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上课.ppt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PPT课件
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是取 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 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 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 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 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的人。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 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 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 姓;(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 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第7页/共36页
“文章合为世而作”,魏徵是在何种情况下上疏唐太 宗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 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 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 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 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 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 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 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 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 愧,表示从谏改过。
第16页/共36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
所有的
大
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
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
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第7页/共36页
“文章合为世而作”,魏徵是在何种情况下上疏唐太 宗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 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 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 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 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 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 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 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 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 愧,表示从谏改过。
第16页/共36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
所有的
大
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
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
《谏太宗十思疏》精品PPT课件30张
戒赏罚不公
壹 固本思源
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谏
戒奢以俭
太
善始实繁
总结历史 对比论证
宗贰
克终盖寡
十
引出警告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反面
思
疏
叁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正面
拓展延伸: 唐朝初建,叛乱未已,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朝 臣们在如何立国施政问题上是有争议的。
唐太宗曾回忆道: “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 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魏征认为: “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见新旧《唐书》 本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不然,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荀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事实证明,魏征这套与民生息、无为而治的办法是合乎国情、顺乎民 心的。
其:反问语气词,难道,怎么。 忽:轻视。
朽的绳索,难道可以轻视吗?
君人者,诚 能 见 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
名作动,统治 如果 贪图的东西
表目的
兴建、建造
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使……安宁
牧,养。加强自身
的道德修养。
骄傲自满
名作动,居于……之下
乐 盘游 则思 三驱 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元首,泛指所有帝王 2、景:重大的。 3、殷忧:深切忧虑。 4、著:显著。 5、而:连词,“却”,表示转折。
6、实:的确。 7、克:能够。 8、盖:表示推断的语气词。 9、岂:难道。 10、之:代词,代指天下。
壹 固本思源
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谏
戒奢以俭
太
善始实繁
总结历史 对比论证
宗贰
克终盖寡
十
引出警告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反面
思
疏
叁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正面
拓展延伸: 唐朝初建,叛乱未已,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朝 臣们在如何立国施政问题上是有争议的。
唐太宗曾回忆道: “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 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魏征认为: “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见新旧《唐书》 本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不然,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荀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事实证明,魏征这套与民生息、无为而治的办法是合乎国情、顺乎民 心的。
其:反问语气词,难道,怎么。 忽:轻视。
朽的绳索,难道可以轻视吗?
君人者,诚 能 见 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
名作动,统治 如果 贪图的东西
表目的
兴建、建造
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使……安宁
牧,养。加强自身
的道德修养。
骄傲自满
名作动,居于……之下
乐 盘游 则思 三驱 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元首,泛指所有帝王 2、景:重大的。 3、殷忧:深切忧虑。 4、著:显著。 5、而:连词,“却”,表示转折。
6、实:的确。 7、克:能够。 8、盖:表示推断的语气词。 9、岂:难道。 10、之:代词,代指天下。
《谏太宗十思疏》精品PPT30张课件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 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 《谏太宗十思疏》为第二疏。
唐太宗接到奏章后,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他在诏书中承认自 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
“贞观之治”的后期之所以没有多大反复,就是因为太宗在 一定程度上听取了魏征的这一劝谏。唐太宗也给予魏征很高的 评价: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 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浚(jùn ) 谗(chán )邪 谬(miù)赏 壅(yōng )蔽
载(zài )舟
文章解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要求,追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zhǎng):生长。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
魏
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
征
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
■ 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 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如《阿房宫赋》。
■ 论,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 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 《六国论》《过秦论》。
《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
盖
hé 通“盍”。 ①〈副词〉何;怎么。 《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 ②兼词,何不。 《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 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殷忧:深切的忧虑.
以:而,表修饰。 以:而,表并列。 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傲
课文诵读欣赏
读准字音
❖ 臣闻求木之长者( )
❖ 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
❖ 夫( )在殷( )忧
❖ 夫(fú)在殷(yīn)忧
❖ 必浚其泉源( )
❖ 必浚其泉源(jùn)
❖ 虑壅蔽( )
❖ 虑壅蔽(yōng)
❖ 则思正身以黜恶( )
❖ 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
❖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shēng ①〈动词〉禁得起;受得住。《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 ②〈形容词〉尽;完。《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
原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 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凡百:指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大. 殷:深切的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 塞( )流
❖ 塞sè流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流:泉流,名词。
长(cháng):高大.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
长高
方。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浚(jùn):疏通.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今义: 其:他们的。
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 早做准备. 戒:戒除. 以:第一个是连词表并列, 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
《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
危险的事,形容词作名词 抽背: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
喜庆 安定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 保持
控制
休。⑨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
表目的的连词,来 连词,表转折 判断句 亦⑩伐根以求木茂,⑪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胜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 超过 ③情不胜其欲
15.1《谏太宗十思疏》
二 背景知识
唐朝(618年-907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 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 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 657 年 建 东 都 洛 阳 。 690 年 , 武 则 天 改 国 号 为 周 , 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 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 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 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 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一 导入
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 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 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 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 里,李善德靠着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确定 了保存方法和转运路线,将时长控制在十 一天,运鲜荔枝之事终得落实。
万事俱备,李善德却没料到,横亘在他 面前的最后一座大山,是官场……光鲜亮 丽的大唐盛世的表象下,隐藏着唐朝的腐 败和衰败。
二 背景知识
唐太宗 与 “铮臣”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最终完整版.ppt讲课稿共35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最终完整 版.ppt讲课稿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
《谏太宗十思疏》PPT演示课件
的最高监追,求主,永持无校止定境,秘与府此图相籍比,。人后类封社会郑发国展公的某。个曾阶提段或出者“特兼定阶听段则的明某个,人偏,信在历则史暗长”河,中能留下痕迹,能激起浪花,那一
定是很了不起的,读了赵玉平老师著的《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蜀汉宰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治国理
家育人多之次道劝影响唐着太历宗朝历以代隋的亡贤为能人鉴士,,认他的为非君淡好泊无比以舟明,志,民非好宁比静无水以,致“远的水人能生载态度舟净,化亦了多少浮躁的心,他的慧眼识才选才
作者简介 一、自我价值的充分展现离不开富有合作精神的团队,个人的荣辱得失不能超越团队。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工作的环境不同于诸
葛亮时代的为生存空间而战的千军万马嘶杀的疆场,但学会从环境中汲取营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从教
的第一天起就坚定要站稳讲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快速地迈进教育门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天命不可违,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充满智慧的管理策略,彰显魅力的价值追求,定是
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 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 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 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 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 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此“两思” 是说“兼听则明”和“偏信则暗”。从用人政策方面规劝太宗要虚心纳谏、亲 贤远佞。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最后 “两思”从执法方面劝诫太宗要依法办事,赏罚分明。即赏罚要有尺度,不要 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定是很了不起的,读了赵玉平老师著的《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蜀汉宰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治国理
家育人多之次道劝影响唐着太历宗朝历以代隋的亡贤为能人鉴士,,认他的为非君淡好泊无比以舟明,志,民非好宁比静无水以,致“远的水人能生载态度舟净,化亦了多少浮躁的心,他的慧眼识才选才
作者简介 一、自我价值的充分展现离不开富有合作精神的团队,个人的荣辱得失不能超越团队。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工作的环境不同于诸
葛亮时代的为生存空间而战的千军万马嘶杀的疆场,但学会从环境中汲取营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从教
的第一天起就坚定要站稳讲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快速地迈进教育门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天命不可违,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充满智慧的管理策略,彰显魅力的价值追求,定是
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 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 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 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 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 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此“两思” 是说“兼听则明”和“偏信则暗”。从用人政策方面规劝太宗要虚心纳谏、亲 贤远佞。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最后 “两思”从执法方面劝诫太宗要依法办事,赏罚分明。即赏罚要有尺度,不要 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谏太宗十思疏》PPT教学课件
从反面设喻,突出“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与上文形成对照, 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 “挑衅”口吻,不仅使文 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 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这几句指出了历代帝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以“善 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对比,暗示居安思危之重要,以 “岂……乎”的反问,紧承上文所述历史事实进行反诘,引出对“取 之易”而“守之难”的分析,使论述更深入一层。
资料链接
并不和谐的“君圣臣贤”标范 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关系并不像后人想象得那么亲密与互相信任。李世 民与魏征不但有旧怨(魏征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魏征还多次犯颜直谏, 让李世民下不了台。为此,李世民几欲亲手毁掉这面“明得失”的镜子。魏征 死后,唐太宗登凌烟阁观其画像,并赋诗悼痛。但后来,魏征举荐的杜正伦因 犯罪被免职、侯君集因参与太子谋逆而被诛,又闻魏征拿自己的谏辞给史官褚 遂良看,更是不高兴。于是,不但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约,还令人 将魏征的墓碑推倒。
“貌恭而不心服”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如果失掉民心,即使“董之以 严刑,振之以威怒”也无济于事。承接上文进一步阐释了“竭诚以待下” 对君主的重要性。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载舟覆舟”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 名言,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良苦。
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 行”的道理,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 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的风格。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 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这几句指出了历代帝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以“善 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对比,暗示居安思危之重要,以 “岂……乎”的反问,紧承上文所述历史事实进行反诘,引出对“取 之易”而“守之难”的分析,使论述更深入一层。
资料链接
并不和谐的“君圣臣贤”标范 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关系并不像后人想象得那么亲密与互相信任。李世 民与魏征不但有旧怨(魏征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魏征还多次犯颜直谏, 让李世民下不了台。为此,李世民几欲亲手毁掉这面“明得失”的镜子。魏征 死后,唐太宗登凌烟阁观其画像,并赋诗悼痛。但后来,魏征举荐的杜正伦因 犯罪被免职、侯君集因参与太子谋逆而被诛,又闻魏征拿自己的谏辞给史官褚 遂良看,更是不高兴。于是,不但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约,还令人 将魏征的墓碑推倒。
“貌恭而不心服”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如果失掉民心,即使“董之以 严刑,振之以威怒”也无济于事。承接上文进一步阐释了“竭诚以待下” 对君主的重要性。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载舟覆舟”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 名言,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良苦。
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 行”的道理,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 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的风格。
《谏太宗十思疏》公开课PPT课件
2021
28
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zhǎng )者 必浚( jùn )其泉源 虑壅( yōng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xié ),则思正身以黜( chù )恶 文武并用,垂拱( góng )而治
2021
29
27思固本思源比喻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分析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本课小结总结历史对比说明善始实繁克终概寡引出警告反面思些什么提出十思正面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决问题
比 干 被 挖 心
2021
1
2021
2
韩 愈 被 贬
2021
3
唐太宗
矣征可兴古可
!没以替 为以 人
,知;镜正以
朕得以,衣铜
治。
2021
26
本课小结 思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善始实繁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克终概寡
为什么思
引出警告 反面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正面
思些什么 提出十思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2021
解决问题
27
整体思路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怎么
哪儿 疑问代词 养生的东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追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
要求
2021
21
积累词语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
《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
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 足,何也?
凡:所有的 景:大 殷:深 著:显著 而:转折,却 实:的确,确实
能、克:能够 盖:表示推断,大概 岂……乎:难道……吗
译文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 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 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 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 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 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文心雕龙》: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知识拓展 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动用刑罚,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 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 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他的 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 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的忠诚。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 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之大道哉!
当:主持、掌握 重、大:形作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崇:推崇 休:喜庆、福禄 念:考虑,想到 安:形作名,安逸环境 危:形作名,危难
以:用,实行 处:保持 胜:克制 斯:这 以:转折连词,却。 塞:堵塞 流:水流,名词
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 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连用三个排比句,两个 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德。
接下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 反面推理,加强了对“积其德义” 的肯定。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俭,德不处其厚,情不 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 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 也。
补充二:谥号、庙号、年号
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宗太 宗等。
谥号: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 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曾文正 (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
十思: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劝谏内 容;
疏:即“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 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疏通事理,分条 陈述,属奏议类,古代议论文范畴。
补充一:文体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如《谏太宗十思疏》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如《周公谏厉王止谤》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 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檄:所谓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 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 文章。如骆宾王的《讨武檄文》。
本段思路
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 德。
2 、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 有力。
3 、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 自己的观点。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论证。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行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 进 总结 从历史教训入手,进 从历史教训入手 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 重要性。 重要性。
原文: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原文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 为度 注释: 假设连词,如果 递进连词,并 可欲:引起 自己)喜 引起(自己 注释 诚:假设连词 如果 以:递进连词 并. 可欲 引起 自己 喜 假设连词 如果. 递进连词 的东西),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以便, 好(的东西 语出《老子》上篇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的东西 语出《老子》上篇:”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以:以便 以便 目的连词. 建造,兴建 目的连词 戒:通”诫”. 作:建造 兴建 指大兴土木建筑宫殿一类 通 建造 兴建,指大兴土木建筑宫殿一类 的事情. 使动,使 安定 高危:高而险 安定. 高而险. 谦虚. 养修养. 的事情 安:使动 使….安定 高危 高而险 冲:谦虚 牧:养修养 使动 谦虚 养修养 语出《易》”卑以自牧” 满溢:比喻骄傲自大 听不进批评. 下:居 语出《 卑以自牧” 满溢 比喻骄傲自大,听不进批评 居 卑以自牧 比喻骄傲自大 听不进批评 名词作动词. 盘游 娱乐游逸 指从事狩猎 盘游:娱乐游逸 指从事狩猎. 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三驱:围打禽 于….下,名词作动词 下 名词作动词 三驱 围打禽 兽时,只合三面 留一面,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 只合三面,留一面 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 介词.把 兽时 只合三面 留一面 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 以:介词 把. 介词 翻译:如果真的能够作到 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 翻译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 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 适可而止, 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 适可而止,使 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 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 自己骄傲自满, 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 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 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 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网开一面”田猎为限度; 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网开一面”田猎为限度; 赏析:提出 十思”的内容:前五思 一思知足不纵欲, 提出“ 前五思: 赏析 提出“十思”的内容 前五思 一思知足不纵欲 二思知 止不扰民, 三思谦冲不傲物, 四思居下不自高 四思居下不自高, 五思三驱不纵 止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 赏析 抽象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善始者实繁 抽象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克终者盖寡
原文: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原文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注释: 殷忧:深重的灾难 深重的灾难. 指臣民. 达到目的,实现 注释 殷忧 深重的灾难 下:指臣民 得志 达到目的 实现 指臣民 得志:达到目的 愿望. 指自己以外的人. 整体. 愿望 傲:轻视 .物:指自己以外的人 一体 整体 行路 陌生的 轻视 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 路人. 即使. 监督. 介词,用 威吓. 路人 虽:即使 董:监督 以:介词 用. 震:威吓 这两句是状语 即使 监督 介词 后置. 苟且. 转折连词. 免于罪罚. 怀念,感激 后置 苟:苟且 而:转折连词 免:免于罪罚 怀:怀念 感激 貌: 苟且 转折连词 免于罪罚 怀念 感激. 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恭顺. 表面上 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恭顺 翻译: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 翻译 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 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 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 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 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 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 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 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 能成为各不相关的 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 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 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 不是内心里悦服。 不是内心里悦服。 赏析: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 殷忧” 得志” 赏析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 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 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翻译: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翻译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 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 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赏析:提出结论 由人君地位说起 赏析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 结合开头的比 喻, 从反面提出 提出结论 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 自己的观点. 居安思危 戒奢以简) 居安思危, 自己的观点 (居安思危 戒奢以简
原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原文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不在大 注释:惟 只有 只有. 颠覆. 应该. 深切. 警惕. 注释 惟:只有 覆:颠覆 宜:应该 深:深切 慎:警惕 语出 颠覆 应该 深切 警惕 语出: 荀子·王制篇 王制篇》 君者舟业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君者舟业,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王制篇》:”君者舟业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 翻译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 怨恨不在大小 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繁写体为“ 魏征(繁写体为“徵”), (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 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字玄成 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 思想家和杰出的 政治家、 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 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 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 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 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 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 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 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 贞观政要》 著有《类礼》 卷 《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 佐唐太宗17年 犯颜直谏”而闻名。 佐唐太宗 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 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 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 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 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 佳话。 佳话。
谏
劝谏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 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 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是本文内容,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 况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 属古文体的奏议类, 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 见的奏疏。 见的奏疏。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原文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人君当神器之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注释:当 主持 掌管. 神器:帝位 语出《老子》 天下神器 主持,掌管 帝位,语出 天下神器,不可 注释 当:主持 掌管 神器 帝位 语出《老子》:“天下神器 不可 为也” 形容词作名词,重权 重势. 天地间. 为也”. 重:形容词作名词 重权 重势 域中 天地间 大:形容词作 形容词作名词 重权,重势 域中:天地间 形容词作 名词,重大的地位 语出《老子》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重大的地位.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名词 重大的地位 语出《老子》:”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居 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 早做准备. 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 考虑. 安思危 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 早做准备 念:考虑 戒: 考虑 戒除. 以:第一个是动词 用.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 戒除 第一个是动词,用 第二个是同” 转折连词 第一个是动词 第二个是同
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原文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注释:而 前三个是转折连词 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 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注释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 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 求思 同义:指望 指望. 介词,对 丰厚. 最愚笨无知,自谦 同义 指望 于:介词 对. 厚:丰厚 下愚 最愚笨无知 自谦 况:何 介词 丰厚 下愚:最愚笨无知 自谦. 何 明哲:明智 贤能的人,哲 聪明 有才能. 明智,贤能的人 聪明.有才能 况. 明哲 明智 贤能的人 哲:聪明 有才能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臣闻求木之长者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注释: 要求,需求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注释 求:要求 需求 之: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要求 需求. 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 (cháng):高大 固:使动 使…牢固 根本 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高大. 使动,使 牢固 根本:树根 牢固. 树根. 本义是树的根部. 高大 使动 本义是树的根部 疏通. 恩德,恩义 适宜的道德行为. 浚(jùn)疏通 德义 恩德 恩义 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疏通 德义:恩德 恩义. 适宜的道德行为 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 翻译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 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 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 它的德义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 从正面说明 积德义”的重要性,----十 赏析 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 用排比句和比喻 从正面说明” 十 思的出发点. 思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