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中药外敷技术

中药外敷技术

中药外敷技术中药外敷技术是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或对体表部位及穴位的刺激以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内、外、妇、儿、骨科、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中药外敷时间一般为6~8小时,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应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生理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室温。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并核对。

3.评估患者局部皮肤情况,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4.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5.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6.取下原敷料,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7.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8.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9.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疡范围1~2cm,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10.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1.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2.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六、注意事项1.在敷药过程中,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

中药涂搽操作流程

中药涂搽操作流程

特色疗法(中药涂搽)的操作规程中药涂搽是将中药制成洗剂或酊剂、油剂、软膏等剂型,涂搽于体表治疗部位,再加以酒精成分帮助渗透,使中药的药物作用既能作用于体表,又能作用于体内以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治疗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 、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 、心理状况。

二、目标: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三、告知: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

五、禁忌证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六、操作程序1、洗手、戴口罩。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3、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

4、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

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5、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6、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皮肤破伤处不宜涂搽,皮肤过敏者停用。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 、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 、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

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8、禁止内服。

9、酒精过敏者禁用。

中药外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中药外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中药外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中药外敷的那些事儿。

中药外敷啊,就像是给身体来一场特别的“呵护派对”!你想想,把那些有着神奇功效的中药敷在身上,是不是感觉很奇妙?
先来说说操作流程吧。

找个干净舒适的地方,这可很重要哦,就像你睡觉要找个舒服的床一样。

把中药准备好,根据需要调配成合适的糊糊或者膏状。

然后呢,小心翼翼地把它敷在需要的地方,动作要轻柔,可别像个糙大汉似的。

接下来,用纱布或者保鲜膜轻轻覆盖住,让中药能好好地和皮肤亲密接触。

但这里可得注意啦!不是啥地方都能随便敷的哟。

要是皮肤有破损,那可不行,就好比你不能往伤口上撒盐一样。

还有啊,过敏体质的人得特别小心,万一敷了之后浑身痒痒,那可难受啦。

敷的时间也得把握好,太短了可能效果不明显,太长了又可能会让皮肤不舒服,就像吃饭,吃少了不饱,吃多了撑得慌。

而且啊,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脾气”呢。

有些中药可能会让你感觉凉凉的,有些可能会有点发热,别大惊小怪,这都是正常反应。

就像夏天吃冰棍觉得凉爽,冬天烤火觉得暖和一样。

再提醒一下哦,中药外敷可不能当成治病的唯一办法。

要是病情严重,那还是得赶紧去找医生,这就好比家里电器坏了,小毛病自己捣鼓捣鼓还行,大问题可就得找专业师傅啦。

总之呢,中药外敷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但咱得用得恰当,用得合理。

这样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好处呀!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中药外敷,用好了那可是威力无穷呢!大家都记住了吗?。

中药外敷疗法操作方法

中药外敷疗法操作方法

中药外敷疗法操作方法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药传统疗法的一种,通过将中药熬煮成药汁或药膏,然后敷在患处以达到治疗作用。

这种疗法在中医药临床中应用广泛,因为它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中药外敷疗法的操作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中药外敷疗法所使用的中药材一般是外用功效较好,而且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中药材。

例如黄柏、白芷、黄连等,这些中药材具有杀菌消炎、祛痰止咳、活血化瘀等功效。

在选择中药材的时候,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肤质来确定使用的中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制作中药药汁或药膏。

将选择好的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用文火煮约半小时至1小时,直至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

煎煮完成后,用纱布或者细网过滤掉渣滓,获得中药药汁。

如果需要用药膏的话,可以再将中药药汁与药膏一起搅拌均匀,用来外敷患处。

然后,进行外敷治疗。

在使用中药外敷疗法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对患处进行清洁消毒,以避免外界细菌感染。

然后将用药棉或纱布浸入冷却后的中药药汁或药膏中,拧干后敷在患处,用纱布固定。

敷药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

一般来说,疗程为7-10天为一周期,每天敷药2-3次。

最后,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外敷疗法治疗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和配伍,尽量避免对药材的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

其次,在使用中药药汁或药膏时,需要注意温度,尽量避免烫伤。

另外,在外敷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局部的清洁和防止感染,防止因为细菌感染造成病情恶化。

总之,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药传统疗法中的一种有效疗法。

通过合理选择中药材,制作中药药汁或药膏,并正确进行外敷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进行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要注意保持患处的清洁和防止感染,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中药外敷疗法对于需要进行此类治疗的患者能够有所帮助。

中草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草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草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中草药热熨敷技术操作流程 (9分钟)
目标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草药热熨敷技术的操作流程,帮助操作人员
正确地使用该技术。

准备工作
在开始操作之前,请确保已准备好以下材料和设备:
- 中草药熨敷贴
- 温水
- 干净的毛巾
操作步骤
1. 打开中草药熨敷贴包装,将熨敷贴取出。

2. 将熨敷贴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直至贴子完全湿润。

3. 取出湿润的熨敷贴,轻轻拍去多余的水分,确保贴子不滴水。

4. 将熨敷贴贴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并用干净的毛巾覆盖在贴
子上。

5. 用手按住毛巾,使热敷效果更好。

6. 注意观察使用者的感受,如有不适,立即停止使用。

7. 将熨敷贴保持在疗程要求的时间内,一般为9分钟。

8. 操作结束后,将熨敷贴取下,并轻轻清洁皮肤。

注意事项和安全提示
- 在使用中草药热熨敷技术时,请先阅读产品说明书,并按照说明进行操作。

- 确保中草药熨敷贴没有破损或过期。

- 使用时务必保持清洁,并避免接触眼睛、口腔等敏感部位。

- 如果出现过敏或不适反应,请立即停止使用。

- 请遵循使用规定的疗程时间,不要超时使用。

以上就是中草药热熨敷技术的操作流程。

请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并遵守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该技术。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的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中药外敷法操作流程

中药外敷法操作流程

中药外敷法操作流程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中药外敷法的操作流程,可有意思啦!
咱先得准备好要用的东西呀,就好比做饭得先把食材准备齐全嘛!找一个干净的小碟子,把要敷的中药粉末或者药膏放进去。

比如说,要是你要用一些消肿止痛的中药,那就把它仔细地倒在碟子上。

然后呢,用小勺或者手指头,把中药调匀喽,这就跟和面似的,得让它均匀起来呀!你想想,如果不调匀,那敷起来效果能好吗?肯定不行呀!
接下来,就该“上手”啦!把调好的中药轻轻地敷在需要的地方。

哎呀,可别胡乱一抹就完事儿了,得温柔点儿、仔细点儿。

就像你给宝贝擦香香一样,小心翼翼的。

比如说你胳膊疼,那就把药敷在疼的地方呀,难不成还能敷到腿上去哟!
敷好了可别就不管啦!得找个纱布或者布条什么的,把药给固定住。

这就好比给宝贝穿上衣服,得保护好它呀。

不然一动不就掉了嘛!
在这整个过程中,你得时刻留意自己的感觉呀。

要是觉得不舒服了,或
者有啥异样,那可得赶紧看看是咋回事。

就好像你走路的时候突然觉得鞋子不对劲,是不是得停下来检查检查呀?
中药外敷法真的挺神奇的,它能帮我们缓解很多不适呢!虽然看着简单,但是每一步都很重要哦!只要按照我说的一步一步来,肯定能让它发挥大作用!别不信呀,试试就知道啦!咱可别小看了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办法哟!。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中药湿敷疗法禁忌
(一)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我的外敷中药制剂方法

我的外敷中药制剂方法

我的外敷中药制剂方法
外敷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药材制成药物膏、贴剂、敷剂等形式,直接应用于皮肤表面进行外用治疗的方法。

下面是一个制作外敷中药制剂的步骤:
1. 选择合适的中药药材: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药材。

常用的中药外敷药材包括芦荟、黄连、黄柏、板蓝根、金银花等。

2. 剂型选择: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常见的剂型包括药膏、药膜、药贴、草药酒精敷剂等。

3. 药材熬制:根据选择的中药药材,将其研磨成粉末或者切成小块,然后选择合适的溶剂(如水、酒精等)将其熬制成药汁或者浸泡成药液。

4. 添加辅料:根据需要,可以添加一些辅料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渗透性。

常用的辅料包括明胶、羊毛脂、硫磺、甘油等。

5. 调制药剂:将熬制好的药汁或药液与辅料进行混合,搅拌均匀,调制成药膏、药膜等形式。

6. 包装储存:将调制好的药剂装入干净无菌的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7. 使用方法:将药剂直接涂抹在患处,贴敷在患处,或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外敷治疗。

根据病情和需要,可以选择单次使用或连续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外敷中药制剂一般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同时,对于有过敏史、皮肤破损、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并遵循医嘱。

中医中药外敷操作规程

中医中药外敷操作规程

中药外敷操作规程
【目的】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大黄和芒硝混匀放于布袋中敷于切口处的方法。

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作用。

适用于切口愈合不良,乳房淤积等多种病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调好的药物,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带,绷
-444-
TfTO
【外敷中药】
大黄IOog芒硝50Og
【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

2.需临时调药时,将药末倒入碗中,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外敷刀口的中药末混匀放于布袋中,一般准备两个药袋。

3.糊状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外敷刀口布袋放于刀口敷料上,两个药袋交替使用。

4.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时使用,及时处理。

5.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敷药过程中,让病人取合适的体位。

2.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液物流撒别处。

3.皮肤过敏者禁用。

4.如局部出现水泡,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5.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敷熨熏浴类疗法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程

敷熨熏浴类疗法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程

敷熨熏浴类疗法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的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中药涂擦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进行涂抹或擦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正确使用对于治疗疾病起到关键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

首先,选择适合的中药药物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基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中药药物,一般来说,中药药物可以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两类。

外用药一般是一些贴敷剂、药酒等,内服药则需要配制成药膏或药液等形式。

选择适合的中药药物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第一步。

其次,正确的操作步骤也是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关键。

在进行中药涂擦操作时,首先要保证患者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患处有水分或污物。

然后将中药药物涂擦均匀涂抹于患处,可以采用按摩、擦拭等方法,使药物充分吸收。

在擦拭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擦拭,避免刺激患处皮肤。

擦拭后,患者应保持患处的皮肤干燥,避免擦拭后患处受潮。

此外,中药涂擦操作技术在药物的选择和擦拭操作中都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患者的体质是选择中药药物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体质适合的药物也不同。

在擦拭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轻重来确定擦拭的力度和时间,避免擦拭过度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中药涂擦操作技术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正确的操作技术和药物选择对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接受中药涂擦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中药药物,注意擦拭操作的正确步骤,同时考虑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涂擦操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中医药的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能正确理解和应用中药涂擦操作技术,从中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是指中医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药物进行敷贴治疗的操作准则。

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中医敷药技术的操作,保证治疗效果,同时确保患者的安全。

下面是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的最新内容。

一、患者准备:1. 患者信息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情、过敏史等,确保对患者有足够的了解。

2. 患者准备:患者应保持身体清洁,无油脂、血液等物质附着在皮肤上。

3. 患者告知:告知患者关于敷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产生的不适反应等内容,征得患者的同意。

二、药物准备: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敷药治疗。

2. 药物准备:将敷药所需的药物按照医嘱准备好,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

三、操作准备:1. 医护人员准备:操作敷药的医护人员应穿戴好洁净的工作服、手套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消毒操作:对敷药所需的器械、用具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

四、操作步骤:1. 清洁皮肤:将敷药部位的皮肤用消毒液或清水进行清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2. 贴敷药物:将准备好的药物贴敷在患者的相应部位,注意避开伤口、溃疡等敏感部位。

3. 固定敷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或胶带进行固定,确保药物能够有效贴附于患者的皮肤上。

4. 保持时间:根据医嘱要求,确定敷药的保持时间。

在此期间,患者应尽量保持休息、避免汗液和水等液体接触药物。

5. 敷药拆除:在敷药保持时间到达后,用清水或消毒液将敷药拆除,然后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轻拭皮肤。

五、注意事项: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合理搭配,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2. 皮肤条件:在敷药前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注意皮肤的完整性、敏感性和炎症情况等。

3. 敷药时间: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确定敷药的保持时间,不得违规操作。

4. 药量控制:控制敷药的药物剂量,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5. 观察记录:记录患者敷药后的反应和效果,包括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皮肤状况等。

学习中药包外敷操作流程后的总结

学习中药包外敷操作流程后的总结

学习中药包外敷操作流程后的总结材料:
中药材。

纱布或纱布袋。

绷带或胶带。

步骤:
1. 选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中医诊断,选择合适的药材。

2. 配伍,将药材按一定比例配伍,将其捣碎成粗末。

3. 装药,将药末装入纱布或纱布袋中,封口。

4. 敷贴,将药包贴敷于患处,用绷带或胶带固定。

5. 更换,通常每天更换一次药包,或根据医嘱更换。

注意事项:
外敷前,应清洁患处。

敷贴时,避免药包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刺激。

敷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1-2小时。

如果患者出现过敏或不适,应立即停止外敷。

中文回答:
中药包外敷操作流程总结。

材料:
中药材。

纱布/纱布袋。

绷带/胶带。

步骤:
1. 选药,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中医诊断,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2. 配伍,按照一定比例将中药材配伍,捣碎成粗末。

3. 装药,将配好的药末装入纱布或纱布袋中,封口。

4. 敷贴,将中药包敷贴在患处,用绷带或胶带固定。

5. 更换,一般每日更换一次中药包,或遵医嘱更换。

注意事项:
外敷前,务必清洁患处。

敷贴时,避免中药包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引起刺激。

敷贴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为1-2小时。

患者若出现过敏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外敷。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
中医敷药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在患处外敷中药,利用中药的药性和热量,达到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的目的。

因此,中医敷药技术的操作规程培训对于中医师和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在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中,首先要对中药的性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信息是进行敷药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药的性能,才能正确地进行敷药操作。

同时,还需要了解各种常用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这对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其次,在敷药操作规程培训中,要注重敷药的操作技巧。

敷药的贴敷技巧、药物用量、时间和频次等都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敷药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学习如何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敷药的方法和用药量。

除此之外,在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中还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敷药后的护理工作。

敷药后的观察和记录至关重要,只有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敷药效果,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是中医师和医护人员必不可
少的一部分,只有掌握了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才能安全、有效地进行中医敷药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药面膜(中医皮肤科外治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面膜(中医皮肤科外治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皮肤科中药石膏面膜技术操作规范1 范围GB/T ╳╳╳╳╳的本部分规定了中药石膏面膜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中药石膏面膜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GB/T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GB/T 16751- 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ZYYXH/T 342~361–2012 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GB/T ╳╳╳╳╳的本部分。

中药石膏面膜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ypsum Fibrosum Facial Mask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使用中药糊剂外涂面部,然后使用熟石膏调水后均匀倒于面部成形,利用熟石膏热效应以增强药物吸收的中医外治治疗方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 治疗前准备4.1.1 治疗器械与用品离子喷雾机、治疗车、压舌板、手套、熟石膏粉、毛巾、干棉球、0.1%新洁尔灭消毒液、消毒棉签、洁面乳、维生素E霜、5%硫磺乳膏、粉刺挤压器。

4.1.2 药物4.1.2.1 药物种类附录B给出了药物选择方法。

4.1.2.2 药物剂型中药糊剂。

4.1.2.4 药物制备方法附录B给出了药物制备方法。

4.1.3体位患者选择仰卧位。

4.1.4 穴位行中药石膏面膜前进行面部穴位按摩,穴位的定位应符合GB/T12346的规定。

4.1.5 环境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4.1.6 消毒操作前用洗手液清洗双手,继以清水冲净后用,手消毒凝胶擦拭,戴口罩。

4.2操作方法4.2.1 清洁面部操作者备齐用物至病人床边。

中药贴敷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贴敷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中药贴敷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作用】
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
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
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
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事项】
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

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

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中药外敷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 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 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 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皮肤过敏者禁用。

2. 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 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 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熨烫,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 趁热使用药包熨烫患处。

4.
4.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

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

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