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XXX: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XXX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解诗题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
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注意“四三节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找出韵脚——“鸦、花、家”,读出古诗的味道。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案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皎、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诗题,知诗人1.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节日习俗的描写,但韩翃的这首诗传诵最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去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1)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
有《韩君平诗集》。
二学生字,明诗意1.自由读诗,学习生字“侯”,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2)小组交流:“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为什么?“飞”字用得好不好?(出示课件2)不能。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是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无处不飞花”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3)赏析这两句诗。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春”是自然季节,“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暮春时节的典型画面,诗人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摆动。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凉州词》和《秋夕》三首古诗。
2. 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3. 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感知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内容:三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3古诗三首文本分析《寒食》是一首寓意委婉的讽刺诗,诗人的笔法巧妙而含蓄。
前两句诗写寒食节长安城的景色,由全城而入宫苑,后两句诗写了寒食节里的特殊情形——宫苑里忙着传送蜡烛。
全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不满,将皇帝厚待宦官以及宦官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诗。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亲人不得团聚的悲哀。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古诗的教学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同时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寒食》《迢迢牵牛星》1.会写“侯、章、泣、盈、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这两首古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特级教案
第 3 课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侯、章”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3.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
4. 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了解诗中介绍的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A 案)1.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等方法来感知古诗大意。
2. 拓展延伸,阅读关于节日的其他诗词,感受传统习俗。
(B 案)1. 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诗句内容。
2. 小组学习,感受民风民俗。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A 案)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B 案)通过质疑和讨论,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教法(A 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
(B 案)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A 案)体验法、自读自悟法。
(B 案)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A 案)多媒体课件。
(B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2 课时。
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习古诗《寒食》。
2. 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 了解寒食节的习俗,积累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两篇课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习俗?2. 师:让我们走进古诗,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二、揭示课题,了解“寒食”1. 板书课题。
2. 师: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 天,因为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吧。
三、初读古诗,了解作者1. 教师范读古诗。
2.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 介绍作者: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 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他因作《寒食》一诗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思考诗意。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成为备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的情感。
3.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能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寒食》《十五夜望月》两首诗,背诵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一、开课。
1.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已经学了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第三课。
(板题)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板题,读题)3.从诗题上你能猜到这两首诗和哪两个传统节日有关吗?二、学习《寒食》1.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寒食节(出示动画)。
2.认识诗人:唐朝有很多描写寒食节的诗歌,其中韩翃写的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读到的这首,是最为出名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韩翃。
(出示韩翃资料)3.初读古诗:(1)诗人,我们了解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著名的诗吧。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部编新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三首》
3古诗三首这三首诗分别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城独特迷人的风光。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诗中的乞巧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这首诗借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见的故事,表现了织女对牛郎绵绵不绝的思念,反映了汉末战乱使民众陷入长期夫妻分离的痛苦生活之中的现实。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有一定的朗读能力。
本课的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学生虽然对此了解有限,但探究古人过这些传统节日时会有哪些活动,还是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1.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将课外的大量文化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3.对于新学的古诗来说,吟诵是教学的重点,应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4.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并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轻松理解诗意。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
重点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
3.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4)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小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战宏图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解题导入,了解文体。
1.了解“吟”这种诗歌形式。
(5)熟读成诵。
三、盘点收获。
同学们,学习古诗,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师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四、“两翼”带文环节。
认真阅读《经典诵读》中《新竹》,结合注释,了解意思,说说自己的感受。
1.自主学习,边读边批注。
2.汇报交流。
板
书
设
计
作业设计
1.探讨: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出示PPT)
(2)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一主”教材教学环节。
(一)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批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
李贺 唐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翊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案设计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
研究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讲授筹办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筹办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XXX《寒食》▶课时方针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XXX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想意图】教师说话导入,在激起学生研究乐趣的同时,有益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详细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根蒂根基。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
牵牛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听读、朗读邀请学生诵读该诗;
5.感知《迢迢牵牛星》中表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及背景;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及意思;
3.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在诵读时能够传达出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
1. 古诗《迢迢牵牛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教学过程
1. 初读课文
1.介绍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2. 理解诗歌
1.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
2.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朗诵古诗
1.学生跟读古诗。
2.分组朗诵古诗,比赛哪组表现更好。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2.写一篇感悟古诗的作文;
3.制作一份关于古诗的漫画或绘画。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能力。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的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戏。
2. 第二单元: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爱丽丝漫游奇境(节选)。
3.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语文园地。
4. 第四单元: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匆匆、那个星期天、古诗十九首(石灰吟、竹石、长歌行、采薇)。
5. 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在宇宙中生活。
6.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成长”为主题、语文园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册书中的生字、词语、成语、句子及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与欣赏,阅读理解的深入分析,写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生字、词语的掌握,句型的应用,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字典、阅读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语。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阅读理解练习。
(4)写作练习。
2. 答案:见课后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章节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深度。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人教()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品味古诗中的节日,看一看千百年前古人留下来怎样的节日记忆。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生字:侯章泣盈脉栖鸦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进行生字书写。
三、学习《寒食》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时节,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皇宫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
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9.板书设计:寒食春城→飞花斜柳不满、讽刺寒食→权臣烛火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迢迢牵牛星》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寒食)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
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侯”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翃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一个“飞”字除了表示动态,还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3)说说“寒食东风御柳斜”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既紧承上句写出了节令,又点明了主题。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舞,柳之斜来呈现。
2.再读后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论者多认为是暗讽皇宫的特权及宦官的专宠,但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但特许重臣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注意。
如果说第一、二句是对京城寒食风光的一般性描写,那么第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先写白昼,后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本诗的第三、四句巧借蜡烛来对当时的政治进行讽刺,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四、艺术特色这首诗融风俗与写景于一体,措辞精致,含蓄深沉,意境优美,格调明快,的确是一首好诗。
它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
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
从内容看,由写景转入咏节令;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等等。
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在简短的篇幅中,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
如“飞”“斜”“传”“散”等,不仅不可调换顺序,而且相互照应。
五、延伸拓展《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课件,播放星空图及牛郎织女星图。
2.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又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二、解题、介绍文学常识《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
《诗经》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在《古诗十九首》中得到广泛运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朗读感知,整体感悟牛郎织女的故事凄婉而又美好,人们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首古诗。
(出示课件)1.点拨字音。
(课件出示)纤(xiān):细小纤(qiàn):拉船的绳脉(mò):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
脉(mài):(1)指分布在人或动物周身的血管;(2)指动脉的跳动。
(3)像血管那样分布的东西。
间(jiān):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
间(jiàn):空隙。
2.指导朗读。
思考: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读法:“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
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二三式)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二一二式)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二二一式)五言诗在节奏上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也可以把它归为“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是较为哀怨的。
运用以上指导方法,把整首诗再读一遍,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读出来。
(集体朗读)3.播放录音,指名读,齐读。
4.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明确:写的是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牛郎与织女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
四、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句意: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
1.诗歌第一句点明了什么?明确:第一句诗点明了描写对象——牵牛和织女,引出了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织女。
“迢迢”写出两人相隔遥远,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2.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
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明确:与前面的“星”重复还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了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感。
(二)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句意: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
明确: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织女织布的情景。
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
(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句意:(因相思)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匹,哭得泪如雨下。
1.前一句写织女忙碌地织布,她整天织布,却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为什么“泣涕零如雨”?明确: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
2.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情感?明确: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织女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到极致。
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背)(四)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明确: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
且:并且,表并列关系。
去:距离。
(一词多义:离开;除掉;失去;到、去。
)复:副词,又。
既然银河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想要达到何种目的呢?明确:银河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
因为有像王母这样的势力阻隔,所以爱情被扼杀、相见很难。
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源于对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
(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明确: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这里给我们交代了什么?明确:(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小结: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五、艺术特色,品味叠词这首诗歌很美,不仅美在内容和节奏上,还美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使用叠词。
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
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这首诗使用了哪些叠词?分别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找出叠词,从音韵、内容和情感三方面思考)(1)表达内容。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最后明确:“迢迢”写距离之远。
(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皎皎”写星光之亮。
(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
由远而近,先物后人。
“纤纤”状素手之修长秀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
“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
“盈盈”写水之物貌。
(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脉脉”写人之情貌。
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
近在咫尺,若隔天涯。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两人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隔,“不得语”就是不可忍受的了。
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2)表达效果。
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内容上,更好地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情感上,更好地表达了感情。
六、朗读升华,拓展阅读1.配乐赛读,深入感悟。
2.牛郎织女鹊桥会,古来诗词吟咏多。
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传诵,七夕节也因为这个传说应运而生,中国历代诗人骚客更是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
林杰的《乞巧》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故事的呢?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学了《迢迢牵牛星》,我们曾说因为一个传说催生了一个节日。
事实上,每一个节日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习俗,比如除夕的守岁,清明的祭祖,重阳节的登高望远……这节课要学的这首诗,也写于一个传统节日——八月十五,诗中写了什么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2.王建: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
他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