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

合集下载

丧葬习俗和流程

丧葬习俗和流程

农村传统葬礼流程0、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忌病人在原来睡的床上死去。

一般要搬临危者到正厅上搭椅子、木板让他们断气。

认为灵魂会回来抬床脚,如果来找断气处的木板,早已拆开、找不到,而如果到原来的床上来抬,则可能要废床。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并穿上寿衣。

这个步骤要尽早,通常情况下是逝者断气后立马进行。

因为过了几个小时后,由于肌肉细胞死亡而导致四肢僵硬的现象,会影响工作人员为逝者穿寿衣。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

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

2、报丧正式通知各处的亲友逝者的死亡时间、情況以及葬礼安排。

3、奔丧亲友携帯礼品、礼金、挽联、花圏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即将逝者遗体停放于灵堂,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在古代停灵有助于确定逝者是否真的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临时搭制的灵棚、家中房间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均可作为灵堂。

灵堂内设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供品、香、蜡烛、纸钱等。

忠德殡仪需要提醒的是,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或殡仪馆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首先要布置灵堂。

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

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

5、守灵和吊唁停灵期间,逝者的晚辈需在灵堂轮流守护逝者,接受其他亲友的吊唁。

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直系以及亲近的晩辈,被称为孝子/孝女,他们需要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褂子或衣服,腰系麻绳或草绳,脚穿草蛙,即为孝服。

试论宣汉罗家坝朱砂葬——兼论巴人与丹砂的渊源

试论宣汉罗家坝朱砂葬——兼论巴人与丹砂的渊源

收稿日期:2018-01-09作者简介:杨㊀华,男,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㊂余菀莹,女,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学硕士研究生㊂2018年5月第40卷㊀第3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y2018Vol 40㊀No.3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18.03.001试论宣汉罗家坝朱砂葬兼论巴人与丹砂的渊源余菀莹,杨㊀华(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沙坪坝㊀401331)摘㊀要:朱砂作为一种矿产资源,因其颜色鲜亮,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被我国史前先民作为颜料涂抹在器物上㊂仰韶时代中期,在长江中游以外地区的史前文化中,一些墓葬里开始使用朱砂,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其使用方式由墓葬填土撒朱砂㊁随葬品涂朱等,逐渐向墓底铺设朱砂方式的过渡㊂到了陶寺文化,使用朱砂铺设墓底成为其贵族葬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后影响着夏商周三代的葬制㊂在宣汉罗家坝东周墓群中,有5座墓葬里使用了朱砂,通过挖掘这一线索,可知罗家坝墓地的族属是巴人中的板楯蛮支系,墓主人可能为一批巴族武士,大部分为普通士兵㊂朱砂墓的墓主人也应为 板楯蛮 ,且生前身份应该不低㊂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来看,古代巴人可能是我国最早使用朱砂的族群,巴人与丹砂间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历史渊源㊂关键词:罗家坝遗址;㊀墓葬;㊀朱砂;㊀巴人;㊀板楯蛮;㊀仰韶时代;㊀陶寺文化;㊀葬仪中图分类号:K878 8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18)03-0001-07㊀㊀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罗家坝渠江二级支流后河左岸的一级台地上,地理坐标北纬31ʎ32ᶄ02.7ᵡ,东经107ʎ44ᶄ56.8ᵡ,海拔336米㊂遗址地形属丘陵山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以河道为天然屏障㊂遗址保存较好,总面积约103.33公顷㊂遗址在1999年㊁2003年㊁2007年㊁2016年先后经历了四次正式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十分丰富的考古实物材料㊂罗家坝遗址集中展示了战国早期至秦汉时期川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发展序列,是西南地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于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㊂据2015年出版的报告‘宣汉罗家坝“,遗址共发掘墓葬65座,分布密集而有序㊂除7座为空墓外,其余58座均有不同数量的随葬品,而在这些墓葬中,共发现5座墓葬内使用了朱砂,此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㊂报告里称 在人骨下撒朱砂这种现象在罗家坝墓葬中较多,是埋葬习俗的一部分㊂ 在古代,丧葬是一项重要的礼仪,‘礼记㊃昏义“有曰: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㊂此礼之大体也㊂ 虽然墓葬中使用朱砂的现象在罗家坝墓地里不算普遍,但显然已不会是古人无意识而为之的偶然现象㊂笔者不禁产生疑惑,罗家坝图1㊀宣汉罗家坝遗址的地理位置墓地里埋葬的是一群什么人?在如此重视丧葬礼仪的社会背景下,为什么会在这5座墓葬里使用朱砂,却未见于其他墓里?还有,这种在墓葬中使用朱砂的行为肇始于何时,终止于何时?当时人们是在一个什么样思想意识下在墓葬里使用朱砂的?墓葬内所用的朱砂又来自何地?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㊂1一、罗家坝墓地朱砂墓的情况及时代在罗家坝遗址中发现的65座墓葬中,有58座墓葬中放置有随葬品,其中5座墓葬里使用了朱砂,分别是M2㊁M35㊁M36㊁M38㊁M46,下面对这5座墓葬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㊂(一)M2(1)墓葬形制: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北部较宽,南部较窄㊂长294厘米㊁宽60 100厘米㊁深28 48厘米㊂填土为黄褐色沙土,包含少量木炭㊁石块和陶片等㊂(2)葬式葬具:墓室中部清理出略呈长方形的木质朽痕,腐朽严重,报告中推测为长方形木棺,长180厘米㊁宽40厘米㊁残高30厘米㊂人骨仅存部分下肢骨和朽痕,从朽痕推测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性别年龄不详㊂墓主人身下铺有一层朱砂㊂(3)随葬品:共21件㊂其中铜器18件,敦1㊁壶1㊁矛2㊁戈1㊁剑2㊁箭镞6㊁钺1㊁削刀1㊁刻刀1㊁凿2㊂陶器3件,圜底罐1㊁釜1㊁豆1㊂陶器放于棺外南端,铜剑置于墓主人腰间㊂(二)M35(1)墓葬形制: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底南高北低㊂长252厘米㊁宽58厘米㊁深8 20厘米㊂墓底有零星的朱砂痕迹㊂(2)葬式葬具:未发现葬具及葬具朽痕㊂人骨保存极差,从人骨情况来看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南,性别年龄不详㊂(3)随葬品:共10件㊂铜器2件,斧1,削刀1㊂陶器1件,为夹砂红胎黑皮陶豆㊂珠7㊂陶豆置于墓主人头上部,胸部放置6颗珠,铜削刀和斧分置于腰间左右两侧㊂(三)M36(1)墓葬形制: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极窄㊂长286厘米㊁宽35 48厘米㊁深17厘米㊂(2)葬式葬具:未发现葬具及葬具朽痕㊂人骨保存极差,从朽痕判断为侧身直肢葬,头向南,面向左,性别年龄不详㊂在墓主人头部和胸部下发现大量的朱砂㊂(3)随葬品:共8件㊂铜器7件,钺1,带钩3,削刀3㊂玉器1件为灰黑色玉璜㊂铜钺和削刀置于墓主腰间左右两侧,带钩㊁玉璜和削刀置于股骨和胫骨之间㊂(四)M38(1)墓葬形制: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292厘米㊁宽56 62厘米㊁深16 29厘米㊂(2)葬式葬具:未发现葬具及葬具朽痕㊂人骨保存差,仅存头骨和部分上肢骨,从尸骨位置和随葬品关系推断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南,墓主人左臂弯曲上举,右上臂残断,性别年龄不详㊂墓主身下铺有一层朱砂㊂(3)随葬品:共18件㊂其中铜器12件,剑1,钺1,矛1,刻刀1,削刀1,箭镞7㊂陶器4件,釜1,罐1,尖底盏1,豆1㊂玉石器2件,挂饰1,磨石1㊂铜钺置于头骨左侧,箭镞置于右上臂处,剑置于腰间左侧,石挂饰置于腹部,磨石和其他陶器均置于墓主脚下㊂(五)M46(1)墓葬形制: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北窄南宽㊂长524厘米㊁宽104 120厘米㊁深155厘米㊂填土为黄褐色沙土,包含较多的动物骨骼㊁木炭和陶片㊂(2)葬式葬具:腐朽严重,东西两侧向下收缩明显,推测为船棺㊂棺木痕迹长448厘米㊁宽52厘米㊁高43厘米㊂墓主骨架腐朽无存㊂(3)随葬品:共55件㊂其中铜器36件,剑3,钺2,矛4,戈1,斧1,斤1,刻刀1,锥1,锯1,瓶形饰1,盆1,鍪1,镦1,削刀1,手镯2,箭镞14㊂陶器12件,圜底罐3,高领罐1,釜甑1,尖底盏2,钵1,豆2,罐2㊂珠及玉石器7件,磨石3,玉璧1,陶珠1,玉珠1,水晶珠1㊂在墓室中部船棺的下部堆积着一些器物,这些器物明显被人为打碎,包括断剑㊁矛㊁瓶形饰㊁箭镞㊁串珠等,且和大量的朱砂块㊁木炭块堆积在一起,报告中认为 应是下葬过程中的一种仪式 ㊂关于罗家坝墓地的年代问题,报告中根据出土器物组合较完整的典型墓葬对整个墓群进行了分类研究,最后将墓群分为8段共六期,第一期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第二期为战国早期,第三期为战国中期,第四期为战国晚期,第五期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第六期为西汉中期㊂笔者认同报告中的观点,据此,使用了朱砂的5座墓中,M2属于第二期(战国早期),M35㊁M38㊁M46属于第三期(战国中期)㊂报告未对M36的年代范围进行界定,笔者以为,或许是由于M36中未发现陶器,仅出土了铜器7件和玉璜1件,铜器组合也不清晰,故报告中没有对M36的时代进行讨论㊂由于罗家坝墓地使用的年代很长(从春秋末期至西汉中期),若M36的时代不清楚,对下文的分析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故本文在报告已有结论的基础上,对M36的所属年代进行具体分析㊂在第二至第四期的墓葬中,铜器组合虽都以兵器(矛㊁剑㊁钺)和生产工具(削刀㊁刻刀㊁凿)为主,但从第四期开始,生产工具大量减少,仅存部分削刀和凿㊂到第五期,以M48为代表的7座墓中,矛㊁剑㊁钺的组合基本消失,大部分墓仅存钺和削刀,铜装饰品增加,2并开始出现少量铁器㊂M36出土的7件铜器中分别有钺1件,削刀3件,带钩3件,已不见前期的铜器组合,但也未发现铁器和陶器,时代特征不甚明显,故不能妄加断定其属于某一时期㊂铜钺M36:1椭圆形銎口,无肩,直腰,弧刃,銎口部饰有一道凸棱,形制与M23:1㊁M53:15十分相似,大小也比较接近;M36所出的3件铜削刀形制相似,保存较完整的M36:2椭圆形圜首,直柄,凹曲刃,与M2:18㊁M35:3㊁M56:8㊁M63:3形制十分接近㊂而M36所出的钺和削刀与第一期的墓葬M33中钺和削刀的形制特征差异十分明显,同时,以M32为代表的第六期大量流行平底陶器和铁器,与M36的墓葬特征也不相符㊂上述提到,报告中认为M2的年代为第二期(即战国早期),M35为第三期后段(战国中期偏晚),M23㊁M35㊁M56㊁M63属于第四期前段(战国晚期偏早)㊂据此,可以认为,M36的年代应属战国中晚期,至迟不应晚于战国末期㊂综上,罗家坝遗址5座朱砂墓的大致年代已清楚㊂在罗家坝遗址里,墓葬中使用朱砂的现象最早出现于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最盛行,到战国末期或已接近消失㊂1㊁2㊁3.铜钺(M36:1㊁M23:1㊁M53:15);4㊁5㊁6㊁7㊁8.铜削刀(M36:2㊁M35:3㊁M56:8㊁M63:3㊁M2:18);9㊁10㊁11.铜带钩(M36:8㊁M36:7㊁M36:3);12㊁13㊁14.铜钺(M33:69㊁M33:66㊁M33:66)图2㊀M36出土的铜钺㊁削刀㊁带钩等二、朱砂墓主人的族属和身份1 朱砂墓主人的族属问题罗家坝遗址位于渠江二级支流后河和中河的交汇处的一级台地上,渠江是嘉陵江的主要支流之一㊂渠江古称潜水㊁宕渠水㊁渝水㊂‘水经注㊃江水“: 北水自合难水,又东南经宕渠县,谓之宕渠水㊂ 同书又称 宕渠水即潜水,又称渝水㊂ ‘水经注“卷29‘潜水“潜水出巴郡宕渠县 注: 县以延熙中分巴郡立宕渠县,盖古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㊂ [1]宕渠县即今之渠县,宕渠水(即潜水㊁渝水)就是今天的渠江㊂而在古代,嘉陵江也被称为 渝水 ㊂‘周地图“云: 水源出秦州嘉陵,因名嘉陵,经阆中,即阆中水,亦曰阆江,又曰渝水㊂ ‘史记㊃司马相如列传“集解引郭璞曰: 巴西阆中有俞水,獠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㊂ 賨民善歌舞,多居俞水左右㊂ [2]‘后汉书“曰: 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㊂ [3]‘通典“卷187‘边防三㊃板楯蛮“: 巴人呼赋为賨,谓之賨人焉㊂代号为板楯蛮夷㊂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㊂ [4]文献中提到的 賨人 ,再早又名 板楯蛮 ,其名来源于木盾㊂板楯蛮以木板为盾,由于他们在征战中善使木板盾牌,故人们称其为 板楯蛮 ,后遂成为族称㊂邓少琴先生在‘巴史新探“里说:板楯即木盾,是一种武器,又称彭排或彭旁,使用这种武器的民族,遂被称为板楯蛮或彭人[5]㊂徐中舒先生认为,巴人有廪君蛮和板楯蛮两个支系[6]㊂廪君蛮以白虎为祖先,世代尊崇祭祀,而板楯蛮则以射杀白虎为功㊂那么,板楯蛮何时被称为 賨人 ?‘晋书“卷120载: 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敛之,口岁出钱四十㊂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 [7]㊂因此 賨人 在秦汉以后逐渐代替 板楯蛮 成为族称㊂ 巴 是一个大族系, 賨 是古代 巴 重要的一支㊂‘华阳国志㊃巴志“说巴国 其属有濮㊁賨㊁苴㊁共㊁奴㊁獽㊁夷㊁蜒之蛮㊂ [8]同书中记载巴的地域为 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8]6㊂ 鱼复 即今重庆奉节, 僰道 即今之宜宾, 汉中 为今陕南汉中盆地, 黔涪 即今彭水㊁酉阳一带㊂在我国古代民族史的研究上,由于 巴 的组成复杂,有关 巴 的历史文献又很少,且语焉不详,甚至互相矛盾,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能直接说明 巴 各族关系的又极少,所以学者们常常仁智互见,自圆其说,自成一家,在许多方面一直难以达成共识,因此 巴 史的研究一直存在许多谜团㊂但对于 巴 和 賨 的地域范围,在文献里记载是比较清楚的㊂宣汉罗家坝遗址在地理位置上,与开县㊁云阳㊁万州连成片应视为一个区域,同时从宣汉沿渠江㊁嘉陵江而下可到达重庆地区,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一带正是巴人活动的密集地区,在这些地方也都发现了许多巴人墓葬㊂因此,罗家坝墓地应是春秋晚期至秦汉时期的巴人墓3地,根据地理位置可以进一步推测,罗家坝墓地的族属应该就是巴人中的板楯蛮支系,5座朱砂墓的主人也应该是 板楯蛮 ㊂2 朱砂墓主人的身份因尸骨保存情况普遍较差,报告内未对罗家坝墓主人的性别进行鉴别,但我们可以根据墓葬内的随葬品作一些适当的推测㊂根据M2,M35,M36,M38,M46出土的随葬品可知,铜器占该墓遗物总数比例M2为85.7%,M35为20%(其中珠7枚占70%),M36为87.5%,M38为66.7%,M46约为65.5%㊂而随葬的铜器中又以兵器为大宗,墓葬内也未发现女性特征十分明显的遗物,所以大致能够推断,这5座朱砂墓的墓主人为成年男性㊂在战国时期,巴国与东面的楚国㊁西边的蜀国间时有战争发生,‘华阳国志㊃巴志“曰, 巴楚数相攻伐 [8]24;‘益部耆旧传“有 巴为楚所逼,迁居阆中 [9]; 巴蜀世战争 [8]10㊂因此,王仁湘先生曾提出 罗家坝墓地也许是一批战死者的归宿之地㊂ [10]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可能性㊂从墓葬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和工具来看,罗家坝墓地埋葬的死者绝大部分为成年男性,且生前习武,可能为巴国的武士㊂而从保存的尸骨来看,有的尸骨不全㊁骨骼位置异常㊁铜钺砍进髋骨㊁铜剑插入身体未取出等现象,说明墓主生前可能在战斗中受伤甚至死亡,尸体未经过处理便下葬㊂而7座挖好的空墓,或是由于未能找到尸骨,或来不及入葬等原因所造成的㊂据‘华阳国志㊃巴志“记载: 周武王伐封,实得巴㊁蜀之师,著乎‘尚书“㊂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 武王伐封,前歌后舞 也㊂ 巴人因参加武王伐封,为建立西周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勋,因此周天子 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㊂ [11]以姬姓贵族为国王,巴族上层为各级官吏或蛮夷君长的巴子国得以建立㊂得到中央王朝的赏赐和分封,这对于当时偏居西南一隅的巴人来说,其心理上必定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与认同感,可想而知,此后的巴国,上到王侯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受到周王朝政治㊁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浸染,而墓底铺设朱砂作为中原贵族的一种重要葬制也必然会给巴国上层人士的丧葬观念产生一定影响㊂关于朱砂墓主人身份的猜想,似乎也能从墓内使用朱砂的多寡得到一些启发㊂M35和M46的时代同为战国中期,报告中描述M46 船棺的下部堆积部分器物,和大量朱砂块堆积在一起㊂ [12]212而在随葬品数量最少的M35里,仅 墓室底部有零星朱砂痕迹 [12]175㊂葬具方面,整个罗家坝墓地除7座空墓外,其余58座墓葬中只有8座发现有葬具,其中2座墓内就发现有使用朱砂,分别为M2(木棺),M46(船棺)㊂从随葬品数量来看,58座墓葬均有随葬品,其中M33最多(共203件),超过50件的有3座分别是M44(56件),M46(55件),M53(57件),小于10件的则有22座墓葬,其中只有1座墓葬(M36)使用了朱砂㊂罗家坝墓地的这种情况与早前的二里头遗址颇有些相似㊂在二里头遗址里,朱砂用量与墓葬规模成正比,如二里头80IIIM2,长㊁宽分别为2.55米和1.2米,是现知最大的一座墓葬,其墓底铺设的朱砂最厚达6厘米[13];另一座81VM4,长㊁宽为2.5米和1.16米,其朱砂厚度更是达到8厘米[14]㊂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这类墓葬一般拥有青铜器㊁玉器㊁漆器和陶器随葬,属于二里头文化的高等级贵族㊂在其他使用朱砂的墓葬,一般也拥有木棺等葬具,至少随葬有陶器,也有使用铜器作随葬品的,其身份或为中小贵族㊂二里头遗址各期发现有大量非正常死亡者的墓葬,其墓主人无一使用朱砂者[15]㊂虽然二里头文化比罗家坝遗址在时间上早了一千多年,但从墓葬里使用朱砂的情况来看,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㊂综合以上情况可大致看出,M46墓主人生前地位较高,可能是次于M33墓主的中层贵族㊂M2虽然随葬品数量不及M46,但内容丰富,其中铜壶(M2:2)十分精美,且有葬具,故生前地位也应该不低,或为小贵族㊂而其余三座M35㊁M36㊁M38无葬具且随葬品数量及规格也不及M2和M46,但随葬品有铜器㊁陶器或玉石器,或为有一定事功的人士㊂从墓地整个情况来看,罗家坝墓地的墓主生前大部分为中下层士兵或平民,极少数为中上层的贵族或将士㊂三、朱砂葬的由来如果以上猜想成立,那为什么会在这5座墓中使用朱砂呢?事实上,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就已经开始在墓葬内使用朱砂了㊂根据考古资料,在仰韶时代的一些遗址或墓葬里,使用朱砂的方式有多种,或在墓葬填土中掺以朱砂,或是在棺椁上涂抹朱砂,或涂撒在随葬品或尸骨尤其是头顶骨之上㊂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的M27,安徽凌家滩87M4,湖北荆门龙王山墓地M10,这几例墓葬的年代均在距今5000年以前,是目前所知朱砂用于下葬填土最早的例子㊂但仰韶时代使用朱砂的墓葬发现并不多,这类墓葬在各墓地中所占比例也很低㊂到龙山时代的陶寺文化,则继承了仰韶时代用朱砂铺设墓底的做法,并将其纳入一套有序的㊁近乎制度性的丧葬仪式[16]㊂其发掘者据墓葬资料归纳,陶寺遗址4大中型墓葬使用朱砂和葬具是一种普遍现象,且无性别之分[17]㊂而且,这一现象贯穿了陶寺文化的整个存续时间[18]㊂到了二里头文化,朱砂在葬仪中的使用变得更加规范化㊂在二里头遗址中,长度在2米以上的大中型墓几乎无一例外均使用了朱砂㊂而且墓葬朱砂用量与墓葬规模成正比㊂相反,在二里头遗址各期发现有大量非正常死亡者的墓葬,其墓主人无一使用朱砂者[15]㊂在二里头文化的墓葬可以鉴别性别和年龄的朱砂墓中,以成年男女性为主,甚至有50岁以上的老年者,这说明朱砂的使用者一般是积累起一定事功的人士,且性别无限㊂由二里头文化发展而来的二里岗期商文化中型墓中,使用朱砂铺设墓底已经成为商代前期葬仪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程序,朱砂墓的分布区域也较前大为扩展,基本与二里岗期文化分布区相一致[19]㊂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庚嬴卣,其铭文为 隹王十月既望,辰在己丑,王格于庚赢宫㊂王蔑庚赢历,赐贝十朋,又丹一㊂庚赢敢对扬王休,用作厥文姑宝尊彝㊂其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 ㊂铭文内容为周王赏赐庚赢贝和丹砂的故事,说明了西周时期,丹砂为中央王朝所控制的史实㊂其中的,郭沫若释读为 管 , 古人于丹砂必以竹管盛之,故计丹之数即曰丹几管,犹今人言笔几管也 [20]㊂按,该字从木,从厈,当隶定为 棺 ㊂ 丹一棺 应即一次葬仪所需要的丹砂㊂丹以棺计,正符合考古揭示夏商周贵族之葬仪㊂以上可知,仰韶时代中期,墓内使用朱砂开始成为我国史前贵族丧葬中的组成部分,但使用方式多样,且尚未成为定式㊂到了陶寺文化时,墓地铺设朱砂成为一种规范,并成为贵族葬仪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后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夏商周三代㊂自陶寺文化成为一种葬仪制度以来,墓底铺设朱砂就一直作为夏商周三代的贵族墓葬中朱砂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使用方式㊂但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罗家坝的发现有朱砂的5座墓葬里,其使用朱砂的方式却并不完全遵照这种 准则 ㊂而这种情况并不是唯一只出现在罗家坝墓地,在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㊂荥阳西史村和郑州商城墓葬描述为 撒在人骨架上下 ,可能是长年累月人骨受到朱砂的浸染所致㊂商洛东龙山的几例比较特殊,墓内发现的朱砂除了一例是器物涂朱外,其他三例均位于墓主人下肢部位,用量很少㊂可以看出,虽然墓底铺设朱砂作为最主流的使用方式一直延续,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仍然存在其他形式的使用方式,不过这些差异也不排除是年月积累㊁各墓葬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差异㊁人为盗扰㊁发掘操作不当等各种因素所致㊂宣汉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巴文化自身又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因素和突出的地方性特征,加之在各方面又受到周王朝和周边各国的影响㊂因此,在墓葬使用朱砂方面表现出地方特色就并不奇怪,而朱砂用量的多少,则说明尽管靠近产地,但在使用上却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等㊂四、巴人对朱砂的开采和利用朱砂,又名丹砂㊁丹矸,其化学名为硫化汞(HgS),是炼汞的主要矿物原料㊂由于朱砂颜色鲜红夺目,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被史前先民开始涂抹于器物表面㊂在我国,目前所知最早开始认识并使用朱砂是始于湖北宜都城背溪文化,城背溪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盘表面涂有朱砂,年代在距今6400 5300年[21]㊂此外,在同时期的河姆渡文化里,河姆渡遗址第3层出土的一件朱色漆碗,经检测分析所用颜料就是朱砂,年代约为距今6000年[22]㊂此后,朱砂作为一种珍贵的颜料常被用来涂抹在某些特殊的器物或建筑表面,其做法可能与某种原始信仰有关㊂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大型房屋F105的地面㊁房基夯土层㊁草拌泥层以及柱洞中发现有朱砂㊂另在石斧(F105:7)刃部也粘附有朱砂,可能与朱砂的加工有关[23]㊂周天子宫室地面敷朱红色涂料(可能以血料掺合朱砂),称为 丹地 ㊂古代巴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开采并使用朱砂㊂我国的古籍文献最早记载关于巴人的是在‘山海经㊃海内经“中: 西南有巴国㊂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㊂ 如郭沫若先生所说 传说里的氏族部落,一般都是从神话中引伸出来㊂事实上,氏族和部落比关于他们的神话来源要古老得多 [24]㊂从中可以推断,巴人作为一个族群的出现,可到传说中的太皞时代以前㊂也就是说,巴人的出现,如果上溯,很可能与大溪文化的创造者有直接联系,甚至更早可以到城背溪文化㊂这种推断并不是空穴来风,比如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城背溪文化时期就普遍流行的圜底器类,被考古研究者称为 罐釜文化 ㊂在后来的大溪文化㊁屈家岭文化㊁石家河文化直至商周的巴文化遗址中都被沿袭并发扬,以致于圜底陶器在夏商时期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㊂在东周时期的罗家坝遗址出土的遗物里,圜底器类也是所见最多的陶器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赵冬菊女士认为 夏商时代的巴人文化遗存是由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存直接发展而来的 [25]㊂对此,笔者认同赵女士的观点,并且认为商代以后的巴文化遗存很可能也是由当地先前的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㊂结合在城背溪遗址里出土的涂朱陶盘,可以大胆推测,我国最5早使用朱砂的族群很可能就是巴人的先民㊂我国朱砂的主产地, 从古至今均在湘㊁黔㊁渝毗邻地区,即均在贵州的铜仁㊁万山㊁务川,湖南的凤凰㊁新晃㊁保靖,重庆的酉阳㊁秀山和广西的金城江等地 [26]㊂我国古代文献对朱砂的产地也多有记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说: 丹,巴㊁越之赤石也㊂ 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记载: 丹砂产于巴州㊂ 巴州即今重庆东南数百公里处,乌江流域的山岳地带; 越 指南越,大致为两广地区及越南北部㊂苏颂著‘图经本草“载: 今以辰州产者品质最佳,故称辰砂㊂ 辰州 位于今湖南省㊂对于丹砂矿的开采,战国‘管子㊃地数篇“中有 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闾金 之载㊂‘山海经“记载有十处丹砂产地,六处位于水中㊂在今川黔湘汞矿的矿化地区内,河床或两岸的冲积砂砾层中,重砂里面含丹砂和自然金很丰富㊂地质工作者曾报告,在湘西川北的 砂金区域砂砾中,亦常含细粒朱砂 [27]㊂根据现代地质矿物学的研究,我国先秦时期主要从河床中淘取丹砂[28]㊂这对于长期靠水为生的古代巴人来说,擅长水性无疑又为他们开采朱砂增添了一项巨大优势㊂自陶寺文化将朱砂纳入葬仪并将使用方式加以规范以来,夏㊁商㊁周三代葬制一直受其影响并将之承袭㊂加之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炼丹术士炼造丹药的兴起,各诸侯国国君和达官贵人趋之若鹜,因此北方地区的统治者及高层贵族对于朱砂的需求量激增㊂由于北方地区朱砂资源的稀有[29],加之朱砂开采和长途运送或贡纳所产生的附加值,因此,朱砂一度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稀有资源㊂‘华阳国志㊃卷一“中记载巴的地域 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虽不能确定这是否就是巴国地域确切的分界线,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巴人活动的范围,而这正是丹砂资源分布十分丰富和密集的区域,拥有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加之外部需求和利益的刺激,于是巴人便走上了从事开采㊁使用和贩运朱砂的道路㊂除了生活上㊁宗教上和葬仪方面的用途,由于朱砂独特的药用价值,频繁的战事也大量需要这种疗伤良药㊂在此后,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巴国与楚国㊁秦国之间,围绕丹砂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息过,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巴人都一直掌握着对丹砂的开采和控制权㊂随着人们发现由丹砂提炼出的水银其抗腐性极强,加之战国时期炼丹术的兴起,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朱砂的生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㊂仅始皇陵内的朱砂和水银的用量就难以计数了㊂当时,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巴寡妇清,司马迁曾在‘史记㊃货殖列传“中记载: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㊂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巴郡的寡妇清凭借经营丹砂产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和威望,其死后秦始皇甚至为其筑台缅怀㊂从中可知,丹砂在当时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㊂由于水银的抗腐性远胜过丹砂,而且利用汞蒸气的毒性还可以保护墓室的安全,以及漆器的流行㊁炼丹术的发展和东汉道教的兴起对丹砂的大量需求,墓葬内使用朱砂的现象逐渐消失,并逐步发展为通过其它的形式来表达当时人们的生死观㊂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先民们对朱砂的喜爱和需求自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再也没有减少过㊂五、对宣汉罗家坝朱砂葬有关问题的认识对于上古时代的信仰对象和方式而言,恐怕没有比太阳和红色更为普遍的了㊂而红色又和太阳㊁血液及火焰有关,因此说红色是早期民族中最为普遍的崇拜对象并不为过㊂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知道,我国先民对朱砂的认识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城背溪文化㊂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朱砂产地以外的地区,距今5000年前朱砂开始被用于墓葬内,其使用方式经过了由墓葬填土撒朱砂㊁随葬品或人骨涂朱,逐渐过渡到向墓底铺设朱砂的方式,到陶寺文化时得到规范并成为其贵族葬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后这一葬制一直沿用到夏商周三代的中高级贵族墓中㊂通过了解这一背景,比较分析罗家坝墓葬的年代㊁葬具和随葬品,我们对罗家坝朱砂墓有了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大致知道了罗家坝墓地的族属可能是巴人中的 板楯蛮 支系,埋葬的死者或为一批巴族武士,大部分为中下层士兵或平民㊂5座朱砂墓中,时代最早的M2为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墓葬有3座,到战国末期或已消失㊂从葬具和随葬品来看,5座朱砂墓主人的身份都不会很低,这也和其他地区使用朱砂葬的墓主身份大致吻合㊂由于宣汉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在墓葬使用朱砂方面并不完全与中原和其他地区相同,表现出多种形式的使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㊂此外,文中还介绍了我国丹砂的主要分布地区,分析了巴人成为古代开采丹砂的主要族群的历史因素,因此笔者推测,罗家坝墓葬中所用的朱砂,应该就来自盛产丹砂的大巫山地区㊂至于为什么未在遗址内规格更大㊁级别更高的M33内发现使用朱砂,其实这一现象也不难解释㊂东周时期,国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礼制混乱,上下无序,朱砂作为一种能体现墓主身份的物品,其使用也变得混乱,因为相较于青铜器㊁金银器等这种具有更高技术含量㊁6。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丧葬习俗是指人们在亲友去世后所遵循的一系列礼仪和风俗。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哀思、缅怀逝者,同时也是人类对死亡的一种尊重和敬畏。

下面是一篇关于丧葬习俗和流程的范文。

丧葬是人生中最为庄重的仪式之一,它是对逝者的告别,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在世俗社会和宗教观念的影响下,丧葬习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程。

接下来是停灵。

停灵是指在去世后,将逝者的遗体放置在丧室或者家中供人们吊唁和瞻仰。

家人会将逝者的遗体装入棺木,并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家人和亲友们会在此期间到丧室或家中祭祀、烧香,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

随后是告别仪式。

通常在停灵的第几天,会举行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通常有奠仪、挽联、追悼会等环节。

奠仪是指在家中或丧室内摆放供祭祀的饭菜,表示对逝者的供养和祈福。

挽联是指家人、亲友撰写的表达哀思和对逝者追思的文字,通常悬挂在丧室门口或棺木上。

追悼会是亲友们集体缅怀逝者的场所,他们会献花、奏乐、唱挽歌等,表达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思。

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就是出殡和丧葬的环节。

在一些地区,遗体会由家人抬着送入灵车,然后由亲友和亲属跟随灵车,载着遗体前往墓地或火化场所。

丧葬现场通常会有牧师、僧人或宗教领袖主持仪式,进行祈福、诵经、祭拜等。

在墓地或火化场所,家人和亲友会再次献花、缅怀逝者,并进行最后的告别。

丧葬仪式结束后,还有一些后续的仪式和行动。

一些地区会在丧葬后的一定时间进行回祭,家人和亲友再次聚集在一起,祭祀逝者的灵魂,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祈祷。

同时,也有一些地区会举行忌日祭祀和祭祖活动,持续缅怀逝者,并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丧葬习俗和流程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丧葬习俗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

在进行丧葬习俗时,我们要尊重逝者的意愿和家属的要求,遵循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以尊重逝者和安抚亲友的情感。

丧葬习俗的存在,除了是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外,更是社会和家族纽带的延续和凝聚力的体现。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摘要: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正文: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俗内容。

从死者去世到葬礼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1.布置灵堂:死者家中会布置灵堂,挂上挽联,摆放逝者生前的照片和香炉、鲜花等。

2.更衣:将逝者的遗体穿上整洁的寿衣,寓意逝者走向新的旅程。

3.入殓:逝者家属会请来道士念经祈祷,举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放入棺木。

4.吊唁: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送上挽联、花圈等礼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5.出殡:出殡日是逝者家属和亲友们共同悲伤的日子,出殡队伍会抬着棺木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6.下葬或火化:举行下葬或火化仪式,标志着逝者正式与世长辞。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铺张浪费、迷信活动等。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1.倡导简约丧葬:提倡丧事从简,减少铺张浪费,让丧葬更加环保、经济。

2.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提高群众对新型丧葬方式的接受度,如生态葬、骨灰海葬等。

3.完善殡葬服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丧葬需求,提供专业、人性化的殡葬服务。

4.倡导文明祭祀:推广文明祭祀方式,如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摒弃迷信活动,树立新时代丧葬观念。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 ;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 ,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 ;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 ,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 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 ,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 ;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四川丧葬流程和注意事项

四川丧葬流程和注意事项

四川丧葬流程和注意事项嘿,今天咱们来唠唠四川的丧葬流程和注意事项呀!这可是很有讲究的呢!首先呢,在四川,当一个人去世后,第一步就是要“净身”哇。

家人或者专门负责丧葬事宜的人会用温水给逝者擦拭身体呢,这可不仅仅是为了让逝者干净整洁,也是表达对逝者的敬重呀!哎呀呀,这时候家人往往是怀着悲痛又庄重的心情来做这件事的呢。

接下来呀,就是要给逝者换上寿衣喽。

寿衣的选择也是有门道的呢!一般都是提前就准备好的,而且颜色、款式都有传统的讲究。

通常是那种比较素净的颜色,像蓝色、灰色之类的。

这时候大家要小心仔细地给逝者穿戴整齐呀,可不能马虎呢!然后呢,就要设置灵堂啦。

哇,这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呢!灵堂一般会设在逝者家中的堂屋里面。

灵堂里会摆放逝者的遗像,周围会用白色的布或者纸进行装饰呢。

在灵堂里,还会点上香烛,那袅袅升起的香烟,仿佛是在为逝者的灵魂指引道路呢!家人和前来吊唁的亲友们都会在灵堂前祭拜、守灵。

守灵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是充满了对逝者的思念和不舍呀!说到吊唁,这也是丧葬流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呢!亲友们得知消息后都会赶来吊唁。

来吊唁的时候呀,通常会带上香烛、纸钱还有鞭炮呢。

他们会在灵堂前鞠躬、磕头,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这时候,逝者的家人要向来吊唁的亲友回礼呀,一般是发一块白色的布或者毛巾呢。

在丧葬期间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就是“做道场”呢。

这是一种宗教仪式,一般会请和尚或者道士来进行。

他们会诵经、做法事,说是为了超度逝者的灵魂,让逝者能够早登极乐世界呢!这个过程中呀,家人也要参与其中,跟着一起诵经或者做一些仪式性的动作呢。

再说说丧葬的注意事项吧。

哎呀呀,这可太多要注意的地方了呢!首先呢,在丧葬期间,家里人要尽量保持庄重、肃穆的氛围。

不要大声喧哗或者打闹呀,这是对逝者最起码的尊重呢!还有哇,在处理丧葬事务的时候,各项开支也要合理安排呢。

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过度铺张浪费,但也不能过于吝啬,毕竟这是送逝者最后一程呀!另外呢,在出殡的时候,路线的选择也有讲究呢。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 1 -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摘要:
一、丧葬风俗的背景和意义
二、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具体内容
三、丧葬风俗的现代变革
四、对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反思和展望
正文:
丧葬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者的悼念。

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丧葬风俗的背景和意义
丧葬风俗起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敬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不仅仅是死者的葬礼,更是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地区的社会活动。

通过丧葬活动,人们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也展现了家庭、村庄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二、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具体内容
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般来说,安徽农村的丧葬过程包括:丧事通知、布置灵堂、举行丧礼、出殡、安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有许多细致的规矩和仪式,如选择墓地、制作棺木、安排丧事宴席、佩戴孝饰等。

三、丧葬风俗的现代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丧葬仪式逐渐简化,一些繁琐的规矩被废除;另一方面,现代的丧葬方式也逐渐被接受,如火葬、公墓等。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

四、对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反思和展望
在现代化进程中,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变革是必然趋势。

然而,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也要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习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是农村民众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丧葬风俗既有民俗传统,又受到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

首先是丧事的准备。

在安徽农村,一旦有人去世,亲友们会立即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首先是通知亲戚和朋友,告知他们去世的消息。

通知的方式可以是亲戚朋友之间的口头传递,也可以是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

同时,家人也会准备一些悼词和吊唁礼物,如花圈、鲜花、纸钱等。

其次是丧葬仪式。

在安徽农村,丧葬仪式一般会在去世后的第三天举行。

仪式开始时,亲友们会在灵堂前默哀,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随后,由家人或亲朋好友代表念诵经文或悼词,以祈愿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安息。

在安徽农村,基督教和佛教的信徒在丧葬仪式上也会有不同的仪式和形式。

然后是火葬和埋葬。

在安徽农村,火葬和埋葬是两种常见的方式,具体的选择要看家属的信仰和家庭传统。

对于火葬,一般在丧葬仪式后不久进行。

亲友们会将逝者的遗体送到火葬场,进行火化。

而对于埋葬,一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坟地,在逝者的家乡附近或者是家族的坟地进行安葬。

在选址时,人们会考虑到风水和与亲人的关系。

最后是丧期及祭祀活动。

在安徽农村,丧期的长短视乎不同的家庭而定。

一般来说,儿女和直系亲属的丧期会比较长,一般为三年或五年,而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的丧期则相对较短,一般为一年。

在丧期内,逝者的家属会通过祭拜、祭奠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是一种兼具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综合体现。

家人和亲友们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之情,也为逝者的灵魂祈福、祈求安宁。

这些丧葬风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农村社会凝聚力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1.宣告死亡和准备当一个人去世后,首先需要有合法的官方声明,通常是由医生或相关机构签发的死亡证明。

家人或亲朋好友会将这一消息传达给其他人,并开始准备葬礼。

2.遗体处理将遗体从医院、护理院或家中转移到殡仪馆或丧家是丧葬程序的第一个步骤。

有些文化会在此过程中进行尸体的清洗和打扮。

3.殡仪馆或林地安置在遗体进行处理之后,遗体通常会被安置在殡仪馆中,等待葬礼仪式的进行。

一些文化中,人们会选择将遗体火化,而另一些文化则进行土葬。

4.丧家守灵在葬礼前的几天或几周内,家人和亲朋好友会安排在丧家守灵。

丧家守灵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家人和来宾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悼念逝者。

5.葬礼仪式葬礼仪式是丧葬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可能在殡仪馆、寺庙、教堂或家中进行。

在丧礼仪式中,通常会有祈祷、演讲、读经、唱歌、奏乐和追思逝者的活动。

有时候会安排颁发纪念品或花圈。

6.墓地安葬或火化土葬和火化是最常见的遗体处理方式。

在殡仪馆的葬礼仪式结束后,遗体会被带到墓地进行土葬。

而在火化后,骨灰会被安置在骨灰盒中,并可以选择安葬在墓地或散发在特定的地方。

7.悼念和纪念活动葬礼过后,家人和亲朋好友经常会举办悼念活动,以纪念逝者。

这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聚会,供人们分享故事和回忆,或者是一个更正式的纪念仪式。

8.后续事宜丧葬礼仪结束后,家人需要处理一些后续事宜,例如处理遗产、生前安排的遗愿、通知相关机构和人员、处理法律文件等。

需要注意的是,丧葬习俗和流程会因文化、宗教、地域和习俗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陕西丧葬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叫魂和穿寿衣在陕西的殡葬文化中,主要是强调在亲人去世以后,孝子要送终,还有一种称为“叫魂”的文化习俗。

而且,在下葬之前,逝者始终要穿戴寿衣,寿衣的穿戴还十分讲究。

孝子送终与叫魂当老人在弥留之时,要将其移到正厅临时铺设的木板床上,旧俗认为病人死在炕上,亡魂便会在阴曹地府背着沉重的土坑受罪。

搬床后,病人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要想亲人交待后事,作临终遗嘱,而女儿也要日夜守护病人,寸步不离。

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女、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老人刚烟气时,守候在旁的儿子要含悲忍泪放声呼喊:“爹(或者娘)!你别走,你回来,你别丢下我不管了!”如此反复地呼喊多次,此谓叫魂。

旧俗认为人刚死,魂魄尚未走远,通过叫魂将其魂魄叫回来就可以复生,直到呼叫到还魂无望时,才举哀号哭,开始办理丧事。

穿寿衣在关中和陕北很多地方,病人在临终前,子女就要给病人修容、洗身和穿寿衣。

旧俗认为如果在断气前不换上寿衣,亡魂便会是裸体,或是在阴间穿的是旧衣。

在关中的韩城、华县和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死者的遗体用温水洗干净,并为其整容并换上寿衣,之后才把死者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此时停灵的灵床,床要顺着房屋方向摆放,死者的头朝里脚朝外,寓意向外走。

死者是男性时,沐浴及更换寿衣通常由儿子或者女儿料理;死者为女性时,则女儿或者媳妇料理。

寿衣忌用皮袄皮裤,也忌用缎子(关于此解释详看网站内做寿衣)。

穿寿衣的讲究无论冬夏,穿寿衣都以穿棉衣为主,衣裤均不钉扣,全部系带,表示带“子”的意思,寓意后继有人。

衣裤的件数都为单数,一般穿三重、五重、七重寿衣,通常则为“五领三腰”,就是五件上衣和三条裤裙,穿七重寿衣的则为“七领五腰”。

寿衣的样式要用同时代的礼服,男为长袍马褂、女用短衣长裙。

头下要用红色鸡形枕,这只枕头通常是死者生前做第一个大寿的时候,由长孙媳或大外孙媳妇送的寿礼。

鸡为“积”的谐音,通常认为这个枕头可作为死者积福的证物,这样亡魂到了阎王那里就不用受罪了。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一)葬法葬法是指遗体安葬的方法。

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等。

土葬,是我国古代通用的形式,不仅汉族以土葬为主,古代匈奴、突厥、回纥等民族也以土葬为主要葬式。

方法是用棺木盛尸,挖葬穴,将棺木深埋于土中,并以丘为标记。

土葬的墓穴形制多样,最常见的是长方形土坑,也有“亚”字形的,腰坑放殉葬者及陪葬品。

地下筑室墓穴多为皇宫、贵族使用,棺木放于室中。

土葬与农业发展有关,农业地进步及与此相关的亲土、恋土、入土为安意识支撑并推动了土葬的发展,成为汉民族的代表葬法。

中国古代有女娲持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人们普遍认为人既由土而成,死后还应回到土中去。

而民间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也与土葬是相一致的。

苗族有多次采取“复葬”的方法,即一次土葬后待棺木朽烂后再备新棺,装骨复葬,俗称“翻尸”,直至捡不出尸骨为止。

回族依照宗教礼俗,至今还沿用土葬。

到客家人居住的梅县地区旅行的外地人,常常被那些建于山腰或筑于田野的一座座形状奇特的坟地所吸引。

在汉民族中,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和坟地建造很有特点,他们实行二次拾骨葬。

客家人素有重孝道、敬祖先的传统。

他们对治丧安葬礼的习俗特别重视。

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体尚健,晚辈便要为之准备其死后穿着的寿衣、用物和棺材。

老人看着用大杉木制作的棺材,为自已过世之后有了长眠的卧具和归宿而欣慰。

他们一高兴,精神愈发健旺,身板更加硬朗。

不过,生老病死终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当老人病危弥留之际,儿孙要依俗将他抬至上厅堂,放在临时支搭起来的木床上,铺席置枕,日夜守护伺候。

待老人咽气去世(客家人俗称“过身”),遗属立即下跪痛哭,并从河里提回清水为之洗脸、擦身、穿上寿衣,在族人的帮助下,遗属在上厅堂设灵堂,并四出向亲友报丧。

亲友闻讯立即前来吊唁,遗属举行隆重的家祭。

最后选择吉日,在吹鼓手的哀乐声和飘飘扬扬的铭旌、挽幛中,出殡送葬。

丧葬礼仪:八大丧葬方式、各族人民的丧葬礼仪、一般丧葬流程和事项(研究材料)

丧葬礼仪:八大丧葬方式、各族人民的丧葬礼仪、一般丧葬流程和事项(研究材料)
❖ 彝族
特选课堂
32
苗族丧葬礼仪
特选课堂
33
蒙古族丧葬礼仪
特选课堂
34
东乡族丧葬礼仪
特选课堂
35
侗族丧葬礼仪
❖ 有土葬,火葬。悬葬
特选课堂
36
土家族丧葬礼仪
特选课堂
37
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
特选课堂
38
高山族丧葬礼仪
❖ 高山族的
特选课堂
39
一般丧葬流程和事项
46
❖ (10)出殡 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 殡,当地又叫“拉棺”。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 仪式相比反倒简单。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 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 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此后即将棺材 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 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 圈摔碎,谓之“摔老盆”。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 子队抬棺入墓,或由汽车、拖拉机拉棺入墓。这时 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锨、小车等用具,去坟 地为死者添土埋坟。出殡时,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 属应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仪式完成方回。
特选课堂
43
❖ (6)报丧 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 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 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 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 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 往吊丧,俗称“吊纸”.
特选课堂
44
❖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 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 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 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 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 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 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 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 “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宣威的丧葬习俗范文

宣威的丧葬习俗范文

三一文库()〔宣威的丧葬习俗范文〕生老病死是人人都脱不开的,然而当处理这些生老病死事情的时候,由于不同的地域,就产生了不同的做法,一代传一代,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习俗。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宣威的丧葬习俗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宣威的丧葬习俗范文习俗隐于民间,平时不太受人注意,但是一旦碰到这样的事情,总是东问西问,生怕做得不合情理,何况许多事情一旦形成习俗,就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我们大家都得尊崇它,按照一定的规矩去办。

当然,有时候又由于小地域的不同,会形成一定的差别,这也是很让人理解的事,“十里不同川,百里不同习”,自然会产生变化的。

由此,我们去研究这些习俗,只能求同存异,抓住大的东西,小的不去争辩,当然偶尔也是可以点一点的。

这里说的是生老病死中的死。

在宣威,汉族对于人死后的安葬礼仪有着自己的习俗,既与社会的大流方式相似,而又有着自己地方的差异。

总体来说,人死后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树葬、火化等,在宣威的汉族,大多实行的是土葬。

当然实行土葬也有诸多礼仪,而且在细节上又有诸多不同,譬如有的地方发丧的前晚进行的是做功火,而大多地方进行的却是堂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父母死后,宣威人最讲究的是报孝,为此,亲人父母逝去,宣威人是当作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来办的,由此这个场伙也就显得更为隆重和讲究。

老之逝矣,父母亲丧后,首先报之最亲家属,将亡者安放堂中停下。

有用桌子或凳子支着门板或是木板停放,在亡者头前脚后点起油灯,供上斋饭。

当然亡者要换上新衣,手脚理顺,眼皮抹下,让他仿佛睡着了一样的躺在那儿。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件是准备哭丧棒、草鞋、灵冠帽;一件是请阴阳(也叫道士,现在许多地方还唤做先生)瞧日子、撵地。

哭丧棒、草鞋、灵冠帽要看逝者是男是女,男的由家门长者准备,女的则由舅舅家准备送至。

瞧日子的先生根据逝者的八字和死的时辰敲定下葬日子,但是这个日子无论如何不能防克亲属,由此这个日子都是黄道吉日。

当然撵地可以在这个时候进行,也可以在下葬的头天进行,一般来说,现在的道士大多放在下葬前两天进行,一旦选中吉地,就要顿罗盘下桩,以便让以后打井的人按桩打井。

川东地区墓葬文化

川东地区墓葬文化

川东地区墓葬文化
在川东地区宣汉县附近虽然实施了殡葬改革,节俭文明办丧事。

但是这仅仅是在县城附近,属县政府规定的火葬区内的死者,实行火化。

1996年11月宣汉县殡仪馆建成使用,并提供寿鞋、寿衣,裹尸、整容、理发、沐浴等丧葬服务。

县城、南坝、天生、胡家等乡(镇)人死了直接送县殡仪馆灵堂停放,奏放哀乐,集体和个人送的花圈、祭幛品放于灵堂内,定时举行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吊唁的亲朋好友佩白花、青纱,最后将遗体火化。

骨灰盒由家人处理,有的安放于城南保东寨公墓,多数送回死者家乡安葬,所谓叶落归根。

农村中不属于火葬区域的,实行土葬。

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方,人死了,丧事俭办,设置灵堂,亲朋好友一起开个追悼会。

山区、边远地区,请阴阳先生开路、拜忏,“办夜”等旧俗有所抬头。

出丧前夜,家人办酒席,款待吊丧者。

唢呐、锣鼓,通宵吹打,子孙跪聆祭文,平辈、晚辈亲属女眷频频哭丧,述说死者平生事迹。

次晨“闭殓”,家人告别遗体。

而后棺柩抬往墓井安葬。

90年代,少数经济条件好的,改造祖先坟墓,砌石修坟,树立碑碣,县城有数家专事出售大理碑碣商,每块碑一百元,数百元不等,承包抛光,刻字、刷金等,生意较为红火。

有的人还活着,就把墓穴修起,人称“活人墓”。

农村丧葬流程

农村丧葬流程

农村丧葬流程
1、丧事安排:家属要按照习俗安排葬礼,准备葬礼期间需要的物品,包括棺材、灵柩、香火、纸钱、钱币、鹤簪、烛台、灯笼等。

2、抬棺:家属要准备好棺材,由家属抬棺,抬棺时要把棺材抬高,以示尊重。

3、葬礼:家属要准备好葬礼期间需要的物品,然后按照习俗安排葬礼,家属要在葬礼期间穿着习俗服装,按照习俗礼仪进行葬礼。

4、祭祀:家属要准备好香火、纸钱、钱币等,然后按照习俗礼仪祭祀,祭祀时要按照习俗要求进行。

5、安葬:家属要准备好安葬所需的物品,然后按照习俗安葬,安葬时要按照习俗要求进行。

6、后续:家属要按照习俗安排后续活动,如七日、十五日、三个月等,以便于送走亡者。

四川丧葬风俗仪式

四川丧葬风俗仪式

四川丧葬风俗仪式一、棺材棺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老人对棺材都非常重视,大多都会在生前就准备好。

棺材是不可以直接落地的,(生前棺材也是不能直接落地的)特别是老人入棺之后,一定要放在板凳等物体上。

出门时,抬棺材的人也不可以扶墙走,如果坟地较远,途中需要休息,那也必须把棺材放在板凳上才能休息。

老人入棺也是不可懈怠的,身体一定要放正,身体周围要放很多用柏枝扎起来的柏枝束,据说那样可以安抚死者,否则死者在棺内就会不安分,对后人有不好的影响。

二、1、报丧家中老人过世(由于老年人“子孙满堂”,且多属正常死亡,丧葬仪式办得犹为隆重,在此即以老年人的丧葬仪式为例,首先就是向亲友报丧,在农村,由家中的人分头去亲友家报丧,而在城市,则多半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报丧。

一般而言,一个“大家”只需向其中的一家报丧即可,由此家再通知其他人,比如一家有兄弟姐妹多人,已分别成家,而只需向其中一人报丧即可。

在四川,人口众多,如果由死者家人逐家逐户报丧,众多的亲友会使得报丧的工作极为烦琐,而死者的后事还需人料理,因而这种报丧的方式是比较实用、方便的。

2、做法事道士到死者家中后,首先是根据死者咽气时间等推算出死者的魂魄落地深度,即死者的灵魂在地下几丈深处,这将是道士作法超度亡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随后,就在死者家中开坛作法:在其中一间屋内靠墙摆一张桌子,墙上挂一神像,桌上点香烛、摆供果、两个灵位,一个灵位是死者的,另一个是已过世的死者亲友的灵位。

同时,道士会同死者家属编写一份路引,上面先写各路神、佛的名号,然后按辈分先后写出所有已过世亲属的名字,一般而言,只往上追溯四、五代左右,但也会有上百人的名字列在上面,这些已故亲属的名字也将是法事的重要依据,通过法事,让这些先人的灵魂来引领死者的灵魂顺利到达阴间,并告知他们死者与其的关系,让他们在阴间善待死者。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路引上的先人名号一般而言很难写全,由四、五代前的先人发衍下来的后人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而中国人向来看重的家谱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被销毁殆尽,很少有家庭仍保存有家谱,即便侥幸保存下来,也会因为保管不当等原因损毁或遗失。

.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

.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

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内容提要: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沉下来的南坝丧葬习俗,既表现繁荣多样的礼仪形式,又是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

本篇论文运用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南坝镇至今仍保存的上百年的丧葬习俗的相关部分给予展示,重点探访南坝镇丧葬习俗“十礼仪”。

文中以“报丧炮”、“打井”等为例给予说明,对南坝镇丧葬习俗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讨论。

丧葬习俗为人生的最后一个礼仪,由于儒家“事死如事生”,因而丧葬礼仪就成了人们尽孝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传统丧葬习俗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南坝镇的丧葬习俗仍保留着较古老的元素,并作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办丧事时主要表达哀思追远,致敬示爱,承良竞志,求福避祸,求得心理平衡;更有争荣显,明身分,定荣辱,行教化的作用,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南坝镇丧葬仪式棺材灵魂阴间一.引言民俗学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从横向看,有民俗地理学;从纵向看,有民俗历史学。

这两者都在风俗礼仪上留下不少沉积或踪迹。

至于土民的融合和迁徙,在礼仪习俗的形成与变化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南坝镇地处四川省东北部,距宣汉20公里。

南坝镇不仅是南坝镇,更是红色革命老区。

镇内全为山地地形,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山峦纵横,沟谷汇成前河[长江上游],嘉陵江的支流地理环境十分复杂。

当地人们仍相信万物有灵,在民间流许多神怪传说。

逢年过节时人们还会虔诚地焚香烧纸,敬拜神灵祖先。

南坝镇内居民绝大部分为汉族,主要住在坝子上,山上有少数居民。

据家谱及长者口述,可能镇内居民很多为清朝湖广填川,外来人口的后裔。

他们来到南坝这个山区古镇,经过世代繁衍生息之后仍保留着很多先人民族习俗,并结合新的习俗进行改造,从而形成复有特色的民风民俗。

比如当地的丧葬习俗最为明显。

现通过对南坝镇部分老人的调查访问,将当地流传上百年的丧葬习俗做一个整理和展示,同时对其中的丧葬礼仪做一番肤浅的研究。

二、正文中国为礼仪之邦。

在过去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十分重视风俗礼仪,丧葬习俗也不例外。

宣汉罗家坝墓地再研究

宣汉罗家坝墓地再研究

以楚文化为主的外来铜容器和巴蜀文化铜兵器、工具构成。

第2段开始,豆、釜首次出现在陶器组合中,中高柄的A、B型豆与矮柄Ca型豆占比相当。

尖底盏依然是组合中的重要组成,新见土著风格的A类釜甑。

楚文化铜容器数量骤减。

续表:期·段墓葬M10M12M16图三 战国中晚期巴蜀文化墓葬长宽比统计2.葬具船棺是蜀人特有的葬具已经是学界共识。

罗家坝中可以明确的船棺仅有M45、M46。

M46为战国晚期早段,M45被M41打破,也应当不晚于战国晚期早段。

此前尚未在川东和峡江地区发现秦灭巴蜀前后的船棺,罗家坝的船棺墓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暗示着该墓地的与蜀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3.葬俗(1)腰坑M33在发掘之前已经被盗,报告提及被盗的青铜鼎、甗、浴缶、尊缶共4组5件尚可根据盗洞底部的痕迹复原位置,说明盗洞尚未完全挖到底。

而从报告彩版照片上看,盗洞以外的随葬品以及人骨的底面明显高于被盗青铜器器底所在的面。

报告在描述墓葬下层填土时,认为“该坑在挖好后,在底部先铺垫了一层厚20~40厘米的黄褐色黏土,……其后,在此层的层面上陈放尸体和随葬品,然后再将其掩埋[45]。

”罗家坝墓地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是个别墓葬有腰坑,报告中明确提及的有M44、M46、M56三座,这三座腰坑都极浅且不甚规整[46]。

基于罗家坝墓地的069腰坑传统,笔者推测,该盗洞可能刚好打在了一个类似于“腰坑”的设施上。

这种所谓“腰坑”的营建方式同样见于双元村M154。

该墓底部的解剖情况显示,“腰坑”并非是挖出来的,而是直接在墓坑底放置器物,并在周围布设简单的固定装置后进行填土,及顶时略加挡板及盖板以承钺可见连续而明显的形态演变过程:銎口由多边形、圆形变为横宽的椭圆形,銎口的箍带从无到有、由窄变宽,箍带下方统一铸出倒“凸”字形浅台,钺身由宽短变细长,刃部由弧状变为圆舌状。

其形态变化已经成为蜀墓分期的重要依据之一,而重庆峡江烟荷包式钺数量明显较少。

云阳值得注意的是,铜器反映出,从第二期开始,罗家坝墓地也出现了少量渝东峡江和土著文化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汉县南坝镇丧葬习俗探究内容提要: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沉下来的南坝丧葬习俗,既表现繁荣多样的礼仪形式,又是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

本篇论文运用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南坝镇至今仍保存的上百年的丧葬习俗的相关部分给予展示,重点探访南坝镇丧葬习俗“十礼仪”。

文中以“报丧炮”、“打井”等为例给予说明,对南坝镇丧葬习俗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讨论。

丧葬习俗为人生的最后一个礼仪,由于儒家“事死如事生”,因而丧葬礼仪就成了人们尽孝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传统丧葬习俗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南坝镇的丧葬习俗仍保留着较古老的元素,并作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办丧事时主要表达哀思追远,致敬示爱,承良竞志,求福避祸,求得心理平衡;更有争荣显,明身分,定荣辱,行教化的作用,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南坝镇丧葬仪式棺材灵魂阴间一.引言民俗学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从横向看,有民俗地理学;从纵向看,有民俗历史学。

这两者都在风俗礼仪上留下不少沉积或踪迹。

至于土民的融合和迁徙,在礼仪习俗的形成与变化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南坝镇地处四川省东北部,距宣汉20公里。

南坝镇不仅是南坝镇,更是红色革命老区。

镇内全为山地地形,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山峦纵横,沟谷汇成前河[长江上游],嘉陵江的支流地理环境十分复杂。

当地人们仍相信万物有灵,在民间流许多神怪传说。

逢年过节时人们还会虔诚地焚香烧纸,敬拜神灵祖先。

南坝镇内居民绝大部分为汉族,主要住在坝子上,山上有少数居民。

据家谱及长者口述,可能镇内居民很多为清朝湖广填川,外来人口的后裔。

他们来到南坝这个山区古镇,经过世代繁衍生息之后仍保留着很多先人民族习俗,并结合新的习俗进行改造,从而形成复有特色的民风民俗。

比如当地的丧葬习俗最为明显。

现通过对南坝镇部分老人的调查访问,将当地流传上百年的丧葬习俗做一个整理和展示,同时对其中的丧葬礼仪做一番肤浅的研究。

二、正文中国为礼仪之邦。

在过去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十分重视风俗礼仪,丧葬习俗也不例外。

宣汉南坝镇的丧葬习俗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虽然有所变化,但基本没离开“十仪式”的内容。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南坝镇丧葬习俗具有不少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不同特色。

(一)临终前的后事仪式南坝镇流传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

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穿好内外新衣,否者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遗憾和内疚。

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堂屋中间的门板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挺丧”。

1.寿衣在生命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为死者准备的新衣]。

南坝镇汉族的习俗中,贴身穿白色寿衣或寿裤,再穿蓝色棉寿衣、寿裤。

最外层套上黑长袍。

寿衣的数量一般为单数即1、3、5、7、9……,如果为双数件就会犯“重丧”。

寿衣的样式一定要是传统的样式,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得恢复原来的装束。

按照传统观念,人死后就要去见远古的祖宗,否则就不让自己的子孙认祖归宗。

2.洗澡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给他洗澡。

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第一次化妆整容,给死者洗澡:拿手帕用热水[②一种名叫茱萸的植物,把茎叶和水熬成汁,这种汁有清香味]给死者擦身子。

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深深孝敬之情;另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象征意义。

清洗尸体所用水俗称“买水”,即把“阳水”变“阴水”的一种转化仪式。

买水用的钱叫“阴钱”:即烧香化纸。

买水为死者洗澡的目的除了用水洗去生前的罪恶,消除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洗澡,而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3.挺丧仪式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穿好内外衣,否者就是光着身子走了,生者就会感到十分遗憾和内疚。

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要把他移到堂屋中间的门板上,脸上盖一张草纸,双脚用麻绳捆起来,再在门板下点一盏长明的菜油灯,旁边点上香烛,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挺丧。

在南坝镇上,如果死者生前为屠夫,那么临死前必须在旁边放个木盆,里面放些水,把屠刀砍在盆缘上。

否则,他不会被阴间收容。

(二)、新逝后的丧葬仪式对于刚刚逝世的人,丧家会处于沉重中,为死去的亲人表示哀悼,一般都会通知自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以及死者的同事、朋友等来参加悼念活动,以告慰死者。

1.报丧仪式对于刚刚逝世的人,首先就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亲朋即报丧。

(1)报丧炮报丧是人死后的一种仪式,是以发信号的方式,把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按照旧俗,在南坝古镇上以放鞭炮的形式作为报丧信号,这就叫“报丧炮”。

然后派人告诉亲友,被派的人必须为死者的亲属,并且披麻戴孝。

(2)电话报丧如今通讯发达,一般都采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亲友和村人。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亲属家人朋友分担悲痛的做法。

2、丧服仪式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葬家必须穿着丧服。

(1)丧服的目的在南坝镇丧礼中,给长辈穿丧服,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这些与传统丧礼无实质区别,但现在更多的是以身臂上“戴青纱”来代替。

(2)戴青纱青纱分为两种颜色:白纱为死者直系后代所戴;黑纱为旁系后代所戴,长辈、平辈不戴。

然后再在青纱上贴不同颜色的圆纸片,来识别不同的辈分,子辈不贴,孙辈贴红色,曾孙辈贴绿色,玄孙辈贴紫色。

(3)披麻戴孝在以前则是这样:直系、旁系全都在头上裹一条白帕,并且留一部分,留着的白帕部分系上麻绳,即披麻戴孝。

如今农村仍然沿用。

3、招魂和送魂仪式在南坝镇上,招魂、送魂仪式非常职业,一般是请道士来完成。

(1)招魂道士在死者家中先根据死者的咽气时间,推算出死者的魂魄、落地深度即死者的魂魄在地下几丈深处,这将是道士做法超度亡魂过程中的重要参数。

随后,就开坛做法,在其中一间屋内靠墙摆一张桌子,墙上挂一张“天地君亲师位”的神位,桌上点香蜡,摆供果,两个灵位:一个灵位是死者的;另一个灵位是死者亲友的灵位,这样魂魄会跟着亲友归附回来。

(2)路引超度在招魂的同时,道士也会为死者编写一份路引。

路引上面,先写各路先人的名号,一般而言,只往上追溯四五代左右,但也会有百人的名字列在上面,这些已故亲属的名字也将是法事的重要依据,通过法事让这些先人的灵魂来引领死者的灵魂顺利到达阴间,并告知死者与其关系,让他们在阴间善待死者。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路引上先人名号,一般而言很难写全,由四五代前的先人发衍下来的后人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而中国人向来看重家谱,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被销毁殆尽,很少有家庭保存家谱,即使侥幸保存下来,也会因为保管不当等原因损毁或遗失。

家族的谱系只能靠后人通过记忆尽量构建出来。

在夜间,道士敲响钟磬铙钹,口念咒语,做引路。

而死者的亲属则披麻戴孝跟着道士唱和,有时还要跪着。

(3)法事超度法事一般要三天左右,道士们通宵达旦,不断为死者诵经超度。

在诵经期间,由死者的直系亲属在供桌前跪拜祖先和死者,每诵完一部经会有一段休息的时间。

如果死者是女性,还要加一部佛经,讲述的是佛教罗汉目楗连救母的故事,用以表达死者后人感谢生育之恩。

有些道士是以歌的形式唱和,让亲属听后更加伤心。

这里的道士虽不是道教里的道士,但跟道教的道士又有一定的渊源,事实上,他是道教和佛教某些部分相结合的一种存在形式。

在供桌后挂的是道教的神像和八卦图,道士在做法事时身穿袈裟,戴着僧帽,手拿铙、钹、鼓等诵读经文。

诵的经既有道教经又有佛教经。

(4)破地狱招魂、送魂的特殊法事名叫“破地狱”,即通过法事引领死者之魂到地狱各处通过各种审查,从而顺利到达阴间。

“破地狱”,一般先在屋前空坝进行。

在地上用石灰粉画出一些房间的格局,用以表示阴间的各种殿堂。

民间认为阴间有“十殿冥君”管事,死者的灵魂要经过不同的殿堂接受冥君们的审问。

“十殿冥君”各有所司,通常我们所说的阎罗王实际上仅是十殿中第五殿的冥君。

“破地狱”就是希望通过人的力量来帮助死者之魂顺利通过这十殿的审判,少受牢狱之苦,让在世的人免除心中的担忧。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传统观念在“破地狱”仪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具体而言,“破地狱”由道士们戴着面具,拿着铙、钹等走在前面,死者的后人中两人分别举着“招魂幡”,端着灵位跟在后面,由道士们领着在地上画的图中转悠,犹如穿堂过殿般。

在此过程中道士们敲打着手中的乐器,口中用诙谐的语言相互攻击,并且随着节奏越念越快。

破地狱共有十个部分,是与冥界的十殿相对应的,每个部分操作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个部分的末尾会焚化相应冥君的名号,通知他们来收“钱”,并随之焚化一定量的纸钱。

(5)祭文“破地狱”之后就是念诵祭文,祭文一般由道士或较有文采的亲友撰写,一篇好的祭文会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4、吊唁仪式吊唁仪式,在南坝镇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1)跪拜南坝镇一般把吊唁称为拜祭,在南坝镇的丧家,大门堂屋的灵柩前设一个灵案,在灵案前放一个钟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铜磬声一响,黄泉路上光亮一闪灵魂就借光前进。

灵堂前,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

孝子、孝媳至始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

来吊唁者都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

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

(2)祭礼一般亲友们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

而女婿和娘家除香纸外,必须备“吹手”[即铙、钹、鼓等乐具组成的丧葬乐队]为祭礼。

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保佑他们如何等等。

这时哭声、哀乐声使整个灵堂的气氛沉浸于极端悲伤之中。

这种亲情、友情割舍难分由然而生。

(3)如今吊唁仪式而如今,南坝镇上又有一种新吊唁仪式,大大简化了。

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

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再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

吊唁人可以向死者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话,如“请多保重”、“望你节哀”、“要注意身体”等等。

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5、哭丧仪式哭丧仪式是中国哀丧礼仪的一大特色,贯穿在仪式的始终。

在南坝镇上,哭丧仪式多达数次。

(1)哭丧的特点和内容哭丧的特点是声音大、语速慢。

其内容主要是哭诉丧家之痛,追悼死者生前的恩德,自责对长者的不孝。

(2)报丧哭哭丧仪式的开始是从断气那一刻开始,孝男、孝媳、孝女就开始哭丧,由此作为报丧信号,传递给亲友。

(3)吊唁哭而在吊唁时哭丧那更是不可少的。

哭的音量大小也是非常重要,如果那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被人们示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

如今为了求得美名,孝子孝孙们在此确实颇费心思,花钱请人哭丧,便是孝子孝孙惯用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