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闹学记读后感

闹学记读后感
《闹学记》是一部由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通过对中国封建社
会教育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展现了封建教育的丑恶和荒谬。
这部小
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示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丑恶和愚昧,引
起了人们对封建教育的深思和反思。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明的孩子,他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受
尽了教育的摧残和折磨。
小明的父亲是一个极端愚昧和专横的人,
他对小明进行了严苛的教育,不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只让他死记
硬背一些无聊的经典和典籍。
小明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性格变得
孤僻和内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小说中描写了小明在学校里所受的教育,老师们只会一味的灌
输一些死板的知识,不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创造。
学校里的教育
只是一种机械的灌输,没有真正的教育意义。
小明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越来越消极和厌世,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小说通过对小明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教育
的丑恶和愚昧。
小说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荒
谬和愚昧,引起了人们对封建教育的深思和反思。
小说通过对教育
的批判,呼吁人们要推动教育的进步和改革,让教育成为一种真正
有益的力量,而不是一种束缚和压迫。
通过阅读《闹学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教育的荒谬和愚昧,也对现代教育制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
教育应该是一种
启发和激励,而不是一种束缚和压迫。
希望我们能够从《闹学记》
中吸取教训,推动教育的改革和进步,让教育成为一种有益的力量,而不是一种愚昧和荒谬。
从《红楼梦》主要人物看中国古代教育.doc

从《红楼梦》主要人物看中国古代教育摘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红楼梦》中父母生活的一个核心问题。
本文以《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为例,探讨古代私塾教育的形式内容、不足之处;民主教育思想的萌芽有与封建教育思想的冲突;科举制度的重功名、轻德育。
并针对这三各方面,归纳出《红楼梦》中的教育问题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三点启示:性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孩子的德育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心。
关键词:古代教育,科举制度,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启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最高峰。
对于《红楼梦》的研究绵延不绝,众说纷纭。
政治家眼中它是一部历史小说;文学家眼中它是一部文化小说;情人眼中它是一部言情小说;父母眼中它是一部家庭伦理小说;孩子眼中它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浪漫小说------书中的主要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他(她)们的成长与教育息息相关。
中国的古代教育历史悠久,在贾府这个地位显赫的封建大家庭里,有养尊处优的公子小姐,有卖身为奴的丫鬟小厮,有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妇,有封妻荫子的世袭贵胄,有热衷功名的平民寒士,有道德下滑的皇商贵族-----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面对的教育环境不同、接触的教育思想也不同。
本文将联系《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成长与教育,探讨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点与不足,寻找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1】通过作者的自述,可知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原因与目的是: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
最新-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 精品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尽管我认为我们这个民族缺乏良好的理论修养,但我也认为中国历史上还是有许多心灵丰富和细腻的智者。
在中国古代那个宁静、舒缓的社会,一些眷注心灵的精神贵族,在一些重大的思想领域细心揣摩,千锤百炼,打磨出不少微言大义的隽言秀语,虽有局限,但确也有不少智慧的光芒。
无论是在永恒经典的“四书”之中,还是在荀子的《劝学》,老子的《道德经》中,更不用说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和唐时韩愈的《师说》之中,都有我们今天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理论创造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对于教育及其学习的意义的阐发上,也体现在对高品质的教育过程所具有的特质的把握上。
中国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孔子家语》)。
这实质上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宋代理学家张载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层人性论。
“天地之性”是本然之善性,“气质之性”则是后天形成的有美恶智愚之别的性。
他又认为,“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理窟·义理》)“有气质恶者,学即能移。
”(《理窟·气质》)。
明代学者王廷相又重申“习与性成”的命题,强调“习”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说:“学则不固。
”(《阳货》)学习是使人去固解蔽的重要手段,它可使人消除偏见,不固执。
王充说:“如无闻见,则无所状。
”又说“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以定情实。
”(《实知》)荀子说:“多闻曰博(广博),少闻曰浅(浅陋);多见曰闲(渊深),少见曰陋(浅薄)。
”(《修身》)“不记,则思不起。
”“能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记。
”(张载《理窟·义理》)“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
人有所适也,必资乎舟车。
”(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三》)如《学记》所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
”“书多阅而好忘者,只是理未精耳,理精则须记了无去处也。
”(张载《理窟·学大原上》)泛道德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特征。
浅谈朱 熹幼儿教育思想

浅谈朱熹幼儿教育思想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方面,朱熹也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朱熹认为幼儿教育至关重要,他强调“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这表明他认为幼儿教育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教育内容上,朱熹主张先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他认为,道德教育应在幼儿时期就开始进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学会尊敬长辈、友爱亲友、尊重师长,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朱熹也重视知识的传授,他主张让幼儿学习《孝经》《论语》等经典,通过诵读和讲解,让孩子初步了解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
朱熹强调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他认为,对于幼儿,教育者应当“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通过诗歌、礼仪和读书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潜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朱熹提倡循序渐进,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逐步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他还主张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朱熹十分重视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他认为“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幼儿生活的环境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
家庭和社会都应当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同时,朱熹也强调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认为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幼儿。
在教育原则上,朱熹主张“宽严相济”。
他认为,对幼儿不能过于严厉,以免压抑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但也不能过于宽松,否则会导致孩子放纵无度。
教育者应当把握好度,既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自由,又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和规范。
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顽童闹学堂资料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2016年2月15日下午,听徐建顺老师讲中国古代教育,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讲《顽童闹学堂》那一段特别精彩,原来,在顽童闹学堂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听完他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的误会中国古代的教育了,西化的教育把我们害惨了!下面的容是我做的听课笔记,文中许多观点是随手记录徐老师所讲,也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本意不完全一致。
老师讲的容非常丰富,记录得很匆忙,语言有些零乱,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与批判。
一、中国古代教育总的特点是“人”的教育从培养目标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三类:1、成人教育——以品性为最终目标2、化人教育——以熏为主要形式3、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从结构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面。
大的也可分为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层面。
从这些特点上看,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目标是成人、化人、立人,今天的教育有的说法是培养考试机器,有的说法是培养劳动大军,有的说法是培养接班人,比较起来,哪个更科学呢?二、中国传统蒙学的力量,让农村也很有文化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的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蒙学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覆盖的是0-3岁,主要是由母亲负责的性情习惯养成,这是蒙学基础。
《礼记》上就记载了从胎教说到出生的养育常识,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养成人的中正,主要是性情习惯的培养。
4-7岁的孩子,则要进入蒙学馆学习,主要由蒙学先生教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徐建顺老师说,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是中国蒙学的教育目标。
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教生活的教育。
根据对一些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的采访,可以得知,孩子们到蒙馆里读书时,发现《三字经》和其他歌谣,都是母亲教过的。
在中国古代,蒙馆先生、学馆先生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
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蒙学馆的教育目标主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养成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所有孩子都要达到的。
幼儿园童话乐园:国学传统教育故事讲述与分析

幼儿园童话乐园:国学传统教育故事讲述与分析我国的国学传统教育故事源远流长,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古老的故事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童话乐园中的国学传统教育故事,分析其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而又富有启发性的传统故事。
一、故事讲述1.《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读物,内容简明扼要,通过三字一句的形式传达了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知识。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讲述《三字经》来教育孩子们基本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知识。
2.《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古代的启蒙读物,内容主要是教导子女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
在幼儿园中,讲述《弟子规》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品德观念。
3.《孟子》寓言《孟子》寓言是孟子著作中的一部分,通过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很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启发孩子们的思维,教育他们正确的处世之道。
二、故事内涵和意义分析1.培养道德品质国学传统教育故事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与道德品质密切相关,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传承文化传统国学传统教育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国学传统教育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在当今社会,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故事的重要场所,国学传统教育故事的讲述对于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也应该注重创新,将传统故事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总结回顾国学传统教育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在幼儿园教育中讲述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重视这一传统故事的教育作用,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更好地发挥国学传统教育故事的教育价值。
红楼梦中顽童学堂的赏析

红楼梦中顽童学堂的赏析
在《红楼梦》中,顽童学堂被描述为一个有趣而独特的地方,它
代表了贾宝玉年少时的求学过程和童年的快乐。
顽童学堂的老师薛蟠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也非常关
心他们。
学堂内的学生们都是仿佛一个大家庭一般团结友爱,经常一
起上课、玩耍、追逐和打闹。
学堂内不仅有课文、经史子集等传统教材,还会教授识字写字、算术和诗词等,让学生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整个学堂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学习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童
趣和童真。
在这个特殊的课堂里,薛蟠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更是他
们的朋友和精神领袖。
”
综上所述,顽童学堂在《红楼梦》中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展现
人物角色的故事发展,更是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与回忆。
这里,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天赋,每一个人都在小小的学堂里吸收了营养,拥有了可爱的童年记忆。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一儿童教育不能太功利化古人重视给孩子打好基础,让孩子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下大量的经典,然后用特殊的方式开启孩子的智慧。
不注重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有什么样的作为和成绩。
而今天的人们则非常重视孩子掌握了有多少种技能了,参加什么比赛获得奖了,每次的考试一定要考双百之类。
非常功利化。
一个人在成长时期,就像一棵果树一样,它有一个休养生息和扎根长枝蔓的过程,你不能从小就叫他背负着结果实和荣耀天下的责任,如果你硬要去逼着他这么做,结果就是使这个果树的寿命减少,作为人,如果这个人的定型太早,他未来的成长就受到了局限。
我们知道,人自身的成长,也都不是一下子定型。
婴儿生下来之后,那个大脑上面的囟门是开着的,等到他身量长到一定的程度,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个囟门才闭合,也就是说人的成长就在践行这样一种规律。
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是拼命的在儿童、青少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去往他的头脑里灌输一些死的知识,同时用考试的方法不断强化它,把它给定型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分低能,没有独立的思维,没有灵活的思辨能力,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也没有在社会上的很好的人际交流能力。
众多的家长看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来的不好的结局,儿童读经热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二古人启蒙教育中的智慧做法可是,我们知道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方面不能太功利化,另一方面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古人学经典,是因为古人就生活在那个古文流行、阅读和学习的天地里,他的整个人生就和这些知识打交道,和这些书籍打交道,所以古人小时候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是在背诵,但是他过了背诵的年龄,也有具体的讲解和社会实践。
我们看到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古人从儿童启蒙之后就有一个对句的练习,用各种各样的景物、历史人物、典故、事件,去做成一个句子,由对方来对,或者自己来对。
这个对句的过程,看起来好像是个文字游戏,但它不是,它本质是把历史融会贯通,而且用这样一种方式,使思维、思辨的能力大大的提升,同时又使自己的语言文字技巧、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强化。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被长期轻描淡写的一种智慧作者:石中英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教育在无边的时空中穿行。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社会,比起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来说,人类的教育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制度、教育的内容一直到教育的方式方法等等。
可以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种适应知识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正在酝酿和形成之中。
与此同时,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或主张也开始陆续登场,相互竞争,相互激荡,像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潮、批判教育学、解放教育学、后现代教育思潮、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等。
“主体间性”、“生活世界”、“合法性”、“学校选择”、“文化抵制”、“霸权”、“赋权”、“对话”、“多样性”、“反讽”、“规训”、“服务”、“知识/权力”等等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风靡中国教育界,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幅近乎全新的概念地图。
在这样的时代,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教育智能还有价值或意义吗?如何立足于实践的立场看待中国古代教育智慧?中国古代教育智慧能不能实现它的当代转换,能不能在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有栖息和表达的空间?这都是一些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越来越少的教育学者思考传统文化问题遗憾的是,据我个人的观察,在中国教育学界,除了一些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者外,许多其它教育学科的学者似乎并不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中青年教育学者尤其这样。
我自己也不例外。
前不久,国内同仁所熟悉的、首提“西方教育理论本土化”的杜祖贻教授和著名教育哲学家黄济先生在英东楼我的办公室会谈,两位老友见面,谈得非常开心。
其间,黄济先生向杜先生汇报说自己离休后正在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工作,准备搞一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涵盖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乃至家书楹联等,已经写出了个大纲,并开始在《中国教师》杂志连载。
杜先生听了由衷地高兴,赞扬黄先生此项工作对于普及传统文化、培植青少年文化自信心功德无量。
杜先生说完这番话,就转过头对我和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蒋凯博士说,年轻人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继承老一代的文化理想和情怀,祖国的文化就有希望了。
《红楼梦》里的教育学:正当青春年少

《红楼梦》里的教育学:正当青春年少《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正面大张旗鼓地写发生在贾府家塾的一个精彩热闹的场面。
此回回目程乙本作“训劣子李贵承申饬,嗔顽童茗烟闹书房” 。
和上面比较起来,程乙本的这个回目显然逊色不少。
我读台湾学者蒋勋的《细说红楼梦》,他讲到这里的时候,说了一个观点,突破了过去的红学研究。
他认为,把众顽童大闹学堂这种喧闹斗殴和青少年的青春天性结合起来看,才符合这场戏的规律。
他说,顽童们在学堂大打出手,在我们现代的校园也曾见过。
这一回“不是爱情,不是友谊”,而是“成长中的青少年”青春活力的萌动。
我认同他的观点。
十三四岁,正是花季少年的青春期,是每个人的成长阶段。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青春期的孩子是人生中一个动荡的过渡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第二性征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
第九回正是描写这一时期的一个精彩场面。
看了这样一个打架斗殴的热闹场面,也许我们会回想自己在年少读书时,是不是曾经也有过这么一段躁动的经历?现代教育学中所谓中小学生的“同伴效应”在贾府家塾表现得非常明显。
贾宝玉本来就没有兴趣读书,不过是为了和秦钟一起玩。
贾宝玉和秦钟“都生得花朵儿一般的模样,又见秦钟腼腆温柔,未语先红,怯怯羞羞有女儿之风;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性情体贴,话语缠绵”。
他们两个“又这般亲厚”,“也怨不得那起同窗人起了嫌疑之念,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
学堂大打出手的诱因则是秦钟和香怜两个“挤眉弄眼,递暗号儿,二人假装出恭,走至后院说体己话”。
虽然这些“体己话”只是相互问候“家里的大人可管你交朋友不管”,并没有涉及什么在今天看来是“不雅”的内容。
但他俩的“鬼鬼祟祟”还是引起了年龄稍大一些的金荣的兴趣,想让他们出一出洋相。
秦钟和香怜当然也不好惹,并不承认自己做了什么“坏事”,便告到代理老师贾瑞那儿,可是贾瑞“反说他多事,着实抢白了几句”。
在争论中,金荣一口咬定他们“在后院里亲嘴摸屁股”。
看大陆教育如何把孩子“教愚”

看大陆教育如何把孩子“教愚”看大陆教育如何把孩子“教愚”2010-04-16 15:56兔子的新作:威武把人民镶在王冠上,皇帝不再称皇帝,称--guojiaZuXi。
把人民顶在头衔上,家丁不再唤家丁,唤--renminJingCha。
把人民扎在腰带上,群臣不再叫群臣,叫--renminGongPu 。
人民是川剧变脸的最佳道具,所以请高喊:为人民服务!看大陆教育如何把孩子“教愚”什么事情最让人心痛?是看到一代代学生被中国教育“教愚”——教得愚笨、愚钝、愚蠢,却无能为力。
­中国教育的一大功效是,尽量把所有的学生教化成一个脑袋。
现代教育是该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还是泯灭个性、扼杀创新?正确答案无疑该是前者。
但是中国的教育却长期反其道而行之。
这一教化结果大多时候是通过中国式的考试来实现的。
中国式考试的分数又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最主要方式。
且不说那越来越“严格”“科学”的所谓“标准化试题”无处不在,就是本最应该让学生创造发挥的“问答题”、“论述题”,那一条条按“评分标准”中的“答案要点”给分的评价方式,就让绝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在答题时先要揣摩好命题者的心思。
就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特色的写作,也高悬着“主题”“思想”“意义”必须“积极”而不能“落后”、必须“歌颂”而不能“批评”、必须“光明”而不能“阴暗”等等紧箍咒。
当然,中国学生的学业评定里也有品德操行、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社会实践等等评价内容,但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中国式高考、中考面前,它们统统退居其次。
应试教育下的蛋中国教育的第二大功效是,将学生与真正的“学习”有效隔离。
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融入全身心的体验与感受之后收获新知识,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探究精神的,大多数时候是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从本质上讲是充满乐趣的。
但中国的教育同样长期反其道而行。
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罢。
我的一个同事向我讲过,就在他儿子的学校,一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学自然课老师,上课常常带学生亲自动手捉虫子、摘树叶、弄花草、玩泥巴,鼓捣试管做实验,教室也总是被搞得“乱七八糟”,学生们不亦乐乎,但期末考试成绩却远不如那些从不带学生做实验,只是要学生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背背书中答案的“老教师”教的班级。
顽童闹学堂读后感

顽童闹学堂读后感
读了“顽童闹学堂”这一段啊,可真是让我笑得不行,同时又觉得特别有意思。
你看那些小顽童们,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猴子,把个学堂搅得是天翻地覆。
这哪里还是读书的地方呀,简直成了他们的游乐场。
贾瑞呢,就像个没什么本事还想镇场子的小丑,被那些小鬼头们耍得团团转。
从这里面啊,我就看到了小孩子那种天生的淘气劲儿。
他们可不管什么尊师重道的大道理,只想着怎么好玩就怎么来。
就像生活里那些调皮的小娃子,一有机会就想撒欢儿。
不过呢,这也说明了当时学堂的一些状况。
感觉老师啊对这些孩子的管束也不是那么得力,不然怎么能让他们闹成这样呢?
再往深了想,这也是作者描写人性的一个小窗口。
这些顽童的调皮背后,其实是他们对枯燥读书生活的一种反抗。
整天之乎者也的,哪有打闹来得快活呢?这就好比现在的我们,要是一直做着不喜欢又很枯燥的事儿,也难免想找点乐子,搞点小破坏。
这一段故事读起来轻松又诙谐,但又能让我琢磨出不少东西来。
它就像一面小小的镜子,既能照出小孩子的纯真调皮,也能反映出当时学堂教育可能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呢。
反正读完就觉得,这闹学堂的场景就像一场特别有趣的闹剧,在我脑海里一直演个不停。
红楼梦中顽童学堂的赏析

红楼梦中顽童学堂的赏析1. 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的顽童学堂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场景。
通过对红楼梦中顽童学堂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小说中的教育观念、人物形象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
2. 顽童学堂的背景2.1 游戏中的学堂在《红楼梦》中,贾母为了让贾宝玉与他的表妹们接受教育,设立了一个游戏中的学堂,命名为顽童学堂。
顽童学堂的设立既满足了贾母的教育要求,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
2.2 教育观念的体现顽童学堂的设立体现了贾母的教育观念。
贾母认为,孩子应该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培养对文学、音乐和礼仪的兴趣。
她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3. 学堂的活动与教学内容3.1 科目设置顽童学堂设有文学、音乐和礼仪三个科目。
通过学习这些科目,孩子们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音乐素养和社交礼仪。
3.2 学堂活动在顽童学堂中,孩子们可以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合唱、舞蹈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艺术细胞和团队合作精神。
4. 顽童学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顽童学堂的描写,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得到了深刻的塑造。
4.1 贾母的教育观念通过设立顽童学堂,贾母展现了她温和而开明的教育观念。
她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4.2 宝玉的形象顽童学堂对贾宝玉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学堂中,宝玉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
通过与表妹们的互动,宝玉的人际关系也得到了拓展。
4.3 表妹们的形象顽童学堂中的表妹们也通过参与学堂活动展现了各自的特点。
有的表妹展示了出色的朗诵和音乐才华,有的表妹展示了优雅的礼仪和舞蹈天赋。
这些形象的塑造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5. 顽童学堂与社会背景的联系5.1 儒家教育观念的体现顽童学堂中的教育观念与儒家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君子,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
品读【红楼梦】【顽童闹学堂】放下意义,拾起回忆

作者 杨小畜一部《红楼梦》的确承载了太多的象征,太多的意义,太多的猜测,太多的目的,以至于我们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变成了侦探,想方设法地要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抠出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读《红楼梦》读得深。
诚然,《红楼梦》博大精深,需要去挖掘,但凡事不宜太过。
须行当所行,止于当止。
第九回“顽童闹书房”是极富童趣的一回,这一回中可以暂时抛开所谓的意义,用轻松愉悦的心态去看看三百年前的那群孩子是如何玩闹的。
我们知道,宝玉是不喜欢读书的,这回却破天荒地急着要去上学,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秦钟者也。
这种心态在小孩子中间极为常见,万万不用去怀疑去考证“宝玉和秦钟是否为同性恋”,读小说有一颗敏感之心不是坏事,优秀的作者确实会在小说文本背后埋下一些东西,所谓“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嘛。
然过于敏感便会得红斑狼疮,是要受罪的。
宝玉上学的阵势不一般,须要和长辈告别,要和妹妹告别,要和丫鬟告别,要有各种家伙事备着,要有四五个小厮跟着,确实为贵族子弟的真实写照。
不像笔者小时候,吃完早饭拎着个小书包跑到家门口,冲着家里大喊一声“我上学去了!”便一溜烟地往学校奔去,欢快得很,活脱脱像电视剧《大宅门》里面的李天意上学和奶奶告别的场景。
宝玉每次见贾政好像都要被批评一顿,这次上学也不例外。
孩子的心态是极为敏感的,小时候家长责备的多,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印记,等他们有朝一日回忆起这些的时候,心里其实是不好受的。
贾政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父亲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是缺失的,历史上有“孟母”“范滂母”“岳母”等母亲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却很少写到父亲如何教育儿子。
冤有头,债有主,所以也不能都怪贾政,因为从后文中可以看到贾政的父辈对其实行的也是棍棒教育。
终于算是出了贾府来到学堂了。
曹雪芹导演已上线。
第九回的后半回,从最开始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嫉妒变成大规模的群殴事件,曹雪芹已经把电影的分镜头完完美美地呈现出来了,电影导演高晓松就曾说过,“《红楼梦》编剧太幸福了,曹雪芹早都把脚本写好了,大背景小聚焦应有尽有”,笔者深以为然。
幼儿园国学启蒙:中国古典经典教学精粹

幼儿园国学启蒙:中国古典经典教学精粹幼儿园国学启蒙:中国古典经典教学精粹中国古典经典教学在幼儿园国学启蒙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经典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秀的品格。
而中国古典经典教学精粹则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帮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建立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 学习经典故事中国古典经典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
这些故事在幼儿园国学启蒙中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代圣贤的故事和智慧。
通过这些故事,幼儿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懂得孝道、友爱、诚实等基本的品德修养。
2. 学习经典诗词经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学习经典诗词,幼儿可以感受到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
在幼儿园国学启蒙中,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经典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让幼儿在朗诵和理解中品味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体验古人的智慧。
3. 学习经典礼仪中国古代有着严谨的礼仪之道,学习经典礼仪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和处世态度。
在幼儿园国学启蒙中,可以教授孩子们一些简单的传统礼仪,如拜年、施舍、行走礼仪等,让幼儿懂得尊敬长辈、友善待人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的礼貌和懂得关心他人的品质。
4. 学习经典绘画除了文字和语言,中国古典经典中也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
在幼儿园国学启蒙中,可以通过学习古代绘画作品,让幼儿们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园国学启蒙中,中国古典经典教学精粹不仅可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优秀的品德修养。
我们应该重视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让幼儿在快乐成长的受益于中国古典经典的教育精粹。
中国古典经典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培养优秀的品德修养。
《红楼梦》中顽童闹学堂揭示了什么?

《红楼梦》中顽童闹学堂揭⽰了什么?此⽂为转载。
冰冰觉得这篇⽂章的切⼊点很好,论题是冰冰未想到过的,很值得拜读学习,观点是否赞同已不重要了。
请圈友共赏吧。
作者:⽂⾦学童的⾏为是社会和家庭的⼀⾯镜⼦,他们是社会和家庭意识的接收桶,不论垃圾或珍宝,⽆鉴别地⼀概接收,然后以各种不同的⽅式表现出来。
《红楼梦》描写了顽童闹学堂,在全书中所占篇幅不多,恰恰巧妙地揭⽰了贾家腐朽的家风,⼀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上的腐朽意识。
宝⽟⾃⼀见秦钟后,便⽣羡慕之意。
秦钟“眉清⽬秀,粉⾯朱唇,⾝材俊俏,举⽌风流”。
那时凤姐笑着对宝⽟说:“⽐下去了!”同时,秦钟⼀见宝⽟也⽣爱慕之情,恨“不能与他⽿鬓交接”。
两⼈⽓味相投,互有交友之意。
因秦钟家暂时不能延师,宝⽟邀他上家熟读书,⾃⼰也决定上学堂读书。
正如第七回回末所说:“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按宝⽟性情,他讨厌上书塾,⼀⽅⾯因为他不喜欢“⼋股⽂章”,另⼀⽅⾯不愿受约束。
当贾政听到宝⽟说要上学,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
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
但见了秦钟后,就主动要求上家熟。
其⽬的为了两⼈可“常相谈聚”,“可以得朋友之乐”,实是为了“恋风流情友⼊家塾”。
黛⽟听宝⽟说上学去,笑道:“好,这⼀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了”。
这虽是⼀句戏⾔,但却代表了当时社会上⽗母的⼀般⼼情。
贾政⼀段话表⽰出他的⼼情:“那怕再念三⼗本《诗经》,也都是掩⽿偷铃,哄⼈⽽已。
”“什么《诗经》古⽂,⼀概不⽤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四书》就是《⼤学》、《中庸》、《论语》和《孟⼦》四部著作的总称。
为什么先要背熟《四书》,在⼋⼗⼀回贾政的⼀段话作了注解。
贾政要宝⽟上家熟,并且⾃⼰送宝⽟去。
贾政对代儒道:“我今⽇⾃⼰送他来,因要求托⼀番。
这孩⼦年纪也不⼩了,到底要学个成⼈的举业,才是终⾝⽴⾝成名之事。
如今他在家中只是和些孩⼦们混闹,虽懂得⼏句诗词,也是胡诌乱道的,就是好了,也不过是风云⽉露,与⼀⽣的正事毫⽆关涉。
红楼课堂的教训与启示

红楼课堂的教训与启示作者:抱朴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5年第08期“茗烟闹学”或曰“顽童闹学”是中国最杰出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精彩情节。
话说宝玉结识了好友秦钟,便征得贾母的同意,他二人一同到家塾(即相当于贾府中的学校)中上学。
当他去给其父贾政请安,“回说上学里去”的时候,贾政发表他著名的对于学校课堂教育的指导性意见:“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随后作者总括写道:“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
”作者简述了宝玉、秦钟的“亲厚”关系和围绕着呆霸王薛蟠而出现的种种淫狎、攀附之类的班风(且将这个家塾的一班子弟看作一个班级)之后,把传神的笔墨集中到一个场景之上。
作者写道:“可巧这日代儒有事,早已回家去了,又留下一句七言对联,命学生对了,明日再来上书;将学中之事,又命贾瑞暂且管理。
”也就是说,老师代儒不在,走前留了作业,临时委派了贾瑞为班长。
半天时间,一堂自习课。
“茗烟闹学”,或曰“顽童闹学”的事件便在这个时间档内爆发了。
风动于秋毫之末,从秦钟等搞小动作起始;“滑贼”小头目金荣挑头发难起哄,事件正式发端;“图便宜无行止”的贾瑞拉偏架,使事态恶化;有心计的贾蔷抓住时机,找到茗烟等煽风点火,将事态推向高潮后,像泥鳅一般溜走;茗烟锄药等小厮冲入班内和金荣一伙嚷骂起来,直至动了手,带动起人小气大的贾菌等等几乎全体学生都卷入混闹直至混战。
场面完全失控,贾瑞束手无策。
直到李贵等被贾政耳提面命负有责任的“大仆人”,走进班中喝退了茗烟等小厮,抢白了贾瑞,才勉强止住混战。
最后,以贾瑞被迫令金荣给秦钟磕头陪罪,草草收场。
作为一个课堂案例,这堂红楼学校中的自习课,差评无疑。
且看,这里学业稀松,没有规矩,班长偏狭,猾贼嚣张,暗潮厮涌。
无勤勉好学之风,多鄙薄狎邪之气。
红楼梦遭挑衅顽童闹学堂读后感

红楼梦遭挑衅顽童闹学堂读后感这学堂里啊,本应该是个安安静静读书的地儿,可那些个顽童凑在一起,就像一堆小火药桶,一点就炸。
你看那金荣,就因为几句口角就开始挑事儿,他就像是那种没事儿找事儿的调皮鬼,瞅见个机会就想搅和得大家不得安宁。
这就好比在平静的教室里,突然有个捣蛋鬼扔了个小石子,想看看能激起多大的水花。
然后呢,贾蔷也是个有趣的角色。
他啊,表面上是去劝架,可实际上呢,就像是在火上浇了一勺油。
他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借着这个乱子出出自己心里那点闷气,还不把自己搅和进去,真是个鬼精鬼精的家伙。
这就好比在两个小朋友打架的时候,有个大孩子在旁边偷偷使坏,让矛盾变得更大了。
再看宝玉身边的那些小厮们,一个个可护主了。
他们看到有人对宝玉不恭敬,那可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一下子就跳起来了。
茗烟这个小机灵鬼,那是冲在最前面的,他的嘴就像机关枪一样,对着金荣就是一顿扫射,把金荣气得脸一会儿青一会儿红的。
这感觉就像是一群小喽啰在为自己的老大出头,可这一出头啊,就把整个学堂搅成了一团乱麻。
而那些夫子们呢,本应该是平息这场混乱的关键人物,可他们却像没头的苍蝇一样,根本管不住这群调皮捣蛋的孩子。
这就像是一群小羊羔突然撒起欢儿来乱跑,牧羊人却只能在旁边干瞪眼,毫无办法。
从这段故事里啊,我就感觉曹雪芹写得太妙了。
他把这些小孩子的小心思、小脾气都写得活灵活现的。
这哪是一群读书的小书生啊,简直就是一群小魔头在学堂里开“战场”呢。
而且通过这个学堂里的小闹剧,也能看出贾府里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
别看这些孩子小,他们背后都有着家族里各种各样的利益牵扯。
就像金荣,他虽然只是个小人物,但他背后的家庭和他在学堂里的地位也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经验

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经验
中國古代兒童教育的主要內容和經驗
一、明禮養正
二、認物知理
三、識字讀經
四、寫字學藝
【相關閱覽】
【】战疫中推进《蒙学经典导读》在线课程建设
【】漕溪堂→ 課程源資→ 《蒙學經典導讀》
【】《蒙學經典導讀》課程教學參考文獻舉隅
【】谈谈今天的《蒙学经典导读》第一课
【】次韻劉曉南先生有感于新蒙學探究室成立
【故事儿歌】之《防病毒》兼《释病》
【中華神童】第1輯43篇、漕溪堂主
【】王泉根先生: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
【相關閱覽】
【】袁晓园先生:点燃童心的智慧圣火——幼儿识字成果汇报会开幕辞
【】石井勋先生:“汉字教育”对幼儿智力的影响
【】彭聃龄先生:关于幼儿初始阅读的简单报告
【】龚鹏程先生:“儿童读经”的评价与反思
【好书推荐】《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
【】陈金明先生:识字教学与儿童认知发展
【】識字教育與幼兒園化西
【】文字認識與幼童教育
【相關閱覽】
【】動畫識字:兒、牢、高
【文字的痕跡】002兒子女
【文字的痕跡】009童謠言
【】杏臺傳道業聖語啓童蒙
【】致童年
【】传承好母语才是好儿孙(二)【】傳承好母語才是好兒孫(一)【】兒童節識字素材:贈家長與教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顽童闹学堂》背后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2016年2月15日下午,听徐建顺老师讲中国古代教育,受到很多启发,尤其是讲《顽童闹学堂》那一段特别精彩,原来,在顽童闹学堂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听完他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真的误会中国古代的教育了,西化的教育把我们害惨了!下面的容是我做的听课笔记,文中许多观点是随手记录徐老师所讲,也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本意不完全一致。
老师讲的容非常丰富,记录得很匆忙,语言有些零乱,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与批判。
一、中国古代教育总的特点是“人”的教育从培养目标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三类:1、成人教育——以品性为最终目标2、化人教育——以熏为主要形式3、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从结构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面。
大的也可分为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层面。
从这些特点上看,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目标是成人、化人、立人,今天的教育有的说法是培养考试机器,有的说法是培养劳动大军,有的说法是培养接班人,比较起来,哪个更科学呢?二、中国传统蒙学的力量,让农村也很有文化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的教育先有家庭教育,后有蒙学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覆盖的是0-3岁,主要是由母亲负责的性情习惯养成,这是蒙学基础。
《礼记》上就记载了从胎教说到出生的养育常识,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养成人的中正,主要是性情习惯的培养。
4-7岁的孩子,则要进入蒙学馆学习,主要由蒙学先生教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徐建顺老师说,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是中国蒙学的教育目标。
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教生活的教育。
根据对一些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的采访,可以得知,孩子们到蒙馆里读书时,发现《三字经》和其他歌谣,都是母亲教过的。
在中国古代,蒙馆先生、学馆先生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
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蒙学馆的教育目标主要了解中国的基本文化常识,养成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所有孩子都要达到的。
另一个目标,是极少一部分孩子要达到的,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达到了这个要求,先生就会推荐他到学馆。
《官场现形记》里有类似这样的记载。
没有这份资质的,所谓的知识学习就此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没有规定,穷苦人家的孩子不能读书。
从先到明清,都有穷苦人家读书出来的例子。
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一个家族一定会有富人,富人有三件事必做,修祠堂,修路,办学。
宗族办的学叫族学,贾宝玉小时候上的就是族学。
国家办的叫社学,大家凑钱办的还有义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算是有不完整的、想要努力实现的三年义务教育。
我们大部分人有一个印象,古代的人大部分都不识字。
这里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刚解放时中国教育的状况给了大家这样一个印象,1950年,中国的文盲率达到90%以上,有的地区达95%以上。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西学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大批私学倒闭,儿童失学,而西学又非常缺老师,《围城》里就描述了有人假装懂西学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文盲远没有那么多。
1860年,据一个传教士记载,中国偏远山区的文盲率也只有60%。
郭德纲说过一段传统相声,《歪说三字经》。
传统相声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老脚本,今天的我们几乎看不懂了,所以,在听相声的时候,该发笑的就没有笑。
除此以外,还有歪说孟子、歪批三国、歪批四书等。
相声,在当时是一门落地的艺术,进入不了大雅之堂,听的人都是一些贩夫走卒,这些相声他们都能听得懂,我们却听不懂了,说明了什么呢。
古代中国的人,大部分都是背过三字经等蒙学经典的,他们还背声律启蒙,这就是蒙学的力量,古代是有普及教育的。
想想过去村子里面,有很多人都会书法的,而且写得很好。
还有一点,回忆一下我们前几代的老人们,他们种种庄稼,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至少知道各种节气、天气,适应天地人的关系,我们的老祖母们,可能不识字,但他们个个都是高级育婴师,她们在做人上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在教育孩子方面会做饭、会做衣服、会哼小曲儿、会讲故事,样样精通。
今天呢,我们的农村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房子都一个样,庄稼地里是农药化肥,学校因为孩子太小关闭,年轻父母绝情地到城里打工,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没有人间温暖,没有敬天畏地的精神,没有乡绅阶层的文化引领,处处都是文化的沙漠,和到处都有私塾蒙学馆的古代比较,是进步了呢,还是倒退了呢?三、中国古代教育很早就实现了“双轨制”按照徐建顺老师的说法,根据家庭条件和在蒙学馆的学习状况,中国古代在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按照“双轨制”进行了分流,一部分继续学习儒学,另一部分也是大多数则开始接受儒学之外的专业教育。
也就是说,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孩子进入更高一级学馆,学习儒学。
而其他孩子,学农的,回家种地;学经商的,到各种铺子里当学徒;学武的,到武馆去;学医的,进了医馆,等等。
由此,我也理解了爷爷为什么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师父学医了。
比较而言,今天中国的专业教育开始得比较晚,最早也要等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在十五岁左右考高中的时候,进入职业学校。
还有一部分孩子进入专业教育更晚。
要等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时才开始。
我们今天的做法,基本上就是把学馆的东西全部拿到了中小学,让所有的孩子都学,这在古人看来,不是太合适,即便是孔子看来,也不合适。
也就是说,让所有的孩子都读论语,不合适。
按照中国古代教育的设计,普及性的教育,读论语的简本如《三字经》就行了。
今天,在全国各地,很多私塾、书院都是这么做的,效果不是很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让所有的孩子都冲着儒学去,效果并不好。
在中国古代,谁去学儒学,是要考察的,谁适合谁去读。
所以,今天这样做,也是很莽撞的。
也有从蒙馆拿东西的,这样做也比较麻烦。
这些蒙学容,都是教4-7岁小孩子的,大的孩子再这样教也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弟子规》,那是四、五岁小朋友学的,现在还有成人学的,更麻烦了,父母命,行勿缓,命错了呢。
小学三四年级智力已发展到一定阶段了,还拿那些蒙学的东西来教,当然是错位的,孩子们也是不喜欢的。
另一种错位,你教的那些诗词歌赋,都是老儒士们写的,教给孩子合适吗?古代可以,孩子是挑出来的。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徐老师说,他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大家进行研究和探讨。
四、中国传统儒精英辈出,今则不能1、蒙学是基础:生活类,文化类,历史类,意象类,声韵类,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和生活常识。
2、德:礼教,生活教育,省,女学。
礼,从母亲那里开始学,蒙学也教,礼是约定俗成的交往方式,是行走天下的基本本领,学会了礼,人生就不会有大错,今天的孩子没有礼教,每个人都稀奇古怪,比较邪的东西比较多。
省,比较大的孩子要教,省是要有习惯的,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特别重要,今天,我们的孩子普遍缺乏省教育,我非常尊敬的贾建设校长提倡的“三省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非常值得在更大围推广。
女学,在今天也缺失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男性的教育和女性的教育区别很明显,据立老师说,中国古代的《三字经》男孩女孩学的版本都不一样。
联想到今天学校里甚至是全社会的性别错位状况,我们不得不反思性别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
3、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吟诵,工具书。
小学,字感,语感,诗感,建立不起来,怎么读书?读书的效率太低,没有小学基础就开始读书,跟不读差不多。
小学是很重要的根基。
今天,很遗憾的是“小学”缺失,本来是教小孩的,现在都是大学里的教授们在研究这些东西。
4、体:经,史,子,文。
经,即十三经;史,即二十四史;子,即诸子百家;文,即诗词歌赋。
“经史子集”是从出版角度说的,“经史子文”是站在教育的角度上的说的。
经、史、子、文的学习,这也是有顺序的。
今天,我们一上来就教诗,教文,是学问顶尖上的东西,没有经的学习,没有史的学习,没有诸子百家的学习,诗是读不懂的。
先读经,后读史,是因为“经”是讲大道理的,“史”是讲故事的,经史合参,先讲一个道理,再去讲一个例子。
经、史读完了,去读子,大道理读完了,再读小道理,局部的道理。
都读完了,才去读文,文是修养的学问。
不按照这个顺序,唐诗宋词是读不懂的。
我们今天读那些诗,读那些词,不是我们自己读懂的,没有任何注释,没有教参,我们能读得懂吗?你不知道诗里的典故选自哪个经,哪个史,哪个子,当然也根本无法读懂。
今天这个时代,能读懂诗词歌赋的已经很少了。
5、艺。
文艺,文艺,艺和文不同,文以载道,文,是“道”的美丽的外在形式,本质上还是道。
艺与文不同,离道比较远,是熏性情的。
孔子非常重视艺,叫六艺。
孔子一死,朱熹也很重视艺,因此还被老师批评。
王阳明更重视艺了,谈琴唱歌,天天就干这事。
中国古代儒士,都是琴棋书画,不懂这些怎么见人呢。
6、用:经世致用。
前面那么多准备,都是要“用”的。
今天,关于“用”的学问,我们几乎全部丢失了,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几乎再也没有诞生了;伟大的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很难培养了;传统的农人,商人,匠人,中医,许多中国古代优秀的行业也面临灭绝。
我们今天的教育,大都停留在“小学”这个阶段了。
事实上,儒家最厉害的是“用”的层面,治理国家,摆弄经济,“政经工商,医武数术、兵农历律”等各行各业,在中国古代都有很多的精英。
可是今天,已经很少有孩子能够达到这个层面了。
五、和中国古代比,今天的教育理念都逊透了今天流行许多时髦教育理念,翻转课堂,全科教学,分层教学,等等。
认真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创新,我们发明的那些理念、方法跟古人比,真是逊透了!徐建顺老师总结,中国古代教育有以下特色:1、言传身教——全面跟随古人非常重视口传心授,今天的人不重视这个,就丢失了教育的最好的传统。
古人的教育非常重视感性的力量,今天的教育有太多的理性。
身教,比言传还重要。
今天,我们几乎不考核老师的“身”的层面。
高考不考做人,招聘不考做人。
做人,也不是教的,而是示出来的,上课见老师,下课就见不到了,只见到老师课堂上是什么样的,但生活中什么样、平时什么模样啊,你就知道他上课时的样子,教育是成人教育,是教你做人的,学习必须是跟随式的学习,上课讲孟子是学习,跟着老师生活也是学习,说话的语气,言谈举止。
这样的教育效果,是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的。
国学教育,按照西方发明的教学方法,是根本达不到的。
2、个别教育——私密传授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灵魂上的东西。
一对一,天地之间有道,道是变的,教育靠集体式教学是根本达不到的。
我们今天的老师,对集体式教学非常适应,上课就应该是这样的。
今天,我讲了很多一对一,很困难。
当年,蔡元培把一对一改成一对众的教学,很多老师都辞职了,他们不会一对众地教。
老师一进门,问同学们好,今天上第五课,我们把时间停在这里,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讲第五课呢,进度。
下面的孩子呢,他们该学第几课了,我们这个课是给谁讲的?古代的老师上不了这样的课,他会觉得良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