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作者简介:李白

合集下载

【范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作者(内容)简介

【范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作者(内容)简介

范文样本年度:李白与《望天门山》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苏轼与《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统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课件(共12张PPT)

统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课件(共12张PPT)

理解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
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 石,发出哗哗的声音,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江水流到 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
理解诗句 相峙而立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诗人是站在船上看到的。
理解诗句
波光闪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面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 山色迷蒙,雨后的青山升起一团团白色的云雾, 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犹如仙境。
理解诗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美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 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 是因为二者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 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
17《古诗三首》
桂林山水
杭州西湖
神奇九赛沟
张家界风光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其人爽朗大方, 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擅长的 体裁是绝句。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 称“李杜”。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赤壁赋》等。
学习方法
(1)读: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 读。读准“亦”“抹”“宜”的字音,学习多音字“抹”。
(2)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 的理解。
(3)想:说一说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17 《古诗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 天门山的情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人。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
作者名片
文学成就
其诗、词、赋、散文均 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 绘画,是中国文学 艺术 史上罕见的全才。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 父 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三苏”。
yǐn 笔顺:
字义:①喝,有时候特指喝酒。②可以喝的东西。
chū 笔顺:
字义:①开始的一段时间。②开始的。③刚开始。
jìnɡ 笔顺:
字义:①镜子。②利用光学原理制成的帮助视力或做光学实 验用的器具,镜片一般用玻璃制成。
〔奇〕奇妙
〔淡妆浓抹〕妆:妆饰。 抹:涂抹。淡素和浓艳两 种不同的妆饰。[出处] 后人从“欲把西湖比西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 两句诗中,活用出“淡妆 浓抹(又作浓抹淡妆)”这个成语
〔相宜〕适宜。[例句] 你刚吃过饭就做剧烈运 动是不相宜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描写了西湖云雾 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潋滟”写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动的特点;“空蒙”写出了雨 天西湖云雾迷茫的特点。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在善于领略 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表 达了诗人对西湖和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主要作品
《赠刘景文》《饮湖 上初晴后雨《惠崇春 江晚景》《题西林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 楼醉书》《书戴嵩画 牛《浣溪沙》《念奴 娇·赤壁怀古》《水调 歌头》《赤壁赋》等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古诗三首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课堂笔记如下:第一首:《登鹳雀楼》1.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2. 诗歌描写的是作者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景物包括群山、滔滔黄河水和县城的建筑等。

3. 诗歌尾声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感。

第二首:《静夜思》1.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2. 诗歌描写了作者在深夜时对故乡的思念。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深切而长久。

第三首:《悯农》1. 作者:唐代著名历史人物李绅2. 诗歌描写的是农民在辛苦劳作中的艰难困苦和富贵人们的冷漠。

3. 诗歌末句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命的尊重和对农业的重视。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简介和主要内容,老师还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法进行了详细解析。

登鹳雀楼的描写堪称雄奇壮丽,将大自然的伟大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描写,不仅表现了黄河的辽阔和城市的孤独,还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和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静夜思是一首极具个人色彩的抒情诗,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怀念家乡的情感。

李白通过连续并列的景物,如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营造出静谧、感性的意境,使读者深入感受到作者孤独、思乡的情感,引起读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悯农诗歌通过描写农民艰辛的劳动和富贵人物的冷漠,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不公与残酷。

最后一句“谁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蕴含深刻的道理,表明农民作为社会基础和中坚力量的尊严和价值,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

古诗三首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境界,具有很高的文学和价值意义。

读完这三首诗歌,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刻。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重视文学艺术的修养,铭记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课《古诗三首》部编[新教材]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课《古诗三首》部编[新教材]

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 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 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湖 上
晴方好 借景抒情
雨亦奇

晴 后
比西子 贴切比喻
总相宜

晴浓 雨淡 皆俱 美佳
[]
望 唐洞 刘庭
禹 锡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
地域 参谋 殉职 原封不动 延安 锻炼 情不自禁 慰问 牺牲 悲痛 三、调查研究情况及资料整理。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1、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长成一片翠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
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
苏辙(zhe)合称“三苏”。 1、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一年一度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运用倒叙的写法,先写看
见梅花开,闻到梅花的幽芳,再写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巧设悬念,引人思考: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联系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从“推”这个词最能体会到太阳的力量是巨大的。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水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 色迷蒙,雨中景致也很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如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
么合适,美丽多娇。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精彩赏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古诗三首》自主预习卡

《古诗三首》自主预习卡

《古诗三首》自主预习卡一、预习目标1、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生词,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4、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预习内容(一)《静夜思》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生字生词(1)“疑”:读音“yí”,意思是怀疑、好像。

(2)“霜”:读音“shuāng”,本义指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

3、诗句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诗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抒情主人公在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

前两句写主人公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之情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5、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 26 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山居秋暝(míng)[唐] 王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

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

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

【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

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

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

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注释:【泊】停靠。

【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西湖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秋月、君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或请教语文老师,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笔记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笔记一、课文背景本课选取了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王之涣:唐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抒发情感。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风格沉郁顿挫。

三、古诗解析《静夜思》诗意:诗人通过描写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佳句欣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登鹳雀楼》诗意:诗人通过登高远眺的描写,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佳句欣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不断进取的态度。

《望庐山瀑布》诗意:诗人通过描写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佳句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四、主题思想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都以自然景色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人生和大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这些诗歌既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艺术,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五、课堂互动与学习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分享了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到了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老师也引导我们进行了诗歌创作和表演的活动,让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这样的学习体验让我们更加热爱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

六、知识点回顾与总结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诗意解析、佳句欣赏、主题思想和课堂互动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本课所学的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三年级笔记

古诗三首三年级笔记

古诗三首三年级笔记
一、《望天门山》
1、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句大意: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叶孤舟从日边来。

3、重点词语解释:中断、至此回、相对出、日边来。

4、感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诗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诗句大意: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3、重点词语解释:潋滟、空蒙、亦奇。

4、感悟: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三、《望洞庭》
1、诗人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诗句大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重点词语解释:和、镜未磨、翠、白银盘、青螺。

4、感悟: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笔记总结:这三首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这些古诗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祖国山河.。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完美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完美

字词检查
tíng
wèi
mó pán
庭 未 磨盘
学习生字
jìng
镜子 镜
结构:左右 音序:J 部首:钅 组词:铜镜 穿衣镜
书写指导:两边都要写窄, 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 日不是口。
wèi
未来 未
结构:独体字 音序:W 部首:木 组词:未知 素未谋面
书写指导:两横位置靠上、 下横要长,中竖贯穿两横, 撇和捺要舒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 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课后作业
课下搜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诗,读一读。
mó 磨拭 磨
结构:半包围 音序:M 部首:石 组词:磨难 磨功夫
书写指导:整体要写紧凑, 广字要宽,下边的林和石 要写扁。
yáo
遥望 遥
结构:半包围 音序:Y 部首:辶 组词:遥控 遥遥相对
书写指导:右上边四笔要 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 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yín 白银 银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钅 组词:银两 银花火树
亦抹 宜
学习生字
yǐn
饮酒 饮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饣 组词:畅饮 饮水思源
书写指导:右边横钩比左 边的稍长,左边的竖提要 在撇的上边止笔。
chū
初晴 初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刀 组词:初升 大梦初醒
书写指导:衤上点靠右,横撇 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 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课堂笔记【字词积累】词语解释楼兰:诗中借指侵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闻:听说。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须:应当。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层次结构】结构梳理主题归纳《从军行》一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出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敌人的英雄气概,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写法借鉴】1.反衬手法的运用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从军行》这首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感情,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2.夸张手法的运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作品】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正面写行路难,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 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说 明自己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化抽象为 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之情
1、用一个字(词)形容这个宴会
}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奢华.......
2、开篇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景, 以夸张的笔法写出宴会的 欢乐场面,反衬诗人内心 的悲愤、苦闷。
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诗人的反映是怎样的呢? 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为什么引不起是人的食欲?


赏析这两句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以诗相答白居易的字
有感谢之意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 强调行路难,并且好像有很气愤的意思。
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 , 强调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
3、标点符号,前面是强烈的感叹,感
叹行路之难,后面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 意味。 歧路甚多,出路在哪里呢?理想与现实的 矛盾再一次困扰着他。
有关“月”的诗词
李白《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印版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

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