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熟能生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到“熟能生巧”
如何做到“熟能生巧”
有朋友问我:他的孩子面对数学问题时解答很慢,你能给他讲讲方法吗?我稍作犹豫,回答得很简单:熟了就快了呀。其实我也明白:自己说得很轻松,这个“熟”字的确让人很费解;就一个“熟”字,囊括了很多内容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不仅有数学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更有语文的文学修养,还有多学科的融合;要达到解决问题时“轻车熟路”,必须经历一长段刻苦与坚持的过程。
一、熟悉题意。答题之前理解题意,明确问题的已知与所求,这是求解任何学科的问题时都会做的最基本的第一步。如何理解数学问题的题意呢?首先是语文角度的理解,要会识字,明白数学问题中的文字叙述,不要因为叙述较多而不愿意读下去,也不要因为有些拗口而不愿细心解读;或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解答者必须有耐心,不可急躁或是浮光掠影,如数学中的定义型问题与应用题就常常让学生们望而生畏。其次是联想相关的数学知识,题目的叙述能与哪些数学知识建立怎样的联系,问题考查的是哪一章的知识点,题设的叙述与某些内容有关联,即顾本思源。既然是数学问题就必然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或方法,没有充分正确理解题设,就不可能有解的思路和答案。
二、熟悉方法。凡事都要讲究方法,做事不讲方法必将导致无功而返。数学方法有很多: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计算方法,数学证明方法等,我们是如何理解具体方法的,记忆中的数学方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具体问题与具体方法是否有自己能理解对应关系。一种方法解决一类问题,这种方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该方法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比如说求函数的解析式时有一种方法叫换元法,值得注意的是:换元后必须给出新元的取值范围,而有时又可以不给出(为什么呢?);数学中有很多恒成立问题——题目的哪些叙述是该类问题呢:求解该题是其四种方法的哪一种呢;参变分离的条件是什么,求最值的方法又有哪些;又如等差或等比数列中,常常要建立基本量的方程方程组,然后就是相应方程的解法:两方程组相加减还是相乘除,有时需要将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而不求出;证明方法中常用综合法,怎样的问题用反证法,哪些题型又要采用分析法或是多种方法同时运用,数列中的不等式的证明问题,何时用数学归纳法,何时要放缩成等比何时放缩成可裂项或何时放缩成可构造函数,相关问题都是可由一些规律可循得到相应的某些方法。
三、熟悉题型。常走同一条路,当闭上眼睛后也可以知道哪儿上坎哪儿下坡,哪儿有坑哪儿有洼。常常做题,就要知道此题是已做过的某一类题,因此求解过程就应该是按部就班的。常言“题海战术”,其有效之处在于多做就熟悉题型与
方法;但是“题海战术”可能会忽略一个重要的行为——总结、归纳与思考。怎样才算做完一道题——是做对了就完成了吗?不是的!不仅要求全对,而且还有熟练题设,熟悉求解思路,和记忆中的某些题建立联系,即汇成一类问题。知题设条件的必然转化,如立体几何中等腰三角形的出现必用到其性质“三线合一”,有面面垂直时必得其结论“线面垂直”。因此,就一般而言完成一道题后再用几分钟思考与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四、熟悉解答过程。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就是对思维严谨性的检验,即条件与结论必须相辅相承,步步为营,先后有序。但求解数学题目的过程往往也是有章可循,许多题型都有框定的格式。不管是计算与证明只要做到条理清楚,步骤衔接严密;能将考查的重点内容(这就需要对平常老师所讲的加以记忆)表达出来,因为阅卷老师常常是看那些重点步骤。要使解答过程比较熟悉,一方面要求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即由果执因,然后再逆推;另一方面必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心理素质,书写规范而且可以稍稍加快,心理上不要老是觉得自己会写错,因为很多同学在平常的作业过程中常常写错:要么写错运算符号,要么漏掉一个数字,要么想快而将几步合成一步来完成;一定要让自己心静,切忌三心二意,写作业时为别的事物分散注意力。因为解答问题最终必须经过解答书写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来的就是别人看到的答
案,也是表现解答者的能力和水平。
五、相信自己。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虽然自信心不是盲目的树立,但是没有自信心去对待问题必然会一蹶不振或是顾步自封。我常常看到学生做题时,写一步停三秒,或是写下一行又划掉。如此表现,一方面是知识方法不熟,另一方面是因为怕错而出现畏首畏尾,即使平常训练很多,仍然不能相信自己能够快速做对。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计算中的困难,即使计算量本身也很大,也要能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就是将心中的压力放下,切不可背上思想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