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合集下载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国家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特制定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本规划旨在为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背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城市发展具有独特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面临较大压力。

因此,制定一份符合北京实际情况的城市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三、规划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根据北京市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本规划将城市空间布局划分为中心城区、新城、乡镇和农村四个层次。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城则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功能,乡镇和农村地区则注重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

2. 城市交通规划本规划将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绿色的交通网络。

包括完善道路网络、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推广公共交通等措施,以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3. 生态环境保护本规划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包括加强城市绿化、保护水源地、防治大气污染、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等措施,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城乡一体化发展本规划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

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措施,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

(3) 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 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 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北京与京津冀地区,特别是与京津城镇发展走廊及 北京周边城市的协调,构筑面向区域综合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2) 市域战略转移。逐步改变目前单中心的空间格局,加强外围新城建设, 中心城与新城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3) 旧城有机疏散。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步疏解旧城的部分职能,构 筑与世界文化名城相适应的空间结构。 (4) 村镇重新整合。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 迁村进镇,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
发展重要条件 (1)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北京承办 2008 年夏季奥 运会是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2)巩固首都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 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是北京在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的良好基础和重要保障。 (3)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北京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前提条件,城市发展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 (4)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制约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城市发展规模 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 (5)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京津冀地区的 整体发展将为北京城市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尤其京津城镇发展走廊是未来京 津冀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地区,是确定北京未来城市发展主导方向的重要 因素之一。 (6)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西部、北部的山 区(包括浅山区)应控制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是城市发 展的主要方向。 规划修编的重点 (1) 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打 破行政界限,推动城市规划创新与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 (2) 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采取更为灵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 策。本次规划着重城市宏观的、长远的规划内容,将微观的、近期的规划内容放 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编制,并采取滚动编制的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近几十年来,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而且也面临着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持北京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北京市政府在2004年制定了一项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以“四个统筹”为基础,即统筹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统筹城市内外发展、统筹城市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统筹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

这一规划的目标是使北京成为国际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根据总体规划,北京将实施“分散集约、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

其中“分散”是指将一些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非核心功能迁徙至城市的非核心地区,以减轻城市中心的压力。

与此同时,北京将继续提高城市的“集约”利用,改善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市面积的开发利用率。

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北京也十分关注环境保护。

总体规划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减少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这包括保护水源地、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动城市绿化等措施。

总体规划中还设立了多个城市功能区域,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和发展。

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作为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将承担各项重要功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地区;城市副中心将承担部分政府机构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地;以及新北京城市形态的规划开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在人口管理与社会服务方面,总体规划提出了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目标。

这包括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过去15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交通运输系统得到了高度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总则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 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oMcbyqM。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得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得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得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得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UxzaJPm。
200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占16、84%,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3328人。根据预测,202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将达55%,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可达8000人。4ArgsOT。
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二产、三产延伸,逐步提高农业得综合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得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得新型工业结构。限制与转移无资源条件得高消耗、重污染得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MOshjX5。
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得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得战略思想,建立完善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得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与谐社会得能力。X8goDy3。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2xk7A3I。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总体规划在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况以及在2004年至2020年期间的发展成果。

二、概况1. 城市总体规划制定背景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于2004年,旨在引导北京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规划的重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

2. 规划原则和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节约型、绿色型、宜居型、现代化国际化首都”为目标,强调城市生态、文化和宜居环境的建设。

规划引导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的福祉。

三、发展成果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在规划期间,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土地整合和空间重构,建设了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

这些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得城市功能更加分明,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 交通系统改善北京在规划期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修建了地铁和城市快速路网,并对道路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方便了居民出行。

3. 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多个生态保护区和公园被建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

同时,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4. 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期间,北京加大了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大量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设施得到改善和扩建,提高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了居民的多样需求。

5. 文化传承和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

在规划期间,北京保护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并修复了一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

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了北京的历史文脉和风貌,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四、总结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北京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京政文[2004]85号)收悉。

现就有关问题批复如下:一、国务院同意修编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立足于首都的长远发展,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符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首都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北京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

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强化首都职能,突出首都特色,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三、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的要求,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和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优化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布局。

中心城的建设,要以调整功能、改善环境为主,控制建设规模。

加强通州等11个新城的规划,近期重点做好顺义、通州、亦庄新城的发展建设,使其成为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为有序引导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与调整创造条件。

四、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北京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其中中心城控制在850万人左右)。

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北京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5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中心城用地规模控制在778平方公里以内)。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

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市域多中心布局图源自 万方数据中心城——新城——镇
规划基于对北京历史、现实和未来 发展的综合分析.充分考虑区域整体发 展的需求.为利于疏解城市功能、推动 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实现集约发 展.为落实”两轴一两带一多中心”布 局.提出了“中心城一新城一镇”的市 域城镇结构。其中.新城是“两轴一两 带一多中心”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节点.规 划提出了建设11个新城.通州、顺义和 亦庄为3个重点新城。
【C计y picforiaI】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20年来,完成了大量的首都城市规划设 计研究项目。本期城市画刊,我们选择20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规划设计研究 案例,以此展示北京市规划院的工作成果及庆贺北京市规划院成立20周年。
E|JING CITY MASTER PLAN
(2004—2020)
明确北京城市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 城、宜居城市“。
规划内容
规划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条件、劳动就业等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的七个方面,分析城市发展重要条件基础:进一步
明确了限制性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制约:论证了北京适宜的人口 规模及其变化趋势:从环境保护与影响的角度.进行了用地生 态适宜性分析:初步提出了建设限制分区.其中增添了生态环 境建设与保护和防灾减灾的专项规划内容。
人口规划与用地规划
规划确定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 800万人左 右,其中城镇人口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
规划确定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 650平方公 里,人均约105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市约778平方公里.人 均控制在92平方米:新城约640平方公里,人均约112平方米。
【City pictoriaI】
99
此次修编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lO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04~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亦庄新城规划

亦庄新城规划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新城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6)第三章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 (9)第四章新城总体发展 (14)第五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22)第六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5)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9)第八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34)第九章综合交通体系 (37)第十章市政基础设施 (42)第十一章防灾减灾规划 (46)第十二章建设导控与分区管制 (49)第十三章新城近期发展与实施政策 (55)注:文本中楷体字部分为非正式内容,仅为文本正式条款内容的必要说明。

第一章总则根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新城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升首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区。

规划以全面落实总体规划对亦庄新城的战略定位为目标,以现状条件为基础,以资源集约利用为前提,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动力,抓住战略发展的机遇期,通过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亦庄新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达到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推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战略转移,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目的。

第1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亦庄被确定为北京市未来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并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的城市职能。

总体规划要求大力推动新城建设,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新城集聚。

要求充分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

为了全面落实总体规划,适应新的定位和发展需要,推动开发区向综合产业新城转变,特编制《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及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经济中心。

在不断的发展和建设中,城市总体规划变得至关重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融,保障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背景、原则及目标进行阐述,为后续具体实施规划打下理论基础。

二、制定背景与原则首先,制定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背景基于国家宏观发展需求,也基于北京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了规划的重要性。

为确保城市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等原则。

三、总体规划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城市服务能力;三是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四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四、具体实施规划为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以下具体实施规划:1. 空间布局规划: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外围新城的开发与建设,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同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能力。

建设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设施,缓解交通压力;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保障供水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信息化步伐,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3. 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城市绿化率。

严格保护生态红线,加强森林、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推广绿色建筑,降低建筑能耗;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4. 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所属分类:HOT北京城市提问添加摘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是指关于北京的未来城市规划,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目录[隐藏]• 1 概述• 2 发展目标• 3 发展阶段• 4 人口规模• 5 空间布局• 6 城镇结构•7 交通规划•8 城市环境•9 城市绿化•10 市政系统•11 城市安全•12 旧城保护•13 基础设施•14 社会意见•15 参考资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概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中心城用地规划图北京历史上有过6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调整。

上一次城市规划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时限设计为1991年-2010年。

然而,离到期还有6年时间的今天,北京城市发展已经超出了当初设计的速度,朝着更为快速、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一改以往提了几十年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而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指明了北京未来16年的发展方向,对人口、空间、交通、市政、绿化、旧城保护等各项重要问题做出了解答。

按照新规划,到2020年,将发展新城11个,疏解中心城区压力,北京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中心城区则控制在850万人以内。

并且新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城市职能中心。

本次规划在对新时期北京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着力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发展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作为中国的心脏和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自新世纪的伊始,即担负起不断深化发展与创新的重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城市地位之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应运而生,成为指引北京未来发展的重要蓝图。

二、规划背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推动下,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城市扩张与发展。

2004年的北京已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而这份总体规划,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规划不仅体现了国家战略要求,更是基于对首都的长期战略考量和对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三、总体目标与定位本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北京的定位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

四、城市发展策略(一)空间布局本规划中,城市空间布局坚持均衡发展与特色化发展的统一。

按照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三级体系,有序地拓展和开发城市空间,特别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带的建设。

同时,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古都风貌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

(二)人口管理在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提升人口素质与结构。

积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推动人口的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三)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

同时,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本规划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生态空间保护上,严格实施生态红线管理,保护好森林、水源地等重要生态空间。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六、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本规划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十二五规划首提重点区域
与此同时,在此次规划编制当中,“重点区域规划”的概念被首次提及,其中包含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这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共4项专项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到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

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

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

■以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主构建物流体系。

■北京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

在顺义、通州、朝阳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综合性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若干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6个文化中心(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

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城八区功能定位
(1)东城区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全国性文化机构聚集地之一,传统文化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2)西城区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崇文区是北京体育产业聚集区,都市商业区和传统文化旅游、娱乐地区。

宣武区是国家新闻媒体聚集地之一,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传统商业区。

朝阳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海淀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

丰台区是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北京南部物流基地和知名的重要旅游地区。

石景山区与门头沟新城共同构成城市西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文化娱乐中心和重要旅游地区。

(6)充分发挥首都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文化的总体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培育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等。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的培训产业基地。

利用好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机遇,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7)充分利用北京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与中心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新城建设,发展城市休闲娱乐业,适度发展旅游会展;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生态旅游,不断增强旅游业对北京经济的带动作用。

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优化完善城市功能相协调,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

文化
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更好地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

构筑以国际水准的国家级文化设施为龙头、现代化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为主导、分布合理、水准较高的文化设施为主体、面向大众的一般文化设施为基础,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设施结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