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结构的历史演变与社会的历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力结构的历史演变与社会的历史发展
陈朝宗
【摘要】本文提出生产力结构历史演变的三大阶段,然后从文化早期生产力结构的主要特性重新认识"地理环境决定论",从文化中期生产力结构的主要特性,研究"知识阶级"兴起的必然性.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5
【总页数】3页(P100-102)
【关键词】生产力结构;演变;社会历史
【作者】陈朝宗
【作者单位】福建行政学院科研处,福建,福州,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经济财政
院级丢在5;第繁~~貌m望在;施~!!!!@I |恼且脏jfl加圃’翩翩|生产力结构的历史演变与社会的历史发展陈朝宗(福建行政学院科研处,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本文提出生产力结构历史演变的三大阶段,然后从文化早期生产力结构的主要特性重新认识“地理环境决定论”,从文化中期生产力结构的主要特性,研究“知识阶级”兴起的必然性。{关键词]生产力结构;演变;社会历史[中国分类号] F01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768(2003)05--0100- 3
一、生产力结构历史演变三阶段生产力有三个因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生产力结构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层次。纵观生产力发展史,可以断定:生产力的发展从宏观上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劳动对象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第二阶段是以劳动资料为主导的生
产力结构;第三阶段是以劳动者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
力结构是以劳动对象为主导的。那时,人类只能单纯地依赖自然,靠自然的恩赐,因此,那时代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认为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例如土攘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问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资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
高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资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①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表明了:在文化初期,生产力结构是以劳动对象为主导的,由于劳动对象可分为自然资源(天然劳动对象)和经过人类劳动力日工的原料(人化劳动对象)两大类,而自
然资源又是地理环境提供的,属于地理环境的范畴,因此,文化初期,地理环境
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文化初期,人就开始运用生产工具,
但那时,生产工具十分简单落后,在生产力中所占的比重很小。随着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活动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在生产力中所
占的比重增大了,到了文化中期,特别是近现代社会,便占据了统治地位,于是,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第一次重大的变革,从以劳动对象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过渡到
以劳动资料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其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收
稿日期] 2003 - 04 - 2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560 页,人民出
版社 1975 年版。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到了文化的晚期,生产力的结构将面临又一次重大的变革,从劳动资料为主导的生F力转化为
以劳动者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不再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而
将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为科学技术说到底是人类智慧的结品或物化。
二、文化早期的生产力结构与“地理环境决定论” 综上所述,在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生产力的三要素在生产力中所占的比重,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均衡的,而是交替起主导作用的,因此,研究生产力就不能只研究劳动资料、生产工具,还要研究劳动者、劳动对象,特别是要研究原始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对早期社会的决定作用,及其对中晚期社会的重大影响作用。过去,由于受苏联理论界的影响,哲学教科书往往把地理环境看作对社会只起影响作用,即“自然环境能够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自然环境能够通过生产以及各种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②或者是把地理环境因素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然后提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主要的理由是:“地理环境稍微重大一些的变化需要几百万年,而人们的社会制度的变化,甚至是极其重大的变化,只需要几百年或一千年也就够了”,“几万年间几乎保持不变的现象,决不能成为在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化的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③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既有正确的一面,又有偏颇的一面。正确的是,地理环境确实不能决定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制度的更替,但是,地理环境却能决定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个时期、某个阶段的发展,而且还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或发展的特殊性。传统哲学教科书之所以产生偏颇,主②肖前、李秀林、汪永祥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第68 页,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1 月出版。③{斯大林选集}下卷,第 440 页,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作者简介]陈朝宗( 1958 -),男,福建安溪人,哲学硕士,福建行政学院科研处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研究。100 院级丢在5;第繁~~貌m望在;施~!!!!@I|恼且脏jfl加圃’翩翩|{摘要]本文提出生产力结构历史演变的三大阶段,然后从文化早期生产力结构的
主要特性重新认识“地理环[中国分类号] F01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3)05--0100- 3 生产力有三个因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这三个要素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生产力结构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层次。纵观生产力发展史,可以断定:生产力的发展从宏观上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劳动对象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第二阶段是以劳动资料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第三阶段是以劳动者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结构是以劳动对象为主导的。那时,人类只能单纯地依赖自然,靠自然的恩赐,因此,那时代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认为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例如土攘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问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资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资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①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表明了:在文化初期,生产力结构是以劳动对象为主导的,由于劳动对象可分为自然资源(天然劳动对象)和经过人类劳动力日工的原料(人化劳动对象)两大类,而自然资源又是地理环境提供的,属于地理环境的范畴,因此,文化初期,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文化初期,人就开始运用生产工具,但那时,生产工具十分简单落后,在生产力中所占的比重很小。随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在生产力中所占的比重增大了,到了文化中期,特别是近现代社会,便占据了统治地位,于是,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第一次重大的变革,从以劳动对象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过渡到以劳动资料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其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到了文化的晚期,生产力的结构将面临又一次重大的变革,从劳动资料为主导的生F力转化为以劳动者为主导的生产力结构。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不再表现为
科学技术竞争,而将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为科学技术说到底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