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呐喊与彷徨PPT课件
合集下载
呐喊各篇人物及主题介绍PPT课件
• 鲁迅心中的故乡实有两个,一是《故乡》中所描绘的 现实中的故乡,一是《社戏》中所展现的理想中的故 乡,他常常是以理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 的残破。《社戏》没有正面描写农村的苦难,但对理 想中故乡的讴歌,也正是对现实的批判。
• 故乡之美好,最分明地在生活其中的人身上体现出来, 人之中,重要的又是小孩,因为他们才是社会的未来。
1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最著名 的文学家之一,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本留学, 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著名中篇小说 《阿Q正传》。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 1930年,他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同年3月,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 联)。1932年,他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 佛等组织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10 月19日病逝。
敀乡中有我们所熟知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机灵能干中年闰土则麻木畏缩反映了传统思想对人的深刻影响还有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由一个美丽的女子变为一个庸俗自私刻薄的人这丌仅是作者对当时中国农村生活现实的深刻的思考也是对统治中国农民的思想的历史文化的丌满所以要逃异地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生也希望年轻的一代有新的生活
• 爱罗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觉得十分无聊,寂寞,便托 人买了一些蝌蚪儿,然而,他又买了四只的小鸭。小 鸭固然可爱,但它们在游泳的时喉,“吃掉”了河中 爱罗先珂的蝌蚪。
26
• 《端午节》
• 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 方玄绰的形象。
• 他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 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情节
• 故乡之美好,最分明地在生活其中的人身上体现出来, 人之中,重要的又是小孩,因为他们才是社会的未来。
1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最著名 的文学家之一,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本留学, 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著名中篇小说 《阿Q正传》。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 1930年,他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同年3月,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 联)。1932年,他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 佛等组织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10 月19日病逝。
敀乡中有我们所熟知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机灵能干中年闰土则麻木畏缩反映了传统思想对人的深刻影响还有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由一个美丽的女子变为一个庸俗自私刻薄的人这丌仅是作者对当时中国农村生活现实的深刻的思考也是对统治中国农民的思想的历史文化的丌满所以要逃异地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生也希望年轻的一代有新的生活
• 爱罗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觉得十分无聊,寂寞,便托 人买了一些蝌蚪儿,然而,他又买了四只的小鸭。小 鸭固然可爱,但它们在游泳的时喉,“吃掉”了河中 爱罗先珂的蝌蚪。
26
• 《端午节》
• 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 方玄绰的形象。
• 他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 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情节
读书分享交流会《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课件
作者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 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思想内涵,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主题分析
批判现实主义
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 的阴暗面。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鲁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不合理进行 了尖锐的批判。
鲁迅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社会现实的反映
鲁迅的作品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映,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人文精神的传承
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他关注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尊严,这种人文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艺术的借鉴
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地 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古典 韵味,又有现代气息。
读完《故事新编》后,我对鲁 迅先生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 了他通过文学表达出的对社会 和民族的责任感。
鲁迅先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和情节,深入剖析了人性的 各种弱点,如贪婪、自私、虚 伪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03
《故事新编》读书分享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创作《故事新编》时,正值中 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运动前后。
VS
创作背景
鲁迅先生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意 识到要唤醒民众的觉悟和思考,必须通过 文学的方式。因此,他决定用“故事新编 ”的形式,创作一系列短篇小说。
主题分析
02
作者背景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 一,他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 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注。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具有 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思想内涵,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主题分析
批判现实主义
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 的阴暗面。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鲁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不合理进行 了尖锐的批判。
鲁迅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社会现实的反映
鲁迅的作品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映,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人文精神的传承
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他关注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尊严,这种人文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艺术的借鉴
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地 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古典 韵味,又有现代气息。
读完《故事新编》后,我对鲁 迅先生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 了他通过文学表达出的对社会 和民族的责任感。
鲁迅先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 象和情节,深入剖析了人性的 各种弱点,如贪婪、自私、虚 伪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03
《故事新编》读书分享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创作《故事新编》时,正值中 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运动前后。
VS
创作背景
鲁迅先生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意 识到要唤醒民众的觉悟和思考,必须通过 文学的方式。因此,他决定用“故事新编 ”的形式,创作一系列短篇小说。
主题分析
02
作者背景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 一,他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 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注。
呐喊 ppt课件
《头发的故事》和《风波》
《头发的故事》是讲述在剪辫问题上所经 历的种种磨难和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改 革的艰难 《风波》作品围绕“辫子”的危机。是张 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小风波
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 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民众愚昧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 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 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 去。”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 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 绰”,都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 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 人物代表。鲁迅通常用轻快和嘲讽的语气 来写这类小说
善良人
《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 的“闰土”。《社戏》里的“六一公公” 和“双喜”、“阿发”。在这些人物里, “车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双喜”、 “阿发”“闰土”则是一群可爱少年的形 象,六一公公善良可亲。
国民的麻木愚昧
《阿Q正传》
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 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 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 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 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 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 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 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 城。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 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 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没 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
《呐喊》《彷徨》
目录
上一页
• 人物: 鲁四老爷:“鲁镇文化之魂”,作为儒教的代表主宰 着鲁镇的 日常秩序,又具有道教式的生活情趣。 (周作人:讲理学的人大都坚信道教,他们与孔孟之 道 外尤其信奉太上老君或关圣帝君的) 柳妈:信佛的“善女人”,宣扬善恶报应、生死轮回。 • 风俗: 鲁镇的风俗更多地带有道教——包括道家、阴阳家、神 仙家、巫等——的色彩,在这里,人们遵守着种种奇 怪的禁忌。祥林嫂之不为“鲁镇文化”接纳,是由于 她无意识地触犯了植根于“巫鬼”的关于妇女的观念 和风俗中关于寡妇(克死两个丈夫)的禁忌。
目录
③小序与正文的文本分裂 :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 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 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 ,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 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小序
目录
A 、它运用了两套文本,小序的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 而正文的白话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内心世界的声音。这两 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文化的 对照。 B、小序与正文的对立也是两重叙述与观点的对立。小序不 是把读者引向对日记的认同,而是对日记的明显断裂和猛 烈颠覆,在整体上是一个反讽的结构。 C、小序的存在构成了对正文启蒙内涵的解构: 当鲁迅为“前驱者” “呐喊”时,在深层意识上已经 否定了这些“前驱”和“猛士”,看到了他们终不免成为 与他们所抗争的旧社会和旧人物的“候补”而已。与其说 鲁迅从“前驱者”身上看到了希望,毋宁说他是在绝望中 反抗绝望。 ——参阅温儒敏、旷新年《狂人日记· 反讽的迷宫》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蒙克《呐喊》赏析 ppt课件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脑袋上毛发全无,脸形像个骷 髅,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身材瘦削嶙峋,衣着不清。他捂着 耳朵,似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 小船和教堂的尖塔。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已被自己内心 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 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他就像一个尖叫的鬼 魂,让观赏者恐惧,不自觉得也想要尖叫呐喊。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物,只是一个被抽象了的代表恐惧的形象。
《呐喊》对后世的意义
《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 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所以这幅画之于后世有很 大的意义。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 主义的表现手法。《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 现的最杰出的代表,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 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
最新行情:
1944年 1月23日, 蒙克在他过80岁生日 後一个月后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 (Ekely)与世长辞。
《呐喊》的创作背景
1890年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蒙克1893年所作的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 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蒙克自己 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这幅画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 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将那由尖叫所 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 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 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 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
作 者 其 它 作 品 展 示 :
—— 蒙克《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苏 菲的肖像画)
《呐喊》对后世的意义
《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 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所以这幅画之于后世有很 大的意义。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 主义的表现手法。《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 现的最杰出的代表,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 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
最新行情:
1944年 1月23日, 蒙克在他过80岁生日 後一个月后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 (Ekely)与世长辞。
《呐喊》的创作背景
1890年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蒙克1893年所作的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 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蒙克自己 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这幅画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 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将那由尖叫所 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 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 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 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
作 者 其 它 作 品 展 示 :
—— 蒙克《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苏 菲的肖像画)
鲁迅的《呐喊》、《彷徨》
于1922-1926) ; B组:《非攻》、《理水》、《采薇》、 《出关》与《起死》(写于1934年-1935 年) 。 其它分类研究方法。
第三节、《故事新编》
3.《故事新编》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
和风格特点 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 活,这是《故事新编》又一个重要的艺术 特色。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 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 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呐喊》、《彷徨》
1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 见的现象。” 《呐喊》( 收 1918 年- 1922 年小说 14 篇 ): 阿Q 正传 狂人日记 药 风波 故乡 明天 孔乙己 社戏 白光 鸭的喜剧 一件小事 端午节 兔和猫 头发的故事 《彷徨》( 收 1924 - 1925 年小说 11 篇): 伤逝 孤独者 在酒楼上 祝福 离婚 示众 长明灯 高老夫子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弟兄
第一节、鲁迅创作概述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 怒和痛苦。他一度沉默,埋头抄古书,校 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 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了辛 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下,鲁迅从长期沉默和思索中走出,拿起 文学武器,以新的姿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和新文学的建设之中。
第二节、《呐喊》和《彷徨》
2 、《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 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 在的统一性。
第二节、《呐喊》、《彷徨》
3. 《狂人日记》主旨、与外国 文学关系、创作方法: A、《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 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 动的描写,揭露了从家族到社会 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 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表现了现代人的最初的觉醒意识。
《呐喊》与《彷徨》
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 篇短篇小说辑为《彷徨》(祝福、在酒 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己 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一、重要作品概况 1、 《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 “吃人”本质做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总纲”
《呐喊》与《彷徨》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所作 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 (狂人 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 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不周山。后来再版时抽去《不 周山》), 由新潮社出版,为该社 “文艺丛书”之一;
❖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 ❖ 短篇小说格局的借鉴与创造
❖ 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白话章 回体与文言笔记体,《呐喊》与《彷徨》 则以现代白话小说样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都可以从鲁迅小说中 找到发端,包括冷客观写实体、辛辣的社会 讽刺体、诗意的主观抒情体、讽刺的历史演 义体(故事新编)。
❖“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 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 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 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 社会。”(《南腔北调集·我怎么 做起小说来》)
❖ 2、在看与被看的深度叙事结构中揭示民族心 理的负面因素(国民精神的弱点);
❖ 3、在离去-归来-离去的深度叙事结构中表达 对知识者群体精神命运的思考。
表现主义等)手法的大量运用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章-鲁迅PPT课件
说集《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
《坟》、《华盖集》等十六部杂文
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和《中国小
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 术著作。
2021/3/9
授课:XXX
2
鲁迅是新文学的先驱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和周作人一起译介欧 美小说,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文学革命中,鲁迅以第一篇 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新文学灿烂的一页。他的小说集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鲁 迅的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传统(例《狂 人日记》)。
2、将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置身于复杂的叙述网络之中, 呈现出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映。
3、从读者、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关系出发,鲁迅将作者(及一定
程度上的读者)的主体精神、生命体验介入小说的叙述与表现中。 充分体现鲁迅小说“主观抒情性”的特征。
被启蒙者形象--《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 《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等。
2021/3/9
授课:XXX
5
2、独特的观察与表现视角
鲁迅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与知识分子)的精 神“病苦”,表现了他们精神的愚昧(《药》中的华家),心 灵的麻木(《故乡》里的闰土),孤独与空虚(《明天》里的 单四嫂子),封建神权下的恐惧(《祝福》里的祥林嫂),英 雄的孤独者命运(《在酒楼上》),对爱情的争取与抗争的失 败(《伤逝》)。
2021/3/9
授课:XXX
6
3、两大情节、小说结构模式
A、看与被看:例如《示众》、《孔乙己》、《药》。 B、离去-归来-再离去:例如《祝福》、《故乡》、《在酒楼 上》。
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
《坟》、《华盖集》等十六部杂文
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和《中国小
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 术著作。
2021/3/9
授课:XXX
2
鲁迅是新文学的先驱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和周作人一起译介欧 美小说,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文学革命中,鲁迅以第一篇 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新文学灿烂的一页。他的小说集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鲁 迅的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传统(例《狂 人日记》)。
2、将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置身于复杂的叙述网络之中, 呈现出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映。
3、从读者、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关系出发,鲁迅将作者(及一定
程度上的读者)的主体精神、生命体验介入小说的叙述与表现中。 充分体现鲁迅小说“主观抒情性”的特征。
被启蒙者形象--《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 《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等。
2021/3/9
授课:XXX
5
2、独特的观察与表现视角
鲁迅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与知识分子)的精 神“病苦”,表现了他们精神的愚昧(《药》中的华家),心 灵的麻木(《故乡》里的闰土),孤独与空虚(《明天》里的 单四嫂子),封建神权下的恐惧(《祝福》里的祥林嫂),英 雄的孤独者命运(《在酒楼上》),对爱情的争取与抗争的失 败(《伤逝》)。
2021/3/9
授课:XXX
6
3、两大情节、小说结构模式
A、看与被看:例如《示众》、《孔乙己》、《药》。 B、离去-归来-再离去:例如《祝福》、《故乡》、《在酒楼 上》。
《呐喊》自序ppt课件
2014-12-25
作品集简况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华盖集》、《且介亭杂文》 等 翻译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
2014-12-25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 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 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叛逆精 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 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 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 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 创作态度。
《呐喊》自序
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
2014-12-25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 连续发表《孔乙己》、《药》、 《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 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 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 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 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 基础。
2014-12-25
小组拓展研究
在下列选题中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中确定一个: 1、 研究鲁迅传记为他的思想发展划分阶段,尤其要侧重研 究和课文有关的前期思想发展。 2、 研究鲁迅小说,为他的人物形象归类,尤其要侧重研究 《呐喊》在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3、 研究课文本身,诠释“呐喊”一词的丰富内涵,重点研 究“鲁迅为什么创作《呐喊》”,以及“为什么而‘呐喊’” 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4、 自由研究,对由课文中引发的有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 讨,如鲁迅写小说为什么要用曲笔等。
作品集简况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华盖集》、《且介亭杂文》 等 翻译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
2014-12-25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 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 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叛逆精 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 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 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 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 创作态度。
《呐喊》自序
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
2014-12-25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 连续发表《孔乙己》、《药》、 《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 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 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 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 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 基础。
2014-12-25
小组拓展研究
在下列选题中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中确定一个: 1、 研究鲁迅传记为他的思想发展划分阶段,尤其要侧重研 究和课文有关的前期思想发展。 2、 研究鲁迅小说,为他的人物形象归类,尤其要侧重研究 《呐喊》在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3、 研究课文本身,诠释“呐喊”一词的丰富内涵,重点研 究“鲁迅为什么创作《呐喊》”,以及“为什么而‘呐喊’” 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4、 自由研究,对由课文中引发的有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 讨,如鲁迅写小说为什么要用曲笔等。
鲁迅《呐喊》上课用课件(共329张PPT)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 旧体诗中最为人称颂的一首 诗。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自己在国民党 围剿中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顽强应 战,表现出“为敌为我,了了分明”的阶级 爱憎,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 格。
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 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国民性的弱点。
含着探索中的苦闷呼号。 ——《无题》
乡村的环境却是诗趣盎然、和谐醉人。 摘自家田里的豆叫“偷”,而且还要叫大家去“偷”,理由是他家的豆“大得多”。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心事浩茫连广宇, 然而,他又买了四只“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的小鸭。
•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 精神麻木的国民。
•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 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 的险恶。
• 《呐喊》含义的两个方面:
• 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 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 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 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 的呐喊助阵。
“ 聊 以 慰 藉 那 在 寂 寞 里 奔 驰 的 猛 士 , 阿Q要投革命党,结果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被“哭丧棒”赶出门。
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这些地方反映了中国农民淳朴、热情的优良品质。
使 他 不 惮 于 前 驱 ” 。 当 然 , 也 隐 小说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
《呐喊》
高中语文鲁迅《呐喊》《彷徨》
语言上的“中间物”特性:
文言文和白话文、口语和书面语、欧化句式和 文法
半中半西,亦文亦白的混合性和过渡性
“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
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 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 怪讶他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 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 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 人不己,也还都不错。” (《祝福》)
(《〈呐喊〉自序》1922年)
“我自然不想太欺骗人,但也未尝将心里的 话照样说尽,大约只要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 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 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 正不知要到怎样。”(《写在〈坟〉后面》 1925年)
“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 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 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所以我 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做事的候,有时确为别人, 有时却为自己玩玩,有时则竟因为希望生命的从 速消磨,所以故意拼命的做。……”
一、创作缘起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 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 且要改良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 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 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
然而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
的热情。……“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提 笔的呢?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 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 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 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 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 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 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喊》,一共有十四篇。 (《自选集自序》1932年)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革命者悲哀
描写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民众的冷漠,表达对革 命者的同情和对革命失败的悲哀。
社会现实反思
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不仁,引发对 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03
《彷徨》:探索知识分子 的道路与命运
《祝福》
揭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
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鲁迅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 朽。
01
02
03
科举制度批判
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 人的毒害和摧残。
社会冷漠与嘲笑
描绘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漠 和嘲笑,反映人性的麻木 和冷酷。
悲剧人生
展现孔乙己在贫困潦倒中 挣扎求生的悲剧命运,表 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批 判。
《药》:反映民众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
民众愚昧批判
通过老栓一家买人血馒头的情节,揭示民众的愚 昧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
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鲁迅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 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勇敢地追求真理和进步
。
Hale Waihona Puke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与启示
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引领社 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自身的努 力和奋斗,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出路
鲁迅在作品中描绘了知识分子的困境 和迷茫,同时也为他们指出了出路, 即坚持真理、勇于斗争、与人民群众 相结合。
03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鲁迅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人 性的弱点和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和批判。
《呐喊》与《彷徨》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呐喊》的文学价值
《彷徨》的文学价值
描写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民众的冷漠,表达对革 命者的同情和对革命失败的悲哀。
社会现实反思
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不仁,引发对 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03
《彷徨》:探索知识分子 的道路与命运
《祝福》
揭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
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鲁迅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 朽。
01
02
03
科举制度批判
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 人的毒害和摧残。
社会冷漠与嘲笑
描绘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漠 和嘲笑,反映人性的麻木 和冷酷。
悲剧人生
展现孔乙己在贫困潦倒中 挣扎求生的悲剧命运,表 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批 判。
《药》:反映民众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
民众愚昧批判
通过老栓一家买人血馒头的情节,揭示民众的愚 昧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
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鲁迅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 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勇敢地追求真理和进步
。
Hale Waihona Puke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与启示
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引领社 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自身的努 力和奋斗,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出路
鲁迅在作品中描绘了知识分子的困境 和迷茫,同时也为他们指出了出路, 即坚持真理、勇于斗争、与人民群众 相结合。
03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鲁迅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人 性的弱点和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和批判。
《呐喊》与《彷徨》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呐喊》的文学价值
《彷徨》的文学价值
5.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旗手:鲁迅》第二节《呐喊与彷徨》PPT课件
❖ 第一,小说副题叫“涓生手记”,这说明小说并非以子君作 主人公,而是以涓生的心路历程作为主要描写内容。
❖ 第二,导致涓生和子君分手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 的经济原因,而是爱的退色与消却。
❖ 《故乡》的对比手法: ❖ 两个“故乡”的画面对比:寄寓作者深切的失
望与悲哀; ❖ 两个“闰土”的形象对比:展示多子、饥荒、
苛税以及兵匪官绅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 两辈人的关系的对比:凸显了封建礼教对农民
的精神摧残,也流露出作者对青年必胜于老年、将 来必胜于现在的希望;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 (2) 展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复杂变化的社会 关系与封建势力的深厚;《风波》等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 3、探讨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及其出路 (1)描写时代觉醒者的悲剧命运:
《在酒楼上》:时代落伍者吕纬甫; 曾有过辉煌的革命历史(拔神像的胡子) 现在的敷衍模糊:(迁坟、教子曰诗云) 鲁迅自己的心态:“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题辞)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 《狂人日记》的重要意义:
❖ ◆喊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强音;
❖ ◆艺术上以其格式的特别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
象征性:现实“狂人”与反封建战士的形象融合;
❖
日记体:强化小说的现实性与心理性;
❖
启示录式的文学表达(零散而尖锐——游移而独断)
❖ ◆ 奠定鲁迅整体否定封建礼教制度的启蒙文化策略;
启蒙者的毁灭:不是启蒙者的动摇与犹豫,而是封建传 统势力的过于强大。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 《伤逝》: 涓生、子君;冲出牢笼但不知新的人生要义的彷徨者;这是 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因而要注意从复合的主 题结构来理解,既要看到鲁迅对妇女解放中的经济权解放的 思考(《娜拉走后怎样》),也要看到鲁迅对男女爱情问题 的体验与沉思(《两地书》)。
❖ 第二,导致涓生和子君分手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 的经济原因,而是爱的退色与消却。
❖ 《故乡》的对比手法: ❖ 两个“故乡”的画面对比:寄寓作者深切的失
望与悲哀; ❖ 两个“闰土”的形象对比:展示多子、饥荒、
苛税以及兵匪官绅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 两辈人的关系的对比:凸显了封建礼教对农民
的精神摧残,也流露出作者对青年必胜于老年、将 来必胜于现在的希望;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 (2) 展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复杂变化的社会 关系与封建势力的深厚;《风波》等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 3、探讨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及其出路 (1)描写时代觉醒者的悲剧命运:
《在酒楼上》:时代落伍者吕纬甫; 曾有过辉煌的革命历史(拔神像的胡子) 现在的敷衍模糊:(迁坟、教子曰诗云) 鲁迅自己的心态:“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题辞)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 《狂人日记》的重要意义:
❖ ◆喊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强音;
❖ ◆艺术上以其格式的特别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
象征性:现实“狂人”与反封建战士的形象融合;
❖
日记体:强化小说的现实性与心理性;
❖
启示录式的文学表达(零散而尖锐——游移而独断)
❖ ◆ 奠定鲁迅整体否定封建礼教制度的启蒙文化策略;
启蒙者的毁灭:不是启蒙者的动摇与犹豫,而是封建传 统势力的过于强大。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 《伤逝》: 涓生、子君;冲出牢笼但不知新的人生要义的彷徨者;这是 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因而要注意从复合的主 题结构来理解,既要看到鲁迅对妇女解放中的经济权解放的 思考(《娜拉走后怎样》),也要看到鲁迅对男女爱情问题 的体验与沉思(《两地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也主张个性解放,但深刻之处在于能够 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个性解放的局限,认识到这 种局限可能导致的悲剧。
13
《伤逝》的故事梗概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 结合。婚后他们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 快成为家庭主妇。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 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 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 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中。
2
“中国的诗歌中,有时也会说些下层社会的苦痛。 但绘画和小说却相反,大抵将他们写得十分幸 福,平和得像花鸟一样。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 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 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 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 但我母亲的娘家在农村,间或和农民相亲近, 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 花鸟不一样了。不过我没法使大家知道,后来 看到外国的小说可以表达这样的意思,于是尝 试写了短篇小说。”——鲁迅
二、在接受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和日本文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 术,是结合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心理分 析等西方现代小说技法的现实主义。
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抒情小说、讽刺小说、 乡土小说的先河。
四、形成了独特的小说表现手法与技巧:情节的安排、 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渲染与烘托
第二章 二十年代小说(一)
第三节《呐喊》与《彷徨》
一、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与顶峰 二、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三、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 四、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艺术成就 五、重点篇目导读:
《药》 、 《伤逝》
1
小说家鲁迅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 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 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 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 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某些真诚地, 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 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鲁迅
3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 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 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 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 迅 推荐书目:朱正编《鲁迅书话》
4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 起点与顶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 小说模式。
三、把思考农民命运与反思辛亥革命失败、改 造国民性结合在一起。
四、对中国农民怀着深切的同情。
6
《呐喊》与《彷徨》中两类知识分 子形象
一、深受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毒害的旧 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白光》中被科 举制折磨的失去生存能力的下层知识分子; 《高老夫子》、《肥皂》中的封建卫道士。
包好!” 4、坟墓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12
《伤逝》及其时代背景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人恋爱和婚 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于20年代。易卜生的《娜拉》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具影响力 的口号,迅速而强烈地影响了这一代年轻人。
主线/明线:华家小栓得肺痨,用人血馒头治病。 老栓买血→小栓吃血→茶客谈血→小栓死去→ 死得愚昧。
副线/暗线:夏瑜因反清革命被杀。 夏瑜被杀→血被当药卖→茶客谈血→夏瑜死得 寂寞。
明暗交织、药血结合,突出主題。
11
《药》的线索——“人血馒头”
1、路人:“这是给谁治病呀?” 2、小栓的母亲:“吃下去吧,—病便好了。” 3、康大叔:“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
小说的故事情节蕴涵着鲁迅知识分子题 材小说的基本结构模式之一:出走——返 回——再离去(本文是死亡)。子君以决 然的姿态走出封建家庭,追求个人爱情自 由和个性解放;后来却不能不回到自己先 前叛逆了的旧家庭,并最终抑郁而死。
16
《伤逝》人物的困境
子君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 经无路可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地反抗过的 封建家庭,并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涓生在子君 离开后并未找到他所希望的生路,相反,悔恨和悲哀 笼罩着他,当他得到子君去世的消息后,更是成天生 活在自责和悔恨之中。
8
《呐喊》与《彷徨》重点篇目导读
《药》与《伤逝》
9
《药》的主题
鲁迅对孙伏园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 哀;更直接說,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 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並不知道这牺牲为 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 牺牲可以享用。”
10
《药》情节结构
二、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借鉴西方小说形式,建立中国现代小说的新 形式。
三、“忧愤深广”的情感基调:关注人的精神 世界,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反抗一切压迫与束 缚。
5
《呐喊》与《彷徨》探索农民灵魂世 界的秘密
一、始终把农民的贫病愚昧与反封建的主题结 合在一起。
二、同时关注农民生活上的贫弱和精神上的落 后愚昧。
二、具有初步现代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鲁迅
既看到他们身上进步的因素,又刻画了他们自 身的局限,所以在鲁迅笔下他们往往是悲剧人 物。
7
《呐喊》与《彷徨》独特的叙事模式 和艺术成就
一、独特的叙事模式:“吃与被吃”、“看与被看”、 “离家——回家——离家”。
17
子君
失去了反 抗的力量
一方面恐惧爱情的失去
一方面甘于做一个庸俗 的家务奴隶
18
涓生
曾希望借个人的奋斗 改变困窘的生存环境
但努力没有取 得效果
出于无奈,疏远了子君 加剧了两人的婚姻危机
19
《伤逝》的艺术特色举要
一、小说采用了日记体和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 方式,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主观抒情色彩的诗 化叙事风格。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 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 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 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 恨和悲哀。”
14
《伤逝》的主题
表现了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追 求个性解放的婚姻最终走向破裂的过程。它不是一 个简单的道德悲剧,而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和精神悲 剧。它既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是对单纯的追求 个性解放青年的一个告诫: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 经济上的独立,个性解放是难以真正成功的。
15
《伤逝》的叙事结构
13
《伤逝》的故事梗概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 结合。婚后他们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 快成为家庭主妇。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 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 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 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中。
2
“中国的诗歌中,有时也会说些下层社会的苦痛。 但绘画和小说却相反,大抵将他们写得十分幸 福,平和得像花鸟一样。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 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 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 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 但我母亲的娘家在农村,间或和农民相亲近, 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 花鸟不一样了。不过我没法使大家知道,后来 看到外国的小说可以表达这样的意思,于是尝 试写了短篇小说。”——鲁迅
二、在接受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和日本文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 术,是结合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心理分 析等西方现代小说技法的现实主义。
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抒情小说、讽刺小说、 乡土小说的先河。
四、形成了独特的小说表现手法与技巧:情节的安排、 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渲染与烘托
第二章 二十年代小说(一)
第三节《呐喊》与《彷徨》
一、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与顶峰 二、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三、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 四、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艺术成就 五、重点篇目导读:
《药》 、 《伤逝》
1
小说家鲁迅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 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 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 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世界日日 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某些真诚地, 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 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鲁迅
3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 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 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 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 迅 推荐书目:朱正编《鲁迅书话》
4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 起点与顶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 小说模式。
三、把思考农民命运与反思辛亥革命失败、改 造国民性结合在一起。
四、对中国农民怀着深切的同情。
6
《呐喊》与《彷徨》中两类知识分 子形象
一、深受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毒害的旧 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白光》中被科 举制折磨的失去生存能力的下层知识分子; 《高老夫子》、《肥皂》中的封建卫道士。
包好!” 4、坟墓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12
《伤逝》及其时代背景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人恋爱和婚 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于20年代。易卜生的《娜拉》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具影响力 的口号,迅速而强烈地影响了这一代年轻人。
主线/明线:华家小栓得肺痨,用人血馒头治病。 老栓买血→小栓吃血→茶客谈血→小栓死去→ 死得愚昧。
副线/暗线:夏瑜因反清革命被杀。 夏瑜被杀→血被当药卖→茶客谈血→夏瑜死得 寂寞。
明暗交织、药血结合,突出主題。
11
《药》的线索——“人血馒头”
1、路人:“这是给谁治病呀?” 2、小栓的母亲:“吃下去吧,—病便好了。” 3、康大叔:“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
小说的故事情节蕴涵着鲁迅知识分子题 材小说的基本结构模式之一:出走——返 回——再离去(本文是死亡)。子君以决 然的姿态走出封建家庭,追求个人爱情自 由和个性解放;后来却不能不回到自己先 前叛逆了的旧家庭,并最终抑郁而死。
16
《伤逝》人物的困境
子君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 经无路可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地反抗过的 封建家庭,并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涓生在子君 离开后并未找到他所希望的生路,相反,悔恨和悲哀 笼罩着他,当他得到子君去世的消息后,更是成天生 活在自责和悔恨之中。
8
《呐喊》与《彷徨》重点篇目导读
《药》与《伤逝》
9
《药》的主题
鲁迅对孙伏园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 哀;更直接說,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 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並不知道这牺牲为 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 牺牲可以享用。”
10
《药》情节结构
二、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借鉴西方小说形式,建立中国现代小说的新 形式。
三、“忧愤深广”的情感基调:关注人的精神 世界,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反抗一切压迫与束 缚。
5
《呐喊》与《彷徨》探索农民灵魂世 界的秘密
一、始终把农民的贫病愚昧与反封建的主题结 合在一起。
二、同时关注农民生活上的贫弱和精神上的落 后愚昧。
二、具有初步现代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鲁迅
既看到他们身上进步的因素,又刻画了他们自 身的局限,所以在鲁迅笔下他们往往是悲剧人 物。
7
《呐喊》与《彷徨》独特的叙事模式 和艺术成就
一、独特的叙事模式:“吃与被吃”、“看与被看”、 “离家——回家——离家”。
17
子君
失去了反 抗的力量
一方面恐惧爱情的失去
一方面甘于做一个庸俗 的家务奴隶
18
涓生
曾希望借个人的奋斗 改变困窘的生存环境
但努力没有取 得效果
出于无奈,疏远了子君 加剧了两人的婚姻危机
19
《伤逝》的艺术特色举要
一、小说采用了日记体和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 方式,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主观抒情色彩的诗 化叙事风格。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 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 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 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 恨和悲哀。”
14
《伤逝》的主题
表现了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追 求个性解放的婚姻最终走向破裂的过程。它不是一 个简单的道德悲剧,而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和精神悲 剧。它既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是对单纯的追求 个性解放青年的一个告诫: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 经济上的独立,个性解放是难以真正成功的。
15
《伤逝》的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