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1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
4.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
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建议本课采用默读体会、对话朗读或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要以读促理解。
1.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
2.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
要让学生充分默读,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的体会。
3.再默读或自由读文,讨论汇报。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一是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冷酷吗?不是。
是为贫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二是这对夫妻几次调换送人的孩子,说明了什么?最后又停止了这种做法,说出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又说明了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穷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们还是爱孩子的,送出哪一个也舍不得。
所以最终选择了不送走,一起受穷。
对故事中的贵夫人也应该全面评价,她开始想领养孩子,是出于富人的自私,认为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
经过与穷夫妻打交道,最后也被他们的父母心打动、受到了教育,转变了态度,对穷夫妻给以资助。
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许多人(也包括作者)对穷夫妻爱子之心的认可和赞许。
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可以小组讨论后汇报。
4.扩展延伸。
说一说父母对你的爱,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写。
资料〔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
1924年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毕业,同年创办《文艺时代》。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10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2.于平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
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
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
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
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赤日炎炎〔解题〕这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
选入教科书时后加的标题。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揭示北宋末年梁山农民起义军成长、壮大以至失败的过程。
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回题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这一回写梁中书收买十万贯礼物,差杨志带队押送给京城太师庆贺生日。
途中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好汉设计将蒙汗药投入酒中,药翻杨志和押运军士人等,智取了十万贯生辰纲。
这一回小说中有个挑酒上山的汉子叫“白日鼠”白胜,他挑酒上山时口里唱着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无题目。
诗中描绘在炎热的夏季里农夫与公子王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生活,表达了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抨击了统治者好逸恶劳的本质。
〔结构分析〕本诗共4句,从内容上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1、2句),描绘在盛夏里烈日狂晒下的田野景象。
先写烈日,再写稻子等农作物被晒枯萎了。
第二层(第3、4句),写面对禾稻被晒枯萎的情景,农夫与公子王孙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表现。
农夫焦虑万分,公子王孙毫不在意,照样悠闲自得。
〔语意理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火红的太阳。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8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悯农〔解题〕《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
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引人注目。
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
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
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
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
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
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
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
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
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不雨”,不下雨,指天旱。
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
如果夏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
“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
“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
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
“空花”,不结果实的花。
“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
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
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
“已分”,就是已经料到。
“岁”,即“年”。
“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
“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六单元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奇思妙想”。
选入主体课文《最佳路径》和《孙悟空龙宫借宝》, 在“快乐读书屋”中选入《哥伦布竖鸡蛋》和《付饭钱》等课文。
通过对这些课文的阅读, 可以让学生从文中主人公身上发现智慧的闪光, 发现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提出不同意见”、“××真聪明”等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
“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文化知识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等, 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突出语文课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 注意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感悟。
11最佳路径教材说明〔解题〕这是一篇写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了建筑设计中的难题的记叙文。
格罗培斯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和景观建筑学专家。
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 解决过无数个建筑学中的难题, 留下了70多处精美的杰作。
他堪称当代伟大的建筑大师。
本文记叙他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了难题, 即设计不出理想的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方案, 但他思路开阔, 极富创造思维特质, 从一位老太太销售葡萄的做法中获得灵感, 终于解决了难题。
这个故事, 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凡事不必总按旧的思路去做, 如果能从事物自然规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常常是最佳的选择。
本文用一个偏正词组“最佳路径”作标题。
“佳”, 好或美。
“最佳”就是最好的意思。
“径”, 狭小的路。
“最佳路径”, 既指设计出了最好的路径, 又指设计师解决路径设计难题时的思路是最佳的。
〔结构分析〕本文是采取纵式结构记叙的, 共8个自然段, 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在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即将竣工时, 各景点间的道路设计方案还没最后敲定。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 写格罗培斯受一位老太太销售葡萄的启发, 终于设计出迪斯尼乐园景点间道路的最佳方案。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写得十分详细。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八单元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廉洁自律”。
选入主体课文《一夜的工作》《布衣元帅》;在“快乐读书屋”中选入《清贫》和《林则徐求雨》。
在这4篇课文中向学生们展示了四位近代和当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徐向前、方志敏和林则徐的事迹,这几位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克己奉公、廉洁自律。
相信这四位人物的事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能说会写”板块中设计有“怎样提出批评”“当时应该这样做”等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
“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语言积累、文化知识介绍、大家一起来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本单元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拉近学生与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距离,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高尚品格。
15 一夜的工作教材说明〔解题〕《一夜的工作》是何其芳写的一篇记叙文。
何其芳(1912—1977),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四川万县人。
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山东等地中学教书,并创办《川东文艺》《工作》杂志。
1938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1944年至1947年,两次到重庆工作,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副社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著有诗集《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等。
〔结构分析〕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把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会上的报告记录稿送周总理审阅。
这是“我”能够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前提条件。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我”看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
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先写总理让“我”睡觉,而他却仍在工作。
再从两方面写醒来后看到总理工作的情形,一是如何审阅文稿,表现周总理不辞辛苦与认真的精神;二是吃夜宵的情形,表现周总理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的品格。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我”的感慨与激动,盛赞周总理的伟大、高尚。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
第七单元 课文 13 挑山工……………………………109 14 愚公移山…………………………113 快乐读书屋 七 滴水穿石的启示…………………………116 白色的金盏花…………………………118 能说会写 愚公移山精神过时了吗?………………121 持之以恒………………………………122 语文七色光 七……………………………124 第八单元 课文 15 一夜的工作…………………………126 16 布衣元帅……………………………130 快乐读书屋 八 清贫………………………………………133 林则徐求雨………………………………136 能说会写 怎样提出批评……………………………138 当时应该这样做…………………………139 语文七色光 八……………………………140
语文七色光 四………………………………71 第五单元 课文 9 卖火柴的小女孩……………………74 10 古代诗歌三首………………………78 快乐读书屋 五 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83 父母心……………………………………86 能说会写 安慰………………………………………89 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90 语文七色光 五………………………………91 第六单元 课文 11 最佳路径……………………………93 12 孙悟空龙宫借宝……………………96 快乐读书屋 六 哥伦布竖鸡蛋……………………………99 付饭钱…………………………………102 能说会写 提出不同意见…………………………105 ××真聪明………………………………106 语文七色光 六……………………………107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
编有主体课文《捅了马蜂窝》《渡河少年》,“快乐读书屋”中编有《做毽子》和《读不完的大书》。
通过学习这几篇富有童心童趣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重温儿时旧梦中愉快地学到相应的语文知识。
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编一出小剧演一演”和“童年趣事”等口语交际和习作。
“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知识介绍和听记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的关联性和实践性。
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坚持语文课的特点,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回顾成长的历程,体验一下成长的快乐。
5捅了马蜂窝教材说明〔解题〕本文是苏联作家瓦切尔内绍夫写的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清新的格调记叙了“我”在童年时代经历过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在“我”7岁时,爷爷和爸爸带“我”去打野鸭。
“我”趁大人去找小船时,受到了村里孩子的刺激与捉弄,受虚荣心理的驱使,冒险用长竿子捅了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得脸都变了形,闯了大祸。
文章写出了纯真的童趣和孩子好奇的心理,赞扬了儿童在做了错事后,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做法。
〔结构分析〕文章按事情发生、发展与结局次序记叙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爸爸和爷爷答应带“我”去打野鸭。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发现了马蜂窝。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写捅马蜂窝的过程。
这部分写了村里的孩子出于对“我”这个外来人的排斥,进而采取了恶作剧的手法,步步紧逼地在“敢”字上做文章,伤害“我”的自尊心,最后迫使“我”这个不知道捅马蜂窝严重后果的外来人拿起了竿子,干了蠢事。
这时他们捉弄“我”的目的已经达到。
危险已经降临,他们又善意地提醒“我”“快逃命”,这说明村里孩子的做法虽然很过分,但他们搞的还是孩子式的恶作剧,并无恶意。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至篇末),写捅马蜂窝的结果。
“我”被马蜂蜇得很重,脸都肿变形了,同时对这次行动进行反思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
⑶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的训练。这类活动设计从课文固有的词语、句式和表达方式等语言材料出发,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规律性和有应用价值的语言现象,以多种类型练习的方式呈现,达到落实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增强语感的目的。
识字与写字活动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学段必须完成的任务,在两类课文后都有落实。“自选词语”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词语的积累,进而形成自觉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现将四年级下册教材编写思路简介如下。
一、选文。
1.确立富有理性化的单元主题,选入能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一些严肃文题的课文,进一步强化语文的教育功能。本学期是学生在第二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即将转入第三学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阅历、知识面都大有扩展。这一阶段对一些富于理性的,与社会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已经进入学生的视野,因此,在这一册中,我们确立了“无私奉献”“同情弱者”“持之以恒”和“廉洁自律”等单元主题。我们选入了一些立意高远,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在与文中人物交流、在对美文欣赏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这些文章有赞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风亮节的《一夜的工作》《布衣元帅》,有描写为官清廉的正面历史人物的《林则徐求雨》,有发人深思的《挑山工》《愚公移山》,还有具有很强心灵震撼力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血染的实验报告》等。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6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2.用创新的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作者把事件锁定在极为特殊的时空环境中―――大年夜的街头。
大年夜本该去玩耍,吃美食,穿漂亮衣服,然而小女孩却光头赤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大年夜本该快乐,而小女孩却冻死街头。
这种让人物处在典型环境之中,通过对比形成巨大反差,收到了非凡的效果。
其次,作者不按普通童话形式,也不采取一般讲故事人那种叙述方式,而采取了有完整的情节的结构方式。
在语言上又接近散文诗,比如对幻觉的描写,简直就是诗。
既像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像诗歌,流畅地勾画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使读者得到艺术享受。
再次,让善与恶形成对比。
本文是一个悲剧童话。
文章在前边活画出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人见人爱。
但这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黑暗的社会中,饥寒交迫、冻饿而死。
悲剧本来就是把美的东西毁坏给人们看,作者如此描写,自然增强了悲剧效果。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悲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别是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1.读书指导。
⑴创设情境导入,为学生渲染读书氛围。
①教师可以充满感情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配上挂图或课件。
②板书、齐读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椐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为阅读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默读全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
②让学生简单地谈一谈故事的梗概和听了故事后的感受。
⑶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②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③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如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语言提示来理清文章层次。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2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2.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呈现几组需要安慰的画面,如,同学生病了、考试失利的、家里发生变故的……然后引出话题。
2.阅读教科书,弄懂交际的内容与要求。
⑴可以指名读或自由读一读教科书内容,看一看有几层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地说一说。
⑵弄懂题意后,教师可以先进行一次示范练习,尤其是要学生注意安慰时的态度要真诚,语气要有分寸。
3.即兴表演,自由练说。
⑴自主寻找合作伙伴。
⑵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⑶分角色练习,小组内表演。
4.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⑴教师在参与学生练习时要清楚每组所选的话题,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名表演,评价。
⑵评议时要肯定优点,提出不足,要从内容、表达的态度、语言的表达几方面去评价。
5.教师要采用一定的鼓励手段。
6.进行总结。
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教材说明这次习作是一次联想作文,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合情合理的想象,以“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为题目写一个故事,习作提示第一段已指出要从奶奶的慈爱、对女孩的关爱、给女孩的温暖等方面来描述她们在一起的情形,同时也要考虑到她们家贫困的生活条件。
这就要求学生要细读原文,认真体会。
同时想象要合情理,不能不着边际。
同时,鼓励每个学生在写的时候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象。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展开联想,写出小女孩生前和奶奶在一起的情形,要合情合理,培养联想能力。
2.要把故事写完整、具体。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情理的想象。
2.把文章写完整、具体。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时间〕建议本次习作为3课时。
〔操作要点〕1.出示题目,直接导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初步明确习作要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出习作要求中的几个方面,进一步明确要求。
⑴解题:这是一次命题习作,题目从时间和人物上作了限定。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七单元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七单元第七单元本单元主题是“持之以恒”。
选入主体《挑工》《愚公移》;在“快乐读书屋”中选入《滴水穿石的启示》和《白色金盏花》等。
通过对这些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受到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的感染。
在“能说会写”板块中,设计有题为“愚公移精神过时了吗?”“持之以恒”等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
“语七色光”中安排了语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语言积累、化知识介绍、窗外事等语实践活动。
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中所写的事例与从中总结出的道理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能从具体的感性形象中提炼出相关的道理。
13挑工教材说明〔解题〕这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
本写“我”在登泰时碰到一位挑工,发现他虽然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总是不声不响地从游人身边走过,又悄悄地走在前头去了。
从挑工的行动上悟出一条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本用一个词语“挑工”作标题,表明本以写人为主。
“挑工”,是“挑夫”或“挑脚夫”的一种,本指往上、下为别人挑货物、行李的人。
“挑”不是“挑起”,而是“在上挑”。
〔结构分析〕共7个自然段,先介绍泰的挑工,提出一个疑问,再写“我”对挑工的观察,解决疑问;最后写“我”的感悟。
依这样的思路去划分,本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在泰上有许多的挑工,他们挑着重担,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奇怪的是他们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这一段是“设疑”。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用亲眼所见的事实,证实挑工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又通过与挑工谈话,弄清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
这一部分是本的重点。
作者详细地记叙了他所观察的一个挑工的形象,以及“我”与“他”的登“比赛”,证实他登的速度确实不慢。
作者带着疑问去攀谈,了解到其中的奥秘,解开疑团。
这一段是“解疑”。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从挑工的形象与话语中受到启发教育。
这一段是“感悟”。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抗日烽火”。
编有主体课文《歌词两首》《狼牙山五壮士》,“快乐读书屋”中编有《平型关首战告捷》《一个有缺口的馒头》。
通过对这些描写抗日战争诗文的学习,增加学生对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篇章———抗日战争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举行一次抗日英雄事迹报告会”和“写一篇读(观)后感”,让学生围绕抗战这个主题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历史知识介绍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的关联性和实践性。
进行阅读教学时,注意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不要上成政治课或历史课,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建议本单元教学用9~11课时。
3歌词两首教材说明松花江上〔解题〕《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
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
《松花江上》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
此歌迅速在全国传唱,悲怆的旋律震撼人的心灵,也唤人猛醒。
〔结构分析〕这首歌词共21行,依内容与感情脉络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6行),怀念沦陷的故土。
写流亡的东北民众诉说家乡的美丽富饶。
第二层(第7~14行),诉说流亡的凄苦,有家难归。
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满怀家乡沦陷的哀痛与逃亡生活的凄苦。
第三层(第15~21行),呼唤光复。
用感慨的发问,向故乡和亲人发出急切的呼喊,渴望收复失地,光复故土,返回家园。
〔语意理解〕“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3行歌词诉说故乡除美丽富饶外,还有令人牵肠挂肚的亲人。
“同胞”,本指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这里引申为同一国家的人。
“衰老”,因年老而体力衰弱。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同情弱者”。
编有主体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古代诗歌三首》,“快乐读书屋”中编有《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和《父母心》。
通过对这几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中蕴涵的强烈的同情弱者的人文精神。
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安慰”、“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
“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古诗句欣赏、文化知识和填写读书卡活动。
进行教学时,由于有的课文中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教师应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地感悟、体验中学习语言。
9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说明〔解题〕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
安徒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而未进过正规学校。
14岁时,去哥本哈根打杂,在他人帮助下才正式上学。
17岁发表诗剧。
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写童话168篇。
他的童话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被译成80多种文字。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6年,当时丹麦已由法国附属国沦为英国的附属国。
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生活极端悲惨和痛苦。
作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一个卖火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为“小女孩”。
女孩原本指女性小孩,年龄不大,在这里又加“小”修饰,强调女孩年龄太小。
尽管年龄很小,仍然要出来叫卖,更突出其家庭贫困。
当时的丹麦,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不少小孩不得不上街卖小物品,小女孩卖火柴是较常见的。
〔结构分析〕本文共13个自然段,分三部分写小女孩在大年夜上街卖火柴而冻死的过程,即“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这一部分,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形象。
写小女孩可怜,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打扮上看,她在冷天里仍光头赤脚;二是从活动上看,在大年夜,她仍沿街叫卖;三是从家庭上看,她卖不出钱,不敢回家,缺少家庭温暖。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海上日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1、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1、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
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
(学生读句子。
评议。
)③重点理解:“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
(“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9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五单元⑥体会作者把现实的痛苦与想象中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深刻认识的写法,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读了这些内容的体会。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完成课后练习。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在课文中标出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利用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来弄懂生字词。
并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⑵指导书写生字。
①“灌”字笔画繁多,教师要重点指导,并强调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
②“商”字框内是“八”和“口”,不是“古”字。
③“福”字强调左半部分是“礻”部,而不是“衤”部。
④出示形近字,帮助学生在字形辨析中识学生字。
如:烤―――拷焰―――陷堵―――赌披―――坡搂―――楼4.练习。
课后请学生再找几篇安徒生的童话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交流,或写一篇读后感。
资料〔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全名为汉斯•赫里斯蒂安•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奥登塞镇的一个鞋匠家里。
他少年丧父,靠母亲替别人洗衣服维持生活。
但是,贫困的生活并没有吓倒年少志高的安徒生。
14岁时,他离开了家乡,到哥本哈根自寻出路。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一份奖学金,17岁正式上学。
同年发表了诗作《阿尔芙索尔》,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安徒生一生创作了160多篇童话故事。
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著名的作品有《柳树下的梦》《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丑小鸭》等。
10 古代诗歌三首卖炭翁(节选)教材说明〔解题〕《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
后面的内容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今陕西渭南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选读课文选读1飞机兄弟教材说明〔解题〕《飞机兄弟》是胡贤鑫、李抒合写的记叙。
记叙了美国莱特兄弟成功研制飞机的过程,赞扬他们勤奋认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
莱特兄弟是现代航空科学的先驱,动力飞机的首创者。
兄,生于1867年,卒于1912年;弟,生于1871年,卒于1948年。
他们于19世纪末开始研究航空,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型风洞进行试验,并和其他人进行过近千次的滑翔飞行。
1903年设计、制造成用内燃机作动力的有人驾驶飞机。
同年12月17日,在吉蒂霍克试飞成功,飞行时间59秒,飞行距离852英尺。
本标题《飞机兄弟》是一个偏正词组。
其意并非指“飞机”有兄有弟,而是指莱特兄弟,莱特兄弟因发明动力飞机而获此雅号。
本用这个偏正词组作标题,表明本内容是写此雅号的历,即动力飞机的研制过程。
〔结构分析〕本是按飞机研制过程记叙的,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莱特兄弟小时候就开始研究人如何飞上天,说明莱特兄弟从小就具有爱幻想、勇于探索的品格。
第二部分(第11~19自然段),写莱特兄弟成功地研制出动力飞机。
这部分是本的重点,可分两层。
第一层,受滑翔机专家奥托利伦撒尔上天失败的启发,研制成功第一架动力飞机。
第二层,不断试验、改进,提高飞机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
第三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美国政府组织的飞行表演,人们称莱特兄弟为“飞机兄弟”。
〔语意理解〕“‘蜻蜓’摇摇晃晃地飞上了天,兄弟俩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们要做个很大很大的风筝,乘着它,飞上天去!’”这两句话描述小时候的莱特兄弟仿照鸟和蜻蜓研制出的风筝飞上天的情形。
前交代莱特兄弟很爱幻想,见到天上飞的鹰,就幻想让人也飞上天。
他们研究鸟的飞翔,又研究蜻蜓的飞翔,悟出个中奥秘,仿制出一个风筝,并成功地飞上天。
这反映莱特兄弟爱动脑思考、善于联想、爱动手创造的性格特征。
模仿、幻想、探究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个性因素,模仿和幻想又是创造的前提。
莱特兄弟的个性为成功研制飞机奠定了基础。
“摇摇晃晃”,形容风筝上天的形态,说明风筝还不完美。
“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我们要做个很大很大的风筝,乘着它,飞上天去!”这是两兄弟的心声。
做风筝不在玩,而是要让它乘人载客,成为人类交通工具,飞上天。
他们很有雄心壮志,做飞机是他们永远的理想。
“德国著名的滑翔机专家奥托利伦撒尔驾驶滑翔机飞上了天,但遇上了狂风,不幸机毁人亡。
这事使他俩认识到,人想要飞上天空是可以办到的,但是没有动力的风筝和滑翔机并不是最理想的工具。
”第1句写奥托利伦撒尔乘滑翔机上天失败。
这项失败的代价惨重———机毁人亡。
凡探索与创造都有风险,因为这是开拓新领域,干前人所未干之事。
第2句写莱特兄弟对奥托利伦撒尔失败的态度。
他们没有被科研失败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而吓倒,而是对失败进行反思,认清行不通的路,从而避开;找到可以行的路,从而再探索下去。
凡创新者都有胆识,随时准备冒险和表明自己的主张。
他们“明知有虎,偏向虎行”,有迎难而上的个性。
他们谨慎地考虑问题,运用智慧和知识去平衡冒险倾向。
这句表明莱特兄弟正是这样的人。
“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秒钟。
”“这次他们取得了飞机在空中飞行12秒、飞行距离为30米的巨大成功。
成功的喜悦大大地鼓舞了兄弟俩,他俩一鼓作气,连续试飞,最后在第四次试飞时取得了飞行9秒、飞行距离为297米的可喜成果。
”这几句话详细地记叙试飞的情形,表现莱特兄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的研究作风。
第一次试飞,事实上已经小获成功———飞上了天,但只飞行4秒钟。
这个事实证明:飞机上天是可行的;这架飞机是不完善的,急需改进。
莱特兄弟与合作者们都在一起寻找设计的不足,对飞机螺旋桨、机翼等部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发动机下大气力研究改进。
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在一次比一次延长,他们已经开创了航空史上的新纪元。
〔写作特点〕1.依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记叙。
作者能抓住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记叙。
第一部分写莱特兄弟少年时期。
作者把他们写得天真、活泼、充满稚气,但又不乏爱幻想、敢探索,已显露出一个大发明家具备的素质。
第二、三部分写莱特兄弟已长大成人,展现出科学家应有的睿智、机敏、大胆又精细的特点。
2.恰当的省略与数字的妙用。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是人类历史的大事,这个过程极为复杂艰险,完全能写成一部大书。
然而作者却只用不到1500字的篇幅去记叙,使人了解了全貌,感受到莱特兄弟的可贵品格。
省略了大量细节,比如,飞机各项部的研制,莱特兄弟在冷嘲热讽面前的表现,寻找试飞员的过程,试飞后的改进研究等。
另外,作为写科学家的,必须有科学家的特点。
凡科研都注重数据。
本作者很好地运用了确凿的数字,比如试飞的时间、飞行的时间与距离,依次铺列,既看出飞机研制正逐渐科学化、理想化,也反映出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教材说明〔解题〕这是一篇写发明家成长历程的记叙。
写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的几个故事,表现了爱迪生热爱科学的特点,以及好奇、善问、爱动手实践的性格特点,赞扬他勤奋认真、不畏艰险、执著追求的创新精神。
本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故事”。
题目表明本的内容是讲故事的,讲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结构分析〕全共17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爱迪生的自然情况和在发明创造上的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爱迪生探索问题的故事。
这部分先写爱迪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再追溯其原因在于他爱提问,激怒了老师,只好回家自学。
这部分讲的是爱迪生个性特征的一个方面:好奇爱问。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写爱迪生做科学实验的故事。
这部分写了4个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模仿母鸡孵蛋的故事,表现他大胆设想并敢于亲自尝试的特点。
第二个小故事,让人飞天的故事。
第三个小故事,在火车上试验的故事。
第四个小故事,硫酸溅脸的故事。
后3个故事都是写他惹祸,险些酿成大灾的险事,表现他不怕危险,不怕挫折的品格。
这一部分讲了爱迪生个性特征的又一方面:敢于动手实践。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写爱迪生坚持不断创新探索,取得巨大成功。
这部分表现爱迪生个性特征的第三个方面:持之以恒。
〔语意理解〕“爱迪生的刨根问底激怒了老师。
老师认为他是故意捣乱,每次考试、测验,都给他打最低的分数,使他老是倒数第一名。
老师还当众骂他是傻瓜。
爱迪生受不了,跑回家哭着告诉妈妈。
妈妈一气之下,再也不让他上学了。
”这段话解释爱迪生学历太低的原因,其实是在赞扬他是个好奇心强、爱动脑、爱发问的孩子。
第1、2、3句写爱迪生的爱发问惹怒了老师。
这个老师没有科学的育人观念,喜欢安分守己的学生,因此不喜欢爱刨根问底的孩子。
他感到心烦,回答不出丢丑。
第4、5句写妈妈不让他上学了。
爱迪生的妈妈也当过小学教师,有很高的育人艺术。
她从爱迪生的“爱问”,看到爱迪生品格中闪亮的火花———强烈的好奇心。
妈妈懂得,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是创造的前提;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
她领爱迪生回家自己辅导,她要刻意发展爱迪生的好奇心。
“爱迪生离开了学校,可是并没有离开学习。
他读了很多书,而且读得很认真。
更重要的是:无论什么事情他总想亲自动手试一试。
”这两句话是下的总领句,概括了爱迪生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的原因,即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第1句写他认真学习。
第2句,进一步指出爱迪生的又一个性:爱亲自动手试验。
这两句讲明,书本学习必须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快速增长才干。
“接二连三的打击,都没有能影响爱迪生许多新想法的不断产生和继续搞试验的决心。
”“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连续不断。
“接二连三的打击”,概括了前讲的动手试验而出的许多乱子。
这些乱子破坏性大,伤害身心健康,甚至会闹出人命。
一般人可能“吃一堑长一智”,消极地面对教训,从此安分守己,不再冒险了。
而爱迪生毫不畏惧,这些“都没有能影响”他不断产生“新想法”,“继续搞试验的决心”。
爱迪生确实有科学家的素养:具有为了实现理想敢冒风险,坚韧不拔与不懈探究的精神。
这是他成功的“秘诀”。
〔写作特点〕1.用两组故事表现主人公的品格。
不直说爱迪生的优秀品格,而是通过故事表现,而且是组织了两组故事。
第一组只一个故事,表现他好奇爱问的个性。
他竟然把老师给问怒了,足见问的问题多而范围广。
第二组写4个故事,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肯动脑又大胆的顽童形象,赞美了他敢于实践、敢于探究的品格。
这种组织材料的方式使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爱迪生的品格全貌。
2.排比与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表达效果。
一开头便把排比与设问综合起使用,“当你晚上……当你和同学……你可知道……?”接着自答:“它们都是一个名叫爱迪生的美国人发明的”。
第2、3自然段设问“这个大发明家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呢?”自答:“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
”设问合乎常理,自答却出人预料,于是创造了一个悬念,变得曲折生动,扣人心弦。
3盲童的画教材说明〔解题〕《盲童的画》是钟子芒写的一篇观画随笔。
写“我”在观看少年儿童画展时看到一幅盲童画的画儿,透过画面,触到了盲童的心。
中表达了作者对盲童的深切理解: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也赞颂了祖国对残疾儿童的关爱。
随笔是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散。
一般都短小精悍。
本就是作者在观看少年儿童画展时,为盲童的画打动,产生奔腾的情感后写就的。
题《盲童的画》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是“画”。
作者就画引申,借盲童的“画”,抒发观“画”之所感,颂扬祖国及热爱生活的盲童。
“盲童”,失去视力的儿童。
〔结构分析〕这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在少年儿童画展上看到一幅盲童画的画。
第1自然段写看到盲童的画。
第2自然段写盲童画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观画的随想。
先写“我”透过画面触摸到盲童的内心,想到盲童作画时的情形。
再抒发强烈的情感,盛赞盲童的品格与祖国对盲童的人关怀。
〔语意理解〕“从这里走过的人,都会仔细地看看这张没着色彩的极简单的画,有的人还凝视很久。
”这句话描述了人们对盲童画的关注。
“凝视”,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地看。
作者在“画”前加两个修饰成分,一是“没有色彩”,一是线条“极简单”。
这是在强调画技艺并不高明。
但就是这样的画却让所有人“凝视”,足见其画之特殊。
这句话是总领句。
一句话引出下的两种“随想”。
“可是,她心灵上的色彩,她感觉到的声音,怎么画得出呢!她是个盲童啊,她只能画这样一幅简单的画。
”这两句是抒发作者情感的话。
赞叹她这个盲人竟然也能画出画,用画表达自己的心声。
“怎么画得出”,这是反问形式的感叹,是说她能画出,她已用简单的画面表达了对生活的爱,对祖国的感激。
“心灵”,指一个人的内心、精神、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