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胃肠疾病的9个经验方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胃肠疾病的9个经验方【】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白术,云苓,柴胡,佛手片,乌贼骨(或煅瓦楞子),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云苓,淮山药,石斛,小环钗,麦芽,丹参,鳖甲(先煎),甘草,田七末(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吴茱萸,川连,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威灵仙,桔梗,枳壳。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白芍,台乌,威灵仙。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组成〕木香(后下),川连,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太子参,白术,云苓。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
六、治泄泻方〔组成〕新鲜番石榴叶〔功效〕消炎止泻。
〔主治〕肠炎泄泻,细菌性痢疾。
七、治肠套叠方〔组成〕旋覆花,代赭石(先煎),党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法夏。
〔功效〕降逆理肠,调畅气机。
〔主治〕小儿肠套叠。
八、治急性阑尾炎方〔组成〕生大黄(后下),蒲公英,冬瓜仁,桃仁,丹皮,皂角刺,芒硝(冲服)。
〔功效〕清热泻下。
〔主治〕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药物组成中去芒硝)。
〔外敷法〕三黄散外敷。
用蜂蜜适量加水调匀,敷患处,药干即换。
九、治慢性阑尾炎方〔组成〕生大黄,丹皮,冬瓜仁,桃仁,芒硝。
〔功效〕清热泻下。
〔主治〕慢性阑尾炎。
〔加减法〕痛甚加蒲公英或田七末;热甚加地丁、银花、连翘;出现包块(阑尾脓肿)加皂角刺;虚人于后期酌加党参或花旗参以扶正。
贵州省名中医魏善初教授脾胃病经验总结
贵州省名中医魏善初教授脾胃病经验总结师承跟随贵州省名中医魏善初老师,老师临证时,对于脾胃疾病,以疏泄肝胆、升降脾胃为原则,有效解决临床脾胃病各种病症,改变胃镜下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生理,转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魏老师辞世以来三年,倍感师恩,警记教诲,遵老师经验施治,总治疗脾胃病100余人次,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基础方:柴胡12g,陈皮12g,法夏12g,茯苓12g,木香12g,元胡12g。
柴胡疏肝,陈皮行气,法夏降胃,茯苓升脾,木香行气止痛,元胡散结止痛。
主治:胃脘疼痛,饱胀,打嗝,嗳气,反酸,腹胀。
①恶心,气逆,加入藿香,厚朴降胃气。
②腹胀,便秘,加入莱菔子下气除满,增强肠道蠕动功能。
③胃病日久,加入玉屏风散,黄芪,白术或苍术,防风,修复胃黏膜。
④嘈杂饥饿感,加入麦冬,北沙参,润降肺胃,降逆热。
⑤烧灼感,加入黄连,黄芩清肝胆热。
魏老师临证善用柴胡木香加二陈汤为基础方治疗脾胃疾病,指出柴胡木香引经药物,帮助疏泄肝胆,调畅气机是脾胃病治疗中的关键。
柴胡苦平微寒,味薄气升,主阳气下陷,引清气上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宣畅气血。
木香辛苦而温,三焦气分之药,升降诸气,疏肝气,和脾气,治一切气痛。
魏老师经验指出二陈汤具有保护及促进胃粘膜修复的作用,在各类疾病治疗中广泛运用二陈汤保护胃粘膜。
二陈汤出自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陈皮,法夏,茯苓组成。
原书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饮食生冷脾胃不和,是调理中焦、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
魏老师指出脾胃病病因众多,病机复杂,寒热相存,虚实混杂,往往辨证施治不利,临床难以达到理想疗效。
分析脾胃生理根本,中焦为人身气机运化的中轴,脾胃居于中焦,脾升胃降,脾主磨化,胃主受纳,承胆经相火燔灼以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精微,上输于肺,灌溉全身,脾胃运化水谷在人身的重要可以由见。
魏老师治疗脾胃病以疏肝健脾为主,柴胡木香元胡疏泄肝胆,二陈汤有效升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灵活配方,临床疗效确切,能以简易方药应万变的症候,是魏老师的独到思路,三年临床印证,的确具有以简御繁,效果可靠的优势。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绝技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绝技1、董建华经验方(1) 加味香苏饮: 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
[功能] 理气和胃通降。
[主治] 胃胀、胃痛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
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
方中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降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
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通降之功。
[加减] 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按语] 中医泰斗董建华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降效卓著。
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壅遏中焦,乃发育胃病。
所以治疗胃病除辨证论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视。
(2) 肝胃百合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百合15克,丹参15克,乌药10克,川楝10克,郁金10克[功能] 疏肝理气,清胃活血[主治]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血瘀、肝胃郁热者。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
胃气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全身。
而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还能为脾散精,疏泄胆汁助消化,条达情志以舒畅气机等。
脾、胃、肝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又无不相互影响。
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泄失常,肝亦病。
焦树德治疗胃病家传秘方
焦树德治疗胃病家传秘方焦树德治疗胃病家传秘方潘神的汉方1、焦树德与三合汤/四合汤焦树德教授(1922.5-2008.6),河北辛集人,全国知名中医学家,名老中医,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肠胃疾病,类风湿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种疑难杂症,闻名海内外。
出版《焦树德用药经验十讲》、《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等著作。
三合汤和四合汤,是焦教授家传秘方,专门用于治疗各种胃脘痛,老胃疼,往往应手而痊。
焦教授常用该方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属于肝郁气滞者,均取得明显效果。
本方为治疗肝郁气滞之胃痛经验方。
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肝胃失和,故见胃脘痛;肝胃气滞,则腹胀,嗳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2、三合汤应用三合汤:三合汤=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基础方】:高良姜10克、制香附10克,百合30克,乌药12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温胃散寒、活血通经、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
其中良附丸(高良姜、香附)温胃散寒、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善治寒凝气滞之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良姜辛热,温胃散寒,与香附合用则除寒祛郁;气滞重者,重用香附,香附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李杲说它“治一切气,消食下气”。
下图为高良姜:下图为香附:百合汤(百合、乌药)清泄肺胃郁气、疏散滞气,主治诸气郁之胃脘痛;百合入肺胃,降泻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皆调;乌药理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两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
加上百合可补中益气,乌药理调元气,故本方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的情况。
下图为百合:下图为乌药: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和胃醒脾,主治日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之胃脘痛。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秘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秘方胃炎——楂梅益胃汤(廖金标方)【组成】沙参30g,麦冬10g,玉竹10g,生地黄10g,木瓜10g,山楂15g,石斛12g,山药15g,甘草6g,乌梅12g,白芍12g。
【功效主治】酸甘化阴,养阴益胃。
主治脾阴不足、胃土燥热之证。
症见胃脘嘈杂,似饥似辣,似痛非痛,食已即饥,一食即饱,口干舌燥,舌少苔、无苔或花剥苔。
多见于现代医学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窦炎等。
【加减】对于胃脘胀痛者,加调气不伤阴之佛手片、代代花、萼梅花等;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瓜蒌子、黑芝麻;疼痛偏气分者,加川楝子、香附;疼痛偏血分者,加延胡索、丹参;萎缩性胃炎是胃的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或胃中完全无游离酸,重用乌梅、山楂、木瓜、白芍之类以酸敛养胃;在胃镜中发现合并胃黏膜糜烂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合并胃息肉者,应软坚散结,加千金子霜、山慈菇、黄药子;在病理检查中发现肠上皮化生者,当防癌变,可酌情加半枝莲、石见穿、石打穿、荠菜、蛇莓;病延食管,络损瘀结者,加威灵仙、天仙子、急性子、千叶白槿花。
忌大苦大寒、燥热刚烈之品。
【方源】张季林.廖金标经验方3首简介.江西中医药,2000,31(3):3胃炎——清中消痞汤(李寿山方)【组成】太子参15g,麦冬15g,制半夏7.5g,柴胡6g,生白芍10g,炒栀子7.5g,牡丹皮7.5g,青皮10g,丹参15g,甘草6g。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
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2煎沸后文火20分钟。
煎好后2煎混匀,总量以200ml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2小时温服。
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1天。
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他中西药物。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功效主治】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舌苔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王法昌治疗胃病经验
王法昌治疗胃病经验标签:名医经验;王法昌;胃病本院王法昌老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有“鲁南名医”之称,医院依托其临证学术经验建立了本地区唯一一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王法昌名医工作室。
王老临证数十年,中医理论精深,勤于临床,精于辨证,医术精湛,验识俱丰,在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对胃病治疗得心应手,屡起沉疴。
笔者有幸成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随师侍诊。
今不揣鄙陋,试撷其要者,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临证特点1.1 通降胃气胃为水谷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阴,喜通利而恶壅滞,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
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
其中胃通降功能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
肝属木而胃属土,木易克土。
肝为刚脏,性喜升发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
情志不遂则肝郁,木郁则土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木郁就是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影响胃的通降功能。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证常见胃脘隐痛、胀痛及于胁下,胸膈满闷,痞塞不舒,食欲不振,口苦,嗳气呕恶或兼吞酸嘈杂,甚则泛吐酸水或苦水,病情多发于恼怒或有情志不遂病史。
王老临诊用药着眼于气机调节,以疏肝理气为通降大法,并拟定基本方:香附10 g,郁金10 g,旋覆花(包煎)10 g,代赭石10 g,延胡索15 g,白芍15 g,黃连3 g,吴茱萸4 g,乌药10 g,百合12 g,丹参12 g,当归12 g,炙甘草8 g。
此方由《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丹溪心法》左金丸及《医学三字经》百合乌药汤加味化裁而成。
取“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及“胃宜降则和”之意。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1. 兰洱延馨饮(梁剑波)胃神经管能症: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
R: 佩兰10g 延胡10g 普洱茶5g 厚朴5g 炙甘草5g 素馨花12g功效: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2. 养阴建中汤(姚奇蔚)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R: 北沙参30g 石斛20g 怀山药130g 焦山查30g 桑寄生2 0g 玉竹20g 青代10g 白勺 10g 浙贝10g功效:有养阴建中之效.用法: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1 5分钟服取药液约400ml。
3. 滋胃饮(周仲瑛)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为主症。
R:乌梅肉6g 炒白勺10g 北沙参10g 大麦冬10g 金钗石斛10g 丹参10g 生麦芽10g 炙内金5g 炙甘草3g 玫瑰花3g 功效: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足资吾等效法。
4. 健运麦谷芽汤(赵芬)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R:麦芽30g 谷芽30g 内金15g 山药15g 党参10g 甘草5g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5分钟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
5. 沙参养胃汤(李振华)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阴虚者:R: 沙参20g 白芍20g 麦冬15g 山楂15g 石斛15g 知母1 2g 花粉12g 内金10g 丹皮10g 乌梅10g 陈皮10g 生甘草3 g功效: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6. 和中消痞汤(李寿山)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R: 党参15g 丹参15g 蒲公英15g 白芍15g 制半夏10g 黄连3g 甘姜3g 炙甘草6g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一炉,适用于寒热错杂证)7. 脘腹蠲痛汤(何任)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肠溃疡,胃N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N功能紊乱等所致之痛属气血不调者均可服用:R: 延胡索9g 川楝子9g 生甘草9g 乌贼骨9g 制香附9g 沉香曲9g 白芍12g 蒲公英 20g 台片6g功效:有缓解脘腹疼痛之效。
张琪诊治疑难脾胃病经验5则
各种 疑难 杂症 , 以经验 丰 富 、 技术 精 湛 而 闻名 于 杏
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学 习, 体会 到导师治疗 各
种疑难 脾 胃病 的独 到经 验 。 将 导 师 临床 经 验 以 兹
及典型医案整理如下, 以飨 同道。
5g 、 ) 生代赭石各3 , 0g 甘草1 。 中人参以补 中 0g其
气 、 助脾 胃之 功 能 , 旋 贲 门失 常 之 节 律 , 赭 扶 斡 代 石镇 冲气之上 逆 , 参赭 合 用 补 中有 降 ; 当归 、 斛 、 石 沙参 、 冬 、 地 、 地 滋 补 阴 液 ; 李 仁 、 仁 润 麦 生 熟 郁 桃 燥 通便 ; 半夏 、 佛手 、 实 降逆 化痰 疏 郁 理气 , 之 枳 合
感, 随即 出现吞 咽 困难 , 噎塞 不 下行 , 流 呕 吐 , 反 可
出约 一半 , 继续 服后 吐 出少量 药 , 连服 1剂半 , 觉 渐 吞 咽通 畅 , 能进 少量食 物 。前 方加 大黄 7g服后 大 ,
便通畅 2日 1 , 固体食物仍有梗阻 , 行 进 但程度较 前 明显减轻 。患 者先后 5次 复诊 , 服 药 4 剂 , 共 0余
曾治一食管贲 门失弛缓病人 , 5 女,0岁 , 因家 庭纠纷 而起病 。初 觉食 下 不顺 , 则 噎 膈梗 阻 , 继 每 日只进食 2两 主食 , 食则反 胃吐 出 , 多 进流 食稍好 ,
孙元 莹 吴深涛 姜德友 王暴魁
关键词 : 张琪 ; 胃病 ; 中 医 经验 脾 老 中图 分 类 号 :2 92。2 6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0— 16 2 0 )2— O6— 3 14. R5. 1 A 10 75 ( 0 8 0 0 O 0
国医大师(徐景藩、朱良春、周仲英、邓铁涛、颜德馨)老中医论治胃肠病
国医大师(徐景藩、朱良春、周仲英、邓铁涛、颜德馨)老中医论治胃肠病五、国医大师徐景藩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学验俱丰,尤其在诊治脾胃病方面经验独到。
其治疗脾胃系疾病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法统方,获得了显著疗效。
徐丹华将其徐师治疗脾胃系疾病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十法。
1.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胃不和证。
证见胃脘胀痛,痛及两胁,每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常伴嗳气,舌淡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和为法。
疏者通也,疏泄通畅乃治肝之主要治则;和者顺也、谐也。
常用方如柴胡疏肝散,此方出自《景岳全书》。
临床应用时,徐师反复指出必须随证加减,方药变通。
疏肝常用药如炙柴胡、香附、紫苏梗、橘叶等。
根据不同兼证再选择加减药物,凡兼脘腹痛证者加白芍,解郁则加郁金、合欢花(或皮),久郁心神失养者加百合、淮小麦、炙甘草等。
通络如橘络、丝瓜络、当归须、炒川芎、路路通等,胸胁疼痛者亦可酌加旋覆花等。
凡肝胆失疏,胆热逆于胃府或湿热内蕴者,治宜疏肝利胆,药如柴胡、枳壳、黄芩、青蒿、金钱草、海金沙等。
胆液反流至胃者,酌加柿蒂、刀豆壳、赭石、制大黄等。
肝热犯胃者加牡丹皮、山栀子。
腑行不畅则配大黄、瓜蒌。
胃气不和而上逆者,酌加半夏(姜半夏或法半夏)、生姜、茯苓、陈皮。
胃中有热则选加黄连、黄芩、蒲公英。
胃气不和,内有湿浊者,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薏苡仁、草豆蔻、石菖蒲等随证选用。
胃气久滞及血,或因出血后血瘀内留者,治当和胃行瘀。
药如当归、赤芍、丹参等,痛者宜延胡索、五灵脂,兼寒者配加降香、九香虫。
胃与食管相连,胃与食管同病者甚多,治宜和胃利咽。
咽管不利者,常加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畅达气机。
木蝴蝶利咽疏肝,亦常作为佐使,随证加减。
属痰气交阻者,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用法半夏、厚朴或厚朴花、茯苓、紫苏梗。
有热者酌配锦灯笼、射干、蚤休、黄连等。
每常佐以石斛、麦冬、玉竹等疏润结合。
2.健脾和胃法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均为脾胃病常见而主要的病因,脾胃气虚亦是常见的证候。
潘金辉名老中医治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坏死 、 增生等 以及代谢 障 碍所引 起 的组 织病理 反应 , 正
和血瘀 的病机 相合 。临床 上 医案 有 阳虚血 瘀 者 , 宜 治
[ 8] 崔 公 让 . 医药 治 疗 前列 腺 肥 大 良性 合 并 尿 潴 留 1例 [] 中 J .河 南
中医 .9 5 8 2 . 1 8 , :5
[ 按语 ] 国医学 所 指 血瘀 证 范 围 十分 广泛 , 祖 寒邪 外 侵 , 伤 , 虚 阳弱 , 外 正 血热郁 积 等均可导 致气机 阻滞 ,
经脉阻塞 , 亦有 “ 病 多加 瘀 ” 说 。脉 管炎 属 于 血管 久 之
[ 4] 陈 玉华 , 守 义 等 . 董 乳腺 增 生 性 疾 病 11 治疗 分 析 [] 中 国 中 08例 J.
中医 .9 9 1 ( ) 4 — 4 . 19 ,9 3 : 8 9
慢性疾 病 , 由于血液 循 环 障碍 , 管 闭塞 , 以微 循环 血 尤
的障碍 导致 的缺血 、 淤血 、 血栓等 病理改 变 。崔 氏认 为 此病又 属于炎 性病 变 , 症所 引 起 的组 织 渗 出 、 炎 变性 、
・
60 ・ 2
光 明 中医 20 09年 4月第 2 4卷 第 4期
CG C A r 09V l4 4 J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 p l 0 .o 2 . i2
脊 3 g 川续 断 3 g 独 活 2 g 赤 芍 2 g炮 附片 2 g 桑 0, 0, 0, 0, 0,
状 。常用 丹参 , 花 , 红 赤芍 , 仁 , 桃 苏木 , 寄奴 , 刘 乳香 , 没药等 活 血化 瘀 , 络 止 痛 ; 蚣 , 蝎 , 蛭 走 窜 经 通 蜈 全 水
胃病中医治疗绝技
胃病中医治疗绝技胃炎名方---摘于吴大真《现代名中医胃病治疗绝技》1. 胃舒方--供方名医:杨泽民组成:黄芪20g,良姜3g,桂枝10g,白芍10g,黄连3g,姜半夏10g,陈皮10g,元胡10g,煅瓦楞30g,甘草3g。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头煎取汁300ml,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左右服150ml;二煎取汁150ml,晚上8点左右服下。
功效:益气温中、理气泻火。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属寒热夹杂证,有胃痛、嘈杂、胀满、嗳气、呕恶者。
加减:偏寒者,良姜重用至5g;偏热者,良姜减量或去良姜;便秘者,加生大黄3g;10个月内曾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去桂枝,良姜改炮姜,加生地榆30g。
2. 三黄胃炎汤--供方名医:陈士奎组成:黄芪18~30g,黄连3~6g,黄精12~15g,桂枝12g,白芍12g,神曲30g,生姜3片,大枣6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补气温中、健脾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等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加减:脾胃虚寒,胃寒怕冷者,加高良姜;胃阴不足,口干咽燥者,加麦冬、玉竹、生地;肝强脾弱,脘腹痞满者,合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肝气犯胃,呃逆嗳气者,合四逆散,加制半夏、竹茹、丁香、代赭石;痛甚者,加元胡、佛手、甘松;嘈杂不舒者,加吴茱萸;纳差者,加炒谷麦芽、焦楂;便溏者,加党参、木香、诃子肉、肉豆蔻;HP感染者,加蒲公英,并酌情加高良姜佐制其苦寒伤胃。
3. 厚朴八味饮--供方名医:刘茂甫组成:厚朴15g,苍术12g,炒枳壳12g,陈皮12g,炒莱菔子15g,连翘9g,生山楂15g,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理气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肝炎属气滞痛、腹胀、呃逆、嘈杂、反胃、纳差者。
4. 健脾和胃汤--供方名医:王祖雄组成:太子参10g,白术9g,苍术9g,茯苓15g,陈皮9g,法半夏9g,砂仁6g,佛手9g,香橼皮9g,厚朴6g,蔻仁6g,川芎6g,丹参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名老中医:治胃病经验
名老中医:治胃病经验名老中医:治胃病经验施今墨(1881-1969),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专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老在中医学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是近代中医的领袖人物之一。
为继承其宝贵经验,经门人整理,已出版《施令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时药临床经验集》等书。
寒宜温:溃疡病易见寒象,如胃脘冷痛,畏食冷物,后背自觉寒凉,遇寒则引发胃胀疼痛,治宜温药和之,用辛开温散之法。
常用方剂如良附丸、姜附汤、理中汤之类。
习用药品有荜茇、吴茱萸、刀豆子、附子、肉桂、蜀椒、荜澄笳、草豆蔻、干姜等。
热宜清:胃中有实热,如口干,舌燥,喜冷饮,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甚至色黑而干,治宜寒折。
常用方剂如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三黄泻心汤之类。
习用药品有栀子、知母、生石膏、龙胆草、黄芩、黄连等。
虚宜补:久病多虚,食欲不振,纳食不消,全身乏力等,治宜补益。
但脾胃虚弱,不宜蛮补,补之不当,易生胀满,更不思食。
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
习用药品有人参、黄芪、山药、莲肉、白扁豆、芡实、薏苡仁、生谷芽等。
实宜消:食积不消,症见胃脘胀满,纳食无味,暖气,口臭等。
常用方剂如保和丸、木香槟榔丸类。
习用药品有枳实、枳壳、槟榔、神曲、鸡内金、厚朴、陈皮、山楂、炒麦芽等。
痛宜通:“不通则痛”,通有通气、通血之别,亦有寒通、温通之分,胃脘痛治宜温通。
施氏常用方剂是正气天香散、沉香升降汤、九气拈痛散、手拈散等。
气分药品有沉香、檀香、藿香、丁香、沉香、香附、乌药、青皮、陈皮、厚朴、木香、砂仁、豆蔻等。
血分药品有乳香、没药、延胡索、丹参、五灵脂、血竭、降香、三棱、莪术、三七、红花、桃仁、蒲黄、郁金等。
呕逆宜降:胃气上逆,时见呕恶,或呃逆频频,治宜使胃气下行为顺。
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
习用药品有陈皮、半夏、白扁豆、生姜、苏叶、藿香、代代花、佩兰叶等。
嘈杂宜和:寒热火杂常见胃脘嘈梨、吞酸、胀闷、烧心、暖气等,治宜寒热药并用。
老中医:推荐三则治胃炎、胃溃疡经验方
三则治胃炎、胃溃疡经验方1.慢性胃炎方李恩复经验方【处方】当归9g,白芍 20g,川芎 9g,茯苓 12g,百合 12g,乌药 9g,石斛 12g,蒲公英 15g,菖蒲 12g,瓜萎 9g,薤白 6g,鸡内金 9g,三七粉 2g(冲服)。
加减:疼痛为主者加香附12g,延胡索12g;胀满为主者加姜黄9g,厚朴12g;嘈杂为主者加栀子6g,淡豆豉6g;痞塞为主者加枳实15g,橘红9g;恶心呕吐者加苏叶6g,黄连6g;背沉、痛者加沙参15g,葛根20g。
【功效】凉润通降。
【用法】水煎服。
3个月为1 疗程。
【说明】本方适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服药期间忌烟、酒、浓茶、咖啡、辛辣刺激及黏、硬、凉的食品,应食富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
如胃酸偏低的患者,牛奶亦应少饮为佳。
2.巧用大柴胡汤治胃溃疡刘渡舟经验【处方】柴胡12g,黄芩9g,半夏9g,大黄6g,白芍9g,枳实6g,生姜12g,大枣4 枚。
【功效】清热散郁。
【用法】水煎服。
【说明】本方适用于治疗胃溃疡,证属火结气郁、腑气不通者。
临床用之,效果较好。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方刘耀三经验方【处方】白及 120g,丹参 60g,制香附 60g,白术 100g,枳壳 60g,砂仁 30g(去壳),鸡内金30g。
【功效】保胃健脾,理气和中,散瘀止痛。
【用法】上药烘脆,研极细粉末。
每次3g,每日服3 次。
饭前1 小时温开水送下。
【说明】本方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之症,用本方治疗,一般都能防止出血,缓和疼痛,渐次取得根治良效。
对其他类型的慢性胃痛,其效亦佳。
本方宜于粉剂进服,如制丸剂,疗效则不佳。
名中医治慢性胃炎
名中医治慢性胃炎(胃脘痛)十九个秘方五六、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方(19首)56.1砂半理中汤【来源】宋孝志,《名医治验良方》【组成】清半夏、制香附、高良姜、炒枳壳(或炒枳实)、砂仁(打碎)各9克。
【用法】每日1剂,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1厘米=3市分)。
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分2次温服。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作为肺胃痛之主药。
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
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
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
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疗效。
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极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服1~2次,以巩固疗效。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
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如:(1)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呕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
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为9克。
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
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
余四味仍用9克。
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
(3)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
(4)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见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
十位国医大师治疗胃病的经验方
十位国医大师治疗胃病的经验方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后天之本,人在出生之后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需要依靠脾胃的摄取。
脾胃在中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脾胃出现问题,就相当于身体的粮仓出现问题,自然身体各个器官也会出现一系列影响。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10位国医大师治疗胃病的经验方,让我们在这些方子中感受国医大师的风采吧。
▲李玉奇国医大师(1917-2011.2)● 经验方一:【组成】党参20g,苦参、姜黄各10g,白芥子、郁金、桃仁各15g,柴胡20g,小茴香5g,黄连10g,沉香5g,甘草、蚕砂各10g。
【功效】健脾清热,疏肝活血。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痛属虚寒化热者。
症见胃脘胀痛,嘈杂泛酸,纳呆,近期消瘦明显,触诊剑下触痛明显,无肿块,舌暗红尖赤,舌体瘦薄,少苔,脉沉弦。
【用法】每剂水煎3次,混匀后分3次口服完,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1日半服完1剂。
同时服用李老研制的国家“八五”攻关科技成果奖产品阻癌胃泰(黄芪、莪术、白及、重楼等),每包20g,每日2包,早、晚服用。
● 经验方二:【组成】党参15g,当归15g,白芍15g,苦参8g,乌贼骨15g,煅瓦楞子20g,威灵仙15g。
【功效】益气健胃,温中制酸。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虚寒者。
症见胃脘隐痛,泛吐酸水,喜温喜按,舌质淡,脉沉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李济仁国医大师(1931.1-2021.3)● 经验方【组成】生黄芪30g,炒白术15g,茯苓15g,广木香10g,姜半夏10g,九香虫10g,八月札12g,徐长卿15g,三棱10g,莪术10g,炒蒲黄12g,五灵脂10g,刺猬皮10g,血竭末2g(研吞)。
【功效】益气化瘀,调气和中。
【主治】慢性胃炎,属中虚已久、瘀阻胃络、气机失调者。
症见胃脘疼痛,甚如针刺,胀满不舒,嗳气频作,面晦无华,形体消瘦,肢软乏力,纳谷呆顿,大便稀溏,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名老中医治慢性胃炎经验
名老中医治慢性胃炎经验名老中医李振华治慢性胃炎经验李振华,全国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临床擅治疑难杂病,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疗效颇著。
李老认为,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证范畴,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形成。
故治疗脾胃阳虚证,不仅要温中健脾,还要注意疏肝、理气、和胃,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李老据多年临床经验拟香砂温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胃脘痛”疗效好。
香砂温中汤组成:党参12克,茯苓15克,白术、陈皮、半夏、厚朴、干姜、川芎各10克,木香(后下)6克,砂仁8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
功效: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
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暖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香砂温中汤即是根据枟时方歌括枠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气和胃;干姜、丁香温中和胃,助脾运化;配合川芎以行气活血。
诸药合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协,顺脾胃之性,恰中病机。
加减:兼肝郁甚者加香附、乌药各10克;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湿阻呕恶者,加苍术10克,藿香15克;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气虚甚者加黄芪15克。
病案举例:王某,男54岁,初诊。
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
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
症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锦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锦供中医人士交流,请在医生指导下运用。
1:名老中医经验——寒痛散(魏雅君):九香虫9 砂仁、木香、檀香、甘草各3克。
共研细末,分成9包,每服1包,日3次。
治疗寒滞作痛,神经性胃痛,肝胃气痛。
2:消化性溃疡疼痛剧烈:遇寒而作:制川乌6 肉桂3 乳香9 九香虫9 高良姜3。
3:慢性胃炎:常见食后饱胀、嗳气、泛恶、胃痛等症状,如用药不注意轻灵疏通,则可使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的好转。
故虽见脾,胃之虚以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亦须配伍陈皮、半夏、木香以理气和胃;虽见胃阴亏虚而用石斛、麦冬、沙参等品以清养胃阴,也当佐川楝子、绿萼梅、佛手等药物以疏肝醒胃(胡建华)。
4:小柴胡汤治疗胃痛(魏雅君)虚寒胃痛,小建中汤加黄芪本属对症之施,但有的患者服之不应,每投小柴胡汤收效甚速。
其义在以疏为导,以通为主,更有和胃降逆、扶正之功。
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土受木克之见阳涩阴弦脉象者皆可用之,可疏肝之郁,补中之虚,宣胃之滞,使枢机升降,仲景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之因和”。
柴胡用量宜大,黄芩易白芍。
5:延年半夏汤(岳美中)方载《外台》:半夏12 槟榔6 桔梗3 枳实3前胡6 鳖甲9人参3 吴茱萸3 生姜3,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症:(1)胃脘部疼痛剧烈,痛及左侧胸部及肩胛部;(2)患者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3)疼痛时发时止;(4)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
6: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王长瀛)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下气散结,消胸腹痰湿之滞,治心下急痛、痞坚,温走散,和胃之力颇著。
黄连清热解毒,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邪,气寒味苦,健胃之功独长。
栝楼实甘寒滑润,性降属阴,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宽中下气,消胀散结,降火且不犯胃气,润燥而通利大肠。
合用之则辛开苦降,润燥相济,善治湿(痰热)互结之内阻,恢复中焦胃气之冲和。
用之使湿(痰热)清化气机调畅而疼痛自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1:名老中医经验——寒痛散(魏雅君):九香虫9 砂仁、木香、檀香、甘草各3克。
共研细末,分成9包,每服1包,日3次。
治疗寒滞作痛,神经性胃痛,肝胃气痛。
2:消化性溃疡疼痛剧烈:遇寒而作:制川乌6 肉桂3 乳香9 九香虫9 高良姜3。
3:慢性胃炎:常见食后饱胀、嗳气、泛恶、胃痛等症状,如用药不注意轻灵疏通,则可使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的好转。
故虽见脾,胃之虚以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亦须配伍陈皮、半夏、木香以理气和胃;虽见胃阴亏虚而用石斛、麦冬、沙参等品以清养胃阴,也当佐川楝子、绿萼梅、佛手等药物以疏肝醒胃(胡建华)。
4:小柴胡汤治疗胃痛(魏雅君)虚寒胃痛,小建中汤加黄芪本属对症之施,但有的患者服之不应,每投小柴胡汤收效甚速。
其义在以疏为导,以通为主,更有和胃降逆、扶正之功。
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土受木克之见阳涩阴弦脉象者皆可用之,可疏肝之郁,补中之虚,宣胃之滞,使枢机升降,仲景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之因和”。
柴胡用量宜大,黄芩易白芍。
5:延年半夏汤(岳美中)方载《外台》:半夏12 槟榔6 桔梗3 枳实3前胡6 鳖甲9人参3 吴茱萸3 生姜3,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症:(1)胃脘部疼痛剧烈,痛及左侧胸部及肩胛部;(2)患者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3)疼痛时发时止;(4)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
6: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王长瀛)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下气散结,消胸腹痰湿之滞,治心下急痛、痞坚,温走散,和胃之力颇著。
黄连清热解毒,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邪,气寒味苦,健胃之功独长。
栝楼实甘寒滑润,性降属阴,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宽中下气,消胀散结,降火且不犯胃气,润燥而通利大肠。
合用之则辛开苦降,润燥相济,善治湿(痰热)互结之内阻,恢复中焦胃气之冲和。
用之使湿(痰热)清化气机调畅而疼痛自止。
胀满嗳气较著加香附、枳壳、川楝子、莱菔子、桔梗;嘈杂吞酸加栀子、竹茹、公英、石斛、生麦芽;痛剧加元胡、没药或细辛7:胃阴不足,瘀热内阻——乌英合剂(程中凯):乌贼骨、蒲公英、生地黄、白芍、麦冬、乳香、炙甘草8:益中活血汤:黄芪30 肉桂8 吴茱萸10 丹参15 乳香8 没药8 生蒲黄15 三棱10 莪术10 川芎12 乌药10 。
温中散寒,理气活血,消肿生肌。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孙咸茂)。
9:黄芪健中汤是公认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曾观察到黄芪、甘草两药有特殊的功效。
实验研究证明:黄芪能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缺血的细胞恢复活力,生黄芪可防止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还能抑制胃液的分泌,减少游离酸和酸度,使PH值上升。
甘草补中缓急止痛,其提取物甘草次酸可促进溃疡愈合。
10:胃痛治肾(祝堪予)钟乳石方:钟乳石30 黄柏10 肉桂65 公英30 甘草6。
适用于寒热错综、虚实夹杂、脾胃不和的溃疡病。
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补虚损。
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火,除冷积,通血脉。
(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以止痛)。
黄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
公英清热解毒且能健胃(单味公英治疗溃疡病,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
甘草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药物。
《内经》谓:“肾者,胃之关也”。
李中梓认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司,脾得后天之司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之主。
”赵献可也认为饮食入胃,譬如水谷在锅中,必须火煮才能熟。
这个火就是命门之火,在下焦蒸熟,始能运化。
因此他提出补脾不如补肾的观点。
11:溃疡病可参用外科治法(巫君玉)气滞血瘀在溃疡病中带有贯穿性,与外科肿疡的形成机制(气滞→血瘀→红肿成疡)相似,故可应用清热消肿、活血化瘀、托里定痛、养血生肌、益气生血,药如: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败毒消肿)地、芍、归、芎(养血和血生肌)乳、没、丹参、三七(活血化瘀)、黄芪(益气生血生肌),运用得当,均可获良效。
专方辨证论治一、消化性溃疡:1.胃乐汤党参15g 黄芪40g 白芍20 g 元胡10 g 甘草10g 珍珠层粉3g(分2次冲)枯矾2g。
水煎服,日1剂。
健脾益气。
动物实验表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胶厚度,使受损胃黏膜内的氨基己糖含量保持在正常的水平,有增强黏液屏障作用,该方还能增加胃窦部黏膜内PG合成,后者具有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
胃乐汤主要是通过增强胃黏膜防御因子,调整了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的平衡而起到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
2.健胃愈疡汤加减党参15g 黄芪30 g 柴胡15g 白芍15g 白芨15g 青黛6g 珍珠层粉2g(分冲)甘草3g。
水煎服,日1剂。
健脾益气,疏肝和胃。
动物实验研究:柴胡、元胡、白芍具有镇静止痛,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珍珠层粉、白芨粉有中和胃酸、抗组胺作用。
3.溃疡合剂黄芪20g 当归9g白延胡9g 白芍12g 香附10g 乌药7g肉桂3g 甘草9g 白芨12g 乌贼骨15g 。
水煎两次,浓缩至75ml ,每服20-30ml,饭前30分钟服,日3次,连服6周1疗程。
温中健脾,行气止痛。
药理研究:乌贼骨主要含有碳酸钙,可中和胃酸,缓解呕酸及烧心症状,又可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其内所含的胶质与有机酸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出血,减轻局部疼痛。
白芨含黏液质,能保护并促进溃疡面愈合。
元胡含延胡索乙素等十几种生物碱,既能镇痛,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又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之功。
白芍含芍药甙,能松弛胃肠平滑肌,故可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
甘草成分FM100与芍药甙有协同镇痛作用。
肉桂含桂皮油,对胃肠有缓和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
乌药、香附均有镇痛作用,且香附又能促进消化液分泌。
当归能兴奋胆碱能受体,使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加强肌体消化机能。
黄芪能提高肌体细胞内cAMP水平,使细胞生理代谢作用增强,细胞生长旺盛,因此,有利于胃内溃疡面的愈合,促进胃肠消化机能的恢复。
二、慢性胃炎:1.益中活血汤黄芪30g 肉桂8 g 吴茱萸10 g 乳香8g 没药8g 生蒲黄13g 三棱10g 莪术10g 川芎12g 乌药12g 丹参15g。
水煎服,日1剂。
补中益气,养胃健脾,活血散瘀。
药理研究:黄芪含蔗糖、氨基酸、黏液质等成分,能增加血清中蛋白含量。
并能抑制胃酸分泌过多,使胃黏膜不被胃蛋白酶分解而变薄。
肉桂含桂皮油,可刺激胃黏膜而增进食欲,所含桂皮醛及肉桂酸能使家兔白细胞增加。
吴茱萸所含生物碱有镇痛消炎作用。
丹参、乳香、没药、川芎、三棱、莪术、乌药、蒲黄的药理作用相似,均可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
而丹参、乳香、没药还能促进胃黏膜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过度的纤维细胞增长,而有助于颗粒结节消失,使黏膜色泽变红或部分呈充血状。
由此表明,本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2.养胃汤党参、黄芪各30g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瓦楞子、鱼腥草、大枣各20g 乌梅、桂枝、丹参、赤芍、甘草各10g 。
水煎服,日1剂。
益气活血清热。
药理:乌梅、桂枝、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可抑制Hp,有助于阻断其致病作用。
鱼腥草可调节植物神经和乙酰胆碱,缓解平滑肌的紧张状态,促进胃排空,改善消化道症状。
丹参、赤芍可抑制TxA2合成,调节TxA2/PGI2平衡,改善微循环和胃黏膜血流状态。
桂枝、乌梅可兴奋唾液腺,促进多种抗菌原素和生长因子分泌。
黄芪、丹参、大枣、甘草可提高血浆或胃壁组织的cAMP含量,以疏通微循环,发挥抗缺氧、抗疲劳、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3.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白术、赤芍各12g 干姜5g 党参、公英各15g 黄连6g砂仁6g 鸡内金、枳实各10g 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健脾和胃,开结除痞。
三、胃黏膜脱垂症:1.加减补中益气汤党参、黄芪各15g 白术12g 柴胡、陈皮、元胡、枳壳各9g 升麻6g 半夏10g 山查15 g 黄连6g 甘草3g。
水家服。
日1剂。
脸皮理气,和胃止呕。
药理:抑制胃肠蠕动。
抑制消化液分泌: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胃液分泌量、总酸排出、胃蛋白分泌明显减少,本方还有拮抗乙酰胆碱、五肽胃泌素、组织胺的促泌酸作用。
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谊制作用。
2.升提活血汤黄芪30g 党参、升麻、柴胡、公英、枳实、肉桂、蒲黄、三棱、莪术、丹皮各10g 细辛5g 红花12g 川芎15g 丹参30g 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益气健脾,或血化瘀。
四、十二指肠炎:1.胃脘痛方炙刺猬皮、九香虫、佛手、元胡粉(冲)、甘草各4.5g 黄连6g 白芍、金铃子、香橼皮各9g 煅瓦楞12g 吴茱萸1.5g。
水煎服,日1剂。
或血化瘀,理气止痛。
药理:刺猬皮有镇痛收敛止血作用。
元胡含生物碱,内服产生类似吗啡及可待因的效果,能显著提高痛阈,有镇痛作用。
所含元胡索乙素能抑制胃液分泌和降低其消化力,能使肌肉松弛,有解痉镇吐作用。
金铃子含挥发性脂肪酸,为醋酸及己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
白芍所含的芍药甙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
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次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甘草流浸膏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还有保护溃疡面的作用。
甘草解痉之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有止挛急和解痉之功。
马尾连主要为小檗碱,可增加胆汁形成以助消化;吴茱萸含挥发油、生物碱等,有镇痛作用;煅瓦楞含碳酸钙、磷酸钙,有制酸止痛作用。
综合上述,本方有镇痛、制酸、收敛、止血、解痉、镇吐等作用,故可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炎。
2.肝胃百合汤柴胡、黄芩、乌药、川楝子、郁金各10g 百合30g 丹参15g 党参、蒲公英各12g 牡蛎15g。
水煎服,日1剂。
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现代药理:柴胡含挥发油(内有柴胡醇)、植物甾醇,有镇静、镇痛、镇吐、镇静作用;黄芩含黄芩甙、黄芩素,有解热、镇静、利胆助消化作用,对肠管有抑制作用;郁金含姜黄素,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减少尿内的尿胆元,郁金还有轻度的镇痛作用;丹参含丹参酮甲,维生素E,有镇静、镇痛作用;川楝子对肝硬化有一定疗效;乌药含挥发油等,乌药煎剂能促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之排出;牡蛎所含的碳酸钙具有收敛、制酸止痛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公英能使胆囊收缩,后利于胆汁排入肠中,有较强利胆健胃作用,并有止痛、止呕、排除胀气、促进食欲的作用。
党参含皂甙、生物碱,能增强肌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
宗上所述,本方有镇痛、利胆、健胃、收敛、制酸、消除胀气作用。
故可治疗胃及上二指肠炎或溃疡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