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孙学全针灸临证取穴之经验
孙学全是全国500位名老中医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孙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60余年,善针药并用治疗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取穴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距取穴法根据病位与所取腧穴的远近关系,可分为:零距取穴法、近距取穴法、远距取穴法。
1.1 零距取穴法 即阿是穴取穴法,《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针灸取阿是穴、压痛点、反应点治疗,其临床又可分为:穴位压痛点选穴与非穴位压痛点选穴[1]。
一般取穴点在经上,如侧头痛取太阳,后头痛取强间、脑户,肱骨外上髁炎取曲池,脘腹疼痛取中脘、神阙。
有时取穴点不在经上,取局部阿是穴,如急性腮腺炎取局部肿胀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取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点。
1.2 近距取穴法 近距取穴即所选腧穴在病灶附近或周围。
例如:颈椎病取穴肩井、天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穴百虫窝、阴陵泉、阳陵泉,跟痛取穴太溪、昆仑,等等。
零距取穴法亦可认为是近距取穴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1.3 远距取穴法 即远道取穴法,所取腧穴与病位距离较远。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均可治疗本经所过及所属络的脏腑病证,其疗效以四肢肘膝关节远端为佳。
历代医家均重视远距取穴,《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肘后歌》言“头面有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
《针灸大成·席弘赋》云:“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孙老治牙痛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治落枕取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治腹痛腹胀取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与足太阴脾经之公孙,肩背疼痛取中渚与后溪,均为远距取穴法,其效如桴鼓。
2 阴阳取穴法阴阳取穴法指所取腧穴在某方面具有对立的特性,《灵枢·寿夭刚柔》云“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针灸处方的特点无不体现阴阳、上下、前后、左右、表里、远近等特点。
针灸7大流派及擅长针法,看看你属于哪一派?
针灸7大流派及擅长针法,看看你属于哪一派?通过梳理我国几千年来的针灸学术成就,提炼综述了现代几大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特色技术,供大家了解。
澄江针灸学派澄江针灸学派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西医冲突、汇通与交流的社会背景下,由著名中医学家、针灸教育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承淡安先生所倡引,以苏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欧美的中医流派,江阴古称“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针灸学派”。
澄江针灸学派是现代针灸学科体系、针灸高等教育体系与现代针灸科研体系的奠基力量。
澄江针灸学派的学术力量仍然活跃在海内外医疗与教育机构,致力于进一步拓展针灸学术影响,推动针灸学教育与科研的进步。
承淡安主要学术观点与贡献1、强调针灸的科学与临床价值针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承淡安基于自己临床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并在比较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后,提出:“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
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
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
而针灸学术之神奥,却有不能言之尽成理者,此由古书晦涩,后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也……即须将古书晦涩之理,细加考证……自己明白,使人皆明白,此即谓之科学。
”在针灸研究、教学实践中,承淡安一方面强调首先要弄清中医学理,并从临床上去摸索和证实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解剖学上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经络,才能提示针灸治病机理。
另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将日本对针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纳到自己的著作中,并试图运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理论,阐述针灸作用机理。
对于针灸的临床价值,承淡安用“便利、速效、经济”三个词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治病,简便易行,收效倍速,利国利民,是普通百姓降低医疗费用之首选。
面对缺医少药的抗战后方,他还曾发出“针灸也能救国”的呐喊。
2、将现代解剖学引入腧穴理论,阐明腧穴内涵承淡安认为,作为针灸施术的刺激点,医者必须明晰腧穴的定位结构。
郑魁山谈针灸基本功(四):行针候气法
郑魁山谈针灸基本功(四):行针候气法行针是针刺穴位后,利用搓捻提插等操作,使患者得气的方祛。
候气是医生采用各种方法以候患者经气(感应)的到来,并包括气不至时之催气,得气后的行气和守气。
气至亦即得气,这种感应医生和患者均可察知。
患者在扎针部位感到的酸、困、麻、胀、热、凉、触电样等感觉,并可似线状地向上、下传导或似片状地向周围扩散;医生感到的是针下沉紧、冲动,针体转动有吸力,以及看到针穴处或针穴远处的肌肉跳动。
要根据病位的深浅和表里决定针刺和行气的部位。
如表证和皮肤疾患,病位浅,应在天部候到感应,并且使之放散、传导以通调腠里;病邪在肌肉、经络和半表半里,病位居中,应在人部候到感应,并且使之放散、传导,以疏通经络;病邪在脏腑、骨髓之里证和痛证,病位深,应在地部候到感应,并且使之放散、传导,以调理脏腑和镇痛。
《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说:“除寒热病,宜于天部行气;经络病,宜于人部行气;麻痹、疼痛,宜于地部行气。
”即按病位行气的方法。
要根据病情之虚实,决定针之补泻。
如久病、气短、便溏、脉弱无力的虚证或进针后针下空虚及出针时针下仍轻滑时,应用弹、捻、提、按等补法,促其针下稍涩,热感传导以补其虚;新病、胸满、腹痛、便结、脉大有力的实证或进针后紧涩及退针时针下仍过于沉紧时,应用搓、摇、循、摄等泻法,促其针下松滑,凉感放散以泻其实。
《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即按病情行气的方法。
患者的针感性质(酸、困、麻、胀、热、凉等)和传导远近,以及循经与否,和医生的操作手法、操作时间、取穴是否正确以及患者的病情等均有密切关系。
因此,将针进到一定深度后,如无得气现象或感传不明显或针感消失时,可采用下列方法以促使得气:1.候气法即在不得气时,将针停在原处,留针3~5分钟,再进行提插捻转而使气至的方法。
2.催气法即当针刺后不得气时,用手法催使气至的方法。
催气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1) 搜法是针已进到所定深度尚不得气,即将针退到皮下,改变针刺方向,再行进针;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地进退搜(探)索,以催其气至的方法。
对针疗法(二)八法神针详解
对针疗法(二)八法神针详解八脉交会穴针灸配穴法是针灸医学的一朵奇葩,最早见于《医经小学》卷三,题目为“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其后在《针灸大全》和《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记载。
本歌诀将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在四肢相通的八个腧穴及其主治病症编成歌诀,便于诵读和应用。
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临床实操的时候最好配合子午流注,传统算法比较麻烦,现在的一些小程序和公众号都配备这种功能(例如子午灵龟),所以使用起来非常简便。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云“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
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
(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
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夏始。
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
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穴也,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也,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耳后、颊、颈、肩之间,故主治目锐、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四穴通于阳跷脉。
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金针赋》治病八法
《金针赋》治病八法治病八法《金针赋》描述了烧山火、透天闵、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称为治病八法。
成为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内容。
由于这此手法的操作步骤较多,所以对其中一些动作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次数。
即分别以九或六作为基数,一般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
如补法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少阳),或九九八十一(老阳)数。
泻法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少阴),或八八六十四(老阴)数。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烧山火、透天凉《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
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
……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
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再施也。
”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
先浅后深,每层(部)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之为一度。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
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同用,如在病人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扪闭针孔等。
《医学入门》还“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
”烧山火法,为针刺补法的综合应用。
通过手法使阳气入内,可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有温热感,所以称作“烧山火”。
《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所以说烧山火适用于顽麻冷痹等虚寒之证。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
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针灸问对》:“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按至天,故曰疾按慢提。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透天闵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闵气自生,热前不见古人自除。
学思鼎新承前启后 精湛针艺造福苍生——郑魁山教授成才之路经验总结
求 于他 , 都 一 视 同仁 , 心治疗 。在 成 县 工 作 时 , 的家 几 乎 他 精 他
成 了 临时 家庭 医 院 , 者 随 到 随 医 , 收 分 文 。郑 老 认 为 , 为 患 不 作
一
手 。并 总 结 出 一套 与 气 功 相 结 合 的独 特 “ 针 法 ” 练 。
1 3 师 承 祖 业 .
郑 老 幼 承 家 学 ,在 教 师 与 家父 的严 格 管教 下 ,系统 学 习 了
锻 炼 精 、 、 , 而使 人 能对 生 命 过 程进 行 自我 调 节 , 气 神 从 增强 体
质 , 病 延 年 的一 门 科 学 。作 为优 秀 的针 灸 医师 , 当 习 练之 。 祛 应 古人 云 :凡刺 之 真 , 先 治神 。 ” “ 必 治神 要 求 做到 :经 气 以 至 . “ 灶
1 2 扎 实 的 基 本功 .
物 ” “ 在 秋毫 , 意 病者 ” ,神 属 。说 明 治 神 的关 键 是 医 者 能调 心 守 神 , 自己 的精 、 、 集 中于针 下 。要 做 到 这一 点 , 将 气 神 就必 须 进 行 特定 功 法 的练 习 , 强 本 身 的元 气 。通 过 气 功锻 炼 . 刺 时 才 能 增 针
本 后 藤 学 院 、 国东 方 医 学 院客 座 教 授 。发 表 学 术论 文 6 英 6篇 ,
郑 老通 过 勤 学苦 练 ,继 承 了郑 氏家 传 手 法 和 治病 秘 方 , 打 下 了治 学的 坚 实 基 础 。郑 氏家 传手 法 , 其 父 毓 林 公 改进 “ 山 是 烧
火 ” 透 天 凉 ” 法之 后 , 从古 代 繁 琐 复杂 的针 刺 手 法 中 . “ 手 又 经过 长期 临 床 实 践 , 简化 而 来 的 常用 手 法 , 有 简 便 、 学 、 用 、 具 易 实 效
郑魁山成才之路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郑魁山教授,1918年12月生于河北省安国县的针灸世家。
从16岁随父著名针灸专家郑毓琳先生学医,系统学习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中医经典。
20岁时学成行医于安国、保定等地,1943年赴北平行医,1947年考取中医师,独立开业。
1951年从国家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与同道栾志仁等针灸界同仁创办北京广安门联合诊所,任针灸顾问。
1951—1953年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北京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和针灸门诊部。
1952年受国家卫生部派遣任赴山西医疗队队长。
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并受聘在政务院(国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疗疾病。
1955—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从事传统针法研究。
1957年与北京协和医院协作研究“视神经萎缩”,任副组长。
1960年与协和等10个医院协作研究“经络实质”,任组长。
1956~1966年分别在中医研究院高师班、国际针灸班和前苏联、印度、朝鲜等外国专家班任教。
1970年调到甘肃省成县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1982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985年与其他同志一道共同创建了针灸系,并任针灸系第一任主任,后因年事已高改任名誉系主任、教授。
1992年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创建了学院唯一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其担任研究生导师组组长。
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从全国遴选为有独到临床经验和技术特长的名老中医,作为师带徒的指导老师。
主要贡献:郑魁山教授在60年的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实践活动中,对针灸理论追本溯源,对古老的针灸传统针刺手法孜孜以求,推陈出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他以祖国医学八纲辨证、八法治病的理论原则为指导,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医疗经验创立了针灸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针刺治病八法”,给古老的针灸医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张缙教授针刺手法精要
6.1古典经络理论和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 在《十一脉灸经》中,把“经”叫作“脉”,在《内经》的成书过
程中,就由“脉”转换为“经”,并与“络”结合最后定型为“经 络”。经脉在人体循行有两个系统:一是肺肝流注。肺肝流注 (+灵枢•经脉》第十)由手太阴经起至足厥阴肝经止,如环无端 的循行是营血流注模式。二是井合流注。以《灵枢•本输》第 二为代表,《灵枢•根结》第五,《灵枢•卫气》第五十二中之标 本,其共性为经气向心而行。井合流注才是指导针灸的经络理 论。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循经感传的研究中,黑龙江针麻 协作组总结出循经感传有八个规律:普遍性和潜在性,趋病性 和效应性,可激性和可控性,循经性和变异性。这八个规律性之 间也相互联系&
・96・
-老中医经验・
Journal of External Therapy of TCM Apr 2021,30(2)
张缙教授针刺手法精要
张云1张缙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 2.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6)
摘要张缙教授是我国中医针灸手法集大成者,毕生致力于针刺手法的研究,尤其精研于《针灸大成》,并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为我国针刺手法的规范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起草制定了毫针针刺操作手法的标准。笔者有幸于2014年 拜于张缙教授门下,跟随老师系统学习针刺手法,并苦练基本功,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张缙教授对针刺手法 的研究做一总结,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针灸从业者研究针刺手法,将这一针刺手技代代相传,更好地实现“拯救之法, 妙用者针”。
套取热取凉手法的经典命名和经典术式&这里也提意,只有在对原文“含英咀 华”之后,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地,才能体会到国学中文字 的妙用。杨继洲用“玄机秘要”名其书,想即此之意&
一代针灸大师的八大针法绝技
⼀代针灸⼤师的⼋⼤针法绝技⼀、郑毓琳总结的针刺⼋⼤绝技郑毓琳根据《针灸⼤成》载“⾚凤迎源”、“青龙摆尾”、“苍龟探⽳”、“⽩虎摇头”、“龙虎交战”等按动物形象描述的补泻⼿法,结合临床,不断揣摩,不断实践,总结出了⼋种临床针刺补泻⼿法,即⼆龙戏珠、喜鹊登梅、⽼驴拉磨、⾦钩钓鱼、⽩蛇吐信、怪蟒翻⾝、⾦鸡啄⽶、⿏⽖刺法⼋种⼿法。
1.⼆龙戏珠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耍龙灯时⼆龙戏珠⼀样动作,故名⼆龙戏珠。
操作⽅法:施针时使针刺感觉分两条线传导,包围眼珠为⽬的。
如针刺太阳⽳时,左⼿⾷指紧按⽳,右⼿持针速针或捻转进⼊⽳,针到⼀定深度,得⽓后,针尖先向上眼睑的⽅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的感觉传到上眼睑,⾄⽬内眦处,再使针尖向下眼睑的⽅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感觉传到下眼睑,⾄⽬内眦处,包围起眼珠。
此法⽤于针太阳⽳治疗⼀切眼病。
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2.喜鹊登梅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喜鹊在梅树枝上歌舞,头尾上下活动⼀样动作,故名喜鹊登梅。
操作⽅法: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3.⽼驴拉磨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驴拉磨⼀样的动作,故名⽼驴拉磨。
操作⽅法:施针时⽤推盘⼿法(与古法盘针术相似)。
如针头维⽳时,左⼿⾷指紧按⽳,右⼿持针速刺或捻转进⼊⽳,得⽓后,将针提到⽪下,似推磨⼀样的推转针体,可连续推转⼏次。
热补法推转9次,推转的⾓度⼩;凉泻法推转6次,推转的⾓度⼤。
此法针头维⽳治疗头痛,针期门⽳治疗肝⽓郁滞,针章门⽳治疗痞块。
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法。
4.⾦钩钓鱼系指施针的操作⽅法似游鱼吞饵,与鱼钩上提的动作⼀样,故名⾦钩钓鱼。
操作⽅法:施针时⾏⼩提抖术。
如针膻中⽳,得⽓后,右⼿拇、⾷、中三指持针柄向前捻转多些,即得滞针现象,此似游鱼上钩吃⾷⼀样;右⼿持针柄,提着滞针的肌肤微微的拉抖⼏次。
补法连拉9次,泻法连拉6次。
此法针阳⽩、颊车、太阳治疗⼝眼㖞斜,针膻中、中庭治疗肝郁⽓滞、胸痹。
5.⽩蛇吐信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蛇吐信⼀样,⽤两枚针齐刺⼊⽳位中,故名⽩蛇吐信。
郑魁山老师的一针风池让我走上针灸研究之路
郑魁山老师的一针风池让我走上针灸研究之路我是甘肃中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郑魁山老师1982年调到学院时,我已进入临床实习,没能聆听他的课——这也成为我后来决定报考针灸专业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补课针灸)。
当郑老得知我是当年学院考上的唯一一名研究生,而且考取的正是他当年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导师就是他当年的师弟时,就专门让人带话要我去找他。
一见面,郑老就对我说:我虽然没有教过你的课,但我现在已是学院的针灸老师,我不希望从这里出去的学生,让别人觉得针灸的基础功不扎实。
针灸的基本功首先就是取准穴位,接着就为我讲述他多年的取穴经验与要领,特别强调了押手在取穴、刺穴中的重要性,那种对年轻学子的提携与慈爱溢于言表。
见那天郑老心情不错,加之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于是我又鼓勇请求能否体验一下郑氏针法。
“好”,郑老说,“给你扎个风池穴吧”——那时我还不知“风池”乃郑门看家之穴。
进针非常轻柔,三下两下,针感徐徐而至,又缓缓传至前额,一种清晰而又轻柔的针感体验。
针毕,郑老意犹未尽,又把他的大儿子郑俊江叫到身边,让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手把手地为我示范取穴,并进一步体验郑氏热补凉泻针法。
第一次感受郑氏针法留下太深的印象,学习并探求其奥秘的渴望油然而生,怎奈赴京求学深造迫近,而我也深知习郑氏之针非一日之功,于是便毫不犹豫鼓励并帮助同学黄幼民留在了郑老身边潜心学艺,以得真传。
不久又承郑老不弃而幸运成为郑老的第一位入门弟子——两年后又成为我的妻子,成为我学习郑氏针法的桥梁。
而来到北京的我,经过短时间的试探性研究之后,很快就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针灸腧穴研究。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耕耘于历代腧穴文献之中,与古人对话,向今人讨教,或许是这份真诚与坚持感动了上帝,我很幸运地参与了中国第一个针灸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的制订,并于16年后主持了该标准的修订,同时又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完成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中国方案)的起草,并代表中国参加了该标准制定的全部11次会议。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针灸基本功及八大针刺手法
“西北针王”郑魁山家传针灸基本功及八大针刺手法·基本功是硬本领,得天天练,不断地练,日积月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经过生疏到达熟练。
这不仅对初学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那些中医针灸学术有一定基础的同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很多,主要的是基本功一定要熟练。
就以读《灵枢经》、《针灸大成》来说吧,如果能做到不加思考,张口就来,动手就做,到临床应用时,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得心应手,熟能生巧。
否则,在读书时虽能背诵,到了应用时一有障碍,就想不起来或想不全面了。
这是因为读书不够认真,基本功不够熟练的缘故。
所以学习期间要天天练,工作期间也要抓紧业余时间不断地练,才能练好基本功。
针灸医生在病人面前,一切为了病人,认证靠诊断准,治疗靠方穴熟、手法精,病症无穷,方穴众多,基本功不扎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比如在门诊或病房工作中写病历,一方面要注意四诊八纲、理法方穴术的一致性,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要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念,又要注意病位与症状的关系,才能写出较完整的病历。
中医针灸学,初学入门比较容易,学精学深比较困难,不下苦功夫认真揣摩钻研,是达不到精益求精的。
中医针灸学术,一般的学会了四诊八纲、理法方穴,好像就已经掌握了中医针灸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这只是学会了似下象棋的跳马、出车、“将军”等初步的东西而已。
病证有千百种,方穴有千百个,手法也有几十种,各种病证都有它的本质与特征,应针对其本质与特征进行治疗,否则就会使辨证施治庸俗化,肤浅而不深入,能治疗一般的病,不能治疗特殊的病,能治疗小病、轻症,不能治疗大病、重症。
每种病证都有它的前、中、后的阶段性,还有性别、年龄、体质、气候等的复杂性,再加上阴阳、虚实的错综混淆,只凭一方几穴、一种手法,想要控制住病证的全过程,往往是不可能的。
有不少学习中医针灸的同道,停留在“对号入座”上,选定一病一方、几个穴位、某种手法,一直治疗下去,效果不佳,也不变换处方、穴位和手法。
国医大师贺普仁首度公开秘籍“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
国医大师贺普仁首度公开秘籍?“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作者钟健夫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首届国医大师。
1926年5月出生,自幼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30年之久,1990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名老中医〞。
贺老德艺双馨,一生以“以医治人,以义正己〞为座右铭,在50多年的医疗理论中,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一贺氏三通法。
著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歌赋临床应用?、?毫针疗法图解?、?火针疗法图解?、?三棱针疗法图解?等书。
主编推荐:?“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是中医书友会继“彭静山先生针灸秘传十八绝招〞之后的又一针灸雄文,可以说是贺普仁先生一生的干货,称之为“秘籍〞一点都不夸张。
贺老在第一秘手抄本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
共计捌拾壹症。
不轻传。
诚者主动传。
〞科技时代,秘籍得之太易,特别希望诸君珍惜。
能看到这篇文章,相信您是诚者,主动传之。
贺普仁从医七十年首度公开秘籍:不轻传,诚者主动传!一、针灸界的“九阴真经〞第一眼看到?“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以下简称?一针一得?,全书同〕,我们很惊讶,竟然是“手抄本〞,而且是毛笔字!流利有力的行书,写在一叠空白的“北京市中医医院门诊初诊病人统计表〞背后,一字一字,集腋成裘。
稿纸已经发黄,这是一叠年深月久的记忆,令人想起金庸小说里威力无比的武林秘籍“九阴真经〞。
翻开?一针一得?,一页页,一行行,一条条,记录了针灸治疗300多种病症最简易的独穴秘法!1979年6月贺普仁在第一秘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
共计捌拾壹症。
不轻传。
诚者主动传。
〞秘法,贺普仁的秘法,岂非中国针灸界的秘籍?当然,“九阴真经〞是虚构的杀人秘籍,“针灸临证秘法〞却是真实的救人秘术!贺普仁的孩子没有见过。
贺普仁的弟子也没有见过。
从《针灸大全》剖析徐凤针灸学术思想内涵
取穴法。先论取周身寸法,次论人体各部取穴。卷四收录了窦文真公(窦汉卿)八法流注。主要为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各种病证的主治穴位。卷五为《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此卷内还记述了子午流注针法 以及首提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主要论述各式针刺手法以及时间开穴理论和方法。卷六为论述灸疗 点穴、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避忌、治灸疮、忌食、保养等。强调了凡灸后切宜避风冷,节饮酒,戒房 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事须要除之,可择幽静之居养之为善。全书还附有不少插图。 2《针灸大全》学术特点概述 2.1博而不繁,约而不漏
Wfiuen
in
early Ming
on
Danasty,his book”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
specialized
the academic study of acupuncture,was and taken
a
practice,he finished this great book.This paper is basic
content
research
on
the title,period of time,versions,style and the and
of“A
Complete Collection
a
of Acupuncture
徐凤著《针灸大全》,全书共六卷,以介绍历代针灸文献为重点,收集整理和撰写题录83(篇)条,内容 包括针灸歌赋、十二经脉、奇穴、要穴、针灸方法、证治、宜忌等。涉及孙思邈、杨上善、王惟一、窦汉卿、席弘
郑魁山教授临床应用刺络疗法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经验·郑魁山教授临床应用刺络疗法经验总结赵海红 孙桂云 王允娜(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郑魁山教授出身针灸世家,他结合自己六十多年的临床医疗经验创立了针灸的治病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他擅长应用传统针法治疗急症、重症、疑难症,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针刺方法,对传统针刺法进行了独创性的发展。
本文主要对郑魁山教授在刺络疗法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
刺络疗法,俗称刺血疗法、放血疗法,是祖国医学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如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刺络疗法的理论、操作和临床治疗作了较全面记载,为刺络疗法奠定了基础。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记载了较多刺络的穴位和治疗病种。
如“太阳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治眼红肿及头痛,用三棱针出血。
”“癞(麻风)感天地间杀厉之气,声哑者难治,针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瘩上,亦去恶血。
”郑氏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
操作方法郑氏指出:临床应用刺络放血宜浅,出血不要过多,主要治疗发热、昏厥、咽喉肿痛、局部充血、急性腹痛、吐泻和神志病等病症,操作方法主要有三种:1.点刺(速刺)放血:局部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针穴位,右手持针迅速刺入半分深左右,即将针迅速退出,然后捏挤局部使之出血,排黏液。
常用于十二井、十宣放血,治疗昏厥,发热,咽喉肿痛;局部放黏液,治疗腱鞘囊肿。
2.结扎放血法:先用带子或橡皮带一根,结扎在被针部位上端,局部用碘酒消毒,酒精棉球擦净后,左手拇指压在被针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针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0.5~1分深左右)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将带子解开,再用消毒棉球揉按针孔,不使出血过多。
常用于尺泽、委中放血治疗吐泻、急性腹痛等。
对于有瘀血的络脉部位,刺过之后,使其恶血自流,待恶血流尽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以轻轻按摩经脉的上端,以帮助邪毒外出。
郑魁山教授独家针法及创新思想探析
凉手法 之后 , 又从 古代 繁琐 、复杂 的针刺手 法 中 , 经过长期 临床实践 , 简化 而来 的 常 用手 法 , 它具 有简 便 、 易学 、实 用 、速 效的 特 点 。郑 氏针法 历经 四代传承 , 至郑魁 山已形成 了一套 完整 的针灸手 法操 作体
穴, 以左 手 固定肢体 , 拇指 紧掐其 穴 , 右手握 住足尖 , 上下 摇动 , 以松 动 踝 关 节 , 可 揣 清穴 位 。 便 1 7 摇滚升 降法 . 遇到 伸屈 关节 , 拨肌腱 才能 较好 显露 穴位 时 , 推 应采 用摇滚 升 降 法 。如取 肩髑 穴 , 左手 拇 指紧 掐其穴 , 右手 托握肘 关节 , 上下 抬举 , 左 右摇 滚 活动 , 拨穴 位周 围组 织 , 推 使穴 位显 于指 下 。 1 8 舒张押手 法 .
英 文版和 中华现 代 中西 杂志编 委 , 世界教 科文组 织专 家成 员等 。曾任
甘肃 省政 协 第四 、五 、六 届委 员 。发 表学 术 论 文 6 6篇 , 有 《 著 针
灸 集 锦 》、 子 午 流 注 与 灵 龟 八 法 》 针 灸 补 泻 手 法 、 《 、 郑 氏针 灸 全集 》 等 14部 著 作 。 郑 老博览群书 , 学识渊博 , 师古而泥 不古 , 重理论联 系实际 , 注 能荟 萃 各家学 说 , 出 自己的见解 。郑 教授从 医 6 提 0余载 , 验俱丰 , 学 擅长
特的针 刺手法特 点 , 并使其 学术特 点 自成一家 。郑魁 山兼 任中 国针灸
学会荣誉理事 , 针法灸法 分和美 国国际整体 医灸学会名 誉会长 , 甘肃郑氏针 法研 究会荣 誉会长 , 日本后藤 学院 和英国东方 医学 院客座教授 , 中国针 灸专家讲 师团教授 , 世界针灸 杂志
郑魁山临证针法经验介绍
郑魁山临证针法经验介绍[摘要]精选了郑老在揣穴、进针、行针候气、守气等几个方面的临证实践经验。
突出介绍了取穴、进针应双手操作、重用左手的具体方法和必要性,善用温通法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热补”及”凉泻”的操作手法,改革、研制的新型子午流注临床应用盘。
[主题词]名医经验;刺法>1双手操作,重用左手左手揣穴,右手辅助: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揣摸被针穴位处肌肉之厚薄,孔隙之大小,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并将妨碍进针的肌腱、血管等组织分开。
遇到关节、筋骨覆盖的穴位,右手握住患者肢体左右旋转、滚摇、屈伸、升降、抬举等活动,使穴位暴露,然后左手拇指或食指指尖切按住穴位皮肤,以备右手进针。
右手进针,左手候气:为了使进针准确、无痛、得气快,常用”指切速刺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住针刺部位,右手持针迅速刺入0.1~0.3寸,再缓慢进针,左侧押手保持不动,随时触及针下气至冲动,候到气至,及时施用补泻手法,不可错过时机。
例如针内睛明穴创用”压针缓进法”,用左手食、中指或拇、食指分开上下眼睑,右手进针,在眼球鼻侧泪阜边缘半月形皱壁处缓慢将针压入0.5~1寸(不做捻转提插)。
左手关闭,气至病所:右手将针刺入穴位以后,左手一旦触到针下气至冲动,为使针感沿经脉向上传导,左侧押手用”关闭法”,按压在针穴的下方,并协同右手与针一起向上推进,两手互相配合,同时努力,才能”气至病所”或使感觉传到预定的处所。
此外,使用补泻手法后,当患者有舒适感觉时,要用”守气法”,并根据病情需要保持感觉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也是应用针刺手法取得疗效的关键。
2重视”八法”的应用汗法:是选取某些经穴和针刺施用发汗手法,开泄肌表,驱邪外出治疗表证的一种法则。
如针治风寒表证,取风池、大椎、合谷等穴,用烧山火手法,发汗解表,驱邪外出。
若体虚患者,必须使用汗法时,可先刺足三里补气,或刺照海滋阴,然后再行发汗,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吐法:就是利用针刺经穴和催吐手法,引导病邪从口吐出,治疗痰阻咽喉,胸满脘胀的一种法则。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二)白虎摇头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
(一)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 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2.操作方法 ①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 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 速出针,疾按针孔 。 ②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 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
《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 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 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 补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 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 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阴中隐阳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 多数医家认为,阴中隐阳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深 层行透天凉,后在浅层行烧山火,采用“一进二退”的方 式,来达到“二泻一补”(先泻后补)的作用。
4. 应用与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 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 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 (一)烧山火法 1.操作:
郑氏针灸家传操作八法
郑氏针灸家传操作八法家传手法,系先父毓琳公改进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之后,又从古代繁琐、复杂的针刺手法中,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简化而来的常用手法,它具有简便、易学、实用、效速的特点。
一、二龙戏珠法二龙戏珠法是从善用针者使“气至病所”发展而来的。
由于操作时使针感向上下传导,有似两条龙戏眼珠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用于瞳子髎、丝竹空、太阳等穴,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针,得气后,右手持针的针尖和左侧押手同时向上眼睑方向推按、捻转,使针感传导到上眼睑和眼球;右手持针的针尖和左侧押手同时再向下眼睑方向推按、捻转,使针感传导到下眼睑和眼球;使两条针感包围眼球。
但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图120)。
适应证:目赤肿痛、青盲、夜盲、结膜炎、角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白内障等一切眼病。
图120 二龙戏珠法二、喜鹊登梅法喜鹊登梅手法是从“青龙摆尾”手法简化而来的。
由于操作时拇食中三指推垫针柄,使针体、针尖上下摆动,有似喜鹊在梅枝上登着上下颤动故名。
操作方法:用于攒竹、鱼腰等穴,左手食指点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针,得气后,右手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推垫针体,使针柄、针体、针尖上下摆动,针感连续不断地传导到眼内。
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图121)。
图121 喜鹊登梅法适应证:目赤肿痛、青盲、夜盲、近视、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一切眼病。
并可治疗头痛、面神经麻痹等症。
三、金钩钓鱼法金钩钓鱼法是从“提插”和如“鱼吞钩耳之浮沉”发展而来的。
由于操作时拇食二指持针,针尖带着穴位处肌肤提抖,有似鱼吞钩耳浮沉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用于金津、玉液、膻中等肌肉浅薄处穴位,左手食指紧按或不按针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针,得气后,使针体向前捻转,待针下沉紧,出现涩针现象时,针尖带着穴位处肌肤微微提抖,出针时将针转回,使针下松滑再拔针,出针后不扪闭针孔(图122)。
图122 金钩钓鱼法适应证:中风闭证,痰涎涌盛,舌强不语,胸满胀痛,咳嗽气喘等一切气血瘀滞证和实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八法”治疑难杂病---郑魁山临证经验郑魁山(1918-2010),男,河北省安国县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号称“西北针王”、“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
生于1918年12月,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学习针灸医学。
1942年和父亲赴北平行医。
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和高风桐等创办北京市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
1952年7月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
1953年3月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门诊部。
1954年3月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1955?196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1970年1月下放后留甘肃省工作。
著作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14册,其中《针灸集锦》获甘肃省新长征优秀作品一等奖,日本京都中医研究会1983年翻译成日文出版;《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台湾千华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用繁体字出版;《点校·针灸大全》、《针灸问答》、《针灸补泻手技》,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91年用日文出版。
临床和科研实践,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治疗八法”。
1961年12月,郑魁山与朝鲜实习班留影(后排右三)图1在美国演示郑氏针法图2郑魁山在为研究生上课图3郑魁山和学生黄龙祥合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世界针联执委,右一)图4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在长期从事针灸学的临床、科研与教学活动中,郑氏对针灸学理论与传统手法,以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基础理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指导,努力探索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
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注意总结疑难杂症的治疗,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对“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去繁就简、精练手法;在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论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改革旧图,研制新的临床应用盘。
兹分述如下:1.重视“八法”的应用(1)汗法:是利用经穴和发汗手法,开泄腠理,驱邪外出治疗表证的一种法则。
如风寒表证,取风池、大椎、合谷等穴,用烧山火手法,以发汗解表,驱邪外出。
(2)吐法:是在经穴上利用催吐手法,引导病邪从口吐出,治疗痰阻咽喉的一种法则。
如类中风和小儿惊风等病,在痰涎壅盛、阻塞咽喉时,用左手拇、食二指紧切双侧旁廉泉或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呕时,速刺该穴,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顿痰涌出。
(3)下法:是利用经穴和泻下手法以泄实热、消积滞、排除胃肠蓄积、止痛、推陈致新的一种法则。
如胃肠积热、大便秘结,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用透天凉手法,以泻热通便。
(4)和法:是利用经穴和平补平泻手法,调和机体之偏胜偏衰、扶正祛邪的一种法则。
如邪在少阳,取大稚、液门、外关等穴,用阳中隐阴手法,以调和营卫,治疗往来寒热。
(5)温法:是利用经穴和温热手法消除沉寒阴冷、补益阳气的一种法则。
如虚寒性泄泻,取建里、气海、足三里等穴,用热补法,使之产生热感,以祛寒止泄。
(6)清法:是利用经穴和凉泻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一种法则。
如小儿急惊风,取人中、大椎、行间等穴,用进水泻法,以清热开窍、镇静安神。
(7)补法:是利用经穴和热补法,补益人体虚损的一种法则。
如肾元亏损之阳萎,取肾俞、关元俞、关元等穴,用热补法,使热感传至阴部,以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8)消法:是利用经穴和不同针法消坚散结、破瘀活血、消肿止痛的一种法则。
如玻璃体内的陈旧性积血,取风池、角孙等穴,用烧山火手法,以促其瘀血化散吸收;在囊肿顶端,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胶状粘液,治疗健鞘嚢肿。
上述仅举几例,但临床应用,要灵活掌握,更要注意各法的禁忌症和适应症。
2.双手操作,重用左手(1)左手揣穴,右手辅助: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端摸被针穴处肌肉之厚薄,孔隙之大小,以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并将防碍进针的肌腱、血管等组织分开。
遇到关节、筋骨覆盖的穴位,右手握住患者肢体行左右旋转、滚摇、屈伸、升降、抬举等活动,使穴位暴露,左手按住穴位,以备右手进针。
(2)右手进针,左手候气:为了进针准确、无痛,得气快,常用“指切速刺法”。
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紧切针刺部位,右手持针迅速刺入1?2分,再缓慢进针,左侧押手不动,随时触及针下气至冲动,候到气至,即时应用手法,不能错过时机。
针内晴明创用“压针缓进法”,是以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分开上下眼睑,右手持针,在眼球鼻侧泪阜之边缘半月皱壁上缓慢将针压入1?1.5寸(不做捻转提插)。
(3)左手关闭,气至病所:右手将针刺入穴位以后,左手一旦触到针下气至冲动,为使针感向上传导,左侧押手用“关闭法”,按在针穴的下方,右手的针向上推进,两手互相配合,同时努力,才能使感觉传到预定的处所或“病所”。
使用补泻手法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要用“守气法”,根据病情需要保持多长时间,就使感觉保持多长时间,这是针刺手法取得疗效的关键。
在以上揣穴、进针、候气、气至病所和守气几个方面的实践中,都不能只靠右手,不用左手,否则穴位不易揣准,针感不易控制。
所以,在针灸临床上,双手配合,重用左手,有重要作用。
3.精简操作手法郑氏提出了提插、搓捻、关闭、搜刮、飞推、拨动、弹震、盘摇、循摄、搬垫、停留、压按等进针后的手法。
在实践中还改进了“烧山火”、“透天凉”的手法,去繁就简,创制了独特的操作方法。
“烧山火”用捻按、推着守气,使针下沉紧,产生热感;“透天凉”用捻提、拉着守气,使针下轻滑,产生凉感。
两种方法均操作一分钟即可出针。
经改进后的操作方法,不但在临床上得到了验证,而且在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针刺41例受试者,用烧山火手法后,皮温平均升高1.4?1.9℃,血管容积波上升;用透天凉手法后,皮温乎均下降1.1?1.7℃,血管容积波下降。
经统计学处理,证明不同针剌手法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4.改革旧图,研制临床应用新盘元、明时期的针灸医籍对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的记载,多是用语言叙述和计算,学习困难,运用不便,且计算复杂,故长期以来这两种针灸方法投有得到推广和应用。
为了使针灸医学得到发扬光大,方便学者,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郑氏结合个人实践体会,1979年将子午流注“纳字法”、“纳甲法”及灵龟八法与公历六十年日历“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一个袖珍式“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临床应用盘”。
此盘具有携带方便,使用简速的特点,有“纳子法”、“纳甲法”、“灵龟八法”三种优选取穴治病的用途,并且不用推算即可找到公元六十年每日的“花甲子”,及当日当时的开穴,给针灸医、教、研提供了既简便又准确的工具,并为时间生物医学和针灸、中药等治疗中探讨优选法创造了条件。
5.用温法治疗疑难杂症在努力探索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时,在临床上运用最多的法则是温法, 运用最多的穴是风池。
温法包括温补法、温通法、温散法。
如对视网膜出雪的病症,用烧山火手法针刺风池,使热感传到眼球,使其瘀血消散、吸收,1958年治疗91例,有效率达90.2%。
对视神经萎缩用烧山火手法,针风池,以清头明目、疏经活血,1960年治疗24例,有效宇62.5%。
对外感风寒,用烧山火手法,以发汗解表。
1956年曾治疗三例脊椎结核和胝髂关节结核的病人,用针刺烧山火法以补肾壮骨,强身体为主,三例均痊愈。
对一些病程较长,比较难治的疾病,多方研究探讨,耐心治疗,经不断总结提高,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如治疗小儿麻痹及其后遗症,起初多采用单一的针刺热补法,疗程较长,疗效不够理想。
后来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考虑到采用热补法,除必须加重穴位刺激外,还须延长刺激时间,以改善周围神经、血管的营养状态,才能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随即采用了穴位埋线和强刺结扎的新方法,总结了113例病例,总有效率达99.1%,而且总疗程比单纯针刺者短,对偏远地区的患者更为方便。
还发现,病程较长而出现肌肉萎缩的患者,必须配予埋线或结扎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对临床上常见的一些杂证也多用温法。
早在六十年代,曾用烧山火手法治75例腰痛的病人,效果比较满意,对一些痹症、痛症也多用温法。
如经脉不通,肌肉失养所致的肢体萎软、肌肉萎缩的患者,多采用温通法,以温通经络、理气活血。
对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泄泻、虚衰的腰痛、阳萎等症,多采用温补法,以温补阳气。
对外感的患者,用温散法,以驱散寒湿之邪,达到解表的目的。
6.针灸治疗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属中医“痿证”范畴,治疗较难,死亡率也髙。
此证发病一般先从四肢末端开始麻痹,最后呼吸麻痹死亡。
我们在临床上按中医理论辨证分三型进行治疗。
(1)肺热伤阴型:“肺热中焦,发为痿躄”,此证多见发烧,呼吸困难,痰涎上涌,无力咯出,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苔黄腻,脉细数。
此型病势危重,发展迅速,必须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全力抢救。
取大椎、肺腧、列缺、少商用点刺法出血,以清热养阴,宣通肺气。
(2)脾胃湿热型:“痿病者,胃家必有故也。
或湿热,或湿痰”。
此型肢体瘫痪,胸脘满闷,或下肢微肿麻木,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濡。
取曲池、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用泻法,或取梁丘、血海、外关、谷谷用平补平泻法,以清热利湿,健脾助运。
(3)肝肾俱虚型:“肝气热,则肝泄口苦,筋膜干……发为筋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此型起病较慢;腰痛,四肢酸软, 肌肉萎缩,头昏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
取肾俞、曲泉、三阴交或取关元俞、血海、梁丘、足三里、臂臑、手三里、阿是穴用热补法,以补肾益肝、疏通经络。
以上三型可以互相转化,大部分危重病例起病时表现为肺热伤阴,而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转为脾胃湿热或肝肾两虚型;起病缓慢的病例,大都表现为后两型,但治疗失宜,病情加重时,则出现肺热伤阴的症状,所以治疗时应灵活掌握三型的变化。
用上述方法治疗24例患者,针灸2?50次,并经3个月随访,治愈9例,显效6例,进步7例,死亡2例。
?7.针灸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胃心痛”、“心口痛”范畴。
多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气血瘀滞所致。
其主要症状是上腹部钝痛、灼痛或剧痛,或腹部膨胀,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呈周期性发作。
胃脘、膈俞、肝俞等处有明显压痛,采取下述治法:(1)脾冒虚寒型:胃脘隐痛,食不消化,胃痛喜按,得食稍安,嗳腐吞酸,恶寒喜温,神疲乏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弱。
取上脘、中脘、梁门、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商丘,用热补法,留针10?20分钟,以温中止痛,益胃健脾。
(2)气血郁滞型:胃脘胀满,胃痛拒按,呕逆酸苦,食苦痛甚,生气加剧,吐血,便黑,舌质暗红,舌苔厚腻,脉弦。
取上脘、下脘、阿是穴、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膈俞、肝俞,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理气活血,舒肝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