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导语】袁枚(1716-1797)清代诗⼈、散⽂家。

字⼦才,号简斋,晚年⾃号仓⼭居⼠、随园主⼈、随园⽼⼈。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

乾隆四年进⼠,历任溧⽔、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岁即告归。

在江宁⼩仓⼭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收诗*,⼥*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之⼀,与赵翼、蒋⼠铨合称“乾隆三⼤家”。

下⾯是为⼤家带来的袁枚《苔》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清代:袁枚
⽩⽇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也学⼀作:亦)
赏析
苔藓⾃是低级植物,多寄⽣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的⽣命本能和⽣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丧失⽣发的勇⽓,诗⼈能看到这⼀点并歌⽽颂之,很有眼光!
「⽩⽇不到处」,是如此⼀个不宜⽣命成长的地⽅,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的青春,⽽这青春从何⽽来?「恰⾃来」,嗯,并不从何处来,⽽是⽣命⼒旺盛的苔藓⾃⼰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粒般细⼩,但难道⼩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繁衍后代,便是⽣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低微,⾃不能跟国⾊天⾹的牡丹相⽐,可是牡丹是受⼈玩赏⽽受悉⼼栽培的,⽽苔花却是靠⾃⼰⽣命的⼒量⾃强,争得和花⼀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存在的!。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最近看央视经典永流传节目,看到了清代诗人袁枚所创作的《苔》,被古人的才华和智慧深深折服。

原来早在清代,甚至更早之前先辈们就深深地明白了青春的真谛,或者说是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一、生命在于绽放。

正如诗中所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就算是白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

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人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绽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恰如花的盛开时节。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青春时期及之前,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绽放自己的过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交往之中,不断的建构自己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凸显生命的底色,颜色。

二、生命无轻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米这么小,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依然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

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自然生命属性,然而,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百家笔记网()诗人最后两句用了两个很特殊的词“如”和“学”。

咋一看,以为是对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诗人真正想说的是对苔花的褒扬。

也许苔花永远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绚烂的盛开,但是,苔花自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于精致,(在我看来)在于或许在别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是敢于绽放的精神。

三、青春的意义在于尽情的绽放自己,在于勇于超越自我的自然属性,追求生命的内在超越,活出生命的精神属性。

细细品来,味从中来。

袁枚《苔》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

袁枚《苔》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6分)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9.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分)
10.“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4分)
答案:
9.小、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

(意思对即可)
10.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

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翻译】: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 花开微小似米, 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 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

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米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米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米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米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一首蕴含深意的诗句,描绘了生活中不同阶段的变化和成长。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的岁月,经历成长的磨砺,这首诗正是在表达这种成长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感悟与领悟。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这句诗描绘了青春年少时的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状态。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渴望去探索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正是青春的特点,即便在表面上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内心依然充满了勇气和决心,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和未来的热爱。

苔米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句诗则表达了经历过一番风雨洗礼后的成熟和坚强。

苔米如米小,意味着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变得更加成熟和深刻。

学牡丹开,则是指逆境中依然坚强开放的精神,不畏困难,不怕挫折,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依然能够坚定不移地前行,迎接新的挑战。

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生活中人的成长和变化,不同阶段的感悟和领悟。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种种风雨,但是正是这些经历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充满活力和激情,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在经历过风雨洗礼后,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不畏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对于这首诗,我觉得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领悟。

无论是青春年少时的朝气蓬勃,还是成熟坚强后的深沉内敛,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只有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让我们珍惜每一刻的青春和活力,也学会像牡丹一样,坚定不移地开放自己的生命。

第二篇示例:《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米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采莲曲》,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

这句诗描绘了生命的美好与宝贵,表达了青春的朝气蓬勃和对生活的热爱。

青年朝气蓬勃的诗句

青年朝气蓬勃的诗句

青年朝气蓬勃的诗句描写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的诗句如下: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清代袁枚《苔》译文: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代朱熹《偶成/ 劝学诗》译文: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3、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唐代杜秋娘《金缕衣》译文: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

4、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代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译文: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晋代陶渊明《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译文:精力充沛的年岁不会再重新来过,就像一天之中只能有一个早晨。

扩展资料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出自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

全诗如下: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全诗赏析这首诗的含义非常通俗易懂,可以用“珍惜时光”这个词来概括。

这原是一种每个人都懂的道理。

可是,它使读者感到愿望单纯而强烈,使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全诗每一句似乎都在反复强调“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有些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啰嗦,回环不快不慢,形成优美的轻盈旋律。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

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

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

2.描写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的诗句描写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的诗句如下: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清代袁枚《苔》译文: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代朱熹《偶成/ 劝学诗》译文: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意思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意思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意思“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刘禹锡在《赏牡丹》中所写的诗句,意思为: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正有着大好的春光;小小的苔藓虽然很微弱,但它们努力生长,最终还是破土而出了!我想,这首诗歌应该就像古代女子对待爱情吧?她们坚信总会等到属于自己的真命天子,只要肯付出,定能收获幸福与美满。

青春,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拥有过或者即将拥有的东西。

青春是什么呢?青春是心灵的蜕变、精神的升华、梦想的起航……当你失去了青春之后,才发现原来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因此珍惜青春便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珍惜青春呢?答案无非两种——一种是用尽全身解数让青春飞扬,另外一种则是虚度光阴任由岁月蹉跎。

前者固然令人羡慕,却往往适得其反;至于后者更加危险,他们并未看清楚眼下形势,盲目乐观从而错失良机,使本已稍纵即逝的青春再次被荒废。

二者相比较,似乎第二种更值得提倡和赞同。

毕竟,青春短暂且宝贵,岂容浪费?若把握住今朝,明日必将辉煌灿烂。

“少年易老学难成”,曾国藩认为读书须趁早,否则便迟了。

诚哉斯言,倘若幼儿时期接受教育,尚可弥补先天不足,培养兴趣特长,陶冶性情品格,完善知识结构,储备智慧资源,积淀实践经验,打牢基础功底,夯实素质根基,为今后奠定扎实基础。

假设孩童时期疏于管理,贪玩游戏,耽误课业,丧失良机,造成缺漏,事倍功半,徒劳无益。

故尔,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均需高度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避免其走弯路,多留遗憾。

一个人的时候,常常感觉孤单寂寞,内心空落落的。

偶然间翻阅到一篇文章,名叫《独立宣言》,作者是托马斯·杰斐逊,这位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曾说过:“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不可能被推翻的,亦即,凡权利无保障之处,必存在腐败。

”既然如此,我又何尝不试图摆脱依赖,靠自己挺直腰[gPARAGRAPH3],踏实奋斗,勇敢追逐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呢?回忆初三那段拼搏苦战的岁月,蓦然发现,除了紧张忙碌的复习迎考,枯燥乏味的背诵记忆,我几乎忘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连父母的唠叨声也听得模糊了。

《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

(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

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3分)
诗意: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
这是一首人生的小诗。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 花开微小似米, 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 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

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

乾隆四年(1739)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后外放于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

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结束仕宦生涯,隐居随园。

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清代: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也学一作:亦)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
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
看到这个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不过苔藓却
长出绿意来,体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
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
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
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不过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
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有的!。

《苔》原文翻译及赏析

《苔》原文翻译及赏析

《苔》袁枚〔清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注释】苔:苔藓。

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

白日:太阳。

青春:指苔藓富有生机的绿意。

也:一作“亦”。

【赏析】这首诗独出蹊径,不仅全神贯注地写苔,而且把淡泊宁静、颂强质拙的人格融入这小小生命。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起笔以少总多,辞约旨达,明自点出苔的生存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蛰居一隅奋志孤进的品地。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固然是实情。

但在“万物”之外,却还有这样一些生命,它们无缘享有太阳的厚爱也同样顽强地生存与发展。

苔,就包容在这低贱而可尊敬的生命圈中。

它地处阴湿,备受冷落,可依然卓立不群,有其独特个性、色彩、青春和存在价值。

这跃动的小小生命,不因白日不到而些许萎缩,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高,显现出一派旺盛生机。

起笔两句正是对这弱小坚毅生命的极力推崇。

“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两句承上,借助大幅度联想,对苔的“青春”作形象发挥和补充,结实,峭拔,有钩之力。

诗人认为,苔花虽微小如米,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一样,从容自若,沉稳持重,竞放于大自然中。

尽管牡丹花色,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人知,但由于苔的不自怜,不自弃,依其天性认真履行大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在自重、尽心尽意的天平上,苔与牡丹,绝无贵贱优劣之分。

作为小小的咏物诗,《苔》的艺术个性颇可叹赏。

其一是物的人格化到了无痕迹。

其二是理趣横生,意蕴明彻而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孕含着客观与主观、劣势与优势、表象与本质、渺小与伟大等永恒命题。

诗人说:“诗有极平淡,而意味深长。

”(《随园诗话》卷八)“余尝谓作诗之道难于作史,何也?作史之长,才、学、识而已。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导读:读书笔记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清代诗人袁枚古诗《苔》读后感赏析600字《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最近看央视经典永流传节目,看到了清代诗人袁枚所创作的《苔》,被古人的才华和智慧深深折服。

原来早在清代,甚至更早之前先辈们就深深地明白了青春的真谛,或者说是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一、生命在于绽放。

正如诗中所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就算是白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

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人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绽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恰如花的盛开时节。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青春时期及之前,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绽放自己的过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交往之中,不断的建构自己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凸显生命的底色,颜色。

二、生命无轻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米这么小,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依然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

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自然生命属性,然而,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诗人最后两句用了两个很特殊的词“如”和“学”。

咋一看,以为是对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诗人真正想说的是对苔花的褒扬。

也许苔花永远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绚烂的盛开,但是,苔花自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于精致,(在我看来)在于或许在别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是敢于绽放的精神。

三、青春的意义在于尽情的绽放自己,在于勇于超越自我的自然属性,追求生命的内在超越,活出生命的精神属性。

细细品来,味从中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康震古诗词第一期NO.11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康震古诗词第一期NO.11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康震古诗词第一期NO.11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11-袁枚《苔》.mp3来自进入经典课堂00:0016:13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可能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

这首诗写得非常的平淡,文字也非常的简单。

我们一读一听,就能明白作者在写什么。

在讲之前,我想我们还是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袁枚。

袁枚,清代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等等。

他是钱塘人,也就是咱们今天的浙江杭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袁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一个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乾隆年间,袁枚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样的职务,这是个什么职务呢?这是皇帝的近臣。

说白了就是在皇帝身边工作,负责起草诏书。

一般呢,任期是三年。

后来他又在江苏的一些县,比如说溧水县、江宁县,做过县令。

应该说他做官为政,还是非常有方的,而且勤政有名声。

但是后来,他自己感觉,这个做官,也有让他痛苦的地方。

因为袁枚这个人,个性比较疏放、比较自由,所以他不愿意逢迎那些上级的官员。

特别是在做官过程当中啊,有时候稍一疏忽,动辄得咎。

而他自己的性格,又是好旅游、好交朋友、好花竹泉石、好名人字画。

这样一种奔放的、自由的个性,跟做官有点格格不入。

所以在他33岁那一年,他自己就辞官回家。

在江宁,也就是今天南京的小仓山,买了一处园子,命名为“随园”。

自己也自称为随园先生。

他后来呢,就在这个园子里边,写诗作画,招收弟子授课,一直在这儿生活到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已经82岁了。

所以呢,世间之人都称他为“随园先生'我们了解了袁枚的人生大体经历,对于我们了解他这首诗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一会,咱们在讲这首诗的过程当中,会逐步地介绍这首诗和袁枚这个人在文学上的观念、在人生的经历方面,到底有哪些关系。

我们会一一的涉及到。

我们现在先来看这首诗。

第一句说“白曰不到处”这话说得很直白。

为什么“白日不到处'?因为它主题是写苔,苔藓。

【经典诗句】苔 袁枚

【经典诗句】苔  袁枚

【经典诗句】苔袁枚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原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也学一作:亦)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欣赏
作者:佚名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苔
相关内容袁枚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
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古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平凡 伟大 古诗

平凡 伟大 古诗

平凡伟大古诗一、原文:《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二、衍生注释:“白日不到处”的“白日”是指阳光,整句说的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青春恰自来”中的“青春”指苔藓富有生机的绿意等,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年少时光,这里是说苔藓青色的生命力自己就蓬勃涌现出来了。

“苔花如米小”就是说苔花像米粒一样微小,这苔花其实是苔类植物的繁殖器官,“也学牡丹开”表示苔花虽然微小但也像牡丹那样努力开放。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表达了渺小生命也有伟大之处的主题。

情感上,充满了对像苔花这样微小平凡生命的礼赞。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通过对比来强化效果。

苔藓生长在阴暗角落里,和能沐浴在阳光之下、被人们喜爱观赏的牡丹相比,极为平凡渺小。

但就是这样渺小的苔花,却有着与牡丹一样的开放的渴望与姿态。

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苔花虽小却充满生机活力的状态,展现出平凡生命中的伟大力量。

四、作者介绍:《苔》的作者是袁枚。

他是清代诗人、散文家。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歌要真实地反映诗人的感受。

他的作品多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触,语言清新自然,摆脱了汉魏以来的儒家诗教束缚。

袁枚在写景、叙事、抒情等方面都有独树一帜的手法,他的诗即使描写微小事物也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个小县城的角落里,有个小修车铺。

铺子不大,就一个大爷在那修车,虽不起眼,每日也认认真真地摆弄那些工具、轮胎等部件。

可以说“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个修车大爷就像苔花一样,在这个小角落,努力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活出自已的精彩。

虽然平凡,但他认真生活经营的样子也是伟大的。

例子二:学校的角落里有些小花小草,平时很少有人关注到。

有个小姑娘特别爱观察这些小植物,她写作文的时候这样描述:“瞧,那些角落里的小草小花,就如苔花一般。

它们生长在无人多关注的地方,小小的,可它们和牡丹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它们也绽放得那么欢腾,在平凡中透露着伟大的生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意思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意思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的意思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也学一作:亦)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1。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意思-赏析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意思-赏析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意思|赏析
作者:佚名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1。

青春恰自来上一句

青春恰自来上一句

青春恰自来上一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诗歌《苔》。

讲的是苔藓自是低等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活的勇气。

它也被一位普通的支教老师改编成歌,给山区孩子们的歌,希望他们能够像诗歌中描写的那样,无论环境如何,都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像牡丹那样盛开。

生活并不是坦途,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总是在风雨过后。

我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起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优越了很多。

他们的教室也许没有我们的明亮,他们学习资源肯定也没有我们的丰富,即使没有这样的优越条件,他们的拼搏动力丝毫不比我们少半点一分,努力学习的韧劲也强大于我们。

那个一头冰霜的“冰花男孩”,不畏冬日的严寒行走十里山路去上学,他说:“上学冷,但不辛苦”;那个正在工地干活时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云南男孩崔庆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北京大学,走出了大山。

他没有因为家庭的贫困停止学业的脚步,并表示学成之后还要回到大山。

他们就像苔花一样,没有在卑微的环境中挫败,而是不留遗憾,吐露芬芳,是像牡丹那样盛开的苔花。

长大的环境虽无法挑选,后天的不懈努力的定能够发生改变周围的一切。

每个人的起点都从微小已经开始,只要具备努力奋斗的勇气,青春恰自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清朝诗人袁枚一首名为《苔》的小诗。

最近,这首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演绎后,一夜之间便火了。

诗歌的意境、朴实无华的歌声,让亿万国人落泪。

小小的苔,做为一株低级的植物,在白日不到之处静静筹划着属于自己的一小片绿茵,而这低贱的绿茵从哪里去?青春恰自来。

苔的花朵不大,像是米粒通常,可以这花朵何尝不是在倾诉青苔之不屈不挠,在Acura生命的胜利!细小低微的苔花自然无法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同台竞争,但青苔的花掉就是心和血筹划的结晶,就是在艰苦环境下为这个细小低落而自强不息的自己所缔造的奇迹;牡丹则出自于园丁之手,它就是洗澡着阳光和他人的汗水长大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出自清代袁枚的《苔》
原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也学一作:亦)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创作背景: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