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安徽省涡阳龙山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文综合试卷历史试题部分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涡阳龙山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文综合试卷历史试题部分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行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2、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僧,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白( ) A .忠恕孝梯是巩固家庭和谐的前提 B .维护家庭和谐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C .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 D .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谐的基础3、宋朝有一条法规,“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觉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假如被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开除,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法规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法规产生的乐观作用是( )A .遏制了官吏横征暴敛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 .君主有效地把握了臣属4、《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
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 .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 .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D .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5、《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而同时期中国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
造成以上区分的根本缘由是( ) A .古罗马的法制比中国健全B .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进展,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 .古罗马实行共和制,中国实行中心集权制D .古罗马是奴隶主贵族专制,中国是君主专制6、“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
广西柳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柳州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注意:1.本套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
3.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
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把“禅让”的公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确立了“大人世及(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以为礼”的制度。
这表明A.礼仪制度初步建立B.宗法分封制的形成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D.古代官僚政治萌芽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拓片,画面有骑马、射箭、角抵武术蹴鞠等活动。
这反映出A.汉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B.运动项目具有群众基础C.民族交融促进体育运动D.运动项目具有时代特点26.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主要说明了唐朝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中央机构行政效率高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D.皇帝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27.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年间,苏州城“工匠各有专能……无注者黎明立桥头以待,锻工立花桥,沙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日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
”这表明当地A.手工业分工细致B.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C.劳动力市场活跃D.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28.从道光后期开始,长江流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贸易路线由传统的“京广大水道”构成的南北纵向路线,转向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东西横向路线。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外来经济势力的渗透C.交通工具的进步D.京津地区社会动荡29.晚清档案中的《罪己诏》记载:“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单县五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5年5月,《民国日报》报道说:“国民党白改组以来,主见日益鲜亮;国民……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
”此报道说明A.国民党已经成为人民的政党 B.北伐战斗取得了巨大的成果C.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广泛拥护 D.国民党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党2.某份报纸在发刊词中宣布自己的任务是:“发挥中心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乐观领导作用……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斗,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
”这份报纸应当是A.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报》 B.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C.抗日战斗时期的《新华日报》 D.解放战斗时期的《解放日报》3.136年11月,蒋介石非法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忱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压迫”。
这反映出A.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激烈 B.蒋介石已经遭到社会各阶层反对C.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 D.李宗仁等主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4.下面是新中国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
此图表明新中国A.政协制度形成经受了长期的过程B.爱国统一战线力气逐步进展壮大C.联合一切力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D.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较为完善5.20世纪50年月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化”战略。
这表明美苏A.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B.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C.“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D.“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6.宋代周行己说:“物出于民,钱出于官。
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图1),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
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
这反映了图1 爵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2.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
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
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3.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
”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
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
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
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5.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
半塔中学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来安县半塔中学12-13学年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7.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的新兴工业部门有()①电力工业②石油工业③汽车工业④钢铁工业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从南北朝时期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小镇的景色更迷人。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是()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视④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7、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古人忠愤,异代略同,借热情规划商情,要与前人分一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望大家保全时局,莫教美利让四方。
”这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什么思想()A.重义轻利B.维新图强C.实业救国D.居安思危17.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在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A.西方的殖民扩张B.东西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的文化交流D.宗教思想传播7.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C卷)含答案
界首中学高一年级考试月考历史C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文化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有()A.仰韶遗址B.大汶口遗址C.河姆渡遗址D.周口店遗址2.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
据此可知,当时()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3.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
这说明了()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的崩溃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D.中央集权加强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5.“国王在占卜者的帮助下向其祖先提问。
然后对甲骨进行加热,最早是使用猪、羊或牛的肩胛骨,后来主要是龟壳。
裂缝出现时,答案就由此推得”。
该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6.史家吕思勉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划分为先后相继的“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
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是()A.夏朝B.西周C.秦朝D.西汉7.周天子授士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
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B.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C.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D.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8.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2021-2022年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2.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下列有关“铸刑书”的观点表述错误的是A.这很可能是中国首次公布成文法B.肯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成果D.开创了我国古代法制建设新纪元3.金开诚先生在《漫画清高》中说: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
据此,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清高”的是A.商鞅B.屈原C.贾谊D.郑燮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5.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6.“自古帝王为治之道,莫先于亲亲。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A.汉初行郡国并行制B.东汉桓帝启用宗室C.晚清重用汉族地主D.清末组建皇族内阁——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D.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8.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黄爵滋曾经指出:“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郡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发掘出一件文物“双面人形青铜神器”。
这个青铜面具有着显著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但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
据此可知A.南方同属中华文明母体B.巴蜀文化传播广泛C.商文化对南方影响较小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2.春秋时期的历史名人大多既掌管民政,又带兵打仗,而到了战国时期,诸国的文官和武官大多做了区分,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知识的专业区分增强B. 贵族势力逐渐衰落C.皇帝的权力逐渐扩大D.文官政治逐渐成熟3.图2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
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推广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小冰河期气温大幅度变冷D.西汉积极开拓疆域★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遥领和虚封制度。
遥领就是以不属于本国的州郡设置刺史、太守,而虚封则是受封的诸侯王只有虚号,其封土则在他国境内。
如蜀国马超领凉州牧,吴国孙休为琅邪王,凉州与琅邪均位于曹魏境内,北魏将南朝的会稽、苍梧、建业、丹阳等郡封其臣为公侯。
这一制度A.彰显国家统一的愿望B.宣示王朝统治合法性C.激励部下进取的斗志D.制造对敌对政权的压力5.唐朝时,社会上流行专门讲人际交往间必备礼仪的书籍,甚至还有人将书信往来时常用的敬语、格式编成了模板。
据此可知,唐朝A.市民阶层壮大B.阶层流动增强C.门阀贵族消亡D.社会崇尚虚荣6.北宋时,南方普遍抵制面食,有的医书甚至说小麦里有火毒,只有西北经过霜雪的小麦才能吃。
而南宋时,临安一带面馆林立,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也随处可见。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南北经贸联系加强B.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政治变局带动风俗变化7.图3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
天津市第一中学、滨海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附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据历史学家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以下哪些是古代雅典官员任职的前提条件()
2.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字母文字 ②雕刻艺术 ③民主政治 ④冶铁技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文字来源于腓尼基文字、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受到古代埃及的影响、而西亚地区的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由此可知,①②④能够证明希腊文明起源于西亚和北非,B项正确;民主政治是雅典首先开创的,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③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③正确,C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西方近代工厂制度的开端,②错误,排除A项;而且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机械生产,也不属于现代农业,④错误,排除B项;肉类加工不属于现代农业,排除D项。故选C项。
7.1870、80年代,美商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蚌埠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蚌埠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三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
24.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
这种转变反映了A.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B.土地私有化促进社会发展C.税制改革引发井田制瓦解D.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转型25.秦汉两朝28位皇帝中以嫡长太子身份继位的只有四人,东汉12帝中无一人是真正的嫡长子继承。
这表明,秦汉时期A.相权过大破坏嫡长子继承制B.皇位继承制度屡遭破坏C.皇位世袭制度激化皇室矛盾D.太子继承大统制度消亡26.“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原来只限于吴越等地方性崇拜,至唐代仍未完全得官方的认可。
至宋代,城隍已成为全国性的信仰,不唯城里尊崇,连一些村落也建有城隍庙。
这说明唐宋时期A.道教与儒家思想相融合B.三教并行局面已被打破C.理学影响了时人价值观D.地方发展格局发生变化27.明代的土地卖产契文中大体包括卖产人姓名、田土来源和性质、座落、卖产原因、买主姓名、价格、中介人等21项内容。
此类契文如果加盖官印,即为“红契”,否则就是“白契”,两种契约都被认可。
这种做法A.体现了土地买卖制度化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带有资本主义萌芽色彩D.推动了小农经济瓦解28.19世纪70年代出使欧洲的刘锡鸿认为,英国确实没有残暴不仁之政,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曾来过中国“得闻圣教所致”,大清要富强,完全不必向他们学习。
这表明刘锡鸿A.固守“中体西用”思想B.更加关注政治制度改革C.坚持传统的“夷夏”观D.否认英国政体的进步性29.图5是1916—1922年华商纱厂与外国在华纱厂统计示意图据此图可推知当时中国A.外国在华纱厂生产能力有所下降B.实业救国思想推动民族工业发展C.民族工业在一战后整体发展迅速D.列强进一步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30.中共成立初期曾宣称“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后调整为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但不加入国民党,1922年8月下旬则决定中共党员视需要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 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
该文明是()A.古埃及文明B.古罗马文明C.古希腊文明D.两河流域文明2. 中世纪以来的英国乡村惯例,穷人可以捡拾贵族庄园收割后土地上遗落的麦穗,贵族不得反对,富人则无此权利。
许多穷人赖拾穗为生。
但到了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应农场主的诉讼,否定了拾穗的合法性。
这一变化()A.强化对私有产权的保护B.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C.体现资产阶级统治的残酷性D.反映了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3. 中世纪人们普遍谴责谋利的行为,教会禁止放贷取利,认为这是“一个在上帝看来可恶可厌的罪恶”。
但到了16世纪,人们已经承认“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
人们观念的改变源于()A.商品货币关系发展B.宗教改革的影响C.地理大发现的推动D.商业革命的需要4.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
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下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应了()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6. 下图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
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7.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通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
家训传统传承至今说明A.家族力量仍然强大 B.宗法观念影响深远C.封建礼教束缚人性D.社会秩序遭到破坏2.公元前771年,西戎与诸侯联手杀死了周天子。
周天子的长子被扶上王位后,为了安全起见,把都城从渭河流域东迁到了现在的洛阳,其位置在黄河以南,处在中部平原的心脏地带,由此可知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分封制度受到挑战C.王位世袭制消亡D.宗法制度开始解体3.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由此可知,秦朝推行A.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宗法制4.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由此可知,郡县制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强化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使专制主义集权达到顶峰5.《汉书·高五王传》“(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由此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A.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是对国情与政治反思的结果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有利于加强皇权6.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中书省逐渐演变为撰写制救的机构。
这一变迁A.提升了门下、中书二省的地位B.使得三省政务流程与制度名存实亡C.便利了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开启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之先河7.图1、图2、图3、图4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明清)的科举状元籍贯统计部分摘录表。
广东省江门一中2021-2022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江门一中2022-2021学年度高一级历史10月月考高一历史试卷命题人:于乐德审核人:陈素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香港特殊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需听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心集权制度2. 2009年7月崔世安当选为新一任澳门特殊行政区行政长官,8月回到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崔嘉亨村,受到乡亲的吵闹欢迎。
在乡亲们的掌声和欢乐声中,崔世安一行走入崔氏祠堂进行祭祖仪式。
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源于我国古代哪种政治制度?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 C.皇帝制 D.分封制3.“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4.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章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其主要目的在于A.扩展周的统治范围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浩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肯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6.下列对西周政治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有①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②分封制是将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③在宗法系统里,天子和诸侯同时具有大宗与小宗的双重身份④宗法制主要是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7. 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进展富强B.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沟通D.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8.右图秦朝中心官制图反映的正确信息有①以皇权为中心②“三公”彼此牵制③丞相位高权重,是百官之首④“三公”直接管理地方事务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②④9.下列秦朝政策、措施对巩固国家统一有乐观作用的是①郡县制度②颁布秦律③实行土地私有制④修驰道⑤书同文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10.毛泽东曾做诗盛赞秦始皇: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指《封建论》的作者柳宗元)返文王。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学情分析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0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学情分析考试历史试卷命题人: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7页。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45分)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秦本纪》载:“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
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
”这一举措()A.表明秦国确立君主专制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C.得到诸侯国的普遍借鉴D.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古代中国耕作与灌溉工具的发展”示意图。
标序号的内容中有一处时代对应错误..,它是()A.①B.②C.③D.④3、鸦片战争初期,英军攻占浙江定海,陈兵天津白河口。
道光帝为了表明中国的“大公至正”,同意英国照会要求其“昭雪伸冤”,另派钦差大臣赴粤“秉公查办”,“代伸冤抑”,重治林则徐的“罪责”。
这说明道光帝( )A.运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争端B.力图有尊严地结束战争C.摆脱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D.出卖国家主权以求和平4、李鸿章认为,华商如能自立公司,由熟悉商情、公廉明干之员出而担当,复有专门生意(漕运),自不至为洋商侵夺,遂成立轮船招商局。
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A.由洋务派李鸿章在武汉创办B.目的之一是与洋商竞争C.是洋务运动创办的第一家民用工业D.体现洋务派的自强理念5、民国十六年1月5日中共江浙区委就最近局势与工作方针发出通知,指出各地应趁此机会开展民众工作,发展组织。
14日,区委决定:加紧对铁路的破坏工作,重点是南京、无锡。
这一时期革命斗争重在()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B. 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C. 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D. 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6、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2021-2022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
2021-2022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II)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小题,共45分)1.“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皇帝宝座 B.祖先牌位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2.《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力和铁耙成为农村的常用耕作工具。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包括()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3. 《尉潦子•治本》载“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上述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A.以家庭为单位 B. 男耕女织 C. 富足有余 D. 自给自足4.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行省制 B.分封制 C. 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5.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实用文档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6.“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
到了□□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如果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一观点符合史实,这里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A.北宋 B.唐朝 C.西汉 D.清代7.“故吾以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这句话反应出的本质问题是()A.明朝通过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B.明朝的科举制是愚民之术,彻底失败了C.八股取士是明朝唯一的选官制度D.明朝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了思想发展8.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双周练历史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2020级第三次双周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5ⅹ30=45分)1.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上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3.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 姜寨遗址B. 良渚遗址C. 二里头遗址D. 殷墟遗址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5.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注重精耕细作C.农业地位很高D.国家正式形成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A. 《老子》B. 《论语》C. 《诗经》D. 《韩非子》7.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哲学领域。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儒道两家()A.互相吸纳融合B.具有优劣之分C.展开思想争鸣D.具有不同传统8.下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客观题(共40题,每个1.5分,共60分)1.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
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
”“北线之战”指的是()A. 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C.徐州会战 D.平型关人捷2.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3.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耆英,1844年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笼络)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
这反映了耆英A.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B.主张主动与西方交往C.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 D. 倡导应向西方学习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6.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由此看来,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迥异,中国方面主要的背景因素是()A.领导抗战的不再是腐朽的政治集团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敌我力量对比变化7.“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
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
”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8.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其共同的危害是()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D.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9.“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C.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D.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10.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A.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巨大灾难D.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11.依据逻辑进行推理,划线部分应该是()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12.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
由此可见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
由此可见()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B.欧洲始终非常敬仰中华文明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13.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该认识的产生主要基于()A.清政府腐朽无能B.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C.洋务运动的失败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14.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
但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中国胜利的评论。
这表明()A.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道义支持B.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C.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D.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15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
”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重农抑商B.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D.削弱相权16.据《中国史纲》记载,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17.《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18.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焚书”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19.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读不恰当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B.秦朝可能统一了全国文字C.秦朝在推行分封制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20.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21.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
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
由此可知秦国立法( ) 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 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22.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政治现象,称为“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
意思是官员由皇帝任免,但胥吏得不到升迁,却可以利用官员不熟悉政务,自己操办具体之事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这说明(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官僚政治的弊端C.君主专制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2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24.有些义和团在打击不法教会势力时,宣传要杀“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即所有的在华洋人、中国教民以及同外国事物有联系的人。
在有些地方,义和团错误地杀害了一些无辜的传教士和教民,包括老人妇孺。
这不能说明义和团运动A.表现出某种盲目排外的倾向B.带有浓厚的蒙昧主义色彩C.表现出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热情D.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斗争精神25.下列有关太平天国的史事中,能够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进行北伐和西征C.发生了天京变乱 D.颁布《资政新篇》26.“……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变……”曾国藩的上述檄文针对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27.有学者认为:“‘向西方学习’,必须适应和结合实际才有作用,洪秀全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这样的范例。
”洪秀全所开创的“范例”应该是指A.发展资本主义与反封建相结合B.社会改革与平均主义相结合C.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D.军事斗争与政权建设相结合28.在1839年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和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
据此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林则徐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B.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正确C.林则徐具有自大的“天朝”心态D.林则徐认为不会发生大规模冲突29.“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A.精明强干B.软弱无能C.不顾自身利益D.不谙近代外交30.《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