原告就被告__”。
2. 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经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___撤诉____处理。
3. 《民事诉讼法》将第三人分为__有独立请求权__的第三人和__无独立请求权__的第三人两大类。
第十二章刑事诉讼法1.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由__公安机关__负责。
2.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分为立案管辖和__审判管辖_________。
3. 按照证据的不同来源,可将证据分为___原始证据__与___传来证据___。
4. 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__12个月___,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_6个月5. 逮捕是指经___人民检察院_____批准或决定,或者经___人民法院___决定,由___公安机关___执行的一种较长时间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第十三章行政救济法1. 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提供了两种行政救济途径,即___行政复议__与__行政诉讼__。
2. 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后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____15____日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 在行政诉讼一审中,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应当在收到裁定后____10____日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4.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___60日___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
5.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____两年_____,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
6.行政诉讼的被告必然是_____行政主体__。
7. 我国国家赔偿制度采用的归责原则是____责任原则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题1. 法的效力包括(ABC)A.对象效力B.时间效力C.空间效力D.域外效力2. 以下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有(ABD)A.宪法B.行政规章C.法学专家观点D.国际条约3.以下属于法的规作用的有(ABCD)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强制作用D.教育作用4. 法的社会作用包括(CD)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维护阶级统治D.执行社会公共事务5. 依据法律责任容的不同,我们通常将法律责任分为(ABCD)A.违宪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民事责任。
6. 法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动态过程,包括以下(ABCD)环节。
A.法律制定B. 法律遵守C. 法律执行D. 法律适用二、不定项选择题1. 以下说确的有(ABCD)。
A. 中华人民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B. 中华人民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C. 中华人民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D. 中华人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 以下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有(ABD)A.宪法B.行政规章C.法学专家观点D.国际条约3. 以下行政区域中设立自治机关的有(ABC)A.自治区B.自治州工资C.自治县D.自治4.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ABD)A.选举权B.被选举权C.议论自由D.结社自由5.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A)的中华人民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国主席、副主席。
A.四十五周岁 B. 四十周岁任 C.十八周岁 D. 五十五周岁二、不定项选择题1. 以下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有(AB)A.国务院颁布《婚姻登记条例》B.市公安局公布的《关于在春节期间实施交通管制的决定》C.市工商局作出的关于吊销某公司营业执照的处罚决定D.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出的关于拆除某违章建筑的决定;2. 以下可以成为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的有(AD)A.乡政府B.市公安局经侦大队C.大学D.县财政局3. 行政行为的效力具体包括(ABCD)A.公定力 B.确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4. 以下属于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的有(ABCD )A.警告 B.罚款 C. 责令停产停业 D.吊销营业执照5. 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BCD)A.行政许可一般由法律设定;B.尚未立法的,行政法规方可设定行政许可;C.尚未制定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方可设定行政许可;D.除此以外,仅有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设定一年期限的临时性许可6. 成立一个行政行为必须满足以下哪些条件(ABCD)A.主体条件,即必须是由行政主体做出的行为B. 客观条件,即必须是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C. 对象条件,该行政行为必须向行政相对人作出D. 效果条件,即行政行为必须能够引起一定的权利义务的变化二、不定项选择题1.在在民事诉讼中,以下哪些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ABCD)A.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B. 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C. 离婚案件 D. 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2.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章的规定,人民法院的管辖分为(ABCD)A.移送管辖 B. 地域管辖 C. 级别管辖 D. 指定管辖3. 以下属于民事诉讼中的非讼案件的有(ABCD)A. 宣告公民失踪案件B. 宣告公民死亡案件C.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D. 认定财产无主案件4. 以下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ABC)A.原告B. 被告C.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D. 代理律师二、不定项选择题1. 逮捕必须满足以下哪些条件(ABCD)A.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发生B.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C. 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D. 有逮捕必要2.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一审法院判决的上诉、抗诉期限为_______,不服一审法院裁定的上诉、抗诉期限为_______。
(A)A.10日5日 B. 10日10日 C. 15日5日 D. 15日10日3.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______核准。
(C)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 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4.以下哪些情况不受上诉不加刑原则限制(BCD)A.仅有被告一方提出上诉B.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C. 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D. 在被告一方提出上诉的同时,人民检察院、自诉人也提出抗诉、上诉的二、不定项选择题1. 行政复议本质上属于行政主体的(A)A.具体行政行为 B.抽象行政行为 C. 行政立法行为 D. 行政执法行为2.在行政诉讼中,原告对以下哪些事项负有举证责任(ABCD)A.原告必须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如果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B. 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
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并能够作出合理说明的。
C.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
D. 其他依法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
3. 行政赔偿的情形包括(AB)A.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行为B. 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行为C.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D. 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4.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可作出哪些种类的判决(ABCD)A. 维持判决B. 变更判决C. 撤销判决D. 履行判决1、简述法的定义与特征答:定义: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容、具有普遍效力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体系。
特征:(1)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行为规,体现了国家意志性;(2)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容的社会规;(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业规。
2、简述法的作用答:法的作用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规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规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的各种影响:(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强制作用;(5)教育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通过人们行为的调整从而对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1)维护阶级统治;(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