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历史概念名词解释

历史概念名词解释

历史概念名词解释历史概念名词解释:1. 朝代: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由同一家族或一群人统治的政权和统治体制。

在中国历史中,每一朝代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

2. 文明:指的是一个社会具有高度发展的文化成就和社会组织形式,包括文化、科技、艺术、哲学、宗教、法律等方面的成就。

3. 革命:指的是对现存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的行动。

革命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进步与改革。

4. 帝国主义:指的是一国或一些国家强力侵略、控制别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行为,以谋求自身的利益和扩大影响力。

5. 民族主义:指的是一种以民族利益和自尊心为中心的思想和政治运动。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统一和独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6. 冷战:指的是二战后盟军和轴心国之间的对抗,主要是由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经济和军事对抗所引发的。

7. 共产主义:指的是一种理论和运动,旨在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实现财富和权力的公有化来创造一个无阶级社会,并追求人类平等和社会公正。

8. 技术革命: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技术革命主要包括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交方式的兴起与变革。

9. 文化革命:指的是中国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发生的一场政治运动。

文化革命的目标是通过批判旧文化、旧思想和旧制度,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

10. 科技进步:指的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变革。

科技进步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这些历史概念名词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理解历史发展和分析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尊王攘夷"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2、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3、汤刑: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4、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5、《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

名词解释历史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和事物的记录和研究。

它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和文化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解释以及对历史背景和历史趋势做出的推测。

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历史的记载始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指导意义,因而开始记录和解释历史。

历史的记载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史书、碑文、文物、民间传说等。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历史是人类的经验教训。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适用于当前和未来的结论,以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其次,历史是文化的积淀。

历史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和进步,对于继承和发展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再次,历史是身份认同的基础。

历史是民族、国家、地区等群体的共同记忆,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认知,可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最后,历史是人类价值观的塑造者。

历史中经常涉及到权力、控制、自由等核心价值观的碰撞和辩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自身的价值观念。

不仅如此,历史研究还包括多个学科和方法论。

历史学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学科,它包括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分支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和遗迹的研究,揭示过去的真相。

同时,历史研究也涉及到源于历史事件的历史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经济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探究。

在历史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收集、整理、鉴证史料,运用各种方法和观点来解释和解读历史事件。

然而,历史的解释和解读也存在争议和多样性。

同一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因为历史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受到其个体经验和背景的影响。

此外,历史的研究也面临到历史真相的隐匿、历史事件的片面和片段化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解释时,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客观的态度,尊重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而言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名词解释53个

历史名词解释53个

1·分封制定义: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或国王并没有直接的权力。

分封制示意图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抽使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

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

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

——这就是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演变的影响有:一、宗法制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二、宗法制造成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三、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概念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是指在历史研究中常用到的特定的术语或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名词解释:
1.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运动,强调人的本质、尊严和能力,对古代文化和学问的研究和重视。

2. 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一个君主(国王、皇帝等)手中,各项决策权由君主独自拥有。

3. 民主:一种政治体制,以人民为主体,通过选举或协商的方式决策,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和自由。

4. 社会主义: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理论,主张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工人阶级的领导,经济手段归属于全体人民,追求共同富裕。

5. 冷战:指1945年至1991年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长期对立和竞争状态,没有直接的武装冲突,但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争夺。

6. 工业革命: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开始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包括从手工业向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工人阶级的形成等。

7. 文艺复兴:14世纪至17世纪期间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和
文化运动,强调对古典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和继承,对艺
术、文学、科学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8. 殖民主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占领、统治其他国家或地区来获取利益和资源的政策或行为。

9. 世界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两次规模巨大的全球冲突。

10. 帝国主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控制和扩张殖民地、领土和经济利益来发展和维护自己的实力和利益的政策或行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名词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还有更多的名词需要进一步解释和研究。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羁縻政策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

通过这种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括和亲、通使、互市、贡赐、册封。

改土归流清朝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飞钱亦称为便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汇票,是唐宪宗时代产生的一种汇兑制度,当时经济日益发展,铜钱数量不足,加上铜钱携带不便,因而产生此种汇兑方式: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诸道进奏院或者富豪门阀,携券到其它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

这种汇兑方式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减轻了商人携带钱币的不便。

飞钱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纸币雏形,这是纸币的前身,比宋代交子要早两百年,到了宋代纸币才开始作为一种地方货币由政府在四川发行。

.白马之祸白马之祸,又称白马驿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杀害清流朝官的一次事件。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省滑县境)一夕杀尽左仆射裴枢、新除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

李振在咸通、乾符年间屡次不第,由是痛恨门阀。

后对朱温说:“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朱温笑而从之[1]。

白马之祸后,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除。

两年以后(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朱温也成为了梁太祖,唐朝正式灭亡。

两税法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

因为武周末年均田制颓萎,唐初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其主要分四点:1.“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分主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一律编入现居住州县户籍,就地纳税。

历史 名词解释

历史 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是一个名词,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以及这些事件、行为、进程和思想所留下的记录和记述。

历史研究在于通过研究和分析过去的经验和事件,以了解过去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变以及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内在原因和影响。

历史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历史事件的描述、解释和评价,以及相关的历史记录和文献的研究。

通过研究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问题,并为未来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古代史名词解释

古代史名词解释

1殷墟:河南安阳,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未知的最早的都城;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未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证明了我国悠久的历史;2国人暴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3牧野之战:经过观察和试探,周武王联合诸侯国展开进攻;在商朝国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商朝军队出现倒戈,商朝大败;不可一世的商纣王最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4盘庚迁殷:建立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盘庚面对贵族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5葵丘会盟:葵丘会盟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51年曾两次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不可里壅塞水源;不能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不让士世袭官职;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葵丘会盟主旨在于和平修好,让各国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不同于通常的战争之盟,6焚书坑儒:焚书政策,李斯建议,始皇帝支持,保留技术书籍,保留一套关于思想、历史、政治的书籍,民间拥有书籍违法;7推恩令: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8文景之制:文景之治是指、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被人们称颂的时代;基本上适应了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其目的是扶植地主阶级,发展了地主经济,对农民有一定作用;9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10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光武帝针对前朝教训,做了轻法、除霸、平狱、释放和恤民等五大工作,调整了统治阶段内部关系,又尊贤重学,褒扬气节,从谏如流,注重农业生产,加强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1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操死后,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择朝廷官员兼任本籍中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12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13 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开皇五年585,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唐代继承隋法,并进一步制度化;14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15 玄武门之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功勋卓着,受到李建成及弟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于是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16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在位时年号为贞观;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17 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改革吏治完善科举制,设立采访使,实行京官与外官互调的政策,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查清户口,兴修水利,提倡文教诗赋取士,殿试县令,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18 安史之乱: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起兵,反对唐朝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上一次重要事件,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9 陈乔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20 高粱河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在宋辽战争中,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辽,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的一次重要作战;21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被契丹主力打败;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雍熙年间最大的事件是宋太宗决定收复北部16州而发动的雍熙北伐,但是这场战役以北伐军败北告终;22 澶源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 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宋真宗急于求和,于是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洲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的产物,是宋、辽势力均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结果;此后,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23 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军南侵,占领开封城,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等3000余人,满载大量金银珠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北归,史称“靖康之难”;24 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韩世忠被罢官,主战派多遭排挤,宋高宗,秦桧加紧投降议和,十一月,派魏良臣与金议和,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游,西至大散关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25 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26 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27 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也先以减少赏赐为借口,自帅一路攻打大同;是太监王振转圈,挟英宗亲征;英宗到达大同,发现战争失利,遂连忙回事,退至土木堡,被也先追及,导致被俘,史称“土木之变;”28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29 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30 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是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三桂、驻的、驻福建的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31 雅克萨之战:清康熙时我国军队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战役;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开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雅克萨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盘踞;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使彭春、郎坦率领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驱逐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这场反侵略战争,俄军遣使约降,请许其退往尼布楚;同年冬,侵略者又重占其地,建筑土城;清政府于次年使萨布素、郎坦等再围雅克萨;后清政府获悉俄方已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即停止进攻,把围攻的军队主动撤到瑷珲;32 尼布楚条约:即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黑龙江条约;1689年9月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签订,为中俄第一个界约;该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1殷墟:河南安阳,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未知的最早的都城;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未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证明了我国悠久的历史;2国人暴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3牧野之战:经过观察和试探,周武王联合诸侯国展开进攻;在商朝国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商朝军队出现倒戈,商朝大败;不可一世的商纣王最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4盘庚迁殷:建立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盘庚面对贵族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5葵丘会盟:葵丘会盟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51年曾两次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不可里壅塞水源;不能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不让士世袭官职;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葵丘会盟主旨在于和平修好,让各国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不同于通常的战争之盟,6焚书坑儒:焚书政策,李斯建议,始皇帝支持,保留技术书籍,保留一套关于思想、历史、政治的书籍,民间拥有书籍违法;7推恩令: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8文景之制:文景之治是指、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被人们称颂的时代;基本上适应了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其目的是扶植地主阶级,发展了地主经济,对农民有一定作用;9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10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光武帝针对前朝教训,做了轻法、除霸、平狱、释放和恤民等五大工作,调整了统治阶段内部关系,又尊贤重学,褒扬气节,从谏如流,注重农业生产,加强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1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操死后,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择朝廷官员兼任本籍中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12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13 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开皇五年585,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唐代继承隋法,并进一步制度化;14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15 玄武门之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功勋卓着,受到李建成及弟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于是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16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在位时年号为贞观;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17 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改革吏治完善科举制,设立采访使,实行京官与外官互调的政策,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查清户口,兴修水利,提倡文教诗赋取士,殿试县令,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18 安史之乱: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起兵,反对唐朝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上一次重要事件,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9 陈乔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20 高粱河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在宋辽战争中,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辽,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的一次重要作战;21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被契丹主力打败;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雍熙年间最大的事件是宋太宗决定收复北部16州而发动的雍熙北伐,但是这场战役以北伐军败北告终;22 澶源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 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宋真宗急于求和,于是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洲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的产物,是宋、辽势力均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结果;此后,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23 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军南侵,占领开封城,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等3000余人,满载大量金银珠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北归,史称“靖康之难”;24 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韩世忠被罢官,主战派多遭排挤,宋高宗,秦桧加紧投降议和,十一月,派魏良臣与金议和,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游,西至大散关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25 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26 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27 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也先以减少赏赐为借口,自帅一路攻打大同;是太监王振转圈,挟英宗亲征;英宗到达大同,发现战争失利,遂连忙回事,退至土木堡,被也先追及,导致被俘,史称“土木之变;”28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29 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30 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是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三桂、驻的、驻福建的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31 雅克萨之战:清康熙时我国军队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战役;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开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雅克萨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盘踞;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使彭春、郎坦率领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驱逐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这场反侵略战争,俄军遣使约降,请许其退往尼布楚;同年冬,侵略者又重占其地,建筑土城;清政府于次年使萨布素、郎坦等再围雅克萨;后清政府获悉俄方已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即停止进攻,把围攻的军队主动撤到瑷珲;32 尼布楚条约:即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黑龙江条约;1689年9月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签订,为中俄第一个界约;该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出超------即贸易顺差,在对外贸易中,商品出口总额高于商品进口总额。

入超------即贸易逆差,在对外贸易中,商品进口总额高于商品出口总额。

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殖民控制,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是历史的进步。

近代中国革命------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革命的目标是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革命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

革命因为前后期的领导阶级分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又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商品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分封制:对象:贵族(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5、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7、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8、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9、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10、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1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12、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明清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一条鞭法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

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

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

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徭役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

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

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军机处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

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名词解释大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事件、人物、文化背景等等。

了解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现实、掌握未来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历史名词通常比较专业化,普通人很难理解。

因此,本文为大家做一个历史名词解释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战争是指二战期间抵御法西斯侵略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主要参与国有苏联、美国、英国等,最终以法西斯德国战败结束。

这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挽救了世界和人类的前途。

二、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民主革命家。

他于1911年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孙中山致力于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新中国,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人民尊为“国父”。

三、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他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他统一了中国境内各个割据的诸侯国,创建了巨大的疆域,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划分了行政区划,完成了中国历史的封建时代到帝制时代的转换。

四、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的基础。

它是长时间积淀的文化传统,对世界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包括了语言文字、易经、道教、儒家等一系列文化符号。

中华文明代表了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信仰强调传统、理性、秩序等,反对革新、革命和变革。

保守主义者希望经济和政治稳定,尊重传统和权威。

保守主义的历史渊源较深,其理论支柱包括了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社会学等领域。

保守主义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走向了现代化。

文艺复兴推崇人文主义,强调人之尊严、自由和平等。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大师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等等。

七、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期欧洲和美洲发生的一场技术和经济变革运动。

它通过机械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转化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导言:历史名词是指在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影响的专有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大陆出现的一场历史性文化运动。

它标志着中世纪文化的终结和现代文化的兴起。

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追求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发展。

这一运动在艺术、建筑和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欧洲的进步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的一场由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的社会经济变革。

这一变革被视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开端,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的巨大提升。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纺织机械和工厂制度的出现为标志,引领了农业、交通和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

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指从1775年到1783年美国殖民地与英国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美国建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殖民地革命。

美国殖民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和追求独立的意识,促使他们与英军展开了长时间的武装斗争。

最终,美国取得了胜利,宣布独立,奠定了现代美国国家的基础。

四、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指从1789年到1799年法国爆发的一场政治、社会和经济革命。

这场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君主制度,重塑了法国的政治格局,也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引发了自由、平等和人权的重要讨论,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动荡,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指1914年至1918年间欧洲及其他地区爆发的一场全球性冲突。

这场战争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导致了数百万人的伤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终结了欧洲的传统帝国主义格局,撼动了旧有的国际秩序,并为后来的二战和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埋下了伏笔。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文艺复兴:是指13 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 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 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通常是指在18 世纪初至1789 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达摩克斯之剑:“达摩克利斯剑”(Sword of Damocles)源自古希腊传说:迪奥尼修斯国王请他的大臣达摩克利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马鬃悬挂的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下,由此而产生的这个外国成语,意指令人处于一种危机状态,“临绝地而不衰”。

因此,人们用“达摩克利斯之剑”借比安逸祥和背后所存在的杀机和危险。

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

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潘多拉盒:潘多拉(Pandora,也译作潘朵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

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根据神话,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一个“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当她再盖上盒子时,只剩下希望在里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宗法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
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2.编户齐民: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

为保证赋役制度的
实行,汉代政府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

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3.秦汉的三公制度: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1分)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
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长)、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查),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查),东汉为司马、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但均丧失原有职权)。

4.均输与平准:均输法是指汉武帝时期,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
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

平准法是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平准官,用官物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以营利。

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贩运商和投机商也无利可图。

5.党锢之争: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
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6.士族和庶族: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
的一个特殊阶层。

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是士族的渊源。

庶族又称“寒门”、“寒族”。

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族有贵族血统,庶族出生于平民。

7.门阀政治:指东晋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状态。


晋百年的门阀政治中,曾经居于权力中心的士族只有几家。

门阀士族,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个阶层专称。

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时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

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8.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建国以后废六官制,建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分别是内
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内史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并颁发皇帝的制诏,是决策机构,长官称内史令。

门下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掌封驳审议,长官称纳言。

尚书省,总领六部,是执行机构,长官称尚书令。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称尚书,副称侍郎,每部下设四司,共24司,长官称郎中,副称员外郎。

①分工明确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该制度一直为历代沿袭。

9.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
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10.经筵制度: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它在宋代正式制度
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

经筵制度在清代持续时间很长。

单就狭义的“经筵典礼”
而言,顺治十四年(1657)首开经筵,至咸丰十年(1860)最后一次举行经筵大典,持续二百余年。

如就广义的“经筵制度”而言,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整个清代都存在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容的御前讲席。

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11.猛安谋克法:女真部落与军事组织的称谓。

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

随着金政权的
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

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

后来减少到二十五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一猛安,一谋克参加战斗的不过十八人。

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相当于州,上隶所属各路都总管,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

猛安谋克按人口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

金宣宗南迁以后,猛安谋克瓦解,无力再作战。

12.票拟和批红: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

明宣德年间,内阁的地位显著上升。


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亦谓“条旨”。

自此票拟遂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

票拟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

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再拟,称为“改票”。

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13.奏折制度:奏折制度,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
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

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

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由于奏折是清代雍正以后最重要的官文书,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所以目前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其他一些单位的七十多万件朱批奏折和百万件录副奏折,已成为研究清代历史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14.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
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