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诗作研究
陈与义的诗鉴赏
陈与义的诗鉴赏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南宋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以政治题材、写景抒怀、寓言哲理和严谨诗风著称。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陈与义的诗歌。
一、陈与义简介陈与义,南宋初年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末年。
他曾历任南宋朝廷要职,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陈与义诗歌特点1.政治题材:陈与义的诗歌大量涉及政治题材,反映了他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密切关注。
如《夜泊牛渚怀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都以爱国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渴望。
2.写景抒怀:陈与义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如《夏日游山》、《寄题临安郡楼》等,以美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寓言哲理:陈与义的诗歌中富含寓言和哲理,如《钓鱼石》、《病牛》等,以动物为题材,寓意着人生的沧桑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严谨诗风:陈与义的诗歌严谨有度,注重字句的推敲。
他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字字珠玑,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陈与义诗鉴赏方法1.了解背景:在鉴赏陈与义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等信息,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分析诗风:陈与义的诗歌风格独特,鉴赏时要注意分析诗歌中的政治寓意、写景描绘、寓言哲理等元素,领略诗歌的魅力。
3.品味意境:阅读陈与义的诗歌,要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国家、民生、自然的关爱。
4.体会哲理:陈与义的诗歌富含哲理,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人生道理,鉴赏时要深入体会诗歌中的哲理内涵。
四、鉴赏示例以下以《夏日游山》为例,进行鉴赏:夏日游山陈与义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风翻,高歌对青天。
岩栖双白鹤,潭饮孤青蛇。
即此幽栖地,便可遗世网。
这首诗以夏日游山为背景,描绘了山光月色的美丽景色。
诗人通过散发、高歌等动作,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焚香陈与义赏析
焚香陈与义赏析摘要:一、焚香陈与义简介二、焚香陈与义赏析内容1.诗歌背景2.诗歌意境3.诗歌艺术特点4.诗歌思想内涵三、焚香陈与义的价值与影响四、总结正文:【提纲】一、焚香陈与义简介焚香陈与义,南宋诗人,字去非,号简斋。
生于北宋末,南宋初,享年57岁。
陈与义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爱国情怀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著称。
二、焚香陈与义赏析内容1.诗歌背景焚香陈与义的诗歌创作背景主要集中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与义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2.诗歌意境焚香陈与义的诗歌意境独特,他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年代的荒凉景象,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艰辛。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展现了祖国美好河山的画卷,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诗歌艺术特点陈与义的诗歌艺术特点在于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时代的轮廓,用细腻的情感描绘人物内心。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派的气魄,又有婉约派的柔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4.诗歌思想内涵焚香陈与义的诗歌思想内涵深刻,他的作品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三、焚香陈与义的价值与影响焚香陈与义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面貌,而且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南宋诗歌的代表之一。
四、总结焚香陈与义是一位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的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独特的意境和鲜明的艺术特点,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瑰宝。
陈与义诗风在南宋初的演变
陈与义诗风在南宋初年的演变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
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后起之秀。
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
陈与义对黄庭坚、陈师道都很推崇,创作上也接受了黄、臣诗风一定的影响,然而他的主体风格及主要题材取向都已与江西诗派相去较远。
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
在江西诗派的发展过程中,陈与义所起的作用不如吕本中和曾几,但是他是与江西诗派有渊源关系的南宋初期最杰出的诗人,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陈与义前期的诗,受到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抒写承平时的闲情逸致,以及个人的哀怨和牢骚,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
诗多咏物、酬唱之作,诗风平淡明快,词句明净,极少用典,清新可喜,在工整流丽中有意运用平实散朴的语言。
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五首和诗无不是书写梅的傲然与坚贞,来表现梅的独特。
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自己的品格追求和生活态度,诗句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较少。
可以说,如果陈与义不遇到靖康事变的话,那么他的诗歌风格很可能一成不变,就如同大多数诗人一样,赏赏花看看风景,偶尔来几首诗作抒发下个人的情趣及感慨。
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不可能对黄、陈德藩篱有大的突破。
可是,动荡的时代成就了他。
在1125到1127年的短短两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变,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使人们宁静的书斋生活,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也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靖康之乱是陈与义生活的重大转折,也是他诗风的分水岭。
其实陈与义早年并不轻视都市,只是当时与黄、陈一样,主要着眼于借鉴杜甫的艺术手法。
而山河破碎的形势和颠沛流离的经历是陈与义认清了杜诗的思想意义,从而努力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他对杜诗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沉郁、壮阔的风格为主,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从此以后,爱国主义的主题在陈与义的诗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南宋初期的诗歌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登岳阳楼赏析陈与义
登岳阳楼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陈与义诗作研究
陈与义诗作研究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一、陈与义诗作艺术特色(一)早期清丽圆润(二)后期简洁雄浑二、陈与义诗作思想内涵(一)用世精神(二)出世情怀(三)理性主义三、陈与义诗作影响(一)对江西诗派的贡献(二)对元明清诗歌的影响陈与义诗作研究摘要:陈与义是北宋与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为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且是方回所倡江西诗派“一组三宗”中“三宗”之一。
本文分前后两个时期介绍了陈与义诗作的艺术特色,进而分析了其诗作蕴含的思想内涵,并概述了陈与义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陈与义;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影响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成熟的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浑厚,“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但是,封建社会潜在的危机也开始暴露,对外抗击无力,屡屡与少数民族政权媾和,对内抑武仰文,却又加强了对文学的限制,“乌台诗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直到钦宗靖康元年(1126),党禁才正式解除,而此时金兵的铁骑已经逼近,很快,气数殆尽的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建立。
在此社会背景下的文坛处于相对比较冷清的阶段。
北宋末年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如王安石(1021—1086),苏轼(1037—1101),陈师道(1053—1102),黄庭坚(1045—1105),苏辙(1039—1112)等先后辞世。
此时,苏轼、黄庭坚在世时诗坛上那种轰轰烈烈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正在诗坛出现沉寂局面的时候,陈与义(1090一1138)以其清理圆润的诗风引起轰动,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
靖康之难后,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陈与义的诗风也为之一变。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询为奉议郎;父亲(名不详)曾为朝请大夫;外祖张友正,号存诚子,着名的书法家;母亲张氏,仁宗时宰相张士逊的孙女。
陈与义幼年好学,天分很高,就读于太学,曾学诗于当时颇有诗名的崔德符。
陈与义的诗词《春寒》赏析
陈与义的诗词《春寒》赏析《春寒》宋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赏析】这首绝句题为春寒,实际咏的是海棠,也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一般诗词中的海棠都是娇弱无力的,像是弱柳扶风的美人,而此诗中的海棠却是漂亮而坚强的。
二月的时候,春寒正料峭,园子里的许多花草都耐不住严寒,以至于“谈‘寒’色变”,而海棠却不以为意,它依旧在寒风冷雨中绽放。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濛濛的细雨会打湿花瓣,久而久之就冲淡了花的绚丽之色,而海棠却“不惜”,是说海棠傲视风雨,挺立于严寒中,以自己的漂亮妆点人间春色,哪怕减损了自己的漂亮,也在所不惜。
作者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自身的写照。
因此,诗中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是社会的战乱与侵扰。
国家“山河破裂风飘絮”,承受的正是来自入侵者的凄风苦雨。
而作者正如风雨严寒中的海棠一样,他不屈不挠,傲视风雨打击。
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
扩展阅读:陈与义的简介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诗人,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存词19首。
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
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
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简介资料陈与义诗歌赏析
陈与义简介资料陈与义诗歌赏析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著有。
下面是X给大家整理的陈与义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陈与义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师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存词19首。
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并未列陈与义之名。
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
元代方回在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苏文编绘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之一、、、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诗 2首、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
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试论陈与义《牡丹》一诗的悲剧美
间其 诗 或 写 时 事 人 情 ,或 咏 自然 风 物 ,均 流 露 出 苍 凉 感 人
史 ,大大丰富 了诗 歌创 作 的空间 。陈与义在 他 的多首作 品
中写 到了时代 的丧 乱带来 的生 活精神上 的痛 苦 ,他 的 情 行遣兴》 写道 : “ 殊 俗问津言语异 ,长年为客路歧难 ” ,又
词作 《 临 江仙》 中说 : “ 二 十余 年 如一 梦 ,此 身 虽 在堪
惊! ”如泣如诉的调子 唱出了乱世 的悲音 ,时代的悲剧铺设 了诗作的悲剧 情调 ,这 种悲剧 氛 围又延宕加 剧 了诗 歌 的悲
是宋 南渡诗坛 上卓有成 就 的一代大 家。他 的 “ 简斋体 ”前
期 呈 现 出 一 种 明 快 流 畅 的 风 格 ,在 北 宋 后 期 享 有 盛 誉 。 据
其表 侄张 嵘的 《 陈公 资政墓 志铭》 载 : “ 居 馆下 ,辞章一
出,名动京 师 ,诸贵要 争客之 ” 。 _ l 靖康 之难后 ,国土沦
少 在 自己的作 品中抒发 时光 易逝 ,生命无 常之类 的消极 悲
观 情绪 ,有 的进 而发展 为一 种信仰 ,跳 出了悲剧情 结 的困 扰 ,从宗教情 感 中得 以解脱 ,如 陶渊 明 、王维等 。而有 的 却徘 徊挣扎在存在 与意 识 的矛盾境 地 中,将 自己对 家 国的
诗人 陈与义 的后期 诗歌 中 。其 《 牡丹》 一诗作 于绍兴 六年
陈与 义 ( 1 0 9 0 — 1 1 3 8 ) ,字去非 , 自号 简斋 ,洛 阳人 ,
品数 量骤 增 ,像 吕本 中、陈 与义 、曹 勋 、李 纲 、周 紫芝 、 王庭 硅 、刘子晕 等 ,都有 为后人 称道 的史诗 一类 的诗作存
陈与义战乱诗研究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与义战乱诗研究姓名:巨传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30401摘娶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最杰磁莳诗入,谴的诗歌剞作,蘸绍江两痔派余绪,后开陆游、杨万里等中兴诗人的先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靖康之乱是陈与义诗歌刨作的一个转折点,在此后短短五年多的战乱期内,他创作了二百八十余酋诗,几乎占了他诗歌创作总数的一半,与此同时,他的诗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程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鞍高的水平,独具特色。
陈与义农宋诗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战乱诗又是他本人诗歌创馋的转砉厅点和最赢点,所以如照陈与义战乱诗的专fl研究,不但有利于我们把握陈与义的诗歌全貌,而且有利于更好地考察宋代诗歌滚变鲶历穰。
然焉,阵与义诗歌磺究在宋诗磅究中一蕊都匙‘冷门”,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煎视,而对陈与义战乱诗的研究就更少了。
虽然,葜繇锋懿《江瑶诗派磅究》,吴淑镪豹《陈与义诗歌硬究》等专著,艾思同的《论陈与义的诗歌》、吴中胜的《战乱年间的陈与义静几个闻题》等论文,对陈与义静战乱诗氇畜掰论述,但都怒较为零散,不成体系,有嫌肤浅。
他们都指出陈与义的战乱诗风发生了变诧,僵究竟它在内容题酸上有哪些开藏,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革新,韪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转变,诸如此类的闯题却很少有人作过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拟针对上述闯莲作~番力所麓及的研究。
一、二章从主题敬向、美学特质两方谶对陈与义战乱诗作了文本上的研究,以探求其在内容质素和艺术质素上的刨薪。
第三章弼从战乱现实、文字之禁等外在因素稠创作追求的转变这L内在因素,对陈与义战乱诗风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从而对陈与义的战乱诗槲一个较全蕊、深入两又系统的把握。
关键谡:陈与义战乱诗主题取囱美学特质AbstractChenYuyiwasthemostoutstandingpoetinthetransitionperiodofSouthandNorthSongDynasty.Possessingahighsenseofinheritingthepastandusheringinthefuture,hispoetrycreationwasinfluencedbylingeringJiangxistyleandcreatedaprecedentforsomepoets,suchasLuyou,YangWanli,etc.ThecourseofhispoetrycreationmadeaturnintheturbulentdaysofJingKang。
陈与义的诗鉴赏
陈与义的诗鉴赏(原创版)目录一、陈与义诗歌的概述二、陈与义诗歌的艺术特点三、陈与义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总结正文一、陈与义诗歌的概述陈与义,字伯玉,号秋实,南宋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与义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诗篇,也有婉约柔美的诗篇。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涵盖了山水田园、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等多个方面。
二、陈与义诗歌的艺术特点1.豪放奔放陈与义的诗歌作品中,有一部分展现了他豪放奔放的个性。
这些诗歌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豪放奔放的诗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婉约柔美除了豪放奔放的诗篇,陈与义还有一部分诗歌展现了他婉约柔美的一面。
这些诗歌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他的婉约柔美的诗篇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咏史抒怀陈与义的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咏史抒怀的诗篇。
这些诗歌表现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对前贤的敬仰,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他的咏史抒怀的诗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陈与义诗歌的鉴赏方法1.了解历史背景要鉴赏陈与义的诗歌,首先要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南宋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往往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切。
2.把握诗歌主题陈与义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
要鉴赏他的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分析诗歌艺术特点陈与义的诗歌艺术特点突出,既有豪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
要鉴赏他的诗歌,就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
四、总结陈与义的诗歌是南宋诗歌的瑰宝,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要鉴赏他的诗歌,需要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临江仙》陈与义
《临江仙》陈与义《临江仙》陈与义一、导言《临江仙》是中国著名文学作品之一,是由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江南风景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本文将对《临江仙》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二、创作背景陈与义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画家,他精通文学和绘画,善于将两者融合创作。
这首《临江仙》是他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时,中国正处于宋代的繁荣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为陈与义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
三、主题《临江仙》的主题是山水田园的美景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宜人景色,溪流潺潺、花草繁茂、鸟语花香,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述,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愉悦。
四、艺术特点1. 以景写情:诗中以临江仙作为题目,通过描绘江南山水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中的景色描写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使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2. 唯美主义:诗中的景色描写充满了唯美主义的特点,风景如画、景色宜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诗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都带有一种理想化的美感,使读者可以享受到纯净、和谐的艺术境界。
3. 褒扬传统:陈与义的创作借鉴了古代文学的传统,他熟悉古人的作品,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临江仙》中,他运用了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诗歌更有韵味和内涵。
4. 融合文学与绘画:陈与义擅长文学和绘画,他将两者融合创作,使他的诗歌作品富有画面感。
在《临江仙》中,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艳丽的色彩,使读者产生了一种仿佛置身于画境之中的感觉。
五、《临江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重要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江南风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陈与义的创作融合了文学和绘画的艺术,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韵味。
陈与义的诗词《牡丹》赏析
陈与义的诗词《牡丹》赏析《牡丹》宋陈与义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赏析】“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这两句写的是回忆。
自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诗人漂泊无依,家路漫漫,前途渺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两句由国事、家事转为对自身处境的描写。
此时作者四十七岁,虽还不到天命之年,却己老态龙钟,可见作者幽思繁重。
他是洛阳之人,如今年迈体衰,心里最渴望的就是回到洛阳家乡,可是偏偏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回望家乡,只能默默地对着牡丹,何等的孤独寥落。
末句有言近旨远之意,非常含蓄。
作者独立在花前,久久地凝视牡丹,显然不仅仅单独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
因作者的家乡是牡丹最为繁盛之地,此时的牡丹就是洛阳的代称,作者凝视牡丹,其实是对家乡的深沉之思。
如此收尾,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平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
葛胜仲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工”,确非虚语。
除这首诗外,陈与义还有另外一首《春寒》,末二句曰:“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两首诗所咏之花虽异,而情怀、笔法一致,表现的都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
扩展阅读:陈与义的简介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诗人,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存词19首。
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
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
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浅论陈与义诗歌特点
浅论陈与义诗歌特点摘要陈与义是两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主要以他独具特色的诗名世。
从“知人论世”的传统来看,陈与义的诗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皆因他生平经历、性格、爱好及特定的社会背景有关。
了解这些能使我们更好探究、理解诗人具体的诗作,反之,也能够从他的诗作中反映出他特定的风格。
陈与义是一个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出入陶谢韦柳之间,还习承了杜少陵雄浑悲壮的诗风。
诗作内容不仅有反应自己的生平喜怒哀怨,还有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表现,艺术特色分明可见,韵律多样,结构密疏有序,清新淡雅和雄浑悲壮两种鲜明的诗风。
陈诗对后世影响也比较深远,尤其在宋代和清代。
【关键词】陈与义生平;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原因;影响目录摘要 (1)一、陈与义生 (3)二、陈与义诗作内容分析 (3)(一)个人愤懑不平之鸣之作 (3)(二)以己度物的诗作 (6)(三)伤乱怀民、心系天下之作 (7)(四)谈佛释道诗 (8)三、艺术特色分析 (8)(一)典故多,韵律多样 (8)(二)结构形疏质密 (9)(三)清淡平远、雄浑悲壮 (10)四、特色原因及后世影响 (10)五、结语 (11)六、注释 (12)七、参考文献 (13)一、陈与义生平一个人的生平经历往往和行为、思想联系的紧密,而性格特点也是在经历中慢慢形成,所以要了解陈与义的诗作,就要先了解其生平。
陈与义(公元一0九0——一一三八),字去非,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后迁至洛阳,故为洛阳人。
①陈与义生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青少年及读书求学期,入仕及丁忧时期,避乱南奔时期,达官时期。
②具体如下: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他二十四岁):元祐五年(1090)年出生③,政和三年(1113)年毕业于太学上舍甲科,释褐授开德府教授,此间生活安逸,诗作多个人生活感怀。
第二个时期(从二十四岁到三十七岁):从政和三年到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陈南奔避难,生活不稳定,仕途不顺,有感慨时政,忧国之想,但更多依旧是个人得失。
《宋史·陈与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陈与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陈与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陈与义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
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
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①,授开德府教授。
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
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
绍兴元年夏,至行在。
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
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
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
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③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上曰:“今梓宫④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上曰:“然。
”三月,从帝如建康。
明年,扈跸还临安。
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
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
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
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馀,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
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注】:①上舍甲科: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
甲科,唐宋科举考试中进士分甲乙科。
②符宝郎:官名,掌管玉玺、金银等牌。
③提举:掌管。
④梓宫:皇帝、皇后的棺材。
译文:陈与义,字去非,他的先祖住在长安,从他的曾祖陈希亮才开始迁到洛阳’所以陈与义是洛阳人。
陈与义天资超群,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能写文章,很有声誉,同辈的人都对他很恭敬,不敢与他抗衡.政和三年他考上太学上舍曱科,被授予开德府教授,数次升迁至太学博士,提升为符宝郎,不久被贬去掌管陈留酒税。
陈与义诗词鉴赏5篇
陈与义诗词鉴赏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陈与义诗词鉴赏5篇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
咏牡丹陈与义诗词赏析:陈与义《咏牡丹》
咏牡丹陈与义诗词赏析:陈与义《咏牡丹》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陈与义《咏牡丹》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咏牡丹宋代:陈与义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
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
”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
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
“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
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初经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图,疲兵敢犯犬羊峰。 《伤春》写的是“靖康之难”,金兵入侵,高宗南逃, 个人流浪,权奸误国。“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 夕峰”。写国中无人,朝臣白食俸禄。“初经上都闻战 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 重”。写皇帝逃跑,孤臣奋战。“稍喜长沙向延图,疲 兵敢犯犬羊峰”。写向子湮(字延图)在长沙抵抗金兵。 全诗对朝廷给予幽默而辛辣的讽刺,特别是以皇帝和孤 臣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具有较强的鞭鞑力量。所有 这一切都出于对“庙堂”的谴责,对权臣误国的痛恨, 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国家复兴的希望
相对于前期明快的诗风,南渡以后,国破家亡, 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 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 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 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 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憎爱分 明感,是一个思想的飞跃,也是他的诗词创作的 一个分水岭,诗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 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 慨叹时势。如《伤春》、《居夷行》、《次韵尹 潜感怀》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居夷行》 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 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 皇天岂无悔祸日,君子慎惜经论时。 《居夷行》开篇写道:“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 好”。这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呐喊。其中又写道: “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是说金兵既然入 侵,皇帝屈膝,权奸谄媚,力求议和,而有志之士只有冷 眼悲伤。本想等待时机收得中原,而掌权者热衷于偏安以 苟活,我们等到老死恐怕也没有希望。“皇天岂无悔祸日, 君子慎惜经论时”。愿朝廷改弦更张,下定决心,收复故 土,使满腹经纶的志士派上用场,为国为民尽忠尽孝;不 然苦读春秋的书生、知勇双全的将领都没有了用武之地。 仍然劝谏圣主拿出勇气,对光复抱有一线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陈与义诗作艺术特色(一)早期清丽圆润(二)后期简洁雄浑二、陈与义诗作思想内涵(一)用世精神(二)出世情怀(三)理性主义三、陈与义诗作影响(一)对江西诗派的贡献(二)对元明清诗歌的影响陈与义诗作研究摘要:陈与义是北宋与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为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且是方回所倡江西诗派“一组三宗”中“三宗”之一。
本文分前后两个时期介绍了陈与义诗作的艺术特色,进而分析了其诗作蕴含的思想内涵,并概述了陈与义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陈与义;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影响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成熟的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浑厚,“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但是,封建社会潜在的危机也开始暴露,对外抗击无力,屡屡与少数民族政权媾和,对内抑武仰文,却又加强了对文学的限制,“乌台诗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直到钦宗靖康元年(1126),党禁才正式解除,而此时金兵的铁骑已经逼近,很快,气数殆尽的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建立。
在此社会背景下的文坛处于相对比较冷清的阶段。
北宋末年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如王安石(1021—1086),苏轼(1037—1101),陈师道(1053—1102),黄庭坚(1045—1105),苏辙(1039—1112)等先后辞世。
此时,苏轼、黄庭坚在世时诗坛上那种轰轰烈烈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正在诗坛出现沉寂局面的时候,陈与义(1090一1138)以其清理圆润的诗风引起轰动,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
靖康之难后,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陈与义的诗风也为之一变。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询为奉议郎;父亲(名不详)曾为朝请大夫;外祖张友正,号存诚子,着名的书法家;母亲张氏,仁宗时宰相张士逊的孙女。
陈与义幼年好学,天分很高,就读于太学,曾学诗于当时颇有诗名的崔德符。
葛胜仲《陈去非诗集序》曰:“(陈与义)少蹲厉不群,篇籍之在世无不读,既读辄记不忘。
”J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陈与义二十四岁时,进士及第,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
政和六年(1116)解职归京,常与亲旧赏画吟诗,直到政和八年(1118)方除辟雍录,诗人在《若拙弟说汝州可居已卜约一丘用韵寄元东》中记录了这段经历:“四岁冷官桑蹼地,三年赢马帝王.州”(卷六)。
宣和二年(1120),陈与义的母亲张氏病逝。
宣和四年(1122),徽宗皇帝见其所赋墨梅诗,非常欣赏。
葛胜仲在《陈去非诗集序》中有一记载:“宣和中,徽宗皇帝见所赋墨梅诗,善之,函命召对,有见晚之磋。
遂登册府”(:((陈与义集校笺》附录五),摧为太学博士,着作佐郎,后又官至省闲考官、符宝郎。
宣和六年(1124),坐王捕罢相例出,滴陈留酒税。
陈与义在馆阁之日,交游渐广,诗名日起。
如洪迈《容斋随笔》记载陈与义宣和五年(1123)所作《夏日集葆真池》一诗,曰:“诗成,出示坐上,皆诧为擅场。
”5张嗅的《陈公资政墓志铭》亦云:“(简斋)辞章一出,名动京师”(((陈与义集校笺》附录五)。
可见,陈与义的诗歌创作在当时诗坛上己经占有一定的地位。
靖康之变后,陈与义自陈留南奔,避乱襄汉,辗转经过湖、湘。
建炎四年(1130)被召,由湖南武冈辗转至广州、福建。
这一时期,陈与义在兵荒马乱之中,颠簸流离,饱尝世事沧桑。
绍兴元年(1131)至行在所,历任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官职。
绍兴八年(1138),因病请去,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是年十一月,卒于乌墩之僧舍,时年49岁。
一、陈与义诗作艺术特色(一)早期清丽圆润陈与义初入诗坛之时,步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尘,从内容、艺术手法到风格都有江西诗派的印记。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受到江西诗法的约束,个人的创作特色还是鲜明的体现出来,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陈与义早期的创作中,清远平淡、圆润流转的特色,就已经体现出来。
洪迈在《容斋四笔》“陈简斋《葆真诗》”条记载:“自崇宁以来,时相不许士大夫读史作诗,何清源至于修入令式,本意但欲崇尚经学,痛沮诗赋耳,砖是库序之间以诗为讳。
政和后稍复为之,而陈去非遂以《墨梅绝句》耀置馆阁。
”《墨梅诗》视角新颖,语言流转自然,受到徽宗的欣赏,对“宣和诗禁”的缓解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那首作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的《夏日集葆真池上》,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洪迈在《容斋四笔》里记载:“(简斋《夏日集葆真池上》)诗成出示,坐上皆诧为擅场。
朱新仲时亲见之,云京师无人不传写也。
”(卷十四)这首诗歌也显示出一种清远平淡、流动圆润的特色。
流转圆润是指诗歌灵动活泼、生动有趣;清远平淡是指一其诗歌清新明快、简洁自然,且韵味悠长。
这种诗歌风格与江西诗派大不相同,在陈与义前期创作的的题画、写景、咏物诗,以及表现自己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歌作品,已经有较多的体现。
比如《襄邑道中》(卷四):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陈与义时年27岁,诗人因任满开德府教授,乘船经襄邑赴东京。
此诗用“飞花”“榆堤”“云”等旅途中所见的景物,营造出比较轻松的环境。
两岸风景和顺风行船的畅适悠闲之感,语言浅显,情趣活泼。
“简斋体”的圆润流转、清远平淡,亦表现在语言风格上。
胡仔在《苔溪渔隐丛话》中曰:陈去非诗,平淡有工。
如:“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
”“官里薄书何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含章帘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后徽庙召对,称赏此句,自此知名,仕宦亦寝显。
[6]由此可知,“平淡有工”的语言是陈与义形成清新自然诗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陈与义着名的《和张规臣<水墨梅)五首》(卷四):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妹。
纵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病见昏花已数年,只应梅蕊固依然。
谁教也作陈玄面,眼乱初逢未敢怜。
集架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瑙尘染素衣。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这组诗作于宣和五年(1123),诗歌语言清新脱俗,重在意趣,格调清婉,是陈与义的成名作。
宋徽宗读到时,大为欣赏,即命召见陈与义,有相见恨晚之叹,随即提拔其为秘书省着作佐郎。
胡仔的《苔溪渔隐丛话》有记载,曰:“后徽庙召对,称赏此句,自此知名,仕宦亦寝显。
陈无己作《王平甫文集后序》云:‘则诗能达人矣,未见其穷也。
’故葛鲁卿于《去非简斋集叙》遂用此语,盖为是也。
”,陈与义在这组诗中所表达的是梅花高于桃李的情操,其中,林通“暗香”“疏影”之意胜过齐己咏梅诗句。
清代画家挥格尔称赏此首,在((欧香馆集》卷十二中评为“此真知画者也”。
清人翁方纲则以为“惟‘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句有生韵,余亦不尽佳也”。
g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八赞赏第三首“集集江南万玉妃”认为“语意皆妙绝”。
这组七言绝句不仅在意境上耐人寻味,在语言上也有独特的风味,读来满口余香、意犹未尽。
(二)后期简洁雄浑靖康之难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陈与义在避难途中也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这与杜甫在安史之乱时的经历颇为相似。
安史之乱后,杜甫经陕入川,又出峡东下,漂泊湖湘;而靖康之变起,陈与义由豫入鄂,南至粤桂,也一度转徙于湘江、洞庭,重饯子美旧日行迹,和杜甫感同身受,对杜甫描写离乱和忧国忧民的诗篇,有比较深刻地体会,陈与义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都有很大的转变,大多以伤时忧国为主题,关心民间疾苦,颇得杜甫沉郁顿挫之风。
当他忧怀国事之时,悲从中来,情感激昂而强烈,而这种情感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中呈现出来,表现出一种简洁雄浑、悲壮激楚的基调,深沉的家国身世之思自然寄托其中。
如那首作于绍兴元年简斋应诏赴会稽途中的《雨中再赋海山楼》(卷二十七)诗:百尺栏杆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在,非复当年单父台。
诗歌中体现出来的的胸襟气魄,是江西诸君子所没有的,也正是南宋时代特点在诗人作品中的独特体现。
作品体现忧时伤国的感情,景物比较壮阔,“灭胡猛士今安在”诗句中蕴涵着对国事的担忧,有杜诗的风格。
我们再比较一下杜甫的《登高》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族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陈与义《登岳阳楼》)这两首诗在韵格上极为相象,都是从境界宏阔的景物起笔,景物的描绘带着秋天的萧瑟气息,或艰难苦恨的感慨,或国破流离之悲。
境界相当阔大,所用字句具有很大的延展性,《登高》里的“风”“天”“无边”“不尽”“万里”等,《登岳阳楼》里的“洞庭”“夕阳”“横分”“万里”“远”等,使诗作都具有一种苍茫浑撷的悠悠韵味。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的差别是很大的,如杜甫的《登高》首联、颁联和颈联对仗都很工稳,尾联虽然不对仗,但是在整体上有一种整伤凝重之美;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则呈现出自然流转之美,以散文句法入诗,全诗只有颇联对仗工稳,但是同样有一种凝重沉郁之感。
杜甫在诗中喜欢用“万里”对“百年”,比如《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夕,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完全从杜诗中化出,但他用“三年”对“万里”,来表达对漂泊不定、背井离乡生活的感慨,既写出了逃难路途的遥远,又指出了逃难的具体时间,学习杜诗而不拘泥于其中,没有生搬硬套的感觉。
二、陈与义诗作思想内涵陈与义诗歌的思想内涵很丰富,儒、释、道各家思想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
总的来说,其思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倾向,一是社会责任感,一是个性自由的追求,有时两方面相互矛盾,有时也能很好的整合在一起。
(一)用世精神陈与义早就有用世之心,如在他写给陈国佐、马元茂这两个同年的诗里有“昔吾同年友,壮志各南溟’③这里以鲲鹏为喻,要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何等抱负!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往往具有热情激昂的态度。
正是在这种用世精神的影响下,再加上遭逢动乱的时代,陈与义对国事有着密切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如《感事》:丧乱那堪说,千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枉,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此诗于高宗建炎元年邓州时作。
诗题“感事”,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诗的前六句即点明了所感之事,汁京被金军占领,徽、钦二宗被掳北去,高宗以及公卿大夫南逃,幸建康府,国家正当危亡之秋,诗人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