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案

10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重点了解爬山虎的“脚”攀爬的过程。

进一步感受作者连续的、细致的观察。

品味文中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体会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关系。

学会观察,掌握观察日记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感受作者连续观察的作用。

2.结合图文,了解整体和局部的描写方法。

学写观察记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攀爬过程,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

感受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学写观察日记,积累准确表达的语句。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词语积累:展示课文的词语,学生朗读,教师抽查,检查学生对新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2.内容回顾:引导学生用承接词“先、然后、最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上爬的。

3.观察方式: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提示观察方式的词语,引导学生表达感受。

明确:第3~4自然段:“注意、仔细看”——暗示观察爬山虎的脚并不容易,需要用心观察。

第2~5自然段:“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在不同时间对事物进行连续观察,观察变化过程。

(二)品读课文1.阅读要点:(1)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观察方式。

(2)说说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

(3)交流探讨:爬山虎的脚攀爬的过程。

(4)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特点。

2.观察特点:引导学生阅读第2自然段,探讨叶子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受。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从颜色、形态、长势了解叶子。

3.观察与表达:出示重点句子,感受作者表达的准确性和观察方式。

重点句子: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问题:把“嫩红”改成“红”,“嫩绿”改成“绿”好不好?点拨:用词准确(表达的准确性)源于细致的观察。

拓展:引导学生找出其他语句,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1.听写词语。

老师出示答案,学生纠错,齐读词语。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2自然段,谁能说说第2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欣赏了爬山虎叶子的美,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脚?用横线画(一)学习提示一: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

1.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你觉得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脚呢?找到一个方面也行。

生1:第3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引导:从爬ft虎生长的位置、形状、颜色,那我们具体来看看。

师:我们看刚才××同学读到的是课文的第3自然段,他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茎上)这是说爬山虎脚的位置,还有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是写它的形状,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是什么呢?(颜色)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是从三个方面写的,哪三个方面呢?(位置、形状、颜色)生:齐读这几句话。

师:(师出示图片)我们知道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

看看这幅图,你只能指出哪里是爬山虎的脚吗?脚的位置在哪里?(茎上箭头指的地方)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就是叶子,叶柄就是叶子根部与茎相连的部分,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出示动态图)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样子了吗?根据你的理解,跟着老师的动态图再次把这几句话齐读一遍。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一、板题、读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

(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三、新授: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

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指名回答。

(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2、学习第三自然段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指名读(2)出示课件填一填(3)我们已经对爬山虎的脚有所了解了,根据文中所描写的,现在请你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好,指一名同学上台画;(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写得细致呢?因为他……(生答后板书:仔细观察),你从本段的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抓“注意”一词)(6)让我们一起细致、认真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小结: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生动。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1、2题。

2、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仔细视察植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通过词语表达感情的特点。

教学进程: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1)看看课文有几段。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从课文中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3、读讲3——5节写爬山虎的脚的部分。

(1)不看书摸索:想知道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要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2)自读3——5节,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找会的同学回答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了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让不会的同学读相应段,再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3)分节学习。

第3节。

①承上导入:这一节告知了我们什么是爬山虎的脚,齐读写什么是脚的句子。

②逐句读,引导学生明白,这一节是从位置、样子、色彩三方面写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第4节。

①自读,摸索,概括意思。

(爬山虎的脚怎样爬。

)②教师以“触”字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写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字词。

③“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何作者不说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④讲授为何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不会动。

它要向上,必须不断地长出新脚。

也就是说,它向上爬,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长出新脚。

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学习,认真摸索,做到用词准确。

第5节。

①自读,分两层。

②引导概括两层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概括本节意思。

(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 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说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讨论:(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4)指名画出脚的位置,强调“反面”。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

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画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字。

(出示课件)2.抓住爬山虎怎么爬的字,反复读这些句子。

并试着做爬山虎爬的动作。

3.小结:我们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指名试说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指导背诵全文(六)总结今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一起观察了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么爬的。

其实,大自然中,像爬山虎这样有趣的植物还有很多……(出示课件)(七)拓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爬山虎的脚一、住置二、叶子三、脚(位置形状颜色)观察(长期细致)四、爬(触变巴拉贴)五、萎《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反思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1、小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他们的形象性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时,我先请同学们找到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分析完文字信息后,让学生画脚……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通过读和议把文字信息所描绘的形象内化于心,在通过画一画的实践操作外化于形,这样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能够流畅朗读。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的重点。

2.认识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材、黑板、彩色粉笔、课件。

2.学生准备:书包、课本、笔、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出示课文教材,让学生观看课文标题,并提问:“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吗?为什么叫它爬山虎的脚?”学习1.合理安排时间,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带领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义。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训练1.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或动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2.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自然环境,体会其中的奥妙和美好。

五、课堂小结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演示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认真对待。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2.搜索相关资料,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习性与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爬山虎的认识更加丰富,希望大家能从课文中汲取到更多知识,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理解《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的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识别关键词和使用猜测词义的策略来理解生词。

3.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练习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个人看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和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故事情节和语言点。

2. 引入新课:通过激发学生对故事中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主题以及阅读任务: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学生分小组阅读文章,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a. 爬山虎是什么植物?b. 它的脚有什么特点?c. 我们平时可以在哪些地方看到爬山虎?d. 你认为爬山虎是怎么爬上去的?3. 教师与学生一起检查答案,并对文章的关键词和生词进行讲解和复习。

三、猜测词义(10分钟)1. 教师选取文章中的几个生词,向学生介绍猜测词义的策略。

2. 学生分小组合作,使用上节课学到的猜测词义的策略,尝试猜测这些生词的意思。

3. 学生与教师一起分享猜测词义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文活动(15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填空: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正确的单词或短语。

2.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小组任务: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讲解课文内容,并讨论有关爬山虎的一些问题,例如它有哪些用途,如何繁殖等。

3. 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展示。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观点,写一段短文,表达自己对文中爬山虎的印象和看法。

2. 学生相互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猜测词义和写作等活动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语言点和学习策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精选17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精选17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精选1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精选1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三)讲读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

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3.小结: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

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25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生长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初读和研读,掌握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修辞手法,并且能运用。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8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8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8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1一、情境导入,预习沟通〔3〕1. 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日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题目,齐读〕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么特点?〔生答:绿匀称〕。

〔师随机板书〕3. 这一墙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第二自然段〕1.你们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这样茂密,这么美是由于爬山虎哪个部位的功劳吗?〔爬山虎的脚〕是的,今日我们一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写爬山虎的脚的。

二、自主阅读,导学问难〔6-8〕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一读。

老师讲解自学方法及要求。

〔a.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

b.找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2.生默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刚才自学的特别仔细,下面咱们就来小组争论争论。

〔小组争论,综合答案〕三、互动讨论,精读体验〔一〕第三自然段〔12〕师: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小组代表汇报1.〔1〕沟通脚的位置,相机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同时强调“反面”〔a.你从哪句话找到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B.再读这句话,继续查找答案b.其他组补充〕〔2〕〔师板书〕留意“茎”和“柄”的写法,茎字为上下结构,捺要变为点,“柄”是左右结构,留意左窄右宽。

〔师板书,生留意观测并练写:“茎上长叶柄的反面”〕2.〔1〕沟通脚的样子,相机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同时强调“枝状”“细丝”〔学法同上〕〔2〕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说明此时爬山虎的脚〔很松软〕3.沟通脚的颜色,相机板书:嫩红4.师总结:脚的位置、外形、颜色,那就是它的特征。

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爬山虎的特征。

〔随同学复述,师指板书:脚的位置、外形、颜色〕5.爬山虎的脚引人留意吗?〔生答:不引人留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留意到爬山虎的脚。

现在他能把爬山虎的脚描写的那么形象、精确是由于他这次〔仔细观测〕了。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学习班级:四年级学习课时:第二课时老师:陈继云课时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齐读第二自然段〕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8、它的脚长在哪里?〔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0、你看到什么颜色?11、谁能用完好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

〔请两个学生说〕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间隙、拂过、漾起”等词语,朗读课文,能背诵二至四自然段。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时,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要紧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看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看事物的好适应。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如何样向上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如何样向上爬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爬山虎的挂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爱好。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样一脚一脚往墙上爬的。

二、整体入手,感知叙述顺序和要紧内容快速扫瞄全文,回忆要紧内容。

三、自学赏析,品读积存尊重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发挥学习自主性。

师:批划出课文当中你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什么缘故喜爱。

学生自读自批注,再在组内品读赏析,交流感受。

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组汇报,师适时指导发言、引导组织。

如:生:我喜爱第二自然段,我给大伙儿读一读。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奇,看着专门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平均,没有重叠起来得,也不留一点儿间隙。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是如何样排列的,我抓住了“一顺儿”“平均”“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间隙”,说明爬山虎的叶子长得专门茂盛,排列得专门整齐。

我给大伙儿读一读。

(学生感情朗读,师做适当指导训练。

)师:就像这位同学如此交流、汇报。

还有谁对这一段进行补充?(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一部分一部分有条理得汇报)再就其它段落、其它部分进行交流赏析。

师适时板书,以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纲要,把握全文要点。

四、朗读背诵,梳理整体在明白得课文内容和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白学生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

能够借助板书。

五、课外延伸,仿写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仿写一种植物,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1.3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其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3通过讲述、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1.2学习生字词,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教学难点:2.1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

2.2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它叫什么名字?2.课文朗读2.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发音。

3.2学生自学生字词,书写时注意笔画顺序和结构。

4.课文内容解析4.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学生回答:颜色、形状、生长过程等。

4.2教师讲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课文内容。

5.小组讨论5.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别之处?5.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6.拓展活动6.1教师出示其他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6.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植物知识。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8.作业布置8.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8.2家长监督下,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内容解析:教师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提问:“同学们,爬山虎的叶子你们都注意到了什么特点呢?”学生甲:“叶子是绿色的。

爬山虎的脚 教案(优秀8篇)

爬山虎的脚 教案(优秀8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8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出示谜语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3.能够感受自然界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能够正确使用一些描写植物和自然景物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理解并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爬山虎的脚》课件、教学反思表、各种植物图片、
录音设备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热身(5分钟)
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植物、大自然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导入(1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爬山虎的脚》,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这篇课文。

3. 解读课文(1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内容,重点解释一些学生不理
解的词语或句子。

4. 情感教育(10分钟)
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课文操练(15分钟)
让学生分组复述这篇课文,并进行小组展示。

6.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课文中提到的植物和大自然景物,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并丰富学生的植物知识。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植物的文章。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为学生带来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引入活动(5分钟)1. 老师打招呼,与学生互动交流。

2. 激发学生对于提前学习的内容的兴趣,通过问问题或者展示一些相关图片引入主题。

二、整体呈现(15分钟)1. 展示《爬山虎的脚》故事的图片或者文字内容。

2. 老师讲解故事的大致情节,同时鼓励学生进行预测故事发展。

三、学习内容(30分钟)1. 读故事- 老师读第二课时的故事给学生,可以将故事分段读,让学生进行回忆和理解。

2. 进行问题讨论和回答- 提问学生问题,例如:“为什么蚂蚁可能会难过?”、“如何解决蚂蚁的难题?”等等。

- 让学生逐一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难点。

3. 故事情节手工绘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绘制故事中的关键情节或者关键角色。

- 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讲解。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 进行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行讨论和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 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

2. 进行练习题- 准备一些和故事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等,让学生进行解答。

-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解释自己的答案选择。

五、结束活动(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对学生进行回顾,次课预告。

备注:- 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 可以结合多媒体工具和实物进行教学辅助。

-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通用6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通用6篇)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通用6篇)【篇一】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

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

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2、品读课文(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是爬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指名答。

(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

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预设: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

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

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

“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

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

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

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生齐读。

(2)过渡: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预设:因为叶子靠爬山虎的脚才能够爬满墙。

我们通常会从远处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走近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

如没人回答则说:我们在这画一个问号,先来看看爬虎山的脚)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1、大家仔细阅读写爬山虎脚样子的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做上标记。

板书:脚的样子: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2.教师过渡:我们和作者一起有顺序、有重点、连续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今天我们再来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意图:与上节课衔接,理清文章脉络,回顾所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阅读提示:请同学们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板书:脚的特点)
预设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作者观察得细致。(板书:颜色)
小结:通过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出示图片,展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
与蜗牛的触角对比,理解比喻。
引导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学生体会朗读。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预设1: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板书:变化 没触着墙的 萎了 触着墙的 牢固)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点拨:连续观察,才有新发现,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叶圣陶爷爷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在不同时间、地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
四、引导发现,总结观察方法
1.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教学过程设计
《爬山虎的脚》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hzq
导学设计
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导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导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图片、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求真,导入课题
1 游戏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共同做个小游戏怎么样?
2 、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

(随机)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过渡:我们都知道人的脚是长在身子下面,你们看课题就应该马上产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

-----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

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

(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

(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

(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句话。

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

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

当这些触
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

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

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惊奇,赞美)
四、小结收获,感情朗读。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五、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六、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