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言拳功
拳法运用二十四字诀
禅武少林要诀32拳法运用二十四字诀文/张国峰(释延皎)禅武少林要诀331.扳唤搅撂法扳者,反手打去也。
唤者,叫也。
叫之动而观其可以来也,叫之不动而即动,则将迎风转变其术以取之可也。
叫之动彼不动,即便失人一着,紧人一步,遂使日月无光,而盲乎莫睹也。
搅者,阻也,见其来而阻之使不得前进也。
撂者,搂也,乘其势而撂之,使不得不退也。
扳唤使于未动之先,搅撂使于已动之后。
必须观其头先来、手先来、脚先来,或高或低或左或右,随势打势,得门飞入,最忌思悟。
手起撩阴,脚打膝分,足起望膝,膝起望怀,肘起护心。
诗曰:未用扳唤先秀身,眼位身法要定真。
迎风使去方为妙,接来送去始知神。
2.移身闪站法移身者,将身移于一旁也。
闪者,闪其猛来之势也。
站者,我必存尽,我步以站立住,而不致于倾跌也。
盖交手之际,彼来若缓,接法易见;彼来若猛,来势将直冲撞,以恍惚难以提防,故见其扑身而来,即将我身移于一旁,闪其势、懈其力,而乘机以取之也。
昔人云:移闪之法最为出奇,战斗中之妙技,计谋中之妙着也。
然亦贵乎善用焉,彼未来而先移则失于早,早则见我移而不来,或变势而来。
彼已动而移,移则失于晚,晚则我欲移而不得,必要身受其毒。
用此术者,须将眼位审明,身法辨明,步法分明,手法说明,提赘术熟,呼吸气练,迎其风而闪之,乘其间而取之,一存一尽,一动一静,而功捷矣,所谓捶打人不防也。
诗曰:捶把妙术在移闪,动静呼吸一气连。
来来去去需随便,玄妙尽在接取间。
通背名移闪,心意号腾挪。
近移接取便,远挪找不着。
一气通天地,两气隔山河。
密云蔽日月,总为妙术多。
3.有无虚实法有,力至也。
无,力抽也。
虚势中有实而若虚也。
实势中有虚而若实也。
盖人已交手之际,将势踏定,看着动而势虚,却又有力而势实,以为势实而有力,却又无力而势虚,时有时无,忽虚忽实,运用之玄妙施于一身,而抖擞之威灵存于一心,即所谓不滞于有,不沦于无,运实变虚,以虚为实。
如与人相交不可妄动轻进,要将我身秀住,上提下赘,手不离口,前领后追,足紧随身,退存进尽。
武术武德谚语
武术武德谚语
1、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2、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3、拳硬舌头软,舌软也伤人。
4、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5、小心天下去得,莽撞寸步难行。
6、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
7、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
8、拳以德立,无德无拳。
9、浇花要浇根,教拳要教人。
10、打得宽不如交得宽。
11、十个把九个吹,剩下一个还胡勒。
12、嫖睹看似个人事,玷污武林人品低。
1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
14、火大没湿柴,功到事不难。
15、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
16、习武千条戒,最戒嫉妒心。
17、武人相敬相倾。
18、经不起风吹雨打,算不得英雄好汉。
19、尊师要象长流水,爱徒要象鸟哺雏。
20、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1、好汉做事做到头,好马登程跑前头。
22、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
23、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
24、习武者当立志,人无志事不成。
25、恃艺逞强,罪不容诛。
26、钱重于艺,奸商习气。
27、行遍天下路,把势是一家。
28、同是江湖客,不识也相亲。
29、误人子弟者,必被弟子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
太极拳有几大流派?每种流派的区别在哪里?1、武当太极拳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
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
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
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
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通背拳的简介
通背拳的简介汉族传统武术拳种,相传为清末时祁信所创。
祁家本以杆法见长,遇河南人马先生精于拳技,便以杆法换学拳技,后又遇赵先生擅刀法,遂刀杆互换,形成了祁门特有的"十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手"法,祁家通臂拳始成名于江湖。
通背拳,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体育。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通背拳的简介。
通背拳的形成发展通背拳在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
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
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很牵强。
传说中在战国时期的“鬼谷先师”传道云蒙山中:仿诸猿之栖息、猎食、争斗、求生之法取其精华而成。
始称为通臂,以通臂猿形为主,仿其形而练,旨在加长臂力,击法单操居多。
为一种练法。
历经千载,先人去粗取精,取长补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创通臂拳门称祁家门(江湖称为老祁派)。
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臂单手、单操、击法、练法柔化合一,继承发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种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特殊练法的拳法;通背拳术(江湖称少祁派)。
因练法,击法独特,变化灵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又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称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脱离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采用人体科学合理的锻炼法则,力发腰背力达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刚柔相济,正确运用心法、身法、气力,使之成为武林中特殊练法的拳种,有别於“少林”、“武当”。
通背拳的主要流派近代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传,亦称“老祁派”。
祁传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为“六合通背”,后世也称此派为“少祁派”。
“二十四式通臂”和“两翼通臂”流传于沧县、天津一带。
两者的技法、劲力、内容均相似,一般又兼习通备劈挂拳。
由于此两拳派的劲力、身法受劈挂拳影响较深,故有人将劈挂拳列为通背的一支,其实,劈挂拳应属另一系的拳种。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预备势:并脚直立两臂下垂手指微屈虚颌顶劲下颏微收舌抵上腭双眼平视全身放松一、起势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二、左右野马分鬃1、左野马分鬃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三、白鹤亮翅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四、左右搂膝拗步1、左搂膝拗步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五、手挥琵琶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六、左右倒卷肱1、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七、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八、右揽雀尾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九、单鞭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云手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开步云手扣脚云手十一、单鞭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二、高探马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十三、右蹬脚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四、双峰贯耳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十五、转身左蹬脚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六、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七、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碾脚转体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八、左右穿梭1、右穿梭落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2、左穿梭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十九、海底针跟步提手虚步插掌二十、闪通臂提手提脚弓步推掌二十一、转身搬拦捶后坐扣脚坐腿握拳摆步搬拳转体收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二十二、如封似闭穿手翻掌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二十三、十字手后坐扣脚弓步分手交叉搭手收脚合抱二十四、收势翻掌分手垂臂落手并步还原松功论--吴图南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拳意述真全文
拳意述真序孙禄堂先生以形意、八卦、太极拳术教授后学,恐久而失其真也,作摹拳意述真,述先辈教授之精意而加以发挥。
竣稿后,命余序之。
三家之术其意本一。
大略务胜人。
尚气力者,源失之浊。
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而人亦莫能胜之者,其源那么清,清那么技与道合。
先生是书皆合乎道之言也。
先生学形意,拜李奎垣先生之门。
李之师为郭先生云深,而先生实学于郭,从之最久。
幼弃其业,随之往来各省,郭先生骑而驰,先外行揽马尾,步追其后,奔逸绝尘,日尝行百余里。
至京师,闻程先生廷华精八卦拳术,董海川先生之徒也,访焉,又绝受其术。
程先生赞先生敏捷过于人,人亦乐授之。
蚤从郭,暮依程,如是精练者数年,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何尝负之。
故郭、程二先生赞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
”先生年五十余,有郝先生为桢者,自广平来,郝善太极拳术,又从问其意,郝先生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
”故先生融会三家而能得其精微,笔之于书,表章先辈,开示后学,明内家境艺无二之旨。
动静交修之法,其理深矣,其说俱备于书,阅者自知之。
余因略述先生得道之由,以见先生是书,乃苦功经历所得者,非空言也。
民国十二年(1923年)岁次癸亥仲冬靳水陈曾那么序拳意述真自序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
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当中。
夫道,一罢了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之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那么一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假设偏阴、偏阳皆谓之病。
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
故前人创内家拳术,令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躯体力行,以合其道,那么能复其本来之性体。
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终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
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
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
《守洞尘技》注释
《守洞尘技》注释.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
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
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
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
《守洞尘技》注释《守洞尘技》注释-------------------------------------------------------------------------------- 提交者: 华武道日期: 03月03日阅读: 41摘要:《守洞尘技》所载之心意拳法确为拳道相合之拳法,作者目的固有借道法以丰富拳法理论之意,同时亦可在武术界别开蹊径,另外又可借道法之健养功能而补充拳法之不足,可谓用心良苦。
《守洞尘技》,又名《守洞老技》,此谱源于道家《七部尘技》中的一技。
在长期传授过程中,由于学者气质悟性不同,拳式有的也就不同,但拳理相同。
我师陈合龙讲:“老师可以改拳式但不可以改拳理,所以承传几百年,我脉在盘拳练艺过程中,都以该谱为指导思想。
”拳理不通,心中无数。
劲意是指发力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针对动作的诸多劲力发放的需要,大脑有意识进行引导,让拳术中的动作在意念引导下完成,从而达到加强拳式威力的目的。
心意拳的八字与五行十字要诀等方面在意念的统帅下,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意劲。
意劲是纯粹的意念,现于肢体,是心意拳爆发力的来源,在拳术中占重要地位。
心意拳讲内外三合,心意已动周身全动,手足齐到七星打人。
心为意之体,意为心之用,心意拳盘拳时处处离不开意念活动。
意念活动时时刻刻指导著心意拳的动作、盘艺和真劲发动。
心意拳的心意指思维、想法也就是心理活动。
心意拳的每式中都包含著丰富的意象,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必须将每一把的拳架进行长时间的揣摩分析,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
而这些覆杂的意象中却有主线即心意拳的劲意总纲贯穿其中,抓住了主线,其它一切便容易理解和把握。
我师传下十二把劲意,现注释如下:一把劲意:恨天无把(塌天落)原文:凝神意,拽天环;力碑塌,一瞬间;手落声,随意领;雷骤降,躲身难。
曹树人《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白话)...
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白话)曹树人前言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
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
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
有本(1780-1858)门人清平(1795-1868)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1810-1890创和氏)李景延(1825--1893创忽雷架)武禹襄(1812--1880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
即杨氏露禅(1799--1872)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1771--1853)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
仲甡兄弟(仲甡1809--1871季甡1809--1865)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
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
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
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
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
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关于武术拳理的谚语
关于武术拳理的谚语1、要知拳精髓,首由站桩起。
2、步法灵,闪躲行。
3、胆气十足,催敌何难。
4、眼无神,拳无魂。
5、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精。
6、拳架虽具趋避势,有巧无神不算功。
7、铁不炼不成刚,力不练不成劲。
8、武术皆相通,千拳归一路。
9、习伏众神莫狂语,得泉更须护源头。
10、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
11、拳打阴阳两面防。
12、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为正人。
13、攻讲踢打摔拿通变,守求顶顺化闪齐备。
14、两唇要结合,封之气力多。
15、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16、登山要有好向导,高徒要有明师教。
17、和为贵,义当先。
18、无武不立,无文不传。
19、大破硬进无遮拦。
20、十腿不如一膝。
21、拳为功苗,功为拳本。
22、打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
23、眼功练得精,克敌占上风。
24、平时练,急时用;平时松,急时空。
25、出于心灵,发于性能。
26、临们三不顾,放胆即成功。
27、千金难买一哆嗦。
28、练武不习文,终究是个野蛮人。
29、四两拨千斤,一力降十会。
30、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州。
31、进时擦地皮,退时先提膝。
32、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
33、不蹬长城非好汉,不练武术太遗憾。
34、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莫轻松。
35、目中有敌始出拳,意中有敌方动脚。
36、好腿不过膝,起腿三分险。
37、武非十年不精,功无百载难成。
38、出手似闪电,回手似火烧。
39、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40、拳无功不精,招无速不灵。
41、知宽窄老嫩,会闪战腾挪。
42、闪如清风,跺如抽鞘。
43、不武者,愚人也。
44、任其勇猛气总偏,此有彼无是天然。
45、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
46、不压不中用,不活不灵通。
47、精以神聚,神以气会。
48、四两拨千斤,触手惊弹,放人倒地不伤人。
49、巧拿不如拙打。
50、引手臂拳换身靠,白鹤亮翅贯双肩。
51、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
52、练死练活始有功,欲巧须从拙练入。
53、低头弯腰,传授不高。
武术身法论
武术身法论武术无非是肢体的运动,人身无非是头身和四肢,相同的生理基础决定了武术必有其共同之处。
武术是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武术的魅力在于运动艺术的极臻完美。
武术本无门派之别,其内涵精致之处都是共通的,只是练拳的人有门户之分,不过是所选择的途径不同罢了。
武术的核心是身法,练习身法的方法历来都是各门各派的精髓所在。
各个拳种都有自己的身法要求,虽然各门中所用术语不同,语言描述不同,而细分析其实质却无不相通。
笔者谨对几家拳法的身法作一蠡测,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心意六合拳身法《心意六合拳谱》曰:“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以此作身法。
”所以,练习心意拳者和练习形意拳者莫不对此耳熟能详,心意拳以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为身法六艺,形意拳讲鸡腿、龙身、熊膀、虎抱为身法四相,所谓身法,无论静动每一势中皆要包含之意。
心意拳中六艺所练,主要就是一个身法,六艺就是从头到脚浑身上下劲力的贯串之法。
鸡腿练的是摩胫摩胫,裹胯扣膝,练的是下节劲的贯串;虎抱头练的是头领项挺,是上下劲的贯串,龙身练的是脊椎的左右旋转,是左右劲的贯串,二者结合完成的是中节劲的贯串;熊膀练的是肩的沉塌,鹰捉练的是肘的合坠,二者练的是上节劲的贯串;上中下三节又要在虎抱头的统领下贯串一气,周身上下总为一节,方才能发出武术的整劲。
外五形要合,内五行要顺,雷声则是内外相合,以内催外,气沉丹田,如此内外合一方能发出内家功夫所谓的整体内劲。
鸡腿具体要做到两脚踝相摩(摩胫),两脚不丁不八,在一条直线上,两腿弯套弯,提肛敛臀,两大腿夹紧(剪子股),胯要裹住,裆要掩住,膝要合住,脚尖内扣,十趾抓地。
走动时脚要平起平落,行步如犁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起要翻,落要钻,起为顺,落为横。
脚打七分手打三,武术搏击,以步为先,所以心意门有“打遍天下老鸡形”之说。
龙无定形,曲折翻腾,浑然而动,遍身着力,人之脊椎贯通上下,正是人身之大龙也。
背脊开劲,力由脊发,腰背一体,这才是发力的关键。
杨式太极拳术十要
太极拳术十要第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第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然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第三.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第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第五.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也。
第六.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
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尚也。
第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由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第八.内外相合:太极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铁线拳拳谱 (林世荣)
铁线拳? (林世荣)?第一式????? 敬礼开拳图解:面南自然而立。
双手下垂,腰正头平,敛神静气。
随後吊左脚(脚尖着地,脚跟离地),曲右膝,右手成拳,左手成掌(四指撑天),提至右胸前腋下,再一齐堆出,拱手顶礼(如图)。
此为洪拳有名之拜谒桥手。
要旨:出手时目向前视,口唇吸气闭紧。
内力悠然贯於桥拳掌中。
实战:当我静立时,若敌一拳由中路打入,我可立出此拳掌,连消带打,再顺势扭手,成双挂拳打落。
可参看工字伏虎拳之第九式。
注示:此敬礼开拳,中藏深义。
其吊脚势表示鞠躬,左掌像月,右拳像日,合而为一“明”字。
相传洪拳祖师以此暗喻反清复明之志。
此势又名拜谒桥手,乃洪拳连消带打法门之一。
第二式??????? 二虎潜踪图解:承上式。
扭手一收,在两手变拳时口喝一声“哈”,接着双拳立即向上打出(可参看工字伏虎拳第九式)。
然後气呼至尽,合口,将拳藏腰收後,贴於命门穴;同时收回吊脚,胸部挺直,眼平头正,两脚直而不曲(如图)。
要旨:合口,以鼻呼吸,连作三次;注力於两臂。
实战:此势由拱手而变双挂拳打出,然後藏拳於腰後。
义见第一式,此略。
此势旨在修炼内功,以鼻调息,蓄宗气於胸,并注之於胸。
注示:凡练洪拳者,切莫小视此式。
须知此挺胸合口注力之法,乃洪拳内功产生之秘要。
久习此法大有益於肺部。
第三式??????? 双剑切桥图解:承上式。
将所藏两拳,从後沿胁提上至胸腋;随後拳心相对,松指放拳一夹成切掌,形如刀剑(如图);同时开口呼气,出“呵”一声。
此名双剑切桥,指尖朝天而不向下。
要旨:切掌指尖向上,掌心相对。
发“呵”声时先抱纳一气,再行呼出。
以声带劲,注力指掌。
实战:此势一法三用:一练夹力;二练沉肩;三练刀掌。
实战中,夹掌可以夹人头部,沉肩可以稳身定桥,而以掌化刀,则可以寸劲打人。
此属洪拳近身短打之法。
注示:此双剑切桥,无形无势,似极简单无力,但洞悉洪拳者,皆知其含义不浅。
盖洪家技击,讲究近身短打,贴马擒拿,其所有功夫,无不由短桥发力而成。
大成拳述真(武学指要杨鸿尘)
大成拳述真(武学指要) 杨鸿尘编者按︰大成拳(意拳)作为中华之实战拳学,早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已确立了其科学价 为何许多学习大成者多年而进步缓慢?杨鸿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 但时值今日,值,当今的大成拳训练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误区, 靠放松加意念活动是练不出浑元爆发力的。
芗老 和早期的弟子均以实战著称于世,是因为他们有形意、八卦的易筋基础,而现在修炼之人就是 因为缺少这个基础。
针对这种现实,杨先生呕心沥血将自己所得的原传精华写成了《王芗斋拳 学》和《武学指要》两部专著,以此来指导修炼内家拳者走入拳学之正轨。
为使读者一窥其真 貌,本站将详作刊载,以飨武友。
大成拳(意拳)的基本功法由桩法、试力、单操、试声、步法、发力、抖大杆、推手、实 作及必不可少的辅助功法所组成。
在《王芗斋拳学》一书中已基本阐述,读者朋友们亦有不同 的心得和体认,不再赘述。
在此仅根据大多数读者提出的疑问,对其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重 申和补正。
第一节 基本桩基本功法的核心,其外形虽然只是站立不动,实则内部已是合理的活动状态。
而有些人因 寻奇好异却忽略了站桩的训练, 这是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认所致。
芗斋先生说︰“晚 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常用功之间,世人多因其近而忽之,道 不远人,为之为道而远人。
”诚望习者“守平常、莫好奇”。
认真进行站桩训练,才能由瞬饺肴 瓕W之门。
站桩是形、意、气、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运动。
形(姿 式)和意(意念活动)又是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为作用,不可偏废,其训练是以形为体, 以意为用,以静为和。
站桩需遵守四容五要的原则,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气(声)静。
五要是︰恭、慎、意、切、和。
历代有言简意深的歌诀传世︰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 无穷意,精满浑元身,虚无求实切,忽失中和均。
桩法在形式上虽然有正、侧、左右之分别,但其原则和要领都是相同的,统称为浑元桩, 即求取体浑元力的功法。
彭元植、侯仲约僧门武学简述
彭元植、侯仲约僧门武学简述作者:云中逍遥来源:《少林与太极》2024年第02期关于少林拳的形成,向来诸说不一,下面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实际。
远在北魏时代,民间练武术之风日盛,后来,一些武功较深的人,由于各种原因,遁入空门,在少林寺削发为僧,操练拳棍,看山护庙,健身自卫,为少林武术奠定了基础。
历经数代不断充实发展,才形成了少林拳派。
本门五形拳法据传源于少林达摩祖师之十八手(即罗汉十八手)。
其徒昙宗等辅佐唐太平王世充,有功者十三人,皆能习此十八手,运用精巧,变化无穷。
至金元之时,有白玉峰者,剃度入山,尽得少林之衣钵,传以觉远上人,变化增益十八手为七十二手,化散为整,错综参互,尽其体用,复从七十二手增为一百七十三手,才有五拳流传于世。
五拳者,龙虎鹤蛇豹,以练神骨精气力。
清朝中叶,大侠马朝柱得传少林五拳,因反清未成逃亡四川,为躲避朝廷耳目,改名换姓为百家姓之首赵姓,以卖麻布为生,人称赵麻布,遂将少林内家五形八法拳及易经洗髓经内外功法传入新都、郫县、双流、成都等地。
在多年的传承中,融入了部分道家功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以及后人不断地发扬光大,才使得该拳法成了四川八大门(僧、岳、赵、杜、洪、化、字、会)之首的僧门。
赵麻布深得少林之精髓,武功精绝,教有黎猴子、刘阙扒、觉登武、魏登云、周玉山等人。
众多弟子为不忘恩师拳法之根出自和尚(僧)故立僧门拳派。
在所传徒中魏登云最得赵之真传,并应用易经、八卦之哲理创造出八母手以及七十二子手,武功达到出神入化境界,被当时朝廷封为“武圣”。
其后,有徒周腾蛟先从刘阙扒、觉登武学艺后,又从魏登云习内外功,终得大成。
旋赴武科考试,中进士出任为广东偏将。
周出战皆用大镗,時人呼为“周镗”,晚年周在成都韦驮堂教授学生。
周所教学生计有上千人,著名者有侯坦、宋鹞山、王镜平、钟志安、杨先发等人。
其中,侯坦武艺尤为精绝,被周收为义子,又请吴娇子隐士授玄门内丹功及道家掌法、剑法。
侯坦源于其师,亦擅大镗,后人称其为“侯镗”,名列四川武林“五龙二侯”(李飞龙、张永龙、陈柱龙、李云龙、李犹龙、侯坦、侯万里)之中。
中华拳术明镜录——马国兴文集
中华拳术明镜录——马国兴文集武术网资料: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果只把守着一个角落而遗充四方,就象抛弃了其它物品而只取一件,这样,损失的太多而得到的就非常少。
以这样理念的方法治理自身来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也就流于表面肤浅的状...武术网资料: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果只把守着一个角落而遗充四方,就象抛弃了其它物品而只取一件,这样,损失的太多而得到的就非常少。
以这样理念的方法治理自身来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也就流于表面肤浅的状态之境了,也就违背了“拳术体万物而不遗”的宗旨了。
修练传统拳术从“道”的大处着眼,治理自身上下内外,就容易成就大智慧,而获取大功德。
如以具体的一方一法而曲解辩说,难以阐明精髓、触及真谛,如何以成就聪明慧颖的拳师?是故,从古至今,慧通豁达的人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不会去做对治理自身没有益处而又对调理自身带来困惑和烦扰的事情。
故能对正确的予以肯定,对于错误的敢于改正,对于不完善的给予完善,对不清晰的给予澄清,自然就会“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了。
这样,方是大德诚于内者之所言,形于外者之所为。
此乃修练拳道调身明心的是非之根本:一方面可使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同一意向往道而归于朴,一方面可使习拳者齐同如一而归往“道”境。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练、体、用之学问是深奥的,但决不是众习拳者所不能达到的。
对于传统拳术的修练、体、用之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及其精髓、真谛,如果不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大视野地加以细腻阐发述明,那么,就不能客观地表达“她”的内在本质的实际情况;如果不广博的引证论说,那么,就不能通达“她”的意旨之精髓和微妙玄通的真谛。
辞语虽然曲折而又好象散乱,交错纷纭而又象松弛遥远,但用来荡涤、清除、淘汰个人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旧有的错误的牢固观念,使每个习拳者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精髓、真谛,认知清楚而又畅通。
那么,每个习拳者修练和运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艺境就不会松弛涣散,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获得就不会觉其遥远。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自《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出版后,读者渴望进一步了解和探求源远流长的传统太极拳技术精华及其所独具的文化底蕴与技艺魅力为此,我们特请原作者编撰传统太极拳高级功法《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以多媒体的独特表现形式全面披露杨式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以示探研、求实者.自先师讲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面世后,余陆续收到海内外读者的大量来函,各省市太极拳爱好者不断登门造访,海外人士也陆续来京质疑问难。
朋友们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这一门太极拳技艺,纷纷建议余编写一本适合中级进展阶段修练太极拳的内容、方法和纲要的书藉,并录制影带。
为了满足同好需求,余不揆庸昧,在先师所传技艺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数十年学习、探索太极拳艺之所得,本着知无不言,言必由衷的精神编写了《杨式太极拳术述真》,该书的技艺构架分内功理法、拳架详述、拆架拆手、太极功法和内功劲法五部分组成。
内容为太极拳中级进展阶段分层递进的功法阶梯。
现该书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夙以神意气为主旨,重意不重形,鉴于图书文字表达方式所限很难将神意气的运行轨迹、节奏和方式阐述清楚,为了更真实直观地反应传统太极拳的技艺精髓和修炼途径,余与北京乐明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制成电脑与 VCD 共用的多媒体光盘《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光盘在收录本人全套动作的基础上插配了大量神意气动画,以求全面演示出杨健侯前辈太极拳高层次内功神意气的运用方法。
另附神意气拳法注释一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太极拳深邃玄奥之内涵,揭示太极拳运动的根本规律,帮助学练者洞明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得到养生之术与技击内功。
余自列汪师门墙后,近二十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刻意求进,但仅是些粗浅体会,在众同学和广大爱好者的恳求下,于年近耄耋之期,不顾老眼昏花,勉力提笔写作并录制示范。
力求去伪存真、汰繁去滥、规导正途,树习拳之楷模,以不负承师门拳艺使命之重任。
【视频】陈氏太极拳小架一层架(口令)——陈清环
【视频】陈氏太极拳小架一层架(口令)——陈清环陈清环,又名陈执环。
生于1947年,陈家沟陈氏十九世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承人,当代陈氏太极小架拳的优秀代表人物。
曾任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会长,安徽临泉市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徽蚌埠市陈氏太极小架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太极拳始祖陈王廷之后,太极拳在族内世代相传,名手辈出,各领风骚。
他们尽得先辈拳技并各有创新。
十四世陈有本拳艺炉火纯青,艺精入神,子侄辈多受其教。
陈仲甡、陈季甡、陈清平、等皆有所成,为太极拳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六世陈鑫潜心著书立说,呕心沥血十三载,写成多部拳术理论著作,特别是《太极拳图说》已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太极拳的权威性理论依据。
十八世陈克忠赋性耿直,自幼随族祖、近代著名太极拳理论家陈鑫习学陈式太极拳小架十余年,在族祖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他刻苦练功,从不间断,拳艺精湛,研讨拳理,理法独到。
深得太极拳、械套路精髓,各项单、双器械,以及推手、散打、点穴、擒拿无不体用精熟,甚为师厚爱。
其师弥留之际,授以有关拳事文稿及《三三六拳谱》,嘱其严守箴规,宁缺勿滥。
忠跪泣受命。
师逝后,其力遵师训,修进功夫,对太极拳奥旨进一步领悟,一时无与伦比。
其授拳因人施教,一丝不苟,使得太极拳小架在陈家沟再一次得以普及和提高。
陈清环因受家传拳术熏陶,幼年即随三伯父陈克忠、四伯父陈克信习练小架,后又受族叔陈伯祥指点,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刻苦,日夜演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其架式低稳,身体中正,拳法细腻,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渐彻悟陈氏太极小架之精要,其太极拳小架、太极推手及各种器械的套路动作、攻防技艺及理论日臻完善。
尤其是小架的五层功夫架套路,动作稔熟流畅,缓急相得,或柔或刚,或含或露,堪称陈氏太极武林之绝。
先后参加过一些武术赛事,参加过中外友人的名家表演,均得到极高的评价。
陈清环八十年代走出家门,先后在博爱、洛阳、焦作、淮南、徐州、浙江台州、福建厦门等地授拳。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精义解
“真传⼀句话,假传万卷书”精义解 “真传⼀句话,假传万卷书”精义解马国兴或问⽈:还有“真传⼀句话,假传万卷书” 的说法,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传承真的就是这样吗?您⽼⼜是如何认识、理解这句古⽼⽽⼜时髦的谚语的?答⽈:是的,针对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及传承的⽅法、法式来说,这句谚语的本意,说的⼀点没有错误!完全正确!但是,这要看⼀个⼈是如何来认识、理解了!有⼈⽤这句话专事攻击他⼈的借⼝,可知对此句真⾔理解得庸俗肤浅了,清楚地说明其“好读书⽽不求甚解” 矣。
只有分析正误了。
然⽽,根据“易有太极,是⽣两仪” 的认识论、⽅法论告诉我们,同样的“真传⼀句话,假传万卷书” 的说法,就⾃然的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来。
就是圣贤的认识见解和凡俗的认识俗见的区别。
下⾯来分析讨论:凡俗的见解认为:真传就是⼀句话的事情,假传则是万卷书的内容,书上写的在清楚也都是假的,只有⼀句话告诉你才是真的。
其实,正是凡俗之⼈的这种咬⽂嚼字的死于句下的⼩聪明,才把⾃⼰引向了歧途。
并且经常以这种解释的⽅式攻击他⼈⽽⼜⾃以为得意呢?因为在他的⼼⽬中存有“真与假” 的概念所致也。
圣知的见解认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传承⽅法,就是“真传⼀句话,假传万卷书”这两种⽅法统⼀交融实施的结果。
因为,这句谚语清楚的说明了“两种⼊门” 的法式了,不这样传承,就没有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在⼈世间的流传之这样的历史悠久⽽⼜区域⼴泛了。
关于⼀个⼈能够成才的法式,⽼⼦在《道德经· 第四⼗⼋章· 忘知》⼀⽂中说:“为学⽇益,为道⽇损” 的说法,就清楚的说明“为学⽇益” 乃是“理⼊门” 的法式,明者便能“以⽂观法” ⽽得法;⽽“为道⽇损” 则是“法⼊门” 的法式,智者便能“以形鉴真”以⾄⽤⽽⼜能印证。
这⼀认识,在佛门弟⼦达摩来到中国时所传授的佛门理法亦是“⼆⼊四⾏” 的法式之法说。
所谓“⼆⼊” 就是“法⼊门” 和“理⼊门” 两种法式相互为⽤来达到修⾏的正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言拳功,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
而罗汉拳实为少林之内家也,为内家秘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
古传原始罗汉拳与今之所谓罗汉拳不同,其为少林各师派之正统宗法。
罗汉拳,相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
梁大通丁未,达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以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魂离散也。
欲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魂易悟也。
”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
在当时所谓罗汉拳者,只此十八手,亦并无先天后天之名目。
至金元时,白玉峰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罗汉之数。
至此始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进号曰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而白氏一百十八手,则谓后天罗汉拳也。
罗汉拳的先天与后天,也就是定形与发展,所以后期凡是以达摩十八手或白氏一百十八手为宗法形成的罗汉拳均可称为后天罗汉拳。
先天罗汉拳,即其起始之十八手也,是少林各师派之正统宗法,法止十八手,精华所荟,不失本真。
自达摩禅师传出世来,名家巨手多有承传发挥,其理论基础是初祖达摩所传的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其练法中,始终体现着“无念为宗”的禅宗精神,侧重于呼吸吐纳,气行六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故也称“少林心法罗汉拳”。
有诗曰:“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经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每个单势都是炼气的桩功,既可使精气神力充足,又可使下盘稳固,既内又外,既神又形,既静又动,易筋洗髓功夫无不在也,可获性命双修之效。
名称如下:
1 浑元一气
2 仙掌推云
3 三盘落地
4 两手擎天
5 拈花托叶
6 瞻前顾后
7 仙猿摘果
8 偷天换日
9 灵猕护脑10 推窗寻月11 敛爪藏锋12 猛虎扑食13 风拨水14 倒海排山15 双峰插云16 黑虎攒心17 独贯三台18 寒离独步
后天罗汉拳虽由白玉峰增补定形,但其后洪蕴贯一,独杖僧李镜源辈,皆少林健者,各正门户,互有增减,虽仍以百十八首为率,法则变矣。
及清初,少林虽异常兴旺,但瞬息即灭。
此后则非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绝无传人;即白玉峰之百十八手,亦已无人能得其奥。
至于今人之所谓罗汉拳者,南北异派,传者异法,错乱而无可宗矣。
后天罗汉拳其实也包括了先天,由元始十八手发展变成内容丰富、刚柔相济的少林拳术,每招每势具有极强的实战技击价值。
各个时期发展来的罗汉拳有不同的特点,除白玉峰之百十八手外,少林宗派各有发展,虽也称谓后天罗汉拳,却
已与白氏一百十八手相差远矣。
以下是后人附会先天十八手的一套罗汉拳,名称如下:
一条椽,硬开弓,架梁炮,僧敲钟,
巧纫针,披身锤,拗弯肘,劈柴势,
僧推门,金勾挂,扫荡腿,踢球势,
鸳鸯腿,鹰掐嗉,挎篮势,扭缠丝,
降龙手,僧缚虎。
此外尚有少林罗汉神打,是少林技击精粹。
现列其要,供参考。
罗汉神打包括明八打、暗八打、外八锤、内八锤、外八腿、内八腿、回身腿,以及倒翻火轮8个部分。
其技击歌诀:
1 罗汉七星,步走丁丁。
左搬右冲快如风,左右流星奔当胸。
2 上不架,低不拦,中心捶,变八卦,两手不离怀,神鬼不敢来。
3 拳眼腰脚练四星,脚步丁丁要进身。
头要正势要稳,摔发松肩莫因循。
4 罗汉神打世间无,招疾如电快如风,倒翻风火回身腿,偷步倒踢显奇功。
5 摇身晃膀似蛇行,鬼头探脑见虚盈,流行轻快如走冰,两脚出入如坐骑。
马上马下,便是肩肘腕胯膝;又云:两脚出入如坐骑,两脚轻快如走冰。
罗汉拳,五大名拳之一,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武者,武功也,为功夫,是体;术者,拳术也,为技术,是用;两者不可分,武与术是相合而言,武则有术,功以拳显。
禅宗罗汉拳讲究拳禅一体,功夫与技术相结合,有养身与技击双重作用。
度心为善,禅也;禁人为恶,拳也。
这也正是罗汉拳最大特点:强身立命,禅心悟性。
罗汉拳的武与术,是在练习桩架、修脉、行气、运劲、发力、念力、灵力、法力、神通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套路。
在练习套路的过程中,以意领神,无人当有人,反复操练,规矩认真地练,再结合三乘九次第功夫要领,反复练习,久之必得其术。
一旦真功练到手,罗汉拳技击之术也就有了,整个过程是“脱胎换骨,
易筋洗髓,出神入化”三乘功夫九种次第。
因此一定要按罗汉拳之本来面目与步骤练习,否则难得罗汉拳之真谛。
在罗汉功夫中,不能不提到“易筋经”、“一指禅”、“二指禅”、“十八罗汉功”以及“大力金刚掌”,因为这些武功是武林界众所皆知的真功正法,威震江湖。
“易筋经”、“十八罗汉功”是罗汉门必修之功法,而“一指禅”、“二指禅”、“大力金刚掌”则是专修之特技。
本门前辈中身怀绝技者,都要在某一专修功上花费几年的心血。
至于罗汉门中轻功的修炼,尚存有“踏雪无痕”、“飞檐走壁”,不过今人已多不练习,因为功成需要3年~8年的时间,已不适应今人习炼。
在罗汉拳术中,特别要提到的一是点穴术,或称“达摩点穴手”,也称“一指禅点穴技击术”,为罗汉门秘不示人之绝技。
二是佛汉锤,有大架与小架之别,现在已无人能练全套,散传于民间,极少数人仅会其中一二,却已不得其中精义矣,实实可惜。
三是“十八铜人锤”、“金刚六路短打”以及“洪拳佛手”等,皆是罗汉门技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拳术,但今天多已失传。
禅宗罗汉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而在民间还有许多和罗汉拳一样的优秀宝贵遗产,所以,就应该重视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
中华武术集中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敬仰,更好地继承发扬和推广普及武术文化是当务之急。
罗汉拳之器械,是由古兵器结合罗汉拳之特点演化而来,这里仅就具有代表性的兵器与独门武器,概述如下:
一、剑:自古以来剑被称为“百兵之君”,在佛门中,剑被称为“法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罗汉门剑术主要有:
五堂剑:少林五堂剑、五祖弘忍传,剑是三尺剑,携带最方便,上刺眼咽心,下刺少腹间,背后刺下肢,起身挑帽剑。
其余达摩剑、心意剑皆已成稀有。
二、枪:枪被誉为“百兵之王”,而大枪则称为“枪中之王”。
禅门大枪是罗汉门中奇特的兵器,大枪除了以枪应敌比武之外,又可锻炼周身统一整劲,增长气力。
除此尚有梅花枪、点枪等。
三、棍:少林武术中,棍术最是著名,异名有四:棒、轮、杵、杆,取坚重木为之,或以铁制成。
少林寺惯用棍,是与出家人惩恶扬善,但又不能杀生有关。
主要棍术如下:
1 疯魔棍:名曰疯魔棒,势如常山蛇,把棒互更易,首尾相接应。
2 大圣棒:如意金箍棒,猴王闹天宫,前后两头把,左右齐盘扫。
其余还有罗汉杵、绝尘杆、打虎棍、二祖棍等。
四、达摩杖与禅杖:有关介绍见《少林与太极》1999第10期。
独门兵器还有戒刀、方便铲、钢鞭等。
五、暗器:在罗汉门中暗器主要有罗汉钱、甩手箭、罗汉珠(石)等,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暗器都是日常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