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归纳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ad71e8289eb172dec63b746.png)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5、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8、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汇总(考编含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汇总(考编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dbc276f18583d048645956.png)
年下中学科目二·辨析题与简答题汇总2019辨析题43道【模拟题1·辨析】1.教育实质上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答:错误。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有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是教育的狭义范畴。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考点:教育的含义【模拟题2·辨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答:正确。
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因为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无论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都强调教育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由此可见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考点:教育的本质属性【模拟题3·辨析】教育的隐性功能与负向功能是同一概念。
答:错误。
教育的隐性功能与负向功能是不同概念。
因为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教育的非预期功能,即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与计划不一致的功能;而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由此可见,教育的隐性功能有可能是积极的正向功能,也可能是消极的负向功能,二者概念不同。
因此本题表述错误。
考点:教育功能类型【模拟题4·辨析】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答:正确。
教育对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阐明了教育对经济的贡献。
由此可见,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本题表述是正确的。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63024f5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5.png)
辨析题作答思路(总—分—总)1.判断正确/错误2.分析思路:概念解释、关系、理论陈述,抓住关键词;3.总结,回扣观点注意事项1.判断正误:①正确/错误②不能出现“✔”“✖”2.分析理由:①对错都要分析②不要例子堆砌③答案不唯一,思路很重要1.课程就是学科。
该说法是错误的。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题干中,缩小了课程的内涵。
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说法错误。
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故题目说法错误。
3.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
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之外,还能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题干缩小了教学的任务。
PS:教学任务(双基观心+德智体美)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4.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此说法错误。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
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故题目说法错误。
5.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表述错误。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容量为 5 ~ 9 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81d263a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d.png)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辨析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根据教育的概念可知,判断一个活动是不是教育,要满足:第一,有目的;第二,增进知识和技能或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题干中的说法,没满足“有目的”,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2】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题干中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所以是不全面的。
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3】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题干中的说法混淆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4】教育形态一定会跟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该表述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生产力发展,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落后于较为先进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种是生产力落后,但受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内容、方法等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师资格证 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 初中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a784f54f61fb7360a4c6565.png)
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很多开端。
最后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和谐发展。
教学具有教育性。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错误。
短时记忆是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时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
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错误。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提高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主要区别: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产生,负强化的目的是激励良好行为的发生;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的,负强化是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良好时使用的;后果不同,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的,负强化的结果是愉快的。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正确。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人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
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其中,传统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此外,教学的任务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其次,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但这样的行为变化是比较短暂的,不能成为学习。
2024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2024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681874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7.png)
2024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在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科目二的辨析题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和棘手。
辨析题不仅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考验其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中学科目二辨析题的汇总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如果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内容不合理或者教育环境不佳,都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比如,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被压抑;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也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看这道题:“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也是错误的观点。
遗传素质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并不能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良好的教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
相反,如果缺乏适当的培养和锻炼,即使具有较好的遗传素质,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并非动机越强效果就越好。
适度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当学习动机过强时,可能会导致学生过度紧张、焦虑,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比如,有的学生因为过于渴望取得好成绩,在考试中压力过大,发挥失常。
还有“惩罚就是负强化。
”这是不对的。
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二者的目的和方式是不同的。
例如,学生违反纪律后被老师批评,这是惩罚;而如果学生因为表现良好而免除了原本的罚站,这就是负强化。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必然包含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其言行举止、教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即使是纯粹的知识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学辅资料】中学教资考试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汇总
![【学辅资料】中学教资考试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9de75d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b.png)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高频考点汇总一、教育的本质属性【知识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常考点】否认教育的目的性、否认教育的社会性【例1】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此说法错误。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而没有目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如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就不是教育。
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例2】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此说法错误。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题干中说母猴带小猴爬树是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知识点】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历史性(教育古今不同)、生产性、民族性和相对独立性。
其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考察较多,包括四个小点:(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性;(3)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常考点】否认教育的某一属性、夸大教育的某一属性【例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此说法正确。
每一时代的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它们尽管受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影响,但总体来讲,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关系,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是全新的。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整个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都必然要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
【例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同步性。
但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
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例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3a2ca2ffab069dc512201a4.png)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辨析题汇总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答:正确。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由此可知,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2. 教育形态必定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答:错误。
教育形态不一定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因此教育虽然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又有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它可以超越或者落后于社会形态,本题说法错误。
3. 教育必然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答:错误。
教育的发展未必会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为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即教育大多时候是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但是有时也会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当社会发展了,而旧的教育思想不能适应新的政治发展要求时,教育对社会进步就起着消极作用。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4. 教育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答:正确。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因为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等,但是教育可以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形成政治舆论,同时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所以教育是可以影响政治的发展方向的,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5. 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答:错误。
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手段,但是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的要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因为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其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是不同的,除此之外,政治经济制度还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等。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6. 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所以生产力水平低则意味着教育发展水平低。
答:错误。
生产力水平低并不意味这教育发展水平也低。
因为虽然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等,但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与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这就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69411d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b.png)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辨析题答题格式要求【总-分-总,逻辑清晰明了】1.判断正误(①此说法正确/错误)2.说明理由(②解释说明理由)3.总结(③故此说法正确/错误)1.概念混淆型(举例: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1.判断正误2.理由:(1)分别解释两个概念(2)判断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3)得出结论3.总结2.概念释义型(举例: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1.判断正误2.理由:(1)解释概念(2)得出结论3.总结3.理论观点型(举例: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判断正误2.理由:(1)解释相关理论(2)得出结论3.总结4.因果关系型(举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1.判断正误2.理由:(1)简单解释前半句(2)重点解释后半句3.总结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混淆+教育的本质属性知识点:(1)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 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年高频)【关键词:有目的+人+社会活动,三者缺一不可,尤其辨析题的时候特别注意】关键词记忆:1)“有目的”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因此不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2) “培养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人的培养;3)“社会活动”,这也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知识点: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1c2d64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6.png)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一、教育的本质有人说:“教育就是传授知识。
”这种说法对吗?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
教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品德、价值观、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例如,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有社会责任感;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家庭、社会等环境也对人的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
”这种观点正确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然而,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优质的学校环境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资源;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塑造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即使有良好的遗传和环境,如果个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也难以实现良好的发展。
比如,一个具有优秀遗传基因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不勤奋努力,也可能成绩不佳。
总之,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的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比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更优越。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从个人的本性和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则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公民。
个人本位论重视个人的价值和需要,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2023中学教资科二辨析
![2023中学教资科二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1c703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1.png)
材料分析题汇总各位同学,因近两年材料分析题考试比较灵活,因此本汇总仅针对主流考点汇总,大家如果在平时刷题时需要其他知识点的题目,也要积极练习哦。
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前提、基础、可能性2.环境:多种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目的,控制很全面;主导作用的表现:严规范,塑个性4.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决定性作用二、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观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3.评价内容综合化4.评价标准分层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口诀:内母猪过重,方去膘三、教学过程规律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口诀:间掌传教四、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多种感官、感性认识)2.启发性原则(引导思考、积极探索)3.循序渐进原则(学科+学生身心发展)4.巩固性原则(及时复习)5.量力性原则(适合学生发展水平)6.因材施教原则(有的放矢)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品德+知识)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懂学会,学以致用)口诀:冯巩找阴凉,循思理直发五、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实践活动4.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工作基本环节1.备课: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计划:学期(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备课的基本要求:①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②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③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④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2.上课:一堂好课标准:目容方气构态语书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七、德育规律德育规律: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八、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4.知行统一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8.因材施教原则陶行知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九、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6.道德修养法十、防止遗忘的方法(如何有效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7.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8.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的学习十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3.酝酿效应4.已有的知识经验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022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速记)
![2022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速记)](https://img.taocdn.com/s3/m/01e436c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9.png)
2022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速记)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它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2013上)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这句话是片面的。
(2)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我们才称之为教育。
(3)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的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积极的活动,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012上)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3)而动物界所谓的“教育活动”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是自发表现出来的。
(4)因此,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首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3)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
所以说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4)因此可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手段构成。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构成。
(3)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物质、意识形态和行为。
(4)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辨析题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辨析题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de97327be23482fb4da4cab.png)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4、教育的功能(积极+消极)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平均发展7、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8、教学相关1:教学的含义----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9、教学相关2:教学的地位----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德育地位混淆)10、教学相关3:教学的任务----传授知识1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1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1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1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15、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转移16、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起伏17、注意的分散VS 注意的分配18、记忆的类型短时记忆VS 长时记忆19、心理定时与功能固着的影响20、负强化与惩罚概念混淆21、学习的实质,即概念2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23、先行组织者的概念24、最近发展区2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26、学习迁移概念、学习迁移种类该奶奶混淆(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27、心理健康的概念—缩小内涵28、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29、场独立与场依存----概念混淆30、同化与顺应----概念混淆31、德育: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32、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33、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3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35、德育过程的规律----多端性、反复性36、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37、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缩小概念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汇总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703fa3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49.png)
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二、辨析题答题模板辨析题又叫判断说明题,是一种先判断正误再做判断解释的题型.它有一个答题套路:第一步:先判断题目观点对错;第二步:联想题目涉及到哪个所学考点;第三步:结合题目,把相关知识点写上,并做简要分析.辨析题不仅要考察你的踏实度(是否认真学过大部分知识并且吃透),还要检测你的灵活度(融会贯通会分析).学会方法,万题不难!辨析题1: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涉及考点: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参考答案:这句话是错误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以分为有目的的活动和无目的的活动,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无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就不是教育.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辨析题2: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涉及考点: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参考答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教育可能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但不能直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三、必背23道辨析题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只能是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1)说法错误(2)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如果只参考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是错误观点.指定教育目的时需要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而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指定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3)综上,说法错误,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同时参考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2、课程就是学科.(1)说法错误.(2)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3)因此题干说法错误.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说明学生的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3)综上,说法错误.德育过程可以根据情况有多种开端.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1)说法错误.(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比较短暂的.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我们学习驾驶车辆、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等行为变化都是比较稳定的,甚至终身不忘,这才是学习的特征.(3)综上,说法错误.5、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3)综上,说法错误.6、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会持久保存.(1)说法错误(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只有经过加工处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3)综上,题干说法错误,只有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过程并不一定以知为开端.8、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1)说法错误(2)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容量为 5 ~ 9 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要经过复述,而非想象.(3)故表述错误.9、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1)说法错误(2)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指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3)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10、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心理特征,所以它是有好坏之分的.(1)说法错误(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是也都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没有办法比较其好坏.(3)故表述错误.11、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1)题目说法错误(2)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特点.但是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3)综上所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制约,题目说法错误.12、知识越多,能力越强.(1)题目说法错误(2)知识不等于智力,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能力的高低.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有条件的,教给学生的科学规律性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智力.(3)可见智力的高低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题目说法错误.1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1)题目说法错误(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不同的.(3)故题目说法错误.1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1)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发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主体上来说,德育过程是双边的,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的;2、从影响上来说,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3、从结果上说,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形成过程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2)故该说法错误.15、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1)题目说法错误(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当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时,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如果学生接受学习是死记硬背式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这种学习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3)综上所述,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题目说法错误.16、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1)题目说法错误(2)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认为道德发展水平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逾越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多都处于习俗水平;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3)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顺序固定,但发展速度及水平因人而异,题目说法错误.17、惩罚就是负强化(1)题目说法错误(2)惩罚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负强化是有机体摆脱厌恶刺激(即通过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摆脱厌恶刺激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惩罚与负强化不是同一概念.(3)故题目说法错误.18、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1)题目说法错误(2)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档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3)故题目说法错误.19、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题目说法错误(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3)故题目说法错误.20、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1)题目说法错误(2)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人总是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因素时,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3)因此,习得性无力感与个体的失败归因有关.故题干说法正确.21、某人从光线明亮的地方进入暗室,开始什么都看不见,慢慢能看见一些物体了,这种变化就是由学习导致的.(1)题目说法错误(2)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是一种感觉上的暗适应.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题干的描述不属于学习现象.(3)故题干说法错误.2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1)题目说法错误(2)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3)故题目说法错误.23、治理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1)说法错误(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只有在学习动机强且学习行为良好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才会好.(3)综上,智力高学习成绩不一定高.(3)故题目说法错误.辨析题历年真题(40):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说法错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韩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说法错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晓之以理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最后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故说法错误.3、信息进入人工记忆就会持久保存.说法错误.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不能持久保存,工作记忆是指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中起作用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时间很短,一般是30秒,如信息得不到重复,将会被迅速忘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持久保存的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说法错误.并不是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但研究也显示,智力对学业成就并不具有决定作用,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除了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和教师的指导等.5、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说法错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实质上,全面发展甚至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质量、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使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情与理、才与德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健康发展.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法正确.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因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7、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说法错误.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其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动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8、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说法错误.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前后两次学习材料包括所学知识和技能之间有无共同性,是影响学习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两种学习材料之间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就会产生负迁移.在学习中,辨别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这样,既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也能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而可能带来的负迁移.9、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说法正确.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就遗传基因来说,它决定了个体在生理上、结构上的,甚至行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都必定可以得到实现.人的生活经验证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也会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或推迟或提前.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10、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说法错误.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传授系统的学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的任务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11、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说法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形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等,不能称为学习.其次,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因此行为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只有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才是学习的结果.12、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说法错误.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指学生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和担忧的感觉,焦虑程度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大量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焦虑程度过低则学习动力不足,焦虑程度过高则会导致神经病,过度紧张、失眠导致产生恐惧等不良反应,从而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13、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说法错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然是其根本的特性,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14、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说法错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越多,但能力越差越多,知识越少,能力却越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不是同步发展的.15、接受学习一定有意义学习.说法错误.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而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接受学习即有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学习,关键看新旧知识之间能否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16、根据课外补课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辨析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6f61626b307e87100f6963e.png)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辨析题)知识点汇总一、考情分析(简答题: 10 分*4 题=40 分辨析题:8 分*4 题=32 分)1、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简答题和辨析题,在简答题上连续三次考了相关知识的简答,但是 17 年突然考察了辨析题,题目较常规,难度并不大。
2、中学课程: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简答题,简答题连续三次考试均出现,需要加强本部分的相关识记。
辨析题在 2015 年(下)出现过;3、中学教学: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简答题中该模块在2015年两次考试均出现过简答题,在2016 年和2017 年四次考试中均未出现简答题,主要出辨析题,但是该部分内容依然是简答题频繁出题之处,2018年考的可能性大。
4、学习心理: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简答题从2015年至2016(上)年连续三次考试均在模块中出过简答题,2017(上)(下)再一次出现了简答题,辨析题每次都考!2017 年(下)出现二题。
5、中学生的发展心理: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简答题:2017年未出过简答题。
6、中学生的心理辅导:考查方式基本以单选题。
7、中学德育的: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简答题2017年(下)出过简答题,连续三次出现了辨析题!8、中学班级管理和教师心理:考查方式基本都是单选题。
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归纳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归纳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766edc1f90f76c661371ae0.png)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归纳汇总教育学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影响到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有影响。
其中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是前提与基础;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故表述错误。
2.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系统等。
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不能把学校教育制度等同于教育制度。
故表述错误。
3.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因此教育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3)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题干所述不符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述。
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但不能推出教育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4.“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阐述了遗传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现实性。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模板:观点+理由+呼应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广义狭义教育辨析/教育的属性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例:动物界也存在教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例: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但它不可以改变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1.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但遗传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要是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四个方面。
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
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话是过分夸大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而无视了其他因素。
(六)教育目的概念的辨析(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区别)1.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2.确立教育目的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这句话是正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4、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这种说法错误。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七)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辨析)1.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2.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人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3.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
该说法错误。
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而是教育过程的本身就是教育目的(八)全面发展1.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例1.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2011年下半年)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高尚情操的教育。
而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种形式。
例2.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这种说法错误。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智体美劳育构成。
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
例3.人的全面发展会限制人的个性发展。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个性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中学教学(一)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e.g..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教育是…智育是…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因此,教学与智育两者并不相同。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认知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例1:学生的认识过程就是人类的认识过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的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
其特殊性表现为:认知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例.教师是太阳,学生应该时时围绕着教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主导应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应建立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例:学生学好间接经验就行,直接经验无关紧要。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间接经验是指现成的书本知识,而直接经验是指通过探索发现的经验。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同时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两者紧密相关,并不是无关紧要。
故上述说法错误。
(五)直观性教学原则1.直观教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错误。
直观教学是教师利用学生的感官和已有经验进行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直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一般在学生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故上述说法错误。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一)学习迁移的类型1.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2.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先学材料的干扰。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属于逆向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作用属于负迁移,所以倒摄抑制是一种逆向负迁移。
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例2.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着促进作用错误。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对学习起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
由此,笼统地说学习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是不准确的。
故上述说法错误。
(二)斯金纳强化原理1.正强化:通过给予愉快刺激,从而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2.负强化:通过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3.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从而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2.消退:通过无任何强化物,从而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例1.负强化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负强化是通过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
所以恰当的运用负强化会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
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教师可以利用强化原理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班杜拉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做某事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成败经验(最重要)、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决定了其成就的高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做某事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确定自己很好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从而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
自我效能感只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调节作用。
个体成就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自我效能感,还有认知因素、行为因素等。
因此,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不能决定其成就的高低。
1.相似性: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1)学生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容易产生迁移2)学生对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越好3.主观愿望例:对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越差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主观愿望。
其中,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越好;反之,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越差。
故上述说法正确。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思维定势:用已有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2.功能固着:只看到事物的常见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
只有消极影响。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思维定势是用已有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它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而功能固着是只看到事物的常见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
它只有消极影响。
例2: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错误。
心理定势指用已有方法解决新问题。
心理定势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它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也会束缚人的思维,不利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所以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不只有消极影响,还有积极影响。
故上述说法错误。
(七)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概念学习:学习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3.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家长指着一只狗告诉孩子说:“这是一条狗”,然后孩子知道了狗这个概念,这是属于奥苏波尔的概念学习。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上述学习属于符号学习,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概念学习是指学习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孩子能理解狗的概念,即理解单个符号的意义,所以这是一种符号学习(八)知识的类型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2.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动态性质(九)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度3.注意的分配: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4.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1:注意的起伏就是注意的分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注意的起伏是指注意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它是正常的注意现象。
而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
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
二者不能等同,所以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例2.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错误。
注意转移是指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